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913300000024

第24章 印象中的金受申

我相信将会有人写写金受申。

说“会有人写”,是因为近来有人开始注意他的学问和作品了,前边加个“将”字,是眼下还没听说谁想写他。解放后,金受申不算得志,一来是因为他个人的种种原因,发迹不起来;二来是他那套“学问”在前些年没人当成学问,不仅不当成学问,说多了还有怀念旧社会、为腐朽生活方式招魂之嫌。他的作品主要是在解放前发表的,解放后没写多少东西,熟悉情况的老人,大半和他一样作古了。新人想写,却了解得不够。

我认识金受申是在解放之后,熟识,但没交情。

北京饭店后身霞公府,西头有幢红色小楼,如今成了北京饭店的后勤部门,躲在高大漂亮的贵宾楼后边,显得又矮又旧,死鼻子塌眼,来往行人谁也不注意它。可在五十年代这门口还真热闹过一阵子,因为北京市文联和市府文化处都设在这儿,出出进进有不少名人。名人有两派,一派是解放区来的,如李伯钊、赵树理、马烽等等,刚从解放区进城,生气勃勃,风华正茂,是革命文化的主流,当然引人瞩目;另一派是北京原有的大家名流或刚从国外归来的文人学者,如老舍、梅兰芳,名高望重,根深位显,是团结统战的对象,格外受到尊重,坦白地说,有些后来被尊为“宗师”、“泰斗”的人物那时都还站不上最前排。出出入入,打头碰脸遇见名人是常事。有回我要出门办事,有个瘦溜溜的中年人挡住了路,那人正冲着传达室姓田的老头一个劲鞠躬,谦恭地说:“您辛苦,您多照应,您多捧……”刚说声“劳驾,让我过去,”那人回过脸来冲我也来一躬,笑着说:“我叫马连良,刚从外边回来,还不大懂咱们的新规矩,您多照应,您多捧,您……”我连忙还礼。门外头更热闹,一群年轻人正伸着脖子往文化处院里看,一打听才知道新凤霞刚走进门去,戏迷们要等着她出来时再看一眼,那时候谁会注意穿装打扮都像个摆卦摊的金受申?

我跟金受申在一个单位工作也算有些年,没记得他换过行头,不论是冬天的干部服,还是夏天的白衬衣,都是又肥又大,袖子盖住手,裤脚掩着脚面,一年四季顶着个干部帽,大概从头上就没摘下来过,一手拄着根大拐棍,一手挎着个破书包,手中攥着条大手绢,他的手有残疾,还有一边走路一边拿手绢擦鼻子的习惯。

金受申是老舍先生使了些劲才调到文联来的。闹不清那以前他干什么,好像是在小学教书,但也不一定,总之调来前他的处境不好,为什么不好?我既不知道也不想多嘴,只是老舍先生对他的关怀给我留下挺深印象,为调他来文联,老舍先生说了好几回:“这个人有用,现在他处境困难,咱们调来也算人尽其才,大伙儿都帮帮忙,都是动笔杆的……”

金受申来了,先在《说说唱唱》,后在《北京文艺》,都是当一般的编辑,拄着拐棍按时上班,老老实实看稿退稿做一切分配他做的事,开会很少发言,平时我们聊天他也不大插嘴。那时我们年轻人正全心全意学习老大哥,读小说读的是法捷耶夫、尼古拉耶娃,看电影看的是《幸福的生活》《攻克柏林》,我们说这些他插不上嘴。不过他能插嘴的事情他也不大插嘴,研究工作,给领导提意见他不说话,争等级,争待遇这类事他不掺和,人们也并不因此表扬他,人们不怎么注意他的存在,他也满足于不被人们注意,他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是身上总带点儿酒味。早上就有,下午尤甚。

可时间一长,就露出点儿他的面貌了。

这年冬天我病了,高烧不退。那时候还没有公费医疗,我自己买些羚翘解毒丸,阿斯匹林之类吃了不见起色。在走廊上碰上金受申,他问了问我的病情,站在那儿号了一下脉,说:“到屋里去。”进屋之后他找了张稿纸,掏出他的大号金星钢笔,哗啦哗啦,就开了一张方子说:“到北边的药铺抓两副,吃好了请我碗老豆腐,不好我退你药钱。”我半信半疑去药铺抓药,柜台上一看方子,问我:“您跟金大夫是同事吗?他近来怎么样?”我一听愣了,笑道:“这位金同志是我们的编辑,不是大夫,您认错人了吧?”药铺的人说:“编辑开的方我们敢给抓吗?金受申,正式挂过牌的!我们都认识。”

