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016500000008

第8章 汉之哲学(2)

第一,各种生物都有“见利而就,避害而去”的天性。这种天性,近世生物学者称为“自卫的天性”。

第二,各种生物,虽同有自卫的天性,却有种种极不相同的自卫的能力。这种能力,限于天成,若不能随外境变化,便不能应付外境的困难,便不能自卫。(“无禀受于外”。当作“若外境之势力不能发生相当之变化”解。)

第三,生物都能随外境而发生形体机能上之变化,以“求合于其所利”以自谋生存。一切生物进化,都由于此。

四、无为

《淮南子》因深信“万物固以自然”,故主张无为。《原道训》说:

是故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道家下“无为”的界说,以此为最明白。所说“不先物为”,“不易自然”,只是一个“因”字。《原道训》说:

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囗,以便涉游,短袂攘卷(高注,巷,卷臂也。),以便刺舟:因之也。雁门之北,狄不谷食,贱长贵壮,俗尚气力,人不弛弓,马不解勒,便之也。

这就是“因物之所为”,“因物之相然”。

《淮南子》论“无为”,注重一个“因”字,已如上文所说。他又恐怕人误会无为的真义,把无为解作完全消极的意思。所以他又有《修务》一篇,反复申明“无为”是积极的主张。这是《淮南子》的特色。《修务训》说:

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吾以为不然。尝试问之矣。若夫神农、尧、舜、禹、汤,可谓圣人乎?……以五圣观之,则莫得无为明矣。……(以下历论五圣之功业)……此五圣者,天下之盛主,劳形尽虑,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且夫圣人者,不耻身之贱而愧道之不行,不忧命之短而忧百姓之穷。……圣人之忧民如此其明也,而称以“无为”,岂不悖哉?

以上论消极的无为是不可有的。以下更论无为的积极意义:

夫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听其自流,待其自生,则鲧、禹之功不立,而后稷之智不用。

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推自然之势而曲,故不得容者。(旧脱功字,推作权。王念孙依《文子·自然篇》校补功字,改权为推。)事成而身弗伐,功立而名弗有。非谓其感而不应,攻而不动者。

若夫以火熯井,以淮灌山,此用己(“己”即上文所谓“私志”)而背自然,故谓之有为。若夫水之用舟,沙之用鸠,泥之用輴,山之用菓,夏渎而冬陂,因高为山(“山”旧作“田”,依王校改),因下为池,此非吾所谓“为之”。

这不但是《淮南子》的特色,正是“无为”与佛家的“寂灭”的根本不同之处。

五、天与人

荀子批评庄子的哲学说道:“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由天谓之道,尽因矣。”道家的流弊在于信天太过,以为人事全无可以为力之处,势必造成一种听天安命,“靠天吃饭”的恶劣心理。

《淮南子》似乎能斟酌庄子、荀子两家的长处,造成一种天人互助的哲学,上文所引的“地势水东流,人必事焉,然后水潦得谷行;禾稼春生,人必加功焉,故五谷得遂长”,便是这个道理。《原道训》说:

所谓天者,纯粹朴素,质直皓白,未始有与杂糅者也。所谓人者,偶囗智故,(囗字今字书无义。此字疑与“丛睉”之睉音义略同。“睉”字今从肉,非也。偶囗即上文“杂糅”之意。)曲巧伪诈,所以俯仰于世人而与俗交者也。故牛岐蹄而戴角,马被髦而全足者,天也。络马之口,穿牛之鼻者,人也。(《庄子·秋水篇》,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淮南子》虽然把天与人分得这样明白,但他却并不完全任天不任人。

老子任天太过,要废去一切人为的制度,以归于无名之朴,所以说“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庄子任天太过,故说“庸讵知吾所谓天之非人乎?所谓人之非天乎?”

《淮南子》虽极崇拜自然,同时却又极注重人事。故《修务训》说:

世俗废衰而非学者多。人性各有所修短,若鱼之跃,若鹊之驳,此自然者,不可损益。

吾以为不然。夫鱼者跃,鹊者驳也,犹人马之为人马,筋骨形体,所受于天不可变。以此论之,则不类矣。夫马之为草驹之时,跳跃扬蹄,翘尾而走,人不能制;龁咋足以囗肌碎骨,蹶蹄足以破卢陷匈。及至圉人扰之,良御教之,掩以衡扼,连以辔衔,则虽历险超堑,弗敢辞。故其形之为马,马不可化;其可驾御,教之所为也。马,聋虫也,而可以通气志,(“而”疑当作“不”)犹待教而成,又况人乎?

