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747100000043

第43章 附编(7)

由前引已知,主张学问、性情、文采三结合,成为“神韵”说的理论根基,而“清远”则是其理论核心。由此,又生发出许多其他主张。其一便是重视以少胜多、意在言外的艺术法则。渔洋所谓“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爪一鳞”,即是比喻此旨。而赵执信以神龙“首尾完好,故宛然在”相诘难,倒是有点胶注鼓瑟。渔洋只不过认为,诗如“神龙行空”,“灭没”、“隐现”,难“测其首尾”罢了(均见赵执信《谈龙录》),何曾否认“完龙”?他所追求的,不过是“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诗话》卷三)的悠远境界。从早年致力于“一唱三叹”(《蚕尾续文》),到晚年追求“隽永超诣”(《诗话》卷四),都是向往这种艺术境界。如其门人王立极在《三昧集》后序中所概括的:“大要得其神而遗其形,留其韵而忘其迹,非声色嗅味之可寻,语言文字之可求”。而含蓄的表达,又植根于诗人独特的情思。因此,“神韵”诗论又主张“诗主言情”(《居易录》)、“兴会发以性情”(《渔洋文集》)、“得之于内”(《渔洋诗话》),而“最忌稗贩”(《诗话》卷三)。在创作上,提倡“率意漫兴”(《香祖笔记》),“伫兴而就”(《诗话》卷三)。基于上述宗旨,“神韵”说又对诗歌语言提出特殊要求。渔洋提倡语言的“率意”而“风趣”(《诗话》卷二),厌恶矫柔的“作意”(《诗话》卷十二),喜欢“天然音节”,摒弃“芜词累句”(《诗话》卷二),推崇“化工肖物”(《池北偶谈》)、“别出机杼”(《居易录》),“超脱而复精切”(《分甘余话》)。以上也只是“神韵”说的要点,而非其全部。但即此亦可见出,“神韵”说决非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有着丰富内容。在这之前,有谁象他这样详论过“神韵”呢?

确实,王渔洋十分钦仰司空和沧浪,“神韵”说也多所取猎于“韵味”和“兴趣”。但是,他决不是简单重复前人,而是有所发现。司空“韵味”说作为本派开山之论,曾提许多全新的命题,诸如“直致所得,以格自奇”,“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以全美为工”(《与李生论诗书》);以及“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等等。这里几乎包含了本诗论派别未来发展所有矛盾的胚芽。然而,他毕竟“祗标妙境,未写苦心”(袁枚《续诗品三十二首》序),未能展开论证,而且重点偏于风格沦。宋代的严羽承续了他的事业,力主“妙悟”,引出“兴趣”范畴。《沧浪诗话·诗辨》那段关于“别裁”、“别趣”,“镜花”、“水月”的论述,正是对“味外味”的集中发挥。其中已涉及创作的自觉性非自觉性,诗的艺术效果和理想风格等多种内容。以此为核心,沧浪又提出了“学诗者以识为主”,“诗之法有五”、“诗之品有九”,“其用工有三”,“其大概有二”,“诗之极致有一”等论题。“兴趣”诗论的重点是创作论,即研讨如何“悟入”,写出“透彻之悟”或“不假悟”的好诗。沧浪之后,掇拾“韵味”诗论者代不乏人,亦各有所见,但终多零敲碎打。而只有清初一代宗匠王渔洋,才真正继承并发扬了前辈的事业。为矫正“七子”的肤廓,加之性分所近,渔洋确实倾情于“清远”、“古淡”的追求,特别推崇《诗品》“自然”、“清奇”、“冲淡”诸格及沧浪“镜花”、“水月”风调。这就容易给人一种印象,似乎渔洋又返回到司空的风格论,而趣味更为狭窄,其实不然。由上文对“神韵”的简要勾勒可知,司空图提出的几乎所有命题,渔洋均综合前人成果,结合个人创作实践,一一论列。因此,“神韵”是在新的高度上复归“韵味”。如果说“韵味”还是某种艺术规律的初步抽象,那么中经严羽等人的分析论证,到渔洋“神韵”,就成为一个包含丰富规定性的思维具体了。从“韵味”到“兴趣”再到“神韵”,这派诗论走完了一个“之”字形的正、反、合里程。王渔洋注定要承当的,就是进行理论综合的历史使命。不管近人王国维对“神韵”如何不屑一顾,“神韵”说还是为“境界”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人间词话》的许多命题,王渔洋都有涉及。看不到渔洋的这种历史地位,就不能从根本上正确评价“神韵”说。

