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12100000036

第36章 当代:生存还是死亡(3)

关于第一个特征,这是存在主义人生哲学的第一基本原理。在以往的哲学中,大多主张本质先于存在,或主张本质共存于存在之中。举个例子来说,圆的本质我们可以规定为“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圆的,这个本质是固定的、普遍的、必然的。而凡具体的圆,如茶杯、轮胎,皮球等等的圆则有生有灭,且越符合圆的本质则越圆,于是柏拉图会说,这个本质的圆是具体圆的模本(本质先于存在)。

海德格尔把这个提法倒转了过来,提出人的存在不同于万物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存在先于本质。他认为,对于桌子、房子、树,我们可以说本质先于存在,或本质与存在共存。但对人却万万不可:人的存在状态的一个根本规定,就是他的存在,人的本质是人通过自己的自由选择而获得的。

意思是人最初来到这个世界时,就是一种存在,人自身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是纯粹的、原始的,尚未被规定的。先有了这种存在,人才塑造自己的本质,创造自己的价值,即才给自己以各种各样的规定。用萨特的比喻:笛卡尔讲“我思故我在”,萨特则反之,“我在故我思”。

存在主义的这一个观点直接来源于尼采。尼采说,人是未定型的动物。因而人能按照自身的意愿创造自己的未来,而动物则不能; 它们内制于本能,外缚于环境,动物是定型了的。因为它们世世代代只能生活在同一环境,重复同一种生活。

海德格尔所谓的人的存在的第二个特点,意思是人的存在总是单个的人具体的存在,这个有限的、短暂的生命存在对于具体的生命所有者来说是“性命攸关” 的东西。海德格尔认为,人一经卷入这个喧闹不息的大众社会,在追逐外物和舆论声浪的沉浮中,人把自己最真实的“存在” 或“自我” 忘得一干二净。海德格尔对现代大众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状态作了诊断:首先在大众社会中,人的个性消灭了。个人因无力对各类事物作出判断,然后又要判断,最方便而安全的方法是遵循“大多数” 人的判断作为自己的判断,这样形成习惯,结果把自己仅有的一点判断能力丢得精光。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呢? 不是忘掉了。而是本来就没有过。

其次,海德格尔说,在大众社会中,公众的意见主宰一切,而任何优秀的状态都被不声不响地压住了。其结果,使得一切不同凡响的、独立的、优秀的、确有水平的东西都被公众的不理解而造成的冷漠,或自以为理解而造成的愤怒所压制。

通常,由于我们自己的懒惰和社会压力,我们停留在这样一个日常的俗世间,在那里我们并不同我们最内在最深层、最重要的自我相接触。这个世间是海德格尔称之为“任何人” 或“普通人” 的领域,在那里我们是可以彼此替换的,在这个“人人的领域” 里,我们并不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海德格尔用“沉沦” 一词来描述个人的这种存在状态。个人的沉沦与其说是由于社会压力从外部把个人拖入到沉沦去,还不如说是由于个人内部本身有一种倾向而投入到沉沦中去。因沉沦到众人中去,与众人取得一致,可以得到一种“安宁”。如果一个人独立地对生活作出判断和决定,他是要由自己承担行为后果所带来的责任的; 更严重的是,倘如独立的决定与众人有区别,甚至对立,他要独立地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冷漠和谴责。所以“沉沦是对亲在(个人)的一种诱惑”。

海德格尔认为,沉沦状态有三种展开方式,那就是闲谈、好奇与两可。人的共在也就是通过闲谈、好奇和两可而建立起来。这就是说,普通人通过好奇而取得新奇的消息,通过闲谈而交换意见,并通过两可而使得各种分歧得到消除,于是他们又欢欣鼓舞地把共同意见作为自己的意见。

2. “在死亡面前,人的一切努力都显得徒劳”

人们在这种充满计谋和倾轧的生存状态中所能体验到的一种主要情绪就是“烦”,海德格尔认为“烦” 是人的基本的存在状态。

他认为“烦” 有两种形态,即烦心和麻烦。与物打交道时产生烦心,而与人周旋心生麻烦。他说:“在麻烦中,人无论是与他人合谋,还是赞成他人,还是反对他人,烦总是寄托在此种麻烦中。”

海德格尔认为,人沉沦于其中的“烦” 的世界,于是处于一种“深闭的状态”。只有当人受到了重大事件的震动,并体验到剧烈的苦闷时,这种“深闭状态” 才能冲破,这时人的内在的自我,或说人的最真实的存在才开始向自己的意识显示出来。灾祸,如严重的疾病、丧亲之痛,甚至直接地面临着死亡,我们就会被深沉的悲痛和苦闷所包围,在这样的时刻,人就会意识到以往在这烦心世界中的一切追求和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

