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4943100000011

第11章 名人名字与书法(6)

吴昌硕刻印,对章法的处理非常重视,把它比作“人体”,不但要求躯干及肢体各部位的配置得宜,而且还要求脉络贯通,有形有神。他还将一方印比之“一座建筑物”,每奏刀之前,如同建筑师一样,反复构出草图,进行比较。他有时易稿多达十几次,直至满意才将印稿复到印石上。

吴昌硕从事治印艺术六十余年,一生所刻印近万枚,流传至今约有七百多方,其中有的记述了他的某些经历。

如“明月前身”一印,记录了吴昌硕对初配夫人章氏的绵厚深情。吴昌硕十五、六岁时,由父母做主与章氏文定。昌硕十七岁那年,时局战乱,章家为让已出聘的闺女跟夫婿一起逃难,将章氏送到吴家。昌硕与她还未及完婚,乱兵已及村前。昌硕随父亲仓皇逃往他处避难,章氏因缠足不便赶路,就与昌硕老母为伴留在村中,就附近山沟躲避。同治元年(1862年)乱势稍敛,昌硕满心指望与夫人重逢,不料回家后得知章氏已饥病谢世。生离竟成死别,昌硕无比悲怆。不久,吴氏再度逃难外出,至同治三年中秋回家。到家后,他打算将章夫人之遗骸挖出后进行礼葬,谁知竟一无所获,昌硕不禁含泪吞声,悲愤不已。1884年,昌硕寓居姑苏。

一天秋夜,忽然梦见章夫人。醒来缅怀不已,追念往事,无限感触,即赋长诗一首,题为《感梦》,抒发了他对章氏的深切情意。其中有这样几句:“……凉风吹衣裤,徐徐展跬步。

相见不疑梦,旧时此荆布。别来千万语,含意苦难诉。”随即他又操刀镌刊了这枚“明月前身”。印侧造章夫人像,并刊边款记曰:“元配章夫人梦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观。老缶记。”直到晚年,吴昌硕还时常把该印钤在字画上,特别画梅花时用得更多。

又如吴昌硕五十三岁那年,有人推荐他为安东(今江苏涟水县)知事。因他致志于书法、治印等艺术事业上的追求和研究,不惯于逢迎上司,也不会欺压百姓,当了一个月的县令后,决然辞去。为此,他曾分别刻了三枚“一月安东令”印。可见他胸中郁忿之气。

更传为印坛趣话者,是吴昌硕以钉代刀刊印一事。有一次,他到苏州看望同乡朱砚涛。这天,正值朱家盖房上正梁设宴。饭后,主人兴奋地拿出一方石料,请昌硕当众奏刀留念。吴氏见印石洁白无瑕,属寿山白芙蓉上等冻石,很是喜爱,欣然应诺。但刻刀未带身边,正值大家为难之际,有人拿来一只铁钉,昌硕高兴地说:“有了,有了。”只见他一手执钉,一手握石,略思索后,胸有成竹的凿刊起来。不多时,一枚苍劲雄浑、气度恢宏的白文印“安吴朱砚涛收藏金石书画章”展现在众人眼前。在座者无不被其炉火纯青的艺术所倾服。

邓散木屡改名、号与室名

邓散木(1898-1963年),上海人,晚年移居北京。书法学萧退庵,治印师赵古泥。早在三十年代即驰名江南。工楷、行、草、篆、隶。晚年尤工狂草。治印独具面貌。有《书法学习必读》、《续书谱图解》、《草书写法》、《篆刻学》等着述问世。是现代影响卓着的书法家、篆刻家。

“散木”这个艺名,是他中年时启用的。在这前后,他还用过别的名与号。

“菊初”是他的乳名,也是他的第一个名字。他于上海降生时,正值菊花吐香,故得名。他的学名叫“邓士杰”。嗣后,他把这两个名字都废而不用了。可能嫌其太俗。尤其对邓士杰一名,当时上海有一个善刻竹的福建人也叫邓士杰。这是他废名的又一原因。可猜度先生年少时已蕴有不同凡响的志气。