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化性起伪”。这就是《淮南子》的教育学说。《修务训》又说:

今夫盲者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而搏琴抚弦,参弹复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使未尝鼓琴者,虽有离朱之明,攫掇之捷,犹不能屈伸其指。何则?服习积贯之所致。

故弓待檠而后能调,剑待砥而后能利。……木直中绳,揉以为轮,其曲中规。囗栝之力,唐碧坚忍之类,犹可刻镂,揉以成器用。又况心意乎?

“木直中绳”三句直抄《荀子·劝学篇》。老庄的天道论如今竟和荀子、韩非的人事论合为一家。这又是“折衷派”的一种特色了。

六、进化观念与是非

庄子说一切生物“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所以说“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这种观念,认定天下无一成不变的是非,本是极重要的学说。可惜庄子因此便生出一种消极的是非观念,以为是非既然都无穷尽,我们何必又去斤斤的争是非呢?所以他说,“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这就错了。

人类社会的进步,全靠那些斤斤争是非的维新家。若是人人都“不谴是非”,决没有人为的改良进步。所以到了后来,韩非一方面承认历史进化论,一方面却主张人为的变法。

所以韩非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又说,“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参看上卷第九篇及第十二篇)《淮南子》论是非,也是折衷于庄子和韩非两派。《齐俗训》说:

天下是非无所定。世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所谓是与非各异,皆自是而非人。由此观之,事有合于己者,而未始有是也。有忤于心者,而未始有非也。

故求是者,非求道理也,求合于己者也。去非者,非批邪施也,去忤于心者也。忤于我,未必不合于人也,合于我,未必不非于俗也。

这种完全主观的是非论,比庄子还要更激烈些,竟和希腊哲学家Protagoras所说“人是万物的准则:有便是有,无便是无,都以人为准则”,极相像(看《西洋哲学史大纲》三篇第二章)《齐俗训》举了几条例来证明是非全由于“观点”的不同。

一例是《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或以为宜宽,或以为宜严。

二例是师旷以琴撞晋平公,平公不罪师旷,孔子以平公为是,韩非以为非。

三例是亲母为儿子“治扢秃而血流至耳”,人皆以为爱儿子;若是继母,人便以为恨儿子了。

四例是“从城上视牛如羊,视羊如豕”。

五例是“窥面于盘水则员,于杯则隋”。

以上各例都只是由于“所从观者异也”。(看原书)

不但是观点不同,故是非之见不同。时势不同,是非也不同。《齐俗训》说:

当舜之时,有苗不服,于是舜修政偃兵,执干戚而舞之。当禹之时,天下大雨,禹令民聚土积薪,择丘陵而处之。武王伐纣,载尸而行,海内未定,故为三年之丧。(原文有误,今依王念孙校改正。)

禹遭洪水之患,陂塘之事,故朝死而暮葬。此皆圣人之所以应时耦变,见形而施宜者也。

今之修干戚而笑囗插,知三年而非一日,是从牛非马,以徵笑羽也。以此应化,无以异于弹一弦而会《棘下》(高注,乐名。)夫以一世之变,欲以耦化应时,譬犹冬被葛而夏被裘。夫一仪不可以百发,一衣不可以出岁。

仪必应乎高下,衣必适乎寒暑。是故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

这不是合庄子、韩非于一炉吗?

道家常说“因”,往往作“仍旧”解,所以有守旧的流弊。《淮南子》虽属道家却极力主张变法改良。所以有道家的好处,而没有道家的短处。上文所引一节的末两句,竟是全用韩非的话。《淮南子》中有好几处反覆申明这个变法革新的道理。如《汜论训》说:

先王之制,不宜则废之;末世之事,善则著之。是故礼乐未始有常也。故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足多也。

这和庄子的“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绝不相同了。两家所以不同之故,都由于两家的进化论有根本的不同。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故他说生物进化都是被动的适合,如“鹄不日浴而白,鸟不日黔而黑”之类。

所以他主张要人随顺天然,“正而待之”。《淮南子》说生物进化都由于“以所知求合于其所利”,这个“求合”的“求”字,便是自动的适合。《泛论训》说:

故民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人各以其所知、去其所害,就其所利。

这是完全自动的适合。故说:

法度者,所以论民俗而节缓急也。器械者,因时变而制宜适也。故圣人作法,而万物制焉,贤者立礼,而不肖者拘焉。……夫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三代之礼不同,何古之从?……知法治所由生,则应时而变。

