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27000000028

第28章 不执著的智慧(3)

其实修行人应该是怎样的心量?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若一切都能够为我所用,那么你要成就世间的事业,并且成就广大的事业是不是很容易?所以真实地懂得佛法智慧的佛弟子是要打破一切成见,不要陷在成见里面,少用成见、跳出成见,多用内在的智慧,就会不断地有创新的能力、不断地有创意、不断地涌现智慧。那么在各行各业,在各个领域之中都应该是最优秀的人。

做教师能够成为最优秀的教师;做企业能够成为最成功的企业家;有家庭的人是最幸福、最和美的家庭;养育子女、教育子女的人都能够培养出国家的栋梁之材。这才是真正懂得佛法。我们学了佛法,皈依三宝很多年,我还是原地踏步,甚至于反应比以前更迟钝,这个糟糕了。为什么?因为是所知障。你学了很多知识,但是,如果你没有开启内在的智慧,它往往会成为所知障。

所以要懂得打破成见,当下圆成的现观智慧,这个现观就是用当下的心觉照当下的人、事、物,那跟人就心心相印没有隔阂,对事物就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它。全面地观察它,而不会是用片面的知识。

大脑科学的进步我们都应该已经知道了,我们人的左右脑功能是不相同的。左脑的功能是什么?左脑的功能是逻辑推理的功能、分析的功能、数学的功能。右脑的功能是什么?右脑的功能是艺术的功能、联想的功能。但是我们往往会着重于开发左脑,不懂得用右脑。

那么禅的智慧其实就是什么?全方位地开发我们大脑的能力,并且是综合性地、全方位地把左右脑的能力都激活起来,都激发出来,那当然就能够全方位地当下认识每一个事物而不执著于它。为什么?你要执著,它就变成知识了;你要执著,你就被它卡住了。所以大脑思维是画地为牢的、是线段式的,它是很片面的知识,它只懂得运用记忆和解读,然后就变成“刻舟求剑”一样可笑。如用过去的知识来解读现在的事物,你想想是不是像中国成语“刻舟求剑”呢?所以使我们不能够真正地了解这个事物。

那么,我们要懂得运用觉照和欣赏,这是我需要讲的第一个方面,即禅的智慧,要打破成见是关键。内在我们要从已知的知识之中解脱出来,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我们学了很多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并不会障碍你,你只要不执著就好了。所以要从已知的知识之中解脱出来,这样才能够开启内在的智慧,要打破成见。

有一位禅师叫做南隐禅师,他是开悟的大德。一天,有位大学教授来拜访他,这位大学教授是专门研究禅宗的,对禅宗的发展史颇有心得,于是他认为自己很懂禅。他就跑过来说向禅师请教,虽然表面上是说想向禅师请教禅法,怎么修、怎么参禅,但是其实他内心之中有种种的知见,有种种的成见。

南隐禅师怎么教化他呢?禅师说:“哦,好。来,请坐!我来给你泡茶。”然后禅师在教授面前摆了个茶杯,拿茶壶给他倒茶,不停地倒。

茶杯很快就满了,满了之后,禅师还在不停地倒,那位教授实在忍不住了,说:“禅师!水早就满了,都溢出来了。”

禅师马上就垅:“对呀!这个杯已经满了,溢出来了,再容纳不了其他东西了。”

那其实就是启发他,意思是你抱着种种的思想、抱着种种的知识来,我讲什么你都听不进去,因为你有种种的成见。

所以要打破成见,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临危不惧,开启无穷无尽的智慧。

我也用一桩公案来说明好了。

禅宗史上有一位药山惟俨禅师,因为他开悟了,所以来跟随他学禅的出家众越来越多,由于道粮不够,他就让弟子们都分头下山,去找一些护法来供养道粮。

其中有一位僧人就跑到一户姓甘的居士家里去了,而那位居士其实是已经见性的人。两人一见面,居士就问僧人说:“你从哪里来呀?”

这位僧人说:“我从药山来。”

居士再问:“你来干什么?”

