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51700000009

第9章 传教士苏慧廉的人生索引

考古学家夏鼐曾在北京街头旧书摊淘得两本英文旧书,一本是W。E。Soothill(苏慧廉)所著A Mission In China(《中国传教纪事》),另一本是Lucy Soothill(苏路熙)所著A Passport To China(《通往中国的护照》),后均捐献给温州图书馆。两书钤有“夏作铭”朱文小印,《中国传教纪事》扉页还有钢笔书写的英文字,疑是夏鼐的手迹。

一九六二年,时任温州图书馆馆长的梅冷生在与夏鼐先生通信中,曾多次提及此两书的借阅、翻译之事。如一月二日信云:弟因代借英文本有关温州记载者两册,屡催教育局胡君寄还。昨晤及,据云即交邮挂号寄还。三月七日信云:前存外文书二册,拟为觅人移译备考,已向原借者索来。但译手亦难找,容留一段时间奉还。六月十五日信云:向将苏教士英文本两册挂号寄还,请收。十二月六日信云:英教士苏惠(慧)廉著作二册,此间宗教界为写文史资料,转嘱赐寄以供参考。据称有人能译,由弟负责,用毕奉还。一九六三年八月二日信云:王(延第)先生亦谈及译事,前假外文二册,系代温州宗教界借写文史资料,尚存彼处,近拟索回。如未译出,可由馆进行。

夏鼐、梅冷生等诸乡贤如此看重这两册英文书,乃因两书颇多涉及温州近代社会风貌,具有很深的研究价值。

这要从苏慧廉的传奇一生说起。

在温州廿五载

一八八三年初,清光绪九年,二十出头的英国约克郡青年苏慧廉孤身一人漂洋过海来到温州传教。此时,温州开埠不过五六年时间。对于这个物产丰富、气候温和的港口城市,西方人早已关注,英文报纸《北华捷报》在一八六九年和一八七六年重复刊登了一篇介绍温州的文章。

苏慧廉生于一八六一年,曾在曼彻斯特当过律师。但他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有一天在杂志上读到一则循道公会招募志愿者的启示,决定到这个穷乡僻壤传递福音。一八八五年元月,他的妻子苏路熙也来到温州,共担使命。他们在温州扎下根,生子育女,一待就是二十五年。

苏慧廉任循道公会(当时称偕吾会)温州教区长。在温期间,发展教徒及慕道友万余人,建立多个联区,数百处分会,并主持建造城西堂等气势宏伟的哥特式教堂。

苏慧廉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传教士。学习温州话半年,就能用温州话登台布道,并摸索出温州话发音规律,用罗马字拼音代替汉字,创编瓯音拼音文字,而且用此文字翻译了《四福音和使徒行传》和《新约圣经》。这是非常了不起事情。温州话难学国人皆知,而一位外国人,居然短时间学会,而且做出总结,令人惊叹。

苏慧廉不仅改变了很多温州人的宗教生活,而且推动了温州近代文化和医学事业的发展。他是在温最早开设新式学校的传教士之一,创设了艺文学堂。一九〇三年,艺文学堂举行开学典礼,苏慧廉请来孙诒让和李提摩太一中一西两大宿儒出席。苏慧廉还创办了白累德医院,以西药西医施救病人,这是温州第一所西式医院。

对于苏慧廉夫妇在温州做的事和所见所闻,《中国传教纪事》《通往中国的护照》有详细记载。自夏鼐得此两书以来,数位温州人都想将之翻译成中文,可惜都只翻译了部分篇章。温州退休医师包思恩和其外孙女吴慧费数年时间,终于在二〇〇七年八月完成此两书的全书翻译,A Mission In China意译为《拓荒布道》,A Passport To China意译为《乐往中国》,并自费印刷成书赠送,其情其义,让人敬佩。另外,温州大学李新德和温州图书馆张永苏合译的《中国传教纪事》也即将正式出版。所以,不再赘述。这里只想引用发表在一九〇〇年四月《万国公报》第一百三十五期上的一篇文章,以示苏慧廉在温州所做的贡献。这篇文章题为《碧莲后学殿士夏正邦直叙苏慧廉牧师寓瓯十九年行述》,鲜为人知,故全文转录。

