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40000000098

第98章

第九门中就位分异并辨优劣。言分异者。六度随位异有二种。一者别异。如地经说。菩萨初地檀度增上。乃至六地般若增上。二者通异。如彼相续解脱经说。彼说六度义别有三。一者直名为波罗蜜。二上波罗蜜。三大波罗蜜。地前菩萨烦恼亦行。善法亦起。不能起胜。是故直得名波罗蜜。初地已上乃至七地烦恼不行。善法独起。随分平等离染清净名上波罗蜜。八地已上微细使性毕竟永灭。善行深广名大波罗蜜。隐显如是。通则义齐(此一门竟)。

次辨优劣。释有二。一摄善分别。二治患分别。摄善之中义别有四。一约位分别。檀在初地。乃至般若在第六地。且在初地。最以为劣。戒在二地。次以为胜。如是渐增乃至般若在第六地。最以为上。此之一义如地经说。二就能分别。精进般若通能策导一切诸行。说以为胜。余不如是。说以为劣。此之一义如地持说。彼论言。六度之中精进般若胜余波罗蜜。如四摄中爱语为胜四无量中大悲为胜。如是一切。三主伴分别。慧为行主。说之为胜。余五伴助说以为劣。此之一义如大品说。地论亦云。智眷属者。所谓檀等。四就说行相成分别。六俱是胜。六俱是劣。何故如是。六度之行互相助成。檀行为主余五助成。檀行主故说以为胜。余五助故说之为劣。乃至般若类亦同然。此之一义如大品经六度相摄品说。摄善义中有此四异。治患义中亦有四种。一对业烦恼辨其优劣。戒治业非。余治烦恼。业兼易防能治之行说之为劣。烦恼是本。深细难遣能治之道通以为胜。若尔何故戒在施上。释言。上能起犯戒烦恼。难治于悭故能治戒在于总上。非是破戒细于悭故戒在施上。故信戒等五种善中戒初施后。六念亦尔。二对使非使辨其优劣。六中忍慧对治使惑。忍治嗔使。慧治痴使。余治非使。施治悭垢。是故非使戒防业非。故亦非使。精进与禅治烦恼地。故亦非使。使强难断。忍慧能除。说之为胜。非使易遣余四治之。说以为劣。问曰。何故忍慧二行偏治使性。释言。六中前三是其化众生力。后三是其护烦恼力。化生力中忍胜余劣。护烦恼中慧胜余劣。今就胜处明除使惑。余废不论。三伏永分别。前五伏断说之为劣。般若永断说以为胜。四随过互论六度皆有胜劣之义。望悭贪病布施为胜。余者为劣。对破戒病持戒为胜。乃至对治愚痴之病般若最胜。余者为劣。是故六度皆有胜劣。

第十明其因起次第。如地持说。始不顾贼舍离出家。故先明施。既出家已受菩萨戒。精持不犯。故次明戒。以护戒故忍力清净不怖众生。故次明忍。以忍力故能安苦缘。勤修无间善法方便。故次明精进。以其精进不放逸。故善一其心。故次明禅。心善一故得实知见。故次****。问曰。精进通策诸行为诸行本。何不初说乃为第四。释言。精进虽策诸行随义别分。或属前三。或属后二。故置第四。云何属前。如地持说。前四戒学。精进是其戒行所依。故在第四。云何属后。如龙树说。施戒及忍世人能行不假精进。故不在初。云何不假。论言。如人所有客主法应供养。或为种种因缘行施。乃至畜生亦知施食。是故布施不假精进。又复世人见为恶者王法治罪顺过不为。或畏恶名。或思世间种种苦恼。避罪不作。或有性善不乐为恶。不由精进。又如世人于打骂等或以畏故不敢返报。或复力小不堪加报。或性和忍而不返报。不假精进。又前三中虽有精进小故不说。禅智微细世间众生不能自起。要假精进。故禅智前宣说精进。何故如是。禅定是其上地胜法。勤习方现。般若是其照理深行。专修乃成。故假精进。又禅智中得胜境界勤心转增。譬如世人掘水见湿。攒火见烟求心逾猛。彼亦如是。僧故偏说。又复前三依事修行。后之二种依义而成。舍事入义。非勤不能故在第四。问曰。但有前三福行。所愿皆得。何假精进方得禅智。龙树释言。佛道深难。虽有前三不能成办。要假精进方得禅智及诸佛法。故地持云。世尊种种称叹精进为菩提因。六度之义辨之粗尔。