僧人回答说:“我来这个世间教化众生。”

这是第二个回合了。

第三个回合,居士继续问:“那么你带了什么药来呢?”

僧人就掉到这个语言陷阱里面去了,说:“那么你有什么病啊?”

居士笑一笑,就拿出两锭银子来,说:“这样吧,你遇到有人就送回来,没有人就算了。”僧人觉得很奇怪,说什么呀!遇到有人就送回来,没有人就算了,这是说什么?听不懂。可是当时他也不好再问,就拿着这两锭银子回去交给师父药山惟俨禅师。

惟俨禅师说:“你回来这么快?”于是僧人就一五一十把化缘经过说出来了,药山惟俨禅师马上说:“原来这样,那你马上把这两锭银子送回去给姓甘的居士。”

果然这位僧人把银子一送还给姓甘的居士,他很欢喜,马上又添加许多的银两送到药山来。

那其实是说什么呢?因为在前面居士问僧人“你有带什么药来呢?”意思是说,你既然是来教化众生,那么你有为这个世间带来什么样的开启众生内在灵性生命的活的智慧的法药来呢?其实这就已经是一个机锋了。但是因为那位僧人没有开悟、没有见性,所以他不懂得,他以为就是说这个普通的药物,还问居士有什么病。

当然僧人在机锋里面就已经败了,所以甘居士也就没有进一步再考他,于是就说:“如果有人你就送回来。”其实这个话是有多重意思的,就是说,如果你们山上真正有开悟的人,当然就能够明白这个禅的智慧。如果没有真正懂得的人,没有真正的会家,那也就算了。换而言之,你们不能够真正地利益众生,你们说的佛法不过是一种知识的灌输,并不是真正的佛法的精髓,并不是真正的智慧。

由这桩公案我们就明白了,如果我们用知识,那就是活在过去心里面,用过去心来解读现在,那当然就不能够见到实相。诸法的真实相,我们说大乘佛法是一实相印,什么是实相?内在的实相,外在的实相。内在的实相怎么样?不被自己的念头困住,就是打破一切成见,不要落到惯性思维里面去,直接运用我们内在的活的智慧,真正能够明白了,那就当下顿悟,当下顿悟就轮回顿息。

所以真正明心见性的人就真正知道,不是要修才能够超出生死轮回,而是本来就没有生死轮回。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在凡夫心迷的状态之下,所以才见这个生死轮回的妄相,真正当下开启内在活的智慧,哪里有生死轮回之相可得呢?所以本来就没有生死轮回。真正明白、真正悟入,就可以说是参学事毕,参学圆满了,真正得到一个人处了,真正地开启内在的智慧了。

我们看《圆觉经》就知道:“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所以一个真正的当下顿悟,要能够开启内在智慧的人,要多学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知幻即离,不假方便。你真正懂得这都是什么?都是幻象。“不假方便”意为你不需要有什么其他的法,你只要真正地悟了,马上就轮回顿息。所以“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离幻即觉,亦无渐次。那就是指的觉照同时,即觉即照,即照即觉。你当下觉了的话,马上内在自性的智慧就能够照耀一切,见到真实相,所以觉照同时。那么,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就能够永离诸幻。但是凡夫众生学习佛法,如果把佛法作为一种知识的话,他是以幻生幻,不断地在轮转,还是难以真正出离。

因此,我们要向药山禅师一样临危不惧。临危不惧就是在—切境界上修。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当然会遇到种种境界,但是你不用分别执著任何境界,在境界上修,就会怎样?若在一切境界之中都要能够直接运用当下的活的智慧,就能够涌现无穷无尽的智慧。

我也说一个更浅的例子。我们知道唐朝时候的边塞诗人王昌龄,有一首诗《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是王昌龄赞叹西汉时候的名将李广。

汉景帝时候,李广在抵御匈奴,当时匈奴是一个很强大的武装力量。汉景帝组成三十多人的使团,派出来犒劳军队。不幸在路途中就遭遇到匈奴的三个射雕手(射雕手就是的箭术很高明的骑士)的袭击,使团的三十多个人就只剩下李广一个人,而且是负伤跑到的军营里面去了,其他人都被三个射雕手射死了。那李广当然就很生气了,马上带了一百多个骑兵来追赶这三个射雕手,射杀两个、生擒一个。

