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0067300000004

第4章 经藏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1],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

三藏十二部[2]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狭义而说,则专指十二部经之“契经”,亦即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此为三藏圣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经[3]、大乘经[4]两种。“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

经藏,梵语“修多罗藏”,正译为“契经藏”;即上能契合诸佛所说的真理,下能契合众生的根机。“经”,含有“贯穿”与“摄持”的意思,亦即能贯穿各种义理而不散失隐没,并能普遍摄化众生而无遗漏之意。众生依循佛陀教法行持,能够了脱生死,达到自在安乐的目的,所以“经”又有“路径”之义。

“经”还有出生[5]、显现[6]、绳墨[7]、常[8]、法[9]、结鬘[10]、泉涌[11]诸义。佛经除了由佛陀亲口宣说之外,佛陀与弟子间的对话,以及弟子所说,经过佛陀印证无误者,或由天人、仙人、化人等所说,契于三法印者,皆称为“经”,此谓“五人说经”。

根据《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所载,佛陀每次说经,有时先入定;又诸经所明,皆是安心之法,依此摄心,即不散乱。若将三藏配于三学,“经”相当于“定学”。依《大乘庄严经论》所举,为对治众生疑惑,为说戒、定、慧三学,为讲说法、义,所以设立经藏,则经应为广诠三学之教。总之,佛陀说经,目的是要让众生“因指见月”[12],借着经教,断除无明,找回自心本性。因此,学佛当如经首安立之“如是我闻”[13],必须听经闻法,理解经教,同时更要力行实践,所以经典总以“信受奉行”结尾。

佛教最早的经典是《阿含经》,但根据天台宗的说法为《华严经》,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最早传到中国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这是一部平易简明的佛教入门书。

佛教中最长的经典是《大般若经》,共六百卷,内容是阐述“空”的道理;所有经典中最短的经是《般若心经》,只有两百六十二个字,却是《大般若经》的心要。

《大般若经》与《华严经》、《法华经》、《解深密经》等,是属于义解性的经典,较常用于研究、讲说;一般信徒最常读诵的经典有:《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普门品》、《药师经》、《地藏经》等;《维摩经》译文流丽优美;《百喻经》、《离睡经》、《减肥经》,善巧方便,生动有趣。

佛经的流传约经过背诵、书写、印刷三个时代。佛世时,靠口耳相传;佛陀入灭后,佛教随着弘法路线分别往南方及北方国家弘传,而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南方的锡兰(今斯里兰卡)开始利用文字记录佛陀的教法,北方则在公元2世纪的西北印度开始使用文字书写佛典。当时纸张尚未发明,使用最广泛的是以贝多罗树的叶子刻字,称为“贝叶经”,后来也有刻在石头上(例如房山石经)以及刻在木头上(例如木刻版大藏经),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是刊刻于宋开宝四年(971年)的《开宝藏》。在此之前,佛经主要靠抄写来流传。

佛陀最初在印度弘化时,是以摩揭陀国语言传述,尔后有梵文记载(北传)及巴利文记载(南传)。东汉时代佛教开始传人中国,此后渐渐在中国蓬勃发展,主要得力于经典的汉译。经典最初由印度流传到中国时,由于数量有限,而且前人的翻译也不够完整,或有所出入,因此三国时代的朱士行便率先西行求法,随后陆续又有法显、玄奘、义净等高僧前往印度,完成取经的壮举,并将带回的经典译成汉文流通。其中在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影响最大的四位译经家分别是:鸠摩罗什、玄奘、真谛、义净[14]。

东晋道安大师最早把经典加以整理,并做成目录,称为《综理众经目录》[15],这是我国第一本佛典目录,为整饬佛典,保存佛教文化,作出开拓性的重大贡献。

《金刚经》云:“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佛法借着经典的流布,能令含识有情彻见本性,佛果菩提成熟圆满,即能出生诸佛。如《杂阿含经》云:“佛言: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由此可见,佛法经教对于佛弟子的重要。《涅槃经》载,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曾为雪山童子,为求半偈佛法真理而舍其全身,足证经法是何等珍贵。在《生经》里面,佛陀开示弟子阿难:“自求归依,以法为证,归命经典,勿求余归。”以上列举经中教示,说明人天世间,惟有佛法经典最是宝贵。

【注解】

[1]又称集法藏,有等诵、合诵、会诵的意思。结集的方式,是先聚集圣贤比丘,再从众圣贤比丘中推出精通法、律的圣者,由上座发问,宣诵者就凭记忆回答诵出,经与会大众共同审定,确定是佛陀所说,才是佛法。这种经过共同审定,等于全体共同诵出的方式,即名结集。佛陀入灭之年,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郊外之七叶窟中,以大迦叶为上首的五百弟子,进行第一次的经法结集,由阿难诵经,优婆离诵律。佛入灭一百年后,又陆续经过第二、第三、第四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流传于世。所以佛教其实就是佛陀的教育法,而三藏十二部经典就是佛陀对众生所作的身教与言教的记录。

