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408400000010

第10章 行军篇

本篇研究了“行军”作战的方法,提出了“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思想,主要论述的是“处军”和“相敌”的作战原则,以最终达到“料敌”、“取人”之目的。

【原典】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①:绝山依谷②,视生处高③,战隆无登④,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⑤;客⑥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⑦,利;欲战者,无附于水而迎客⑧;视生处高,无迎水流⑨,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惟亟去无留⑩;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审地度势,择便处军

【注释】

①处军、相敌:处军,行军、宿营、处置军队,即在各种不同地形条件下,军队行军、作战、驻扎诸方面的处置对策。处,处置、安顿、部署的意思;相敌,观察、判断敌情。②绝山依谷:绝,越渡、穿越。指通过山地,要傍依溪谷行进。③视生处高:视,看,审察,这里是面向的意思。生,生处、生地,此处指向阳地带;处高,即居高之意。视生处高,指面朝阳,居隆高之地。④战隆无登:隆,重,高地;登,攀登。言在隆高之地与敌作战,不宜自下而上仰攻。⑤绝水必远水:意谓横渡江河,一定要在离江河稍远处驻扎。⑥客:指敌军,下同。⑦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迎,迎击;水内,水边;济,渡;半济,指渡过一半。此句谓不要在敌军刚到水边时迎击,而要让敌军渡到一半时发动攻击。此时敌军首尾不接,队列混乱,攻之容易取胜。⑧无附于水而迎客:不要在挨近江河之处同敌人作战。无,勿;附,靠近。⑨无迎水流:即勿居下游。此指不要把军队驻扎在河下游处,以防敌人决水、投毒。⑩惟亟去无留:惟,宜,应该;亟,急,迅速;去,离开。意谓遇到盐碱沼泽地带,应当迅速离开,切莫停留驻军。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如果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作战。交军,两军相交,指同敌军交战。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指一定要依近水草并背靠树林。依,依近;背,背靠、倚托之意。平陆处易而右背高:指遇开阔地带,也应选择平坦之处安营,并把军队翼侧部署在高地之前,以高地为倚托。平陆,开阔的平原地带。易,平坦之地;右,指军队翼侧。右背高,指军队翼侧要后背高地以为依托。前死后生:即前低后高。生、死,此处指地势高低。以高为生,以低为死。本句意谓在平原地带作战,也要做到背靠山险而面向平易。四军之利:指上述山地、江河,盐碱沼泽地、平原四种地形条件下的处军原则。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这就是黄帝所以能战胜四方部族首领的缘由。黄帝是传说中的汉族祖先,部族联盟首领。传说他曾败炎帝于阪泉,诛蚩尤于涿鹿,北逐獯鬻(音“荤粥”),统一了黄河流域。四帝,四方蚩之帝,即周边部族联盟的首领。一般泛指炎帝、尤等人。贵阳而贱阴:贵,重视;阳,向阳干燥的地方;贱,轻视;阴,背阴潮湿的地方。句意为看重向阳之处而轻视阴湿地带。养生而处实:指军队要选择水草和粮食充足、物资供应方便的地域驻扎。养生,指水草丰盛、粮食充足,能使人马得以休养生息;处实,指军需物资供应便利。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指置军于向阳之地并使其主要侧翼背靠高地。地之助也:意谓得自地形的辅助。

【译文】

孙子说,凡是处置部署军队和观察判断敌情,都应该注意:通过山地,要靠近有水草的山谷,驻扎在居高向阳的地方,不要去仰攻敌人占领了的高地。这是在山地部署机动军队的原则。横渡江河,必须在远离江河处驻扎:敌人渡水来战,不要在江河边予以迎击,而要等他渡过一半时再攻击,这样才有利;如果要同敌人决战,不要紧挨水边布兵列阵;在江河地带驻扎,也应当居高向阳,不可面迎水流,这是在江河地带部署处置军队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那就一定要靠近水草并背靠树林,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部署机动军队的原则。在平原地带要占领平坦开阔地域,而侧翼则应倚托高地,做到前低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部署机动部队的原则。以上四种军队部署原则运用带来的好处,正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原因。

在一般情况下驻军,总是喜欢干燥的高地,厌恶潮湿的洼地,重视向阳之处,轻视阴湿之地,靠近水草地区,军需供应充足,将士百病不生,这样,克敌制胜就有了保证。在丘陵堤防地域,必须占领朝阳的一面,而把主要侧翼背靠着它,这些对于用兵有利的措施,是利用地形作为辅助条件的。

根据环境择善处置

孙子说:所谓“处军”,是指在军队行动时遇到各种地形的处置;所谓“相敌”,是指观察与分析判断敌情。因此,判断敌情必须先从地形研究出发,山地、河川、沼泽、平原等地理条件不同,相应的作战方案也会有所不同。

隋末,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公元617年年初,农民起义形成三大中心:李密起义军活动于河南,窦建德起义军转战于河北,杜伏威起义军控制了江淮地区。他们歼灭了大量隋军,使隋王朝濒临崩溃。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一些贵族和地方官吏也纷纷起兵反隋,以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李渊父子的太原起兵就是其中之一。李渊父子有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起兵之后,采取明智的战略策略,不但赢得了政治上的主动,而且军事上得力,因此不到半年,就攻下隋都长安,占据关中和河东,并迅速拓地到秦、晋、蜀等广大地区。次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国号唐。接着又击败了薛举、梁师都、刘武周等割据势力,引兵东向,伺机统一全国。