刚刚准备返回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的前方有十万的人匈奴的主力部队,而李广这边只有一百多人,当时有些人很害怕,内心都很恐惧,马上就想逃跑,那其实是肯定跑不过了,对不对?一百多号人,肯定马上就死掉了。

此时,李广临危不惧,马上就命令部队只准继续前冲,冲到距离匈奴的主力部队只有两公里的地方才停下来。匈奴虽然是大部队,但是看到李广只有一百多号人,而且又是李广带领的,所以还是不敢交锋,原地不动地来看他们怎么办。

李广在两公里的地方停下来以后,就下令士兵都把马鞍都卸下来,匈奴的部队更加不敢动了。为什么?匈奴以为李广是诱兵之计,来引诱他们的,但是又不放心,马上又派二个将军骑着马冲过来打探军情。而李广马上就翻身上马,马鞍都不用,张弓搭箭,一箭就把这个将军射杀了。那更加吓得匈奴不敢动了,双方一直相持到半夜的时候,匈奴还是害怕,内心有恐惧,于是一队一队地就跑掉了,而李广他们这一百多人就获得安全了。

所以这种临危不惧的智慧,其实是需要开启内在的智慧力。你要学兵法,要作为知识来学没有用。我们都知道战国时候的“赵括纸上谈兵”;还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说明那些人学的只是兵法的知识,他并没有懂得用兵的智慧。

只有内在的智慧才是活的,你要用有限的知识来面对无穷无尽的、不断变化的当下的环境,那怎么会应付得了呢?所以就往往会判断失误。

我们为什么会有恐惧心?大家有没有想过,凡夫众生为什么会有贪婪的心?为什么会有愤怒的心?更深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什么会要贪?内在的更深的原因是因为恐惧。我总是恐惧,我担心我未来会资用不足,我担心我未来的生活会遇到困难,所以我很恐惧,我希望现在多占有一点,贪婪的心就起了。

为什么会有愤怒的心?因为我担心自己受到伤害,有这种害怕受伤害的恐惧,所以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有恐惧。为什么有恐惧?因为我们总是用知识来面对事物,而知识是有限的,而万事万物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我们永远都会活在深层的恐惧里面,活在永远都不满足里面。

佛教里面说苦集灭道四圣谛,大家都知道。有些人说,苦谛就是什么?人生就是苦,世间的果就是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讲很多很多。

但是你不要背那些名相,你直接来说什么是苦,你怎么领悟这个苦?如果你老是背那些名相,有些人不信佛法,也不了解佛法,他就认为佛教是不是太消极、太悲观了,怎么老是说人生是苦呢?当然是有很多苦,有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是我觉得快乐的事情也很多。尤其是现在物质条件好了,我想吃什么都可以。我也有空可以去旅游,我满世界都可以去,我觉得也很快乐。你怎么老是说苦呢?他就会误解佛教很悲观。

其实怎么样?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什么?而是用智慧如实观。诸法本来的相是怎么样的,真实相是怎么样的,我们如实地去觉照它,用无穷无尽的当下的智慧去觉照它,这是如实观。

那么佛教说苦,其实什么是苦?这个苦其实是指内心之中因为迷了,所以永远都不满足,永远都觉得自己不够好。我们学佛老是说:“哎呀,我业障重,我不够好,我要好好忏悔,我要更加精进地修行,要累积种种功德,有一天我会往生极乐世界,有一天我会开悟,有一天我会成佛。”