“钝铁”是邓散木先生最先用在艺术作品上的署名,因尝以丁钝丁(敬身)、吴苦铁(昌硕)二人作学习典范而名,又示自己坚强如铁,不屈不挠之性格。因钝与邓同音,又改为“邓铁”。二十岁光景,他在艺术上崭露头角,时人将他与吴昌硕(号苦铁)、王冰铁、钱瘦铁并称“江南四铁”。

“粪翁”是散木先生三十岁后取的号。粪,粪便,秽物也,为常人所不齿。因为,有人觉得好笑,也有人说他太狂、怪,更多的人感到不可理解。其实,“粪”字有“扫除”之意,如“粪除”。《荀子·强国》中有这样的话:“堂上不粪,则郊草不瞻旷芸。”意思是说,厅堂里还没有大扫除,就不要看郊外有无野草了。唐代韩愈也有“粪除天下山川”之句。那么,名字的主人要扫除什么呢?显然是指当时社会上那些不堪入眼的秽物。好在旧社会的一班官僚政客中,庸才居多,无人深究罢了。要不,一旦被识破其用意,粪翁很可能会变成“狱翁”。当时,社会上确有不少人觉得他用“粪”字署名太不雅。一次,某富商求其字,声明报酬从丰,只要不署“粪”字。散木当即拍案大骂,不客气地把他逐出门外。有人出巨资求他为亡母写墓志,也求改署名。散木怫然曰:“公厌我名耶?美名者天下滔滔皆是,奚取于我?我固贫,宁灶冷,易名非不难转也。”到了四十年代,先生的年纪大了,狂傲之气也有收敛,加上“粪翁”这一署名,也确实影响了他应有的收入,于是易名为散木。典出《庄子·人间世》:“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晋郭象注:“不在可用之数,故曰散木。”以示自谦。

郑诵先先生曾说:“‘散木’也借板桥‘樗散’一名,樗木为散材,喻徒有其表的无用之材,又谓‘樗栎’。唐欧阳詹《寓兴》诗曰:‘桃李有奇质,樗栎无妙姿。’是自谦,但还流露着一定的狂傲之。”(《名人谈艺琐记》)“夔”、“一足”是散木先生晚年时取的号。“夔”为传说中帝舜时的乐官,舜对他曾有“夔有一,足”的称赞,意思是说,像夔这样技艺精湛的乐官,有一个也就足够了。散木先生晚年时,因病截去了左下肢,这对他无疑是个沉重打击。面对这无情的现实,是消沉下去,还是振作起来?他选择了后者,有意地从“夔有一,足”这句话中取出“夔”、“一足”作为自己的号,意思是:“只要有真才实学的本领,有一只脚也够了”,并自刊“一足散印”

、“邓一足”等印以志。事实也如此,他并没有因残疾而影响他的艺术创作,而是更加刻苦自励,以惊人的毅力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艺术财富。

散木先生还有不少别署,如“天祸且渠子”、“郁青道人”、“楚狂人”以及“山人居士”、“居士山人”和“无外居士”等等。这些别署反映了他思想的一个侧面。尤其以“楚狂人”自谓,意在不随凡俗,也是对当时那些自命清高之流的戏谑和讽刺。

散木先生曾从萧退庵学书,从赵古泥学印。萧、赵都是常熟人,故又自谓“虞山弟子”。

散木先生的书斋号也别具一格。他除用粪翁以傲视、嘲笑旧社会外,还以“厕间楼”额其室,自号“厕简子”,并刊“遗臭万年”、“海畔逐臭之夫”等印。有趣的是,一次,他举行个人作品展览,请帖竟是用手纸印刷。当时上海一般人用的手纸(上海人叫“草纸”)又粗、又松、又黄,油墨耗量远远超过一般纸张,印刷厂提出加价,弄得大家哭笑不得。“三长两短之斋”是先生的另一室名。“三长两短”,若按上海人的口语来理解,那是不祥之兆,属贬词。而先生却是另有含义:“三长”,是指自己的印、书、诗;“两短”指自己的画和词。其实,他的两短也不“短”,只是不及三长之“长”