苏公慧廉者,英国伟人也。自幼穷圣经,多妙悟,迨稍长,以传道救人为已任。因闻中华有误入迷途者,心窃忧之,于是被圣灵感动,遂历艰险涉重洋于光绪壬午秋至华,暂栖甬旋抵瓯,居郡城西嘉会里。窃恐言语未达,真理难明,文字未通,福音莫布。乃延名师讲音义,岁余学成,即宣道施医,在在为下民拯陷溺。不但性情温厚、行谊光明、独善而已,斯诚吾道之干城也。然而圣道初行,积习难化,虽勤训导人鲜听从,况复恶魔妬忌,捏造流言谓西人至此,阳名传教,阴蓄奸谋,必非有利于我国者,往往主日登堂礼拜时,恶党拥入扰乱喧哗,吾牧忍耐,无少愠怒,自是凶焰未熄,恶瞻愈张,至甲申中秋翌日晚闻变作,诸教堂尽毁,吾牧幸有文武员牟护卫,得保无恙。迨聚大宪奏闻,上论叠颁条教森严,梗顽敛迹,民教始和。是岁冬,赴申行亲迎礼婚学,挈眷旋温,重建教堂、立书塾、施医药、戒洋烟种种善功有加无已,而犹虑囿守一隅,福音或阻,缘此,跋涉山川,栉沐风雨,既逢人以说道,复善气以迎人,俾僻壤遐陬,咸得与闻圣道,纵有村落恶少,众喙交攻,吾牧不惟忍受,且为之祈祷,其甘心为道受屈,如此而顽愚卒因以化,嗣是设教,规译圣经,朝夕讲求,夫人复从相助为理举,凡温之山川风士俗谚乡谈及教中之条规,礼度皆详明,汇集翻译成书,俾后之西士来温者,取共所载,诵之宛示南针导我先路。在温十稔,得支会分立者二十余所,各派宣讲,由是承天眷,弄璋弄瓦,先偕夫人言旋,是岁秋吾牧例得归国,将教事托海君和海掌管,临歧饯别,人士赠遗,诗歌颂德,甚至泪数行下。阅二载,割爱子女,独与夫人来瓯,时适海君调甬,吾牧独肩斯任,劳瘁倍前,见温人疾病有以药误者,创医院延霍先生诊之,并施以药;见吾温格致失传,开艺文学堂,课以中西两学;见温之教中闺秀目不识丁,设女塾,夫人亲教以读书兼训针尔。至戊戌圣道加隆,城西圣殿实不能容,因而继长增高胜前四倍。十九年来,久道化成,昔则信从皆愚鲁辈,今则缙绅之家、贤智之士亦多升堂入室,争自濯磨,并支会分立者九十余所,领首礼拜者几增百人。虽赖神恩,亦藉人力。今者吾牧例得第二次回国,同人留之不得,从之不能,惟有共述吾牧阅历之甘苦功德之高深,以表各教会悦服之诚而已。

同年六月,此文修订稿在《中西教会报》刊出。作者夏殿士,字正邦,永嘉碧莲人,是温州最早的信徒之一。一八九一年,被教会按立为牧师。他亲眼目睹了苏慧廉在温州艰辛传教种种,并办学施医惠及大众,比之后人所述更有说服力。

从山西到牛津

苏慧廉与李提摩太的关系自然非同一般,曾写了一部李提摩太传记——《李提摩太在中国》。一九〇七年,应李提摩太之邀,苏慧廉离温改任山西大学堂西学斋总教习。山西大学堂是现山西大学的前身,以山西教案赔款创办于一九〇二年,设有中学专斋和西学专斋。西学专斋的教师多为外籍人,“教学内容和方法基本上与英国学校相同”。

