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续3个月每吃完一餐都必须催吐(妊娠反应);二、乳头被儿子吸到破皮流血达1个月(喂奶);三、裤腰里塞一个篮球达3个月(怀孕);四、接受皮鞭抽打48小时(生小孩);五、10个月不能喝自己喜欢的冰水、咖啡、冰红茶等饮料(为腹中的胎儿);六、5个月睡觉不能翻身,只对一个方向(胎位顺产保证);七、10个月不能出游,不能跑跳(为腹中的胎儿);八、10个月不能生病,或者生病不能吃药(为腹中的胎儿);九、到育婴室把屎把尿1个月(产褥期);十、晚上每2个小时起床一次(照顾孩子)。儿子看完这一切,心中深深意识到:当娘真累!近几年,学校在德育方面秉承科学理性设计了更真切、更生活化的方法,实属可贵,贵在以科学理性为指导,使学生对德育的内化由认识不断走向信念。近闻,济南市花园路第二小学,学生将特制的沙包绑在腹前系鞋带,体验“准妈妈”生活,了解妈妈在孕时穿鞋、提水、爬楼梯的感受,从而体验做妈妈在孕育中的艰辛,完成对孝悌的内化,就不失为一种科学的好方法。
我们的大学生哪个不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但为何整个馒头、一盒盒饭就不屑一顾地倒入泔水缸里?你不用再去进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怜惜粮食的美德教育,只需在盛夏六月,把他们带进下面近40℃的闷热,上面蚊虫叮咬的麦田里,割上一垅麦子,他们便真切地有了感受,原来一个馒头是这样来之不易啊!
真切的情感体验,可以获得深刻的教化啊!前些年,被贴在南京某大学公告栏上的一封辛酸父亲给大学儿子的信,引发了社会各界和大学师生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亲爱的儿子:尽管你伤透了我的心,但你终究是我的儿子。虽然,自从你考上大学,成为我们家几代里出的唯一一个大学生之后,心里已分不清咱俩谁是谁的儿子了。从扛着行李陪你到大学报到,到挂蚊帐缝被子买饭票甚至教你挤牙膏,这一切,在你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你甚至感觉你这个不争气的老爸给你这位争气的大学生儿子服务,是一件特沾光、特荣耀的事。
的确,你考上大学,你爸妈确实为你骄傲。虽然现今的大学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工作,但这毕竟是你爸妈几十年的梦想。我们那阵,上大学不是凭本事考的,要看手上的茧子和出身成分,有些人还要用贞操和人格去换。这也就是我们以你为荣的原因。然而,你的骄傲却是不可理喻的。在你读大学的第一学期,我们收到过你的3封信,加起来比一份电报长不了多少,言简意赅,主题鲜明,通篇字迹潦草,只一个“钱”字特别工整而且清晰。你说你学习很忙,没时间写信,但同院里你高中时代的女同学,却能收到你洋洋洒洒几十页的信,而且每周一封。每次从收发室门口过,我和你妈看着你熟悉的字,却不能认领。那种痛苦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后来,随着你读二年级,这种痛苦煎熬逐渐少了,据你那位高中同学说,是因为你谈恋爱了。其实,她不说我们也知道,从你一封接一封的催款信上我们能感受到,言辞之急迫、语调之恳切,让人感觉你今后毕业大可以去当个优秀的讨债人。
当时,正值你妈下岗,而你爸微薄的工资,显然不够你出入卡拉OK、酒吧、餐厅。在这样的状况下,你不仅没有半句安慰,居然破天荒来了一封长信,大谈别人的老爸老妈如何大方。你给我和你妈心上戳了重重一刀,还撒了一把盐。最令我伤心的是,今年暑假,你居然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这之前,我在报纸上已看到这种事情。没想你也同时看到这则新闻,一时间相见恨晚,及时娴熟地运用这一招,来对付生你、爱你、疼你的父亲母亲。虽然,得知真相后我并没发作,但从开学到今天,两个月里,我一想到这事就痛苦,就失眠。这已经成为一种心病,病根就是你—亲手抚养大却又倍感陌生的大学生儿子。不知在大学里,你除了增加文化知识和社交阅历之外,还能否长一丁点儿善良的心?
记得《新三字经》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义深长。”这个黄香温席的故事,相信很多孩子小时候都听说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故事中蕴涵的为人的道理,却被一点点地遗忘了。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孩子们丧失感恩之心?