当时,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已经解体,李唐的主要对手是河北窦建德起义军和洛阳王世充集团。另外还有杜伏威起义军控制的江淮地区,隋残余萧铣集团控制的长江中游及粤、桂等地。李渊集团对此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计划先打王世充后击窦建德,在派遣使者稳住窦建德的同时,由李世民率军出潼关进攻东都洛阳,消灭王世充集团。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李世民率军十余万东进。八月,唐各路军开始相继展开攻势。王世充欲与李世民讲和,李世民未允,命各军奋力夺取洛阳外围各地,连连拔回洛城等地。后来,王世充的部将纷纷降唐,王世充除保有徐(今江苏铜山县)、梁(今河南淮阳县)、亳(今安徽亳县)、滑(今河南滑县)、随(今湖北随州)诸州及襄阳之外,仅困守洛阳及偃师、虎牢与平州(今河南孟津县东)各点。

王世充因洛阳危急,遂遣使向窦建德求救,许以破唐之后,由窦建德统治洛阳及并、汾地区,自己则取长安及蜀汉荆襄之境,双方永为兄弟之国。窦建德采纳了谋士刘斌的建议,答应出兵救援。唐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窦建德率10万大军西援洛阳。窦军连下管州(今河南郑州)、荥阳、阳翟(今河南禹县)等地,很快进抵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氾水镇)以东的东原一带(即东广武,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

虎牢为洛阳东面的战略要地。二月三十日夜,唐军王君廓部在内应的协助下,袭占该地。李世民在洛阳坚城未下、窦军骤至的形势面前,于青城宫召集前线指挥会议,研究破敌之策。宋州(治所在今河南商丘南)刺史郭孝恪等认为:王世充据有洛阳坚城,兵卒善战,其困难在于粮草匮乏;窦远来增援,兵众既多且锐。如果让王、窦联兵,窦以河北粮食供王,就会对唐军造成不利,使李唐的统一大业受挫。因此,主张在分兵围困洛阳的同时,由李世民率主力据虎牢,阻止窦军西进,先消灭窦军,届时洛阳城就能不攻自破。李世民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将唐军一分为二,令李元吉、屈突通诸将继续围攻洛阳,自率精兵3500人,于三月二十五日先期出发,进驻虎牢。

不久,李世民得到情报,说窦军企图乘唐军饲料用尽,到黄河北岸牧马的机会,袭击虎牢。李世民将计就计,遂率兵一部过河,南临广武,观察窦军情况,故意留马一千余匹在河渚,诱窦军出战。次日,窦军果然中计,全军出动,在汜水东岸布阵,北依大河,南连鹊山,绵延二十余里,摆出进攻虎牢的架势。李世民登虎牢城观察窦军动静,向诸将正确地分析情况,说:“窦军没有经历过大战,今度险而进,逼城而阵,有轻视唐军之意。我军待窦军疲惫后,再行出击,定能克敌制胜。”于是一面严阵以待,使窦军无隙可乘,一面派人召回留在河北的诱兵,准备出击。

窦建德轻视唐军,仅遣300骑过汜水向唐军挑战,李世民派部将王君廓率200长矛兵出战。两军往来冲击,交锋数次,未分胜负,各自退回本阵,战斗呈胶着状态。

窦建德军沿汜水列阵,自辰时至午时,士卒饥饿疲乏,都坐在地上,士卒又争着喝水,秩序混乱,表现出要返回军营的意向。李世民细心观察到这些迹象后,即派遣宇文士及率领300骑兵经窦军阵西而南,先行返阵,并指示说:如窦军严整不动,即回军返阵;如其阵势有动,则可引兵由东冲出。宇文士及至窦军阵前,窦军阵势即开始动摇。李世民见状,下令出战,并亲率骑兵先出,主力继进。过汜水后,直扑窦的大营,当时窦建德正召集群臣议事,唐军骤至,群臣纷纷向窦建德处走避,致使奉调抵抗唐兵的骑兵通道被阻。窦建德急令群臣退去,为骑兵让路,但为时已晚,唐军已经冲入。窦建德被迫向东撤退,唐将窦抗的部队紧追不舍。接着李世民所率骑兵也突入窦军大营,双方展开激战。李世民又命秦叔宝、程知节、宇文歆等部迂回窦军后路。窦军见大势已去,遂惊慌溃逃。唐军乘胜追击三十余里,斩首三千余级,俘获五万余人。窦建德负伤坠马被俘,其余军卒大部溃散,仅窦建德之妻率数百骑逃回河北。至此,窦军被全部歼灭。

唐军虎牢之战得胜后,主力回师洛阳。王世充见窦军被歼,内外交困,走投无路,遂于绝望之中献城投降。

“择便处军”原指军队行动时遇到各种地形的处置。在个人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要学会根据环境择善处置,尽可能趋利避害。

