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1371600000014

第14章 《通鉴纲目》和《资治通鉴》的比较(2)

元明之际陈桱纂写的《通鉴续编》24卷。陈桱因《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纲目》皆终于五代,金履祥《前编》仅断自陶唐,所以该书遂以盘古至高辛氏为第一卷,以补金履祥《前编》所缺内容;以唐五代时契丹为第二卷,以补《通鉴》、《通鉴纲目》所缺内容。余卷均述两宋历史,始自太祖,终于帝昰、帝昺二王。所以该书虽名为《通鉴续编》,而结构却是“大书分注,全仿《纲目》之例”,故实可称为《续通鉴纲目》。

明代有胡粹中撰述的《元史续编》,该书“编年系月,大书分注。有所论断,亦随事缀载,全仿《通鉴纲目》之例。然《纲目》迄五代,与此书不能相接,其曰续编,盖又续陈桱书也”。

同时还有奉敕而修的《续资治通鉴纲目》。该书始撰于明景帝景泰六年(1455年),由陈循、商辂等仿朱文公例,编纂宋、元二纪,上接《通鉴纲目》,共为一书,以备观览,其后因英宗复辟而中断,至成化九年又开始编写,终于在十二年(1476年)着成,由商辂、万安领衔进呈《续资治通鉴纲目》27卷,起北宋建隆庚申(960年),迄元至正丁未(1367年)。

此外,私人纂修者还有许浩于嘉靖三年纂成《通鉴纲目前编》(3卷)和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南轩私修的《资治通鉴纲目前编》(25卷)。而在明朝,多以朱熹《通鉴纲目》、商辂《续通鉴纲目》、南轩《通鉴纲目前编》三书合刻,其中以陈仁锡评阅本最为流行。

第二,政治影响。从实际来看,《纲目》日显重要与朱熹理学思想逐渐受到重视有着紧密的联系。朱熹生前因为“庆元党禁”的关系并没有得到统治集团的欣赏。元仁宗时,规定在科举考试中要以朱熹之注解为主,程朱理学正式确立了官学地位,《纲目》的影响也从学术界扩大到政治界。至明清两朝,随着君主对朱熹思想的日渐推崇,《纲目》地位随之上升,续写《纲目》之作也被打上了“皇权”的烙印。康熙皇帝在给《纲目》所写的序言中明确指出:朱熹……纲仿《春秋》,目仿左氏,义例森严,首尾条贯,足以示劝惩而昭法戒。煌煌乎典章之总会,而治道之权术也。“一句”治道之权术“的结论,直接道出了《纲目》的政治价值。也因此,康熙帝对之钟爱有加,早晚起居都手不释卷地阅读。乾隆帝为了将其中的内容和大义更有效地推广,规定在乡试和会试时”必令详引《纲目》中事迹人物,“君权至上,道德为本等有助于王朝统治的”义理“观念也随之深入人心。不仅皇帝对《纲目》深表赞赏,学者们对《纲目》的政治借鉴作用也持肯定之态。明人谢铎上书宪宗,称”《纲目》一书,帝王龟鉴,“将之作为君主维护统治的有效参考书。王世贞也说:考亭朱子因《通鉴》为《纲目》,黜魏帝汉,义例严正,真是非不谬于圣人。”并指出:《通鉴纲目》不作,则《尚书》、《春秋》之旨渐微。综合来看,从明开始的近六百年中,能够形成重视正统、维护君主、推崇道德的政治思想与《资治通鉴纲目》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

第三,文学影响。《纲目》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小说上。唐宋时,讲史已经出现。“讲史”的底本被称作话本,就是历史小说的雏形。发展到明代,历史小说逐渐成熟。在此期间,《资治通鉴纲目》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体例上说,包括历史题材在内的小说主要是章回体,这种形式起源于《通鉴纪事本末》的“事目”,但也不能忽视《纲目》体例的影响。《纲目》体例是大字用“纲”言简意赅的表述历史事件,小字以“目”对之予以详细的说明,章回体的小说形式即与之十分相似。如《全汉志传》、《东西晋演义》就是“抄缀《纲目》,分条标题”的。

