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016500000007

第7章 汉之哲学(1)

第一章 泛论

汉兴时,儒生如叔孙通之流颇得信用。儒家重“辨上下,定民志”,故叔孙通所定朝仪使汉高祖叹赏道:“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那时的儒生眼见叔孙通“得君行道”,都以为“叔孙生圣人,知当世务!”叔孙通不但制定朝仪,还制定了汉朝的“宗庙仪法”及“汉诸仪法”,在儒家发达史上,要算第一个大功臣,理该配享孔子!

但是那时的儒生,在政治上虽占势力,在思想界却比不上“道家”。

汉初的功臣如张良的“学道,欲轻举”,“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又造出“圯下受书”,“谷城黄石”等等邪说,便隐隐的种下了汉代的“道士的宗教”。同时的曹参尊重“治黄老言”的胶西盖公,实行“贵清静而民自定”的治道。

文帝实行薄葬短丧,也不是一个儒教信徒。文帝的窦皇后,最好“黄帝老子言”,故“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汉书。外戚传》上)。

景帝、武帝时,淮南王安招致方术之士,著书二十一篇,为道家最完备的书。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汉书·本传》)。当时的学者如司马谈之流,极崇拜道家,以为兼有诸家的长处。所以我们可说汉初的一百年(高帝至武帝),是道家发达的时代。

汉武帝建元元年,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诏可。五年,置五经博士。后来董仲舒对策,“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武帝竟实行“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此事不知在何年)从此儒学成为“国教”了!

但无论何种学说,无论何种宗教,一到了“一尊”的地位,便是死期已到,更无进化的希望。

所以罗马的君士但丁大帝认天主教为国教,而基督教死;汉武帝认儒术为国教,而儒学死。况且当时汉武帝名为尊重儒术,其实他年年求神仙,任方士,祠五畤,想天赐祥瑞;所行所为,全是当日的方士迷信。

所以那时的儒者如董仲舒一流人,也不能跳出这种方士的迷信。于是有阴阳五行、灾异图纬的儒学。所以汉代自武帝到东汉初年的一百多年,是“道士的儒学”时代。

这种“道士的儒学”,在东汉时,并不曾消灭。后来道家的道士派,和道士派的儒家,互相帮助,互相影响,到了汉末,遂发生张道陵的道教。

但是东汉思想界,却出了几个人物,极力攻击“道士派”的道家和“道士派”的儒家。这班人物的第一个先锋是王充。

王充的《论衡》抱定“疾虚妄”的宗旨,建立一种“评判的哲学”。这种“评判”的精神,起于王充。张衡继起,也攻击图谶的虚妄。汉末的“人伦”“月旦”的风气,也只是这种“评判精神”的表示。

后来评判的风气,变成了政治的评判,遂造成十八年的党锢大祸。献帝建安年间,思想家如孔融、祢衡、仲长统诸人,一方面代表这种评判的精神,一方面遂开魏晋人自由旷达的风气。

所以汉代思想的第三时期,自王充到仲长统,可以叫做“评判的时代”,这是汉代思想变迁的大势。

第二章 道家

我在上章说汉代哲学的第一时代是道家全盛时代。如今须说“道家”之名作何意义。古代本没有什么“道家”。道是一个“达名”,所包极广。《庄子·天下篇》所举老聃、关尹、墨翟、慎到、庄囿等等,都称“道术”。道即是路,即是方法。故老子、孔子、墨子……所要得的,都只是“道”。

但其间却有个分别。老子的道,完全是天道,是自然之理。孔子、荀子、孟子的道,偏重人道,是人事之理。墨子所说,以“天志”为本,是有意志的天道。

后来这个“达名”的道,渐渐的范围狭小下来,单指老子一派的自然之理。《庄子》《韩非子》所说的道,都属于此派。“达名”竟变成“类名”了。

到了后来,“道家”一名竟成“私名”,起初单指那一派以天道(自然)作根本的哲学,后来汉末道教发生,道家竟成了道士的名称。自从道教称“道家”以后,那一派自然哲学便改称“老氏”,或混称“老庄”,不叫做“道家”了。

