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083100000013

第13章 卷三快乐的真谛(2)

很多人说宗教只是劝人向善的,但佛教不仅仅是劝人行善,还有包容、慈悲所有众生的心量。这种思想不只是针对身边熟悉或不熟悉的人,无论对自己好或不好,亲人或仇人,甚至不相关的六道众生,都在范围内。

慈、悲、喜、舍,是佛教菩提心的基础,又称为四无量心。慈无量心,是希望所有生命都得到快乐和快乐的因;悲无量心,是希望所有生命都远离痛苦和痛苦的因;喜无量心,是希望他们能把这样的快乐,永恒延续下去;舍无量心,是希望他们对一切人事物都能平等对待,远离贪爱和嗔恨的分别心。所谓“无量”,是指这四种心的对象“无量”——一切众生;自己的发心“无量”——没有分别限制;最终结果也会无量——成就遍知的佛果。

舍无量心,或称为“平等舍”,就是不要有分别心,是四无量心的基础。因为如果没有平等心,就会有亲疏好坏的分别限制,心有所偏好就不可能无量,这样慈心、悲心、喜心也无法修成“无量”。

一般人的心态是,和我关系好,我就希望你快乐,是我的仇人,我就发自内心诅咒,希望你不快乐。但成为佛教徒后,就不能这么想了,因为你在诅咒别人的时候,就已经造下恶业,别人还没发生不幸,可能你就先遇到灾厄了,这是你的恶念所产生的业报。当我们明白这么做会有报应,就不会播下恶因。所以,我们要尽力减轻心中贪恋和嗔怨的分别,练习平等看待一切事物。

佛法所说的智慧,和一般人认知的智慧不是一个概念。佛法的智慧就是空性,最基础的理解就是无私、无我。最基础的慧根,就是有一颗善良的心。一个比较不自私、善良的人,有点像雷锋式的思想,就是佛法所说的最好根器。其实这种善良,基本上每个人都有,但是善良并不代表就有佛缘。这个社会中,无私又善良的人比比皆是,却不一定有宗教信仰。他们为人处事比很多有信仰的人还要好,也做慈善,也累积非常多的功德,但因为前世的愿力不强,所以佛缘比较浅,今生对佛法的理解非常有限,遇到佛法的机会也就比较少。

佛教徒希望六道所有众生都能远离苦难,虽然暂时还做不到完全平等,只是心中的愿望,但至少已经从自私自利的小我思想,转变为无私的大乘菩萨思想了。我们要放下小爱,其实那种自私的心,是连爱都谈不上的,但很多时候我们还认为那是爱。要学会将小爱,转化为慈悲众生的大爱,逐渐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无论是对人或动物,不管是否认识,都要一视同仁的慈悲。唯有练习拥有这样无私的心,我们才不会在社会上争强、好胜、好斗。当然,事情真正发生在眼前时,比如人死了和宠物死了,还是会发现我们有明显的分别心。因为平等心是需要慢慢培养的,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

我们会对和自己有联系的人感同身受,如果大家彼此熟识的话,对方遭受苦难了,我们就会很难过;对方很快乐,我们也会因此而高兴。因此,只要慢慢训练,就能把我们的心量扩大,对所有生命的苦乐都能感同身受。

扩大自己的心

菩提心的大愿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而愿成佛”,其中包含了两个条件或两层涵义,第一个条件或涵义就是心里想:“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远离苦因和苦果”,这是以悲心眷顾众生。第二个条件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远离苦因和苦果,而得到圆满的佛果”,这是以智慧希求佛果。也就是说,菩提心具足了大乘佛法的精髓,或说具备了成佛的两个要素——慈悲和智慧。

发出菩提心后,虽然还没有能力利益苦难中的众生,但心里已经生起愿力,希望六道所有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脱离出来。渐渐地,成佛的愿力也悄然从心底生起,已经具备必要的智慧和慈悲两种缘起——智慧是成就自利法身的缘起,慈悲是成就他利色身的缘起,这都是我们未来福报的来源及成佛的资粮。

想帮助一个人就有非常大的功德,如果想帮助天下所有众生,那功德不是就更大了吗?诸佛明白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希望别人不要受苦,自己就不会受苦,因为诸佛念念想的都是众生,所以早已成佛。而我们之所以还在轮回,就是念念想的都是自己,这种差别太大了。佛陀还是凡夫时,在两次使用“自他交换”的当下,就从痛苦中得以解脱,而且让菩提心从此开始发展。从他发大愿那一刻开始,在多生累劫中,心念都转向为别人的利益着想,时时刻刻都从心底发愿要利益天下所有苦难众生,最后因为菩提心而成就佛果。所以我们多为众生着想,依靠众生,才能把业力净化掉。