这时你或许会感到你的这条生命获得是偶然的,你仿佛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中来的:你存在着,但找不到可以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人生意义。人的这种状态,海德格尔把它称之为“无家可归状态”。他说:“无家可归状态乃是存在被遗忘的标志。”人从烦心的世界返回到自己最内在的自我,这时他发现自己被“畏” 和“惧” 包围着。惧是小怕,是由确定的对象而造成的怕。他说:“惧所惧的东西总是一个在世内的,从一定的境界来的,在近处临近的,有害的在者,此在者也可能不出现。” 而“畏” 则是“不知其所畏惧是什么”。这就是说,畏不是这个世界之内的具体东西对个人造成的威胁,而是一种无形的、不可名状的力量对个人造成的威胁。海德格尔所谓的畏惧,是人感到被抛到这个世界而又找不到意义和归宿时所感到的惊恐。

由于人在世界上找不到生存的根据。所以感到存在的无意义,感到茫然若失,感到畏惧,感到无家可归。人生活在世上,暴露在酷热严寒之中,没有一张遮荫避寒的帐篷,即便有之,也没有坚固的树桩拴缚帐篷。

因此,畏惧是指孤独的个人面对与他为敌的世界,面对遗忘掉他的社会而产生的一种迷茫、空虚(茫然若失)的情绪。“畏惧启示着空虚”,即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是不真实的、空虚的,惟一真实的只是个人的存在。

人生的这种畏惧,在海德格尔看来,是人类之所以创立宗教、建立哲学体系的最终根源,也是大部分人躲到习俗、风尚、政党、大众、舆论中去的根本原因。要不然就一头栽到物欲的洪流中去,醉生梦死。但如果他看穿上帝、天国、未来、习俗、风尚、大众、舆论、功名、物质,都不足为人生最后之根据,如果他遍索天上、人间、历史、未来而找不到人生的终极意义,找不到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最后目的,那么余下这“无可排除” 且“咄咄逼人” 的惧怕外,还能体验到什么呢?

当然,他还看到了一个确定无疑的可能性,即他的生命正走向尽头。他手里可能还握有几十年的时间。他无法把时间装入冰箱,封存起来,等待他找到生活的意义然后再从容不迫地使用它。时间在身边流失,死亡日益逼近,而他因找不到意义而一无可为,这大概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为死而在,在基本上就是畏” 的一种可能的解释。

当然,“为死而在” 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从死的角度来揭示生的意义。这是存在主义的最奇特最有趣的思想之一。人生只有从有死的角度才能更突出有限生存的最高意义。通俗点说,如果有人给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明天死去,那么我今天要干些什么? 这样就把这个人的全部真实的人生观给暴露出来了,而这个观点以前对他或许还隐蔽着的。当然,最初的反应可能是“畏”,但也正是这个畏,才驱迫着你去寻找一种明确而坚实的人生意义。

海德格尔倾注了巨大的精力为西方迷乱的现代人寻找终极的意义,寻找可以寄生的家。在传统的西方历史文化中寻找人道主义的努力失败之后,又一头钻进古代印度的佛教中去,但同样令他失望。这位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创始人,最后终于皈依上帝。他说:“哲学将不能引起世界现状的任何直接变化。不仅哲学不能,而且所有一切只要是人的思维和图谋都不能做到。只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

萨特:人活着要做自己

让-保罗·萨特是最伟大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他已从分析现代人的困境开始,转向寻求一种积极的解决途径,即他的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

1. “人对人是狼”,“他人就是地狱”

与海德格尔一样,萨特也强调“存在先于本质”。

同类推荐
  • 经典哲学名著:论自由

    经典哲学名著:论自由

    《论自由》肯定思想和讨论自由,并要求政府不仅要通过消极地不干预来保障公民自由,还须依靠立法来创造和增进公民自由。体制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社会,社会要素被引入密尔对自由的讨论之中。
  • 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无为胜有为:老子究竟说什么?

