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71600000015

第15章 《通鉴纲目》和《资治通鉴》的比较(3)

同时,朱熹在《纲目》中也对司马光记载的天象有所取舍,比如一些无关大事的皇家宫殿发生灾祸就被删削,西汉元帝永光四年(前40年)“孝宣园东阙灾”,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悼考庙灾”都不见于《纲目》。如果是《资治通鉴》中的“祥瑞”、妖妄之事,朱熹更坚决地不予着录,如汉成帝鸿嘉元年(前20年)“黄龙见真定”事就没有被收于《纲目》中。而从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317年)到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共113年的时间里,《纲目》至少删减了《通鉴》中的五件妖异事。咸康八年(342年)的妖怪事,咸安二年(372年)彭城妖人卢怀光事,太元九年(384年)陇西王嘉异术事,十年(385年)前秦将士吐肉饲妻子事,义熙十年(414年)妖贼马弘事。

总之,无论是司马光,还是朱熹,在天象灾异的选取上都有着严格的标准,虽然或取或否略有不同,但都没有像汉朝学者一样流于荒诞。

(第三节)《纲目》与《通鉴》的不同点

一、编撰方式不同

西汉司马迁以《史记》创立了纪传体,东汉荀悦则以《汉纪》“复兴”了编年体,此后的史学界,形成了“班荀二体,角力争先”的局面。但到了唐朝,由于官修史书均用纪传体,所以编年体很受冷落。这种状况一直到了司马光修成《资治通鉴》后,才得以改变。《资治通鉴》能够打破纪传体“独领史学风骚”的局面,当然有各种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其编撰方式上的创新是重要的因素。具体来说,《通鉴》在编撰方式上不仅继承了编年体例固有的优点,即以时间为经,以事迹为纬,使多方面史事毕列并陈,而且还有所发展。

第一,定凡例。史书修撰,贵有法则,其法则即为“凡例”。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就提出,在修史的四要纲中,品酌事例之条“尤为重要。刘知几也说:史无例则,是非莫准。”对于《资治通鉴》而言,凡例“更显重要。众所周知,《通鉴》经过了”三道程序“才得以完成。首先是搜集资料,并按照时间顺序,排定史实,制成丛目;其次在丛目的基础上,通过对史料更为细致地考证,去伪存真,写成长编;最后裁减熔铸,删削定稿。因为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刘恕、刘攽、范祖禹、司马光等多人之手,所以必须要通过制定”凡例,“为史实的选择划定统一的标准。因此,司马光精心编写了”凡例--《通鉴前例》。在《通鉴前例》中,他定出全书用语和格式等36条,极大地方便了修史工作,也成为后世史家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

第二,编考异。司马光在编写《通鉴》时,遍阅旧史,旁及小说,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据四库馆臣统计“其采用之书,正史之外,杂史至三百二十二种”。如此多的史籍,必然在同一事件的记述上多有抵牾,如何选择史实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司马光采取了一种非常慎重的方法。一方面,他详加考辨各种史料,选择可信者从之,即“若彼此年事迹有相违戾不同者,则选择一证据分明,情理近于得实者,修入正文”。另一方面,他将舍弃的史料以及取舍的理由详加说明,外编为《通鉴考异》,以供阅史者参考。司马光考异方法的创造,是对史料学的重大贡献,也充分彰显出司马光求真求实的历史观念。清朝四库馆臣认为这是史书撰写史上的一大“发明”,光编集《通鉴》有一事用三四出处纂成者……光既择可信者从之,复参考同异别为此书,辨证谬误,以祛将来之惑……而修史之家,未有自撰一书,明所以去取之故者,有之,实自光始。

第三,发议论。如果说史事是为了体现历史的过程和价值,史论则是表明史家的观念和认识,这也是中国史书撰述的一项传统。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本着不为尊者讳、贤者讳的原则,通过二百余条议论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他抨击名相萧何大造宫殿、王导不能惩处叛臣;讥讽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唐太宗杀兄弟、夺皇位;贬斥荆轲“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同时,还提出了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治国方法。如他认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欲知治经之士,则视其记览博洽,讲论精通……欲知治狱之士,则视其曲尽情伪,无所冤抑……与知治财之士,则视其仓库盈实,百姓富给……欲知治兵之士,则视其战胜攻取,敌人畏服等等。

相比于《资治通鉴》,朱熹撰写的《资治通鉴纲目》在编撰形式上亦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与其“阐明义理”的宗旨相一致。

