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708500000003

第3章 历法·节气(3)

后来人们饮酒时,为了助兴取乐,行“酒令”,即在饮酒前,推一人为令官,余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者做其他的游戏,违令者罚饮。

“月相”与盈后

商业上的“盈亏”一词,其来源与人们对“月相”的认识有关。我国古代,将月亮反射太阳光,在一个周期内变化不同形状的现象,称之为“月相”。

“月相”,虽然细分为不同之称,但基本分为“盈”与“亏”。而所谓“盈”,即指“月相”为“望”,亦称之为“满月”。按照时间来说,就是指农历每月十四至十六前后能看见整个的月面,称之为“望”或“盈”,也叫做“满月”。古人将“满月”(望)前后的“月相”,均称之为“亏”。而“亏”又有不同的区别:人们将“满月”前十一至十二日可见“亏”的月面,称为“凸月”,将“满月”后十七至十九日可见“亏”的月面,称作“残月”;将初七至初十及二十至二十三日前后可见“亏”的形如弓的月面,叫做“上弦”和“下弦”;将初五、六前后可见“亏”的形如蛾眉的月面,称为“蛾眉月”;将初三、四日可见“亏”的月面,称之为“月牙”等。

后来,随着商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将对“月相”盈亏的认识运用到商业上,即取“望”和月光圆满之意,与商业上的经营紧密结合,将赚钱的现象,概括称之为“盈利”。相反,取“满月”前后“月相”为亏之意,亦同商业相结合,将赔钱的现象,概括名曰为“亏损”等。

为什么三伏天特别热

“三伏”是二十四节气以外的杂节气,有初、中、末之分,每伏十天,尤以中伏酷热蒸人。每年的初伏自7月间开始,整个伏天持续一个月左右。

人们常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为什么特别热呢?这是因为“立夏”以后,太阳向北移来,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到了夏至,大地积累了大量的太阳辐射。夏至之后,北半球虽然白昼一天天短下去,但仍比黑夜长,加之热量散发,温度便开始升高了。对人体来说,在同样高温下,空气流通小就发“闷”,空气温度高就觉得热。因为温度高和流通小,皮肤毛孔蒸发散热的能力相应减低,所以从体感温度来讲,“三伏”的气温是最高不过了。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根据“三伏”高温和雨量充沛的规律性,在生产、生活方面都总结了不少非常宝贵的经验。就高温作业的行业米说,也必须对高温季节职工身体健康,引起高度重视,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入伏日期为什么每年有不同

每年在“夏至”节气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第一天,“立秋”节气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既然是这样有规律性,那么每年入伏的日期为什么不同?自古始,并且至今,农业“二十四节气”以外的杂气,每年数伏,虽然说都是从“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是非常有规律性的,但为什么每年的“三伏”的日期却有不同?这与“庚日”每年具体在哪一天是密不可分的。

而“庚日”就是指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日、庚辰日等。因为“天干”其数是十,所以每隔十天就有一个庚日。而一年春秋冬夏三百六十五天,不是十的整倍数,所以每年庚日的日期都不相同,因此每年入伏的日期亦就不相同。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每年一到春分日,斗柄(指北斗七星的“斗柄”)指东;夏至日,斗柄指南;秋分日,斗柄指西;冬至日,斗柄指北,并且是很规律的,年年如此。所以,古时候,人们归纳概括为:“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然而,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其规律性,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为:

春季。每年一到阳历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开始“立春”。

古人说的所谓“春”,就是指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其时间为阴历正月至三月。

其实,不仅是“斗柄东指,天下皆春”,就风向来说,亦有规律性的反映,就是说每年基本上从“立春”到“春分”这段时间内,风向多为东风;从“春分”到“立夏”之前,这段时间里,多为东南风。

