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408400000011

第11章 地形篇

本篇主要论述地形在战争中的作用,详论了六种地形的作战规律,分析了六种败相,以及判断取胜的三个重要因素,阐明了将帅与国君、士卒的关系。

【原典】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①,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②,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③,利粮道,以战则利④。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⑤,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⑥,我无出也;引而去之⑦,令敌半出而击之⑧,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⑨;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⑩。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阵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行兵之道,贵知地利

【注释】

①地形有通者:地形,地理形状、山川形势;通,通达,指广阔平坦、四通八达的地区。②隘者:狭窄、险要之地。这里特指两山之间的狭谷地带。③先居高阳:意为抢先占据地势高且向阳之处,以争取主动。④以战则利:以,为也。此句承上“先居高阳,利粮道”而言,意谓在平原地区,若能先敌抵达,占据高阳地带,并保持粮道畅通,如此进行战斗则大为有利。⑤彼出而不利:敌人出击也同样不利。⑥敌虽利我:敌虽以利相诱。利,利诱。⑦引而去之:引,带领;去,离开,离去。引而去之即指率领部队伪装退去。⑧令敌半出而击之:令,使。句意为在敌人出兵追击前进一半时再回师反击他们。⑨必盈之以待敌:一定要动用充足的兵力堵塞隘口,来对付来犯的敌军。盈,满,充足的意思。⑩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从,顺随。此处意谓顺随敌意去进攻。在“隘”形之地,敌若先我占据,并已用重兵堵塞隘口,我方就不可顺随敌意去攻打;如敌方还未用重兵扼守隘口,我军就应全力进攻,去争取险阻之利。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意谓在险阻之地,我军应当抢先占据地高向阳的要害之处以待敌军,争取主动。将之至任:指将帅所应担负的重大责任。至,最、极的意思。大吏怒而不服:大吏,指小将。句意为偏裨将士恚怒,不肯服从主将的命令。遇敌怼而自战:意为遇敌心怀怨愤,擅自出阵作战。怼,怨恨,心怀不满。料敌:指分析敌情。选锋:由精选而组成的先锋部队。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作“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领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草补给线的畅通,这样对敌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为“挂”;在“挂”形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可以突然出击战胜他们;倘若敌人已有防备,我们出击就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也不利的地域叫作“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先敌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进犯;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去攻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势均力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军队打败仗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由于天然的灾害,而是将帅自身的过错。在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作“走”。士卒强悍,将吏懦弱而造成败北的,叫作“弛”。将帅强悍,士卒懦弱而溃败的,叫作“陷”。偏将怨怼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愤然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能力,因而失败的,叫作“崩”。将帅懦弱缺乏威严,训练教育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常,因此而致败的,叫作“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作“北”。以上六种情况,均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地形有死生之势

孙子对选择地形的重要性和有关各种地形的行动原则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其中指出:地理形势,是用兵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明敌情,制订取胜计划,研究地形的险易,计算道路的远近,这是主将的职责。深知这些道理并能用来指导作战的,必然会取得胜利;不能用来指导作战的,必然失败。《六韬·虎韬》中亦如是记载:“凡深入敌人之境,必察之形势,务求便利。依山林险阻,水泉林木,而为之固;谨守关梁,又知城邑丘墓地形之利。”宋人梅尧臣说:“地形有一死生之势,战有存亡之道。”清人俞益谟说:“行兵之道,贵知地利,地利不明,万难出奇设伏。”也就是说,在行军作战中,根据地形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至关重要,如此才能克敌制胜。

俗话说:“不知民情难为相,不知地形难为将。”奇谋方略的创造,常要借助于地形条件。地形条件在战争中虽然不是活跃因素,而选定适宜,利用得当,就等于在兵力对抗中找到了得力的帮手。为此,孙子在本篇中论述了六种军事地形的特点以及如何加以利用。

