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
目前,报业竞争日趋激烈,新兴媒体铺天盖地,对原本在报纸中属“弱势群体”的专业报来说,似乎空间被挤压得更小。于是许多专业报也纷纷办起网站等“全媒体”,但不出所料,不仅没什么影响力,还大多亏损,给本来实力就不强的专业报雪上加霜。
专业报就不能走全媒体发展之路了吗?专业报就注定要落后于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浙江法制报》这几年着力打造全媒体发展新格局,经营业绩、报纸影响力不断提高。近四年经营收入和利润均以年20%的速度递增,发行量也节节增高。2012年,在经济形势不佳、许多媒体经营滑坡的情况下,《浙江法制报》的营业收入达4200万元,利润达460万元,均创历史新高。如今《浙江法制报》不再是原先仅有8个版的单薄报纸,除报纸扩至日常12版周刊16版外,形成拥有一报、两网、两刊、两手机报和两电视栏目的法治全媒体平台。
专业报的全媒体建设如何既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又能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促进报社事业的全面发展?下面以《浙江法制报》为例,作一个分析。
《浙江法制报》的全媒体建设,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强化”。
一、强化法治特色
专业报,顾名思义首先就要强化自身的专业特色。因为是法治媒体,因此《浙江法制报》在发展中不是贪大求全、方方面面与综合类媒体竞争,而是牢牢抓住“法”这个特色,发挥“法”这个特点,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的优势。对于法制报来说,离开了法,就像鱼儿离开了水。
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法制报在发展中摒弃了与法无关的各种干扰和影响,如投资、时尚、娱乐甚至体育等领域的项目。虽然也有一些说客、合作者甚至看似很大的诱惑,但报社一概不碰,因为在这些领域,任何一家综合类媒体都比法制报有优势,天上不会掉馅饼。报社只集中精力、一门心思把法治特色做大做强。因而打造法治全媒体,成为法制报事业创新发展的重点——成立浙江法治在线网站和平安浙江网站;创办浙江普法手机报和杭州法院系统手机报;承办杂志《平安浙江》和《东方法苑》;承办浙江经视和浙江卫视公共频道的两档法治栏目等,初步打造一个横跨各类新老媒介的法治全媒体平台。
为了强化法治特色,突出法治优势,法制报组建了两个由全省最优秀的法律专家组成的法治全媒体法律顾问团:一个是由浙江大学等全省14所大学的法学院院长和省社科院法学所所长组成的专家学者团;一个是由省律师协会会长领衔,各专业委员会主任等著名律师加盟的律师团。这两个顾问团队随时为法制报的新闻报道、社会活动、读者网民、事业发展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
过去的法律问答栏目,只是在读者大量的问题里有选择地挑出一小部分在报纸上解答,由于版面有限、出版时间有限,刊登不多也不及时。浙江法治在线成立后,与担任法律顾问团的律师事务所联手,开通了网上法律咨询通道,由网民提问,各事务所律师在规定时间内网上竞答,同时还由网民根据解答情况给律师打分,每月投票选出最给力律师,并在报纸上作相应介绍。由于参加的网民越来越多,网站索性与法律顾问团合作,分别在新浪、腾讯开通了浙江法治在线微博和在线微博律师团,24小时随时上线解答法律问题,粉丝很快达到30多万。
二、强化权威依托
专业报的事业要发展,离不开权威部门的支持与帮助,这是使报社各项事业发展更具影响力、更具号召力、更具权威性、更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证。法制报所依托的权威部门,就是政法部门。法治媒体与政法部门有着天然的联系,各项工作都围绕政法中心任务展开,因而法制报各项事业的发展,理所当然地要联合这些权威部门作伙伴,以政法部门作后盾。
浙江法治在线网的前身,是浙江省普法办的“钱塘法治”官网,几乎没什么影响力,日点击量才三四百。法制报与省普法办商定,交由报社改造承办,经重新打造,成为一家面貌一新的集法治新闻、法律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法律门户网站,日点击量呈百倍翻升。网站成立那天,浙江省委书记发来贺信,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省委常委、副省长和省政协副主席三位省领导为网站启动开通仪式。如今,浙江法治在线已成为全省法律人才最集中、服务面最广、项目最全的法律咨询服务平台及最权威、最及时、最全面的法治信息发布平台。
有了网站良好合作的基础,报社进一步提出与省普法办一起创办浙江普法手机报。因为利用新媒体普法是六五普法的一个重点,普法办全力支持。2011年年底正式开通时,省委副书记和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参加了启动仪式。省委副书记在仪式上不仅对当时已开办一年的浙江法治在线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更提出普法手机报是“六五普法的一个亮点,要从省管干部一直订到村干部手上”,省普法办专门发文要求各地订阅。
在浙江法治在线创办前,浙江有70多个市县区有自己的普法网,但水平良莠不齐,大部分处于“休眠”状态。浙江法治在线牵头,花了几个月时间,整合全省普法网:制定了统一的章程,统一软件,统一标识,统一流程,统一发布重大法治新闻信息,统一开展重要社会活动,建设起以浙江法治在线为龙头的独一无二的全省普法网络集群。全省的网络普法宣传由一个个弱小的点织成一张巨大的网,效应成倍放大。
