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505200000011

第11章 常识的立场(10)

鲁迅的小说同样服务于他在杂文中常常表达的这个观念。最显明的例子就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小说,而是有着明显的文化批评目的,要写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从人格上讲,阿Q是活在当下的象征,也是一个被专制主义者的典型,他分不清外界与个人的界限,只能对当下刺激做出反应,并且转眼就忘记了。由于缺乏内在的自我,全凭本能生活和行动,所以他根本不能自由地运用理性,也无法从经验中做出任何推论,于是活着并不断地自我解脱,便成为他与外部世界的唯一联系,通过一种自欺的方式,“将受屈辱的结果转化为合理的过程”(林毓生语)。

所有被专制主义者不都是如此?那些更高的现实,譬如平等、自由等等,离他们的勇气和理解力都非常遥远。他们总是赞同强权者的话语,以主子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在生存本能的支配下,他们不仅对自身的奴隶处境处之泰然,而且往往还会“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所以,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实际上是揭示出奴性与当下即是的关系,展示这种精神对国民性格的弱化作用。

毫无疑问,阿Q正是全体中国人的形象,而不是什么绍兴农民的形象,所以当初小说一发表,许多知识界人士都疑心是在写自己。即使在今天,我们仍能看到周围各种类型的阿Q。他们热爱任何既定的秩序,仇恨异端思想,对于社会的各种不公,都会有一番辩护的理由。从这样的人格内部,是不可能产生知识的增长和人性的变化的。

直到临死时,阿Q才有了自我的意识,感觉到一丝惊恐。这一结局表明,阿Q精神的实质就是一种苏格拉底所说的未经思考过的存在。活着,却没有意义世界的光照。

在鲁迅看来,中国文化应为自己的蒙昧状态负责。这种文化不是对痛苦的拯救,而是对痛苦的消解。正是这种活在当下的哲学,造成了几千年的被专制主义。每个国家都曾有过专制的历史,但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其根本的原因却是这种被专制主义的精神。它使得中国人在这个世界上显得有智谋而无灵魂,缺乏对苦难的感觉。

就此而言,中西文化的根本区别其实只有一点:麻木或者苦痛。如果要想摆脱这种麻木,就只能转向西方的浮士德—普罗米修斯气质。然而,“人若一经走出麻木境界,便即增加苦痛,而且无法可想”。(《两地书》)这便是鲁迅的文化宿命,也是他的终极悖论。

仔细分析一下,在他那些采用第一人称的作品里,常常是一种对比的结构,作为叙事者的“我”时隐时现,代表着不再活在当下的人的痛苦:润土是麻木,叙事者是伤感;祥林嫂是卑弱,叙事者是苦闷;魏连殳是淡漠,叙事者是悲哀;吕纬甫是敷衍,叙事者是惆怅。就这样,鲁迅创造了现代史上一种新的小说形式:真正的悲剧人物其实是叙事者本人。面对一个没有痛感的民族,叙事者无地彷徨,成为了失败的英雄。

这种叙事背后,显然蕴含着一种理想主义,它使得鲁迅总是感叹:“中国实在是太不认真,什么全是一样。”可以说,鲁迅的全部写作都是为了提倡一种真实的精神。他多次说过,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就先该敢笑、敢哭、敢怒、敢骂,“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他才会怀着敬意写出那个过客,拒绝回到熟悉的来处,向着坟地后面谁也不知是何所在的去处走去,并将此过程视为自由的真谛。在怀念友朋的文字中,如写到范爱农、刘和珍、柔石、白莽……他犀利的笔触也才会突然变得肃穆起来,极力展示他们身上共有的一种品格:认真。这种真实的品格是如此稀少和珍贵,以致鲁迅把他们看作是另一类中国人,痛惜他们在中国文化中的必然的悲剧命运。

