登陆注册
9749700000002

第2章 孔颖达:训诂学上的继往开来人

生命中最让人惊奇的是,两个隔着遥迢距离素不相识的男女,最初从自己的起点各自漫不经心地出发,跨过关山重重,涉经长河漫漫,忽然就在某天某地,一个偶然的转弯处,自然而然地相会,又因了一个简单至极的缘由,可能是一句平常的问路,或者是一个随意而温煦的眼神,他们相会了。于是,在茫茫人海之中,有着千万种擦肩而过可能的他们,却将那千万分之一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猛然间,他们彼此眼前一亮,继而小心翼翼地贴近,最终相拥在一起。

但比之更让人惊奇的另一类邂逅,却在历史中真实存在过。

光耀古今的文化大师,本就属于不世出的天纵之才,寥若晨星。历史长河是那么浩瀚无际,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但灼照万古的大师有时并不孤独,在他极为有限的生命之旅中,身旁竟然同行着另一位灼灼其华的大师。

哪怕只是极为短暂的一瞬,或许是孔子与老子的一次洛阳会晤,或许是孟子与荀子在稷下学宫的一次相逢点头,或许是李白与杜甫的一次诗文酬答,或许只是苏轼与王安石老年后的促膝夜谈,但因大师将两个傲岸伟硕的身影同时叠加在一起,将两个高耸出云的肩头并拢于一刻,那个历史瞬间便因双星映空,两峰并峙,而变得珍贵无比。

金星、地球与太阳每隔六百八十年会有一次三点重合一线的机会,天文学上将之称为二星映日奇观。六百八十年诚然漫长,但相对于它们各自亘古而漫长的寿命,这六百八十年一遇又算得了什么?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时代,而且各自用自己的学术创树,并肩矗立在永恒的学术天空之中,就显得不光难得,而且让人讶异到不可置信。

但他俩就是这样,各自从自己被覆灭的国度一同走入隋朝,同时因才学深厚而被拔擢,隋末大乱又同时避难乡间,然后又并肩走进唐朝,同时被选为十八学士,最后又同时用自己学综南北、兼容并蓄的学养,各自著述出皇皇巨著,定分止争,立标树准,从此,自唐以后的中国儒家经典读本有了固守的圭臬。

陆德明,用他的《经典释文》为所有儒家经典注释音义,同时兼载诸儒训诂,成为儒家经典之源流、版本、音韵的重要著作,古今研经之士始终奉之为考证根柢。

孔颖达,用他的《五经正义》重新编订儒家群经,结束了南北经学义例的分歧,解决了儒学内部不同流派和不同风格之争,自此,儒学归统,在版本和经义两个方面达到形式上的统一。而且他的注疏成为设科取士的统一教材,被广为刊行。经学史上所称“汉注唐疏”,便是对其巨大学术价值的肯定。

他们两位的学术身影,在初唐构成了学术双子座,直插云霄,交相辉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孔颖达这座似乎更亮丽、更嵯峨一些。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生于公元五七四年,北齐武平五年,小陆德明二十多岁,卒于公元六四八年,唐贞观二十二年。

他出生时的世界,正是城头王旗频换,国家弱肉强食,政权更迭无常的南北朝末期。置身在如此大动乱、大重组、大洗牌的纷扰时代,没有谁敢说自己毕生是哪姓王国的子民。陶渊明让桃花源人“不识有汉,无论魏晋”,其实正是对强权林立、战乱频仍中走马灯一样变换政权的极端厌恶。像傅山在明亡之后,坚持以遗老自居,在清初出家后披起红衣袈裟,暗喻不舍朱姓,甚至至死还苦苦“恋着崇祯十七年”,只会让这个时代的人集体笑喷。

村庄还是冀中平原上的那个古老村庄,村中一棵大树,村口一条小河。但孔颖达的成长日记里这样写道:出生在北齐的大树下,学步在北周的小河边,成长在隋朝的大树与小河间。

公元五七七年,北周灭北齐,举国集体转制,四岁的他成为周人。

公元五八一年,隋朝取代北周,举国二度集体转制,八岁的他又变为隋人。也便是从这年起,他开始就学。可以说,孔颖达的知性生命起于大隋,并臻于大隋。

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披经览籍,上下求索,终于使知性生命得以完善,并成为一代学术巨匠的时候,这个与孔颖达同步成长的庞大的帝国,却因自己的狂妄无知轰然坍塌了。可见,不管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对于一个人,只要你敢于无知,上帝就敢让你狂妄,并就此灭亡。