每当对着诸佛菩萨发菩提心时,我甚至会汗毛耸立,为什么?因为“要利益六道一切苦难的如母众生”这句话,实在太重了!在心里想一想,好简单,真正行动起来时,的确很难,所以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悲愿不够深,担心愧对佛陀的教言。

幸好佛陀也教导我们,世俗菩提心可以分成两步来实现——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发愿要成佛利益众生,是愿菩提心,愿力的对象是成佛的“果”;想要修行累积成佛的因,或是去修持六度菩萨道的心,是“行菩提心”,愿力的对象是成佛的“因”。所以,首先发愿菩提心,这个愿力只要用心观想就可以,基本上每个人都能做到,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才会连这个愿都发不出来。而发出广大的愿菩提心以后,就要慢慢培养自己的行菩提心,这意味着只发愿是远远不够的。当众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应该立刻行动。

既然我们自称是大乘佛教徒,就应该与小乘的发愿有所区别,区别就来自大乘佛教徒对于众生有强烈的责任心。但是我们现在还做不到,而且大部分人在言行举止上都很自私,心态也没能调整好。不要认为代众生受苦,听起来像在讲大话,很多弟子经常打电话告诉我:“上师,我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自己还没救出来呢!要我说度尽天下一切众生这种大话,我实在讲不出来啊!”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你要救自己,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怎么救?病了,旁边需要有人照顾;跌倒了,需要别人扶起来。没有别人的力量,自己什么事情都成就不了,这就是一再强调要依靠众生力量的原因。

现在很多人,工作不顺、家庭不和、身体不健康,家里老的小的、大大小小所有事情都求佛菩萨。这么说,不是怕佛菩萨辛苦,因为佛菩萨能力无边,这些世间小小的愿望是很容易实现的。只是我们在求的同时,一定要明白再小的心愿,最后成就的力量都是依靠众生。如果全部的心思都只在自己身上,根本没有想到众生,求来的加持也是非常有限,力量非常微弱。一个自私的人,靠自己的力量根本无法解脱,因为“我执”早就把你捆绑住了。自己的心念是不是自私自利,只有自己最清楚,所以一定要懂得感恩众生,只有心里时时想到众生,求佛菩萨才能有用。

我们从生下来到现在,没有哪一件事,不是靠造业完成的,生存过程中的吃、穿、住、用,全部都是通过伤害别的生命得来的。更严重的打人、骂人、说谎、挑拨离间、讲是非,都是在播种伤害众生的恶因。因为造业靠众生,所以行善也必须靠众生。没有众生,向谁忏悔?不能忏悔,罪业如何净化?若没有众生让你感受到世间的种种苦难,如何生起出离心?没有出离心,怎会有动力精进修行?若没有众生让你明白,一切现象都是自心的投射,如何确定自己修行的方向?甚至没有众生的付出与努力,我们连要生存在这个世上,都会举步维艰。

想依靠自己的信仰和修行来改变命运,这种想法没有错,但一个人的力量很有限。仔细思考一下,一个人再怎么努力工作,对周围环境的改变也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大环境是需要身边所有人共同的力量,才能有所扭转的。就像你的事业如果有一个团队在同心奋斗,肯定可以越来越壮大。同样的,我们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也需要依靠众生的力量。一盏灯能照亮的范围很小,如果几千盏、几万盏,甚至更多的灯同时点燃,要把天空照亮,就不会是梦想。

我们要靠众生的力量,来世才有办法了脱生死,靠一个人的力量念经持咒,是很困难的。没有众生,单靠一己之力,想成就根本不可能。所以,我们经常说共修的力量很强大,一个人修只有一个人的福德,一百个人共修,一次就能圆满一百个人的福德。因此只要条件许可,就尽量多参与共修,多为自己和众生累积福德资粮。如果成就世间任何一点小事,都需要依靠众生的力量,更不用说要圆满成就出世间的成佛了。我们每天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持善法,最终受益的就是自己。

实际上,当我们的心量大到遍及六道众生时,是我们被众生救度。佛陀就是发愿要度众生而成佛,但我们每天只关心自己,所以还在轮回中沉浮。如果我们现在发愿度尽六道的所有苦难众生,有一天我们真的成佛了,众生还是在轮回里。因为我们是依靠他们的肩膀成佛的,成佛以后,就要赶紧去救度曾经把肩膀借给我们,帮助过我们的众生。所以发愿时,希望自己能度尽天下所有的众生,一再扩大自己的心量,一再提升自己勇于担当的气魄,最终的结果就是自己和众生都一起得度了。