吃完药病好了。我没请他吃老豆腐,过了几年又想起这件事来,我就请他跟金寄水吃了顿馄饨。那工夫要吃馄饨到处都有,他们俩却指定要上首都电影院旁边的一家个体户小门脸儿去。那时卖馄饨的就卖馄饨,不带卖酒菜,路上他买了两条黄瓜,进门后找掌柜兼厨师借了一个大碗,上隔壁山西大酒缸买来半斤汾酒,说声:“劳驾把黄瓜拍拍,多搁姜丝,可别放芝麻酱。”掌柜走后他又发表言论说:“现在有人拌黄瓜要放芝麻酱,那叫什么玩意儿,北京人哪有这样吃法的?拍黄瓜就是酱油醋外只加姜丝,这才吃出菜味来。”一会儿掌柜把拌好的黄瓜端来了,寄水和受申都坚持请他喝一杯。掌柜推谢再三,抿了一口,连连鞠躬道谢。受申说:“咱们谁跟谁呀,您怎么这么客气呀。”转身就对我介绍说:“这是尚掌柜,平南王尚可喜的后人,都是朋友。”尚掌柜笑笑说:“以后您多照应。”

喝了两杯酒,又进来一位,有四十来岁,上身穿杭纺衬衫,下身是制服裤,圆口千层底布鞋,手里摇着把折扇。两位金爷都起立问好,说:“六爷您怎么闲在?”那位说:“机关开会,会散了不想回家赶饭了,没想到碰上您二位。”寄水又转身给我介绍:“这位是王府六爷,本来他要袭王的……”那位客气地一笑说:“别折我的寿了,手拿把掐要袭王的还是您……”谈笑声中六爷就坐到了我们桌上,先问:“给你们几位再添点什么?”然后自己要了碗馄饨,叫多加芫荽,就跟我们喝起来。这时受申拿过他那把折扇来看,看着上边的画和题词念叨说:“唔,甲贝勒画的草虫,乙额附的兰草。这丙王爷的几笔字还真有他祖上成亲王的神韵……”接着寄水就和那位王爷互相打听几个皇亲国戚的近况,说话就热闹起来。

“您见五贝勒爷替我请安。”

“再碰见老王爷可替我问好。”

听口气他们是常有来往,不断川换的,谈得高兴,金受申说:“再两条黄瓜来。”寄水就跑出去买根黄瓜还带来一包铁蚕豆。我整个听傻了眼,因为从没亲耳听身边的人讲皇亲贵族的事这么亲切,这么熟悉,这么没当回事的。

回去的路上寄水有事,上电车走了。金受申跟我仍就伴步行。我就说:“没想到旗人之间你们还保留着原来的称呼,并且来往挺密切。”他说:“他们都是黄带子,还保持联系。我是平民,只是逢场作戏,平日并没交往。你没见寄水至今作派跟咱还不一样吗?”说完一笑。我听不出这话是褒是贬,按为人来说寄水是更随和,更谦逊的人。虽然有点儿个人习惯,比如都混到一天两顿窝头一碗粥了,咸菜还要切得像头发那么细,凉窝头得切成片要用油炸着吃。这是穷讲究,算不上摆作派。

后来我上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去了,就不大再见金受申,有次我回北京文联办事碰见了他,见面他不问学习情况,却问:“你们是住在鼓楼东大街吗?”我说:“是。”他说那把角儿有个大酒缸,一到冬天门口就挂只鹰,挂些野兔野鸡,现在还在吧?我说:“在呀。”他说:“你再去喝酒甭给钱,你就说你是金受申的朋友,给钱他也不要。”后来我真的去那酒铺喝了两回酒,跟掌柜谈起金受申来,问他认识不认识?掌柜连说:“金爷吗,安定门里这一片老户谁不认识他呀,这要是搬家呀,拉煤什么的,要用排子车,您去雇车就提金受申,他们绝不敢多收钱。”话是这么说,他可没提不收我的酒钱。于是,他们为什么都知道金受申,以及怎么都这么大面子,我也就没问,后来想问时别说酒馆,连那片房子都拆了。

