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71600000017

第17章 黄震的义理史学(2)

黄震的义理史学中有一个极富创造性的观点,即“史无定体论”。黄震认为,只要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予以记载的文本,都可以看作是“史书”,如《名臣言行录》。《名臣言行录》是朱熹所编,其本意在于:予读近代文集及记事之书,观其所载国朝名臣言行之迹多有补于世教,然以其散出而无统也,既莫究其始终表里之全,而又汩于虚浮诡诞之说,予尝病之,于是掇取其要,聚为此录,以备记览。“尽管后人肯定了这部着作的史学价值,但究其形式,并不符合史着的要求。而黄震则以”史无定体论“明确表示,《名臣言行录》就是一部史学作品。他说:然则此录岂特记诸贤之言行而已哉!愚尝谓史无定体,《书》随事为篇,《春秋》纪年以书,班、马以来分纪传,而此录亦朱文公阴寓本朝之史。”这也就意味着,《名臣言行录》不仅仅是朱熹对前贤言行的记录,还包含着宋代历史的记述。黄震以具体的事例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如释藩镇兵权而天下定,取幽燕纳李继捧而狄患启,李文靖镇以清静而民生安,寇莱公决策亲征而边好久,王文正苟且顺从天书祷祠之妄作而国力几弊,王沂公相仁宗初年,韩魏公保佑英宗、神宗初年,而主少国危之日安若泰山,王安石行新法、开边隙而天下几危,宣仁圣烈太后相司马公而天下再安,范纯仁兼用小人,致章子厚、蔡京辈绍述安石而国家遂有南迁之祸。盛衰大要,不出此数者,皆可考见。“所以,凡国朝盛衰之故,亦莫不隐然备间其间矣”。

黄震“史无定体”的思想也表现于他的历史撰述之中。黄震并不讳言对朱熹《资治通鉴纲目》的推崇:然朱文公作《通鉴纲目》,亦惟始于三晋大夫,其事惟史,虽不以大事为名,而纲即所以继《春秋》,目即所以继三传,剪裁出入,首尾贯通。“也因此,他所着的《古今纪要》体例与《纲目》有相似之处。同《纲目》一样,《古今纪要》以每一朝的帝王为核心,下以简练的语言叙述重大事件,并夹杂有自己的评论,同时以小字标注年代。但是,《古今纪要》的记述形式也有自己的特点。其每叙述完一朝帝王的事迹,会按照类别来记载大臣的事情,形式为大字书写臣子之类型,如孝义、隐逸、儒学等,小字记叙名字和他们的主要事件。这明显是把纪传体的体例形式融合于史着中。而且黄震的分类会随朝代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说,《古今纪要》卷5之前,选择那些重要大臣不加分类的一并书写。从卷6南朝开始,将大臣分为儒林、文学、孝义、隐逸、恩幸五类,分而述之,同时还增加了”夷貊类“记载边疆少数民族的历史。此后,根据每朝的特点,相应地增加或者减少类传的数量。如唐太宗下,将大臣划分为忠义、孝友、隐逸、循吏、儒学、文艺、方技、奸臣八类,且单独将”唐初起兵割据者“列为一项。从卷10中宗之下,又独列”相“类。唐玄宗时因为发生了”安史之乱,“以郭子仪和李光弼为代表的武将地位被凸显出来,所以又专列”将“一类。五代时期,士风颓废,气节沦丧,黄震又在卷16中仿照欧阳修作《五代史》的体例,列死节、死事、去就不违义、以忠获罪至死不言等类别,且以大字顶格书写,以示庄重。而且,从唐朝开始,对于每一君的皇后和皇子也都加以叙述。《古今纪要》体例上的这些”变化“都可以体现出黄震”史无定体的思想。

黄震提出“史无定体”也有着时代的因素。我们知道,宋代史学非常兴盛,不仅史着众多,体例上也多有创新,如纪事本末体、纲目体等。而“史无定体”可以看作是对此现象的一个总结。同时,以之为据,可以扩大史学着作的范围,这对于“义理史学”思想的表述和传扬是非常有利的。