还应指出,“神韵”说虽然主要是综合发挥前人诗论,但也并非毫无发明。“诗禅一致”说就是一个创造。宋代严羽等人还都是“借禅喻诗”,诗与禅并未真正沟通。即使如此,还是屡遭非议。而王渔洋却公然进一步提出“诗禅一致”,所谓“禅家以为悟境,诗家以为化境,诗禅一致,等无差别”(《诗话》卷三),应说是石破天惊之论。我认为,说诗与禅“等无差别”虽然不太准确,但说“诗禅一致”却是入微破的之论。禅宗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影响,决不仅止“顿悟”的思维方式和“不立文字”的传习方法。禅道的“悟境”,特别是南宗的“悟境”,是一种对人生真谛的形象直觉,一种出之努力义忘却努力,不离感性又超越感性的精神追求。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3],“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4],都是张扬这种不即不离的直观体悟方式。这不就是一种审美和诗的思维方式吗?这种似近实远、物我两融、瞬间永恒的心灵自由和恬淡愉悦,不就是“韵味”、“兴趣”和“神韵”的“化境”吗?生息自如的大自然能给这“悟境”和“化境”提供启悟,所以诗与禅都陶醉于山林之中。王渔洋确实领悟到了这些,可惜由于时代局限,他还难以讲清楚,但其开创之功不可泯没。除此之外,王渔洋对五、七言诗抒情方式,格律与韵味的关系,也常发前人所未发,显示出持论的踏实深细,详见《带经堂诗话》卷三十诸论。张宗柟在《纂例》中评曰:“古诗五言七言分界,与平仄抑扬字例,自来诗话鲜有评者。惟《诗问》一帙,载山人答语,发前贤所未发”。此评极为中肯、公允。

当然,“神韵”诗论也自有其理论上的弱点。就理论的重点深入而言,渔洋不如司空、沧浪;就综合的深广系统而论,他不如静安。较之王船山,他忽于“意象”的构成,疏于“情”、“景”关系,因而“神韵”说显得较空泛。王国维正是在力克此弊的基础上,树立起“境界”旗帜。至于那种“可为知者道,难为俗人言”(《诗话》卷三)的玄虚论证方式,已有前人多次痛下针砭。不过一般说来,这也是许多古代诗论的通病。杰出如王国维,也未能全免此弊。

三、“神韵”说不是偏狭的诗论

古今论家每责“神韵”说持论偏狭,其实倒往往是论者持论片面。赵执信讥渔洋“诗中无人”(《谈龙录》),袁枚抨其“不主性情”(《随园诗话》)。由上文简析可知,这均是偏激不实之词。性情、个性、独创,在“神韵”说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当代学者批评渔洋不能正确处理“思”、“学”关系,忽视了学力。其实,他不仅不废学,而且很重学力,乃至有“根柢源于学问”一语。《诗话》卷二十九也有“学力深始能见性情,此一语是造微破的之论”的论述。要说偏,恰恰在于把“性情”终归纳入儒家经典“学力”轨道,而失去“性情”的锐气。

凭心而论,在门户之见盛行的明清,王渔洋持论还是比较全面的。他一生“惟务博综该洽,以求兼长”(俞兆晟《渔洋诗话》序),反对“好立门户”、“强分畛域”(《诗话》卷二十七)。因而说他“兼总众有,不名一家”(吴陈琰《蚕尾续集》评),“诗非一家之诗,论亦非一端之论”[5],还是客观公允的。关于学古人,王渔洋主张各取所适、择善而从,谓“田园丘壑,当学陶韦,铺叙感慨,当学杜子美《北征》等篇”(《诗话》卷二十九》)。他对“近世画家专尚南宗”颇不以为然(《蚕尾续文》),而对郭忠恕“逸品”、“界画”双绝深表赞赏,并进而认为“论诗文当以是推之”(《诗话》卷三)。所以,他论诗能学力、性情、体格、文采兼顾。人们常误以为渔洋于诗只认“清远”和“清空”,实乃并不尽然。《蚕尾续文》就提倡“雄浑”、“风调”两兼。渔洋诗作,特别其早年诗歌,并不乏雄健之作。仝轨寄渔洋诗云:“刘生寄我《渔洋》集,《南海》《蜀道》争雄豪。”此评为《香祖笔记》认可。就是在在晚年编定的《三昧集》中,也兼收高、岑等人的雄放之作。怎能说渔洋持论偏狭呢?当然,理论是一回事,个人爱好又是另一回事。由于性分关系,加之清代文人惧文字祸,每“间借咏物咏史以附于比兴之体”[6],所以渔洋一生的诗毕竟“以明丽博雅胜者居多”(沈德潜《国朝诗别裁》卷四),于绘画也偏好“逸品”。于古人诗论,“最喜锺嵘《诗品》、严羽《诗话》、徐祯卿《谈艺录》”(《诗话》卷二)。因为这些人所倡扬的“滋味”、“兴趣”、“明隽清圆”与“清远”格调悉合。愈是到晚年,此趣愈浓,所谓“老耽禅寂,遇事短吟”(《居易录》)、“多为淡泊之音”(张云章《蚕尾诗集序》)、“无复当年《蜀道》《南海》豪放之格”(盛符升《读雍益集总述》)。渔洋也自述“‘神韵’二字尤咏物家三昧”(《诗话》卷十二),可见“神韵”与咏物诗联系更密切,所以其核心是“清远”。当然,即使这“淡泊之音”,也毕竟“自具性情”、“别有怀抱”(张九徵《过江集》序),而并非一味“清空”。在审美中,人们常常表现出理与情的矛盾,在理智上肯定“全美”,而在情趣上却偏爱一格。只要这种偏爱不形成偏见,应该是允许的。“神韵”说有偏爱而无偏见,不好说其偏执。