苏慧廉在任期间,手下有位教师高本汉,后来成为著名的汉学家。马悦然在《我的老师高本汉》中,记录了高本汉与苏慧廉的交往。

高本汉一九一〇年到该校任教,给学生教授法文、德文和英文。当时,高本汉给妻子写了一封信,提到了苏慧廉:“所有在太原的英国人都很怪。首先是那位校长苏慧廉,过去是一位传教士,趾高气扬,自认为无所不知,事事都想插手,因此众人对他恨之入骨;他的老婆跟他是一丘之貉,神经质和醋意十足。然而他对我的善意是很重要的,因为他的书房有很多关于中国的书籍。”尽管高本汉对苏慧廉的印象不佳,但他们保持了良好的关系。苏慧廉还答应为高本汉找到山西各地讲方言的人,以便他研究中国方言。

一九一〇年,外方管理西学专斋时限到期,苏慧廉卸任。为了表彰李提摩太、苏慧廉办学有功,山西官员奏请清廷赏李提摩太三代正一品封典,苏慧廉二品顶戴并三代正二品封典。

此后,苏慧廉还为创办华中大学、培华女中做过积极努力。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关注,从一九一四年致莫里循函中可见一斑:“如果有‘势力范围’的话,我一直主张如果英国想保持扬子江流域为英国‘范围’的话,唯一的办法是要施加影响,使这个地区得到好处。做到这一点有许多办法,而促进教育发展是其中重要方法之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损害中国够多的了。现在是我们作为国家,为中国做点好事的时候了。”

一九一一年,苏慧廉回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烽火连天,社会动荡,使他不能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但依然心系中西文化交流,创办了法国华工青年会。后来赫赫有名的蒋廷黻、晏阳初就曾在这个组织工作过。

一战结束后,苏慧廉受聘为牛津大学汉学教授。能担任这位席位,在西方学界是非常荣耀的事。苏慧廉的前任和后继者理雅各、布勒克、德和美、霍克思等在西方学界灿若星辰。一九三八年,伯希和曾推荐陈寅恪担任此职,但陈因眼疾未能赴任。而苏慧廉就职前,因无合适人选,此席位已空缺了两年,可见器重。

苏慧廉的学术成就至少有三:一是为温州方言所做的贡献,翻译方言本《四福音和使徒行传》和《新约圣经》,并编写教材、字典,总结温州话的发音规律;二是把《论语》翻译成了英文,至今出了三十多版,堪称经典;三是对中国佛教经典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妙法莲华经》等佛经译成英文,并涉及中西宗教文化交流、儒道释三教及民间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中国和西方》

《中国历史》《中国和英国》《中国儒道释三教研究》《中国佛教术语词典》等专著。

苏慧廉的研究,深受中西学界重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多处引用了苏慧廉的学术观点。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一书中,引用了《中国历史》中的一句话:“一八九八年,慈禧镇压了戊戌变法,也就抽掉了支撑摇摇欲坠的清朝大厦的最后一根支柱。”

马一浮很早就读到了苏慧廉翻译的《论语》。《马一浮集》录有马一浮讲学语录,其中有一则涉及苏慧廉:“问程子说《论语》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近见西人苏慧廉所译《论语》,绪论中举子华使齐、冉子退朝两章。答云:子亦通出,不必定出门人。《论语》自是七十子后学所记,其间或出游、夏之手者亦有之。但以领会全书为要,苏慧廉辈琐琐考据,何足道哉。”

张君劢晚年著《新儒家思想史》,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家及其与西方哲学关系进行比较时,曾举苏慧廉著《中国儒道释三教研究》为例,并引用此书的一段话:“中国有三个被承认的宗教。在三大宗教中,儒家通常被视为国教,但是,道家与法家也是被承认的。佛教从印度传入,儒家和道家都是本土宗教,是从同一根源产生的。原始宗教源于史前时代相信灵魂存在之说,可是,在儒家与道家分道扬镳之前,这种原始宗教早已达到相当高的阶段,不过仍然保留着它的灵魂说和神奇因素。”但张君劢认为这种儒家思想中含有中国宗教原始观念的看法是不对的。此后,台湾学者傅佩荣在《中国思想与基督宗教》一文中也提到了苏慧廉的这个论点。