不知法治之源,虽循古终乱。今世之法籍与时变,礼义与俗易。为学者循先袭业,据籍守旧教,以为非此不治。是犹持方枘而周员凿也。欲得宜适致固焉,则难矣。

这种进化的精神,是《淮南子》的特别长处。学者往往把《淮南子》看作老庄的一流,知其同而不知其大异,故我特别为他详细表章出来,要人知道这书是“集大成”的,不单是一种“折衷派”。

七、知识

《淮南子》的知识论,也很有价值。《原道训》说: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礼记·乐记》作“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这是当时儒家学说的影响。荀子论心也主张“虚一而静”。上文所引《原道训》一节,大概是当时公认的知识论。

“物至而神应,……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不但合儒家的学说,并且与墨家所说也无冲突。这一段的前面,有一段道:

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

这与荀子所说“人心譬如槃水,正错而勿动,则湛浊在下,而清明在上,则足以见须眉而察理”,同一道理。

因为外物变化纷繁,头绪千万,若人心不能镇静,必被外物拖来扯去,决不能作一身的主宰,也决不能应付百物的纷烦。儒家的正心,佛家的禅定,后世学者的主静主敬,都只是这个道理。

凡是主静,并不把主静作最后目的。因为那些学者以为心不静不能应物,故要主静。主静只是应变的预备。《齐俗训》说:

“若转化而与世竞走,譬犹逃雨也,无之而不濡。”

此说不纯静的害处,又说:

故通于道者,如车轴不运于己,而与毂致千里,转无穷之原也。不通于道者,若迷惑,告以东西南北,所居聆聆,一曲而辟,忽然不得,复迷惑也。

荀子论心的应用,用“权”作譬喻,说“人无动而不与权俱”。《淮南子》也用“权”作譬喻。《泛论训》说:

是故圣人论事之局曲直,与之屈伸偃仰:无常仪表,时屈时伸。卑弱柔如蒲苇,非摄(通“懾”)夺也;刚强猛毅,志厉青云,非夸(旧作“本”。今从王读。)矜也,以乘时应变也。

夫君臣之接,屈膝卑拜,以相尊礼也;至其迫于患也,则举足蹴其体,天下莫能非也。……孝子之事亲,和颜卑体,奉带运履。至其溺也。则捽其发而拯之。非敢骄侮,以救其死也。……此权之所设也。……故忤而后合者,谓之知权;合而后忤者,谓之不知权。

这是说心的应用,全在能“知权”。上文说生物进化全靠能“以所知求合于其所利”;全靠能“迫其难则求其便,困其患则造其备。”“困其患,迫其难”便是“忤”境。遇着“忤”境,要能应付得适宜。这就是“忤而后合”。不能“忤而后合”,便是不知权,便是废物,便是腐儒。

八、结论

以上说《淮南子》的哲学完了。据我看来,《淮南子》的哲学,不但是道家最好的代表,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大结束。《淮南子》的自叙说:

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玄眇之中,精摇靡览;弃其畛挈,斟其淑静;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要略》)

这是自认这书是一部“集大成”的书。这一家哲学兼收各家的长处,修正各家的短处,真可算是周秦诸子以后第一家最有精采的哲学。其中所说无为的真义,进化的道理,变法的精神,都极有价值。

只可惜淮南王被诛之后,他手下的学者却遭杀戮,这种极有价值的哲学,遂成了叛徒的学派,倒让那个“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董仲舒做了哲学的五宗。思想学术到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时代,再也不会有进步了!

同类推荐
  • 哲学盛宴

    哲学盛宴

    哲学是对世界的关于终极意义的解释,它在解释中使我们了解世界,使世界在我们的意识中合理化,从而为我们提供心灵的慰藉。德格尔说:“哲学不能引起现状的任何变化。不仅哲学不能,而且所有的一切只要是人的思索和图谋都不能做到。”哲学是一种超越了工具层面、实用层面、现实层面,甚至价值层面的“元思考”,它无力也无意回答许多现世和现实世界的责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如果哲学缺席,人类追求“意义”的冲动和企图都将乏力无着,实现无期。由此可见,哲学不仅有自己的问题和概念,而且它又为其他学科提供了一个可供理解的语言图式或叙述模型。
  • 墨家的智慧

    墨家的智慧

    本书以墨家思想对生活和生命的认知,提出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关系的一系列方案。
  •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灵性的成长:灵修大师克里希那穆提的心灵语录

    印度的克里希那穆提是20世纪最伟大的灵修大师,他一生致力引导人们点亮自性之光:认识自我,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自由境界。在本书中,我们撷取克里希那穆提思想中的精粹,在其的引导下深入探讨与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问题,为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心灵送去一星火种,点亮人类的自性之光。
  • 伦理学概论