四、重道德更重事功的史学评论

义理史学特别强调道德内容,黄震也是如此。在《古今纪要》中,有大量内容与道德相联系。如在南朝之后大臣的分类上,多以“德行”为标准,如忠义、孝友、隐逸等。以此为标准,黄震对一些“不以德行为重”的史书提出了批评。如李延寿的《南史》将“循吏传”列于“儒林传”前,文学传“列于”孝义传“前,黄震即认为其”文章往往陋弱,至其条画布置尤更可笑。《南史》分国以传其臣,但因为仕于齐者往往尝仕于宋,今日之仕于梁者,他日未必不仕于陈也,所以按朝代为大臣作传没有任何意义,应该效法欧阳修《新五代史》列杂臣传。基于义理史学的需要,黄震特别指出,一些道德高深的名士宿儒也应当在史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隋书》文学传未能把王通列入,尤皆秕糠可笑,不知所说者何事而可名文学哉!。

黄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以道德为标尺,他对不真心好德的汉武帝和汉宣帝都提出了批评:武帝本心实不在修德,宣帝本心实不在尚德。虽曰喜之,非能心诚好之也。二帝终身之所行,已占乎此时矣。不把杨雄列为“儒者”也是因为他投靠王莽,丧失了臣节,然儒非徒文之可名也,必道德深醇而后可以言儒,必出处无愧而后可以言儒。汉世之儒惟董生,其次王阳可耳。雄美新投阁,大节已亏,儒于何有?

值得注意的是,黄震的义理史学中,事功思想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对于史书的评价,就多以之作为衡量的标准。如黄震特别重视能够造福于民的“循吏”,在他看来:

天地生才,国家养士,正为何事?孔子历聘,孟子游说,果为何说?而惑于庄生寓言之许由哉?且隐逸者,独善其身之名也。唐“隐逸”惟孙思邈志行修洁,言论可法,无愧于隐逸之名。其余不为清谈则为沉湎,又否则为道士异端之学,败礼伤教,于斯为甚。使唐之大体不正,又一西晋矣。曾是而谓之独善可乎?就使其能独善,是其志不伸于时,泽不加于民,德虽未必与达者异,而功则不得与达者伍,隐逸不先循吏亦昭昭矣。

从黄震对“志伸于时,泽加于民,达者之功”的肯定已经表明“功业”的重要意义。所以他特别反感那些只会讲经说古、吟诗作对的士人,强调应该有建立功业之“实”,世岂有不学而可以为国,又岂有空文无实而可以言学者哉!

黄震对提倡“事功”的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苏轼、苏辙也都赞赏有加:

公(欧阳修)于后学从游,多谈吏事,且曰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呜呼,公一代文章宗师,东坡先生所尊事,昌黎公以来一人而已,所言犹若是,后之欲为文者可以观矣。

新法之行,东坡为争不胜,扰扰垂二十年,天下几危,温公革弊一新,五年而吕大防、刘挚调停之说起,颖滨争之;又四年,李清臣用而绍述之说起,新法复行,颖滨争不胜,天下事去矣。二公议论,关系之大若此。若其文章声望,儿童所共知,此不暇复论之。

即使是五代、两宋时期着名的“隐士”陈抟,在黄震笔下也展示了其“出世”的一面:希夷陈先生,周世宗问黄白不对而对以苍生为念,宋琪等问修养道不对而对以合德为治,历五季闻革命辄颦蹙。太祖登极则惊喜大笑曰:天下自此定矣!呜呼!先生虽隐,岂忘世独善者哉?

有鉴于此,黄震指出,如果个人的“德行”只是展示了自己的名节而无助于国家的福祉,其行为应该被批评而非赞誉。他通过太伯、季札“让国”事件说明了这一观点:

太伯三让而周兴,季札三让而吴亡,以季札为贤,王季其不贤者乎?札,周之后也,不慕其前文人而区区慕一曹子臧,且阖闾为乱,札反为之使晋,以观诸侯之变,曾不闻一语谏止,何耶?吴之有季札,犹宋之有公子目夷也。目夷既逊位襄公,襄公用鄫子谏围曹,谏求诸侯,谏楚半济而不击,又谏襄公,虽不用,而目夷于宗国之义尽矣。札偏忧他国之存亡,于宗国独忘言焉,又何耶。然则札未得与目夷比,其闻于后世者,博学耳。