孙子十分重视“处军”、“相敌”在作战指挥中的重要作用。作为战争的行为科学,孙子从后勤供给、攻守利弊两个方面评价地理环境因素对战争的制约,兼顾攻守利弊、后勤供给(给养、武器、疾病、生活等),无疑是成功之道。

【原典】

上雨,水沫至,欲涉者,侍其定也①。凡地有绝涧②、天井③、天牢④、天罗⑤、天陷⑥、天隙⑦,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⑧。军旁有险阻⑨、潢井⑩、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敌近而静者,恃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

察微知著,以料敌情

【注释】

①上雨,水沫至,欲涉者,侍其定也:上,指上游;沫,水上草木碎末;涉,原意为徒步蹚水,这里泛指渡水;定,指水势平稳。②绝涧:指两岸峭峻、水流其间的险恶地形。③天井:指四周高峻、中间低洼的地形。④天牢:牢,牢狱。天牢即是对山险环绕、易进难出的地形的形象描述。⑤天罗:罗,罗网。指荆棘丛生,军队进入后如陷罗网无法摆脱的地形。⑥天陷:陷,陷阱。指地势低洼、泥泞易陷的地带。⑦天隙:隙,狭隙,指两山之间狭窄难行的谷地。⑧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意谓对于上述绝涧等“六害”地形,我们要远离它,正对它,而让敌军去接近它,背靠它。⑨军旁有险阻:险阻,险山大川阻绝之地。⑩潢井:潢,积水池;井,指内涝积水、洼陷之地。潢井即指积水低洼之地。葭苇:芦苇,这里泛指水草丛聚之地。山林、翳荟者:指山林森然,草木繁茂。必谨复索之:一定要仔细、反复地搜索。谨,谨慎;复,反复;索,搜索、寻找。此伏奸之所处也:指险阻、潢井等处往往是敌人伏兵或奸细的藏身之处。其所居易者,利也:敌军在平地上驻扎,是因为有利(进退便利)才这样做。易,平易,指平地。众草多障者,疑也:在杂草丛生之处设下许多障碍,是企图使我方迷惑。疑,使动用法,使迷惑,使困疑之意。鸟起者,伏也:鸟雀惊飞,是其下有伏兵。伏,埋伏,伏兵。兽骇者,覆也:野兽受惊奔跑,这是敌军大举袭来。骇,惊骇,受惊;覆,倾覆、覆没之意,引申为铺天盖地而来。

【译文】

上游下雨涨水,洪水骤至,若想要涉水过河,得等待水流平稳后再过。凡是遇上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六种地形,必须迅速离开,不要靠近。我军远远离开它们,而让敌人去接近它们;我军应面向它们,而让敌人去背靠它们。行军过程中如遇到有险峻的隘路、湖沼、水网、芦苇、山林和草木茂盛的地方,一定要谨慎地反复搜索,这些都是敌人可能设下伏兵和隐藏奸细的地方。

敌人逼近而保持安静的,是倚仗它占领着险要的地形;敌人离我很远而前来挑战的,是想引诱我军入其圈套;敌人之所以驻扎在平坦地带,是因为它这样做有利可图;许多树林摇曳摆动,这是敌人隐蔽前来;草丛中有许多遮障物,这是敌布疑阵;鸟雀惊飞,这是下面有伏兵;野兽骇奔,这是敌人大举突袭。

用师之本,在知敌情

古人说,“用师之本,在知敌情”,“未知敌情,则军不可举”。孙子在总结了前人的经验之后,详细介绍了32种直接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这32种方法被后人称为“相敌三十二法”。

孙子的“相敌三十二法”,原则上可分为两类。一是依据自然景象的特征和变化来观察、判断敌情。如:群鸟突然飞起,是下面有伏兵(鸟起者,伏也);走兽到处乱跑,是敌人大举来袭(兽骇者,覆也)。二是依据敌人的行动来观察、判断敌情。如:敌军离我很远而又来挑战的,是企图诱我前进(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敌军急速奔走并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求与我决战(奔走而陈兵者,期也)。

孙子所处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他能透过一些细微的现象,通过逻辑推理,察微知著,看到事物的本质,实在是高明至极!

晋国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县南)之战中击败秦国后,便进而准备进攻楚国。但楚国远在南方,必须诱其北进中原,才有机会。所以,晋国这时特别着眼于中原。因中原诸侯本多纠纷,这最易引起楚国瞩目。

麻隧战后次年(公元前577年)八月,郑成公派子罕讨伐许国。楚国见其盟国许国受侵,讨论是否伐郑救许。令尹子重认为伐郑足以引起晋、楚交战,主张不救许。司马子反则说:“见死不救,还算是什么盟国呢?”力主伐郑救许。楚共王听从子反的建议,立即兴兵伐郑。楚军迅速占领郑国的暴隧(今河南扶沟县境),又东侵卫国,攻占首止(今河南睢县首乡)。郑成公则派兵侵入楚境新石(今河南许昌市附近),以威胁楚军的后路。晋国君臣得知楚军侵入郑、卫两国,顿时大哗。