[2]乃佛教圣典的分类学。三藏是指经藏、律藏、论藏;十二部经是将佛陀的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分别为:(一)长行:又作契经,是以散文方式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不限定字句长短。例如:《阿弥陀经》、《心经》。(二)重颂:又译应颂,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宣契经所说之教法。例如:《法华经·普门品》的偈颂。(三)孤起:又作讽颂,即全部以偈颂的方式来记载佛陀的教法。例如:《法句经》、《佛所行赞》。(四)譬喻:以譬喻故事来说明法义。例如:《百喻经》、《法华经》的穷子喻、三车喻、化城喻等。(五)因缘:叙述佛陀说法教化的因缘。例如:诸经的序品。(六)无问自说:不待他人请问而佛陀自行开示的教说。例如:《阿弥陀经》。(七)本生:记载佛陀前生种种大悲心的修行,也通于弟子过去生的事迹。例如:《本生经》、《六度集经》、《杂宝藏经》。(八)本事:记载本生谭以外,佛陀与弟子过去生的行谊。例如:《法华经》中《药王菩萨本事品》。(九)未曾有:记载佛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的经文。例如:《未曾有因缘经》。(十)方广:指说方正广大真理的经文。例如:《华严经》。(十一)论议:以法理论议问答的经文。例如:《维摩经》。(十二)授记:佛陀对菩萨或声闻弟子授记成佛的经文,有自记说、为他记说两种。例如:《法华经》中《五百弟子授记品》。

[3]小乘经,或称原始佛教时代的经藏,即指《阿含经》或南传之尼柯耶。惟谈真空寂灭之理,诠释声闻、缘觉修行证果之法,为部派佛教及今之南传佛教徒所信奉者。

[4]大乘经,指大乘佛教徒所信奉之经典,又作菩萨契经、方等经。大乘经所说之主要内容,为成佛之途径、菩萨道之内涵,及六波罗蜜、佛性等教义,亦即诠示大乘菩萨修行证果之法。

[5]指佛陀的经教,能令众生“出生”善法,长养善根,如同母亲生养孩子一般,故名“出生”。

[6]依照经典所言而行,就能断除恶业,善果“显现”。

[7]经如古代木匠所用的“绳墨”,能使我们的言行正直。

[8]经典所诠的教理是恒“常”不变的真理,故称常,又称为“教常”、“理常”。

[9]“法”有理则、规范的意思,依照佛陀的经教而行,就不会有差错,不会出轨,故名“法”。

[10]经能贯穿法义,如同“结鬘”成冠,令不散失。

[11]真理如活泉不断涌现,经典说不尽如“泉涌”的真理,故有此名。

[12]佛陀的教法如同手指,能指引我们找到如明月般洁净明亮的佛性。因指见月启示我们:佛陀的教法是帮助我们寻回自性的妙方,因此学佛不能有法执,否则“执指忘月”,终无所成。因此《金刚经》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13]佛陀临涅槃时,阿难尊者代表大众请示:佛陀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令人起信?佛陀说:“在一切经典的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一语。”这便是今日佛经以“如是我闻”开头的由来。由于经典结集是由阿难诵经,故“如是我闻”亦表示今日之经典系阿难如实从佛陀座前听闻而来,每一字一句都是佛陀的教法,大众不可产生疑义、纷诤,同时也把佛经与外道做了区别,帮助信徒有所遵循。

[14]鸠摩罗什先后被苻坚、姚兴礼为国师,声重一时,所译经论凡三十五部三百余卷,颇为后世所重。真谛博通三藏五部,究明大乘妙理,见重于南朝梁武帝,侯景之乱后,流落辗转各地,仍译经不辍,所译经论凡六十四部二七八卷,概出注疏,致力于义理之阐明,其学识之广博与方法之卓越,为我国佛教史上之泰斗。玄奘大师远历西土十九年,请回佛经凡六百五十七部,名重一时,译经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占我国译经总数四分之一强,将于印度所学尽传入我国,唐高宗视为国宝。义净游学印度十年,带回梵本经论四百余部,译释经传五十六部二三〇卷。

[15]又称《释道录》、《道安录》、《安公录》,为东晋道安大师所撰。收录后汉至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年),约二百年间之汉译佛典及注经之作,为我国第一本佛典目录书。

同类推荐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人我国。
  • 烹禅煮佛

    烹禅煮佛

    《烹禅煮佛》的所有篇章,都是作者构思原创的,不是引经据典的那种。成书之前,其中的部分篇章,已经在《读者》原创版、《青年文摘》、《佛教文摘》、《报刊文摘》、《格言》、《知音》、《思维与智慧》、《语文报》、《语文周报》以及《2011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精选》(苏教版)等报刊教材上广泛传播。毋容置疑,禅是一剂灵丹妙药,救治迷惘失落的心灵。
  •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