六念义五门分别(一释名义 二开合辨相 三随别广释 四次第 五念之所为)

第一释名。六念之义出涅槃经。守境名念。念别不同。一门说六。六名是何。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者念戒。五者念施。六者念天。六中初三念其所学。中间二种念己所行。后之一种念己所成涅槃之果。言念佛者。觉故名佛。念有四义。一缘如来有大功德是诸众生无上大师。名为念佛。二缘佛德念己当同。名为念佛。三缘佛德欲与众生。名为念佛。四离妄想与彼如来实德相应。名为念佛。言念法者。轨则名法。念有四义。一缘法宝有大功德是诸众生无上妙药。名为念法。二缘法宝念己当证。名为念法。三念法宝欲授众生。名为念法。四离妄想与法相应。名为念法。言念僧者。和故名僧。念有四义。一缘僧宝有大功德是诸众生良厚福田。名为念僧。二缘僧德念己当行。名为念僧。三缘僧行欲与众生。名为念僧。四离妄想与彼真实僧行相应。名为念僧。言念戒者。防禁名戒。念有四义。一缘戒行有大势力能除众生恶不善法。名为念戒。二念己所受精勤护持。名为念戒。三念己戒善劝人同习名为念戒。四离妄想得戒实性清净无染。名为念戒。言念施者。惠舍名施。念有四义。一念施行有大功德能破众生悭贪重病。名为念施。二念己所行专精修习。名为念施。三念以施善摄取众生。名为念施。四离妄想得施实性无所系著。名为念施。问曰。行有六度之别。今此何故偏念戒施。释言。略故。以此行始故偏举之。又问。于彼六度之中先施后戒。今此何故先戒后施释言。行者二种次第。一粗细次第。施粗易为。是故先修。戒细难作。是以后习。二止作次第。要先止恶。然后作善。如似染衣要先除垢后受染色。戒是止行。是故先明。施是作行。是以后说。彼六度中依粗细门故先明施。此六念中依止作门故先明戒。言念天者。己家当来所成涅槃寂净名天。有净光明所受自然亦名为天。念有四义。一缘当来力无畏等一切种德有大福利。名为念天。二缘当果起必成意。名为念天。三缘当果欲与众生。名为念天。四离妄想与彼菩萨境界相应。名为念天。名义如是(此一门竟)。

第二门中开合辨相。开合不定。据要唯三。所谓念佛念法念僧。故杂心云。为开众生佛法僧念故说斯偈。所谓说于敬三宝偈。或分为六。如上所辨。或离为八。如大智论说。于前六上更加二种。一念出入息。系意住于数息法门。二者念死。常修死相。或分为十。如大智论摩诃衍品说。于前八上更加二种。一者念灭。念彼涅槃无为寂静起意趣求。二者念身。自念己身无常苦空无我不净修行厌离。或分十一。如经说。一者念佛。二者念法。三者念僧。四念菩萨。五念菩萨行。六念波罗蜜。七念十地。八念不坏力。九念无畏。十念不共法。十一念一切种一切智智。此之十一犹是六念。念佛念法与六念中初二念同。念僧菩萨是六念中念僧所收。念菩萨行念波罗蜜十地者。是六念中念戒念施二念所摄。六中略故单念戒施。是中广故通念一切。后念力等是六念中念天所摄。广则无量。今据一门且论六种。开合如是(此二门竟)。