夏季。每年阳历5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45°时开始,为“立夏”。

古人说的所谓“夏”,就是指一年四季的第二季。其时间为阴历四月至六月。

其实,不仅是“斗柄南指,天下皆夏”,就风向来说,亦有规律性的反映,就是说每年基本上从“立夏”到“夏至”之前,这段时间内,风向多为南风;从“夏至”到“立秋”之前,这段时间里,多为西南风向。

秋季。每年阳历8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35°时开始“立秋”。所以,自古始,将“立秋”作为秋李开始的节气。

其实,不仅是“斗柄西指,天下皆秋”,就风向来说,亦有规律性的反映,就是说每年基本上从“立秋”开始,到“秋分”以前,这段时间内,风向多为西风;从“秋分”开始,一直到“立冬”之前,这段时间,其风向多为西北风。

冬季。每年阳历11月7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立冬”。所以,自古始,将“立冬”作为一年四季最后一季冬季开始的节气。

其实,不仅是“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风向来说,亦有规律性的反映,就是说每年基本上从“立冬”开始,到“冬至”之前,这段时间里,多刮北风;从“冬至”开始,一直到“立春”之前,这段时间内,风向多为东北风。

太阳的雅号

随着日出和日落的自然现象,人们头脑里最初只有“日”的认识和概念。但后来为什么将“日”又称作“太阳”呢?这与我国古代对“天”的认识是分不开的。随着对九大行星的认识,古人将环绕太阳运行的九颗行星概括叫做“积阳为天,天有九重,故日重阳。” (洪兴祖对《楚辞·远游》的补注)而“太”与“阳”所以能够被人们联系在一起,其原因是:“太”,指很高的天空;而所谓“积阳为天”,是指天空中的九大行星本身一般不发光,只有“日”才会发出很强烈的光,所以将很高的天空,同发光的“日”联系在一起,称为“太阳”。这是一种认识。另一种认识,就是将“日”发出的光,称为“阳”。有“阳”,就会有“阴”。所以,按字义解释,阴的意思是暗,阳的意思是明。

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人们精神生活中的需要,很自然地产生了许多太阳的雅号,如将春天的太阳称为“春晖”(“晖”,指“日光”),夏天的太阳叫做“骄阳”,秋天与夏天的太阳有共同的特征,即炎热,所以称为“盛阳”。至于说,冬天的太阳与夏天的太阳的区别,西晋学者杜预作了透彻比较,即“冬日可爱,夏日可畏”。所以,将夏天的太阳称为“烈日”、“炎日”等;将冬天的太阳俗称为“暖日”或“暖阳”等。而早晨和黄昏太阳的雅号就更多了,如早晨的太阳,雅号叫做朝阳、朝曦、阳光、朝晖、初旭、初景等;黄昏的太阳,其雅号亦有不少,如父阳、父晖、残阳、斜阳等。但是,早晨和黄昏太阳的雅号,尽管也有许多,但却有着共同的特征,就是均出自人们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作品中。

秋天的雅号

九秋张协《七命》和陆龟蒙《秘色越器》诗里,皆有把秋天称为“九秋”的诗句:“唏三春之溢露,溯九秋之鸣飚”;“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三秋农历七月为秋季三个月的开始,人们将秋季开始的农历七月别称为“上秋”,或“早秋”、“首秋”、“初秋”等。农历八月,正值秋季三个月中间,故称为“中秋”。农历九月,为秋季三个月最后的一个月,故称为“末秋”。也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

梅花九九消寒图

我国栽培梅花,已经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引种驯化,梅花至今已达200多个品种,最出名的有干枝梅、红梅、绿萼梅、照水梅等。花分五瓣,幽香扑鼻,花色有白、红、淡绿、淡红等,其中以白色和淡红色为主。

梅花与冬九九·九九消寒图的关系,亦是比较密切有趣的。

“冬九九”(亦俗称数九),即将冬至后的八十一天,分为九个段落,每一段落为九天,称头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九、六九、七九、八九、九九。人们把“冬九九”,亦称为“数九寒天”。而三九,则是属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所以,人们说:冷在三九。

