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679300000041

第41章 真假明师与法门(1)

问:您说在修证上达到百尺竿头之后,更进一步是回到人间行愿。请问要行愿到什么时候,才能达到佛的境界?

师:行愿无止境。把三身四智行出来就是佛的境界,就达到了佛的等级。佛的行愿是无止境的。所谓“众生度尽方成佛”,佛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成佛了。如果一定要说佛的境界,那么行愿度众生就是佛所享受的境界。

问:到佛的境界已经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在佛的眼里怎么还会有众生呢?众生究竟需不需要度?

师:在佛的境界里的确已经没有四相了。佛的境界是从佛坛上下来与众生为伍。当他下来的时候就有四相有众生了。为什么佛要从佛坛上下来,不坐在佛坛上享受他的三摩地呢?这就是佛的境界!我们说人的一生,酸甜苦辣什么都要去尝试。佛的一生也一样,除了享受佛的境界以外,人的工作、人的生活他也要去做,去经历,去体验,否则这个佛的境界和果位是不圆满的。佛获得三身四智是因为他达到了佛的境界,但只有回到众生当中行愿,他的三身四智才会圆满。

问:老师看到学生做题时很辛苦,是帮他一下呢,还是让他自己度过这一关?从实质上来说,这样的帮并不是真正的帮,甚至可能害了他。佛对众生是否也如此?

师:我经常说一句话:有求必应的佛不是真正的佛,有问必答的明师不是合格的明师。有些问题必须由众生自己去解答,去解决。众生必须自己度自己,不是佛去度他。否则佛就不是真正的佛,就不是真正的慈悲。就像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孩子长大以后对所拥有的一切,无论是物质还是情感,都不懂得珍惜,更不懂得感恩。因为这些都不是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奋斗得来的,得到太容易就不会珍惜。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贪欲和嗔恨之心会比较重,他求十次,如果有一次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抱怨,甚至嗔恨。不知恩,又如何感恩呢?

圣人绝对不会让你有求必应。就像上次WA说的明师那样:你痛苦的时候,他会让你更痛苦;你快乐的时候,他会让你更快乐。为什么明师要这样做呢?按常理讲,你已经快乐了,为什么还要让你更快乐呢?你已经很痛苦了,为什么还要让你更痛苦呢?快乐到极致就超越了快乐,痛苦到极致就超越了痛苦。我们到这个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超越。没有超越的,体验了,了知了,就超越了。

问:您在书中讲到,圣人也有贪嗔痴,只不过前念迷,后念觉,不会被贪嗔痴的念头所转。贪嗔痴不也是习气吗?难道到了圣人的境界,还会有这些习气吗?

师:圣人所谓的“贪”,是一种无我的贪。

问:您在书中讲到,开悟的圣人做任何事都合乎道。如果一个圣人抄刀去杀人放火,奸淫掳掠,难道他的这种行为也符合道吗?

师:一个成就的圣人不会做这种事,除非是为了度化一些特殊的众生。就像观音菩萨有三十二化身一样,众生需要以什么因缘得度,他就用什么方式去度他。但只有达到菩萨的境界才可以这么做。密教讲必须八地以上的菩萨,才能按众生需要的方式去度众生。默罕默德度众生的方式是一手拿着《古兰经》,一手拿着宝剑,给你真理你不要,就杀了你。

佛教是以人的起心动念来判定因果。其他宗教也是以起心动念和动机来判定是非对错。社会上是以人的行为造作来判定是非对错。佛教讲身口意三业,对宗教而言最关键的是意业,用意念诅咒人杀人,比杀人的身体还厉害,所造的业更重。

问:对于我们没有了悟的众生来讲,如果遇到一位上师用一种非常不符合人文道德的方式度化众生,这时候我们如何判断他这样做是如法,还是不如法呢?如何知道他是一个八地以上的菩萨,还是一个邪魔外道?

师:一个明师是否达到八地,众生无法鉴别和判断。但是佛教告诉我们一句话:“是法住法位,不乱世间相。”如果他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了世间的规则,也就是说破坏了世间的道,那么,即便他证得了三身四智,也是邪魔外道。

问:现在社会上对某些寺院商业化的现象有很多评论。以某某寺为例,这种侧重商业的做法,给当地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这样做是否值得?