其一,《纲目》凡例重在阐明“义理”。《纲目》凡例共分统系、岁年、名号、即位、改元、尊立、崩葬、篡贼、废徙、祭祀、行幸、恩泽、朝会、封拜、征伐、废黜、罢免、人事、灾详等十九门,门下有目,目下有类,总共一百三十七条,比《通鉴前例》的内容多出近三倍。在凡例中,朱熹详细规定了编写原则和书法义例。“它正统无统之分甚严,有罪无罪之别亦着;或君其王,或主其帝,或以盛书,或以僭书,或以得失书,或以更革建立书;有以自为自称书者,有以贤否用舍书者,有以可戒可法书者,有以示疑着伪书者;或着刑臣有功之始,或着刑臣与政之始,或着外家与政之始……”,很明显,这些规定都完全是按照“义理”的原则划分的。

其二,《纲目》形式便于说明“义理”。《纲目》体例的最大特点是:“表岁以首年,因年以着统,大书以提要,分注以备言”。“表岁以首年”是纪年形式;因年以着统“表明如何书写正统和非正统的王朝;大书以提要”是指根据时间先后,用精炼的语言大字写出史事提纲;分注以备言是指在提要之下,小字阐述纲中史事。这种形式非常有利于阐述着者的义理观念和表达褒贬之意。

二、正统观念不同

传统史家大多严于正闰之辨,因为辨析历代王朝的正与闰,不仅涉及到史着编撰的体例、系年等问题,也关系到史家所持的政治态度。在这个问题上,司马光和朱熹有着明显的分歧,在《通鉴》和《纲目》之中也有所体现。

司马光撰写《通鉴》的目的是为了对王朝的统治提供历史的经验,即关注于“凡关国家之盛衰,系生民之休戚,善为可法,恶为可戒,帝王所宜知者”的具体历史事件,以“求真”为主。他说:秦焚书坑儒,汉兴学者始推五德生胜,以秦为闰位,在木火之间,霸而不王,于是正闰之论兴矣。及汉室颠覆,三国鼎峙,晋氏失驭,五胡云扰。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朱氏代唐,四方幅裂,朱邪入汴,比之穷、新,运历年纪,皆弃而不数。此皆私己之偏辞,非大公之通论也。“所以,司马光指出,当以王朝是否能够统一华夏作为其是否属于正统的衡量标准,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夏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哉!若以自上相授受者为正邪,则陈氏何所受,拓拔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为正邪,则刘石、慕容苻、姚赫连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旧都也;若以有道德者为正邪,则蕞尔之国,必有令主三代之季,岂无僻王?是以正闰之论,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义,确然使人不可移夺者也!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着生民之休戚……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

在此基础上,司马光进一步说明了自己编写《通鉴》时以谁为正统的具体做法:周、秦、汉、晋、隋、唐皆尝混一九州,传祚于后,子孙虽微弱播迁,犹承祖宗之业,有绍复之望,四方与之争衡者,皆其故臣也,故全用天子之制以临之。其余地丑德齐,莫能相一,名号不异,本非君臣者,皆以列国之制处之。彼此均敌,无所抑扬……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晋、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通鉴》秉承着求实的原则,按照历史来选择“正统”,以便纪年,没有褒扬谁或者贬低谁的意思,修《通鉴》,叙前世帝王,但以授受相承,借其年以记事尔,亦非有所取舍抑扬也。

朱熹则不然,他的正统观念的理论依据就是“理”。在他看来,天地万物、人类历史的最终根源就是“理”。他说:熹窃谓天地生物,本乎一源;人与禽兽草木之生,莫不具有此理。“具体说就是”所以然之故“和”所当然之则,“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其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以理为基础,他提出了正统的标准,即“只天下为一,诸侯朝觐,狱讼皆归,便是得正统。”此外,朱熹将“正统”王朝又划分为“正统之始”和“正统之余”,有始不得正统,而后方得者,是正统之始;有始得正统而后不得者,是正统之余。“前者如秦、汉、隋、唐、宋等,后者包括蜀汉、东晋,其他时期,则属于”无统。

