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33100000030

第30章 孙中山在上海召开同盟会重要干部会议 (3)

秘密会党为共和革命出钱出力卖命,多少人舍家纾难,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最后得到一句“于共和革命,关系实浅”的盖棺论定,并要打入“另册”。呜呼,虽然我对秘密会党没有半丝的好感,但无视历史,将别人的历史贡献一笔勾销,“用完就扔”,这也算是一种历史洁癖吧。或者仍是一种成王败寇的搞法,成王者不希望王者历史有见不得人的污秽,玷污了自己的光辉形象,权力在握之时就要尽量漂白自己从前的污点,扮出永远光荣、伟大、正确的样子。这一招,中国的哪朝哪代不是这样做的呢?一个政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正视自己的历史,尤其是自己不愿意正视的历史,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而能不能够正视之,又是判断其是否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

应怀畏避革命之心。

对革命的理解关乎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对于发生在1911年的那场暴力反清行为,与以往历史上改朝换代时暴力反政府行为相同的是,叫做起义——武昌起义,但又与历朝历代更换时暴力反政府行为不相同的是,它叫革命——辛亥革命。

这是很有意思的事,这同与不同,或许正说明了新与旧的断裂,以及新与旧的交融。或许,最初在孙中山的意识里,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领导的反政府行为与陈胜、吴广有多大的区别。他真正意识到自己是在革命而不是造反、叛乱,这里有一个小插曲。那是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和陈少白等人被迫流亡日本,他们在神户一登岸,就读到当地报纸上写着“中国革命党领袖孙逸仙”抵达日本的消息。孙中山当即决定把自己的党称为“革命党”,把自己的反清活动称为“革命活动”。

这里还有一个历史背景,就是晚清时,法国大革命以及卢梭被不断地介绍到中国,中国人不但把卢梭装扮成缔造法国大革命的英雄,还把法国大革命的意义不断地扩大,上升为世界革命的发源地。把世界各地正在兴起的各种斗争或冲突纳入世界革命潮流,将革命作为社会进化的公理,强调革命的进步意义,树立革命的正义性。这就是邹容在《革命军》所说的:“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革命者,世界之公理也;革命者,争存争亡过渡时代之要义也;革命者,顺乎天而应乎人者也;革命者,去腐败而存良善者也;革命者,由野蛮而进文明者也;革命者,除奴隶而为主人者也。”如此一来,这种革命话语既具有最大的排他性,又具有最大的涵盖性。最后,使整个社会笼罩在“革命”气氛之中。(颜德如《卢梭与晚清革命话语》)

既然革命被赋予了正当性,起义、造反就不该再被视为不好的行为,起义、造反者的身份也不再是“叛党”、“逆贼”所概括,而是用革命党来称呼,有了合法甚至光荣的含义。也就是说,革命党的反政府行为本身也被赋予了新意义。既然所有的起义、造反行为都被称为革命,那么,又很难理解,为什么具体的暴力反清行为,比如武昌暴动,为什么叫武昌起义而不叫武昌革命?或许,每一次起义都是起义,但总合所有起义,就不是起义,而是革命了。那么,是不是说起义与革命有大不同?

这就很像日本人冈本监辅在《万国史记》里对法国巴黎革命的描绘,在具体描写巴黎市民的暴动及整个革命经过时,把暴动者称为“叛党”、“暴徒”,并不使用“革命党”一词,对每一次暴动本身也不使用“革命”一词,但是,从总体上又对这场暴动给予积极的肯定,确认它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因此将TheFrenchRevolution译为“法国革命”。这是一种复杂的历史评判心态,是一种具体而贬、总体而褒的定义。

对于“革命”一词,中外都有相当久远的认识,在中国,“革命”一词,语出儒家经典《易传》:“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义大矣。”革命是顺乎天意、合乎人心的正义事业。这主要是从道义角度来说。在国外,亚里士多德认为:革命就是政体的变革。即由于治理不当引起内讧并诉之武力,演化为革命,革命使现行政体变革。他在《政治学》中说:较低的人们为求得平等而成为革命家,同等的人们为取得优势(不平等)也成为革命家。这主要是从政治的性质而言。

很少有造反者会称自己的起义造反行为逆天意、违人心,否则何以号令天下民众为其卖命呢?必须要在道德上获得资源,才能赢得民众的支持,至于起义造反会否改变政体就不好说了。这里的政体当然是政治、政权的性质问题,按亚里士多德对政体的划分标准,即看政体是照顾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还是只照顾一个人、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前者为正宗政体,后者为变态政体。正宗政体分为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和共和政体三种,变态政体分僭主制、寡头制和平民政体三种。

从诸侯争霸到秦始皇一统中国,是政体的一次大变革,秦始皇六合诸侯,建立君主集权和郡县制,应该是一次革命。从晚清至民国,是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也是一次政体的大变革,因此孙中山的多次起义、造反,被称为革命可理解,但从秦始皇到晚清这两千多年,历次改朝换代的暴力反政府行为都只能划为起义、造反之列,而不算革命之列,因为政治、政权的性质一直没有变更。