从内容上看,元明之前,仅有的几部“平话”,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时代上都略显狭窄。而《纲目》流传后,历史演义小说的题材和体裁都大大丰富起来,有以某个历史时期为主题的,如《三国演义》《东西晋演义》《南北史演义》等,有以某个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如《大唐秦王词话》《隋炀帝艳史》等,这显然得益于《纲目》记叙时间跨度大、史实多,给予小说家更为便利的选择。

《通鉴纲目》对历史演义小说的最大影响是在“主旨”上。明清的小说家们大都推崇《资治通鉴纲目》的“义理”。庸愚子《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说: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观人才之吉凶,知邦家之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有义存焉。“又说:至朱子《纲目》亦尤是也,岂徒纪历代之事而已乎?”余邵鱼说:自《纲目》作而后人心正。要之,皆以维持世道,激扬民俗也。“陈继儒也指出:朱紫阳《纲目》,系王于天,系命于初,明示天下以共主,虽不绝之绪,而衮钺凛如,读其词,绎其旨,令人忠义勃勃。”他们的这种认识也被贯穿于小说创作中,称自己所做小说为“按鉴某某史演义”。余邵鱼在自序中声称其作《春秋列国志传》“莫不谨按《五经》并《左传》、《十七史》、《纲目》、《通鉴》、《战国策》、《吴越春秋》等书”,熊大木在《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序》中也说:以王本传形状之实迹,按《通鉴纲目》而取义,“并在小说中引用《纲目》论断多处。显然,这些文学家自觉地以《纲目》之义理为创作之鹄的。而在这些小说中,也很容易地找出宣扬忠孝节义的纲常思想来。如《三国志演义》中的扬刘抑曹,《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的岳飞忠君,而《隋唐演义》在每回开头,都有一段关于仁义礼智的道德劝告。宣扬”义理成为小说的主旨,当然有利于儒家政教的推行,但是也必然会影响到历史小说本身的文学特点,明、清二朝多数历史性质的小说在艺术水平上并不很高,与此不无关系。

(第二节)《纲目》与《通鉴》的相同点

由于《纲目》是对《通鉴》的改写之作,所以两本史着具有一些相同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详近略古

宋代史学家特别注重对上古历史的总结,刘恕的《通鉴外纪》,苏辙的《古史》,胡宏的《皇王大纪》,罗泌的《路史》,金履祥的《通鉴前编》等史着都是如此。但是,作为通史性的着作,无论是《纲目》还是《通鉴》显然对近代史更为关注。《纲目》总共59卷,隋唐有18卷,五代有5卷,共23卷,占总数的百分之39%;《通鉴》总共294卷,其中隋唐89卷,五代29卷,共计118卷,占全书的百分之40%。从上面的统计数字可以看出,《通鉴》和《纲目》都是本着“详近略古”的编写原则来着述的。这种倾向与宋代义理史家的“法古”明显存在着不同,更与“三代之治”的政治目标相悖。原因何在?直观地看,隋唐五代的史料远盛于前朝,这段时期的内容自然会比较丰富。但是司马光和朱熹二人的“重近”思想决非如此简单。北宋立国于五代之后,其前的王朝更迭异常频繁,所以当赵氏当上皇帝后,稳定成为压倒一切的大事。但是宋朝的建立既非依靠历代祖先积德所致,又不是通过长期战争征伐而来,统治经验比较缺乏。如果说,宋初三君主还可以在长期分裂、兵祸连年后通过“无为”政策保持皇朝稳定的话,到了社会矛盾日渐突出的仁宗朝,则必须要有新的治国之略来维护君权了,而隋唐五代可以说是再好不过的教科书。隋朝武功卓着,统一中国,结束了数百年的南北纷争局面,但却很快覆亡;唐朝有贞观、开元两大治世,仍然不免于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五代的开国君主都很有才略,然而长者十余年,短者数载,相继被灭,这些都是值得宋朝统治者深思的历史现象。所以,司马光着《资治通鉴》可以说是“适逢其时”,而以这几个历史时期为书中的重点也属情理之中。《纲目》取材于《通鉴》,自然也要“重近”。唯一有区别的是,《通鉴》关注的是近代的治乱兴衰,而《纲目》是为了义理说教。

