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22600000050

第50章 顺宗不顺(1)

李诵继位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德宗李适去世,按照惯例,太子会在去世的皇帝灵柩前继承王位。满朝文武对总是喜欢重用奸臣的李适没多少好感,听说太子李诵多次规劝李适不要任用裴延龄和韦渠弁,他们暗暗希望太子早日登基。

可皇太子李诵灾难不断,帝号“顺”宗,诸事不顺。

李诵在建中元年(780年)以长子的身份被立为皇太子,到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李诵当了整整二十五年的太子。这二十五年,李诵像多数大唐太子那样,小心翼翼地伺候自己的父亲。父亲当皇帝,李诵不敢当自己是未来皇帝,平日连话都不多说。父亲写诗送人,书法好的李诵负责写字;父亲任用奸臣,李诵适时规劝;父亲骑着马跑出长安,李诵在后面挡追兵挡刀子。儿子当到这个程度,父亲李适还不满意,总想废了他改立养子舒王李谊。

在李泌的帮助下,李诵好不容易保住了太子之位。李诵不敢在东宫搞出动静,每天只与几个老师、文人来往。这些人中,李诵最信任王叔文和王伾,这两个人经常给李诵讲民间疾苦,让李诵更加坚定了今后做一个好皇帝的决心。

二十五年挺长,能让曾有雄心大志的李适变成一个贪恋钱财的老头,也能让心怀百姓的李诵变成一个瘫在病榻的病夫。李适去世前一年,李诵一病不起,连父亲生病也不能前去服侍。宦官们看到皇上和太子一起病危,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该由谁继承王位。

从唐代宗李豫被李辅国拉上王位开始,大唐帝王继位和宦官有了牵扯。宦官们的权力越来越大,为了保住地位,他们希望立一个能够被他们控制的皇帝。

在中宫各个派系中,宦官俱文珍权力较大。当年平凉劫盟,尚结赞放回的几个宦官就有俱文珍。大难不死,俱文珍回宫后挺受李适信任,现在皇帝去世,他要赶快找下一个主子。

李诵虽然是皇太子,舒王李谊却也有人支持。李适这家伙治国不在行,对自己的权力倒是时时留意,不论是李诵还是李谊,都没能建立起一个相对有力的政治集团。太子李诵多病,大概挺不了多久,拥立他有点冒险;但舒王李谊不是太子,拥立他会不会引起大臣反弹?

宦官们还在苦恼,满朝文武等得不耐烦了。早听说皇帝去世,怎么迟迟不见太子继位?中宫的那帮阉奴又在搞什么鬼?

大臣频频来问,太监们只好到金銮殿答话,说:“内中还在商量立谁为新皇。”

新旧交接这个时期,大臣们都不敢乱说话,说立A,万一得立的是B,乱说话的人马上就要被贬官。一片沉默中,一个叫卫次公的翰林学士走上前来。

卫次公进士出身,最擅长弹琴。奸臣李齐运想让自己的儿子拜卫次公为师,卫次公以“我已经不弹琴”为由拒绝了李齐运这个“智囊”,可见是个有志气的官员。卫次公对宦官和大臣说:“皇太子虽然生病,但他是大唐储君,就算有不得已,也当立太子的长子广陵王。如果还有异图,恐怕会招致祸患。”

随即就有人附和:“说得没错,当立太子!”

附和卫次公的人叫郑絪,郑絪平日替李适写诏命。他为人谨慎,不爱说话,此时看到国本危急,连忙附和一句,可见不失忠义。

卫次公和郑絪一开口,其他大臣也纷纷表态,认为当立李诵。宦官们的态度本就模棱两可,眼见大臣们都属意太子,他们也就顺水推舟,去东宫服侍挣扎起床的太子穿上孝服,到九仙门接受百官拜见。百官看到多日不见的太子出现在王位上,终于安心了。

大唐新旧政权交替平安结束,伤亡人数为零。

太监们在这次政权交替中处于被动,不是他们不想主动,而是没有主动的对象。太子平日为了防止皇帝疑心,从不接触中宫宦官;舒王李谊为了防止皇帝和太子疑心,也不向宦官们示好。一向擅长察言观色的宦官们,也就没机会知道李诵和李谊哪个更适合当新老板。再加上李诵和李谊都没有什么实力,宦官们只好先依照大臣们的意思立了李诵,再观察情况。估计新皇躺在床上起都起不来,没有闲心来干涉他们。