确实,有论者认为,在人们的概念里,革命寓意着“新”,人们在判断一系列事件是否真的构成一场革命时,主要是检验其新颖性的深度和广度,而主要不是看它的手段、势态之激烈。正如汉娜阿伦特说:革命隐藏着“一个全新的故事,以前从不知道、没有讲过的故事,即将展示开来”。革命可以是政治革命、科技革命、思想革命、产业革命、教育革命以及文学革命等,总之是事物发展或社会前进的一种创新性进展。以此为据,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起义,旨在打破了中国以往的政治循环体例,以执政权民授代替了(君权)神授,这是前无古人的新开创,称其为革命是有道理的。

政治暴力往往会伴随着流血牺牲、社会动乱,中国历次改朝换代很少有不流血漂橹,杀人如麻的。江山都是“私人财产”,不论是夺取江山的人,还是为了保住江山的人,起义与镇压之间进行一次次殊死搏斗,基本上不存在桌面上温文尔雅的谈判。谁的拳头硬,谁就做老大,谁做了老大谁就成王,败者自然为寇,这是两千多年来政权更迭的基本逻辑。

在这一逻辑的不断重演的过程中,人们如看戏一般看到城头变幻大王旗,可是在城脚下,却是兴亡皆苦的老百姓,为一次次的政治暴力付出沉痛的代价,不由得生出“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的感慨。政治暴力造成的所有后果都由全社会买单,而最终的成果只被少数人所享受,所以,一些人在怀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些人则往事不堪回首。

革命虽然被视为正义凛然,但在具体的暴力活动中,同样遵循着拳头决定成败的逻辑,充斥着暴力搏杀与军事斗争,同样会让整个社会为之付出惨痛的生命财产代价,同样会让人恐怕与害怕。这倒还在其次的,其社会心理的影响恐怕更甚,正像李泽厚所说的,长期武装革命和军事斗争的战争环境,创造了由军队推广到社会的一整套非常完备的组织体制、习惯法规和观念系统:政治上、组织上要求人们的绝对集权和全面服从(从公事到私情),最终集中和归宿于思想上绝对统一。这就难怪,像李泽厚、刘再复等学人不能不对革命是否必要或必然发出深深的疑问,以至于要“告别革命”。

这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关系到对辛亥革命的基本评价问题,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我认为将是一本糊涂账。这里面有几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假如”在史学中派上了用场,辛亥革命是否必要或必然?如何给辛亥革命下历史定论?辛亥革命及其领导人是否该获得那么高的褒奖?辛亥革命是否断送了中国传统社会通过改良获得新生的可能性?

在我有限的视野里,就看到一些人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高大全”,这些人既包括当时的革命参与者也有后来的学者。比如参加过辛亥革命、做过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司法总长的章士钊,在1961年的时候说,“今之论士,语涉辛亥革命,往往过于夸张,估计成功二字,溢量太不知何许”。反对把辛亥革命当牛皮来吹。又比如学者袁伟时认为:与清末新政比,辛亥革命确实创新的东西不多,只是换了个招牌,由于革命把原有的军事政治统一的体制打破,又没有建立起新的民主共和式的统一,导致社会混乱和军阀混战。

民国元年版《敬祝中华民国创造》纪念明信片。

是的,不能不正视的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两千年帝制,但正像某些学者所说,辛亥革命只是终结了“家天下”,并没有给中国带来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最后革命成果被袁世凯攫取,将中国带入军阀混战,社会动乱,不由不让人叹息“民国不如大清”,人们不禁要问——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积极推动作用到底有多大?

这样说显然不是否定辛亥革命,事实上,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就起到了一个思想解放的作用,那就是打倒了皇帝,原来我们也可以照样生活,搞国会搞民主,让人明白,其实对于国家,每个国民都是有发言权的。这就颠覆了过去一整套的思想观念,促进了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不过,当“告别革命”这个问题没有厘清,仍然会影响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甚至有人认为,对中华民族来说,辛亥革命意味着它就是一场灾难,这是需要辨析的。

首先,历史不能假设,因此无法设想辛亥革命是否必要,却是必然。这个必然我在《晚清社会的最大危机是什么》一文里有清楚的论述,那就是,历史发展到八国联军侵华以后,中国人的自信心掉到了谷底,为了拯救中国人的自信心,急需在政治上有所改革,而且民众的心情十分急迫。在内外的力量推动下,清政府决定立宪,可是嘴上一直说“立宪”,行动一直“预备”,人们求和平改良而不可得,于是走向了暴力革命道路。因为,历史并非我们想不想、愿不愿意的问题,它是照自己的逻辑去发展后呈现给我们的事实。