二、以政治军事事件为主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着明确的撰述原则,他在卷69中说,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着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既然主要目的在于鉴戒,内容当然是那些可以集中表现历史兴亡的史实,政治、军事事件必为首选。所以,只要涉及到政治和军事,事情无论大小,司马光都予以记录;而对于军事特别是关系到朝代兴亡的战争,司马光甚至不惜重笔,详细描述。如楚汉垓下之战、刘新昆阳之战、三国赤壁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等等,这也成为《通鉴》中最为精彩的内容。同样,《纲目》主体内容上亦与《通鉴》保持着一致,即也以政治、军事事件为主。从《纲目》的“凡例”中可以看出,其所载的十九大类历史事件都属于政治和军事性质的。在“征伐”条下所列举的七类军事事件,叛乱、僭窃、夷狄、遣将、师名、战、胜负则是条目最多的内容。《纲目》在史实补充上也是以此为原则的。先秦,朱熹补充了两条史料,分别是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齐韩魏伐秦,败其军于函谷关,河渭绝一日,秦割三城以和,三国乃退”和周赧王二十年(前295年)“东周君如秦”。前者是战国时期的重要战争,后者是秦朝强大的政治标志。两汉所补《通鉴》者约有六条,也都与政治有一定的联系:

八月,汉初为算赋。

以曹参为齐相国。

春,令郎中有罪耏以上请之,民产子复,勿事二岁。

二月,立王侯朝献郡国口赋法。

诏郡国求遗贤。

令郡国立高庙。

三、重视“礼”

《资治通鉴》中,以礼作为纪纲,治天下用礼,治军也用礼,并贯穿于社会方方面面。司马光在第一卷“臣光曰”的议论中开宗明义地说道: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枝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枝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在借西汉高帝七年“叔孙通制理”事进一步论道:

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外有别而九族睦焉;用之于乡,则长幼有伦而俗化美焉;用之于国,则君臣有叙而政治成焉;用之于天下,则诸侯顺服而纪纲正焉。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平卢节度使王志玄卒,裨将李怀玉杀其子,推侯希逸为平卢军使,朝廷“因以希逸为节度副史,节度使由军士废立自此始”。对此,司马光也以礼而论:

古者治军必本于礼,故晋文公城濮之战,见其师少长有礼,知其可用。今唐治军而不顾礼,使士卒得以陵偏裨,偏裨得以陵将帅,则将帅之陵天子,自然之势也。

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然后大宋受命。

很明显,司马光的“礼”就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朱熹对礼也十分重视,肯定三纲五常是礼的根本内容。他说:

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原。但所居之位不同,则其理之用不一。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

天之道不出乎阴阳,地之道不出乎柔刚,是则舍仁与义,亦无以立人之道矣。然而仁莫大于父子,义莫大于君臣,是谓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由于司马光和朱熹两人都十分注重人君在王朝兴衰中的作用,所以对那些有悖于“礼制”的君主,都持批评的态度。司马光将《通鉴》之始设定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就是暗含着对周天子“失礼”的责备,因为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了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的诸侯地位。对于玄武门之变,司马光也以“立嫡以长”的原则否定了唐太宗的做法,并说这是李世民所做的一件“贻讥千古”之事。朱熹在《纲目》中也多次对君主违礼之举展开批评。汉武帝元鼎二年(前115年),在谄臣的蛊惑下,建筑了宫殿和承露盘求取天水,同玉屑一起饮用,以求长生不老。《纲目》记之,春,起柏梁台,作承露盘。“其后,朱熹接连记叙了”三月,大雨雪,“夏,大水,人饿死”两事,这显然是对汉武帝的迷信做法表示不满,并通过自然灾异的发生明示汉武帝的“失政”。又如,朱熹在《纲目》中对君主出巡和回宫事很少记载,因为多数都没有什么意义,但是从开元五年(717年)至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竟然连续记录了唐玄宗至少12次的“巡游”。表面上看,这只是普通的君主行为,实则是通过唐玄宗屡次出宫游玩讥讽其不恤国事,更为日后的天宝之乱和唐朝的由盛转衰进行了铺垫。