有人说,短暂到让人不可思议的隋朝,除了将一个统一且富足的中国转身裸捐给唐朝之外,别的乏善可陈。

但我不这样认为,因为他还给历史贡献出一个孔颖达。

一个王国若能孕育出一位大师,即便它一团糟糕,再无所作为,也可以享受这四个字:死得其所。

的确,隋朝的政治空气在杨广的折腾下虽然污浊不堪,但其学术空气却一直较为清新。而这,对孔颖达而言至关重要。

承当时北方少数民族重视汉文化余绪,隋文帝杨坚在统一全国之后,意识到儒家思想才是立国之本,治国之术,于是广招天下儒士,宠以爵禄,使得“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矣”。

而且,他通过超擢奇秀、厚赏诸儒等系列国家行政手段,“京邑达乎四方,皆启黉校”,出现了“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的儒学繁荣局面。

正是在这样一派举国上下尊儒重教,城市乡间书声琅琅的环境中,孔颖达开始了他毕生不息的学习生涯。

相对出生于江南的何晏、王弼、颜之推等大师,幼年即天赋异秉,用种种聪慧特达让人惊为天人,出生于北方的孔颖达则显得平实很多,他更像个出生于传统诗书世家的笃实好学的孩子,“八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及长,尤明《左氏传》、《郑氏尚书》、《王氏易》、《毛诗》、《礼记》,兼善算历,解属文”。

而就在这时,他遇到了天下名儒刘焯,这个影响他一生学术事业的指路之人,“同郡刘焯名重海内,颖达造其门。焯初不之礼,颖达请质疑滞,多出其意表,焯改容敬之。”

先来看看刘焯先生的师承。

徐遵明是北魏后期最有影响的儒学宗师,曾撰《春秋义章》,主要传授郑玄之学,北齐经学诸生,多出自其门下,北齐最有影响力的儒学大师熊安生即是其弟子。熊安生治经不拘一格,广征博采,学风兼综南北,不仅著述方式采用南朝的“义疏体”,而且注经方式也颇类皇侃,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刘焯与他的好友——另一位同时代儒学大师刘炫,均是熊安生的门生。

《隋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四十》说他们知识渊博,学问高深,并为儒林一时之重。“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论者以为数百年已来,博学通儒,无能出其右者。”

刘焯有个毛病,“怀抱不旷,又啬于财,不行束修者,未尝有所教诲,时人以此少之”。刘炫也有个毛病,“性躁竞,颇俳谐,多自矜伐,好轻侮当世”,当牛弘经奏请皇帝同意为国家图书馆购求天下遗逸之书时,刘炫为获得财利,不惜伪造书百余卷,题名为《连山易》、《鲁史记》,假冒古籍售出。

所以,当孔颖达负箧而来,登门求学时,刘焯以其惯常的傲慢之态,并不正眼看待这个少年。后来当孔颖达与之面对面讨教,请问质疑,所提问题皆深致剀切,大大出乎老师意表,刘焯这才改容以敬,知道这个学生不同寻常。如同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升堂见师面,而一见之后,便提出告辞,孔颖达也向刘焯辞归。望着弟子远去的背影,不知刘焯老师可曾像马融那样,若有所失又充满自得地说一句:“孔氏今去,吾道东矣!”

回家后,孔颖达开始了他的设帐授徒教学生涯。那一年,他才刚刚二十岁。

想想陆德明二十岁时即已成为南陈的国子助教,走上讲台的孔颖达大可不必为自己的年龄问题而羞涩,或脚步踯蹰。

三。

公元六〇四年,隋炀帝杨广即位,改国号大业。

这个大隋第二代领导人立志要用大手笔改造这个国度,以显示自己的才干远非第一代领导人可比,因而总是表现出一种张扬、铺排、豪阔、亢奋的劲头。

不管是发全国民役,开凿大运河,还是广造龙舟,让蜿蜒数百里的船队翠华摇摇地行进在去扬州赏花的路上;不管是将长安所有的大树都缠上锦缎,令所有食肆均免费供应,让应邀而来的西域胡人看看天朝是如何富有,还是穷兵黩武,三征高丽,只为展示大隋威武,惹我一丝不快者,虽远必诛……处处透着打了激素后的“大跃进”姿态。