古今论者众口一词,指责渔洋“阴陵杜甫”。这既与事实不符,也表现出论者囿于儒家文统的偏见。此论主要根据是赵执信等人的随意攻忤。然清季文人相轻,门户之见严重,赵、王又素有嫌隙,执信所言不可全信。最基本的证据,还应是有案可查的渔洋言行。从现存诗文来看,渔洋对杜甫褒贬皆有。他曾称“李杜光芒万丈长”,视杜为“大家”,谢、王等人仅为“名家”(《诗话》卷一);推杜甫“集古今之大成”(《诗话》卷四);祝允明《罪知录》诬杜甫“以村野为苍古”,渔洋斥其“狂誖”、“醉人骂座,令人掩耳不欲闻”(《诗话》卷二)。你很难说这都是违心之言吧?而《谈龙录》却说渔洋“酷不喜少陵,特不敢显攻之,每举杨大年‘村夫子’之目以语客”,这能可信吗?李重华《贞一斋诗说》则说,渔洋曾暗中“批抹”杜集,大加“谤伤”。究竟如何“谤伤”,我们不得而知,但“批抹”就等于“谤伤”吗?对杜甫就不能“批抹”吗?宋元以来,杜甫位尊“诗圣”正统,对其不恭,无异大逆不道。渔洋敢于“批抹”批评,还真要有点胆识呢。仅从《带经堂诗话》披载的“批抹”来看,渔洋是以“神韵”的眼光看杜甫。他偏于以主观“诚实”说明“诗史”(《诗话》卷一)。所赞赏者是“意在言外”、“一唱三叹”;所不满者为“刻划”、“无意味”,“浅易”(《诗话》卷三十)。凡此亦仁智互见,不可统目为“谤伤”。由此也表现出审美中理与情的矛盾。在理智上高度评价杜,而在情趣上更喜欢陶、谢、王、韦诸家。袁枚就反对誉之“既过其实”,毁之“亦损其真”;认为“先生才本清雅,气少排奡,为王、孟、韦、柳则有余,为李、杜、韩、苏则不足”;态度是“我奉渔洋如貌执,不相菲薄不相师”(《随园诗话卷二第三八》)。翁方纲则谓:“因不得不以李杜为诗家正轨也,而其沉思独往者,则独在冲和淡远一派。”(《七言诗三昧举隅》)。这些评论庶几近之。不管怎么说,渔洋对杜甫也是有其偏爱而无偏见,而且是光明正大地表明态度,乃至“批抹”、“显攻”,这怎能说是“阴陵”?他还把古人分为“易学”与“不易学”两类,把社甫列为“不易学”者。《古夫于亭杂录》认为:“杜甫非易注书,注杜非小可之事,生平雅不敢以注杜自任,今人知注杜之难者也鲜矣,可叹也。”(《诗话》卷八)这种尊重前人、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态度,比那些对杜甫盲目廉价的捧场不知高明多少倍,又何罪之有?总之,渔洋对杜甫的态度,也并无偏狭。

自魏晋以来,“越名教”往往是与“任自然”联系在一起的。这也不能不波及审美。“韵味”说就常常与“言情”说(如“性灵”)结盟,矫正“美刺”诗教的僵化。清代官方文坛力倡“肇自典谟,本于经术”、“言王政而美盛德”的“儒者之诗”,摒斥不关风化的“诗人之诗”(钱牧斋《顾麟士诗集》序)。而“神韵”说所提倡的恰是这“诗人之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孔夫子诗论“一则归于温柔敦厚,一则谓可以兴观群怨;原非以品题泉石,摹绘烟霞”,因而指责渔洋“倡神韵之说”。这种正统批评,不正从反面证明了“神韵”说的积极历史作用吗?正因如此,“神韵”说虽名重一时,也终难取代“美刺”的主导地位,而且渔洋一殁,即招八方攻击。但当代研究,怎能沿袭传统偏见,对之妄加责难呢?