司马光强调礼,主要体现于事实的叙述和史实的评论。《纲目》则可以直接通过“纲”表示出想要强调的内容和褒贬的态度。因此,对于君臣之礼,《纲目》比《通鉴》更显突出。唐朝中后期是藩镇割据的时代,很多大将拥兵自重,不敬朝廷,而从乾元元年(758年)到大历十三年(778年),朱熹在“纲”中连续八次大字书写“郭子仪入朝”,通过记录这位对复兴唐室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将军朝见君主之事,清晰地展现了郭子仪的尊君思想,也间接批判了那些僭越礼仪、不尊皇帝的节度使,同时传达了朱熹对郭子仪的赞赏。这种写法相对于司马光将之散落于众多史实中,显然更为醒目。当然,并不是说凡是书写于“纲”的此类事件都是为了表现尊君,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朱熹在纲中记载了“春,正月,李茂贞入朝”事,其实是为了抨击李茂贞“陈兵自卫,数日归镇”的“不臣”举动。

四、重视天象灾异,排斥谶纬迷信

从《春秋》开始,对于天象和灾异的记载就成为历代史学家共同认可的一个原则。但就天象而言,又有着不同的内容,星象、物候变化称之为天象,而异事和灾害也被当作天象,后者往往为谶纬迷信提供了附会的例证。所以,选择哪些天象灾异书于史中就成为修史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对此,司马光有着自己的标准:

凡国家灾异本纪所书者并存之,其本志强附时事者不须也。谶记如李淳风言武氏之类,及因而致杀戮叛乱者,并存之,其妄有牵合,如木入斗为朱字之类,不须也。相貌符瑞,或因此为人所忌,或为人所附,或人主好之而谄者伪造,或实有而可信者,并存之,其余不须也。妖怪或有所儆戒,如鬼书武三思门,或因而生事,如杨慎矜墓流血之类,并存之,其余不须也。

从以上引言可以看出,司马光在这些所谓“异象”的选择上,不以是否符合道理为标准,而主要看与政治有无直接的关系,如果能给君主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即书之,如果只是虚妄之说则坚决不取,这也是胡三省所说“《通鉴》不取怪”的主要内涵。《纲目》对于灾异的择录准则与司马光有一致之处,即日食、彗星出现或者水旱灾害都加以收录,所以《通鉴》中有关此类的事件《纲目》中几乎都有,对《通鉴》所缺者也都加以补充。两汉以前,《纲目》增补了两条《通鉴》中缺失的有关彗星的天象记录。一条是周显王八年(前361年)“彗星见西方”,一条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彗星见”。

同类推荐
  • 宣读胜负

    宣读胜负

    宣宁和天守两国征战已久,这是发生在宣宁朝的故事。数十年前,天守名将步迟迟挥师南下,踏过通天道,越过望穿天,一路攻城掠寨十数座,大军逼近宣宁北方重城——平广。谁料天意难测,步迟迟病死在他一生最辉煌的时刻。数十年后的今天,天守大军卷土重来,他们是否能延续当年步迟迟的辉煌战绩。而后世宣宁靖帝的一声叹息,是否能把宣宁贺陵王的神秘传说卷入那厚重发黄的重重史册之内……试问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虚老。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谁听得绝想崖前,无阴树下,杜宇一声春晓?曹溪路险,鹫岭云深,此处故人音杳。求点击,求票票。
  • 庶女很腹黑

    庶女很腹黑

    “哗啦”一下的水声。“喂,你……你……”正在木桶里沐浴的女子看着突然而至的俊美男子,躲进了她的木桶里。也就是这一刻,一条看不见的红线紧紧地系着他们两个的小拇指。她,陪他,夺取天下、倾尽天下。“你若要,我就给你天下!”女子暗暗发下了誓。他君临天下,可是只有她一人不怕死的站在他旁边,默默地看着他做任何事情。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行动上的支持。虽然她很腹黑,但是最后能够压制住她的,还不是这个俊美男子?
  • 三国之建筑塔防系统

    三国之建筑塔防系统

    吕布之勇无人可敌?我有塔防!诸葛亮智如妖?我有塔防!雄兵百万来袭?我还是有塔防!
  • 炽热将心

    炽热将心

    一生为大哥,终生为大哥。上一世你为我挡子弹,这一世让我挡刀挡剑,为你挡住所有想要伤害你的人......你为王,我为将。替你打下这大好江山。华夏名将们,一起来战斗吧。名将们:...........
  • 楚汉特种兵