大概也就是那一阵,金受申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谈北京的电车,他还存有北京头一天通电车时的电车票。还有一篇谈“勤行”,说了他早年在砂锅居吃饭时堂倌的服务态度。又有一天我翻旧杂志看到他写的一篇谈风筝的文章。其中特别讲了当年在放镖砣玩的人。别人在红墙里边放风筝,他在红墙外,看谁的风筝好他把镖砣甩上去钩住人家的线,把风筝拉拽到墙外取下抢走,场内的人要绕出红墙得走好半天,追出来抢风筝的人已跑远了。这些引起了我的兴趣,我跟寄水打听他以前都在哪里发表文章。经寄水介绍,我才找了当时的立言画刊等旧杂志来看,才发现他写北京风俗的文章,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茶馆酒肆,花鸟鱼虫的文章足有几百篇,少说也有几十万字,其知识之丰富,文字之老道,绝非一般小报文章可比。在这方面他确实称得上是既杂又专的一家。我这才明白老舍先生为什么对他器重,也觉得他这套学问和他这人都还没得到充分发挥。

我有意找他闲谈,想了解他以前的情况。他拿出一张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毕业纪念”的照片给我看。那上边有他。他以此证明他是正经进过大学门学文学的,他说只因后来选择了通俗文化这一行,就困顿住了。我怀疑搞通俗文化是他困顿的唯一原因,我觉得他自己也并不把这话当真,但我们谁也不想点破这一点,谈话就此结束。

1957年我又回到北京文联。反右前曾和金受申有过较多的接触,听到他酒后说几句平常不说的话。反右中我成了****,就断了和他的私交,只在会上听到他几次发言,也听到几句他平常不说的话,那些话都是在泛泛的讨论问题时说的,到揭发批判我时,他却闭紧了口一声不出。由此我对他的为人、处境和心态又多了点儿了解。我下去劳动改造之后,有天在西单街头碰上了他,本想避开,他热情地叫住了我,问我生活怎样?我说还过得去。他说,我在研究你的会上说了,小邓就是个毛包,别的有什么?你别急,劳动两年就完了,你才多大岁数!我很感谢他,但没多说什么就分手了,这是我最后一次看见他。

后来我去了东北。后来听说他得了病,是癌,但他拒绝开刀,后来就听说他去世了。

“**********”过后,我又回到北京来。有次去看金寄水。谈起金受申,寄水说金受申去世前他去看过。见到寄水他哭了。金受申说:“这年头你还敢来看我,真够朋友。”我说:“金受申这病和他爱喝酒怕有关系吧,他酒上太没节制。”

寄水说:“咱们全叫他蒙了,最后见面时他才告诉我,其实他不能喝酒,也并不多喝。带点儿酒气去上班,是故意要给人造成个长醉不醒,懵里懵登的样子。这样可以减少许多麻烦……”

这也是最后一次和人谈起金受申,不久寄水也去世了。我总以为都住在北京,来往很方便,反倒没抓紧时候多去看几回寄水,他去世时我正出差在外,回来看见讣告,我很伤心,觉得对不起朋友。

我想将会有人正经写写金受申,也会有人正正经经地写写寄水。

同类推荐
  • 精神自治

    精神自治

    透过《王开岭文集(随笔卷):精神自治(修订版)》,作为读者,我游历了一个人的精神地理,被那些从未见过的神奇风光吸引。那风光在日常的旅游地图上是见不到的。我不敢断言这样的地理绝无仅有,但我确定的是,这是当代为数不多的身兼多种文质的作家和作品。《王开岭文集(随笔卷):精神自治(修订版)》让我看到了一个智者、一位诗人、一颗良心、一个浪漫而冷峻的同时代人。这样一个夜晚,携上这样一本书,与之同行。我感到了雪的融化、心的欢愉和春天的临近。
  • 人生不过如此