首先,感恩之心是建立在对父母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认同的基础上的。只有了解父母辛劳的孩子,才会理解父母为了自己成长所付出的一切的价值,也才会用感激之心来看待父母,但现实中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多是轻易地予以满足。如此,就养成了一种错误的观点,相当多的孩子错误地认为家庭条件很好,自己的要求都是家庭可以承受的正常开销。于是也就出现了孩子永远也无法满足的现象。
其次,沟通的缺失,是孩子感恩之心丧失的重要外因。相当多的孩子不了解父母的工作。他们的生活,每天都是在学校和家庭间循环着。父母工作中的辛苦,他们不了解;父母面对生活所承受的压力,他们不知晓。而父母为了让子女集中精神学习文化课,也不愿意让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压力和艰难。
曾经有过一个成功的感恩教育的例子。一个孩子逃学去上网,并且大手大脚地花钱。班主任老师协助孩子父亲从网吧中把孩子找回来后,没有一句批评,只是让孩子用自己的手抚摩父亲的手20分钟。孩子先是麻木地执行着老师的指令,但几分钟后就开始泪流满面了。因为那做泥水匠的父亲的手实在太粗糙了。孩子在抚摩父亲的手的过程中,体味到了父亲工作的艰难,也就明白了父亲所给予他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从此,这个孩子痛改前非,很快就成了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最后,价值取向的双向误解,是感恩之心丧失的内在必然。相当多的父母给孩子从小开始就确立了“读好书”就是最好报答的价值观,而潜移默化中,孩子也自然就形成了这样的价值观。所以当他真的开始长大,到了应该懂事时,他依旧用如此的价值取向来作为家庭道德评判的标准。因此,尽管进了大学,他也依旧会提出各种的要求,并希望父母能无条件地满足。但和不断长大的孩子相比,父母的价值观此刻却已经改变了,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懂事了,能够体谅自己的辛苦了。这样就产生了矛盾,产生了父母对孩子不懂孝道的埋怨。可见,那位父亲辛酸的根源就在于他忽视了孩子的早期教育。父母应该从小就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感恩的心态,因为这是形成一个人责任意识的重要内容。
第四节德智平衡的素质教育设计
依据科学主义的理念,把握德、智属性特点,在对青年的教育中充分贯彻“何以为生”与“为何而生”的平衡教育理念,无疑构成了当代青年教育的深刻主题,这种教育是一种素质能力的培养,进而使他们感受到了价值意义,这种教育是一种真实的教育,使他们在实践中具有求真、求实的人格育化;这种教育应该是一种对人全面发展的设计,使他们深深明确了“我能够”与“我应该”的平衡德智发展关系。
认知式与体验式学习结合
知行与行知的学习方法,虽只是一字之差,但其内含却深刻地显现着学习心理的不同运行机制。知行是我们先有结论,后以生命的实践来实证,它以大脑机能来认识,后介入实践来体验内化,知行仅包括信息掌握、逻辑理念和思维推理,而行知却是先依靠生命的体验,后以这些体验来产生结论,知行成分主要是运用信息掌握、逻辑概念和思维推理的大脑机能,而行知却在实践中提高观察力,提升分析力,丰富想象力,历练问题解决力;知行是通过因习而知(博览),因悟而知(思悟)的途径来表现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心理过程,而行知却是通过因疑而知(疑问),因过而知(反省)的途径来表现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心理过程。
我们在此力图证明的不是二者之间的优劣取舍,而是强调二者之间功能作用的互补所构成的完整的科学学习,进而通过这种科学的学习,完成青年大学生的两个转变:一是由教材体系向能力素质培养的转变;二是由知识理论体系向信念信仰体系的转变。
由这一德智整体能力结构图示不难看出,它以学之谋、学之道和学之术为一个系统结构,全面揭示了对青年素质能力培养的功能,培养出信仰坚定、能力见长、价值多元、思维通达、适宜时势的人才。使我们对他们的思想教育有本质的把握,更有助于我们对他们未来人格和能力素质规律的全面掌握,这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我们对青年思想教育进行全面、深入和有效地概括。因为这一结构揭示了构成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联系方式。
第二,有助于对当代大学生相关思想理念与行为表现作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它集中反映了他们行为活动中思想产生的各种内在原因。
第三,有助于对青年大学生行为实践的效果和影响作出评估,因为这一结构图示从总体上把握了青年学生各种思想趋势发展变化的规律。
第四,便于我们对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进行监测,因为它对相关过程的本质要素和特殊都有明确的界定。
第五,有利于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科学的预测,因为该结构是从总体上掌握思想变化的一般认知规律。
第六,有助于揭示青年大学生思想教育内在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信息相互影响和相互转换机制,因为这一结构系统是建立在动态的外界影响的基础之上的。
我们从学之谋、学之道、学之术分解的视角作进一步分析,便能了解我们对青年大学生德智平衡体系的培养结构价值,它是一个全面科学和有机体系。
由学之谋、学之道与学之术这一科学设计的教育体系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它见长于对青年主体性、自我能力、自我意志信念以及自我发展全面性培养的关注。
“人就他的各个方面,他的种种处境的差异和他的责任范围来讲,都构成教育的真正主体。”我以为只有确立了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按其能力育化的特点来构建素质教育模式。改变程式化教育影响下学生因盲目地顺应学科体系和教法体系而成为消极的被塑造者的被动地位,而教育者本身也不该成为“加油员”“反刍鸟”,而应是园丁,这就是为青年自我能力发展与个性展示提供的科学的育化方案及方法。
我们于此不难发现,学之谋,从青年认知结构出发,提出了他们能力培养中的一个转变和应具备的能力,显示了与他们同一生理与心理年龄相吻合的甄别力、选择力与自控力的培养;学之道则从育化青年能力与人格的内容结构出发,涵盖了他们精神成人的德智全面要素,使他们具备德智平衡发展的基础,创新学习的途径方法,体验亲情、友情、爱情及人情的感恩之情,领悟角色使然的人格魅力,育化坚韧、节制的意志品格,构成了每一个个体全面发展的诸多匹配要素之道;学之术从方法论的视角,提出了符合现代青年完成全面学习并获得科学认识的四种方法。因习而知反映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需具备的宽泛知识基础,因悟而知反映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思悟的作用与功效,体现了他们的亲知能力;因疑而知反映并适应了他们敏锐好奇的审视能力,对所学之问产生自己的疑问,进而历练了他们的质疑力;因过而知反映了他们对自身成功与失败的反省能力,在理性与实践的成败对比之中,获得切己的真知。
所以,学之谋、学之道、学之术从培育青年德智平衡的结构要素出发,结合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具有使其内化所学知识理念的认识、情感和意志诸功能要素,是对目前大学生思想教育设计的科学创新,极为重要的是这一科学设计体系,历经了近十年的教学实践,获得了青年大学生的充分认同,取得了优良教学成效,这一科学设计在他们日后步入社会的生命实践中,获得了其能力全方位提升的理性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