此后中原又发生若干事件。首先是宋国发生内乱,亲楚派与亲晋派相互残杀,楚国不能不密切注视。接着是晋国发生内变,晋国的三郤(郤奇、郤双、郤至)专横跋扈,擅杀大夫伯宗和栾弗忌,伯宗的儿子伯州犁被迫逃亡楚国避难。楚国上次伐郑、伐卫,曾受郑军牵制,无功而返,这时为求与郑国和好,便割让楚国的汝阴之地(约在今河南襄城县汝河以南地区)给郑。郑成公立即叛晋附楚,并自视为中原强国,兴兵伐宋。晋国这时唯恐宋国降楚,则整个中原形势将有利于楚国,决心伐郑救宋。楚国听说晋国出兵,亦迅速出兵北上救郑。

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四月,晋厉公以伐郑为名,实际目的是攻打楚国,率兵车五百余乘、将士5万余人,渡过黄河向鄢陵(今河南鄢陵县)急进。出发前联络齐、鲁、宋、卫之军,要他们协助作战,会师于鄢陵。鄢陵附近川原平旷,无名山大川阻挡,而且道路四通八达,便于展开军事行动。

楚共王亲自统率全军,连同郑成公带来的郑军,共有兵车530乘,将士9.3万人。楚、郑联军由申邑(今河南南阳县)出方城(今河南方城县),过叶(今河南叶县)经瑕(今河南襄城县西南),渡过汜、颍二水,疾趋鄢陵。楚军中军统帅子反,欲乘晋所召集的诸侯之军尚未到达,以优势兵力先击破晋军。故楚军北上行军极为迅速,到达鄢陵后,不顾天色已昏,直压晋军营前列阵。

此时,齐、鲁、宋、卫诸国军队尚在向鄢陵开进的途中。晋军既感到兵力单薄,又受楚军所迫,没有列阵的余地。晋中军元帅栾书采纳属下的建议,填塞水井,平毁灶台,就在宿营地列阵,并在营前清理出一条通道,以便发动进攻。

晋将郤至经过“相敌”之后说:“据我观察和了解,楚、郑联军有六个难以克服的弱点,不可不加以利用。楚军中军元帅子反和左军元帅子重关系不好,此其一;楚军王卒多年老之兵,此其二;郑军列阵不整,此其三;楚军中随军的蛮卒不懂得战术,此其四;楚、郑联军在晦日列阵,此其五;楚、郑联军阵中士卒喧嚣不静,秩序混乱,此其六。如此杂乱无章的军队,作战必然各顾自己,没有斗志。楚军主力兵多年老,战斗力不一定强,又违反晦不列阵的忌讳,我军一定能把他们击破。”晋厉公与栾书认为言之有理,决定立刻进攻。

这时,楚共王登上巢车(架在兵车上的瞭望高台)瞭望晋军;同时,晋厉公登上高台瞭望楚军。从楚国叛逃晋国的苗贲皇对晋厉公说:“楚军的精锐在其中军王卒,不可抵挡。如果以我军的精锐先分击其左右,然后集中三军之力合攻王卒,必可取之。”晋厉公采纳其议。于是,栾书乃作如下部署:以中军一部进攻楚军左军,以另一部进攻楚军中军;集中上军、下军、新军及公族之兵,进攻楚军右军及郑军。晋军部署完毕后,立即向楚军发起进攻。

正当晋军向楚军阵地发起攻击时,晋厉公乘坐的战车忽然陷于泥淖之中,栾书正想换下自己的战车供晋厉公使用。其子栾铖斥责他道:“请你赶快离开!你负有指挥全军的重任,怎么能什么事都插手?”栾书只好作罢,继续率军进攻。由栾铖把厉公的车掀出泥淖。战斗中,晋将魏锖用箭射伤了楚共王的左目。

楚军听说楚共王中箭负伤,人心惶恐,又见晋军攻来,以为诸侯之军已到,阵势大乱,纷纷败退至颍水南岸。这天夜里,楚中军元帅子反整顿队伍,准备明晨再战。楚共王派人召子反商议明日的战事,子反饮酒醉,竟未去见楚王。楚共王说:“是上天要让楚国失败的吧!我不能再待在这儿了。”于是连夜撤军南走。

鄢陵一战,晋军在犹豫之际经过“相敌”,决定进攻是取胜的重要原因;晋将建议塞井夷灶就地列阵,栾书集中兵力于一翼,均属战术上的卓见;尤其是栾书能察微知著,不忽视任何细节,足为将帅的楷模,亦为此战取胜的关键。

透过一些细微的现象,通过逻辑推理,察微知著,看到事物的本质,这是做事取胜的保证。

【原典】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①;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②;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③;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④;奔走而陈兵车者,期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⑤;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⑥,军无悬,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⑦,失众也;数赏者,窘也;数罚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⑧,不精之至也⑨;来委谢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⑩,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注释】