师:值得赞誉,值得推崇,这也是一种济世救人的方式。某某寺是一个团体,住着几百号人,抓经济的只有一个,其余的都抓修行。我们东华寺现在几十个人都抓修行,就缺一个人抓经济,一个人抓文化,一个人抓外交。既然这个寺庙有这个优势,为什么不派一两个人去发挥这个优势呢?并不是整个寺庙几百号人都抓商业去了。一个团体需要各种人才,各方面都要得到发展,应该让大家的才能得到发挥。况且,一个团体在一个地方必须发挥自己的价值,得到地方的认可。我一贯主张自己要扮演一个创造者、施予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索取者、消费者的角色。既然他本身有这样的优势和特长,为什么不去发挥呢?

问:某某寺这样做,会不会给普通的信众造成很大的困惑呢?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对佛法是真正有贡献,还是有损害呢?

师:这种做法只会给无智的人造成不好的印象。我们要度的是高素质的人,不是那些愚昧无知的人。愚昧无知的人是“以相论相”。有智慧的人是“见相超相”——这是佛菩萨的境界!以相论相,佛和众生永远一样!

问:禅宗参话头的殊胜之处在哪里?比如“如何是佛祖西来意”这个话头如何去参?

师:参话头是四禅八定修完以后的用功方法。四禅八定修完,达到了一心不乱,才有资格参话头。什么叫参话头?首先这颗心要能专注在一个话头上,也就是要能一心不乱地定在一个问题上,才能参话头。如果心散乱,不能专注在一个问题上,又如何参这个问题呢?如此说来,现在参话头的,不管出家在家,都是自欺欺人,都不懂什么叫参话头。话头就是问题。这个问题不能让你茶不思,饭不进,睡不着,把你堵得难受,二六时中不能把这个疑惑放在心中,你又如何参呢?

你们心中是否一直提着某个问题?你一天提了多少问题,又放下了多少问题?如果你真的能十年如一日地提着一个问题,怎么可能不成就呢?现在众生的话头太多了,一天换几十个,哪一个话头也没有提上十分钟。过去的祖师之所以成就,就是因为他们十年二十年只抓住一个话头放在心里,提在心里,行住坐卧都在思考,渴望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开悟了。

问:您书上有一个“悟后起修”的概念。禅宗也有很多这样的公案,比如说一位师父在锄地的时候,把锄头往后一扔,打在了青青翠竹上,“砰”地一声他就开悟了。那么,他悟的是什么?他悟了以后是不是就起修?他修的又是什么?应该怎么修?

师:他悟到的是本来面目的真相,但他并没有见到本来面目的真相。悟后起修是见到了本来面目的真相。所谓的“悟后起修”是真正的修行开始了。他修的是什么?应该怎么修?我曾经讲过:悟道、见道和证道之间是有区别的,在此之前,还是处于有为法阶段。举例来说,在没有见道以前,你听说有一本《龙树六论》在东华山,于是你深信不疑地认定《龙树六论》就在东华山,这是悟道。经过你多年的努力和苦苦寻觅,终于来到了东华寺,见到了《龙树六论》,这就叫做见道了。但你还没有掌握《龙树六论》的核心思想。有一天你深刻地理解和吸收了《龙树六论》的思想精髓,和它融为一体,这时候《龙树六论》就是你,你就是《龙树六论》,这时候你就证道了,你才有资格出去弘道,弘扬佛法。

现在有很多佛学研究者只是悟道了,并没有见道,更没有证道,没有与道融为一体,他们所谓的弘扬佛法,弘扬的只是一些个人的知见和理论。

问:您宣扬的一个很重要观点:在家人在红尘中修,也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方式。做事一心不乱就是一种禅定境界。但是,在家人用这种修法是否能达到究竟?比如您讲本来面目出去以后才是真正修道的开始,在家人通过做事来修炼,又如何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师:在家人如果真的想了生死,悟道成佛,在某个阶段必须把自己封闭起来修炼。我们出家人所谓的“职业修行”,也并不是整个修行过程都是封闭式的。我们虽然闭关,但只是在修行的某个阶段。如果修行要一百步才圆满的话,闭关只是其中一步,还有九十九步不需要用闭关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出家人修行,有九十九步同在家人一样,在工作中修行,在修行中工作,在日常生活和做事中修行。出家人在寺庙里每天也有很多事务要处理,只是出家人的生活和面对的事务比在家人单纯一些。

问:《楞严经》上有一句话说,如果一个人****不除,要想了悟,如同煮沙成饭,永远都不可能。在家居士也有修到彻悟境界的,维摩诘居士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说修行未必一定要禁欲,但要节欲,这个度应该如何把握呢?