对“冬九九”自然气候规律性的变化,古时候,人们已经颇为重视。如《北平风俗类征》里记载:“冬至日,俗谓数九,或画纸为八十一圈,每日分明阴晴图一圈,记明阴晴多寡,谓之九九消寒图。”而画家们,则不仅是居多爱画梅、兰、竹、菊,而且将梅与冬九九相结合,创作出一种风俗性的九九消寒图。‘如明代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春场》里记载:于冬至日画素梅一枝,做八十一花瓣,不着色,而逐日渲染其一。图成而九九尽,天气转暖,寒意消除,亦名为九九消寒图。

惊蛰原在雨水前

“雨水”和“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立春”后的两个节气。在宋元时期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指出:“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于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雨水。”

“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所以“雨水”后的一个节气,便为“惊蛰”。

但是在后汉以前“雨水”、“惊蛰”,二节气的前后顺序,是倒置的,“惊蛰”在前,“雨水”在后,这种倒置的出现,是因为当时人们尚未完全掌握节气的规律。

随着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 “立春”后“雨水”在先,较为符合节气变化的规律。因为每年一到“立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量确实逐渐增加,而冬眠的蛰虫,尚未明显出土活动。所以,自后汉始,人们便将“立春”后的节气,确立为“雨水”,继“雨水”之后,才是“惊蛰”。

“清明”、“谷雨”顺序倒置

古籍《月令气候图说》记载:“西汉以前,谷雨为农历三月节,清明为三月中;先清明而后谷雨,亦自后汉始。”

古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就春季气候变化规律来说,应该将清明置在前,“谷雨”放在后。每年一到农历三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发,改变了冬季枯黄的自然景观。宋元学者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每年季春(春季最后一个月),天气转暖,雨量也较以前增加,是我国北方春作物播种、出苗的季节。

所以,将春季最后一个节气叫做“谷雨”,放在“清明”节气后,是合理的。

立春与鱼

每年一到“立春”节气,河流逐渐开始融化时,鱼就会从水底下浮上近于冰。因鱼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反映,亦比较突出典型,所以被选入“七十二候”,作为“立春”节气第三候的“候应”,概括叫做“鱼陟负冰”(亦俗称“鱼上冰”)。对此,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做了比较透彻的解释,即“鱼当寒威之时,伏于水下逐其温暖,至正月阳气即上,鱼游于水,上近于冰。”

节气与皇帝祭坛

“二十四节气”中比较突出的是“冬至”、 “夏至”和“春分”、“秋分”。早在春秋时,通过“土圭”(古观测仪)对日影长短变化的观测,就已经确定出来了。如古籍《左传》里就记载有两次“日南至”(即“冬至”)的日期:一次是在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5年),一次是在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

到明清两代,帝王以示重视农业,密切结合祭祀天地日月的需要,取其历史上最早测定出的“冬至”、“夏至”和“春分”、“秋分”四大节气之日,祭祀天地日月神。《明宫史》中载:“凡冬至圣驾躬诣圜丘郊天,由正阳门出也。”“凡遇夏至圣驾躬诣方泽坛祭地,即由安定门出也。”每年春分日(寅时)进行祭日,即“圣驾春分躬诣朝日坛,……则由朝阳门出”。每年秋分日(亥时)祭月,即“圣驾秋分躬诣夕月坛,则由阜成门出”。

日影·四节气·四季

通过观测日影,不仅发现其长短变化的规律,确立了“日南至”(冬至),并计算出一年为365天,而且还摸索确定出了一年的“四大节气”,即“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早在春秋时,人们就已将一年分为“四时”。正如《礼记·孔子闲居》中所载:“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随着社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的发展,秦汉时期,又在“四时”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准确,用于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这对农事活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至今,我国农村仍然依据二十四节气进行耕种收获。

随着社会生活与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我国古代逐渐将一年中“春、秋、冬、夏”四时的首日,定名为“立春”、“立秋”、“立冬”、“立夏”,作为春季、秋季、冬季、夏季的开始。