很明显,司马光与朱熹的正统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也表现于《通鉴》和《纲目》记载上的不同。如公元前225年,周赧王驾崩,而“《通鉴》以秦卒并天下,因以昭襄王系年”,此后也都以秦国国君纪年。但朱熹认为此时“西周既亡,天下莫适为主”,自然是“无统”时期,故在《纲目》中,直接以干支纪年,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又如,公元907年,朱温篡位,建立梁朝,《通鉴》以“开平元年”纪事,直到五代末。《纲目》则将五代归入了无统时期,所以在907年首书唐昭宗乾宁四年,在第二年用“戊辰”纪年,直到公元959年。在三国谁为正统的问题上,《通鉴》《纲目》的不同立场表现得更加明显。按照司马光的原则,其取魏纪事,是就功业和与西晋的传承关系而言。朱熹则直接批评《通鉴》以魏为正,其理都错,“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这种认识甚至成为他撰写《纲目》的原因。

二书对待“女主临朝”的态度也不一样。按照“求实”原则,实际掌权者就应该成为纪年的主体,而根据“求义”的原则,则应该视这些“牝鸡司晨”的“女强人”为“非法”,不可用来纪年。如汉惠帝死后,《通鉴》在其后的八年时间中都是以“高皇后”(即吕后)某年纪事,《纲目》则只用干支,下以小字注明是高皇后某年。从公元684年至公元704年,《通鉴》都以武则天建立的周朝的年号来叙事。朱熹则否认武周的合法地位,所以在这段时间内,《纲目》仍以李唐中宗皇帝的“嗣圣”年号来纪年,下面小字书写武周年号,一直到公元705年中宗复位,改元神龙止。同时,为了突出李唐皇室的正统性,朱熹在每一年的年首,都以纲的形式大字书写“帝在某处”,相应也衬托出武周的“非正统性”。

正统观念的不同,还表现在《通鉴》和《纲目》的叙事上。司马光因以魏为正,蜀、吴都属“非正统”,故多有“诸葛亮入寇”,六月,姜维寇陇西“等用语。朱熹则主刘非曹,故写为”秋,七月,魏寇汉中,(后主七年)三月魏曹爽寇汉中,“姜维伐魏”等。在南北朝时,司马光以东晋和南朝为正统来记事,所以书“(北)魏主将入寇”,而朱熹视此时为无统,故写作“二月,魏主侵宋”。

三、书法运用不同

史学着作,重在记实,强调“书法不隐”,如董狐、齐太史等。但对于孔子笔削而成的《春秋》,却有“属辞而比事”的“书法”之说,即认为《春秋》所用之语,皆“婉而成章”、辞约而指博,“意在通过”贬损之义“以绳当世”,进而达到“使乱臣贼子惧”的目的。尽管我们无法否认《春秋》之文确实含有褒贬的认识,但如果极端地认为“字含褒贬”,则必定会影响到对史实本身的探讨。因此,很多史家对于《春秋》“显微阐幽”的观念并不赞同。如司马光就说,(《资治通鉴》)……非若《春秋》立褒贬法,拨乱世反诸正也。“因此,其文”重实而不重义。“反观朱熹,他虽然也质疑《春秋》文中”字字有义,“认为”《春秋》只是直载当时之事,要见当时治乱兴衰,非是于一字上定褒贬。“但同时,因为”义理“的需要,他将”春秋笔法“完全运用到了《纲目》的撰写中。难怪元人刘友益会集三十年时间对《纲目》中蕴含的”微言大义“进行了抽丝剥茧般地分析,并将之附于《纲目》正文之下。下举几例,以示《通鉴》与《纲目》在”书法上的不同。

1.卒。《通鉴》对战国君主之死,统称为“薨”。如周安王元年“赵烈侯薨”,周烈王六年“楚肃王、宋辟公薨”,周显王二十九年“楚宣王薨”等。《纲目》则有所不同。他在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前,所有侯国国君之死均书以“卒”字,之后才用“薨”字书写七国国君卒者,且称某王。据《礼记》载,诸侯“之死以薨称之,卒”只适用于大夫。以实而论,当时诸侯国国君,都是该国的最高统治者,《通鉴》书“薨”完全符合“礼法”,反倒是朱熹的“卒”字有所不当。但仔细考察会发现,韩、赵、魏、齐之祖原来都是晋国和齐国的大夫,秦、楚则是蛮夷之邦,且长期对周王不尊,故以“卒”称其君之死其实是暗示他们本来低于周王的身份,同时贬斥各国不遵守礼制的行为。而在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东周王朝为秦所灭,名义上的“共主”不复存在,各国国君也相应成为名实合一的“王”,所以书以“薨”字。