次广辨释。初念佛者。如涅槃说。念佛十种名称功德。所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此十如后十号章中具广分别。佛德无量。今据一门且论斯十。以此名称生念义强故偏念之。言念法者。依大智论法有二种。一念教法。所谓三藏十二部经。二念义法。所谓无常无我涅槃三种法印。亦得分三。一念教法。谓三藏等。二念理法。所谓二谛一实谛等。三念行法。谓三学等起行之仪。言念僧者。念三乘众及三乘人所成行德。言念戒者。就性分二。如龙树说。一念有漏戒。二念无漏戒。问曰。直念无漏便足。何用念彼有漏戒乎。龙树释言。因有漏戒得无漏戒。故通念之。如人虽从贼中而来还能破贼王亦赏之。彼亦如是。就行分三。一念律仪。二念摄善。三念摄生。随义分八。如龙树说。一清净戒。二不缺。三不破戒。四不穿戒。五不杂戒。六自在戒。七不著戒。八智者所赞戒。清净戒者。如论释言。无诸瑕秽名清净戒。此句通明五篇清净。不缺戒者。除离初篇二篇重恶名不缺戒。不破戒者。离后三篇名不破戒。又论释言。远离身恶名不缺戒。远离口过名不破戒。不穿者。论言。善心向于涅槃不令烦恼恶觉入中名不穿戒。不杂戒者。正为涅槃不为世报名不杂戒。自在戒者。论言。随戒不随外缘。不为爱结之所伤碍名自在戒。言不著戒者。论言。于戒不取戒相。不生爱著名不著戒。智所赞者。持戒清净常为贤圣之所称赞。名为智者所赞戒也。言念施者。念行财法无畏施等。言念天者。依如涅槃天有三种。一者生天。谓四天王乃至非想。二者净天。所谓一切三乘贤圣。三第一义天。谓佛果德。是三种中菩萨但念第一义天。以是究竟所求果故。依大智论天有四种。一假号天亦云名字天。如世人王名为天王亦云天子。二者生天。谓四天王乃至非想。三者净天。谓诸贤圣。四生净天。谓三界中受生圣人。是四种中念彼生天及生净天。以此未来上胜果故。问曰。佛弟子众应念三宝。以何义故念彼生天。以此自己善业果故。问曰。生天是凡夫法。何故念之。有人不堪入涅槃。故念彼生天。起行趣求(此三门竟)。

第四门中明其次第。佛是究竟所学果德。故先念之。佛由法成。故次念法。法由人行方能到果。故次念僧。依前三宝发起修行先离十恶。故次念戒。以戒破恶便能生善。故次行施。依戒依施能得涅槃第一义天。故次念天。又依龙树佛是化主说法之人。故先念佛。依佛说法故次念法。僧随佛语能解能行故次念僧。僧由戒成故次念戒。以戒破恶便能行施故次念施。以戒施故得二果报。所谓生天及生净天。中品行者得其生天。增上行者得生净天。故后念天。次第如是(此四门竟)。

第五明其念之所为。所为有四。一者为除现在怖畏。如龙树说。或有恶魔来怖行者。佛即教人修习六念。或有怖畏念佛即灭。如诸天众与修罗斗心生怖畏。若有忆念帝释宝幢怖畏即灭。或有怖畏念法即灭。如天畏时忆念帝释左面天王伊那舍天宝幢即灭。又念右面天王婆楼那天宝幢亦灭。或有怖畏。念己所修施戒善根及天果报亦得除灭。二为出离生死因果故修六念。三为求佛一切种德故修六念。四为化度一切众生故修六念。六念之义辨之粗尔。

六种决定义

六种决定出地经论。斯乃出世菩提之心。即实不退名为决定。此之决定是十地体故。地经中创始开宗标言。菩萨愿善决定无杂不可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覆护一切众生界。能入三世诸佛智地。虽言愿善统纳众德无不在中。众德之状难以具论。今据一门且说六种。六名是何。一观相善决定。二真实善决定。三胜善决定。四因善决定。五大善决定。六不怯弱善决定。六中前五自分功德。后一胜进。故地持中第六名为增长胜分究竟菩提。就自分中初四自利。后一利他。就自利中前二行体。次一行德。后一行能为因之义。体中初一明其观解破相入如。后一彰其契实离相。言观相者。论自释言。谓真如观一味之相。言一味者从喻为名。如似大海虽复浩廓醎同一味。诸法虽广如性一味。观此如理更无异缘名一味相。言真实者。论自释言。非世境界。以行契真不为世智之所照见。名非世境。言胜善者。行德深广如于法界。故名为胜。言因善者。愿善之行能为常果无常果因。故云因善。言常果者。谓大涅槃。无常果者。谓佛菩萨大悲作用。随世生灭故曰无常。此二犹是涅槃经中二种庄严。常者犹彼智慧庄严。故彼经言。智慧庄严无碍常住。无常是彼功德庄严。故彼经言。功德庄严有碍非常。又涅槃云。诸佛如来无常共常常共无常。是此常果常共无常。是此所说无常爱果。愿善望彼同能出生。故名为因。言大善者。上来自利。此一利他。利他行广等众生界。故名为大。故经说言。覆护一切众生界矣。不怯弱者。诸佛智德菩萨分证于深能入心无惮退。故云不怯。故经说言。能入三世诸佛智地。六种决定释之云尔。