罢了。对此,诗人沈禹钟作诗赞曰:“三长两短语由衷,自许生平印最工。巨刃摩天空一世,开疆拓宇独称雄。”客观地评价了散木先生的“三长两短”。

鲁迅先生曾讲过:“一个作者自取的笔名,自然可以窥见他的思想。”散木先生的这些名、号也是如此,不仅透射出了他的心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所处时代的风貌。

费新我的名子

素有“天堂”之称的苏州,不仅荟萃了江南园林之胜景,且以其秀水灵山,孕育不少俊采之士。费新我先生乃其中之一也。他的左笔书法独步当今书坛。曾记得一书友跟我说过这样的话,一次,有位日本书法家看了费新我书画作品后曰:唐代吴郡出了个“东吴精”,现在苏州出了位“费神仙”。我认为此非过誉也。那么我们就从费新我的这幅《自铭》书法作品说起。

他的书法作品,乍看笨拙古朴,颇似童子学书,无甚动人之处,但细观,运笔柔和流畅,起笔有大篆的凝重,行笔以波磔取势,转折处以圆带方,率意之处有章草的笔致,却无其放纵,微妙之处如野鸭戛烟,流露出一种“纯朴天真”的天籁情趣;点画如绵裹铁,而安排如珠湖泻地,不固守章法又极见经营;墨色酣畅淋漓。全铭三十字,各取姿态,又互为顾盼;通篇之势,气如奔马,势若涌潮,点画飞动,来往自然,可谓雄逸超迈,天真自如,“大巧若拙”。令人想见其挥运之时,其神、其态、其情、其境,宛若眼前。作者尝言:字作为书法,要“锤炼到字中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有气、有生命;这些笔意,还是用形来表达”

,也就是说要“形神兼备”。这确是作者临池生涯的甘苦之言。费新我曾有一则砚名,借讴歌砚石表达了自己在书法艺术探索上甘苦情景。砚铭是这样写的:“历经沧桑不计年,风风雨雨炼冥顽。一朝慧眼识真趣,常伴笔墨待窗前。”

费新我原名省吾,江苏吴兴县双林镇人。年幼时受姐姐柳英的熏陶,即酷嗜临池。八岁时到离家一里多地的一家私塾上学,拜塾师吴鞠如先生门下,既学文化、又学书法,受到了严格良好的训导。十八、九岁时,家里要他经商赚钱,当了上海一家商行的学徒。于是他又拜名重海上的陈鹤年先生为师,对颜真卿的书法下了一番苦功,仅《麻姑仙坛记》就临了六七十遍,对杨沂孙的《说文部首》以及南帖北碑无不过目手习,为他后来的书法生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一九三五年,费新我毅然弃商学艺,对此,同行和亲友们大为震惊,有的甚至提出反对。但他酷爱艺术的意志坚如磐石,为表决心特易名“新我”,寓重新开始之意。

费新我五十六岁那年,右腕突然患关节结核症。经名医多方诊治,仍无显着疗效。一个书法家不能濡墨挥毫,岂不等于艺术生命的终结。是在湍流漩涡中沉沦,还是在惊涛骇浪中拼搏,费新我陷入了深思……蓦地,他眼前出现了元代郑元佑和清代陈延、张照、高凤翰以及钱坫等人折右手后,用左手苦练执笔挥写的情景。情随事转,易弦更张。为此,他幽默地给自己取了个英文名字,“FishingWood”,意思是“缘木而求鱼”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费新我在艰苦的练习中,克服了左手运笔时的生疏、势逆和手腕迟钝三道难关,悟到了左手作书更能得奇拙生动和意趣横生的韵味,他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和勇气。

又由于他正、草、隶、篆各体,大字、小字都练,又有丰富的临池经验和丹青、诗文等方面的艺术修养,加上那深厚的太极拳功,终于练出了拙中藏巧、拙巧互用、巧中见拙,独辟蹊径的在笔书,赢得了国内外同行们的赞誉。清人刘熙载赞书法妙品时曰:“不工者,工之极也。”费新我的左笔书所以能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是与他刻苦钻研多年“之极”分不开的。