2.赦。《通鉴》将1362年中的“赦”或者“大赦”都记录于文,《纲目》则是有选择的着录。以两汉为例,在汉元帝永光三年(公元前41年)之前,共有赦事59次,《通鉴》全载,《纲目》记载57次,所缺者一为汉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赦,一为吕后五年(公元前183年)赦。该年之后共有106次赦事,《通鉴》全载,《纲目》则只记载5次。为什么在永光三年后,多数“赦”事《纲目》不录,朱熹通过“目”下之论予以了说明:荀悦曰:夫赦者,权时之宜,非常典也,汉兴,承秦之弊,比屋可刑,故设“三章之法”,大赦之令,荡涤秽流,与民更始,时势然也。后世承业,袭而不革,失时宜矣。若孝景之时,七国皆乱,异心并起。武帝末年,群盗巫蛊,人不自安。及光武拨乱之后,如此之比,宜为赦矣。胡氏例,自此后,赦之无事义者不复载,今从之。“可见,朱熹沿用了荀悦《汉纪》中的说法和胡安国的撰述原则来解释不载”赦“的原因,其中最需要的是两条,即”夫赦者,权时之宜,非常典也“和”赦之无事义者不复载,“一重常道,一重事义,这两点与朱熹史学中的”义理“宗旨完全一致。所以,由于汉元帝永光三年后的大部分”赦“事都不符合”义理,“所以未入《纲目》。反言之,凡记录于史者,都是有深意的。梁武帝大通二年(公元528年)载”魏大赦,“其原因在于”乙丑,魏潘嫔生女,胡太后诈言皇子。丙寅,大赦,改元武眷。“这是讥讽胡太后的行为。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春,二月,赦,“这是因为”春,二月,庚寅宫中言皇后衣笥裙上有五色云起,上令图以示百官,韦巨源请布之天下,从之,仍赦天下。这又是讽刺唐中宗的迷信。

3.盗。《通鉴》中对盗字的使用,表现得十分谨慎。除了杀李辅国之人时用了一个“盗”字,杀黄歇者为“死士”,杀武元衡者为“贼”,其余都直称其名。

朱熹《纲目》中有多处用到了“盗”字,但含义丰富。

一指皇帝和权贵所养“以武犯禁”的刺客。如“盗杀黄歇”(这是李园豢养的死士),“盗杀李辅国”(这是唐代宗身边的武士),“盗杀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武元衡”(这是李师道所养杀手)。

二指被逼造反的民众。如“魏阁内都督赵刚以东荆州兵赴长安,遇盗败没”(这是为了抵抗侯景,东荆州民扬祖观等的起义军)。

三指以下杀上的官吏。“盗杀魏广州刺史李延孙”(这是指李延孙的长史杨伯兰),“盗杀东魏大将军、渤海王高澄于邺”(这是指徐州刺史兰钦的儿子兰京),“盗杀中书令王铎”(这是指唐朝魏州节度使乐彦祯之子乐从训)。

很明显,这些“盗”字决不是朱熹随便使用的,而是有特定的对象。而统称为“盗”也决不是为了省事,意在贬抑这些不符合义理的人们。

总之,从“据实直书”的《通鉴》到“义理为主”的《纲目》充分表现出我国宋代史学的一种“义理化趋势”,也形成了我国历史撰述的两种不同风格。从某种程度而言,后世史学的发展即是沿着这两条路径展开的。

同类推荐
  • 今天开始做崇祯

    今天开始做崇祯

    朱由检一成不变的生活,突然出现一只黑猫,一个少女,从此,朱由检成了朱由检,大明的末代皇帝,小小朱由检,为了改变命运,开始了“不屈”的“抗争”,当然,加上点武侠,少不了美女,过程比较yy,有比较纯洁,希望大家喜欢
  • 夜冷长河

    夜冷长河

    大秦第一祭司背叛出秦国,六国的阴阳师门派为了复仇,纷纷派出了高手追杀商微羽,秦王更是悬赏重金刺杀商微羽,商微羽对面众多高手的围追堵截,依然选择前往阴阳家的死地——妖都。
  • 穿梭千年闯三国

    穿梭千年闯三国

    每个人都有一个不一样的三国情结,也有各自喜欢的君主、谋士或是武将,每个人的角度不同,三国这段历史的韵味就不同。
  • 盛唐的鲲鹏——李白

    盛唐的鲲鹏——李白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多少风骚人物如东流水般消逝,但后人依旧对他们念念不忘,神往已久。走进李白的世界去发现,盛唐的天才诗人所经历的酸甜苦辣,浮浮沉沉。感受李白的潇洒,放荡不羁。体会什么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多忧愁,何不对酒当歌,一笑而过。
  • 碧水叠烟