汉代的道家乃是专指那自然派的哲学。当秦汉之际,儒墨之争虽已消灭,儒法之争却甚激烈。那时的焚书大祸,便是儒法之争的结果。秦时法家战胜,儒家大失败。

到了汉初,如上章所说,儒生又战胜了。这个时代,只有那与人无忤、与世无争的自然派哲学,不曾受政治上的影响。这一派的哲学,当秦汉之际,不但没有消灭,还能吸收各家的长处,融会贯通,渐渐的变成一个集大成的学派。

依我看来,汉初一百年的道家哲学竟可以算得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大结束。古代的学派,除了墨家一支之外,所有精华,都被道家吸收进去,所以能成一个集大成的学派。这是汉代道家的特色。如今且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指》的话作我这段议论的证据。他说: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有不省耳。(此下论各家得失)……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推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此下分论各家得失)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

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音款,空也)。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耀天下,复反无名。

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史记》卷一三○)

看他说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便是说道家是一个集大成的学派。

读者须知“集大成”三个字,不过是“折衷派”的别名。看得起它,就说是“集大成”;看不起它,就说是“折衷派”。汉代道家属于折衷派,自不可讳。

但这一派却真能融合各家的好处,真能把各家的学说格外发挥得明白晓畅,所以我觉得它颇当得起“集大成”的称号。

汉代的道家哲学最完备的莫如《淮南子》一部书。故下章用这书代表道家的哲学。

第三章 淮南子

一、淮南王刘安

淮南王刘安为高祖少子淮南厉王长的儿子。孝文六年,厉王谋反被废,不食而死。孝文八年,封长四子为列侯,时年“七八岁”。(据《汉书·四十四》)十六年,徙封为淮南王。至武帝元狩二年,淮南王谋反,被诛。是年为西历纪元前121年(安生时约在前180年)。

“淮南王为人好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众,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汉书·四十四》)。今所传只有《内书》二十一篇,名为《鸿烈》。

据高诱序说,淮南王“与苏飞、李尚、左吴、田申、雷被、毛被、伍被、晋昌等八人,及诸儒大山、小山之流,共讲论道德,总统仁义,而著此书。……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

淮南王谋反被杀时,汉吏“尽捕王宾客在国中者,……上下公卿治,所连引与淮南王谋反之列侯二千石、豪杰数千人,皆以罪轻重受诛”(《汉书·四十四》)。此次大狱,杀了许多学者,如上文所举的伍被、左吴等皆在其内(《汉书·四十五》)。这是道家哲学中衰的一个原因。

那时汉武帝本在提倡儒学,罢黜百家,如今道家变成了反叛的学派,自然更容易沉沦消灭了。这是道家中衰的第二个原因。从此汉代的哲学,便完全成了“道士的儒学”时代。

二、道

《韩非子》内有《解老》《喻老》两篇,文笔与《五蠹》《显学》诸篇不类,决不是韩非所作,大概是秦汉时的道家所作。(章太炎极推崇这两篇,以为“说老子者宜据韩非为大传”。

但太炎亦知“韩非他篇亦多言术,由其所习不纯”。不知此正足证此两篇本非韩非之书。韩非生平最痛恨“微妙之言,上知之论”,他岂肯费工夫去替老子作大传吗?)《解老篇》说:

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

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与焉。……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物得之以败,得之以成。

这一段论“道”,是道家哲学的根本。“道”即是天地万物自然之理。《淮南子》论道,与此相同。《原道训》说: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

这段论“道”,一为万物“所以成”的原因,二为无所不在(看《庄子·知北游篇》“东郭子问”一节)。这就是天道,就是自然,属于宇宙论。

但“道”还有一个意思。《人间训》说:

居知所为,行知所之,事知所秉,动知所由,谓之道。道者,置之前而不轾,错之后而不轩,内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这个道是道术,是方法,一切知识论,名学,人生观,政治哲学,都属于这个道。

三、自然

道就是自然,这是从老子以来的道家所公认的。《淮南子》说自然,发挥得更尽致。《俶真训》说:

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

最初的时代是“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的时代,那时

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

第二时代是“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的时期,那时

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漠,萧条霄窕,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

第三个时代是“未始有有无”的时代,那时

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豪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根。