在现代史上,没有人比鲁迅更希望中国人发展出一种自由的人格,尽管他同时也深深地怀疑这一点。

九十年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人的运动”(陈独秀语),从中曾涌现出一批思想巨人。他们正是康德所说的少数通过自己的精神奋斗,摆脱了不成熟状态的人。自那以后,中国人开始普遍接受了西方的思维,把世界看成是一个合目的的秩序,并相信人可以成为其中的主宰。有一个时期,目的论代替了当下即是,一分为二代替了天人合一,非此即彼代替了和光同尘。关于人的历史,我们也自信找到了崭新的答案:人从猿猴来,往大同去。

西方人对神性的追求是基于人性的不完善,中国人追求的起点却要低得多,这种从奴性状态非历史的一跃,曾经激起过狂热的感情,导致了现代迷信。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西方文化对终极目的无止境的追求产生了现代极权主义,人对神性的集体追求最终被证明是一个乌托邦。然而,我们似乎总是难以避免二元选项的思维,面对西方“理性的自负”所造成的极权灾难,如今简单的思维又出现了,我们又重新滑落到已经达到的水平之下,标志之一就是贬低新文化运动的人文主义。

上个世纪80年代,经历了民族的灾难,捷克作家提出了“生活在真实中”的命题,而许多中国人却重新发现了“活在当下”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再度丧失了对意义世界的追求。随着美学热,学者们过度地阐释传统思想,把它奉为一种高级的乐感文化;随着文化热,周作人被重新提起,他所提倡的要“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为许多人所激赏;随着国学热,学者们热衷于论证文化与民族认同的关系,就像他们当年也曾论证鲁迅与阶级斗争的关系一样。所不同的是,这一轮的历史叙述却是在一元论的语境中,推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又在多元化的语境中,把自由一类普世价值归于西方独有的文化。

文学再次变成当下即是的阐释文本,为了逃离意义世界,作家们写出一部又一部现代传奇,叙述他们所不知道的生活,而对于当前的各种社会现象却惊人地保持沉默。某个作家这样道出自己作品的主旨:“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另一个著名华裔作家同样以这种古老的东方思想来吸引世界的注意,用某位评论家的话来说,他在作品里告诉我们一种哲学:“尽兴活在当下”,一种“没有主义”的主义。“人应该抓住生命的瞬间,而别落进他造与自造的各种阴影、幻象、观念与噩梦中,逃离这一切,便是自由。”可问题是,这样难道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它难道不是对生活的一种扭曲的审美?

他们全都有意无意地意识到,要想让读者在现实生活的痛苦中去发现幸福与和谐,痛并快乐地活在当下,就必须摆脱鲁迅的背影。

就连某些自由主义者也在轻率地贬低鲁迅,他们采用一种简单的推理,断言国民性批判是文化决定论,甚至还把它与“文革”拉上关系。但是,在我看来,自由的诉求不仅是一个文化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如果某个文化中缺乏自由,那就应当改变这个文化,就像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所做的那样。诚然,文化传统、经济模式与政治制度之间可以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不应忘记,即使在英美自由主义国家,在祛除专制的革命之前,也曾有过长期的思想启蒙,以便让自由的观念深入人心。更不应忘记,五四以后的转向,绝不是国民对一种文化选择的结果,而是对一种制度选择的结果。

当今的消费主义使人们更加重视当下利益,趋利避害成为大多数人的现实选项。如果仅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在今天,活在当下的实际内涵与西方的功利自由主义看上去似乎是相近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由主义的核心是个人自由,而不是功利目的,因为追求实利并不必然导致自由的实现。现代自由主义重视经验常识,反对侈谈终极关怀,但同时也强调正义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因而是建立在人的水平之上的学说。

换句话说,鲁迅与后来的造神运动毫无瓜葛,他只是向我们表明了,活在当下不是一种自由,只有活在真实中才是自由,把佛道思想看作自由精神,或者把儒家思想视为责任伦理,都忽略了其中压制自我漠视个人的实质内容。现代自由主义与活在当下的区别也不是追求现实利益的问题,而是人的权利与价值的问题。

西方文化的浮士德—普罗米修斯气质体现了一种求真意志,它与西方自由、平等、人权的多元社会理想形成某种悖论的关系。在反思这种意志对自由造成的灾难后,二者之间是否已经趋于平衡,这仍然是今天西方文化自身面对的问题。反观我们,这二十多年来却似乎只是在专制主义与被专制主义之间打转,试图在二者之间做出选择,要么是空洞的终极关怀,要么是尽兴活在当下。