还应看到,“美刺”与“韵味”是中国古代士大夫与其处世哲学相表里的,对应而非对立的两种互补的审美心态。即一方面倾情于忧国忧民、美刺劝惩,一方面又醉心于描山摩水、玄然意远。这种审美心理一直影响到当今社会。我们许多知识分子,不是在热爱社会人情美的同时,也陶醉于山水花鸟艺术的清新飘逸吗?也许,现代文明越是发达,人际关系越是复杂,便越需要这第二种审美形态和审美理论予以调适。西方世界热衷于寒山的诗和司空图的论,难道是偶然的吗?在我们充分认识“神韵”说反映重大社会内容的苍白无力之后,是否还可以发掘出其尚能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的不衰的生命力呢?

(本文原载《泰安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人大剪报资料全文复印)

注释:

[1]《带经堂诗话》,戴鸿森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2]转引自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第265页。

[3]《六祖法宝坛经·般若品》,阿部正雄《禅与西方思想》,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转引。

[4]《古尊宿语录》,同上书第78页转引。

[5]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34页。

[6]陈衍:《小草堂诗集序》,《石遗先生集》四集。

文论话语“模糊好”质疑

近年来,在重建中国文论话语的努力中,古代文论话语的重要性往往受到不适当的强调;而古代文论话语的特征与精妙每每又被片面概括。其中一个典型例证,就是“古代文论妙就妙在模糊”论。奇怪的是,此论却至今未受到学术质疑。拙文拟就此略抒管见,以就正于中国文论研究者。

一、有人高抬“模糊”语

近年来,有人每每过分夸大古代文论“模糊”的积极作用,季羡林先生用力最勤。为尽量避免曲解季老言论,兹详引季先生有关论述如下:

1996年5月16日,吴江蓝受《中外文化与文论》编辑部委托采访季羡林先生,请季老谈了对文艺理论学科建设的看法,季老还为此专门准备了发言提纲。访谈内容后来以“文艺理论建设应改弦更张”为题,发表于《中外文化与文论》第2期(1996年10月)。季老认为:“西方的思维方式是一分为二,分析的,中国是合二为一,是综合的”(第2页);“西方思维特点是整体观念不强,是解剖性的”;“中国的语言好就好在模糊”(第3页);“不能学西方给每个概念下定义。为每个概念下定义是西方的玩意儿”,“‘风骨’是什么?用西方任何科学术语都说不清”(第4页);“现在外国流行模糊学……和模糊学相关的是混沌论”(第6页),“混沌论等等的兴起,我觉得是西方思想向东方靠拢的朕兆”(第7页)。

《文学评论》1996年第6期发表了季羡林《门外中外文论絮语》一文,对上述论点作了进一步补充、发挥。他说:“西方主分析,想把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搞个清清楚楚,泾渭分明。但是,根据一般人的经验来看,宇宙间绝对清清楚楚、泾渭分明的是没有的”,“(西方模糊思维)同东方的综合的思维方式却不谋而合”(第128页);“中国这些话语(指“羚羊挂角”等词语——引者),表面看起来似乎很笼统,很不确切……我现在却认为,妙就妙就模糊上。模糊能给人以整体概念和整体印象。这样以来,每个读者都有发挥自己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完全的自由”(第129页)。

同类推荐
  •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本书介绍了古代兵勇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春节的饮食与保健;元宵节的活动与饮食;清明节的习俗与疾病;端午节的医疗保健;中秋节饮食重时令等。
  •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本书为《中华传统价值观丛书》中的一种,着眼于“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一重要的价值取向,编选历代关于重家国情怀,尚天地正气,崇民族节概,好经世之用的文章,分“国家危难 匹夫有责”“天下平治 舍我其谁”“经邦济世 深谋远虑”“忠心许国 九死不悔”“爝火不灭 道存国存”五个板块,并作翔实的注释和解读。本丛书是了解中华传统价值观的优秀读物。
  • 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追本溯源,知古鉴今,民众禁忌无声的述说着人们对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细心读之不仅可以开拓视野,升华境界,丰富自己对生活现象的客观认知,同时增强我们的判断能力。
  • 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