    今天,当我们在经卷典籍中参禅问道,向佛陀提出种种要求,试图接近佛陀的慈悲恩泽时,其实我们已经离佛陀越来越远了。现在,就让我们用《人间的行脚:佛陀教你当下觉悟、遇见自在的人间修行》这本书脱下佛陀的金装外衣,让佛陀不再凌空飞翔于只有香烟缭绕的地方,让佛陀不再端坐于无人可及的莲花法座上,让佛陀不再安住于壁画、吟唱、礼拜和世人的景仰中。让佛陀的双脚重涉人间,和我们一起去哭、去笑、去失去、去得到、去释怀、去拥抱、去明心见性、去尽情尽兴……执心执意执着,华音流韶过。因缘聚散,光阴荏苒。我们是否,还在踽踽独行的路上步履蹒跚?静思静穆静坐,花雨曼荼罗。刹那清净,一世安宁。我们是否,还没看见自己心头的天澈地明?
  • 佛家智慧一点通

    佛家智慧一点通

    在古代,不管是君王还是庶民,只要遇到难以解开的疑惑和难题,他们往往会去深山古庙去寻找高僧大德,虔诚向他们求教,以求得问题的圆满解决。因为人们相信,只有生活在清静之中的人,才会有通天彻地的大智慧。如今,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房子问题、婚姻问题、工作问题、人生问题等等接踵而来,但是我们又去哪里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呢?事实上,高僧虽然远去了,但是他们却把智慧留给了后人。本书立足于佛教圆满无上的智慧,从人生、工作、社会、婚姻等不同的角度着手,依靠古人的智慧,去解决现代的问题,以处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以此给忙忙碌碌的人们一个智慧参考。
  • 《道德经》解玄

    《道德经》解玄

    随着中国日趋强盛,关于国学的研究大潮也早已兴起。长期以来,执着于国学研究的几乎全是文、史、哲社会科学界的学者。稍加留意即可看出,近几十年来,不少自然科学界学者关心国家大事,也在从事这方面的探究。孙文鹏研究员就是在这方面已经做出突出贡献的一名闯将,这部《〈道德经〉解玄》把学界对此经典的研究从考据、解义提升到“解玄”的新高度。
热门推荐
  • 未来神舟

    未来神舟

    2379年,24世纪,地球资源枯竭,人类即将走向灭亡。直到“神舟”的问世,人类迎来希望,却又陷入了各大势力争夺“方舟”的战争中……
  • 异界花心邪尊

    异界花心邪尊

    连女孩的手都没牵过的大学生秦浩天因为海啸带着超级神器穿越到以武为尊的玄武大陆,这一世他发誓弥补上辈子的遗憾。借助超级神器的帮助,修炼神诀,成为盖世邪尊。高贵的公主、脱俗的圣女、成熟的导师、极品萝莉全部收入后宫……
  • 恶婆娘

    恶婆娘

    她可是这方圆百里出了名的强盗老大,光把她衣小夜名字亮出去就会有人吓尿裤子,但现在竟然被小姑和手下一群粗鲁的强盗小弟给逼着要出嫁,这怎么行?她这山大王不在,那他们这个夜叉寨谁来管?出嫁不行就招婿,大伙合起伙来算计她,可怜她被招婿心切的大伙给逼出山寨,还要她找不到相公就别回来?一出门就遇劫,开玩笑哪有她被打劫的道理,向来都是她打劫别人,竟然还有人敢要挟她?吼吼,必须展示下她山大王本事不然别人都以为她好欺负了,三下两下将对方一个车队打败,再拐走车上的美人,啊咧?这美人怎么是平胸?
  • 征神魔

    征神魔

    一人战天下,笑看神州。征神魔,只在一念之间。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极品灵异王爷

    极品灵异王爷

    古往今来,闻方术者千万,而得见者无一。是子虚乌有,还是仙踪难觅?世间万物皆有生灭,万物世间又怎能得长生之秘?是人类痴心妄想,还是逻辑陷入了死局?开源生之门,与吾共解谜题。
  • 上古世纪之诺伊之死

    上古世纪之诺伊之死

    一个死去的女神对曾经覆灭的回顾,蕴含诸神之死背后的的惊天秘密,本书是上古世纪之魔剑放荡录游戏竞技小说前传,讲述一个成神的平凡故事。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超级保安在都市

    超级保安在都市

    世界第一兵王段雨刺杀倭国长官吉霸独紫后,逃回神州安心当一个小保安。本想平平静静的生活,却怎料卷入一场轩然大波里。泱泱大国,神州有难,只有找齐七位绝世美女方可成为救世主。保安会武术,神都挡不住!
  • 与子相惜

    与子相惜

    掌柜的,我想跟你说一个故事,故事在很久以前,那时候……念子之心,与子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