古今战史证明,地形首先确定了军事行动的舞台。设营、配置兵力、开辟交通线都是由地形条件决定的。古代两军交锋的所有战阵,总是在地形制约中完成的,主将只有在战前实地考察不同的地形,对战局了然于胸,才能驾驭复杂的地形,出奇制胜。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夏天,光武帝任命马援为陇西郡郡守。马援一上任,便整顿兵马,派步骑3000人出征。先在临洮击败先零羌,斩首数百人,获马牛羊一万多头。守塞羌人八千多人望风归降。当时,羌族各个部落还有几万人占据要隘进行抵抗,马援和杨武将军马成率兵进击,羌人将其家小和粮草辎重聚集起来在允吾谷阻挡汉军。马援率部暗中抄小路袭击羌人营地,羌人见汉军突如其来,惊慌失措,连忙逃入唐翼谷中。马援挥师追击,羌人率精兵聚集北山坚守。马援对山摆开阵势佯攻,吸引敌人,另派几百名骑兵绕到羌人背后,趁夜放火,并击鼓呐喊。羌人不知有多少汉军袭来,纷纷溃逃。马援大获全胜,斩首千余级。但因为兵少,没有穷追敌人,只把羌人的粮谷和牲畜等财物收为汉军所有。

当时,金城破羌(今青海乐都东)以西,离汉朝路途遥远,又经常发生变乱,不好治理。朝廷大臣商议,要把该地区舍弃。马援持不同意见,他提出了三个理由:第一,破羌以西的城堡都还完整牢固,适于固守;第二,那地方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第三,假如舍弃不管,任羌人占据湟中,那么,以后将有无穷的祸患。光武帝觉得他言之有理,依从了他的意见,下诏命令武威太守把从金城迁来的客民全都放回。放回的客民一共有三千多,他们都各自返回了原籍。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武都参狼羌(羌族的一个分支)与塞外各部联合,杀死官吏,发动叛乱。马援率4000人前去征剿。羌人再次凭借有利地形据险而守,任凭汉军百般挑战,就是稳坐山头不战。马援在详细勘察了羌人的据守情况和周围的山势地形后,发现羌人有一个致命的弱点:水源不足。马援指挥部队夺取了羌人仅有的几个水源,断绝了羌人的水和粮草,没过多久,羌人即不战自溃:一部分羌人投降了马援,大部分羌人远遁塞外。陇西从此安定下来。

地形有死生之势,战有存亡之道。行兵之道,贵知地利,地利不明,万难出奇设伏。在行军作战中,根据地形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至关重要,如此才能克敌制胜。做事要谋求成功,就要善于借势。

在军事上,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优势;在企业经营中,不同的地域也同样具有不同的优势。

广州南方大厦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商业大厦之一,20世纪80年代曾创下年销售总额2.7亿元的纪录,位列全国第一位。这里面的原因当然很多,但南方大厦善于发挥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巧做生意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时,南方大厦的销售主管从气象部门得知一条重要信息:明春雨季长、雨量大,广州多阴雨天。这位主管在核实了气象消息之后,决定预先购入一批雨伞。事有凑巧,当时深圳有一家公司因积压了25万把雨伞而一筹莫展,主管果断地支付了100万元巨款,将人家的“陈货”放在自己的库中“陈”了起来。第二年春天,广州果然阴雨不断,25万把雨伞未等雨季过去,早已销售一空。

接着,又发生了一件令大厦内的职员和同行们不解的事情:雨季刚刚过去,广州阳光灿烂,这位销售主管又购入了20万把雨伞。于是,人们议论纷纷:“主管是不是发财昏了头?不下雨了购入这么多伞卖给谁?再说,即使是下雨,广州市民们的伞早已买过了,谁还买雨伞啊?”

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情况又出现了,气象预报指出:降雨区离开广州不断北上,然后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止步不前!南下的游客们都知道这一天气趋势,在返归之前,人人选购雨伞。这时候,广州市的其他商厦大多已没有货源,南方大厦又发了一笔财!