宦官们照常生活,带领禁军、接受贿赂、去宫市敲诈百姓……没想到病皇帝竟然开始发威,想要一改德宗一朝的弊病。

宦官们知道自己失算了,皇帝虽然不能动,他在东宫却有几个心腹大臣,这些人靠着新皇的诏命当上高官,正准备进行改革。宦官,正是他们要“革”的对象。

顺宗的新政权

历经二十五年,李诵终于当上大唐皇帝。

李诵亲自体验过战争,经常听王叔文等人谈论百姓疾苦,眼见朝廷上奸佞当道,早就在心里盘算过几千次继位后该做什么。父亲李适越老越糊涂,大唐只能依靠自己来实现中兴!

好不容易熬到继位,没想到,他只能躺在床上。

难道就这么病死?不行!就算躺在床上也要实现自己的雄心大志!

李诵下定决心,他要依靠他的亲信,在活着的时候让大唐帝国回到正轨上。

李诵首先要对李适留下的奸臣们开刀,偏偏裴延龄、韦渠弁、李齐运等人走了好运,在贞元后期先后病逝,只剩一个李实。

剩一个也要收拾,李诵下诏贬李实为通州长史。长安市民听到李实被贬走,欢天喜地,手里握着大石头、臭鸡蛋等在路上堵李实。李实也知道自己名声不好,没敢走宫苑正门,偷偷从偏门溜走,总算没被砸死。

东宫生活二十五年,李诵没有结交过朝廷大臣,却知道宰相这个位置的重要。

选个好的宰相,事业已经成功一半,可当朝的几位宰相都不能让李诵满意。

不能选裴延龄等人当宰相,李适只好找几个名声不错,却不敢对自己指手画脚的大臣。赵憬去世后,宰相还有下面几个人:

贾耽。

贾耽是个学者,最爱学地理,经过实地考察,写了《海内华夷图》、《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等不少地理著作。

贾耽是个名臣,为政有方,他曾在贞元年间出任滑州刺史。滑州紧挨着淄青节度使李纳的地盘,李纳一直想吞并滑州,有一次带着几千人路过滑州,请求休息。

滑州城的将领对贾耽说:“恐怕李纳别有用心,还是让他们在城外扎营吧?”贾耽说:“同为国家士兵,怎么能让他们在城外住?”当下打开城门迎接李纳。如此器量,李纳和淄青的士兵顿时折服。贾耽爱打猎,有时带着百来个人去淄青地区。李纳一看这情况,就知道朝廷官员不怀疑自己,心下大喜,同时又忌惮贾耽,从此不敢图谋滑州。

这么一个有智有勇的大臣,当了宰相肯定有一番作为吧?

没有。贾耽不爱得罪人,平日从不谈论他人是非,当了宰相后无所事事。

另有高郢、郑珣瑜,这两个人和贾耽一样,能力不错,人品不错,什么都不错,就是不肯得罪人!还有杜佑,杜佑看着朝廷风头不对,干脆一语不发,研究中国古代制度,写起了学术书《通典》。

根据李唐历史我们知道,越是做大事的大臣,得罪的人越多,不得罪人如何办事?郭子仪官运亨通,不也有一伙小人天天在代宗耳边造谣?只想偷安如何成事?

李诵立刻下了一纸诏书,通知陆贽回来当官。这才是他心目中的宰相人选!

可惜顺宗李诵的时运再次不顺,诏书还没送到忠州,陆贽已经病逝。

李诵的病也越来越厉害,渐渐连说话都困难。他想说什么,只能通过宠妃牛昭仪转达给宦官李忠言,李忠言再转述给亲信王伾,王伾再转给王叔文。一句话需要三个人转,李诵真不容易。大臣们也不容易,他们想汇报工作,也要通过这几个人,一时间,王叔文和王伾俨然朝廷中枢。

可朝廷大臣们不愿受“二王”的摆布,在他们看来,王叔文和王伾的资历太低,根本没本事主持大局。

王叔文和王伾是做什么的?王叔文读的书不多,以下棋待诏;王伾读的书稍多,以侍书待诏。在长安,朝廷上当官的不是达官望族的后代,就是满腹诗书的进士才子,哪里看得起王叔文和王伾这等人。

王叔文也知道自己没资历,没经验,难以服众,但他也是个有大志的人,好不容易等到李诵继位,怎么能没有一番作为?

