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9322900000025

第25章 辛弃疾词名句考论(2)

“用《天问》体赋”也是重要信息。毛庆先生撰文《〈天问〉研究四百年综论》云:“王夫之《楚辞通释》重于义理阐发,认为《天问》要旨在于以历史兴衰成败之教训讽谏楚王,‘抑非徒渫愤舒愁已也’。”毛庆著,《〈天问〉研究四百年综论》,《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殷光熹先生认为,《天问》是“天”来问“人”,不是“天”来问“天”,也不是倒过来“问天”。“天”指“天民”“天人”或“至人”,这个“天”可看做是作者的代言人。在《天问》中,屈原“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痛苦和悲哀,化解在茫茫宇宙之中,将自己在楚国为之奋斗而无法实现的理想寄寓于寻求宇宙真理之中”殷光熹著,《〈天问〉题名考辨》,《思想战线》,2004年第1期。。“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好心不得好报,原先尚存的一点幻想也随之破灭,令他怀疑的问题越积越多,(包括“天命”和“天道”),越来越使他困惑不解,愤愤不平,一肚子委屈无处倾诉,只好借天设问,将郁积心中的一大串问题倾诉出来,‘以渫愤懑,舒泄愁思’。这是触发诗人创作《天问》的直接动因”殷光熹著,《天问结构的独特性》,《云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姜亮夫先生曾疑《屈原列传》颇有错简,传文此处虽不必定为错简,但其所言‘天为人始’‘人穷范本’‘倦疾呼天’等语定不只为《离骚》而发,亦含有太史公对《天问》命意的概括。”“人穷反本,坎坷的人生遭遇引起屈原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从而企图通过《天问》的疑问方式对‘天人之际、古今之变’进行探索和总结,由这一创作动机所决定,诗篇中饱含着作者面对苍天痛心彻骨的情感倾诉。”姚小鸥著,《〈天问〉意旨、文体与诗学精神探原》,《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联系屈原作《天问》看辛弃疾“用《天问》体赋”《木兰花慢》,我们不仅看到二者创作时身处逆境的等同,更看到了“《天问》命篇之意,既非一般意义上的‘问天’,亦不可笼统地说是对‘宇宙形成、天地开辟、人类开始、历代兴亡’等‘所提出的总疑问’”姚小鸥著,《〈天问〉意旨、文体与诗学精神探原》,《文艺研究》,2004年第3期。。既然屈原如此,那么辛弃疾仿《天问》所作之词,就不可略之为“神悟”云云。“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冯金伯《词苑萃编》卷五)的创作惯性又客观地向世人宣示了稼轩词深含内蕴的必然。

王世贞《艺苑卮言》将辛弃疾与曾觌等人并提,其云:“词至辛稼轩而变,其源实自苏长公,至刘改之诸公极矣。南宋如曾觌、张抡辈应制之作,志在铺张,故多雄丽。”其中特别提及曾觌应制之作,理应包括《壶中天慢》词,而前此所言“词至辛稼轩而变”是否针对曾觌应制词从内容到形式的变革?这又是我们决断辛词针对曾词而发的“放心”证据之一。

“南渡之初,危如累卵”(黄氏《蓼园词评》),而整个南宋统治的近一百六十年中,“真正地完成了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从‘奉之如骄子’到‘敬之如兄长’,直至‘事之如君父’的三部曲”邓乔彬著,《爱国词人辛弃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页。。此期间词坛上的艳情主题不得不让位给了忧国的新主题。杨海明著,《唐宋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394页。忧国主题表现形式多样,其中有由问月、探月引发出对人生范式、社稷沉沦、民族衰微的沉重思考,有以月亮盈亏圆缺作为描写对象而寄托半壁江山之思者,有以玉斧补镜描写暗寓“他年要补天西北”的抗战爱国思想者。总之,均以月亮作为意象,汇入忧国的行列之中。