陈鹤琴注意到了苏慧廉字汇方面的研究。他说:“苏慧廉曾有一种研究,不过他如何研究的我们已无从查考。我们只晓得克兰根据他所研究出来的字汇编造了一本《常用四千字录》,以便在华传教者学习中文之用。”

深深的中国情

苏慧廉在中国待了几十年,对中国“无限的爱好”。一位叫华五的中国留学生在牛津曾与苏慧廉有过来往。他在《英国的汉学家》一文中说,在牛津,中国学生暗地里称呼苏慧廉做“苏熙老”。“每逢有新的中国学生去时,他总是请到他家去喝茶,有的人不大喜欢去,因为他说的话有时我们听不惯,可是他的态度是诚恳的。中国学生考进了大学或是得了文凭与学位,苏熙老都感到喜悦,好像父兄看见了子弟成材。”“有一次,他在家里做寿,大厅内挂着一幅红的寿幛,上面缀着一个金的寿字,有几个中国学生还去贺了喜。苏熙老做寿挂寿幛,显示他对于中国的爱好与留恋,其情绪是高贵的,正同留学生从外洋毕业归来,带回校徽与级徽,高悬在书斋里,对亲友们表示过去的光荣,动机是一样。”

华五的真名叫郭子雄,是徐志摩的学生。一九二七年,他在光华大学读书时,和几位同学一起邀请鲁迅来做演讲,并做笔录。一九二九年,他听从徐志摩的建议,到英国留学,读政治经济,回国后写了很多关于英国的散文。一九三四年,苏慧廉病危的时候,郭子雄去病房探望:“我买了一束白的玫瑰花走去看他,他坐在床上,精神好像还不错。后来他由医院搬回了家里,我再去看他,面容大不如前,有若西去的斜阳,一见便知道他不能久留。最后一次我立在他的病榻前,他的两眼望着我,好像有无限的衷曲隐藏在里面,终于用着颤动的声音对我说:‘国家是不会亡的,一个人可以死去,一个民族绝不会消灭。短时期的受外国压迫,在长久的历史中,不算什么一回事,你们不要太悲观。努力,努力向前去。’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受了极度的感动,想到平生对于苏熙老有好感亦有恶感,但此时我万分钦佩他的意见,这是不朽的名言,他不仅对我一个人说,他是对全中国的人说的。”

“中国通”费正清也曾在牛津大学就读。当时,学校指定苏慧廉作为他的学士论文导师。费正清在自传中说:“苏博士是宽厚长者,他向我解释,他刚巧在校对他的《中国佛教术语词典》,但乐意在午茶之际的任何时间接见我,并同意无论如何会与退职隐居在伦敦郊外的马士写信联系。”当时,费正清正把中国海关作为研究起点。而以《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闻名的马士曾在中国海关任职三十多年。费正清还说:“我自学汉语始于苏慧廉博士送我的第一本布勒克《汉语书面语渐进练习》。”可以说,费正清到中国考察,日后学有所成,深得苏慧廉的帮助。

苏慧廉一九二〇年开始担任牛津大学汉学教授,直至一九三五年去世。久居汉学教授席位,因此,前往牛津访问的中国学者或多或少都与苏慧廉有过往来。一九二〇年,蔡元培受政府指派到欧美考察大学教育及学术研究机关状况,次年五月三日抵达伦敦。五日到图书馆,苏慧廉(蔡日记中记为苏齐尔)招待。洪业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曾到哈佛大学讲学。离开北京赴哈佛时,游历欧洲,到牛津拜访过苏慧廉。《洪业传》记载,苏慧廉“特意给他几个质难问题,见洪业应付裕如后,才对他平等相待”。《洪业传》中把苏慧廉译为苏迪赫尔。