可见,“因地制宜”是企业经营决策和实施中的重要原则之一。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判断敌情,制定取胜的计谋,研究地形的险易,计算路程的远近,这是高明将领的用兵方法。为人处世与兵战一样,也要注意环境的影响,氛围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办事效果。

【原典】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易远近①,上将②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③,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④,主曰无战,必战可也⑤;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⑥。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⑦,而利合于主⑧,国之宝也⑨。

视⑩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娇子,不可用也。

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注释】

①计险易远近:指考察地形的险要,计算道路的远近。②上将:贤能、高明之将。③知此而用战者必胜:知此,懂得上述道理;用战,指挥作战。④战道必胜:战道,作战具备的各种条件,引申为战争的一般规律。战道必胜,指根据战争规律分析,具备了必胜的把握。⑤必战可也:即言可自行决断与敌开战,无须听从君命。⑥无战可也:即拒绝君命,不同敌人交战。⑦唯人是保:人,百姓、民众;保,保全。此句谓进退处置只求保全民众。⑧利合于主:指符合、满足国君的利益。⑨国之宝也:即国家的宝贵财富。⑩视:看待、对待的意思。深溪:极深的溪涧,这里喻危险地带。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只知厚待而不能使用,只知溺爱而不重教育。厚,厚养,厚待;令,使令,教育。乱而不能治:指士卒行为乖张不羁而不能加以约束惩治。治,治理,这里有惩处之意。譬若娇子,不可用也:此句言为将者,仅施仁爱而不加以威严,只会使士卒成为娇子而不能使用。

【译文】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积极掌握主动,考察地形险恶,计算道路远近,这些都是贤能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根据战争规律进行分析,有着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去打也是可以的;根据战争规律进行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一定要打,不打也是可以的。进不谋求战胜的名声,退不回避违命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就像对待婴儿一样,那么士卒就可以同他共赴患难;对待士卒就像对待爱子一样,那么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而不能使用,溺爱而不能教育,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娇惯了的子女一样,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人作战的。

做人要有仁爱之心

“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这是处理将与兵关系的原则。将领只有如爱子般关爱士卒,才能使士卒与自己同生共死。孙子的这段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君人者制仁”的思想精髓。《六韬》中说:“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有过人的胆识,宽广仁慈的胸怀也是不可少的,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只能成为一个“孤家寡人”,根本不可能做成什么大事业。这一点无论在军事斗争领域还是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其他领域,同样适用。

宋哲宗元祐年间,苏轼出任钱塘(杭州)的地方官。他上任不久,掌管地方税务的官吏抓来一个人,是南剑州的举子吴味道。此人携带着两大卷物品,冒用苏东坡的名衔密封,上面写有“送京师苏侍郎宅”(苏侍郎即苏轼的弟弟苏辙,时任职门下侍郎)。他这样做显然是为了逃税。

于是,苏轼把吴味道叫到跟前,问卷内是什么东西。

吴味道惶恐地上前说道:“我今年秋天有幸得到推荐成为乡贡进士,同乡凑集了十万钱送给我,作为赴京师的路费。我用了其中的一部分钱买了二百匹建阳薄丝。但是考虑到沿途所有的地方都要抽税,到京城时恐怕剩不到一半了。于是私下想,当今天下名望最高,并且喜欢提携奖掖读书人的,只有先生您和苏侍郎了。即使这件事情败露了,也一定会得到宽恕。因此我就假借先生的名衔,封好了货物往京城而来。没想到先生您已经先来到这里任职,真是罪责难逃。”

仔细打量了一番后,苏轼笑着叫来掌管文书的官吏,把旧封除去,另题自己的新官衔,附上“送至东京竹竿巷苏辙处”字样的字条,并亲自给弟弟写了封书信,一同交给吴味道,让他带到京城去。

过了一年,吴味道考中进士,特地回来向苏轼表示感谢。苏轼非常高兴,两人成了至交。

吴味道进京赶考,冒充苏轼之名携带物品以图逃税,按律本当问罪,但苏轼了解举子的艰辛,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真心地对他提供了帮助。吴味道考中之后,自然不会忘记苏轼的恩惠。苏轼是出于同情才这样做的,但客观上又多了一个官场上的好朋友。

苏轼的这种同情,体现的就是我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仁”。

孔子说:“仁者爱人。”他认为,“仁”就是人们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儒家思想中,崇尚道义、富有远见卓识和同情心、行为高尚的人,就可以被称为“君子”。相反,唯利是图、目光短浅、行为卑下的人,则被看作“小人”。君子是人人都愿意结交的,而对于小人,人们则往往唯恐避之不及,更不用说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或者作为一个理想的合作伙伴了。

