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73900000034

第34章 巧言胜过话多(1)

暗示,赢敌于无形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道德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正确认识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聪明的。我们把这个意思延展开去,可以这样说,一个真正有聪明智慧的人,应该既能正确地认识别人,也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那么,一个既能知己又能知彼的人,在遇到事情时候,应该怎么去做心里是很清楚的。很多时候,他不一定会直接去说,而是通过一种婉转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们把这种智慧可以说成是“暗示”。

在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里提到这样两个人,一个是汉文帝,另一个是曾试图称帝的赵佗。当时的汉文帝没有动用一兵一卒,而只是一封信,就瓦解了赵佗企图称帝的野心,避免了一场战争。根据汉文帝给赵佗的信和赵佗的回信,南怀瑾先生分析说,这两位古人都很得黄老的精髓。我们看了他们之间通信后也会发现,他们的技艺没有别的,只不过是暗示而已。

与汉高祖刘邦同时起兵抗秦的赵佗,在刘邦做皇帝之后,就去了广州并自封为南越王。由于山高皇帝远,刘邦对他没有办法,于是就公开承认了他的称号,这样,赵佗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南越王。

不过,这个南越王的野心可是不小。当吕后一死,他觉得自己应该是最有资格当皇帝的人了。

吕后死去以后,人们迎立了汉文帝刘恒做皇帝。文帝知道赵佗的想法之后,觉得这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但是,文帝又不想轻易发动战争,可不理他吧,于皇帝的威严有损,后来,汉文帝就想到了要亲自给赵佗写封信。

信的内容可谓十分精彩,表面看似文采飞扬,实际上其中软中带硬,绵里藏针,极富技巧。在信的开头,文帝行说了一些客套话,原文如下:

皇帝谨问南越王甚苦心劳意。朕高皇帝侧室之子,弃外奉北藩于代,道里辽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后自临事,不幸有疾,日进不衰,以故谆乎治。诸吕为变故乱法,不能独制,乃取他姓子为孝惠皇帝嗣。赖宗庙之灵,功臣之力,诛之已毕。朕以王侯吏不释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

南怀瑾先生很风趣地把这一段译成了白话:“赵伯伯,你好,你很辛苦哦。你一定很伤脑筋吧?我没有什么了不起,本来是在山西做王的,不过由于我是汉室亲宗,再加上那些忠臣们的功劳,在平定吕氏叛乱后,让我坐上这个位子当皇帝,弄得我不能不当,现在我已经即位了。”

我们看到了,这样一来,赵佗首先会觉得不好意思。文帝的话中实际上在暗示赵佗说,他做皇帝是名正言顺,赵佗要有想法,那就是师出无名了。顺便还说没有忘记他,以此强调他是汉朝的大臣。

然后,汉文帝又对赵佗说:

乃者闻王遗将军隆虑侯书,求亲昆弟,请罢长沙两将军。朕以王书,罢将军博阳侯;亲昆在真定者,已遣人存问,修治先人家。

这段话极为重要,说得也很有技巧,译过来大意是这样的:“我已经准许了你的要求,调动了你所要求撤换两位将军中的一位。你在北方的家属和同宗兄弟,我也已经派兵保护得好好的,并且派人修过了你祖先的坟墓。”

这话表面看来是在安抚赵佗,实际上是对他暗示说:你最好别轻举妄动,你家人的安全,是我来掌握的,实际上就是在告诉赵佗不要轻举妄动。

后面的就是在讲利害关系了,想必赵佗也能明白这里的意义。在信的最后一句说“愿王听乐娱忧,存问邻国”,表面上是说赵佗可以赏花遛鸟,也可以出国访问。但是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你不要想得太多了,安安稳稳当好你的王,不然小心我收拾你。

这封信通篇看来都是话里有话,而赵佗看到这信后,也就赶快改变主意了,这个皇帝这么厉害,我是斗不过的他了,还是安稳地过日子算了。文帝的确是厉害,他运用暗示的手法可以说是炉火纯青了。

大人物之间的暗示,往往可以化解战乱于无形。这样的境界我们可能比不了。不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暗示也可以达到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

据说在电车刚刚面世时,由于电车司机的工作不是很负责,所以导致许多儿童为此丧生。而电车公司又强又横,不肯负责赔偿。因此,当时一些着名的出版家就想请人画一幅漫画,通过发表漫画来达到向电车公司施加压力的效果。

不过,在找人画了好多幅漫画以后,人们还是没有找到一张既明白表达意思又让大家都满意的画。

其中的一位出版家就想,必须对那些画家进行适当的引导,以便于他们能画出更好的画。可是,怎样才能使漫画家们重画一张令自己满意的杰作呢?如果要重画的话,那前面大家的努力就得作废了,这样会让画家们很扫兴。