    老子思想作为道家思想的源头,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其外儒内道、刚柔相济的观念,制约着中国文人的心理张力结构,规导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自身的完善。老子的思想不仅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重要思想。老子的思想在当前全球的消费主义化和数字化生存浪潮中具有重要的警世意义。在生态平衡、竞争世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追求物欲等思潮面前,老子无疑是一座警世之钟,他告诉人们要以智慧之言看生命之道、社会之道和宇宙之道。
  •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是一部关乎人生、人性、人道和谋略的书。全书共六篇虽然字数很少,但句句都是经典,无论是治国、处世,还是修身、待人,读者总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阅读和品味经典,我们结合现在读者新的阅读需求,对《素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编排,精准的解析和注释,配以丰富生动的案例,力求更好地展现国学经典的魅力,让广大读者更加轻松地领略它、读透它、运用它。
  • 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三卷):当代西方激进哲学的文本解读

    文本的深度耕犁(第三卷):当代西方激进哲学的文本解读

    本书为作者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学研究系列《文本的深度耕犁》的第三卷。本书的研究内容是当代西方激进哲学主要代表人物的学术思想,如朗西埃和阿甘本的生命政治批判理论、斯洛特戴克的全球化批判理论、维利里奥的速度政治理论和斯蒂格勒的技术批判理论。本书的附录则是对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奈格里、哈特的《帝国》和维尔诺的《诸众的语法》的文本学解读。本书资料翔实、观点新锐而深刻,是了解当代西方左翼哲学思潮最前沿的重要研究成果。
  • 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方立天文集(第十卷)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本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热门推荐
  • 莎小瘦的脱单路

    莎小瘦的脱单路

    十九周岁半的莎小瘦,已经开始做好了注孤生的准备...人都是生来就会谈恋爱的嘛?平凡女孩的治愈脱单路,那或许也不平凡。
  • 穿成路人宠大佬

    穿成路人宠大佬

    沐阳声音哽咽,眼角泛红,娇弱极了。顾安听着,“忍着,”不过手下动作却放缓了。你来之前,我的世界一片黑暗;你来之后,我的世界充满骄阳。
  • 御宠毒后

    御宠毒后

    她是安家嫡出的大小姐,本该是父疼母爱祖母慈祥的年纪,却成了被囚禁在祠堂的牲畜,一朝成了送出去的俘虏。异世为人,这一场的盛世繁华终将被变数搅浑。“为何,是我?”她问。“从来,都是。”他答。“若是我不曾出现呢?”她问。“我愿意等你来,无论多久。”他答。控制不住的泪水,浑身的颤抖,她问着面前的他:“我该拿你如何是好?”云淡风轻的笑掩饰不了那不间断的战栗,他眼中浮现希冀:“当命,可好?”
  • 狐仙倾城:夫君滚滚来

    狐仙倾城:夫君滚滚来

    想她九重天上万人敬仰的神女,一觉醒来却变成了一只狐狸!?本想重回九重天,却没想遇到了暴虐无常的人间皇帝,把自己当成宠物养在身边。想悠闲的过过日子,天界的各路竹马又纷纷蹦出来要她负责……凤倾舞只想仰天大吼三声:她到底是做了什么孽才招惹上这些男人啊!(本文一女多男,不喜勿入)
  • 叶橙的假商店

    叶橙的假商店

    夜半时分,无人时,街道上忽闪忽亮的灯光,街灯下游荡的孤魂野鬼,是谁在歌唱,又是谁在哭泣,偏僻小巷内24小时开着的商店,又是为谁敞开大门。。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本不靠谱的天书

    一本不靠谱的天书

    林风得到一本书,自称是混沌四大天书之一,有自己的意志。凭借天书,可以让他成为阵道中的王者,翻手间便可掌控天地,移星换斗。怎么样?够唬人吧!但问题是--这本书的‘脑子’有病……
  • 逃婚无效:霸道总裁的落跑新娘

    逃婚无效:霸道总裁的落跑新娘

    纵使欧卿祺帅得天妒人怨,可宋芦从来没有想过要嫁给他!继母的苦苦相逼,继姐的横刀夺爱,以及父亲的漠不关心,无一不让她觉得心累。她希望有一天能够逃离,逃离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逃离那个霸道野蛮的男人。可是欧卿祺又怎么会让她如愿,她是他的妻子,他们虽然没有海誓山盟,甚至连结婚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可他喜欢她却是不争的事实。“女人,你若再敢跑,信不信我会绑着你一辈子都只能在我身边?”
  • 碧玉楼

    碧玉楼

    《碧玉楼》共十八回,竹溪修正山人编次。此书主要情节是男主角百顺上京求医,妻子在家不忠,百顺途中遇到狐女的故事。
  • 指碌

    指碌

    讲故事的人一变再变,那个听故事的少年终究成为了故事中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