想来想去,王叔文决定“立”一个宰相,靠这个宰相控制朝廷,再提拔一些下级官吏听他的号令,一起完成李诵和他的大计划。

现有的几个宰相都不想掺和,王叔文只能另找合作者。李诵的幕僚团团员资历都不高,找谁合适?

突然,他想起有一年李适过生日,李诵献上佛像。李适命他宠信的一名翰林学士韦执谊画像,并令太子赐给韦执谊礼物作感谢。韦执谊是个有名的才子,他收了礼物后当然要去东宫答谢,太子趁机对韦执谊说:“学士您知道王叔文吗?他可是个伟才!”韦执谊心领神会,从此与王叔文来往密切。

太子瞅空子就给自己增添点人手,韦执谊也不傻,抓住这个巴结太子的机会。

有一次,韦执谊听说韦成季等大臣对李适打小报告,说王叔文等人结党,他害怕牵扯到自己,抢先一步跑到李适面前说:“韦成季等人动不动就聚在一起,怕是有什么图谋吧!”李适命人一查,韦成季还真经常和他的朋友们一起喝酒。李适也不动脑子想想,朋友喝酒只是正常来往,就立刻把韦成季等人统统降职。

这样一来,王叔文自然把韦执谊当做“自己人”。现在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还有人比韦执谊更适合当宰相吗?没有了,因为东宫集团人太少了。

很快,王叔文和王伾上书推荐韦执谊为宰相。韦执谊捡到块大馅饼,也想报答王叔文,两个人联手开始推行李诵的“新政”。

新政实施

和多数刚刚继位的皇帝一样,李诵放了一批宫女,撤掉一批冗官。王叔文又在新晋进士、下层官吏中提拔了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作为推行新政的帮手。

李诵想要一举解决德宗一朝的三大问题:重税、宦官、藩镇。

李诵首先免除了苛捐杂税,德宗朝已经形成规矩的地方向皇帝送礼,也被李诵喊停。李诵还实现了他长久以来的愿望——停止宫市。

太监们不干了。

宫市是太监们发财的机会,李诵竟然想夺走太监的“铁饭碗”。本就持观望态度的俱文珍等人开始提防李诵和王叔文一伙人,他们到底想要停止宫市,还是停止宦官们的特权?

李诵太急了,他恨不得马上看到政治清明、国泰民安,可治国需要的不只是统治者良好的愿望,还要有步骤、有合适的宰相、有配合的下属。李诵信任的王叔文可不是个做大事的人,这个人虽然有良好的愿望,却没有实际的领导力,所到之处,处处招人讨厌。

王叔文把持国政后,贾耽不愿蹚浑水,上书请求退休。外廷的宰相们就想像中宫的宦官一样,观望再观望,望了数天也没看出这个王叔文有什么优点。

有一天中午,王叔文去中书省找韦执谊。按照中书省的规矩,宰相吃午饭时,任何官吏不得奏事打扰。王叔文不管这些,命看门的小吏通知韦执谊,小吏不肯,王叔文开口斥责。

看到当朝贵人生气,小吏只好哆哆嗦嗦地到了宰相们的饭厅找韦执谊。韦执谊正和郑珣瑜、高郢、杜佑一起吃饭,听到王叔文让他出去,不由面红耳赤——这个王叔文还懂不懂规矩?韦执谊出去也不是,不出去也不是,犹豫了一会儿,还是起身去见王叔文。郑珣瑜、高郢、杜佑只好停下筷子等韦执谊回来。谁知韦执谊一去不回,只有刚才的小吏哆哆嗦嗦来报告说:“王叔文说饿,韦相公已经和他去吃饭了!”