同样,出于杨广好大喜功的心理,与一种粉饰太平的作用,他甫一即位,就高调喊出“儒学兴国”的方针。

隋文帝杨坚虽在一统江山之初,也提出“儒学为本”的治国理念,但由于佛老儒三学从南北朝起便已并行,及其幼年曾养于比丘尼的特殊经历,再加上垂垂老矣时的心志皆衰,晚年之时的他,却又“不悦儒术,专尚刑名,执政之徒,咸非笃好”。宫中好细腰,民间多饿殍,上之所行,下必效焉,到隋文帝仁寿年间,儒学已经衰微到天下之学尽废,举国上下只保留一所国子学,而且只留有儒生区区七十二人。就这七十二人的儒生队伍,恐怕也是取意孔子教徒贤者七十二而做做样子,凑数而已。

《隋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四十》道尽此时儒学的尴尬局面:

于时,旧儒多已凋亡,二刘拔萃出类,学通南北,博极今古,后生钻仰,莫之能测。所制诸经义疏,搢绅咸师宗之。既而外事四夷,戎马不息,师徒怠散,盗贼群起,礼义不足以防君子,刑罚不足以威小人,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其风渐坠,以至灭亡,方领矩步之徒,亦多转死沟壑。凡有经籍,自此皆湮没于煨尘矣。遂使后进之士不复闻《诗》、《书》之言,皆怀攘夺之心,相与陷于不义。

幸亏杨广来了。

杨广在叛逆心理以及大跃进式的治国理念下,重提儒学为本,虽然更多的是为了彰显自己如何与众不同,用教化大兴的声势来为大隋政权勾唇描眉,但客观上却给行将干涸龟裂的儒学土壤,带来了了救命甘霖。

听听杨广此时下达的那道充满激情的诏书,谁不为此备受鼓舞、倍感欢欣呢?

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朕纂承洪绪,思弘大训,将欲尊师重道,用阐厥繇,讲信修睦,敦奖名教。方今宇宙平一,文轨攸同,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四海之中,岂无奇秀!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典坟,学行优敏,堪膺时务,所在采访,具以名闻,即当随其器能,擢以不次。若研精经术,未愿进仕者,可依其艺业深浅,门荫高卑,虽未升朝,并量准给禄。庶夫恂恂善诱,不日成器,济济盈朝,何远之有?

于是,大业元年,学校纷纷恢复教学,学生再次背起书包,停顿多年的读书声又朗朗响起,“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一派野草逢春、欣欣向荣的气象。

那是一种强大而有力的心灵召唤!

二十世纪的中国曾在公元一九七七年上演过类似一幕。当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那些在农村广阔天地上山下乡已然绝望的青年,终于知道自己的青春可以不再被拴在一杆粪叉或一把镢头上,自己的理想也绝不只是一眼陕北米脂的窑洞,或大兴安岭下的一个温热炕头时,他们的那份激动可以想见。

三十二岁的孔颖达便是听着这种召唤,心潮澎湃地走出自己的学校,走向寂静多年的考场的,“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隋朝通过开科设考,让孔颖达脱颖而出。

很快,隋炀帝又广征天下学官、硕儒于东都洛阳,由门下省主持,仿照两汉之时汉宣帝石渠阁及汉章帝白虎观的故事,举办大规模的儒学学术研讨会。两汉之时的群儒聚集盛况再次出现,硕学鸿儒、明经通籍之士从四面八方云集洛阳,将这个城市在一时间营造得云蒸霞蔚,人才炳焕。

这中间,就有一批名扬天下的大儒,如刘焯、刘炫、鲁达、孔褒。当然,还有来自冀州衡水的孔颖达,以及来自苏州吴县的陆德明。

暌违多年的师生,相见时道一声“久违”,然后执经登坛,彼此并不客气,各穷悬河之辩;久闻大名,素无谋面的同道相会,也没有过多的客套,寒暄句“承让”,相互同台说经,依据典籍论难问对。

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一个场景!让人疑心时光倒流,置身在荀子时代齐国的稷下学宫。