    人生不过如此

    我们认为一个对于自己的生命与生活,应该可以有一种态度,一种不必客气的态度。谁都想好好的活着的,这是人情。怎么样才算活得好好的呢?那就各人各说了。我们几个人之间有了下列相当的了解,于是说到“吾庐。”一是自爱,我们站在爱人的立场上,有爱自己的理由。二是和平,至少要在我们之间,这不是一个梦。三是前进,惟前进才有生命,要扩展生命,惟有更前进。四是闲话,“勤靡余暇心有常闲”之谓。在此,我们将不为一切所吞没……
  • 少男少女文摘修订——校园小语

    少男少女文摘修订——校园小语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迟子建散文

    迟子建散文

    迟子建,当代女作家,1964年出生于东北最北方的小村“北极”,大兴安岭师专毕业。1986年因发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而成名,其作品带有某种散文化风格,这一点与萧红有些相似,许多读者也许正是因此而喜欢她独特的语言风格。曾获得鲁迅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文等出版。很多小说被中篇小说选刊和小说月报转载,是当代文坛产量交稿,很有实力,很有影响的女作家。
  • 女人芬芳

    女人芬芳

    本书为笔者文集,包括散文、诗歌及社会写真三个部分,其中,社会写真为过去已发稿。散文中,仅有部分为已发稿,其余为新作。散文诗及诗歌均为新作。共计12余万字。
热门推荐
  • 不灭仙帝

    不灭仙帝

    星岚宗宗主千玄月与魔煞酆都宗主冷若风天界大战,遗落神秘宝物,且看夜漠如何纵横修界又如何脚踏天界!
  • 位面超级穿梭

    位面超级穿梭

    他,得到了一个系统。魔法位面的绚丽,武侠位面的惊险,修真位面的神奇,科技的位面神秘,当然肯定会有现代都市的艳遇,他不一个小心发达了……
  • 风破天穹

    风破天穹

    莫名其妙的穿越,无语到爆的意外,欢迎来到变态模式下的魔塔大世界。当大世界的元素紊乱,当这个世界的最后一缕风元素也即将消失的时候,挽狂澜于既倒,回溯风之天穹的那个身影,是无边苍穹下傲笑天地的勇者,是风中吟唱了无数遍的,天选之子!
  • 传世美玉

    传世美玉

    拍卖会上一枚古董玉佩的出现,牵扯出三代人的爱恨情仇以及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这到底是一块什么样的玉佩,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
  • 亘古劫道

    亘古劫道

    曾经的辉煌种族,祖道遗弃。曾经的尊亲帝族,落寞如微。……凡尘中清心无欲的少年,因莫测的命运而崛起,悟远古炎祖之道,自此平步青云,踏上诡测的路途。……
  • 黑色蔷薇:冷酷冰公主

    黑色蔷薇:冷酷冰公主

    《黑色蔷薇:冷酷冰公主》又名《黑色蔷薇:堕落的天使》:10年前的一切成就了10年后的她,10年前温柔的羊羔成了嗜血的狼,沉睡的狮子被惊醒,开始了她的复仇;被伤过的心能否再爱?堕落的天使能否重生?当她徘徊于恶魔与天使之间,她是选择天使还是恶魔?遗忘还是铭记?
  • 我和美女是邻居

    我和美女是邻居

    一位是公司老板的千金小姐,另一边是自己的美女邻居,白领叶辉会如何选择了。
  • 末世之灾厄纪

    末世之灾厄纪

    太阳爆发,灾便紧随而来,厄于四地而生,恐怖从深眠中苏醒,末世到来了
  • 龙钦

    龙钦

    一位憧憬修仙的少年,昏迷三年后,脑海中出现一本古书,一缕残魂,残魂整日教唆他修习什么亡灵魔法。可是憧憬修仙的他却不曾动摇,一直等待着十年一度的仙门招收弟子,在离仙门一步之遥时,他却被人暗害,幸得古书与残魂相救,从此,一位亡灵大法师诞生了!!!
  • 我特喵变成了猫

    我特喵变成了猫

    我叫糖豆。我穿越了!我特喵怎么也没想到,我竟然变成了一只猫!————————这是一本主角变成猫的轻松温馨的日常流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