第四个时代是“未始有有始”的时代,那时

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茏苁,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

第五个时代是“有始”的时代,那时

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未有形埒垠堮;无无蠕蠕,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

第六个时代是“有有”的时代,那时

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苓茏,蓶扈炫煌;蠉飞、蠕动、跋行、喙息;可切循把握而有数量(蓶扈旧作萑蔰。今依王念孙校改)。

这是万物发生的时代,同时又是“有无”时代。因为万“有”虽然发生了,但若无“无”,还不能有生长变化的作用。那“无”便是“有”的作用。“无”的性质是:

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储与扈冶(高注:褒大意也),浩浩瀚瀚,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者。

以上说天地万物初起,都由于自然,循序变化,无有主宰。“有有”以后,万物自然变迁,自然进化,也无有主宰。《原道训》说:

夫萍树根于水,木树根于土,鸟排虚而飞,兽蹠实而走,蛟龙水居,虎豹山处,天地之性也。两木相摩而然,金火相守而流,员者常转,窾者主浮,自然之势也。

是故春风至,则甘雨降,生育万物,羽者妪伏,毛者孕育,草木荣华,鸟兽卵胎。莫见其为者而功既成矣。秋风下霜,倒生挫伤,鹰雕搏鸷,昆虫蛰藏,草木注根,鱼鳖凑渊。莫见其为者,灭而无形。

木处榛巢,水居窟穴,禽兽有艽(高注,蓐也。旧作芄,今依王念孙校改),人民有室;陆处宜牛马,舟行宜多水;匈奴出秽裘,于越生葛囗;各生所急以备燥湿,各因所处以御寒暑。并得其宜,物便其所。由此观之,万物固以自然,圣人又何事焉?

这一段末节所说很合近人所说“适者生存”的道理。万物的处境不同,若不能适合于所处境地的种种天行地利,便不能生存。所以不得不“各生所急以备燥湿,各生所处以御寒暑”。能如此适合处境,能如此“并得其宜,物便其所”,方才可以生存。

《修务训》说:

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包子六合之内,托于宇宙之间,阴阳之所生,血气之精,含牙戴角,前爪后距,奋翼攫肆,蚑行蛲动之虫,喜而合、怒而斗,见利而就,避害而去,其情一也。

虽其所好恶与人无以异,然其爪牙虽利,筋骨虽强,不免制于人者,知不能相通,才力不能相一也。各有其自然之势,无禀受于外,故力竭功沮。夫雁顺风而飞,以受气力;衔芦而翔,以备矰弋。

螘知为垤,貛貉为曲穴,虎豹有茂草,野彘有艽莦槎栉,堀虚连比,以像宫室,阴以防雨,景(王引之云,景当作晏。)以蔽日。此亦鸟兽之所以知,求合于其所利。(“所以知”疑当作“以所知”)这一段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更为明白。共分三层说。

同类推荐
  •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纵横家与“合纵连横”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介绍了马斯洛的理论精华,书中解答了我们关于人生的一系列问题:什么是人生的意义?人性的本质为何?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安宁?我们怎样才能健全自我的人格?我们怎样才能挖掘自我的潜能?我们怎样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我们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人?本书引导我们了解马斯洛,了解自己的人生,帮助我们调动自身一切积极的因素以实现最完美的自我,创造最美好的人生境界。
  • 孟子、庄子、老子

    孟子、庄子、老子

    本书收录了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著作:《孟子》、《庄子》和《老子》三部。其中,《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庄子》则是庄子学派关于伦理、哲学、政治、人生、学术的论文汇编;《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楚国思想家老聃的杰作,其“无为而治”是思想最为著名。
  • 印度近代瑜伽之光:辨喜的生平、思想与影响

    印度近代瑜伽之光:辨喜的生平、思想与影响

    辨喜是一个哲学家,但与我们所理解的哲学家不同,他有着长年的瑜伽修行的实践,因此又是印度瑜伽的圣者,而且正是瑜伽修行驱散了他早年的怀疑论倾向,他通过自己的方式使“东学西渐”,受到西方人的推崇,对中西方文化的连接做出了重要贡献。作者语言优雅,颇具古风。为读者提供了一本全面了解辨喜其人、了解印度文化、了解瑜伽世界化的通俗读物。《印度近代瑜伽之光——辨喜的生平、思想与影响》是少数研究辨喜生平、思想与影响的专著。作者从三个维度即宇宙、神和人,介绍辨喜的哲学思想及其立论的根本依据,以及所做的瑜伽实践。是一本了解近代印度哲学思想与瑜伽文化的读物。
热门推荐
  • 我来自异世:我是人