就是在这里,孔颖达与陆德明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学养,深邃的见解,依难反驳,摧折众口,不仅战胜了学名久炽的二刘,而且让所有参加者临场败北。

出类拔萃的他们二人,由此实现了彼此人生轨迹的重合,开始了他们一致却又互有差异的人生之旅。

最终,陆德明以“与鲁达(鲁世达)、孔褒共会门下省,相酬难,莫能诎”展示了他超凡的学术造诣。辩论会后,他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很快又成为越王杨侗的司业,入殿中授经。

在这次学术辩论会上,孔颖达所面对的对手似乎更强大,系所有现任国子秘书学士,取得的成绩又最显著,他随方晓答,谊据该明,出其悟表,“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

然而,附带产生的后果也极为严重。因为在所有与会者中,孔颖达年龄最小,最小的他却越过一群前辈们那为学问已寸草不生的头顶,独拔头筹,勇执牛耳,这让老同志们情何以堪?于是出现了羡慕嫉妒恨,甚至出现了金庸笔下武林大会上的龌龊一幕。“先辈宿儒耻为之屈,潜遣刺客图之”,为避暗杀,孔颖达躲进了礼部尚书杨玄感的家,这才幸免于难,没有将生命的句点悲壮地断在洛阳旅馆的谋杀现场。

会后,他被补为助教,从业单位也与陆德明颇为相近——太学。

这里有个问题:成绩更好的孔颖达,他的太学助教官职为什么是补来的?又为何没有成为杨广任何一位王子的帝师呢?按说,他更有理由。

问题可能就出在杨玄感身上。

这个时时觊觎杨广政权的人,已经让炀帝觉察出了蛛丝马迹,事实上,大隋最后彻底翻船,原因就是他于杨广北征高丽时在大后方釜底抽薪,最终让李渊完成了夙愿。这么一个对头,却为躲避暗杀的孔颖达提供庇护所,那么孔颖达在阴险狡诈的杨广那里,自然就不会让人放心。这个补来的助教,恐怕也是为闭众口,勉为其难下作出的决定。

如此也就明白,在未来的大唐政权里,孔颖达为什么总比陆德明受青睐一些,风头更强劲一些。

这些都可暂时不管,因为外强中干的隋朝像个突然中风的中年男人,一个跟头栽下去,立刻嘴歪眼斜,从此生活不能自理。风起云涌的隋末大起义如同一场狂飙,不光将大隋江山吹得摇摇欲坠,也将这个王朝所附带的一切吹得七零八落。

天下大乱,又奈何不得,作为文人似乎只有一件事可做——在电闪雷鸣的暴风雨中找个容身之地,隐居。

前大隋国子助教陆德明,用巴豆掩护自己,用提不起裤子的招数躲开了王世充,避居于成皋。

前大隋太学助教孔颖达则隐居于虎牢。

不知道编纂新旧《唐书》的欧阳修、刘昫是集体不知道这两个地名,还是各自按照自己所处时代的习惯叫法,才这样去写。其实,成皋即虎牢,在今河南荥阳。春秋时虎牢为郑地。秦在此置关。汉以虎牢为成皋县,隋改为汜水县,唐避李虎讳,改虎牢为武牢。

河南荥阳在当时是王世充割据的地盘,两位大师避居这里,头顶风雨如晦,窗外鸡鸣不已,他们暂将未知的命运紧紧系在一处,绕开世事,用研经究典的方式相互取暖。

公元六二一年,李世民兵扫太行山以东,王世充降,荥阳归唐。

携手走入大唐的孔颖达、陆德明,又同时双双被李世民恭敬地请到自己的秦王府文学馆内,与杜如晦、房玄龄、虞世南等十六人,组成了史上著名的唐十八学士集团。

他们“更日宿直,听朝之暇,引入内殿,讲论经义,商略政事”,成为李世民非常倚重的私人智囊团。后来,在李世民篡嗣夺位的道路上,仍是这个高智商组织屡献奇计,才使得他最后顺利登上大唐权力的宝座。

公元六二六年,孔颖达被授国子博士,次年的贞观元年,又被封曲阜县男,很快又转为给事中。

饶有趣味的是,这回轮到了陆德明坐不冷不热的板凳,享受“补”的待遇了,他被补为太学博士。而具有同等学术量级的大师孔颖达,却显得炙手可热,“时太宗初即位,留心庶政,颖达数进忠言,益见亲待”。