与权威部门合作的另一个有利因素,是基本经费得到保证。专业报在媒体中算弱势,钱少人缺,不能办没有经济效益的事,更不能亏本办事,否则就不叫发展创新,而是瞎折腾。若什么事情都自己投资单打独斗,成本太大,风险也无法掌控。而与权威部门合作,就很好地规避了风险,降低了成本,还放大了效应。建网站、办杂志、开通手机报、承办电视栏目等,都是与政法部门联手合办,得到政法部门的经费支持。当然仅靠这些费用还不能创造更多利润,但由此带来的良性循环是,由于是与权威部门合作,与企业谈协办、谈赞助要容易许多。浙江法治在线就有许多合作伙伴、协办企业。许多网站办一个亏一个,而浙江法治在线一年下来除去人员、办公经费等开支,还赢利100万元左右。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与权威部门的联手合作,如果得不到政法部门的鼎力支持,法制报事业的发展创新绝不会这样顺利。
三、强化活动策划
作为一家媒体,除了认真抓好采编质量,提高办报水平以外,还要策划、组织、举办各类社会活动,才能扩大影响力、提高信誉度、增强权威性。特别是充分利用全媒体这个平台,能使活动效应成倍放大。
每年报社都不断举办各类与“法”有关的社会活动,如“平安春联有奖征集”、“全省普法橱窗秀评比”、“全省十佳法制副校长评选”、“全国新媒体法制宣传浙江行”等。每年初,报社都要求各部门脑力激荡,推出新创意和金点子,并把每个部门每年策划组织的活动量列入年终考核目标。精彩的创意由报社牵头,举全社之力举办,一般的点子由部门自己落实。当然,这些活动都围绕着平安浙江、法治浙江建设,围绕着政法中心工作这类主题;这些活动,也都是与权威部门联合举办。而有了全媒体这个平台,报社的底子更厚了、底气更足了、舞台更大了、影响面也更广了。
往年与省检察院联合举办全省优秀检察官评选,只是在报纸上发个消息印张选票,影响有限,投票的人不多。建起全媒体后,对每个候选人在网站上也做了介绍,还有专门的视频,并在网络上开通投票通道,参加人数、投票率、点击率成倍增加,影响扩大无数。
当然,这些活动都是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并举的。除了权威部门提供的活动经费外,还吸引了一大批需要与政法部门打交道、需要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需要树立诚信守法依法经营形象的企业参与。2012年5月,法制报策划争取,承办了“全国新媒体法制宣传浙江行”活动。活动的主办单位是中华全国法制新闻协会、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司法厅。全国40余家网络媒体参加。活动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获得主办单位一致肯定的同时,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移动、电信等过去从不参与法制报活动的大企业成了协办单位,活动结束后,除去会务、住宿、餐饮、礼品等成本外,还获得50多万元的利润。
由于法制报做活动的水准不断提高,活动范围由行业向全省甚至全国不断扩大,特别是全媒体互动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一些原本看不上专业报的成为了合作伙伴,一些权威部门甚至主动上门来合作。
2012年6·26国际禁毒日前,报社向省公安厅提出合作创办《禁毒专刊》。由于公安厅自己有报纸,开始兴趣不大,但当看到法制报的方案中,除了有报纸的版面外,还有网站的专题,有手机报的快讯,有电视栏目的宣传,有一系列配套活动时,很快签下了合作协议。
2011年,省委宣传部主动要求浙江法治在线承办“首届全省互联网道德法律知识竞赛”(2013年又开始做第三届了);省司法厅也把一年一度的“全省领导干部网上学法考试”指定在浙江法治在线上进行。2013年4月,由司法部主办,首次由地方媒体——《浙江法制报》承办的“第九届全国法治动漫大赛”成功举办,经报社努力,大赛首次与中国国际动漫节合作,扩大了法治动漫大赛的影响力,司法部领导评价这次大赛为历年“作品数量最多、范围最广、创意最新、质量最高”,司法部、司法厅、杭州国际动漫节组委会、杭州司法局等还给予了经费支持。由于大赛的成功举办,司法部决定第十届全国法治动漫暨首届法治微电影大赛也继续交由《浙江法制报》承办。
四、强化集体合力
专业报与综合类媒体、都市类媒体相比是一个小单位,人员、实力相对较弱,人家一个部门的人就比你整个报社的人都多。因此要办成事办大事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举全社之力,仅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肯定做不成事。同样,专业报内的分工也不能太细,记者、编辑不仅对自己的专业要“专”,还要做多面手,做全能型人才。在全媒体建设发展过程中,《浙江法制报》强调整个报社是一个全媒体中心,每个部门都分工协作、互相配合,不能各自为政。对此作了全媒体工作的要求:采访中心、编辑中心、期刊中心每天必须提供一定数量的稿件图片给网站,采访中心为期刊中心每期的杂志提供一定数量的稿件图片,网络中心每周也提供报纸一定数量的稿件并编辑两个报纸专版,连法律服务中心每周都要策划撰写两期电视栏目稿及一些与政法部门合办的专刊稿……
报社提出,要培养每一名编辑、记者都成为既能采写编辑,又懂摄影摄像,又能策划活动,还精通网络操作的全媒体全能型记者。为此让从事采编的人员到网络中心学习网络技术,从事网络技术的人员到采编部门学习采编技能,每名职工都进行这样的轮岗培训。
报社要求全体员工必须学法懂法,鼓励员工中毕业于法律院校的继续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和国家司法考试,要求员工中非法律院校毕业的自学法律课程。目前报社有多名员工通过法律研究生、硕士学历学位的考试和国家司法考试,五名编委会成员中就有三名通过国家司法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