    楚汉特种兵

    一个特种兵灵魂重生于楚汉相争时期,作为一个重生者,如何带领族人走向辉煌,如何在楚汉之争中夹缝求生。是否能改变历史?真真假假一笑而过
热门推荐
  • 救赎者的游戏

    救赎者的游戏

    宇宙混乱而无序,邪神在角落低语,三喙两翼的妖魔盘旋飞舞,旱魃和石像鬼纷沓而来,江蘅顶着扑面而来的恶意,感到人类是多么渺小而无力。但是……江蘅面无表情地按下退出键,这和我有什么关系?(简介就只是简介啦,和正剧没有半毛钱联系)
  • 上清剑主

    上清剑主

    我有一剑,可斩日月星辰;我有一道,可度无量世人;人称剑主,吾道上清。
  • 《屏住呼吸爱你》

    《屏住呼吸爱你》

    她出身豪门,却不恃宠而骄,爱情、友情的背叛让她逃离到另一个城市......他企业继承人,工作上雷厉风行,而生活上却是个花花公子......原本就互看不顺眼得两个人却没想到他竟是她所在公司的未来BOSS,两个人的关系要怎么相处?又会发生怎样虐心又爆笑的故事呢?
  • 我的味可滋

    我的味可滋

    如果你喜欢的人是个大明星怎么办?她原打算着一个人默默喜欢却不知何时被他抽丝剥茧地一点一点发觉当一切埋藏的感情被揭开她才发现原来简简单单爱他就好PS:论追星的正确打开方式^_^又名《简单爱》
  • 晚栀何时晴

    晚栀何时晴

    当许多事情皆与愿违,还来不及为这青春多施光芒,就已经在草木葳蕤里被悄无声息地卷入一场再也回不了头的颠沛流离。宋芒初一度以为,她和陆泊双世界里,再难栀子晴明了。可当桌上的信纸明晃晃的撞进她的眼帘——“遇见你的那一天早已被岁月的长河钳洗进软泥青荇里,只留下一个娇巧如翩飞纸鸢的背影,你穿着碎花裙,然后笑靥晏晏地回头。‘要是你能一直这么无忧无虑的可爱就好了’,当时我的心里便只剩下这个念头了。”原来即使岁月不曾宽宥,他仍然愿意为她抵挡这世界的千疮百孔。原来从以刀尖抵刀剑到唇角边实打实的慵懒亲昵,二十载年月,他只从一而终的用清瘦背脊给她撑起整片照暮晴空。
  • 来自另一个宇宙的我

    来自另一个宇宙的我

    别惹我,我凶起来连自己都怕,还有那谁,无生至尊!去尼玛的至尊,求你不要再挖坑坑我了,我怕了还不行吗……
  • 鬼宅新娘

    鬼宅新娘

    她,17岁风光嫁人,却在第一晚跑回了家。王锐可怎么也没有想到的,自己居然嫁进了鬼宅,嫁给了鬼。有家,不能回,只能待在这有鬼的宅子里。危险随时都有,却总是化险为夷。她知道,是因为他。想见,却又害怕,因为那不是人啊。
  • 菲洛·万斯探案集.2

    菲洛·万斯探案集.2

    《菲洛·万斯探案集》收录了范·达因第一部推理小说《班森杀人事件》和《金丝雀杀人事件》(部分),班森在家中被人枪杀,业余侦探菲洛·万斯应纽约郡总检察官马克汉的邀请前去破案。侦查破案期间,万斯以他惊人的心理分析,推断出凶手的性别、身高及其性格,排除部分嫌疑人,识破凶手不在场证明的破绽,最终将凶手绳之以法。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超能力养成技术

    超能力养成技术

    “是否开启战斗模式?”机械的女声从筱雅脑海想起。“你是谁?”“我是你,你是我。”——25世纪,人类的存在受到了威胁。筱雅作为新一代人,她掌握了超能力养成技术,各种超能力等她挖掘。与同样拥有超能力的智能技术展开了战斗。【PS:大家喜欢记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