①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尘土高扬笔直上长,这是敌人兵车驰来。锐,锐直、笔直;车,兵车。②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尘土散漫而细长,时断时续,这是敌人在砍伐柴薪。条达,指飞扬的尘土分散而细长。③辞卑而益备者,进也:敌人措辞谦卑恭顺,同时又加强战备,这表明敌人准备进犯。卑,卑谦、恭敬;益,增加、更加之意。④无约而请和者,谋也:敌人还没有陷入困境却主动前来请和,其中必有阴谋。约,困屈、受制之意。⑤军扰者,将不重也:敌营惊扰纷乱,是因将领不够持重的缘故。⑥粟马肉食:粟,粮谷,这里作动词用,意为喂马。粟马肉食,拿粮食喂马,杀牲口食肉。⑦徐与人言者:意谓语调和缓地同士卒商谈。徐,缓缓温和的样子;人,此处指士卒。⑧先暴而后畏其众者:指将帅开始对士卒粗暴,继而又惧怕士卒者。⑨不精之至也:不精明到了极点。⑩久而不合:合,指交战,久而不合即久而不战之意。惟无武进:意为只是不要恃武冒进。惟,独,只是;武进,恃勇轻进。无虑而易敌:没有深谋远虑而无端蔑视敌手。易,轻视,蔑视。卒未亲附而罚之则不服:在士卒还未亲近依附之前就施用刑罚,士卒就会怨愤不服。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令,教育;文,指政治道义;齐,整饬,规范;武,指军纪军法。此句的意思是用政治、道义来教育士卒,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整饬部队。是谓必取:指用兵打仗一定能取胜。

【译文】

尘土又高又尖,这是敌人的战车驰来;尘土低而宽广,这是敌人的步兵开来;尘土四散飞扬,这是敌人在砍伐柴薪;尘土稀薄而又时起时落,这是敌人正在安寨扎营。敌人的使者措辞谦卑却又在加紧战备的,这是想要进攻;敌人的使者措辞强硬而军队又做出前进姿态的,这是准备撤退;敌人战车先出动,部署在侧翼的,这是在布列阵势;敌人尚未受挫而主动前来讲和的,必定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跑并摆开兵车列阵的,是期待同我决战;敌人半进半退的,是企图引诱我军。敌兵倚着兵器站立,这是饥饿的表现;敌兵打水的人自己先喝,这是干渴缺水的表现;敌人明见有利而不进兵争夺,这是疲劳的表现;敌军营寨上方飞鸟集结,表明是座空营;敌人夜间惊慌叫喊,这是其恐惧的表现;敌营惊扰纷乱,这表明敌将没有威严;敌阵旗帜摇动不整齐,这说明敌人队伍已经混乱;敌人军官易怒烦躁,表明全军已经疲倦;用粮食喂马,杀牲口吃肉,收拾起炊具,不返回营寨,这是打算拼死突围的穷寇。敌将低声下气同部下讲话,这表明敌将失去人心;接连不断地犒赏士卒,这表明敌人已无计可施;反反复复地处罚部属,这表明敌军处境困难;敌方将领先对部下凶暴,后又害怕部下的,是最不精明的将领;敌人派遣使者前来送礼言好,这是敌人希冀休兵息战。敌人逞怒同我对阵,可是久不交锋而又不撤退,这就必须审慎地观察他的意图。

兵力并不是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而能做到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自恃轻敌的人,一定会被敌人所俘虏。

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施行惩罚,那么他们就会不服,不服就难以使用;士卒已经亲附,而军纪军法仍得不到执行,那也无法用他们去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的手段去教育他们,用军纪军法去管束规范他们,这样就必定会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

恩威并施,宽严相济

孙子在如何治军问题上强调要“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也就是文武兼施,赏罚并重。

“文”的手段,在用政治、道义教育士卒的同时,还包括爱护士卒和奖赏士卒。但是,孙子在强调要“视卒若爱子”的同时,还告诫:如果士卒对将帅已经亲近依附,但却不能执行军纪军法,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打仗的。言下之意,将帅对士卒不能放纵。“武”的手段是以军纪军法约束士卒,使士卒畏服。但孙子同时又指出:将帅在士卒亲近归附之前,贸然处罚士卒,士卒就不会顺服,这样的军队也是不能用来打仗的。言下之意,使用“武”的手段也要掌握分寸。

恩威并施,宽严相济,类似“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提法,古人多有叙述。《礼记·杂记下》记载:“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是说宽严相济,张弛有节,是文王、武王的治国经验。如此说明,处理好张弛关系,从来都被政治家、军事家等视为重要大事。

孙子文武兼治、刑赏并重的治军原则就是在这些情况下制定出来的。不过,无论是“文”还是“武”,或者“文武”结合,目的只有一个:让士卒们去拼命作战。

戚继光是明朝军事家、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之所以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扫平倭寇,主要依靠自己严格训练出来的一支精兵——“戚家军”。他被调到浙江后,经过实战,认识到“无精兵而议论打仗,就如同一个无臂之人同手执利剑者格斗一样,那自然是难以取胜的。要战胜敌人,就必须有一支精兵”。当时明朝士兵平时素无训练,骄横不受节制,“战无号令”,“望贼奔溃,闻风胆破”,残害百姓,甚至比倭寇更坏。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四月,取得乌牛之捷,收兵记功时,一士兵提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前来报功。戚继光见这个被杀者双目怒睁,心中正在纳闷。另一士兵看见此头,忽然放声痛哭说:“这是我的弟弟呀!刚才负伤并未死,为什么要杀他啊!”还有一士兵,竟拿着一个十五六岁无辜少年的头颅前来报功。戚继光愤怒地把这两个冒功者杀掉,但此类事件仍时有发生,至于因强奸妇女、抢劫百姓而受处罚的士兵,更比比皆是。