一般来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够体现出“仁”的指导思想,但“仁”比前者具有更加广泛的含义。不论是“己欲立”、“己欲达”,还是“己所不欲”,都包含从自身考虑的直接的功利目的,即为了满足实现“己立”、“己达”或者避免“己所不欲”。而“仁”却通常不包含明确的直接目的,仅仅是出于自己的同情、恻隐等内在美德。同样,能够经常实行“仁”道的人所得到的回报,也不仅仅表现在一两件具体的事情上。

仁义不仅表现在个人或者组织之间的交往中,有助于个人或者组织的长远目标的实现,而且还适用于组织内部,有利于协调内部关系。在我国古代,把仁爱精神推及政治领域,便是“仁政”。暴政失民,仁政得民,被认为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中国历史上,人民安定、政权稳固、生产繁荣、社会进步的所谓“盛世”,都是统治者推行宽松的“仁政”的结果。而国家灭亡,则往往是由于统治者暴虐,不能以仁义治天下的结果,史籍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不务德而武伤百姓”以至于令“百姓弗堪”的夏桀,好酒淫乐、固执残暴的商纣,一意孤行、多行暴政逼得国人“道路以目”的周厉王,以及由于“仁义不施”而短命的秦王朝等。

当今的领导者,仍然可以从“君人者制仁”的谋略中得到启示。减轻被管理者或下级的负担,多体谅和同情他们,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领导者的宽厚、仁义。只有从下级的切身利益考虑,关心他们的疾苦,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是一个组织能够齐心协力实现计划目标的一个先决条件。

管理界有句名言:“爱你的员工吧,他会加倍爱你的企业。”用爱心对待员工,与员工像一家人一样建立“感情维系的纽带”。实践证明,这样的管理者被员工认为更有人情味,他们受到员工的爱戴,员工也乐意为他们打拼。所以,企业的领导一定要拿出笼络之方,关心每一位员工,关心的动作无须太大,从一件小事开始就行。

中国有句话叫义薄云天,讲究情义是人性的一大“弱点”,中国人尤其如此。“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无一不是“感情效应”的结果。管理者大都深知其中的奥妙,不失时机地付出感情投资,对于拉近和激励部下往往能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身居高位的大人物会记得只见过一两次面的下属的名字,在电梯上或门口遇见时,点头微笑之余,叫出下属的名字,会令下属受宠若惊,进而获得下属的衷心拥戴。

墨子说:“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意思是说,爱别人的人一定会被别人爱,而憎恨别人的人也会被别人憎恨。正所谓“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为人处世不可不知。

【原典】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①;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②。故知兵者③,动而不迷④,举而不穷⑤。

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注释】

①胜之半也:胜利或失败的可能性各占一半。指没有必胜的把握。②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如果不知道地形不适宜于作战,得不到地形之助,则能否取胜同样也无把握。③知兵者:通晓用兵打仗之道的人。④动而不迷:迷,迷惑、困惑。⑤举而不穷:举,行动;穷,困窘、困厄的意思。句意为行动自如不为所困。

【译文】

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既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够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作战措施变化无穷,而不致困窘。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兵形像水是孙子所概括的用兵规律。孙子在本篇提出了主动用兵、示形诱敌等战法后,又揭示了因敌情而变的战术原则,提示了指挥作战的机动灵活性。指挥战争,本无常规,千变万化,敌莫能知。军情永远处于变化之中。正如流水一般,“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正是“实”、“虚”的可变性,能够“因敌变化而胜者,谓之神”,足见灵活应战的可贵。

而灵活作战本身不是目的,只是达到胜利目的的手段。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取得胜利才是战争的目的。因事、因人、因时、因地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正是“兵形像水”的主旨所在。

公元1367年,按照朱元璋提出的“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然后进兵元都”;克元都后,再挥军西向,“太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的战略决策,征讨大将军徐达和副将常遇春率军25万,沿淮河、运河、黄河北上进取山东、河南。