蒙古族书法家康里夔

康里夔(1295-1345年),字子山,号正斋、恕叟,又号蓬累叟,元康里(今新疆)人。他博通群书,风流雅儒,刻意翰墨,有很深厚的书法造诣。明陶宗仪《书史会要》说他:“正书师虞永光(即虞世南),行草师钟太傅(即钟繇)、王右军,笔画遒媚,转折圆劲,名重一时。评者谓国朝以书名世者,自赵魏公(即赵孟兆页)后,便及公也。”祝允明认为:“子山最善悬腕,行草逸迈可喜。”王世贞说他与赵孟兆页齐名。有“南赵北康”之称。“识者谓得晋人笔意。尺牍片纸,人争宝之,不翅(古同“啻”,音chī。不翅,即不异于)金玉”(《元史》)。

时有“黄金易得,康书难求”之誉。他刻苦勤奋,善于利用时间。“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才进膳”(解缙《春雨杂述》)。据说他还是快书手,每作书,笔走如飞。有一天,他问宾客,“古今着名书法家中,谁一天写的字最多?”客人答:“听说赵孟兆页一天能写一万字。”

康里夔并不以为然,“我来试试,或许能超过赵魏公”,他边说边取笔蘸墨,随意写起元稹、刘禹锡等人的诗文。只见他运笔疾如风雨,不到一天竟写了唐诗一百六十二首。这些书法虽是小品,但也能不求法而法自存。分行布白,左右逢源,颇与精细之作一样,卓见功力。

举座目睹,无不唏嘘叹服。有的书上说他“一日写三万字,未尝以力倦辍笔”。此言虽略觉夸张,但也可见其心手之健朗和用功之勤勉。更令人叹佩的是,他这样勤于书写,却不烂熟伤雅,笔墨中始终持有韵高气古之意境。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足以说明他对汉文化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康里夔的祖上是从武的,到他父辈不忽木时就从文了。他有个哥哥叫康里回回(1283-1333年),字子渊,也善书法,“宗颜鲁公,甚得其体”,时人称他们兄弟俩人为“双壁”(《元史》)。

元代蒙古族书法家中还有泰不华和朵尔直班。泰不华(1304-1352年),初名达普化,元文宗赐名泰不华。字兼善,号白野,又号原野。早年家道贫困。好读书,过目不忘。楷书宗欧阳询,骨格峻拔,“遇佳纸纱墨,辄书所作歌诗以自适,清标雅韵,蔚有晋唐风度”。他尤长篆书,师徐铉、张有,稍变其法,自成一家。行笔圆熟,温润遒劲。他常用汉代题碑额的字法书当代碑额,格调极为高古,他人所不能及。朵尔直班,木华黎七世孙。精诗、书、画。官至平章政事。书史上曾说他因会写汉字升官的故事。朵尔直班十四岁去见元文宗。当时文宗正要去上都亲自检阅皇帝穿用的衣物,他也跟随去了。文宗在上都检阅完后,命随从内侍官将衣物登记造册,文宗看了看左右的人,没有一个会写汉字的。朵尔直班就拿起笔来写了一遍。文宗很高兴,就让他做“尚衣奉御”的官职。不久,改任工部郎中。由于他通达汉字,又阅读了不少儒家着作,尤其对宋代理学的一些着述,他更是爱不释手,熟到几乎能倒背如流。后来,他又做了翰林学士,升迁为中政使,拜授中书平章政事。曾奉命为邓文原(即元代书法家)写神道碑。

据近人祝嘉《书学史》载,元代一百一十四名书法家中,蒙古族的有九名。不难看出,我国各族人民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都作出过贡献。