于是,他又想怎样才能既不使画家扫兴又可以重画一张。后来他想出了办法。在晚餐的时候,这位出版家先是对已经完成的画大加赞颂,然后接着说:“这城里的电车已经造成了许多孩子伤亡,有时我看着这些电车,觉得那开车的人简直就像一个死人一样。我感觉那些死人好像都在斜着眼看着在街上玩耍的孩子们,不假思索地直冲过去。”

这时候,一位漫画家站起来说:“天啊,先生,按你说的,我完全可以画一张震慑人心的好作品。把我以前画的那张作废了吧,我再重画一张。”

就这样,这位漫画家劲头十足地在旅馆里连夜画了一张令人满意的杰作,这是一张使电车公司屈服的漫画。在这里,这位出版家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聪明人,他用他非凡的智慧,把画家们从一种瓶颈状态中带了出来。

在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面对我们的朋友同事或者家人,正面的劝告往往更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往往劝说不成而适得其反。这时,我们不妨改变一下策略,换一种说法来暗示他们。事实证明,有时候从一个侧面去打开缺口,更能事半功倍。如果汉文帝很直接地公开大讲江山社稷,赵佗怕是一句也听不进去,但是就那么一封满含暗示的信件,却让他放弃了危险的行动。那位出版家如果直接提出来说画家们画得不好,估计就不会再有人继续下去了。而他仅仅是用一种引导性的暗示,就让这一切达成了最完美的平衡。

不过,说话的技巧当中,暗示是最难的。想要有那种让别人跟着你的思路走的技巧,学起来还是费功夫的。不过,我们一旦学会这样说话,就会受益无穷了,因为大家谁也不喜欢被人强迫。所以,与其费力不讨好,还不如晓之以利地加以引导,说不定就会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要从听话人的利益说起

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论语》

这是孔子学生子夏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在没在得到别人信任之前,话就不要说的太多太深,更不要贸然地提一些忠告,否则,别人会认为你在毁谤他。

我们还可以这样去理解它:说话之前先要找好角度,不然的话,就算是忠告,别人也不会去听的。那么,怎么才能让听话的人听取你的建议呢?最好的方式就是说话前要看清楚,听话人的利益在哪一方面,然后顺着他的方向,用巧妙的方式把自己的意思表达给他,如果我们不了解这样的情况,只以自己的善良的愿望为出发点,一味劝谏,是不会有效果的。

也就是说,我们说话要从听话人的利益说起,这样,我们的话才会有效果。

通晓春秋战国史的人都知道,辩士苏秦的口才很好,曾经通过劝说让齐宣王放弃了他所攻克的十个城池。其实,在这之前齐宣王攻打城池的时候,就请教过孟子,孟子也建议他别去攻打,但是齐宣王没有听从。

而实际上,苏秦讲的道理跟孟子所说的大体一样,齐宣王为什么没有接纳孟子的意见呢?南怀瑾先生说,这就是贤士与辩士的区别。圣贤总强调道德,被齐宣王认为是读书人的迂腐。而苏秦能晓之以利害,这就是其中的区别。

当齐宣王想攻打燕国的时候,燕国国力已经不太强了。可是齐宣王拿不定主意,于是就请教正在齐国游说的孟子。

他问孟子:“我想吞并燕国,但是也有人劝我不要这么干,有人又劝我应该这么做,你说我到底该怎么做呢?”

孟子可是圣贤啊,他一贯说话都是从大的地方出发,我们知道他讲得最多的就是道德,他想得最多的就是老百姓。

孟子是这样回答的:“如果你吞并燕国,燕国老百姓很高兴的话,那你就应该吞并它。这方面做得好的古人是有的,周武王就是这样的人。”

孟子言外之意很明显。紧接着孟子又说:“但是如果你吞并燕国,而当地的百姓并不高兴,那就不应该吞并它。这方面古人也有先例,周文王就是好例子。”

孟子从老百姓的层面讲了道理后,又动之以情,他说:“大王您不记得当初齐军攻打燕国,燕人送饭递水表示欢迎了吗?因为那时候燕国的百姓想摆脱苦日子啊。而现在,如果齐国吞并燕国,受害的人势必还是燕国的百姓,你给燕国人带去的亡国灾难,那他们必然就会像当年一样转而盼望其他的国家来解救他们了。”

齐宣王觉得孟子罗罗嗦嗦讲的其实都是一些虚的东西,也就认为孟子从本质上是个读书人,太迂腐了。所以也不管他的话有理没有理,于是起兵攻打了燕国。

当齐宣王夺取了燕国十座城池以后,燕王派苏秦来游说齐宣王,希望他可以放弃这十座城池。苏秦见了齐宣王以后,先是下拜称贺,然后就站起来向齐宣王表示哀悼。

齐王不明白,就问:“你这是在做什么呢?为什么刚刚祝贺完,紧接着就要哀悼呢?”