当时元军在山东分为东平、东昌(今聊城)、洛宁、益都、济南、般阳(益都西)等路,由山东东西道宣抚使普颜不花坐镇益都(今山东益都)指挥。虽然各路兵力较弱,战备松弛,但据有山东,却可屏障元朝的京畿重地。益都居于鲁山之北,南有大岘山,古称济水以南之天险;又有沂州南连淮泗,北通青齐;益都之西,有南依泰山、北临黄河的济南为门户,向为兵家必争之要地。

明军欲北攻山东,可从两路进军:其一可由江淮北经沂州直取益都;其二可由徐州北攻济宁、济南,再东取益都。徐达鉴于沂州守将王宣可以争取,因此,率主力由沂州北进,另以一部兵力出徐州,消灭鲁西南之敌,以掩护主力的翼侧。

明军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顺利地夺占山东,至此明军已完成了北取中原第一个目标——夺取山东,扫除元大都屏蔽的作战任务。元廷甚为恐惧,但此时王保保正在同元廷火并,互不相让,元军无力顾及明军的进攻。

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徐达占领了山东之后,按原定计划,旋师河南,执行剪除元大都羽翼的作战任务。徐达率主力由山东济宁溯黄河西攻汴梁,进取河南。另以一部攻占永城、归德(今河南商丘南),西攻许昌,策应徐达夺取汴梁。三月二十六日,邓愈率襄阳、安陆、江陵各地驻军向南阳进攻,配合徐达军的行动。邓军旋占唐州(今河南唐河)及南阳。三月二十九日,徐达军迫降汴梁元军左君弼部,元将李克彝率部乘夜西逃。四月初八,徐达军自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氾水镇)西进,大败王保保之弟脱音帖木儿(此时王保保在山西太原)5万人于洛水北塔儿湾(今河南偃师境内),元梁王阿鲁温投降。徐达军攻占洛阳后,接着又攻取嵩、陕、陈、汝诸州,并派冯国胜攻取潼关。元将李思齐、张思道闻风弃潼关逃入关中。

四月二十六日,冯国胜率兵进驻潼关,并西进占领了华州(今陕西华县)。至此潼关以东已全被明军占领。冯宗异按朱元璋的指示,选将留兵守关,不急于深入陕西。五月初一,徐达又增兵扼守潼关。至此,明军已完成了断其羽翼、“据其户槛”的战略进攻任务,元大都已处于“势孤援绝”的境地。

七月二十九日,徐达按朱元璋的指示,命益都、徐州、济宁各地的统兵将领,各率所部向东昌集结,并分别渡河。闰七月初二,徐达师出汴梁,自中滦渡黄河,连下卫辉、彰德(今河南汲县、安阳)、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十一日转向临清。临清地处卫河入运河之口,为北上船只的集结处,徐达在此会合山东各军,完成水陆进军的准备后,于十五日由临清北上。二十三日,明军已在攻取德州、长芦(今河北沧州)后进抵直沽(今天津狮子林桥西),控制出海口,并沿北运河分水陆两路继续推进。二十五日,明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在今天津武清东北)。二十七日,明军克通州后进逼元大都。

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初二,徐达率明军自东面齐化门进入大都,元朝宣告灭亡。这样,明军只用了9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北上灭元的作战任务。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做事要能因事、因人、因时、因地,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才能保证成功。

【原典】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①。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注释】

①胜乃不穷:指胜利不会有穷尽。

【译文】

所以说,了解对方,了解自己,争取胜利也就不会有危险。懂得天时,懂得地利,胜利也就可以永无穷尽了。

胜败的关键在于掌握“战道”

孙武在本篇列举了六种地形之后,紧接着又提出了“六兵”(走兵、驰兵、陷兵、崩兵、北兵、乱兵),并且强调指出:这六种败兵的出现,主要还不是由于地形的原因,而是为将者用兵的失误;地形对于战争的胜利只是一个辅助条件,胜败的关键是为将者是否善于掌握“战道”,也就是战争规律。

这“战道”究竟是什么?归结为一点,那就是:知己知彼,知天知地。一切都要按“战道”办事。

“彼”,指的是敌方。知彼,可以说是这“四知”中最复杂、最困难的方面。孙子突出加以强调,认为“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己”,指的是我方。孙子十分重视知己。知己不仅是多方面的,甚至矛头直指国君:“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天”,孙子认为:“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天是纯粹的物理现象,而知天则是取得军事胜利必不可少的条件。《火攻篇》所叙述的更为明白:“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把知天与军事行动密切联系在一起,是“知兵”的重要方面。