依愿力付出行动的时候,叫做行菩提心,就开始行菩萨道了。愿力很重要,一旦发了菩提心的大愿,做任何事情就是在累积很大的功德,就连刷牙都变成利益众生成佛的因。为了家人做饭,因为他们也是众生的一份子,是你能力范围内可以利益的对境,这样洗菜做饭,都不再会有任何不满的情绪,也不会因为家人跷着二郎腿,自己还在拖地而郁闷,因为他们成为你最先可以利益到的众生了。只要迈出第一步,习惯之后,行动力就会越来越自然,越来越强大。把佛法学好,好好运用在生活中,家庭、同事、上下级和社会关系,不可能会不好,身边的一切只会越来越好。所以,一定要培养自己行动的能力,从周围的父母、孩子、同事等等开始做起,虽然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是当我们把快乐和他们一起分享,做这些事情的同时就叫行菩萨道。

愿菩提心是美好的愿力,但发愿后一定要付出行动,才能圆满达成。很多时候,佛教徒的心地很好,目标很远大,思想也很正直,就是行动力比较差一些。我们常讲要利益众生,希望众生都能离苦得乐,可是旁边有人需要马上被救助,我们却还在一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不去付诸行动。

作为佛教徒,不是接触到一位西藏的喇嘛,就是学密宗的,也不会因为接触的是一位和尚,就是学显宗的,最重要的是以心态而定。佛陀传下来的法脉,从了解轮回的苦难,寻找苦难的源头开始,继而努力闻思理解佛法,最终运用佛法消灭痛苦的根源。在这个过程中,以自己解脱为主,度脱别人为辅,称为小乘佛教。但如果直至成佛,都是以度化、利益天下一切众生为主的心态,称为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的很多法师们,积极地把佛教推广到西方各地,或是帮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积德行善。他们在行为上,其实早已经是大乘,但是我们还称他们为“小乘”。反而自称“大乘”的我们,行动上经常算不上“大乘”。现在整个中国,除了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信仰小乘佛教以外,我们这些人都厚着脸皮自称是“大乘佛教徒”。为什么我用“厚着脸皮”来形容?如今我们经常在“消费佛祖、消费菩萨”,以大乘佛教徒自居,以心怀天下六道一切众生自居,可是心胸并不像嘴上说的那么广大。虽然每天都在学习发菩提心,但是对于周边人的德行,也就是道德和行为标准,很多时候是非常差的。对父母不孝顺,对太太或先生不够包容,对儿女不够耐心,有很多是需要反省与检讨的。这不是只说刚皈依佛门的弟子,很多皈依佛门很久的弟子,一旦面对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时,立刻就会暴露出所有的缺点。

世间和出世间的法都要学会,都不能耽误。很多佛教徒偏重心灵的修行,这没问题,但要注意的是,修心不是表面工夫。很多时候不太过问世事,没人没事来打扰,觉得心似乎修得很平静了,忍辱也修得不错,可一旦有人搧你一记耳光,脸上的痛刺激到心里的“我执”时,嗔恨马上就产生出来了。

阿底峡尊者,是11世纪克什米尔的一位王子,在印度出家,成为当时最有名的一代佛教大师。后来被藏王请到西藏传法,藏人对他的尊敬,就好像对大昭寺里的释迦牟尼佛一样,当时“尊者”这个词,就是用来称呼佛陀与阿底峡尊者的。在藏地没有人敢惹他生气,对他特别尊敬。有一天,来了一只喜马拉雅山的泼猴,直闯大师的房间,跳到放供品的地方、爬到大师的身上乱抓,不肯走。弟子们忍了好几天,终于忍不住了,想把野猴抓起来赶走,大师跪在地上求弟子们留下猴子,大家都非常吃惊。大师说:“不要把它赶走,你们藏人对我太好了,没有人惹我生气,我都不知道自己的忍辱修到什么程度了。现在对着猴子可以修忍辱,可以把功德回向给它,请你们不要把它抓走,让它在这里继续捣乱、折磨我,我才能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在修行。”如果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人,就把他当成泼猴修忍辱,也是一种很好的修行方式。

我们要学会用善巧的方式来发菩提心,因为有很多事情是我们改变不了的,越是不想做的,就越得做。很多人不想上班,但是又不能不去;很多人不愿意做家务,却也不得不做。既然这件事情没有选择,一定得做,为什么还要让自己处于疲倦和不甘愿呢?长期如此很容易生病,还不如转换一下,让自己的身心都积极起来,以度化众生的心态,就不会那么疲乏了,反而会心甘情愿又开开心心地做下去。

在没有皈依之前,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处于没善念也没恶念的状态,称为“无记”,意思是心上没有生起善或恶的印记。一天24小时,睡眠占了大部分,睡觉时不能说是善,也谈不上恶。早起刷牙、洗脸、擦地、收拾家务,上班打字、整理文件、处理公司的事务,所做的一切,心里没有好或坏的念头,既没功德也没罪业。而皈依成为三宝的信徒,也明确自己的法脉以后,要明白我们学佛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个人的解脱做罗汉,而是要学习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等菩萨们,利益所有众生从轮回苦海中解脱,所以一定要学会发菩提心。