王叔文目中无人,高郢和杜佑连连摇头,郑珣瑜叹了一口气说:“我还当宰相做什么?”回到家后,郑珣瑜上表说自己生病,请求退休。

朝廷又少了一位宰相。没到几天,就有两位宰相离朝,大臣们议论纷纷,都认为王叔文做事不稳重。他们在官场浸润多年,看出王叔文这种本身没有才能、身后依靠又不牢固的人早晚要垮台,都和他保持距离。王叔文也不想巴结这些大臣,他和王伾没完没了地提拔自己的亲信、亲信的党羽、党羽的裙带……大臣们看到朝廷乌烟瘴气,更不敢说话。也有人想要劝劝皇上,可皇上连上朝的力气都没有,谁也不能当面跟他说话。

有个叫羊士谔的官员路过京城,看到王叔文在朝廷上招纳党羽,口没遮拦议论了几句,被人汇报给王叔文。王叔文这样一个下棋待诏的官员,本身就没有根基,最怕听人说他做得不对,他立即命人抓起羊士谔处斩。

韦执谊听到后心脏差点跳出来,无缘无故地杀人,这个王叔文怎么又乱来!他一溜小跑到王叔文处劝说,王叔文说:“好吧,那就不用斩首。”

韦执谊松了一口气,人总算保住了。

“杖杀!拉出去用棍子打死!”

韦执谊的心脏又要停了,连忙继续劝,王叔文拗不过韦执谊,只好把羊士谔贬官。从此,王叔文对韦执谊有了意见——这个人是自己一手提拔的,竟然不听自己的话!忘恩负义!

韦执谊不是什么好人,但也没堕落到卢杞、裴延龄的地步。他并不想当上宰相后一脚踹开王叔文,也想帮王叔文推行皇帝的新政策,可是,你王叔文别总添乱行吗?

朝廷上的官员已经对王叔文一伙人侧目,对王叔文下达的命令爱理不理。韦执谊总想找个补救的法子,有时也要附和群臣的意见,这又让王叔文心头火起——韦执谊这小子又违抗我!这个首尾两端的东西!

韦执谊偷偷派人对王叔文说:“我不敢负约,这么做是为了和您共成大事。”

可王叔文不但不容人,还不相信人,他只信自己的判断——韦执谊这个小人,竟然还想骗我!

“大事”未成,王叔文和韦执谊快闹翻了,长安大臣们天天拿他们当笑话说。

朝廷上有魄力的大臣早被李适、裴延龄等人贬走,如今也没有人出面制止,有识之士忧心不已。

大臣们不支持王叔文还有一个深层原因——内廷与外廷的矛盾。

同类推荐
  • 大清教父

    大清教父

    两个小白领,一个搞市场营销,一个IT程序员,穿越回到清朝,他们能做什么?爱新觉罗家族、两江总督、王公贝勒、世外高人、青楼女子、晋商集团、海盗头子、土匪11、白莲教、东印度公司、荷兰人、美国总统、法国皇帝……谁都得买我三分面子,利用、交易、出卖、背叛、承诺、谎言、栽培、抛弃……人必有求于我,我必有求于人在利用了可利用的一切资源,玩尽了所有政治手腕之后,他们,能改变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吗?
  • 命世北极传

    命世北极传

    这是一个充满着杀伐基调的秋季,万物凋零,秋风萧瑟。而所有的故事都需要从这个秋季说起。“杀……”伴随着震耳欲聋的杀喊声,五万中原铁骑踏入了南方小国的国都,留下一路上烧杀抢劫的痕迹。烟起青山雨潇潇,叶飘风冷世寥寥。金戈铁马残垣迹,剑影刀光映火烧。天孕贤才正气浩,地生灵性北辰娇。风云际会京畿里,计定山河万骨销。年少渐消夜渺渺,繁华淘尽浪滔滔。人生尽算几多事,千古风流坟土消。斑白鬓华人自笑,尘埃尽惹世人嘲。人生如梦世如局,天子一朝臣一朝。
  • 汉宫

    汉宫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就是方天翔!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军人,且看他如何威慑八方,缔造一个强大的汉朝!本书绝非言情!
  • 卑鄙的圣人:曹操9

    卑鄙的圣人:曹操9

    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曹操的计谋,奸诈程度往往将对手整得头昏脑涨、找不着北,卑鄙程度也屡屡突破道德底线,但他却是一个心怀天下、体恤众生的圣人;而且他还是一个柔情万丈、天才横溢的诗人;最后他还是一个敏感、自卑、内心孤独的普通男人。
  • 倒说三国

    倒说三国

    西晋末年,天下三分后,群雄并起,从大统一到分三国在到战乱,最终归于大汉王朝
热门推荐
  • 彼方,有你

    彼方,有你

    白玫瑰:我愿将香气予你,却独留花落回忆。顾念:我愿倾尽所有,只为你不染纤尘。前世,今生;缘起,缘结......花与誓言,此生固念。
  • 爱你的终归会爱你

    爱你的终归会爱你

    十一年了,我一直努力跟在你身后。有人说你是不是傻,也有人安慰着说总有一天你会成功的,可他们不知道,原来一颗心存放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 甜入心扉之八零小青梅