我们今天也许正处在一个思维转型的过程中,它将建立在经验常识之上同时又不被常识所限,还是回到当下即是的人生哲学?我们如何避免因一元论而再度堕入绝对主义的迷狂,或者因多元论而落入相对主义的陷阱?我觉得,无论是思考传统的现代转型,还是提倡重新启蒙,这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有一个有趣的发现,那就是每个国家都会选择一个作家作为它的文化代表,如英国是莎士比亚,德国是歌德,法国是雨果,西班牙是塞万提斯。但奇怪的是,这些作家身上却很少具有所属国国民的典型特征,或者说,他们往往具有与自身民族性相反的素质。在博尔赫斯看来,每个民族都需要一位不同于它的人来做代表,这个人是自身文化的解毒剂。

鲁迅便是这样的一个代表。在现代文学史上,鲁迅和周作人兄弟都是影响了几代人的大家。他们都曾接受了现代西方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但两人后来的路却大不相同,各自代表了现代史上两种不同的文化取向。在周作人,是回归中国传统,于当下中重新找到活着的智慧;而在鲁迅,却是一如既往,始终“别求新声于异邦”。因此,当近年有人借用西方后殖民主义话语,指责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出自西方文化时,至少对于鲁迅的思想资源,他是说对了。中国文化的固有精神产生不出鲁迅这样的巨人。正如歌德、塞万提斯一样,鲁迅的活着。

鲁迅1930年9月24日摄于上海真实中也从来不是民族的,而是超越了他所属的民族。

当这位最不具有中国文化意识的作家辞世时,他无疑是怀着深深的绝望的。这绝望在他身后仍在继续,出殡的行列盛大庄严,缓缓穿过上海的繁华街道。在他的棺木上,覆盖着“民族魂”的旗帜。人群中,也走着许多曾被鲁迅批判过的人,他们似乎忘记了这位老人的临终遗言:一个都不宽恕。当然,他们也不会真的认为鲁迅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于是,这显得就像是一次集体的共谋,通过一种命名仪式,把鲁迅变成自己的同类。

现代人选择了鲁迅,也就选择了一种“他者”的意识。从此,要想再沉醉于当下的和谐,就必须首先绕过鲁迅这道障碍,或者干脆将他变成他不是的那种人,就像有些人一直在做的那样,以便让被专制主义永远延续下去。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还想要站到人的起点上,就必须回到鲁迅,从他的身边出发。原因只有一个:对现代中国人来说,鲁迅不仅是民族魂,更是民族的解毒剂。

毫无目的的残酷

1986年,在“文革”结束十周年的时候,我第一次读到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名作《动物农庄》。读了之后,最初产生的强烈冲动就是将这篇小说译介给国内读者,或许能为人们提供一个反思历史的参照物。两年后这篇小说终于得以在上海一家杂志发表,结果并没有引起任何反响。这本出版于半个世纪前,译成中文不过六万余字的小书在国外早已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先后被译成39种文字,至1972年止,仅英语本销量就已达到1100万册。而在一个最应受到理解的国度,它却遭到了未曾预料的冷落。惊异之余,颇有点说不出的无聊。当时的情形是,西方的各种思潮,尤其是个人意识的解放正风靡大学校园,学者们也正热衷于对东方文明的文化批判,沉浸在把社会又一次划分为精英和非精英的活动中。对当时大多数人而言,小说揭示的主旨显然是过于明晓而浅显,因而也就不值得一谈了。书籍的确有它自己的命运。

这是一篇政治寓言小说,以隐喻的形式,写革命的发生和革命的被背叛,自然还有革命的残酷。一个农庄的动物们不堪主人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起来反抗,赶走了农庄主,按照“所有动物一律平等”的原则,建立起一个自己管理自己的家园。不久,两只领头的猪为了争夺权力而互相倾轧,胜利者一方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内奸,并驱逐了它。统治层的猪们逐渐侵占了其他动物的劳动成果,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农庄的理想也被修正为“有的动物较之其他动物更为平等”,动物们稍有不满,便会招致血腥的清洗。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猪与人重新结盟,握手言欢。在新的独裁专制的统治下,动物们又回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明眼的读者自可看出,此书不属于人们所熟悉的那种蕴含教训的传统寓言,而是对现代政治神话的一种寓言式解构。