李世民曾问:“《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答道:“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人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唯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测,度不可知。《易》称‘以蒙养正,以明夷莅众’,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领导一句简单的问话,其实很多时候并非他心有所惑。提问者在发问时心中已有所指,并有着完整而清晰的答案,他无非是想通过被问者的回答,从外围来佐证自己想法的确凿性。

比如,汉武帝连下三策,从天人关系角度要求阐释古今治道、帝王之业。结果,董仲舒的对策独拔头筹,原因是他的对策迎合了武帝的口味。

还比如,曹操向荀彧询问是否该奉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荀彧回答“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这就迎合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略,于是甚为嘉许。

自然,孔颖达的回答使得“太宗深善其对”,这让他在大唐春风得意,扶摇直上。

这是个属于孔颖达的时代。

贞观六年,孔先生成为国子司业。一年后,迁太子右庶子,仍兼国子司业。他的学术地位也直线上升,“与诸儒议历及明堂,皆从颖达之说”。与魏征一同撰《隋史》之后,他被加位散骑常侍。贞观十一年,“又与朝贤修定《五礼》,所有疑滞,咸谘决之。书成,进爵为子,赐物三百段”。

真是享尽荣宠。

再回过头来看看陆德明,就寒酸太多了。他此时担任的太学博士,据《新唐书·;百官志》考证,其官职只是个六品官,所掌教的也只是五品以上、郡县公子孙,以及三品官员的曾孙。而孔颖达所肩负的国子司业,则为从四品,职责是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当天子视学、皇太子齿胄之时,负责讲义。举行释奠时,执经论议。

一个是太子右庶子,一个是为太子授经的老师,两位大师又可以在太子的东宫时常见面了。

但两人之间有着明显的不同。“以经授中山王承乾”的陆德明,虽然也走进东宫为太子授课,但充其量只是太子李承乾的临时性经典辅导老师,孔颖达的“太子右庶子”,则是太子的专职德育教师,担负匡正太子成长的大责。

国之储君成长如何,直接关系到帝国的未来统治,岂可小觑?英武通达的唐太宗,将太子李承乾的成长寄托于孔颖达肩头,其寄望之重无需言表。

可以回望一下,公元六二六年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杀掉李建成、李元吉,自己立为太子,他让李渊为自己的东宫配置的人员如下:杜如晦为太子左庶子,房玄龄为太子右庶子,虞世南为太子中舍人,褚亮为太子舍人,姚思廉为太子洗马。

那么,就该知道孔颖达此时的太子右庶子,职责有多重要了。

然而,李承乾这个孩子又太不成器了。他似乎是匈奴大片看得太多,不光沉湎其中,不能自拔,而且非常热衷在生活中再现这样的场景,他经常“使户奴数十百人习音声,学胡人椎髻,剪彩为舞衣,寻橦跳剑,鼓鞞声通昼夜不绝”,而且还“好突厥言及所服,选貌类胡者,被以羊裘,辫发,五人建一落,张毡舍,造五狼头纛,分戟为阵,系幡旗,设穹庐自居,使诸部敛羊以烹,抽佩刀割肉相啗。承乾身作可汗死。使众号哭剺面,奔马环临之”。

这样一个孩子,放在今天应该保送进中央戏剧学院深造,将来成为影帝也未可知。孔颖达却知道,自己不是表演系教授,而是一个要为太子成长负责,为皇帝授命尽忠的大唐太子右庶子,于是他屡屡犯颜直谏,规箴讽劝,极尽正直教人之道,太宗为此曾赏赐他黄金一斤。

屡劝不改,不如不劝,李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就对孔颖达说:太子已经这么大了,何宜屡次面折?潜台词是,你一直这么当面指责他,等他当上皇帝,可没你好果子吃啊。孔颖达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从此,谏诤愈切,剀切愈至。

所以,后来因魏王李泰见爱于唐太宗,最终导致李承乾太子被废之后,东宫属官因教导不力全被黜退,独右庶子孔颖达、左庶子于志宁因平日里对太子面折庭争,规劝不止,而受到嘉奖。

贞观十二年,孔颖达拜为国子祭酒,成为掌管大唐文教礼乐典章制度的最高首长。

公元六四〇年,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亲临国学,参加祭祀孔子的释奠大礼,在聆听孔颖达主讲《孝经》之后,李世民盛赞他:“思涌珠泉,情抽蕙兰。关西孔子,更起乎方今,济南伏生,重兴于兹时!”