向子人多称其有忠节,可见于胡寅《酒边集序》《乐府纪闻》,以及毛晋《酒边词跋》、冯煦《蒿庵论词》等。其人一生以抗金名世,词以上承苏轼为人所知,有词集《酒边集》,以南渡后之作为“江南新词”,其前之作为“江北旧词”。《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云:“《酒边词》上卷曰‘江南新词’,下卷曰‘江北旧词’。新词绍兴中作,旧词宣和、政和中作也。以老境渐归平淡,故退置少作之后云。”据此可知,其作《洞仙歌·中秋》当在“江南新词”之列。《全宋词》横排本与竖排本均将此词列入“江南新词”前列。此词以月亮为主体描述对象,多出问月语句,且有玉斧补月(镜)云云,寄托了“教夜夜、人世十分圆”的家国祝愿之意。绍兴始于1131年,止于1162年,子卒于1152年,享年六十八岁,在绍兴年间度过二十一年,居后半生多数,其中因忤秦桧意而罢归(1139年),闲居清江十五年。子生活的后半生,其进退与南宋朝浮沉一致,看到过宋军收复失地的胜利,也看到过宋朝的不堪一击;经历过和议的耻辱,亲见过秦桧两次拜相的荒唐,也感受过岳飞被杀的冤屈。其间正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最为激烈的时期,南宋统治阶级内部主战与主和之争亦至为激烈。作为一名力主抗金的将领,面对国破家亡,无时不有“故园目断伤心切”(《秦楼月》)之慨。在这种环境与心境驱使下创作的词,有“感时抚事”(《水调歌头》小序)是可想而知的。由上述可推知《洞仙歌·中秋》借月寓意的主题意蕴。王沂孙以月亮意象寄兴亡之感,亦广为人知,《眉妩·新月》为是作。沂孙生长于宋末元初,亲身经历过华屋山丘之变,作咏物词常有遥深寄托。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二评曰:“词味之厚,无过碧山。”张惠言《词选》评曰:“碧山咏物诸篇,并有君国之忧。”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卷六又将此词与东坡《卜算子·雁》、白石《暗香》等词同列于“意在笔先,神余言外,极虚极活,极沉极郁,若远若近,可喻不可喻”一系。无须细品味便可知悉碧山此词是用新月意象寄托深意的。这种创作模式正与南宋词坛以月亮意象汇入忧国主题相合,而且语出“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增订注释全宋词》注此句云:“此处用本朝故实(指曾觌《壶中天慢》“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以寓亡国之悲。”末句亦针对曾词末句而发,以寓亡国之悲,此不复引。李曾伯为南宋末年人,懂军事,有匡救衰世之志,但为贾似道所嫉罢职。李曾佰《水调歌头·再赋》中用“我袖有玉斧,当为整乾坤”表意,《全宋词典故辞典》释此句为“句中化用‘玉斧修月(补镜)’典故表现自己的心志”,“作者望月而想到山河有待恢复”。李曾伯《喜迁莺·乙未中秋同诸北客玩月于颍州之南楼》作于端平二年(1235年),时为理宗执政,国势已出危机,特别是此年蒙古攻宋,又攻高丽,并开始第二次东征,对南宋构成巨大威胁。曾伯此时尚未受到落职、劾罢之痛,心中意志坚强,因借月亮意象寓志,下阕曰:“坐客。休叹息。看此清光,天岂限南北。便好乘风,为持玉斧,修取山河如一。西湖旧时花草,会遣孀娥重释。从今去,举太平玩事,长如今夕。”词以月亮意象寓忧国主题,于此得以全显。辛弃疾有数首以月亮为中心描写对象以寄寓忧国主题的佳作,在南宋词坛有较大影响。其《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中的“斫去桂婆娑,人道是、青光更多”,一般注者仅点出此用典出自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即止,实际此句是“玉斧修月(补镜)”的转用,其含义与向子《洞仙歌·中秋》中“谁道斫却桂,应更光辉,无遗照,泻出山河倒影”同美。周济《宋四家词选》解此则别有心会,言“桂婆娑”“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缘此则辛词深意自明,无须多解。《满江红·中秋寄远》为闲居带湖所作,词中对月亮的描写也成规模,而且将“玉斧修时”与“欲磨还缺”置于同一词面,这对一个具有“股肱王室之心”的词人来说绝非是无谓的应景之作。汪莘也值一提。其人生卒年为1155-1227年,有俊才却不屑举业,然不弃学业,隐居读书,涉猎范围甚广而为时人称道。嘉定间朝廷诏求直言,莘三扣阍陈天变、人事、民穷、吏污之弊,行师布陈之法,未得上报,鸿志终未能得酬。莘喜作词,有云“乃知作词之乐,过于作诗”。有以词寓志之作,其《水调歌头》“听说古时月”属此,且以月亮意象寓含忧国主题。词依小序“嘉定元年中秋日,因赋水调,其夜无月”,可知此词作于1208年。此年宋复秦桧王爵,宋金嘉定和议成立,改称伯侄之国,岁币增为三十万,另给“犒军钱”银三百万两,送韩侂胄首至金(三月即诏枭韩侂胄首于两淮)。上述重大事件多发生于同年的八月之前(和议九月初成,但四月真德秀为太学博士时,即上书论和议),且在当年五月有人评南宋国势极为危弱,腐败至极:“宋主怠于政事,南兵佻弱,两淮兵后,千里萧条,其臣惩韩侂胄、苏师旦,无敢执其咎者,不足忧也。”沈志华主编,《文白对照全译〈续资治通鉴〉》,改革出版社,1994年,第3669页。汪莘于上诸事不可谓不晓。因此,“明月不再盛,玉斧亦何为”就不仅仅是面对月亮空发浩叹,同理,“凭谁斫却,里面桂影数千枝”也非徒发虚问。这里的深意已在上述创作背景演述中作出回答,此不再复论。