一九二六年,苏慧廉被英国政府派遣任英中庚款顾问委员会委员,并作为威灵顿爵士代表团团员,再度踏上中国的土地。这个身份使他有机会更加深入中国学界。

《吴宓日记》一九二六年六月四日写道:“四时半,至东四头条燕京华文学校,赴该校邀茶会。到会者多所谓北京研究国学之中外名流。有戴闻达J。J。L。Duyvendak、苏慧廉William Soothill及Davis(of Pan-Pacific Union)等之演说,又参观其图书馆等。”据当年的《北大日刊》记载,苏慧廉曾与胡适一同出席北大学术研讨会闭会式。苏慧廉在会上介绍了中英关系和牛津大学的状况。《顾颉刚日记》同年七月八日写道:“到第一院图书馆,为苏锡尔教授讯问阜昌《禹迹》《华夷》两图也。”苏锡尔即苏慧廉。那年,《古史辩》出版,顾颉刚还特地赠送了一本给苏慧廉。

苏慧廉回国,作为庚款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胡适也要到英国参加会议。他们在哈尔滨会合后,一同乘上了开往西伯利亚的列车。这次中国之行,苏慧廉的女儿谢福芸也跟随而来。谢福芸是位作家,她把对胡适的印象,写进了小说:

“我们下一次相聚是在园会上,爸爸的另一位同事在场。他在中国很有名,是哲学家、逻辑学家、大学教授。每当他在讲堂里站定,就举国关心的话题发表演讲,青年学生总是蜂拥而至,千百个人倾听着他吐出的每一个字儿。他的每一次讲话,全国报纸都竞相转载。他以哲学领域的革命者与唯理论者著称,为真理不计代价是他的座右铭。如果某论点数百年来为人们普遍接受,他会立刻怀疑它;如果一个假定多数人不以为然,他会认为这很可能是正确的。因此,当他代表社会结构的任何部分偶尔发表看法时,学生们至少会尊敬地听他讲。也许有些人感到失望,认为他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束缚;但有些人一时坚持旧有的路,思考这代人中智慧是不是真的降临了。他们想,过去的思想家中,是不是有那么一两位,他们的一两点闪光思想对今人仍然有用呢?”

胡适访问牛津时,苏慧廉(胡适译为肖塞尔)到火车站接。胡适在十一月二十一日记下:“因天气甚好,他带我去看心灵学院、玛格拉林学院、基督教堂。到他家见到肖塞尔夫人和霍里女士。”第二天,苏慧廉又带胡适去看鲍德列恩图书馆。下午苏慧廉邀请来几十名知名人士,在家中开茶会,欢迎胡适。胡适说:“其意甚可感。”第三天,胡适在考试院讲演《中国之文艺复兴》,苏慧廉在《牛津大学校报》刊登了一则小广告。但胡适嫌广告做得不够大,“听众多是白发老人,少年人甚少”。但有人告诉他,这是听众最多的一场演讲了。

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一九二九年年度报告中记载,该馆一九二七年得利玛窦万国坤舆全图,此图存世只三四份,甚为宝贵,中外学者极为重视。苏慧廉曾代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向该馆“恳商仿绘”。该馆以“原图历年甚久,不堪摹拟,婉言谢绝”。“近日苏君复浼人代该会再四请求,期在必得。”因此该馆计划影印此图,“籍广流传”,而“原图即可珍藏,不必常年悬陈,以免损朽”。

通过上述苏慧廉与胡适等人交往来看,在民国苏慧廉并不是一个黯然无光的人物。而今,苏慧廉的成就正日益受到重视和被重新认识,海内外学者积极地把研究目光投射在他的身上。二〇〇八年九月,中华书局出版的《天国、净土与人间:耶佛对话与社会关怀》,收录了李智浩《佛教典论的基督化诠释——论苏慧廉的佛教研究》一文,该文是目前较为系统研究苏慧廉的佛学成就的一篇论文;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新德,近年来申报了“传教士笔下的中国佛教形象研究”、“西方传教士与近代温州社会——以循道会苏慧廉为研究中心”等课题的研究,撰写了《苏慧廉及其汉学研究》《循道会温州早期传教史(一八七八—一九〇七)》等论文;《宜宾学院学报》二〇〇九年第十期刊出了丁小英的《苏慧廉英译〈论语〉中宗教思想的体现:兼议理雅阁〈论语〉英译》;温州青年学者沈迦则从温州到英伦一路追寻苏慧廉的足迹,致力于书写一部《苏慧廉传》,已初见成果,美国《读者文摘》中文版《普知》杂志二〇一〇年第三期报道了沈迦研究苏慧廉的故事;温州另外一名女学者端木敏静,积极挖掘苏慧廉档案,并且到了英国做深入采集。