但是你为什么不考虑当下顿悟成就呢?你为什么不懂得运用活的智慧,当下顿悟,开启内在的自性的无尽的功德宝藏呢?像六祖惠能大师一样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一切都具足,为什么具足?因为他是用当下的智慧,无穷无尽的智慧,所以不管你有多少境界,不管这个境界是顺利还是不顺利,他用无穷无尽的智慧在境界上来修,他都没有障碍,所以,我们要知道要从境界上来修。首先是讲从心念上、从内在的心上来修,所以说,打破成见,当下圆成的现观智慧,我们是要在念头上下功夫,向内在下功夫。其次,智慧是从境界上来下功夫,就会显现无穷无尽的智慧。

第三个方面就是一切不执著,要有无所住的智慧。

这其实就是在内外同时下功夫的智慧,我也用一则公案来说好了,还是说药山惟俨禅师的公案。

药山禅师当地的州叫做澧州,就是现在湖南常德附近。有刺史叫李翱,从儒家的角度来说,李翱当然知识很丰富了,对佛法也有一点兴趣,尤其是对禅、禅的智慧就更感兴趣了,所以有一天他专程上山来拜访药山惟俨禅师。

惟俨禅师正在两棵松树底下读佛经,侍者来通报说:“刺史李翱李大人来拜见禅师。”禅师就一直读经。

李翱站了半天,看到禅师没理他就生气了,说:“我原来听说药山惟俨禅师的鼎鼎大名,到了以后才知道原来不过如此。”掉头就走了。

掉头一走的霎时,药山惟俨禅师马上就来启发他,说:“何得贵耳而贱目?”就是说你为什么要老是听传闻呢?你为什么看不清你当下眼睛所看到的呢?

此刻,李翱听到禅师主动教化他,马上就回转过头来说:“请教禅师,什么是禅?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禅师当时就顺手拿起拂尘一举说:“你会吗?你懂得吗?”你懂得禅的智慧吗?就是这个意思了。

李翱摇头说:“我不会。”禅师就用手指指天,又指指眼前一个净水瓶(洒净的净水瓶),李翱就恍然大悟。悟到什么?当相即道,即事而真。

禅的智慧不是说你要读了很多佛经,你就能够开启禅的智慧,如果你不能够因指而见月,那不过是一种知识而已。当然也不是你从师父这里可以得到的,为什么?因为这个活的智慧在你内在。师父就算是一个开悟的人,他也不能够保证弟子一定开悟。如果弟子的悟性不够,机缘不契。悟,当下即是,当下圆成;不悟,著相修行,那就百千万劫还在流转,还在轮回。

所以禅师就启发他当相即道,当下就是圆成的。,李翱就写了一首诗偈来赞叹药山惟俨禅师,说:“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而且他以后又写了很多著作,比如说写了《复性书》上、中、下篇,开启了宋明理学的先河,也是一个大知识分子。

但是李翱是不是在药山惟俨禅师处就真正地开悟了呢?他有一点小悟,并没有真正地彻悟,为什么?因为他还是随他人舌头转,没有真正地彻悟,而是领悟了、解悟了。

过了两百年,宋朝时候,有一位宰相叫做张商英,他也是参禅开悟的,他写了一本著作叫《护法论》,意为护持正法。张商英就不首肯,他认为李翱并没有在药山惟俨禅师座下真正地开悟,并没有真正地大彻大悟。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来批评说:“云在青天水在瓶,眼光随指落深坑。溪花岂耐风霜苦,说甚深深海底行。”

同类推荐
  • 方与圆全集:做人做事大智慧

    方与圆全集:做人做事大智慧

    做人与做事都离不开方圆之道,所谓“方”,即表现于外在的性格和方法;所谓“内”,即深积于心中的气度和态度,古人常说“内方外圆”,正是说出了此中道理
  • 卡耐基成功经典:当众说话与说服技巧

    卡耐基成功经典:当众说话与说服技巧

    本书记述了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包括“末代皇帝”、“天津寓公”、“伪满皇帝”、“特殊战犯”、“普通公民”五个部分。
  • 非常道