师:这个问题密宗讲得很清楚,当一个人在气入中脉、开顶的阶段,不仅要节欲,还要禁欲。当中脉打通,梵穴轮打开,本来面目冲出去以后,禁不禁欲就不是很重要了。但是,一个在家修行人一生都要节欲。我们出家人从出家的那一天开始就必须禁欲,必须把凡夫的根彻底降伏和转化。如果这个根没有降伏和转化,身上的俗气永远脱不掉。我们说某某人很脱俗,那是因为他不仅生理上的欲望超越了,心理上的欲望也超越了。但这种超越必须建立在果位的基础上。果位分生理的果位和心理的果位。

为什么有些人见到异性眼睛会放光,身体的细胞会颤动(自己都不知道),手脚都不知道该怎么摆放呢?那不是他想这样,而是因为我们是欲界的众生,我们本身就是两性欲望和合的产物和复制品,也就是说我们骨子里面就充满了欲望,没有经过修炼怎么可能超越呢?绝无可能!

但是,我们的灵魂(佛教从不讲灵魂),或者说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自性,不是两性和合产生的,她来自三界之外,进入我们这个两性和合产生的身体里面。为什么她要进入这个身体呢?她要发挥她的作用,就必须借助身体这个工具。我们的身体就是本来面目的载体。这个载体是由各种因素和合而成的,就像一部机器是由很多零部件组成的一样。如果其中一个零部件坏了,这部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行了。如果这个载体坏到实在无法修理,就只有报废了,本来面目再跳进另一个载体,继续完成她的使命。

当我们的中脉通了,梵穴轮打开了,最先进入我们身体的那个东西出去以后又再次回到身体里面,我们的身体才会彻底转化。在她没有出去之前,如果谁说他超越了身体的欲望,只能说他不懂。如果他懂了还这么说,那就是自欺欺人。

同类推荐
  • 圣经的故事

    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人类历史上一部独一无二的书,是人类的伟大遗产。而《圣经》原典的庄严肃穆常使人望而生畏。经由房龙通俗有趣的写作手法,将《圣经》转换为概略简要的《圣经的故事》,不仅保留了《圣经》在原典的精神,也使读者轻松进入《圣经》世界。房龙用朴素睿智、宽容的声音讲述古老故事的同时,也演绎出了《圣经》故事背后浩大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
  •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了凡四训讲记

    本书是收录了《了凡四训》的原文并进行了译解,包括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和谦德之效四篇。
  • 钟吕丹道经典译解

    钟吕丹道经典译解

    自古至今,世界各民族都有巫觋,文明古国尤为突出。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正是因为保持着古代文化的延续性,为巫觋文明的理性传承提供了绝佳的历史背景,由此也缔造了中国的道文化。道文化是继承巫觋文明的源头文化,形式上属于神秘文化,本质上体现了人类的灵性文化。丹道是道文化孕育出来的、掌握灵性文明的实践体系。
  • 百年佛缘:道场篇

    百年佛缘:道场篇

    星云大师的《百年佛缘》是一部重要的口述历史的著作,全书分为:生活篇、社缘篇、文教篇、僧信篇、道场篇、行佛篇、新春告白、别册、名家看百年佛缘十个部分,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记述了星云大师与社会各界的往来、弘扬佛法和为社会服务的经历,读来非常令人感佩和感慨,展示了台湾几十年来的历史变幻和海峡两岸关系从冰冻到如今的全面交流与交融的全过程,是一部难得的历史巨篇。
  •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一日一悟

    《菜根谭》是诞生于明万历年间的一部奇书。在这部书中,洪应明以一位通达人生智慧的成熟之士,用他精微深刻的语言表达出了旷达高远的智识,将儒家的自强不息、佛家的宽忍宏大和道家的超脱玄妙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套回味无穷的入世出世的方法体系,并且以其对于中国几千年来处世哲学与人生智慧的精确总结和有力诠释而历久弥新。虽然已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变幻,却始终让人品味不尽。问世以来,更是得到了“急功近利者服之,可当清凉散;萎靡不振者服之,可当益智膏”的极高评价。为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大智慧大学问的经典著作,《菜根谭》更是给世人带来了无穷的思索和无尽的收获。虽然现代人与……
热门推荐
  • 网游之我为卿狂