一次在新河所一带大败敌寇,残倭向乐清逃去。戚继光命军队乘胜急追。但其士兵因胜而骄,军纪松弛,不肯向前,连自己很信任的一个亲兵也跟着退缩。戚继光只得把违反军规的士兵,连那个退缩的亲兵也杀掉,以振军威,这才硬行督促着士兵往前方追击。彼时戚继光的部队虽经严格训练,但一遇短兵相接时,仍往往胆怯畏缩。当时戚继光创造了一种新武器名叫狼筅。这是一种杀敌利器,但由于有的士兵贪生怕死,临敌时竟将狼筅丢弃不用,结果不仅不能刺敌,反而戳伤自己兵马。戚继光由此悟出一条道理:兵器虽好,须“得人而用之”,否则,“不得其人,则制于人也”。

总之,这样的兵素质太差,要抗倭,必须训练出如同“岳家军”的劲旅。戚继光遂上书请求练兵,提议选练骁壮之士卒三千,以备调用。他的建议,一直到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第三次提出时,才取得总督胡宗宪的批准。九月,戚继光前往义乌、永康等地招募新兵。经过戚继光的动员,应募的人很多,戚继光进行严格的挑选,但凡过去当过兵打过败仗的,或曾在官府服过役沾染了坏习气的,以及浮猾的小市民,一概不要。入选的大都是勇敢的农民和剽悍的矿工。戚继光很快就招募了四千多人。

继而,对新军进行严格教育与训练。一是养兵保民教育,要求士兵懂得军队的任务,就是“保障生民,捍御地方”,懂得“只要军队肯杀贼,守军法不扰害百姓,百姓肯定拥护军队”的道理。二是重视武艺训练,让士兵练习合于实战、能防身杀敌、立功报国的真武艺,绝不允许士兵去学只能装饰门面、丝毫不切实用的花拳绣腿。在武艺训练时,按照年龄大小、身材高低、体质强弱的不同,分别授予不同的兵器。武艺训练中,还结合体质锻炼,让士兵穿重甲,负重物,以练体力;使用比实战武器更重的器材,以练手力;裹沙袋长跑,以练足力。三是教练阵法。戚继光根据江浙的地形和倭寇的作战特点,创制“鸳鸯阵”以及由“鸳鸯阵”变化而成的“两仪阵”、“小三才阵”和“三才阵”。这些阵法长短兵器迭用、攻防结合、因势变化,能有效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四是严格纪律,戚继光说:“古今名将用兵,从未出现过无节制、号令,不用金鼓、旗幡,而浪战取胜者。”他把各种军队的号令编印成册,发给士兵,要求人人熟记,并赏优罚劣。同时,要求部队做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严禁砍伐树木、毁坏田地、烧毁房屋、奸淫掳掠、杀害战俘。戚继光处处以身作则,与士兵同甘共苦,要求所有军官“件件苦处,要身先士卒”,务使“兵民相体”、“万众一心”。在作战中做到赏罚严明,当赏者虽仇亦赏,该罚者虽亲不免。由于戚继光治军严格,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练兵法则,在较短时间就训练成一支纪律严明、组织良好、勇敢善战的精兵。这支军队在抗倭作战中转战浙闽,战必胜,攻必克,打得倭寇丢盔弃甲,下海逃窜。当时百姓称誉这支百战百胜的军队为“戚家军”。戚继光以其抗倭战绩和严格治军记入我国史册。

治军之要就在于严明军纪、赏罚分明。赏罚作为治军的手段,要让士兵都懂得履行职责的重要;同时要教育士兵,使之有自尊心,有责任感,有义务感,有自信心,激发将士的自觉性,使部队保持最大战斗力。

如今,微笑外交、和气生财、关心职工利益等,为各领域之“文治”;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完善规章制度、健全法制等,是为“武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谁运用得好,谁就是胜者。

赏与罚,曾被古人称为御人的“二柄”,是领导者统御部属,使用人才的重要手段。孙武把“法令孰行”、“赏罚分明”,作为判明胜负的两个重要条件。曹操也说:“明君不赏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赏罚分明得当,是古今中外一切用人者的根本原则。领导者一定要正确使用赏罚,切莫随心所欲,无原则赏罚。

【原典】

令素行以教其民①,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②。

令素行者,与众相得

【注释】

①令素行以教其民:令,法令规章;素,平常,平时;行,实行,执行;民,这里主要指士卒、军队。②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意谓军纪军令平素能够顺利执行的,是因为军队统帅同兵卒之间相处融洽。得,亲和;相得,指关系融洽。

【译文】

平素能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不重视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够得到贯彻执行,这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