    碧水叠烟

    因沙漠里一宗命案,江湖传言,隐没百年的碧水叠烟剑重现江湖。相传,碧水叠烟乃是江湖神兵,得之者必得武林。江湖各派擐甲执兵,神兵一出必定天下共逐之。
热门推荐
  • 超神学院之为爱而征

    超神学院之为爱而征

    超神学院之诸天降临刚刚结束,秦风脑海里全是凉冰的誓言,秦风不知不觉的重复:我愿成为她的守护天使,爱她所爱,是她所思,为她承担伤痛,度过苦难,无论贫寒或富贵无论卑贱或高贵,无论身处乱世,还是神所不顾,我愿意为她,拔剑而战,为她收起翅膀,不离不弃,直至永远!
  • 武界枭雄

    武界枭雄

    已经太监,不要看了
  • 从仙界回来的仙帝

    从仙界回来的仙帝

    今天的风儿好似喧嚣,本中二无比的少年突然成熟起来,但却依然很中二,小子,你知道我是谁吗,某修炼大家的少爷嚣张的问着王法,哦,我知道,我和你家先祖喝过茶,小鬼,知道我是谁吗,某魔教教主指着王法道,哦,我和你们老祖喝过茶,什么,你到底是谁,我,只是一个高中生
  • 我的无敌路1

    我的无敌路1

    本作者是个有十年书龄的老书虫,知道如何规避毒点,目前准备写盘龙,爱情公寓,吞噬,遮天,武神,洪荒等作品的同人
  • 享誉全球

    享誉全球

    齐航重生,随着日益积攒的能量加剧而逐渐觉醒……身怀绝技,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医术精湛。但是如果想要拯救家园,单凭这些,恐怕还远远不够。怎么办?难道真的无手无策?来得及吗?都市最强策划,从今往后,广告将称霸寰宇,什么地沟油,苏丹红,三鹿奶粉;什么北极绒,蚁力神,鸿茅药酒,伊利纯牛奶……我会让你们全部哭着、喊着、跪着,求着我来给你们做广告,从此货真价实,去除烦恼。嘎嘎嘎,快为之哗(华)然,不停瑟瑟发抖吧,大鼻子绿眼睛的老外们。真正的童叟无欺,真正的清仓,真正的甩货,再也不怕被宰,无须降价,更不用讲价。告别打折促销,包你们享誉神州,驰名海外,甚至供不应求,彻底打破美国的垄断和单边贸易主义。 粉丝群:371729809
  • 占星棋

    占星棋

    创世仙玄,立星辰为本。…………凡习占星者,皆吾传人。设漫天星辰映照大地。手握星辰,以天地为局,星辰为子。掌者名为弈天!又唤曰占星师!
  • 死亡边缘之地狱客

    死亡边缘之地狱客

    这是一段尘封的记忆,记忆着我一生的经历,在与那些未知的事物,未知的生物打交道,多年的人生观一次次被打破一次次被震惊所冲击,我不知道该如何对你们诉说,所有的未知,科学有时显得那么的脆弱。一次次的被未知的恐惧包围,一次次的生死考验,一次次看着队友们的离去,然而这仿佛是一个巨大的阴谋一般,到底是谁导演了这些悲剧?是谁制造了那些可怕的,未知的生物,而我所做的,却紧紧是将这些写下来!让我来带你们走进这神秘而又刺激的世界。
  • 北望南城尽是离歌

    北望南城尽是离歌

    人潮拥挤/但我总能一眼认出你.那时的年少时爱/言语轻狂总有一首离歌/埋葬我们的青春.不羡鸳鸯永朝夕/但求此情君长惜.——以此赠给那时年少而悸动的我们.我曾独守一座空城/遥望北方.你的名字/我的心事.“吾心伤悲,莫知我哀.”于2015.08.16本文章节重新上传
  • 末世的异能者

    末世的异能者

    在经历一场病毒之后,h市已然变成一座死城。主人公艾克凭借觉醒的异能以及偶然认识的伙伴在这座城市发生的故事
  • 疾风剑豪:英雄联盟

    疾风剑豪:英雄联盟

    一个鼠标,一块键盘缔造一个个LOL传奇,穿越LOL来到瓦罗兰大陆一柄剑,一尺八,再次缔造新生的传奇剑出染血,剑收光灭剑之故事,以血为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