早上一醒来,就要发广大的菩提心,要为了利益众生而开始一天的生活。如此无论白天做什么事,上班、走路、吃饭等等,都成了累积功德的善事,不再是无记的行为,甚至睡觉时,都在不停地累积福报。这种功德将是无量无边的,它是帮我们把自私的心打开,转变成无私的心,而只有发出和菩萨一样宽广的菩提心,才可能完全净化无始以来的业力。

学佛就要学会善巧的方法,可以方便快捷地累积无量无边的福报。这样可以把修行和生活融合在一起,佛法就会变得鲜活而有生命,不会出现佛法和生活是平行的两条线。佛法学好了,就等于拥有世间最好的生活方法,两者是水乳交融,不再是各自独立的。

同类推荐
  • 中国伊斯兰教苏非学派史论之二:库布忍耶

    中国伊斯兰教苏非学派史论之二:库布忍耶

    本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对中国伊斯兰教四大苏非学派之库布忍耶的历史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展开尽量客观公正的评述。
  • 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佛教艺术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正一原始佛学是佛学的母体,其因果论和“迁流”观,蕴涵着辩证思维的内容,对后世佛学影响极大。因果论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众生的行为与其果报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二是宇宙万物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关系。在原始佛学看来,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依一定的。
  •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

    《法眼宗研究》论著主要对法眼宗的形成发展、禅学思想内容、宗风特色、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细致的研究。论著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前言部分,对选题缘由、法眼宗的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说明;二是论著的正文部分,共分五章。第一章,探讨了禅宗传衍与法眼宗的形成问题。第二章,探讨了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及其现当代传承。第三章,主要对法眼宗最为重要的禅学思想理论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探讨了法眼宗的宗风特点。第五章,在唐宋政治、思想和文化的整体背景以及禅宗自身发展走向衰落的趋势下重点探讨了法眼宗衰落的主要原因。
  • 安然自在(星云日记一)

    安然自在(星云日记一)

    为学做人之道最大的障碍是固执、排斥,故学习初步就是要一入门,一切都要放在门外,如此才能过得安然自在!
  •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当代人间佛教思潮

    本书包括:绪论、现代思潮与东亚佛教的“人间化”、当代中国佛教思潮、人间佛教的诞生与太虚思想、人间佛教的崛起与印顺思想等11章内容。
热门推荐
  • The Warden

    The Warde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路难鸣

    路难鸣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上辈子被炸死,这辈子我要活得随心。
  • 今日的你明天的我

    今日的你明天的我

    希望这本书能带给大家快乐呵呵
  • 东北凶灵

    东北凶灵

    惊彻灵魂的诡异,深入骨髓的恐惧,肝胆欲裂的尖叫。苍老老太婆的幻化怪脸,乡村小桥前频发车祸,深夜陡然响起刺耳的手机声……走进一个震撼心灵的过度,跨越历史的尘埃,感受灵魂的战栗。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娘娘每天都撞桃花运

    娘娘每天都撞桃花运

    进宫做丫鬟却被皇帝宠成了心肝宝贝,心尖尖?各宫娘娘们嫉妒哭了,“沈阿娇,求你滚出宫!”“陛下,吃葡萄。”沈阿娇淡定地剥葡萄喂皇帝,某皇帝:“娇娇真甜!”“陛下,桃园的花开的好美。”“娇娇人比花娇。”话落对着沈阿娇的脸就是吧唧一口,“还比花香!”“陛下,您也看看宫中其他姐姐呀。”“没有娇娇好看,没有娇娇香,也没有娇娇甜,看她们做甚?”后妃们暴风哭泣,“比不过这妖精!”本文又名《大狼狗调教手册》《陛下的舔狗日常》《娘娘今天又被宠上天了》【身心干净1V1】
  • 从零开始的异宇宙生活

    从零开始的异宇宙生活

    ?阅前需知:ps:本书原创,非re零同人ps:元素:伪科幻,前期偏校园。ps:非宅文,非轻小说,女性角色偏御姐,暂不考虑萝莉。
  • 我的绝色完美老婆

    我的绝色完美老婆

    回归都市,接受契约婚礼,本想过平静的生活,但是他的绝美总裁老婆,却天天吵着要跟他离婚。于是,平静的生活,变得再也不能平静……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莫离花会开

    莫离花会开

    她,董事千金,无奈双目失明。他,豪门公子,却一心相爱。他们,原本人人羡慕的青梅竹马,门当户对,可两人家长各有考虑,最终棒打鸳鸯。他们,为了自己的爱情,迂回曲折,最终在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我终身不嫁,我终生不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