    伦理学概论

    本书作者以中国传统伦理学的研究思路为逻辑依据,从人性问题开始探讨伦理学何以必要和何以可能的问题,在经过对道德起源、道德本质和道德修养等诸问题的探讨之后,以理想人格的塑造作为理论的逻辑归宿,其理论显示了相当的完整性与独创性。
  • 谁是你的霞光

    谁是你的霞光

    刘霞把自己的生活心得视为思想,把思想视为财富,把自己的生活阅历视为人生,把人生视为历史。有意无意中,刚出校门不久的刘霞完成了她的第一部思想随笔集,记录了她自己思想的历史。这是一束照亮人生的思想的霞光。我有缘读到这部思想着的书,因于我的一名学生。那天,我当年中师时期的一名学生送来这部《谁是你的霞光》,说作者是他的学生。我顿感神圣,给学生的学生写序,是一件多么庄重的事情,这庄严感使我迟迟不敢动笔完成任务。待到翻阅书稿之后,我又产生一股由衷的喜悦,刘霞的文笔有一股思想的锐气,青春的朝气,童心的稚气,经典的书卷之气。随笔的清新,人生的颖悟,和思想的胆略,感情的深厚汇聚一书,生气勃勃。
热门推荐
  • 无限英雄谱

    无限英雄谱

    质量、能量;空间、时间;基因、信仰,此六者,为万物之六种要素。为争夺天帝之位,众神以宇宙为棋盘,将众生作棋子,布设英雄神殿,选拔文明引导者,以助其募集英雄、发展种族,淬炼基因、升华神格,收集信仰、开创神国,角出天帝、炼化宇宙。欧阳岳,一名普通的网文写手,幸运地成为剑神选中的引导者之一,在主星玄黄上有了一小块领地。为了发展和扩张领地,他需要不断承接一个又一个的系统任务,历练诸多位面空间,收集各种关键资源,获得各种科技、人才、功法、宝物。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从这些位面带回不同类型的英雄,来辅助自己跃升文明等级,乃至征战宇宙,竞逐帝位。当领地发展到一定规模,便可以传播教义,培植信徒,获得神格,传承神位,竞逐天帝,执掌宇宙。
  • 梦幻篮球总经理

    梦幻篮球总经理

    这部小说现在正在进行大改我也是在拟定大纲和思路新的版本应该会给大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细节反面和不足的地方也会有改进而且希望能够让更多不是麦迷得人也喜欢上这本书麦迷也不是因为麦子而是因为喜欢看书而看这本书喜欢的朋友请耐心的小等一下梦断在这里先道歉了望大家期待-----------------------------------------------qq群号19394876喜欢的朋友注册号帮我收藏推荐下谢谢了我需要你们的支持
  • 万寿帝君

    万寿帝君

    一个勤政但是忽智忽愚的可爱皇帝的一生,要是有穿越希望它能穿越到太平盛世
  • 魔影轮回

    魔影轮回

    在那无限的世界之中穿梭着,厮杀,困斗,偷袭,埋伏伴随着少年。这是一个永无止境,轮回不止的空间……唯有强者才能存活下来。看……修罗降临了
  • 佛说阿难同学经

    佛说阿难同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春秋凡人歌

    春秋凡人歌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纵横者集百家之所长,通阴阳之变化,知国家之礼法,感万民之疾苦,善形名之变通,察自然之更替,集众家之所长,尽才者,无所不用其极。天地万物无所不知,三教九流无所不通,不为名利,只尽其才。后人赞曰:”一曲未终唱不尽百家冷暖,半生蹉跎看不完世态炎凉“
  • 王小贱日记

    王小贱日记

    兵哥哥原创小说笔者为退役军人一枚,某重点大学英文系毕业生。三篇原创小说的分别为,派出所见闻、言情小说、校园爱情。全文共计8万字。看多了武侠玄幻小说,强烈推荐阅读此小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此小说已装订成书。支持宣传!希望大家喜欢。
  • 锁宫闱

    锁宫闱

    三年前,十二岁的苏璃雪在玄武门对凯旋而归的铭亲王一见倾心。三年后,当初的铭亲王已登基为帝,苏璃雪不顾父兄反对,毅然入宫选秀。满腔爱恋,一世柔情,只为十二岁那年的一见钟情。帝王心怀四海,可会为你留下小小的一隅?痴情苦,一生误,痴情只为无情苦。"
  • 再见洛伊

    再见洛伊

    第一次认识你,是在学校食堂……毕业后第一次见你,却是你穿婚纱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