好制度贵在执行

“令素行”,这就说明将帅与士卒之间关系融洽。将帅要想做到“令素行”,则需“与众相得”。“与众相得”是“令素行”的前提条件和结果。但“与众相得”并不容易。首先要做到“为将之道与众同”,正如《军谶》所说,军井还没有凿成,将帅不说口渴;帐幕还没有架好,将帅不说疲倦;军灶还没有做好饭,将帅不说饥饿;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独自张伞,这就是将帅与士卒同甘苦的准则。将帅能与士卒同安乐,共患难,这种军队就能团结一致而不会离散,经常使用而不知疲倦,这样,士兵拥护将帅,必然誓死效命疆场,从而战必胜,攻必克。

为将高高在上,甚至贪婪暴戾,必然丧失军心,士兵离心离德,一旦用之于战争,必然丧师辱国。

将与众同,尤在“与众同好,与众同恶”。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始计篇》)“与众相得”亦是强调上下同心。但是,要想使军队上下同心,就要求将帅平时以军纪军法严格约束士卒,以身作则,使士卒畏服,无条件地服从命令。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就是这个意思。曹操就是这种“其身正,不令而行”的人。

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带兵军纪十分严明,并且自己也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因此,他的军队很有战斗力,很快就消灭了多股强大的军阀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

当时,由于多年战乱,人民四处流散,中原一带田地荒芜,曹操就采纳部将的建议,下令让军队的士兵和老百姓实行屯田。很快,荒芜的土地种上了庄稼,收获了大批粮食。有了粮食,老百姓安居乐业了,军队也有了充足的军粮,为进一步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看到这一切,大家都很高兴。可是,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常有人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庄稼。

曹操知道后非常生气,他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

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令出必行,令禁必止,绝不姑息宽容。所以此令一下,将士们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将士们操练、行军经过庄稼地旁边的时候,总是小心翼翼地通过。有时,将士们看到路旁有倒伏的庄稼,还会过去把它扶起来。

有一次,曹操率领士兵们去打仗。那时候正好是小麦快成熟的季节,曹操骑在马上,望着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麦浪,心里十分高兴。

正当曹操骑在马上边走边想问题的时候,突然“扑啦啦”的一声,从路旁的草丛里蹿出几只野鸡,从曹操的马头上飞过。曹操的马没有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惊了,它嘶叫着狂奔起来,跑进了附近的麦地。等到曹操使劲勒住了惊马,地里的麦子已经被踩倒了一大片。

曹操看到眼前的情景,把执法官叫了过来,十分认真地对他说:“今天,我的马踩坏了麦田,违反了军纪,请你按照军法给我治罪吧!”

执法官听了曹操的话,非常为难。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帅,军纪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治他的罪呢?

想到这里,执法官对曹操说:“丞相,按照古制‘刑不上大夫’,您是不必领罪的。”

“这怎么能行?”曹操说,“如果大夫以上的高官都可以不受法令的约束,那法令还有什么用处?何况这糟蹋了庄稼要治死罪的军令是我下的,如果我自己不执行,怎么能让将士们去执行呢?”

“这……”执法官迟疑了一下,又说:“丞相,您的马是受到惊吓才冲入麦田的,并不是您有意违反军纪,踩坏庄稼的,我看还是免予处罚吧!”

“不!你的理不通。军令就是军令,不能分什么有意无意,如果大家违反了军纪,都去找一些理由来免予处罚,那军令不就成了一纸空文了吗?军纪人人都得遵守,我怎么能例外呢?”

听了曹操的话,执法官头上冒出了汗,他想了想又说:“丞相,您是全军的主帅,如果按军令从事,那谁来指挥打仗呢?再说,朝廷不能没有丞相,老百姓也不能没有您呐!”

见执法官这样说,众将官也纷纷上前哀求,请曹操不要处罚自己。

曹操见大家求情,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是主帅,治死罪是不适宜。不过,不治死罪,那就用我的头发来代替我的首级吧!”说完他拔出宝剑,割下了自己的一把头发。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

可以说,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是军中制度执行的楷模。想象一下,如果曹操的禁令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当曹操自己违反时,却出尔反尔,朝令夕改,又如何叫下属做到令行禁止呢?

军队是一个上万人甚至数十万人的大集体,如果没有合理的统辖制度和严明的号令,无法保持秩序,如一盘散沙一般,根本不可能打胜仗。

在政治建设和军队建设中,不能因为仁慈而废弃法令,也不能因为执行法规失当而丧失恩信。军队用法规来约束将士们的行为,企业也毫不例外,也应该有自己的规章制度。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合适的管理制度,那必会导致员工们放任自流,企业的各种流程也会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但光有制度还不够,能否将制度落到实处才是最关键的。

领导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应当怎样才能不让自己的制度只是一纸空文呢?除了要严格地要求员工以外,自己遵守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做到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才能先律己后律人。不仅如此,还要勇于自我责罚。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有这样的领导才会树立起威信,也只有这样的领导才能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同类推荐
  • 火线狙击手

    火线狙击手

    【父辈的战争】:军人向前进的火线狙击故事。南疆丛林的英雄士兵,狙击手的铁血传奇。故事包括攻坚野战、越境破袭、间隙战地猎杀、刺杀敌军师团指挥官、随队渗透观测及火力支援、对战敌军狙击手王牌、擒杀特工连长、护送战地女记者、破坏数个观测哨、参与帮助消灭敌陆军总司令部直辖特种部队等精彩内容。
  • 王者战兵