“春分”和“秋分”太阳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每年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才是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其他时间都是偏移的,为什么呢?这里,可以以“春分”与“日中”和“秋分”与“日中”为题目,分别地说一说,亦就会使您了解其然了。

农谚说:“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这生动地反映了“春分”节气对农业生产多么重要。

“日中”就是“春分、秋分”。为什么?例如《孔传》中载:“日中,谓春分之日”,秋亦同;而每年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太阳才是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春分”这天以后,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北移,北半球昼长夜短。而“秋分”后则阳光直射位置更向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所以说,太阳每年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两天的时间才是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节气与螳螂·蝉·黄雀

螳螂,善于捕捉害虫,故为益虫。《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这样的记载:“螳螂,草虫也。”是靠“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能捕蝉而食,故又名杀虫。”每年一到“芒种”节气,螳螂就会出现。所以,古人根据螳螂对夏季自然气候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紧密结合农业生产的需要,就把它作为“芒种”节气时的“候应”,概括为“螳螂生”。

蝉,俗名为“知了”。古时,亦名曰为“蜩”(tiao条),如《诗·豳风·七月》载:“五月鸣蜩”。每年一到“夏至”节气,天气渐渐炎热,“知了”就开始叫了。雄者能鸣,雌者无声,鸣于夏者日蜩,所以古时人们也将它作为“夏至”节气时的“候应”,概括为“蜩始鸣”。蝉的幼虫栖于土中,吸树根液汁,故为害虫。但它也有一定的益处,其蜕壳可供药用。

有趣的是:螳螂喜捉蝉而食,鸣声清脆的黄雀,也很喜吃虫子,而螳螂和蝉,又都是黄雀喜欢吃的虫子。《说苑·亚谏》里记载:“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这里是指秋季),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又《吴越春秋》里载:“螳螂捕蝉,志在有利;不知黄雀在后啄之。”后来,人们就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来比喻那种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的人。

“二十四节气”与天坛祭天、地坛祭地

北京的天坛,是我国精美的古建筑之一。天坛是古代祭祀天神,祈求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的场所。明代时,朝廷为了表示重视农业生产,紧密配合帝王祭天祈谷精神生活上的需要,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正阳门外,永定门内大街路东建成精美的世界闻名的“天坛”,即为帝王祭天祈谷创建了一处比较理想的地方。它占地约270万平方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同时它亦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同类推荐
  •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

    《每天读一点世界文化常识》是一部世界文化百科全书,从人类历史、衣食住行、文学艺术、政治经济、军事技术、风俗传说、名胜古迹七个方面讲解世界文化常识,展示世界文化发展的轨迹,为读者提供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的阅读体验和感受,使大家尽情畅游在辽阔深邃的世界文化知识的海洋中。
  • 中华姓氏大探源

    中华姓氏大探源

    本书集丰富有力资料性、充满趣味的娱乐性、论证严密的学术性和文采斐然的文学性于一炉,给读者朋友们烹制出了一份美味无比的姓氏大餐,能让你在入口之后,犹入时空隧道,遨游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身监其境地感受姓氏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行一次趣味非常的寻根之旅。
  • 话说中国——古代教育

    话说中国——古代教育

    我国古代教育家颇多,各家自持一言,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书以时间为顺序,向您介绍我国历代教育家及其主要教育思想。
  •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墓俑

    岁月存照——陕西古代墓俑

    本书是以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墓俑为主,结合其他地区墓俑及文献记载,对墓俑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 孤独大多数

    孤独大多数

    孤独,是为了保持精神的独立。本书为著名文化学者朱大可先生关于当下中国文化反思的结集,话题兼及文化、文学、电影、建筑、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
热门推荐
  • 柯南之江户川赤瞳