夫妻书法家——郭沫若和于立群郭沫若(1892-1978年),原名开贞,字鼎堂,四川乐山人。平生研究文学、历史、考古学,成就卓着。书法根植颜真卿,由于他学识宏厚深远,博学约取,兼收并蓄,不落古人窠臼,自成面目,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他精小楷,尤擅行草,飞扬洒脱,一时为之倾倒。沈尹默有诗赞郭沫若其人其书:“郭公余事书千纸,虎卧龙腾自有神。意造妙掺无法法。东坡原是解书人。”他的夫人于立群(1916-1979年),原名佩珊,广西贺县人。1938年1月与郭沫若结婚。解放后,精心研摩书法。有《于立群遗墨》。她对正、草、隶、篆、行五体皆工,尤精隶书。一九五三年后,她身患严重慢性病,在郭老的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挥毫临池,对恢复健康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六十年代,于立群用隶书挥写了《毛主席诗词》呈送毛主席。

毛主席看后亲笔写信赞曰:“你的字好,又借此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是一件好事。”

同类推荐
  •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下)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下)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 体育知多少

    体育知多少

    古代体育非常发达,种类繁多,竞赛激烈,很多情况下,不逊色于现在。但体育最初的来源,又是怎样的呢?体育是与人类的出现而一同出现的,古人采摘果实,捕捞鱼虾,都需要跳高,跳远等活动,由此产生了体育。并逐渐杨枝散叶,丰富化。如现在的足球,它最早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欧洲产物,事实上,它在中国民间流传很久,名为蹴鞠;唐朝时也出现了马球。该书在展现各种体育项目和活动的同时,也展现出这种古老文化的深厚历史渊源。
  • 中国古代性文化

    中国古代性文化

    本书包括性文物的宣传与展示,能弘扬祖国文化;被破除性神秘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镜;进行健康的性教育;为与性有关的许多学科(如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民俗学、医学、文化艺术,等等,真是太广了)开辟新的发展教育。通过这个研究,目前的性教育既应该包括性的知识教育、性的人格教育,还应该包括性的历史文化教育,当然后者是较高层次的,主要是对成年人进行的,不知这种认识对不对。
  •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的教育智慧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勤劳节俭(上)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勤劳节俭(上)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热门推荐
  • 故事里不想醒

    故事里不想醒

    这本书关于青春,关于家庭!想在书中长大,想要书陪我变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御鬼神

    御鬼神

    御天地万变,鬼道哀嚎,神道惊鸿是为御鬼神
  • 萌学园之幽冥之战

    萌学园之幽冥之战

    命定之人出现,幽月大帝复活,可命定之人似乎不愿出现,萌学园危机再起。
  • 掌心里的爱

    掌心里的爱

    不管故事里的主人公,是克服内心的恐惧、百折不挠达到目标;还是善心行事、自尊自爱、待人以诚;又或者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生活……
  • 重生学霸养成

    重生学霸养成

    重返十六岁,继续喜欢你,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让你看见我。
  • 网王之景之我幸

    网王之景之我幸

    先说一下小白文!!男主景殿!女主有胃癌,根据后期看要不要治好哈哈哈哈
  • 雷羽琴音

    雷羽琴音

    一个家道败落少年,流放异域他乡途中,意外修道成仙,历经数次风险,并最终成为一名仙尊强者。
  • 等你牵我的手

    等你牵我的手

    缘分,摸也摸不着,看也看不见,冥冥之中,你的那个他却出现了,友情,爱情,亲情,你该如何选择?
  • 你若温柔,必有力量

    你若温柔,必有力量

    又一次,我们梦见彼此竟是陌生人醒来时,才发现我们本是亲密无间每颗心的相遇,每个人的际遇,每个故事的自己反复地问着自己有什么事你永远不放弃的?这些年的爱恋你是否曾哀哭这些年的孤独你是否曾叹息他所在的城市下雨,我为自己不能递伞给他而伤神。因为爱上一个人,我爱上一座城。那时候我放弃,以为不过是一段感情,知道后来才明白,原来那是后来的人生。多年后,在雨中,蓝汐对叶恪冉说,“我醉骄傲的决定就是当年离开伦敦,一无所有的去往你生活的城市,走你走过的路,看你看过的风景,还有就是一如既往的爱着你。”爱,因为懂得才发生,谢谢你,恪冉。谢谢你的等待,谢谢故事里相爱的我们这是属于我们的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