六妙行义

六妙行者。无学圣人离过行也。经亦名为六妙法矣。通释一切起作名行。行之自体说以为法。此行与法远离一切不善粗过。故称为妙。随相别分妙行妙法非无差异。异相如何。行阴无过名为妙行。余阴离染说为妙法。是义云何。依如毗昙识想受行起在一时。眼识起时即具四阴。眼识识阴。同时受数说为受阴。同时想数说为想阴余思欲等说为行阴。乃至意识起时亦尔。彼六行中离过无罪名六妙行。余之三阴离过无染名六妙法。大乘亦尔。若依成实识想受行起在先后。眼识之后具有四心。初识次想受后行。乃至意识之后亦尔。彼六识后行中无过名六妙行。彼六识中识想及受性虽无记不生行中烦恼漏过。亦不从于烦恼漏生名六妙法。六妙行义辨之略尔。

六种善法义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无声的角落:被隐匿的日本校园之恶

    无声的角落:被隐匿的日本校园之恶

    日本共同通信社记者10年追踪让日本全民陷入反思的校园性侵事件,披露日本校园隐形规则和深层隐患,剖析学生和家长的心理危机,打破沉默,打开角落:光有爱远远不够,还要给孩子无处不在的保护。本书整理自共同通信社于2013年发往全国各地报社的系列报道《无声的悲鸣——学校里特有的事件》,成书之际经过大幅增减修订。书中内容是记者池谷孝司10多年来的深度考察,与日本唯一专门处理此类事件的非营利组织“防止校园性骚扰全国网络“(SSHP)携手,协助被害人勇于说出真相。
  • 塞北豪侠传

    塞北豪侠传

    一路走来腥风血雨,天雄最终才懂得了一个道理,江湖不光是打打杀杀,江湖更是人情世故
  • 总裁追妻:步步算计

    总裁追妻:步步算计

    “顾易卿,你算计我!”“嗖”一个抱枕毫无质感的落在他的脚边。“喂,你这个女人,怎么能说算计呢。那是爱你……”“嗖”,又一只抱枕砸过来……明明两个斗气冤家,可第二天醒来怎么就到了他的床上?她挣扎在这个不顺眼的大恶魔手心,愣是被他娶回家。继续被算计,他却振振有词,“爱你才算计你……”
  • 千统

    千统

    各种势力的角逐,一场真正的最强之争……(但愿自己能坚持下去)
  • 亿万宠婚:帝少的二嫁新娘
  • 爱情公寓6友谊永恒

    爱情公寓6友谊永恒

    搞笑幽默,纯属瞎搞,续写的爱情公寓。作者第1次写的。
  • exo之重生的冰冷公主

    exo之重生的冰冷公主

    “紫诺若惜!你到底还有没有心!”——exo“呵?心?从我被车撞那一刻开始!那个爱你们如生命一样,只会忍气吞声的紫诺若惜早就死啦!还哪来的心?早就死啦!有心又如何?既然当初你们亲手捏碎了它,就别再妄想它会活过来!还有,紫诺若惜已经死了,现在,站在你们面前的是——木之幻!
  • 狂妄总裁的前妻

    狂妄总裁的前妻

    结婚两年,除了伤害,还是伤害,他不爱她,她知道,却不争气的爱上了他,坚持了两年,终于醒悟,婚姻已经成了枷锁,既然不爱,何不放他自由,与她,何曾不是解放,离婚后的生活平静淡雅,只是他为何又频繁扰乱她的生活,不是不爱吗?
  • 隔壁总裁馋哭了

    隔壁总裁馋哭了

    陌言月女扮男装本想做一个佛系一点的美男子,奈何……厨艺不错,被隔壁的看上了
  • 语言与认知译丛:认知的边界

    语言与认知译丛:认知的边界

    弗雷德里克·亚当斯和肯尼斯·埃扎瓦在本书中对认知科学领域的争论斥以严厉的批评。他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延展认知系统假设与延展认知假设的区别,以及最为重要的是提出了“心智标志”这一概念。借以批判安迪·克拉克和丹内特等人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