孔子再起,这是唐太宗对他的评价。

七。

当然不会仅仅因为一场《孝经》讲座,就让李世民轻易发出如此至重至敬的赞叹。

这还来自李世民对孔颖达多年来的全面学术打量。其实,这也是整个大唐学术界对这位大师的审量。

可以绕开他与魏征编纂的《隋书》,也可以无视他与朝中诸贤共同修订的《五礼》,仅一部由他主编的《五经正义》,就让人高山仰止。

《五经正义》面世的背后,也有着政治与学术的双重背景。唐太宗大兴儒教,广开学门,使得举国上下,尚学成风。“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国学之内。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

随之,一个问题凸现其间,而且表现得越来越严重。

首先,经过长期动荡,刚刚统一的大唐,正如《旧唐书·儒学列传》中所说:“自隋氏道消,海内版荡,彝伦攸篸,戎马生郊,先代之旧章,往圣之遗训,扫地尽矣!”

其次,因为南北学人所治儒学面貌各异,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江南学者,所读《周易》是王弼的,《尚书》是孔安国的,《左传》是杜元凯的。江北学者所研习的经典,《周易》、《尚书》则是郑玄的,《左传》则是服虔的,《诗经》则是毛苌的,《礼》也是郑玄的。这样势必造成南北学者各行方便,各从所好,让诸生在学习儒家经典时,感到莫衷一是,不知所从,出现了“师说纷纭,无所取正”的混乱局面。甚至在国子学考试时,博士都无法对学生的策问定出优劣。这就给沿袭隋朝科考制度,大举开设明经、进士科取才的唐朝,带来了诸多不便。

一张考卷,却有两种乃至N种标准答案,那如何判分?

大一统的唐王朝迫切需要重新整理儒家经典,统一南北之学,定于一尊,让学生有统一的教材,学有所本,让科考有统一的下判标准。更重要的是,出于大统一政权的政治、思想、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大唐朝也亟须整顿混乱的经学。

鉴于此,公元六三〇年,贞观四年,唐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讹谬”为由,诏令颜师古等人定“五经”,“颁于天下,命学者习焉”。

仍在这年,唐太宗以“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为由,诏国子祭酒孔颖达与诸儒撰定“五经”义疏,名曰《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

《五经正义》的卷数,因版本不同,说法各异。《新唐书》中说一百七十卷,而今日来看为一百八十卷。其中,《周易正义》十四卷、《尚书正义》二十卷、《毛诗正义》四十卷、《礼记正义》七十卷、《春秋左传正义》三十六卷。此书编定于贞观十六年,公元六四二年,后又经马嘉运校定,长孙无忌、于志宁等增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六五三年,开始向全国颁行。自此,凡士人应明经科,均须诵习儒经,义理全据《正义》所说。

自此,《五正义》成为标准范本,为后世儒生学习经典之圭臬,从而一霸南北学林。

杂综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儒学大师的纷繁学说,纠合长期以来南北互异的学尚,然后在茫茫学术大海之上,开通出一条最简捷最安全的航道,布下浮标,树起航灯,供后来者愉快航行,这又谈何容易?

它需要编订者博览群经,遍通释注,然后才能从中择优而摭,取菁汰芜。孔颖达以“事必以仲尼为宗”,坚持“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的方针,来进行他艰苦卓绝的学术努力。

《五经正义》所做的工作,就是对繁杂经学注解之作进行统一整理,先从浩如烟海的经典注本中遴选出最好的那种,摒弃杂说,然后在所选择注本的基本注疏之上,辅之以博采的诸家经说,以集注形式来疏解经典。

与此前的“义疏”不同,义疏可以对旧注提出质疑,允许注解人自由表达对经书的个人理解,“正义”却只是在旧注中进行甄别,然后对所采纳的旧注进行深层次的阐释,但不可对旧注进行破坏性的疏解,此所谓“注宜从经,疏不破注”。这样就保证了后人在理解儒家“五经”时不会产生歧义。