同类推荐
  • 县官崛起记

    县官崛起记

    一个无意中回到过去的人,莫名其妙的成为了18世纪四川的梅县县令。县衙破败,捕快懒散,刁民不断,土司争权,异族抢粮,更兼乱世风雨欲来,看他如何应付。
  • 冰川王朝

    冰川王朝

    十万年后,冰川降临的世界,九大文明各擅胜场,同台竞技。继承往圣先贤的绝学,开创一个新的文明纪元。苍茫世界,谁将笑到最后?落阳天下,谁将主宰沉浮?然而若能一生逍遥,谁愿挑起大梁?若能永为凡人,谁愿做英雄豪杰?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因此这也是一部众生皆苦的故事。
  • 宫廷政治

    宫廷政治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残唐陌刀

    残唐陌刀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姐夫爱吃醋

    姐夫爱吃醋

    你喜欢庙堂之争的纷乱爱情,还是喜欢相忘于江湖的柔骨侠情。这是一个架空的多国度朝代,发生在杞国观渚城首富上官家的两大未解命案直接牵扯着上官家的生死存亡,树大根茂的上官家说翻车就翻车。经历生死别离的姐弟们,能否披荆斩棘,最终将家族冤屈洗刷,重振旗鼓?想来还是要姐夫们帮衬帮衬的。
热门推荐
  • 境千

    境千

    她是二十一世纪叱诧风云的S级雇佣兵,却在完成最后一个S级任务的时候遭到了突袭—穿越!老天,要不要这么狗血!请告诉我患有这么严重的女儿控和孙女控是谁,还有那粘人的腹黑男!别人的穿越,都是斗庶女杀继母!她呢?一家都视她为掌上明珠,不过从来没有感受过亲情和爱情的滋味的她,也有这一天也有机会感受到所谓的温暖!这一世,天要随我而变!我只道: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要灭我我灭天!
  • 透视大清王朝秘史:军机处

    透视大清王朝秘史:军机处

    “起家词赋皆先泽,报国文章在此身。书生蝇头钻故纸,不输沙场斫贼刀。”一百八十三年的军机处,一笔厚重的历史,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在《军机处》三部曲之中,我将努力给读者朋友们展示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军机处。
  • 我能无限觉醒

    我能无限觉醒

    天赋不行?再觉醒一个。技能不行?再觉醒一个。……天才?妖孽?请统统靠边站,我能无限觉醒!
  • 道统苍坤

    道统苍坤

    赵熙一个与名字不符的坑蒙拐骗之徒。本以为自己的人生已经够完蛋了,没想到一觉过去自己居然穿越了,还是一个将门之后。赵熙:“哈哈,终于能享受人生,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好人了。”其他人:“狡诈恶徒!”赵熙:“......”
  • 红楼之黛玉皇后

    红楼之黛玉皇后

    前世,爱人亲人的背叛,让她万念俱灰!重生而来,却是另一个王朝的开始。不再相信的爱情、亲情的她,该如何在大观园内生存下去?一个不一样的大观园里上演了一场别样的红楼一梦,还有一个坚强、有个性的林妹妹!
  • 混沌新时代

    混沌新时代

    当世界次元破裂,异时空的灵力降临在地球,人类的体质变得强大起来!并且开始觉醒被封印的异能,逐渐成为了超时空异能者,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大学生轩辰得到了上古五行元素,走向了强者之路!!!!
  • 都市之万古神尊

    都市之万古神尊

    天道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吾自当一人横破万物,与世间红尘划分,以人魂证道。天地不仁?在本尊面前天地算何物?圣人不仁?那就逐一接灭。这次回返都市,只为以红尘洗礼道心,本尊为万古神尊!注:本书为黑暗文,圣母,道贤麻烦退避,本书实在不适合你们。本书将参与征文,烦请各位能多多支持
  • 我实在是太霸道了

    我实在是太霸道了

    我叫李远,我有一个梦想。我想飞!但是。我资质平庸,我修为低下,我孤身一人。我被欺辱!我身处险境,我命悬一线,我垂死挣扎。我想活下去!我想干翻他们!于是,我霸气侧漏了。
  • 生活有点塞牙

    生活有点塞牙

    “344”,第二年了,这可是第二年考研了.“为什么越怕什么就越来什么,预算的不是这个分数啊”,突然有点懵...............
  • 夜神雪

    夜神雪

    嬴若木,是个热爱幻想,向往自由生活的学生,一向普通之极的他,在有一天忽然拥有了灵魂出窍的能力,随后又结识了一个自称是神灵大人的奇怪存在,使得他原本平静的生活无可避免卷入了众多麻烦之中——教学大楼内古怪的怨气、少女被杀害后所化的生灵、医院里的神秘事件、以及莫名纠缠上的上古妖兽……就这样,嬴若木作为神使,穿梭于人界与灵界,与八百万神明、服侍神明的“神器”、人类以及妖,共同生活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中,并由此展开了一系列的奇幻而诡异的冒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