“一个即使是专业历史学者都感到陌生、但却早应引起汉学界注意的名字”正被拭去历史的尘埃,发出亮光。

同类推荐
  •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下)

    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富豪(下)

    文学简史主要指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这跟各国历史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历史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而文学的发展也形象地记录了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总之,学习世界文学,就必须研究世界著名文学大师、著名文学作品和文学发展历史,才能掌握世界文学概貌。
  • 杨仁山传

    杨仁山传

    《杨仁山传》记述了晚清著名佛学家杨仁山的一生。杨仁山生长在一个进士家庭,在战争中度过青春岁月,战后跟随曾国藩参与南京城的修复建设,壮年随曾纪泽、刘芝田两度出使英法,回国后辞官不受而投身中国佛教复兴事业,一生融刻经、弘法、取经、教学、研究于一体,培养了谭嗣同、桂伯华、梅光羲、李证罡、欧阳渐等一大批门下弟子。该书揭示了杨仁山投身佛学的心路历程,阐述了杨仁山为佛教复兴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贡献,同时也展现了杨仁山从出生到去世75年中晚清风云变幻历史的一个侧面,提供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场景和细节。
  • 历史上最“棒”的坏女人

    历史上最“棒”的坏女人

    她们有一颗不安分的心,不乏出位之举,不甘平庸,不尊古训,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们有着一颗狠毒的心,在争权夺利的宫廷中,她们有着比许多帝王更加残忍的心,有着比许多帝王更加游刃有余的手腕。那些女人“坏”,坏在她们懂得利用自己的美,知道怎么笑才能勾住男人的心;那些女人美,美在她们在权利之间周旋,仍然盈盈生姿,不失其态;那些女人“坏”,坏在她们居然懂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让天下男人汗颜;那些女人美,美在那智慧的头脑、美丽的面容,更充满动人心魄的诱惑。
  • 民国一枝花

    民国一枝花

    她出身大家闺秀却胆大包天:杀过人,闯过城,别的女人过几辈子未必能遇上的事,她全都见识了,干了。同样念着列女传和三从四德长大,怎么就和别人不一样?面对毫无事业心的纨绔子弟丈夫沈孝儒,没败家,也没本事发家;阴险狠毒的管家杨静安;尖酸刻薄的侧室冬梅……又逢丧子之痛,她近乎伤心欲绝,接踵而至的苦难泯灭了她所有雄心,但无论命运如何翻云覆雨,她都能运筹帷幄,接招,她依然能够恢复本色,话锋犀利丝毫不减当年!她的眼里时常会闪现出凌厉的锋芒,她可以把六月飞雪唱成了四面楚歌,身临绝境却能绝处逢生,危急关头总能转危为安,她是一个商界奇女子,在兵荒马乱的民国时代,她却可以界运筹帷幄,撑起一个家族,保护一座城的百姓。
  • 忠谏人生:魏征(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忠谏人生:魏征(中华历朝著名宰相大传系列)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对魏征波澜壮阔的一生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史背景,介绍了隋末唐初时期的历史事件,使读者在品味魏征的经历的过程中,对中国古代历史及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军事等内容也有所了解。
热门推荐
  • 拒爱:下堂盲妃

    拒爱:下堂盲妃

    醒来,还带着羞涩的甜蜜。站在陌生的地方,看着身旁路人匆匆而过,都朝着不远处喜气满满的府邸跑去。“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沙哑的声音犹在耳侧,这次,这个男人又想要给她什么惊喜?嘴角扯出淡淡的笑,雨点飘零,依然幸福满怀…“爱你?从头至尾,你只是换回洛儿的一个棋子而已…”
  • 墨菲定律的魔咒