对于书中所揭示的革命后一切都没有改变,以及操纵语言歪曲真理的现象,人们尽可持不同看法。事实上,此书自经出版,对它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顿过,社会主义国家自不待言,西方国家的知识界也是众说纷纭,右派认为它是抨击苏联社会主义,左派认为它也抨击了西方资本主义。使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描写了无数次杀戮,这些杀戮一次比一次残酷,一次比一次不可理喻。在1954年英文版的前言中,伍德豪斯在谈到这些杀戮时用了这样一个评语——“毫无目的的残酷”。

这使我想到已经过去的“文化大革命”。

要说残酷,自然非“文革”莫属。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文革”的残酷程度即使称不上空前,也排得上前茅。通过1980年特别法庭的审讯,林彪、“四人帮”在“文革”中的种种阴谋,他们利用权力残酷迫害他人的罪行早已昭然于天下。迄今出版的大量文章和书籍证明,在对这伙人的揭露方面,整个国家从上到下都是不遗余力的。今天,人们公认的看法是,林彪、“四人帮”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有缘由的,即为了搞乱国家,以便乱中夺权。因而对他们来说,“文革”中发生的一切“是完全必要的,是非常及时的”,他们需要这样,他们不这样倒是不可理解。但问题恰恰在于,如果我们仅仅把这一切归罪于这伙野心家的政治阴谋,甚或仅仅归之于上层的权力斗争,我们就很难理解“文革”中出现的普遍的疯狂和荒诞,我们对这段历史的认识将依然会停留在简单的水平上。

同类推荐
  • 朱光潜经典作品选集

    朱光潜经典作品选集

    《谈美》和《谈美书简》是朱光潜两本最为经典的美学入门书,语言通俗易懂,本书将这两部作品合为一辑。《谈美》是朱光潜早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阐释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谈美书简》是朱光潜晚年的心血之作,探讨了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史》是美学泰斗朱光潜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西方美学专著,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谈修养》是朱光潜对自己人生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是作为过来人的他与青年的亲切谈心。本书针对青年人普遍面对的人生困惑,进行了分析和解答。全书由二十多篇文章组成,话题都是与青年人密切相关的,如立志、心理、伦理观、学问、读书、交友、性爱、恋爱结婚,等等。
  • 唐德刚作品集:五十年代的尘埃

    唐德刚作品集:五十年代的尘埃

    《五十年代的尘埃》,五十年代唐德刚在纽约发表的作品之精选,多为遗忘多年后重新整理发现的作品,故而称之。其中《梅兰芳传稿》既是唐德刚的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之一,几十年来在海外反复刊载,被评家认为是所有写梅兰芳的传记、文章中最出色的。文章如名剧,屡屡上演,屡屡为人喝彩,当真像梅兰芳演《贵妃醉酒》一样了。《我的女上司》等几篇小说的有趣,除了能让我们一窥五十年代留美知识分子的生活状况,更可以令读者领略一位优秀史学家的人生洞见和生命态度。《俄国的苍蝇和皮匠》由唐德刚根据老友何炳棣的一次旅行而记,文字亦十分有趣。
  • 怒放的爱恋

    怒放的爱恋

    民国名人是名副其实的风流一代,其婚恋故事更是长久以来后人关注探索的焦点。他们留下了大量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又自然流露出学识趣味的情书,这些文字便成为一份岁月的动人遗赠。名人们的日常生活、心灵世界在其中得到了最至情至性的展现。
  • 岁月回望集