金瓯寓忧国主题词例可略见如下。张榘生卒年不详,依端平元年(1234年)为观察推官、淳祐五年(1245年)为句容令、宝祐中为江东制置使机宜文字等职看,为理宗时人。张榘存词五十首,“而应酬之作凡四十三首。四十三首之中,寿贾似道者五,寿贾似道之母者二”永瑢,纪昀主编《四库全书总目·芸窗词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史载,贾似道1246年为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1250年知扬州,兼两淮制置大使;1259年为相,兼枢密使;1260年加少师,封魏国公,又进太子太师;1265年(宋度宗咸淳元年)加太师;1267年为平章军国重事。依上述可知,张榘寿贾似道词应作于1259年以后(贾似道为相年)。贾似道为相次年(1260年),忽必烈即称大汗,此时南宋已进入“仇虏六十年必亡,虏亡则中国之忧方大”的危机时刻。迫于形势,贾似道开始“整顿乾坤定,千岁侍宸旒”(《凯歌·为壑相寿》)。其成就如何不论,献寿词者总是要将谀词说尽。《满江红·寿壑相》以半规凉月描写开篇,近末尾处有“关河尽补金瓯缺”句。“金瓯缺”既然与“半规凉月”照应,“补金瓯缺”指“恢复被入侵中原者所占领的宋朝领土。言壑相恢复了宋朝所丧失的国土”范之麟主编,《全宋词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205页。就成了不需要推论的结论。王埜生年不详,卒于1260年,时为贾似道拜相的第二年。此前王埜曾于宝祐元年(1254年)迁枢密院事。《全宋词》录其词三首,三首词中除一首“子寿母”外,均有“千古恨,吾老矣”(《西河》),“臣今虽老”(《六州歌头》),说明词作于晚年。据词作内容可推知,词人有济世之怀,且行事有方,正验“淳祐间以察访使出视江防,从嘉兴至京口修葺官民兵船,并预备守险之需,江上晏然”所云。埜曾知镇江府,还上书言攻守等十八事,因而对金陵地理位置熟如掌珠。其《六州歌头》为写金陵“龙蟠虎踞,今古帝王州”之篇,其中云“黄旗紫盖,中兴运,钟王气,护金瓯”,“言金陵龙蟠虎踞,为王气所钟,它能保卫国家山河的完整”范之麟主编,《全宋词典故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1年,第1205页。。这里以金瓯之护寓忧国主题。李曾伯生活于“天下如器之倚而未坠于地,存亡之机,间不容发”徐宗仁语,见沈志华主编,《文白对照全译〈续资治通鉴〉》,改革出版社,1994年,第4096页。的危急关头,对国运心存挂念,对皇帝亦存忠心,不止一次于词中夸赞“吾皇神武”(《水龙吟》第一与第三),并对“胡儿已落将军手”(《水龙吟》第一)充满欣喜,且断言“此虏自不能久”(《水龙吟》第三)。曾伯儒而知兵,边境之事,知无不言,对于“奋起朔漠,灭金源,并西夏,蹂荆襄,克成都,平大理,躏蹂诸夷,奄征四海,垂五十年,遗黎残姓,游气惊魂,虔刘靡荡,殆欲迁尽,自古用兵,未有若是之久且多也”郝经语,见沈志华主编,《文白对照全译〈续资治通鉴〉》,改革出版社,1994年,第4100页。的敌国形势也应知悉,因而常对国势持喜忧各参态度。襄阳得捷,便喜上眉梢,高兴地说:“金瓯堪保。”登经济楼,面对“依然旧江山”而发“愿天驱、五丁壮士,挽岷峨、生意与春还”,同时对国运民瘼生出隐忧,因此出语云“金瓯经营几载,鸿雁尚漂残”(《八声甘州》)。陈著两次以金瓯寓忧国,词见《贺新郎·次韵戴时芳》与《水龙吟·寿江阃姚橘洲学士希得》。王奕一首词中两次使用金瓯语,见《贺新郎》,小序以“遂使金瓯甑堕”比喻完整的国土遭到了侵掠割裂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全宋词》第四卷,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第259页。。由于词之主题为“金陵怀古”,怀古即有忧今之想,因而词文本中的“可笑诸公俱铸错,回首金瓯瞥徙”之金瓯亦当与小序中金瓯寓意相同。文天祥“作词甚少,但他的词和他后期的诗文一样,每一篇都有一定的政治内容,都是有为而发”唐圭璋,周汝昌,缪钺等撰写,《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第2183页。。词中亦有以金瓯喻国土之什,《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如是。词与王清惠《满江红》“太液芙蓉”末句“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作全程反向表述,出“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之语,“金瓯缺”显指国土残破。