“地”,孙子明确指出:“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他还强调说:“地形者,兵之助也。”为了知地,他十分重视利用向导,认为“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彼、己、天、地”,孙子认为,这些是实在事实,无任何虚幻神秘的成分,只有慎察其事实,从实际出发,才能正确制定战争的战略和战术指导原则,克敌制胜。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领马步水军83万,水陆并进,计伐东吴。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向刘备建议:往投东吴,使南北相持,我军将可从中得利。刘备接受了诸葛亮的献计,当即派他去东吴游说。

诸葛亮奉命来到江东,几次用计,多番曲折,先是“舌战群儒”,促使孙权与周瑜下定决心与曹军抗争。然而,在这过程中,由于诸葛亮屡屡表现出非凡的智慧与才能,遭到东吴都督周瑜的嫉恨,周瑜决心设计除掉诸葛亮,为东吴铲除后患。草船借箭就是因周瑜蓄意谋害诸葛亮而由诸葛亮导演出的精彩一幕。它生动地说明诸葛亮用兵具有知己、知彼、知天、知地的特点和才能。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靶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靶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靶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诸葛亮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神通”,而是由于他了解曹操的多疑性格,掌握了魏军不擅长水战的弱点,观测了当时的天象和地形,才导演出了这么精彩的一幕。如同他自己在与鲁肃谈体会时所说的: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那他便是一个庸才。

仔细思考一下,打仗有“战道”,要按战争规律办事,而做其他事也都有“道”存焉,也都得按规律办事。办事要明理,办事要研究规律,正所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同类推荐
  • 迷彩生涯

    迷彩生涯

    揭开最精锐部队的神秘面具,缔造属于青春的军旅传奇。该文表现了一支精锐部队——飞虎特种大队,残酷悲壮、铁血精诚的训练和生活的长篇画卷。如果什么地方有恐怖袭击,哪就有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飞虎特种大队.........
  • 雪色青春

    雪色青春

    90年代,一名一脚快要踏入“社会支流”的半颓废青年,无意中走上了从军路,从此,他在一无“靠山”二无钱财的情况下,一步步打拼,风险与机遇交织,失望与希望并存,嗑嗑碰碰中他从军中菜鸟变成“行家里手”,一路的艰辛里,坚毅与志向比肩,幽默与笑声齐飞……
  • 黑暗的苏醒

    黑暗的苏醒

    据说脚下的土地方舟曾经降落,据说黑暗里绽放的鲜花其实十分婀娜。我们只想展开天书的长卷,在文字间找到梦中出现的银河。这是无比漫长的旅程,沿途一起欣赏月升与日落。这是荆棘遍布的旅程,衣衫褴褛的我们没钱却快活。烈日蒸发时光,我们用勇敢书写十二奇迹的传说。有朋友的人生不迷路,流行真爱的时代不荒芜。我们是多么逍遥,我们是多么洒脱,为了使命穿越时空忍受寂寞,然后一起回家敷个面膜。无论峡谷还是云中,管他勇士还是河洛,朝着目的地我们齐声呐喊:....吼吼,欢迎来到王者荣耀!
  • 风天浪

    风天浪

    来初,来秋,迎来了两位老人家。山下,他们望见包裹的婴儿在冰湖边上晃荡,四处张望,并无一人。冰湖边上,老人家赶紧拿着长木棍拦回。而两位老人家并无小孩,得来一个婴儿,开心的不得了,他们左思右想便取名为:“初秋”。自从有了“初秋”后,两位老人家也变的笑容满脸,日子过的非常愉快。日月变化,初秋,渐渐长大,年长十八岁。风高月黑时!“哒!哒!哒!哒……”这时,一支特种兵部队小分队,十人组。以代号风天狼接受国家军队上层命令,攻打边界的暴乱歹徒!他们的行动,无人知晓。只有,国家,才能调动他们。眼看他们非常熟练,很快解决了数十名暴徒。这时,特种兵们穿着标致的军装穿梭草丛里,他们正赶到尼屯村,发现一间草屋发着光芒……
  • 八十亿