    墨菲定律的魔咒

    废话!如果早知道他是萧家六公子,我还跟他来往作什么!我没有那么多精力去谈一场灰姑娘和王子的恋爱。自认为我这一生,能遇到一个落魄的自命不凡的才子,或是为我撑起一片天的憨厚大叔都可以,独独不要王子。难道是中了墨菲定律的魔咒了?不管是不是魔咒,我都无法忽视自己喜欢尤洌的事实。天桥上的那次遇见,也许就已经注定了我会喜欢上这个叫司徒尤洌的男子。
  • 沉寂殇回

    沉寂殇回

    我坠落无尽的黑暗,耳边是风,还是死亡吟唱,我看向你就如同一个陌生人,或许你本来就是一个陌生人。你是谁?而我又是谁。
  • 半幻空间

    半幻空间

    王家有子名王天,出生即能言,一个月能爬,两个月能跑,三个月骑着护院犬满院子跑,四个月就和三岁的小孩子无异,并能容万家法创新法。看这个豪门少爷如何开挂逆天上演励志的传奇人生。
  • 永远定格的13岁

    永远定格的13岁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男主人公悲惨经历,13岁从农村到城市,失去了小时候最好的朋友,后父母离婚,原本美好的家被打破,使得男主人公变得越来越自卑,曾经的那个自己已经荡然无存。
  • 莫念笑

    莫念笑

    年轻书画家兼老板蔺莫,遇上了名为小念的可爱萝莉。萝莉一开口就喊爸爸,萝莉让爸爸去寻找妈妈。。。。。。问题是,作为一名黄金单身汉,哪来的老婆?哪来的女儿?那个叫肖笑的妈妈,你究竟是谁?
  • 我们的师尊专治各种不服

    我们的师尊专治各种不服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徒弟全开挂。弟子们个个逆天,招惹的对手越来越强!“师父师父,我又双叒叕突破了!”“滚,以后不要来烦我!”“师父师父,小师妹又跑出去玩了!”“就知道浪,给她拿一万两黄金,多买几件漂亮衣服!”“师父师父,小师弟掌握了超神一击!”“这个大逆不道的畜生,给我把他逐出师门!”
  • 暴躁宿主她只想搞事业

    暴躁宿主她只想搞事业

    地府里懒了几百年的公主——谭桑,被人诓了,整整100根金条!看着小弟噼里啪啦念着那一张欠条,谭桑只觉得头疼。看着眼前不足蒜苗高的小姑娘,谭桑扯了扯嘴角,道,“你就是那个能赚钱的系统?”小姑娘点点头,“我是正经的系统,我们老大是故事回收空间的上神,包你赚钱。”谭桑表示不信。在经历很多个任务之后,面对系统的,“宿主,如果与他谈恋爱,我们就能成功。”“宿主,只要和他谈恋爱,就可以活啦。”“宿主,谈恋爱……”谭桑扶额,说好了我们是个正经的收集故事的系统,怎么一言不合就谈恋爱,还是不谈恋爱就死的那种?我可是正儿八经的要搞事业的人,你们莫挨老子!看着那清冷的少年走来,仅一个瞬间,便是妖气冲天。谭桑表示,我明明要的是个连牵手都会害羞的小哥哥,怎么变成了个腹黑变态男?看着他手上的刀,谭桑摇摇头,算了算了,既然要都要了,那就是我的人了。1v1甜宠本文只为博君一笑,不必太过较真。
  • 浩渺星下

    浩渺星下

    浩渺星辰,现于谷时,位于东方,象征希望。一个架空的世界,拥有庞大的世界观。三块大陆,十二岛屿,六海域,五个种族,九种智慧生物,八种星辰,三十三晷的历史。这一切的一切都要从世界的边缘,灰暗之地说起……小说风格慢热型。
  • 我向光明走去

    我向光明走去

    简介:夭寿啊!一觉醒来,丧尸爆发了,黄超费力的杀死了一只丧尸,看着面前掉落的一把匕首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