以让国本身论,太伯、季札都表现出了德;以结果论,前者让使周朝兴盛,后者让却导致了吴国的灭亡。所以,季札受人尊敬不该是因为“德”。不难看出,黄震对二者评述的关注点是其“后果”而非行为,这与“道德论人”的标准显然不同。又如,吕祖谦借杨时之论批评蔺相如,认为其行为属于匹夫之勇,不可为诫。黄震则根据当时具体的状况指出,如果没有蔺相如大义凛然的行为,只会加速赵国祸患的到来,所以蔺相如是“处万死一生之地,安若无事”的“烈士”,杨时之语也属“正道”,至于只会座谈的书生,除了惭愧还能做什么呢。所以,真正的士人应该将“德行”和“功业”合而为一,如同北宋的司马光一样,“三代后功名士未必知道德,道德士未必就功名,功名从道德中来者,温公也”。

黄震“重事功”的观点还体现在他对史学着作的评论中。如在《唐史》列传中,循吏传“位于”隐逸传“之前,黄震认为:《唐史》以隐逸先循吏,是何重介僻之士而轻为民父母者哉?”“为民父母”者自然就是那些能够在实际政务中造福于民的官员,所以列传的顺序应该是先“循吏”后“隐逸”。而且作史者在选择进入“循吏”行列的人物时一定要谨慎,不可随意选人入传。《北史》中“循吏”的择取就略显草率,“苏琼诚心爱民,西汉龚黄之俦,所宜特传,余似不必。盖两汉书于此甚不轻予,虽韩延寿亦不以入循吏”。

当然,黄震对文士功业的推重也是有原则的,即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去建功立业,否则不值得称道,如战国之士就是如此。黄震指出,战国时期的辩士不但抛弃了三代理义,还直接以“揣摩之术”来蛊惑人君,求取自己的功名富贵。更不能容忍的是士人本为“止杀助治”,而他们却反其道而行之,以如何灭他国为首要任务,这些人哪够得上“士”的资格,所以纵观战国二百余年时间中,惟鲁仲连正名义,止帝秦,为天下士,惟孟荀明王道,宗孔氏,为万世士,彼纷纷者不足言士。“显然,这种认识可以说又回到了”义理论史的框架中。

从现实来看,黄震对“义理史学”道德褒贬的“修正”有着积极的意义。南宋后期,程朱思想过分重视道德而忽视事功的弊端已经暴露出来。一些学者或者官员平时高谈程朱之学,宣扬纲常气节,遇事则手足无措,慌张无计,更有一些名利之徒将程朱学术作为进身之阶,“口中常诵前贤语,举止则如无赖行”,这些现象自然不利于王朝的治理。更何况当时的南宋朝廷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急需能够重振国事的实用人才。所以,黄震才将功利因素注入“专尚道德”的义理史学中,力图实现道德和事功的统一。

五、《史记》、《古史》的比较

南宋史家很重视司马迁的《史记》,也较推崇苏辙的《古史》,朱熹就曾在文章中借用了苏辙《古史》中的“断语”给《史记》的“缺点”作了一个总结。黄震对二书亦十分感兴趣,他在《黄氏日抄》中,有多处将两书进行比较。

首先,黄震指出,《史记》的文笔非常优美,无论是历史人物的描写还是评述都令人击节赞叹:

太史公作廉颇、蔺相如传而附之赵奢、李牧,赵之兴亡着焉。一时烈丈夫英风伟概,令人千载兴起。而史笔之妙,开合变化,又足以曲尽形容,真奇事哉。《古史》因之不敢易一字,亦宜矣。

然以文论,则史迁之赞,山峭水洁,不可尚也矣。

比较而言,《古史》在文笔上远逊于《史记》:单看《古史》,自成一家,参看《史记》,即《古史》如草茅自用之士立乎风流蕴藉贵公子之侧矣。太史公何可当也,苏子轻以疏略目之哉?