    非常道

    本书以大量的实例和故事,向人们提示应走出思维定式,摆脱惯常思维,以不同的思维去处理事情,才能走出困境,解决矛盾乃至取得成功。
  • 好心态好人生

    好心态好人生

    “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就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人生的圆满与否,经常就在一念之间。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对成败的不同心态,对自己的不同认识,往往就会影响幸福与成功来临的脚步。李子琳、黄亚男的《好心态好人生》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如何跨越不良心态的藩篱,《好心态好人生》帮助读者修炼良好的心态,应对人生行进途中可能遇到的险阻,从而赢得幸福美满的生活……
  • 赢--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赢--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

    有钱人是社会的胜利者,也是强者。在有钱人与穷人的对决中,总是以有钱人的胜利而告终。
热门推荐
  • 漠之情殇

    漠之情殇

    他是漠国之王,无情、冷血,终在遇见她之后慢慢明白什么是丝丝心动,什么是刻骨铭心。她是亡国将军之女,被俘,破身,尝尽世间冷暖,可情到尽头,又是否能有一双手撑起她假装强大的天空。一个是无情帝王,一个是将门之女,一个只想要征服,一个却宁死不屈,他们之间有国破之仇,有情怨纠缠。他们是否能冲破阻碍,从此守得见云开?
  • 剑圣剑意

    剑圣剑意

    写的不好别骂,我是自娱自乐来着。落魄少年,偶遇万年前的强者,爱恋、挚友、身世、阴谋逐渐从一座雪山展开,他将带着老师的力量,走上属于他的道路,走到属于他的巅峰。
  • 怎么就无敌了呢

    怎么就无敌了呢

    穿越一时爽,一直穿越一直爽!无敌装逼一时爽,明天还要爽一爽!我是一方通行?我是钞能力蝙蝠侠?我是黑崎一护?我是路飞?我是鸣人?我是埼玉?......不,这些都是幻觉。不装了,我是无敌的bug般存在,我摊牌了。在我面前,所有人都是弟弟!!!什么,你不信?那你敢不敢跟我握个手。握手后不能把你打趴下我把命给你!就是这么嚣张,就是这么尿性。握手即无敌,这就是道。
  • 中国为何不高兴

    中国为何不高兴

    近年来,我们不仅受到到了外部地挑战。而且遭遇了举世罕见的自然灾害:夺走数万条生命的5.12汶川大地震、席卷全国的SARS、50年一遇的大雪灾、经常出现的旱涝灾害……正所谓多难兴邦,在灾难中。我们民族的团结精神被激发,充分体现了大灾有大爱;同时,中国政府与人民在灾难中的表现更是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最强三千系统

    最强三千系统

    这是一个穿越修仙的故事,主角还有一个系统,以为从此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谁知道系统需要连接WiFi,更引发一些列爆笑装逼打脸的故事
  •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哭了

    最后的最后,我们都哭了

    我们的故事,也许并没有结局。“鹿煜,从第一眼起我程悦珊便再也忘不了你。”——程悦珊“珊珊,放弃我自己都不会放弃你!”——鹿煜生死之间的离别,爱恨之间的情仇,生活在深渊的他们,又会怎样谱写他们的人生?“鹿煜,我恨你!”“…我知道…”爱的卑微爱的小心翼翼,永远默默守护的他最终会得到心上人的爱吗?生活在谎言与欺骗中的她,最终会放下一切去爱他吗?而如果爱了,他们的结局又会是如何?“如若有人敢动她一下,我鹿煜必让他付出他应有的代价!”现代的虐恋,现代的情;现代的谱写,现代的章。QQ:1820560245*本书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绝对它抄袭我注:【未经允许不允转载】『』
  • 鼎震九州

    鼎震九州

    九州大陆,实力为尊。神秘小子身怀异宝,横空出世。只为心中诺言勇往直前。
  • 墨卿返2最终归途

    墨卿返2最终归途

    本故事延续墨卿返的结局。鬼师的头目终于出现了,原来是他。而冷残影居然是卿墨的弟弟,当年的双胞胎居然是三胞胎。曾经那个毫无身份的莫翚居然就是三生石石灵慕白。棐交给卿墨的手链竟然有那么强大的能力,林烠居也是宙界的人,“守护”,“希望”,“光”,“耀”……又代表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