    网游之我为卿狂

    打怪升级捡装备,挖矿采药比武会。锻造练药全精通,全身属性满爆棚。同级里面能横扫,越级战斗不难搞。装备主角最好,技能主角最叼。宠物主角最牛,人品主角最高。一切命中注定,就是那么任性。
  • 土狗记

    土狗记

    现实回忆向,曾经的土狗,就是这样,一篇即兴之作
  • 只是庄妍

    只是庄妍

    初恋,果然是晦涩的,因为都不懂。不懂对方情出自何处,又归于何方。于是,很多人的初恋最终只留在了记忆里......
  • 等不到天亮等时光

    等不到天亮等时光

    青春永不天亮,命运铭刻时光。单亲家庭的常晓春在学校备受欺凌,偶然被夺目闪耀的少年时光解救,两个人开始了懵懂的友情,也注定了一生的悲剧。晓春的姑姑和时光的爸爸抛弃一切离家,让两个家庭同时陷入崩塌的境地。时光因此当众羞辱她,让晓春的青春期开始得苦涩又绝望,而后他去往了别的城市,两人天各一方。时钟嘀嗒,命运轮盘重合。晓春升入中学,时光又神秘地回来了。时光痛恨常晓春的身份,更痛恨自己对她念念不忘的情感。晓春则依旧爱慕这个俊美冷漠的少年,心里依然期望他会喜欢自己。好友、同学都提醒她时光有可怕的心理疾病,但她仍旧一意孤行,追随时光...
  • 迷路师姐

    迷路师姐

    遇上路痴加脸盲的师姐,一路跑遍,最后竟然连朝代都错乱了,性别也变化了,我这是招谁惹谁了!唉!师姐,你放开那个同学,我在这呢,我才是习焕!
  • 云梦之间再相见

    云梦之间再相见

    梦境与现实只在一念之间,而我只想回到梦境与君相见。他把她从火场里救出,从此他的身边就有一个“狗皮膏药”,撕都撕不掉的那种哦!她与他之间又会上演怎样温馨又动人的故事呢?一起来看吧!
  • 闪婚神秘老公

    闪婚神秘老公

    这是一个男女主双洁,日久生情的故事。下场手撕情敌毫不手软的温婉女主x暗搓搓掐断老婆所有桃花的腹黑男主。
  • 离婚后,大佬为我神魂颠倒

    离婚后,大佬为我神魂颠倒

    四年前顾初语是滨城被人人羡慕的霍太太。爱情正浓时,她却执意要和霍北擎离婚。没有人知道原因。四年后,她被意外从人贩子手中救下的小萌宝粘上。萌宝搞砸她相亲,用恶作剧戏弄她追求者,凭实力折断了她一支又一支的桃花。顾初语忍无可忍:“我真的不是你妈咪!”萌宝叹气:“妈咪,你都这么大了,能不能像我一样成熟点,接受现实啊,我太难了。”顾初语:“……”霍北擎把她低在门上,嘴角荡着笑,“还想往哪儿逃?”顾初语心跳如雷。谁来告诉她,她什么时候生的孩子?多年后,顾初语才知道,他对她一见钟情,二见倾心,三见定终身。而她亦如是。
  • 怎样吃出健康

    怎样吃出健康

    弗罗伊德说过:“做相同的行为却期待不同的结果,叫做狂妄。”若是一直吃下不健康的食物,却一直期望要健康,这也是不可能会达到的。我们就是我们所吃下的东西,吃下健康的食物,我们就会拥有健康,吃下不健康的东西,也就会不健康。
  • 月与海

    月与海

    【科学】这个名词,本身就是人们自己定出的概念,以至于现在的人们所看到的天空,马路,车啊什么的都好,都能用一种科学的理论来解释。但是人们有没有想过,如果在一当初,用【魔法】这个定义来定义所有他们所看到的事物,那么这个世界是不是会完全不同。世上所存在的,所有的可能性,就在这里展开。*本小说存在二次元各种不同的人物的乱入,以及世界观的代入,是一部半同人的作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