其次,黄震认为,与《古史》相比,《史记》中的很多史实更加真实可信,所以苏辙对《史记》“疏略而轻信”的论断并不准确。比如,夏朝太康、仲康的继位问题。《史记》记载,太康死后是仲康接位,而《古史》记录为后羿驱逐太康而立仲康,黄震通过分析,认为当以《史记》为准。“《史记》载太康失国,太康崩,弟仲康立。《古史》载羿逐太康而立其弟仲康……愚意若果逐太康而立仲康,则不待太康之既崩,太康崩而后仲康立,盍伤宗国之坠祀,而兄弟在外者自以次续之。于义为顺,于经亦合,当从《史记》。”又如,《史记》记载,太伯、仲庸知太王意欲立王季,故断发文身而走吴。《古史》则书太伯即位治国,至仲庸时才断发文身。对此,黄震先引用了《论衡》中关于此事的论述,然后评论说,其(指《论衡》)所载颇详,且与吾夫子三以天下让之说合,恐必有自来。很明显,黄震是同意司马迁的观点的。而且,以孔子之语判断历史的真伪,又明显符合义理史家的考史标准。

黄震肯定《史记》事迹真实,固然有“求真”的一面,但还有另外的原因。前已指出,义理史学家在考察史实时,着眼点是其中所含的“义理”,正如胡宏在《皇王大纪》中表述的那样,只要合乎理义,即便是诬罔之言不妨取之,如果有悖于理义,圣贤之语也尽可抛弃。但以此标准来取舍和评论史事必然会减弱对历史真实性的关注,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中就有这个问题。到了黄震,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纠正“义理记事”的弊端,他特别强调《史记》之真就充分体现出这点。同时,黄震还通过其他议论表明自己对历史真实性的重视。如他认为,很多史书都是“托古”而作,内容荒诞不经,列子之言类杨朱,而后世以黄老并言者,恐亦借古圣人为重,如神仙则言黄帝,俭则言尧许行,并耕则言神农,皆起于后世耳,古岂有此哉。(《吴越春秋》)多诬诞,全类野史。

最后,黄震认为,虽然《古史》在文笔和史实上不及《史记》,但所含的“义理”却远比《史记》丰富。以伍子胥为例,黄震指出,相比较《古史》,《史记》对于伍子胥的记载十分详尽,且对他复仇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但苏辙认为伍子胥的行为都是违背理义之举,固对之严加批评,所以“《史记》赞伍员弃小义雪大耻而《古史》罪之,史迁不及苏子”。又如,《史记》记述孔子出生为“野合”,黄震指出“(司马迁)独其信齐东野人之语,谓夫子由野合而生,为可鄙耳”。他对《古史》否定宰我、子贡有“叛乱”的行为也表示赞赏:苏子辩宰我无从叛之事,子贡无乱齐之事,皆有功圣门!“又如,司马迁对古代快意恩仇的”侠士“极为敬仰,所以在《史记》中专辟有”刺客列传“一章,但苏辙却不以为然,考之《春秋》,无曹沫劫盟之事,而四人者,亦皆非贤,于《春秋》法当书盗而不名”,所以“彼凶愚小人,狂惑轻生,何足垂世而以传为”。

同类推荐
  • 回到宋朝做歌手

    回到宋朝做歌手

    王浩原本是一个曾经参加过快乐男声和明日之子而在海选阶段就被淘汰的选手,却莫名其妙地穿越到了北宋初年,重生附体到了一个以写词为生的穷酸书生身上。紧接着,他就阴差阳错地在北宋初年成为了最炙手可热的原创金曲歌手!
  • 我有无敌舰队

    我有无敌舰队

    古有始皇一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为大秦、保社稷。今有我王新打破百年之不变局,合并华夏神州,引领炎黄再临世界巅峰。唐朝末年,各地节度使佣兵自重,割据地方,历史走进了战火纷飞的五代十国;十国末年,分裂本应被大宋一统,但历史被神秘力量所改变,大宋并未出现,华夏大地依旧四分五裂。王新魂穿百年来到这个世界,灵魂附身落难世家少爷身上。在这个恶意满满未知世界中,看他如何用科学知识发展势力,用智慧逢凶化吉。看他如何用科技武装铁血军团,与无敌舰队,护我汉人再临世界巅峰。
  • 完结

    完结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会回到那个自小就崇拜的、名垂千古的大英雄的时代,在弥久尘封的昨日历史中,掀开波澜壮阔的明日篇章。有如历史汪洋中的一颗水滴,他溯流着童年的梦想:回到一个英雄驰骋的年代,去拯救英雄……【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锻奴