孔颖达在“五经”注本的选择上,于《毛诗正义》,采用郑玄的笺注,兼取刘焯、刘炫之说作疏文;于《周易正义》,采用王弼的注,同时兼考众家以疏;于《春秋左传正义》,采用杜预的注本;于《礼记正义》,选用郑玄所注,以皇侃、熊安生二家作义疏;于《尚书正义》,则采用《伪孔传》。

大体来看,他所用注本以南学为主,义疏兼采南北,并蓄各家,所以马宗霍在《中国经学史》中对其作了高度评价:“名宗一家,实采众说。固不无附会之弊,亦足破门户之习。”

但,不能说其中没有遗憾。

由于过于拘守“疏不破注”的原则,这就在引征各家注释时,刻板地以原注为标准,完全以注文之是非为是非,凡注文所言,必尽量为之疏通证明,反而曲为之说。比如《春秋正义》中,以杜预注作为取舍标准,凡疏解采用的他人之说有违反杜注之处必驳之,甚至不惜为此曲徇杜注之误。

最大的错误出现在《尚书正义》中,在选择注本时,孔颖达没有选择他那个时代大多数人普遍研习,并且他本人对之颇为精深的郑玄《尚书》注解,而是选用了荒诞不经的《伪孔传》。

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时,在墙壁中得古文《尚书》,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即《孔安国尚书传》,马融、郑玄的《尚书》即取于此。但到东汉时,原书已亡逸。

东晋时,梅赜进献《孔安国尚书传》共五十八篇。经后人考定,文中不但出现了很多孔安国身后才有的地名,而且有些注解与孔安国所注《论语》相左,均说明这是一部伪作,根本不是孔安国所为,故学界称之为《伪孔传》。但孔颖达却不辨真伪,丢弃原先自己研习的郑玄《尚书》,盲目循从老师刘焯、刘炫所好《伪孔传》,称赞其“其辞富而备,其义弘而雅。故复而不厌,久而愈亮。江右学者,咸悉主焉”,导致这部伪作至今安于《十三经注疏》中。

就像苏轼误认的黄州赤壁,并非历史中曹操与孔明对垒的战场,但名以文显,地以人彰,在长久的以讹传讹中,反让真正的赤壁之战所在地蒲圻湮没于默默无闻之中。

于产房的护士而言,她只是粗心地抱错了一次婴儿,但对这个孩子来说,一生都将无法回归亲生母亲的怀抱。

学者一时不慎,造成的危害巨大而长远。

但瑕不掩瑜,这不能否定他对中国经学的统一和规范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五经正义》自刊行之后,便成为大唐后学诸儒奉行的正典,甚至跨宋逾明,直到清朝,一直端坐在《十三经注疏》中,备受敬重。

难怪唐太宗在看到此书后,油然感喟:“卿等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

也难怪贞观十八年,孔颖达的人物肖像被光荣地画在凌烟阁上,旁边题赞:“道光列第,风传阙里。精义霞开,掞辞飚起。”

这些又算得了什么?

浸润着大唐明月、宋时细雨、明清夜霜的一代代书生,他们负箧求学的路上,背的是它;他们秉烛苦读的寒窗下,读的是它;他们经世致用的宦途中,翻开的还是它。直到今天,他的著作仍是喜爱国学之人的必读之物。

如果孔颖达地下有知,他会在一个个月朗星稀的夜晚,面对文化中国,时时坐起,捋须一笑。

同类推荐
  • 老子可以这样读

    老子可以这样读

    谁能使浑浊的环境静下来,慢慢变清?谁能使安顿的心灵动起来,产生新的追求?能这样做的人,不追求完美,正因为不追求完美,才能不断创新,我们需要在安静中沉淀,在沉淀中创新。花点时间,读读本书,会减少几分失落,多几分淡定。这个社会,没有人不求人,也没有人不被人求。你求人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而人求你呢?事情会难办吗?所以,通常办事,是要想办法转换关系,转换角色,让你求人转变成人求你。人与人的相处,有时会很难,有时会很简单,由难变易,需要智慧。要想寻找这种智慧,读读本书,它会告诉我们和光同尘,处事有道。
  •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这是一本聊出来的书。作者八十岁以后,不再上大课,学生知道其喜欢散步,路线又比较固定,所以经常与作者在路上“偶遇”,与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即成此书。书中既有对人性问题的探索,也有对历史问题的求解,既有对命运问题的省思,也有家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倾心关注。大到世界革命,小到同性恋。问题广泛,五花八门,却处处不离哲学,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发。作者自嘲是“马路哲学”,其实是传道授业的一种方式。
  • 我说参同契(上册)