    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

    吴飞教授研究兴趣广泛,但他关心的焦点问题一直是中国文明的现代处境。《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收入了作者近年来陆续写出的十一篇文化随笔。在目前复兴国学的各种声音极其嘈杂的状况下,吴飞教授既反对盲目的复古主义,也反对对传统思想的全面否定。他主张:在认同现代世界的基本价值的前提下,以古代文明的资源来平衡现代性的各种问题,从而使现代生活变得更加丰富,这既是西方现代性的经验,也应该是现代中国文化的未来。
  • 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敦煌长城(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主通道。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由于敦煌文献的发现而更进一步凸现出来,敦煌文献映射的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明再次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热门推荐
  • 这人小爷我要了

    这人小爷我要了

    林是夕刚步入自己的人生巅峰期,就莫名其妙地穿越了。她被一个疑似非常低端的傻瓜系统绑定之后,穿梭不同世界,做着她认为非常掉份的事——保护一个男人。
  • 大唐宫灯

    大唐宫灯

    一盏唐代的手绘宫灯,流落到现代一个收破烂的老人老柴手中,机缘巧合下老人竟穿越到了宫灯里描绘的大唐,而原本和老人没什么交集的年青人莫央也因为宫灯而到了唐朝。莫央悲催地发现:小说里写的穿越后成为王者是不存在的。没有背景没有身份在这个封建王朝必须得小心翼翼地活着。于是绞尽脑汁想要回到现代。莫央:“说好的穿越成为王者呢?”老柴:“傻逼!”周访:“找我画宫灯吧,只要十两银。”宫灯:“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灯火!”莫央:“我回去第一件事,就是把你卖掉!”老柴:“这灯好像是我的。”莫央:“没有我你能回去吗?”老柴:“没有我你能来吗?”莫央:“没有我有这灯吗?”老柴:“……”莫央:“放心吧,分你一半。”周访:“我呢?”莫央:“等你活到2019年再说!”周访:“?……”
  • 怪谈协会传记

    怪谈协会传记

    怪谈协会的日常,冒险屋背景体系的同人,都是真人哦
  • 星诺星莫

    星诺星莫

    本作品为手游《王者荣耀》星诺|星莫战队的宣传作品。本故事围绕一个不起眼的战队最后夺冠最强王者职业联赛的故事,讲述一段唯美浪漫的校园爱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萝莉乞丐

    萝莉乞丐

    父亲突发车祸公司被掏空,债务压身,母亲病重,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弟弟需要照顾。她街头卖艺?她夜店歌女?双重身份?从爱好变成了赚钱的方式?心有不甘而力不足!富家女流落街头要怎么逆袭呢?
  • 夫君可能是个反派

    夫君可能是个反派

    我的夫君他一开始是个傻子,后来是个醋缸,最后我惊恐的发现,他可能是个反派。我一开始是个没人疼爱的女孩子,后来是个很厉害的女孩子,最后我发现我跟我的夫君可能有仇。哦,顺便说一句,我的夫君他长得真是太好看了!什么仇也不能阻挡我跟他在一起。
  • 黎明微晓

    黎明微晓

    四年前的相亲造成了黎乐无法解释的误会,四年间她独自一人异乡打拼,再次遇见之后便无法再撇清关系。她一直以为他们是不合适的。可是他却说,我们试试吧。这便彻底搅乱了她的心绪。
  • 修道院纪事

    修道院纪事

    比肩《百年孤独》的传世杰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若泽·萨拉马戈代表作,获葡语文学桂冠奖项“卡蒙斯文学奖”,被译成四十余种语言诺贝尔学院力荐!一个飞天的奇想,一桩建造的奇迹,一段热烈的奇情,一场魔幻时代的奇遇。这是宗教裁判所阴影下的压抑和愚昧的时代,在战场上丢了左手的士兵巴尔塔萨,有特异视力的姑娘布里蒙达,被疯狂的天才、科学怪人洛伦索神父邀请一起建造飞行器。飞行器确实起飞了,但接下来呢……欢笑紧挨着眼泪,平静和焦急只有一步之遥,轻松与惊恐是近邻,每个人的生活莫不如此,每段历史莫不如此。
  • 混出一片天..more

    混出一片天..more

    本文讲述我身边的一段真实的黑道故事,谨以次文献给我那已经在另一个世界的兄弟楚小天,现实当中已经找不到他的影子,但是他带领兄弟们一起混过的那段日子,是我永生难忘的,兄弟情不缺,热血更是不断,希望还能有人记得我们这群坏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