    锻奴

    开局一条裤衩,装备全靠忽悠。一不留神,奴隶变成了大首领。北冰洋钓鱼、贝加尔湖溜冰、库页岛打虎……穿越的日子不能再潇洒。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中原陆沉?关老子屁事!不过,兄弟朋友总得帮一下吧?
  • 中国东乡族

    中国东乡族

    这套《中华民族全书》主题鲜明,彰显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理念,执着追求:充分展示56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全面探寻56个民族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深刻解读56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真切反映56个民族生机勃勃的发展前景。
热门推荐
  • 极品超神学生

    极品超神学生

    都市中,一位最强兵王回归,年仅17岁的他已是最强杀手组织中的前五名,这次他回来了,美艳女老师,高冷女警花,富家千金.....各种邂逅等着他
  • 晨武

    晨武

    在这样一个充满混乱的世界,新教皇刚刚登基,无处不在的高强灵者心怀不轨,雪晨星无依无靠,被视作废物的他究竟怎样逆袭,出身卑微的他却身负重任,修炼之途尽管艰苦,艰难像一层层浪花向他拍来,究竟是他先被仇恨压垮,还是不忘初心,追寻梦想,完成征途。
  • 穿越农女发家

    穿越农女发家

    穿成农女,斗极品,养包子,发家致富的光辉大路。咦?这个男人为啥和我儿子这么像?!!!
  • 恋爱魔术

    恋爱魔术

    神知道,我不爱你。把酒憎恨五十年,花丛中过月中眠。世界级的青年魔术师,魔法与魔术交替的双手。光与影之中,演奏着女孩子无法抗拒的命运。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世界级的富豪花花公子,天才只用别人百分之一的学习就能换来百分百的收获。月影遍凡尘,妙语空空手。世界级的偷盗艺术家,高楼大厦间飞跃横纵,没有他偷不到的东西,包括女孩子的心。当着三重身份聚于一身,会发生怎么样奇妙的化学反应?
  • 带着手机穿越当领主

    带着手机穿越当领主

    时忆穿越了,没有系统,没有老爷爷,无法修炼,还意外继承了一个穷得叮当响的领地。不过,天无绝人之路,时忆还有手机,一部储存了人类近乎所有知识的智能手机。科技与魔法的碰撞,到底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时忆如何用一部手机征服这个大陆,让无数强者拜服在身前?让我们拭目以待。
  • 明清惊天大案

    明清惊天大案

    《明清惊天大案》精选了明清两朝11个著名的惊天大案,以通俗的笔调对它们进行解读和剖析,让读者在品味这些历史事件的同时,也能对中国的近代史进行一番梳理和思考。元朝是个短命的王朝。蒙古人的铁骑虽然曾经纵横欧亚大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版图最为庞大的帝国,但他们在治理国家和统治民众上实在不是行家里手,短短的160余年,元朝的统治就从终点回到了起点。
  • 妖娆娇妻哪里逃

    妖娆娇妻哪里逃

    她是令人羡慕万千的富家小姐,他是宠溺她至深至爱的青梅竹马……她被抢婚,他来救婚……本以为以后便是一场天长地久,以为以后可以长相厮守,然而……她却发现他的身后竟然隐藏着阴谋。
  • 诸神时代之暗帝传说

    诸神时代之暗帝传说

    上古诸神如何出现,又将去往何处?在诸神的时代,看他如何与诸神比肩!
  • 契约鲜妻:偏执BOSS宠上瘾

    契约鲜妻:偏执BOSS宠上瘾

    唐思最初嫁给陆泽舟的目的,是为了帮唐家解决破产问题,两人契约婚姻,黑子白字。可没想到婚后才几天,陆总就变了卦:“老婆,我觉得分床睡这件事太不人道了,要不我们——”唐思:“分房?”“……算了还是。”过了几天陆总又说:“老婆,你看隔壁的小女儿多可爱,要不然我们——”唐思:“你生?”陆泽舟:“好啊好啊,只要你肯帮我忙我现在就去生。”唐思:“……”
  • 爱情公寓6之青春再现

    爱情公寓6之青春再现

    爱5标着的青春的结束,但是我们的梦想依然还存在!而这才是我们的青春青春不悔,为爱前行完美的结局才是爱情公寓真正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