    我说参同契(上册)

    《参同契》是早期道教重要典籍,全名《周易参同契》。书中借用乾、坤、坎、离、水、火等法象,以明炼丹修仙之术。为道教系统论述炼丹的最早著作,道教奉为“丹经王”,是千古丹经之鼻祖。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三年在台湾讲解《参同契》的记录,分上、中、下三册。南怀瑾先生认为:《参同契》参合了三种原则相同的学问,且熔于一炉——老庄、道家的丹道,还有《易经》的学问,是一本非读不可的秘密典籍。《参同契》不止是丹经道书,它既是哲学又是科学,也是古典文学之作,其中包含了中华民族最高深之承天接地的文化。《参同契》素有“天书”之称。这部因深奥而埋藏已久的天书,因南师深入浅出的讲解而重新散发光芒。
  • 游心之路:《庄子》与现代西方哲学

    游心之路:《庄子》与现代西方哲学

    本书将中国哲学经典《庄子》与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等西方思想流派作比较,挑战性地重读《庄子》,阐明了《庄子》中的讽刺批判性、身心治疗、幽默的哲学意义,以及庄子对儒家主流价值观的批判。从个人层面看,如何理解真诚,如何扮演社会角色,如何寻求真我,庄子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反主流的游心之路。从社会层面看,在新媒体时代重读庄子,也有助我们辨明真相、寻求理性。
  • 曾国藩冰鉴(第一卷)

    曾国藩冰鉴(第一卷)

    《冰鉴》以冰为鉴、明察秋毫,以神为鉴、相骨识人。办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识人,识人必先观人。古今中外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可以说是有成有败,为使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不受任何影响,特编辑了此书。本书通过对人体的神骨、情态、刚柔、容貌、须眉、气色、声音这七个部位的论述,以达到正确观人、识人、用人的目的。在这里我们不谈论观人、识人、用人的大道理,只希望大家在观人、识人、用人方面能够获得厚益。
热门推荐
  • 霸道总裁之追妻太艰难

    霸道总裁之追妻太艰难

    第一次写,写不好,请见谅,不喜勿喷,谢谢了。
  • 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

    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

    从问题意识出发,对能代表20世纪后中国文学思潮发展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不仅揭示出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显示出20世纪文学思潮的整体感,而且对纷繁复杂的文学思潮作出了较为客观公允的价值判断。《中国20世纪文学思潮论》观点新颖,立论客观公允,具有新锐的学术勇气和严谨扎实的学风,是国内20世纪文学思潮研究中较有分量的理论专著。
  • 首席专宠麻辣妻

    首席专宠麻辣妻

    落魄千金徐秒晴已经二十五岁,但仍然单身。但她本人对此并不上心。一个偶然的机会,徐妙晴认识了大集团BOSS安思源,温柔体贴的优质男人从此开始对他穷追不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重生之丑女翻身大作战

    重生之丑女翻身大作战

    我哩个擦。。。没想到丑女也有春天,意外竟让自己重生在自己小时候,我去。。。。我一定要在小时候好好保养,长大成美女,帅哥、金钱兜里来。。。。。。。。。。。。。。
  • 我的轮回谁做主

    我的轮回谁做主

    黑暗,孤寂,似永远没有尽头。在无尽苍茫之中,一团白蒙蒙的光团以极快的速度穿梭。光团中,蕴有一具二十多岁的青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异世刀神

    异世刀神

    一把上古时期的大刀,一个现代的少年,一个不同于地球的未知世界。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甚至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他该若何生存下去。当他逐渐踏上修炼之路,却猛然发现,自己正被卷进一场惊天的阴谋之中!意外的穿越,到底是偶然,还是必然?看,江湖潮起潮落;卷,一番血雨腥风!饮,一缸陈年烈酒;洒,一腔豪情热血!望,日月来回穿梭;笑,苍天庸人自碌!摇曳的年代,谁主沉浮?什么是道义,什么是天理?且问我刀下亡魂!
  • 末日之李夜之路

    末日之李夜之路

    在末世生存的故事。李夜不想拯救世界,他只想保护好他的爱人,请看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