稼轩视词为陶写之具,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时显得“锋颖太露”(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然“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者亦极多见。对于后者,人多以“集中多寓意作”(李佳《左庵词话》卷上)、“言外有多少哀怨”(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等论之。合而论之,稼轩词“雄深雅健,悲壮沉郁,俊爽流利,飘逸闲适,秾纤婉丽,都兼收并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64页。。夏承焘曾云:“他(辛弃疾)在写那首《摸鱼儿》词的同一年(孝宗淳熙六年),作一篇《论盗贼札子》,中间有‘臣孤危一身久矣……年来不为众人所容,顾恐言未脱口而祸即旋踵’之语,这就是他的作品不得不婉约其辞的原因。”夏承焘著,《夏承焘集》,第八册,浙江古籍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95页。这是我们认识稼轩词中具有“婉丽”特征的钥匙,也是我们证实辛词针对曾词而发的又一佐证。

同类推荐
  • 东坡光影里的山水

    东坡光影里的山水

    这是一本诗歌散文集。全书以眉山的一区五县为基础,分为青神篇、丹棱篇、洪雅篇、彭山篇、仁寿篇、东坡篇共六个篇章,以图片加散文加诗歌的形式,为读者详细介绍苏东坡家乡的风景名胜。让世人在怀念一代文豪的同时,也能充分体会到当今眉山的秀丽景色。
  • 三叶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三叶集(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三叶集》作为一部德语文学文学翻译比较文学作品,分为第一部分论述德语文学、第二部分谈文学翻译的实践和理论,以及第三部分涉及比较文学。作者率先强调歌德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第一个提出以德国文学为主体的德语文学是思想者的文学这一命题,从而阐明了它作为世界文学重要组成部分的根本特点和特殊价值。也在中国率先进行了德语中短篇小说理论及其作家、作品的研究,对中国读者了解、认识和欣赏德语文学擅长的这一体裁样式不无促进和帮助。
  • 天使飞行——国际灵柩送还士