    柯南之江户川赤瞳

    王焰自杀重生到柯南世界,化生为杀手之王江户川赤瞳。柯南的弟弟。也破了很多案子。
  • 卖剑的那些年

    卖剑的那些年

    我是一名铸造师,我的仙器会咬人。我是一名铸剑师,我的剑专门会引来雷。我是一名修士,我有几百个丹田。我是一名土匪,我专门绑架土匪。我是一名商人,我敲仙帝的竹竿。我是……王铭!
  • 孤岛实验日记

    孤岛实验日记

    我是一名实验室记录员,每天跟着教授做实验记录,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一个教授和研究对象。这里的研究对象十分奇怪,活的死的,甚至不明生死的...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些秘密...
  • 寻蒙记

    寻蒙记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个神奇世界的故事,这个世界也许像你所熟悉的很多世界,也许什么也不像。这是一个人的回家之路,也是其寻找自我的路。故事里,行路上,或许有伤痛,或许有哀愁,但主要的还是有欢乐。
  • 茉茉花开

    茉茉花开

    荷茉失去记忆,但过着幸福的生活,然而奇怪的事情一件接一件地发生。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命运,将所有的秘密掩盖。她不愿任人摆布,试图找回自己空白的人生。有些人爱了便是一生一世,将自己燃成灰烬,让心中所爱在烈焰中重生。
  • 寻梦修仙传

    寻梦修仙传

    在宇宙之间有一个叫做梦的世界,这个世界里所有的一切都是一个叫做无心的人所造。后来,这个世界的原型已经完善了,这个世界也就被无心命名梦的世界。世间所有有思想的生灵都会有梦,他们认为那是梦,其实他们自己也不过是生活在梦里的梦中生灵。一个世界,一段人生,一个故事,追寻那属于他自己的梦……
  • 风雨阁之外编杀手

    风雨阁之外编杀手

    杀手界历来好纷争屠杀,由兽人萨满贤院强力支持的风雨阁是人类世界最强大的杀手组织,它的存在以灭杀人类各国贵族和大富豪组成的同惠盟组织为目标,从而使同惠盟无法控制全人类。风雨阁阁主的一些目的为干将乌拉白看穿所以排斥乌拉白,乌拉白为了分散风雨阁阁主的注意力和实现某种目的培养并重用两个外编杀手。在圣级人物林立世界中,两个年轻的杀手尝尽人间的酸甜苦辣,世界上不缺乏勤奋和聪明的人,他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强大的敌人,而他们知道自己身不由己也尽力去适应。为了活命他们顺从,为了活命他们也抗争,可是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背叛时的先背叛,他们是否能坚持原来的初衷呢?
  • 长夏江村事

    长夏江村事

    生命是什么?是不同的渴望和律动汇流碰撞的产物。自己属于哪一份子?为什么而存在?冯时夏之前并不懂得,如今在这似梦非梦的地界,她似乎有了答案。我为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找不到完全责任人。我还能做点什么?这个问题往往能扭转局面。这是一场相遇、相知和相伴的故事,是冯时夏的一生。融入、改变和爱所汇聚的力量能将心安放至最暖的地方。“夏夏——夏夏——夏夏!” 是谁在呼唤?
  • 我的钱万能

    我的钱万能

    “金钱不是万……NO!我的钱还真万能!”何秀意外成为了money之神,拥有用钱改变一切为所欲为的神奇能力。你花费了30元,颜值+1,现在的颜值为51。你花费了50元,身高+1cm,现在的身高为171cm。你花费了100元,掌握了一支舞蹈的基本动作。……“我想变强,我要一拳打穿50m厚的钢板!”你……暂时办不到,别问为什么?你的钱还不够多!
  • 倾城倾夏倾时光

    倾城倾夏倾时光

    夏倾城恋着安慕,痴痴十年,却不得不放手。而安慕在倾城即将踏上飞机之际,蓦然醒悟,却已来不及。青春,多么美好的时光。不是我不爱你,而是我们错过了彼此,但如果再来一次,我们定不弃当年的倾城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