    我来自异世:我是人

    魂穿到异世,本着女主光环的她,在异世混的风生水起,在快要跟自己的异世恋人成亲时,却整个穿了回来。她再次回到这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时,却觉得落寞、孤独跟恐惧。最终她选择隐世。时间一晃,差不多三年过去了,一名飞机失事的男子无意间来到了她住了将近三年的小岛……他看着从门里出现的蓝袍男子,第一反应就是看向身后的她。她面无表情的脸上渐渐泛起阳光般笑容,跟他擦肩而过扑入蓝袍男子的怀中……
  • 带着爱去追你和梦

    带着爱去追你和梦

    主要写的一个女孩从小到大从追梦到实现梦的情景
  • 三国之左慈传

    三国之左慈传

    三国乱世,狼烟不止,多少英杰战死沙场。然而,左慈却已仙人之躯立于乱世百年之久。乌角先生,当书写怎样的传奇?
  • 穷养男孩全书

    穷养男孩全书

    本书通过各种案例让家长和老师知道如何“穷养”男孩,内容包括“三分爱,七分管:穷养男孩的必备教育准则”、“让男孩在金钱面前受受穷:培养男孩正确的金钱观”、“男儿当自强:经历挫折洗礼的男孩最有出息”等。
  • 大国中医

    大国中医

    青春幻想文,硬核,二次元风。适合学生党及对中医文化有兴趣的童鞋。由于是剧情流所以简介看不到内容。看腻了纯爽文的兄弟可以来瞧瞧哦!(ps:我承认我投错了频道)
  • 权氏

    权氏

    【现代豪门悬疑】权遥在车祸后梦中梦到了一个少女,她身穿白衣在树林里走着,逆着阳光朝她笑着。她画出了这个少女的画像。易远告诉她,这是权氏二代的六小姐——权星,是权老爷子的私生女。权氏二代,除大少爷权笙、三小姐权苒,其余皆在死亡失踪。七少爷权奕因司机醉酒而掉入河里溺水而亡,六小姐权星因掉入老宅池塘溺水,五小姐权月失踪,二少爷权泽因车祸而死,四少爷权知死于刀伤凶手逃逸……权月阁楼内的日记究竟是谁写的?权星是真的意外溺水吗?权知到底有什么话没有说?权雅为何不再痴傻后被杀害?被血液染红的“杀了权苒”的纸条是谁留下的?权月的抽屉里为何会有许多装起来的头发?权氏背后到底是什么……
  • 继承了一个帝国

    继承了一个帝国

    开局一座小村庄,缓缓的接收一个帝国的遗产,最终整压一方,东守,西征开创一个庞大的军事帝国!
  • 取天下

    取天下

    古树之下,竖子诉志,一儿曰:“待我成年,便要富甲一方,养美人于宫阙,尽享荣华。”众子皆羡之时,唯二子与众不同,一子轻笑,面露鄙夷,另人嘴嚼干草,散漫无礼。众问笑者何意,笑者曰:“凡身肉体,皆有生死,财宝美人,留之何益?死后亦不过一尸一木耳。我之夙愿,修仙、顿悟、得长生,与日月同辉岂不快哉?”内有好事者问嚼草之人:“我等皆有大志,江鱼可有?”江鱼吐出干草,冷声道:“顺天意,取天下,此便我生平之志。”
  • 多党合作在四川·农工党卷

    多党合作在四川·农工党卷

    《多党合作在四川》丛书,分设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工商联卷,共8卷,近400万字,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 最强庇护者

    最强庇护者

    叶鸿从异世界归来,却发现地球早已不是原来他所知的地球,面临的各种危险也开始慢慢逼近,他要保护好自己的家人、自己的逆鳞、自己的家乡、甚至自己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