    岁月回望集

    回望逝去的岁月,或许有多种方式:有的人会在静谧的环境中,独自一人,让随风的往事以过电影的形式在脑海中重现;有的人会面对一二知己,敞开心扉,倾诉此生一路走来的经年往事;也有的人会在同学、同事或战友聚会的场合,神情飞扬、绘声绘色地描述彼此共同经历过的校园生活、单位往事或军旅生涯……而我则是以这部拉拉杂杂的集子,对自己几十年生活中的一些印象深刻且有意义的所见所闻作些回顾。基于此,集子便取名为《岁月回望集》。
  • 帆挂长河

    帆挂长河

    本书为作者诗文选,曾被人评曰:“集半生之年,凝心血之花。”之作。细腻笔锋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平凡而不华丽的辞藻却写出了生活的真谛。
热门推荐
  • 肆馆

    肆馆

    世界上都有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当然有未曾圆满的爱情。
  • 神农鼎尊

    神农鼎尊

    一个神秘的小鼎,一个传奇的人生。一个贫穷的山村,一个致富的小伙。种瓜种菜种水果,人参灵芝卖大钱。甜甜的西瓜,我是神农最后一个弟子,带领大家走出果园山。
  • 娶妻重生

    娶妻重生

    霍容玥是霍家最小的姑娘,世人眼中宋霍两家娇宠着长大的姑娘。人人都说将门出身的平宁侯长孙昭冷情冷性、杀人如麻。可如今,霍容玥却成了他的填房妻子。平宁侯府的水深火热远超表象,吃斋念佛却心狠手辣的婆母,独得众宠却未请封世子的嫡长子。霍容玥只想要个孩子。长孙昭只想与她白头偕老,子孙满堂。--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跟帝王学处世

    跟帝王学处世

    做事先做人;正人先正已;近百个生动感人的处世故事;破解帝王处世之道------要想成大事得学会处世;本书收录了10位开明帝王从政前后的为人处世、修身、齐家的生动故事,读来引人入胜,融思想性、故事性、可读性于一体,具有借鉴意义。做人、做事,是每个人一生都要遇到的问题,如何处世?如何为人?如何修身?如何治家?都可以在本书所写的每位帝王的故事中找到答案。
  • 奥法启示录

    奥法启示录

    神火熄灭,魔力海枯竭。施法者选择变革,用材料,用灵魂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异鬼,魔物,职业者和贵族,无法调和的矛盾冲突,战争一触即发穿越者和原住民灵魂重新组合,摩多大陆最蹊跷的生物诞生了。他坐在地板上喃喃自语:“地球?摩多?我根本就是是个疯子吧。”我所做的将成为我消亡后的明证——门罗
  • 霸爱BOSS小娇妻

    霸爱BOSS小娇妻

    被人欺负不要紧,因为小和姐自己会欺负回来被人嫌弃也不要紧,因为小和姐还不一定看得上你!!只有你!说的就是你!总裁,你的爱要吧小和姐弄窒息了!!!
  • 我们是洪荒玩家

    我们是洪荒玩家

    某家族首领赵沐因带头执行996工作制倒在了工作岗位上。醒来了赶上了穿越的大潮,来到了洪荒世界中成为了一尾锦鲤。与他一同到来的还有一群蝗虫一般的玩家。与玩家斗智斗勇,不好好修仙发展洪荒朋克打算让洪荒核平的时候,赵沐却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洪荒之外还有诸天万界。我们是谁?我们是玩家,我们是洪荒玩家。嗷嗷嗷~~~神秘帝企鹅群741-563-719赵沐忽然发现,这个洪荒跟自己想象的有些不一样。轻松文,并非传统洪荒设定,提前告知,不喜轻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五情劫

    五情劫

    异体同心,分合难弃,两小无猜,日月同辉,为爱堪亡。五情劫,为爱痴,为爱死,泪落为冰,泪枯为岩。
  • 我在星际当精灵

    我在星际当精灵

    自从夏曦末穿越以后,她觉得自己的人生观都颠覆了。本以为自己穿越到了未来成了一个精灵,是要当一个乐于助人的小仙女。可是那系统什么回事?还要做任务?她夏曦末从小都很怕麻烦,而如今麻烦事一个接一个。随着一串连麻烦解决,一串连的麻烦的背后,却让夏曦末害怕真相……(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