    甜入心扉之八零小青梅

    十六岁的叶思绵是个通透人,人人都说她是单纯无知小白兔。十六岁的宋瑄长得帅身材好,走到哪都能招来小姑娘们尖叫。叶思绵从小被当做大家闺秀养大。到头来却栽在了宋瑄这又二半吊的小痞子身上。小痞子会害羞,会脸红,会折了花爬到树杈上远远地瞧她。*叶思绵想做个小文青,以后就养着他,宠着他。谁知道当年嘴欠的小痞子,最后居然成了栋梁。*十年前宋瑄一伸胳膊把她挡在大学门前,鎏金大字下阳光正灿,少年意气风发,眉眼夺目又张扬:“叶思绵,我中意你,做我女朋友怎么样?”她推开他。头一回偷笑着红了脸。十年后大漠孤烟直,宋瑄从隧洞深处走来,一身沉稳,硕骨铮铮,锐气不减当年。把她抵在青山石上,他声音低沉又滚烫:“小梧,结婚吧。”她流着眼泪笑弯了唇,一声声地说着好。*曾以为这一生苦涩,却不想甘草熬成糖。*“十年岁月敬誓言,余生温柔只为你。”*对外汉语教师vs研究学者。八十年代的校园到婚纱,把一生岁月谱成行。那些年的一生情长,原来是少年成了伉俪,陪你从日出到夕阳。*【PS:八十年代背景,男女主1V1,身心干净,甜宠无虐,结局HE】
  • 陈年旧事

    陈年旧事

    遥想当年名士,因缘际会,成时代的风流人物。其人其事,令人不由得心向往之。名之曰“陈年旧事”,慨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本书以简洁、朴实的笔法,勾勒了40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物形象。作者如数家珍般讲述了诸如胡适、林语堂、蔡元培、徐志摩、马寅初、吴梅、竺可桢等大师的老掌故老段子,将陈年旧事娓娓道来,道出一代名士不为人知的真情怀,读来别有一番味道。作者视野开阔,既问历史魂归何处,又涉现实关怀,其笔下人物令人神往,文字背后尽阅大师风范与时代沧桑。
  • 修行即修心

    修行即修心

    引领都市禅修风潮,慰藉心灵的灵修之旅。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狐言:本宫只是渡个劫

    狐言:本宫只是渡个劫

    云狐国的皇帝陛下向来不近女色,可最近,陛下天天往后宫里跑。“娘娘,陛下来了。”“不见不见。”陛下死皮赖脸的还是进来了。大臣们忧心忡忡,陛下这样沉迷美色怎么行?一个个分分递上了折子。某个娘娘看着那一堆折子,一声冷笑,跟着皇帝陛下一起上了早朝。“大胆愚民,好好看清楚本宫是谁”一众大臣们更糟心了,怎么办怎么办,狐神大人怎么就进了宫? 天道那个愁啊,一个两个的渡个劫怎么就谈起了恋爱呢?
  • 致青春——那年我们正值青春

    致青春——那年我们正值青春

    小学我不爱说话,初中我很腼腆,直到高中我遇到了她,我变得开朗,变得爱说话,变得合群,转眼间上大学了,大学毕业后我和她又将何去何从呢!
  • 武者洛夜

    武者洛夜

    北宋年间因为天灾人祸,百姓民不聊生,内战不止,西夏等国对北宋疆域虎视眈眈。
  • 老君弟子的世界之旅

    老君弟子的世界之旅

    随便写点东西,只是幻想一下如果作者我有了穿越世界的能力之后会去干什么。穿越得到世界很多,鬼吹灯,型月,英叔电影,等等各种世界。
  • 爱眉小札

    爱眉小札

    本书是陆小曼为纪念徐志摩四十诞辰而将两人合写的日记及徐志摩1925年写给她的书信编辑而成的;《志摩日记》是陆小曼为纪念徐志摩五十岁生日编辑的。这些日记、信札真实、生动地记述了两人由相识、相知到步入婚姻殿堂的情感经历,字里行间洋溢着那个时代一对年轻男女冲破重重樊篱、追求个性解放的心声,文字清丽,感情率真,一直为读者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