    八十亿

    挟持一家医院能换来多少钱?挟持一家酒店能换来多少钱?如果同时挟持一家医院和酒店,又能换来多少钱?人与人之间因为地位的划分,贵贱不同,但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50名悍匪,1600名人质,80亿赎金。难道人的性命会嫌贵?
热门推荐
  • 书灵管理员

    书灵管理员

    名不见经传的一家旧书店,一个吊儿郎当的书店老板,莫小明稀里糊涂的踏足了他穷其一生也不应该见到的异世界,他将面对的是怎样的一场奇葩的旅程,而那个书店老板又是何许人也……
  • 束心缚魔:盛世风华

    束心缚魔:盛世风华

    一条灵源之链,一位无法看清容颜的男子,促使她来到陌生大陆,意外冒险,脱胎换骨,她成为了练武奇才,沿着奇才的路,她竟揭开了一个隐藏亿年的惊天秘密!吸血鬼的契约,她注定无法躲过!
  • 不服来战:天才草包酒小姐

    不服来战:天才草包酒小姐

    醉酒一号,名扬天下。穿越到古代做草包?NO!NO!NO!要不就不做,要不就做最好的,这才是她陌曦晴的本旨!
  •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当时主要是为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影响极为深远。本书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选取了部分精华,对原著中的书目做了适当删减,对标题做了重新提炼,撷取了一些在为人处世、才智谋略、道德修养方面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帮助读者开启通往中国古典文化的殿堂之门。
  • 宁天涯灵异档案

    宁天涯灵异档案

    一个一无是处的家伙,一个姥姥有点痛,舅舅不怎么爱的蛀虫,在一个偶然的孽缘之下,接触到了自己这一辈子都不想接触的事情,故事从这里开始。我只是一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的人,可是这世界不给我安稳的生活,那么...好吧,那就闹腾吧!一本集历险,盗墓,故事,包涵武功,异能,修真,魔法,僵尸,血族的传奇神书。
  • 把你的零食交出来

    把你的零食交出来

    这是一个小女魔头欺负弱小男孩的故事(不太会写简介,求谅解……)看文!!!
  • 梦源边境

    梦源边境

    无记忆的初生之人,携带着异世不曾拥有的力量打破崩坏之平衡;野兽外表的信使,古神监管的世界,他的到来,是救赎,还是异变。
  • 这个和尚我要了

    这个和尚我要了

    【21世纪除妖师穿越异世成为凡狐?看我腹黑女主如何一步步杀妖灭怪走上狐生巅峰。和尚又如何,也不是手到擒来?】“哎,我好心救你上来,你却吃了我的菩提子……”西方梵境唯一的一颗菩提树,一万年结一子,一千万年方能修得成佛,却被不知哪来的凡狐吃了最后一颗果子。为弥补过错被罚入人界一万年。历完这最后一世便能成佛,却又遇到了这只六尾白狐。“姑娘,似曾相识……”“和尚和尚,出家人这么无聊的吗,除了念经还是念经吗?”云笙窝在了净的怀里,翻着手里的经书撇撇嘴,“不是,还有念你。”“和尚和尚,我不喜欢你的名字,既然这是凡尘你就得有点凡尘气,不如叫你顾修君可好,半缘修道半缘君。”“好。”万年修佛只为渡你一人,有你在苍生与我何干。“和尚,我今日就是要你破了这戒,弃了这佛,你当如何?”“那就只有从了夫人了。”
  • 离人雪

    离人雪

    靖和国,安元三十七年,奸臣当道,皇帝沉溺女色,不理朝政,遍地狼烟烽火,百姓民不聊生。她目光如水般澄澈地凝视着在她掌心若莲般盛开的玉簪,良久一笑:“她,生在军营,活若男子,待人冷若冰霜,不言苟笑,唯有一副忠心义胆,一心为国效力。一生对我笑得次数屈指可数;一次好玩,两次温柔,一次生离死别,一次失而复得。”你说,江山如画,山河戎马,你会为我杀戮天下,守我盛世容华!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