    王者战兵

    谭金钟,一个平凡的边防小兵,秉着为大哥报仇的执念,加入到一场原本与自己遥不可及的战争中,面对强敌,越挫越勇,最终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通途。这是一本男人的书,一个用热血浇筑却鲜有人知的故事。战倭国,抗联邦,剿内贼,一群时常游走在死亡边缘的峥嵘男儿,用热血扬我军威,振我军心,铸我军魂!
  • 雷炮科技知识

    雷炮科技知识

    本书介绍了雷炮的研制、发展、型号、性能、用途等情况。内容包括:水雷、鱼雷、尾流跟踪鱼雷、中国反舰鱼雷、美国新MK54鱼雷、俄罗斯MTT轻型鱼雷、英国“矛鱼”鱼雷、德国G7e鱼雷等。
  • 后宫细战

    后宫细战

    一个是久居佛堂的深宫后妃。一个是出身高贵的权臣之女。一个是英勇善战的异国将军。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人,却在彼此的生命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当阴谋与伤害跌出时,他们又能否互相信任,一起走到最后。。。。。。
  • 雷霆帝国

    雷霆帝国

    主角穿越到地球平行空间的古代,不想醒来发现自己成了偏僻小国可笑战争的炮灰。为保命,他毅然拿起武器奔向战场。这里有的是激情,铁血悲壮的战争也有玩弄权势的阴谋,阳谋。也有剪不断,理还乱的悱恻缠绵感情述说。作为一个普通人没有高强武功,没有绝世智谋,也没有无双运气,更不带逆天的主角光环。换你来,你又如何在这杀戮之地生存?来吧,看看小七如何在乱世生存,一步步创下辉煌王朝帝国的。《雷霆帝国》等你来。
热门推荐
  • 华严五十要问答

    华严五十要问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金牛遇见白羊座

    金牛遇见白羊座

    一件看似简单的谋杀案,背后却隐藏了无数的秘密,凶手是谁?嫌疑人的意外跳楼,无数次线索都被生生的掐断,剥丝抽茧究竟能不能查清真相?看高冷男神如何在撩妻的路上越走越远,终于将猎物捕获到手的同时破解无数谜案的过程。
  • 逆天精神科医师

    逆天精神科医师

    梦里修真一百载,一朝醒来却发现似梦非梦,通天法力荡然无存,却发现精神力保留了下来。从此,胆小怕事的都市青年丁丰开始逆袭了。一念醒世,浩瀚精神力成就史上最强精神科天才医师,你的世界我来掌控!一目清浊,神奇天眼可望穿碧落九幽,看破魑魅魍魉,你的赏罚我来定夺!一世逍遥,我的脚步你无法阻挡!……ps:点击,收藏,推荐票,我都要!
  • 你好华年

    你好华年

    1999年,她16岁,在二中的开学典礼上,抚了一曲古琴的《高山流水》。她身上那股子冒着寒气的暖意,像三月里,化开冰山第一缕的清泉。少年他,站在冰雪里赏泉,皮肉似乎冻得有些麻木了。可在他的灵魂深处,再深处的纯白净土上。仿佛正在生长着?悸动着?沸腾着?燃烧着?是挠不到的痒?还是陌生的渴望……开学后,她干脆利落的拒绝了,所有少年的稚嫩感情。直到那天夜里,她像往常一样洗完澡,顶着湿漉漉的头发,坐在了书桌前。打开练习册的瞬间,里面掉落出一张牛皮纸色的字条。上面用成熟的字迹,洋洋洒洒的写着:“秦瑟你好,我是华年。”
  • 回首那时的青春

    回首那时的青春

    岁月渐逝,幻想中的浪漫季节,已成为了记忆中的依稀风景,我们的心灵与理想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原来,这个世界并不是童话里的仙境,我们开始怀疑之前一直深信不疑的东西,可又不愿承认生活中的冰冷与残酷。许多往事已不想再想起,偶尔的,有熟悉的歌声响起,仍会荡动尘封的心弦……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闲庭九藏

    闲庭九藏

    冬阴九藏,开天现阳,森罗舰巡,万载无量!不会写简介,还请入坑一观!
  • 冥空录

    冥空录

    苏凉城上,秋风瑟瑟,一身红衣映夕阳。“哈哈哈……原来是你!”女子气血上涌,一口鲜血喷涌而出。“呵,没想到吧!到头来你还是栽在我的手上。十年前,就是我屠你满门,夺你族秘宝,那有如何?你奈我何?”……半生凄苦,半生凉,到头来,终究是一场旷世之梦。冥空之渊啸凤锁,狼子之徒遍地跑。可笑!可叹!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冷公主的撒旦恋曲

    冷公主的撒旦恋曲

    她们本是生活在大家族里的公主,却因为陷害而离家出走,她们发誓10年后回归报仇,她冰冷,她优雅,她可爱,她们有着同样的报仇之心。10年后,她们创建了世界第一帮派‘银血’帮,世界第一集团‘魅影’。她们的回归又将掀起怎样的故事?他们是天之骄子,他霸道,他温柔,他花心。在学校的相遇,他们与她们又会谱写出怎样的复仇恋曲?三位公主又是否会为了他们放弃自己的十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