    天使飞行——国际灵柩送还士

    本书介绍了一种职业——国际灵柩送还士,就是将在国外去世的日本人接回国内,并做基本的防腐处理和遗容整理,再送到家人的身边。如果是外国人在日本去世,他们就根据死者的宗教、民族习惯处理后送出日本。这些死者有的是远赴海外工作的儿子,有的是看上去很乐观却选择自杀的朋友,有寄托了三代人关爱的小孙女,也有死于恐怖袭击的记者……本书以国际灵柩送还公司的社长——木村利惠这个女强人为主线,从死者的家属、新入社员工、创始人、灵车驾驶员,以及作者自身的角度出发,围绕国际灵柩送还这一行为,是通过具体的“死亡关怀”,来搭建生死之间的桥梁,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通过。
  • 含有多种维生素的思考

    含有多种维生素的思考

    本书为陈祖芬的中国故事系列丛书,共十六本,在这十六本书里,有作者的生命脉络,这是读者朋友们能触摸得到的。本书收录了“女孩”、“世界是由不安分的人创造的”、“让我糊涂一回”、“生活向你提供信息”等20余篇文章。
  • 近善集

    近善集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教子、育人的依据和准则,它既道出了人善的本性,也表明了社会追求人善的愿望。孔子云:“行有余,则学文。”教育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教人利他、助人、悦己。明德行善,积善成德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程,影响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儒家的。“
热门推荐
  • 天降大任

    天降大任

    作品以苏南农村为背景,描述了兰花村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史诗般的奋斗历程,塑造了许多活灵活现、真实可信的典型人物,尤其颂扬了带头人柴运旺执著坚定,奋斗不息的可贵精神。作品文字有豪气,有血性,有独特的感受,书写出时代的最强音。
  • 快穿女配日常放飞自我

    快穿女配日常放飞自我

    刚狗带不久的夏筠妍,被个无赖系统,连哄带坑的骗去搞业务,从此她便走向了一条不归路。一天天竟攻略些难啃的骨头,难挖的墙角。系统有一言:宿主加油,只要牙口好再硬的骨头也给它啃个稀碎,只要锄头挥的好万里长城也要倒。夏筠妍看了眼身后追杀的一群人:你已被踢出群聊。说好的逆袭呢,这明明就是#论,女配的一百种死法#
  • 爱留痕之爱上

    爱留痕之爱上

    那些校园里纯真的感情,她与他的故事会有怎样的结局?慢慢成长,那些人那些事似乎来过,那些我们曾经以为的爱情,留下了什么?无论怎样,至少多年后,还有一段清晰或者是模糊的记忆。哪怕真的没有记忆,但毕竟存在过的,总会有痕迹……
  • 繁花落夜未央

    繁花落夜未央

    轮回中,心若一动,便已千年。爱得越是难分难舍,越是容易错过,就像他与她。为了她,他可以江山拱手,而她呢?也曾爱他如命。可最后,他还是弄丢了她。
  • 染血之瞳

    染血之瞳

    有时候,看见的不一定是真的,听见的也可能只是别人想让你听到的,真相虽然扑朔迷离,但好在,他们一直都会去追寻真相。他始终相信,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 黑暗无门

    黑暗无门

    地狱之门开启,罪恶的气息弥漫整个世界,继承着人类真诚,自信,正义,勇气,坚强以及爱的六名继承者们,用他们的努力乃至生命,开启了照亮这世界的光芒……一切精彩,尽在《黑暗无门》。
  • 绝世小皇后

    绝世小皇后

    时光荏苒,勿忘过人。一袭嫁衣,却惹得血洗朝廷。罢了,原也是罪人,这回罪上加罪了吧。
  • 无限战界

    无限战界

    在一个剑与魔法的世界,“光明面”的生灵每隔百年就会遭到魔族的攻击。由于各种原因,延续千年的腐朽世界只能依靠从异世界召唤勇者来对抗魔族。一群挣扎反抗自身命运的人,与有着独特思维模式的异界少年相遇,是否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转机?
  • 太古仙神在都市

    太古仙神在都市

    自刘伯温断龙之后,神魔不显世间,修士亦是绝迹。只求安稳度日的王凡因故融合了久远前的灵魂,一个个神话人物纷纷出现在他的身边,他该如何自处?仙神再次显露人间,已经走上自主发展的人族又该如何抉择?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遥远的温泉

    遥远的温泉

    《阿来最新中篇小说系列:遥远的温泉》收录了《遥远的温泉》和《已经消失的森林》两部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