苏秦就说:“我听说饥饿的人再饿也不肯吃鸟嘴,因为鸟嘴这东西吃了容易划破人的肚子,肚子越饱人死得越快,所以,人就算是到饥饿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顾虑。现在燕国虽然弱小,但是他们却有一个强大的岳丈秦国。大王你虽然获得了十座城池,你的人口领土都增加了,可是却与强大的秦国结下了仇恨。您现在的情况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秦国随时都会攻打您的。”

他说这番话的目的,就是想让齐宣王放弃那十座城池,这实际上和孟子主张不战是一样的。但是由于他是从齐宣王的切身利益出发的,话就起了作用了。

听了他的话,齐宣王急忙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苏秦又用他惯用的口气说:“听说古代那些了不起的人都能够化险为夷,转败为胜。你不如听从我的意见,把那十座城池归还给燕国。那样的话,燕国一定会很高兴。秦王要是知道这是因为他的缘故,齐国才把那十座城池归还给了燕国,也一定会高兴。这样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啊。”于是,齐王很痛快地就把那十座城池还给了燕国。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事情最后的结果其实是一样的,燕国十城还是燕国的。苏秦也许不比孟子更高明,不过有一点是不一样的,那就是苏秦更了解人性的弱点,所以他从齐宣王的利益出发,自然要比孟子只从道德层面去说有用得多。

实际上,当去说服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抓住对方的切身利益和得失,这样才会使其心灵受到震动,能促使他深入思考,从而放弃错误的行动。

人们最关心的事往往是与自己的利益有关的,因为我们毕竟生活在一个很现实的社会里,虽不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人要生存,就离不开各种与自己有关的利益。所以,当我们想要劝说一个人时,应当先告诉他这样做对他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会带给他什么样的不利后果,相信他不会不为之所动。俗语说,打蛇要打七寸,同样的道理,说话也要说到点子上才行。

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有些人说话总是喋喋不休,但是却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而有的人说话很少,却可起到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所说的能打动别人。实际上,孟子的理论水平是很高的,但是在辩论上却没有苏秦那么有效,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苏秦讲话是看对象,他的话会落实到一个人的头上,而孟子的落脚点则是百姓,做君王的听了自然觉得无关痛痒。假若孟子能像苏秦那样会说话,说不定战国的历史就得改写了。

言多必失,说话需谨慎

孔子观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庙,庙堂右阶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孔子家语》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在参观周王祭先祖的太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人,嘴上被扎了三道封条,而在铜人的背面则刻着一行字。这行字的意思是:古代这个人说话比较谨慎,大家一定要警惕啊。

不要多说话,为什么呢?说得多了容易失言。这段话的意思和南怀瑾先生在解释“敏于思而慎于言”时说的那样,也是在提倡说话要谨慎,能不说的时候就尽量不说,否则容易闯祸。

提起刘罗锅刘墉,人们脑海里立刻就会出现一个聪明机智、正直勇敢、颇有几分幽默的可爱形象。刘墉靠着他的正直与聪明,周旋于危机重重的封建官场中,几乎是左右逢源,游刃有余。

不过,太聪明的人有时候就容易得意忘形。刘墉也曾遭遇过重大挫折,受到乾隆皇帝的申斥,最后使本该获授的大学士一职也旁落他人。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就是是刘墉守口不密,说话不周,多说了几句话,最后酿成了祸患。

有一次,乾隆谈到了一位老臣的去留问题,说如果那老臣要求退休回原籍,自己也不忍心不答应。刘墉听了皇帝这话,便将话泄露给了老臣,而那老臣真的就去面圣请辞。乾隆为此大为恼火,他认定这是刘墉觊觎补授大学士的明证,也就是说是他想“谋官”的明证,因而将刘墉训斥了一通,大学士一职也改授给他人。

由此我们能看到,言语谨慎对于一个人的立身处世有很重要的意义。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疾病往往是因为饮食不慎引起的,而祸患则因为言语不慎而导致的。所谓言多必失,与人相处时候切忌多说话,说话太多就容易失误。

说话不小心会招致祸患,而行动不谨慎也会招来侮辱,所以,我们处世应当学会谨慎。武则天在《臣轨》中说:“嘴巴好比一道关卡,舌头好比射箭的弩机。一句不妥当的话说出去,就是用四匹马拉一辆车那么快的速度也不可能再追回来。”嘴巴和舌头就如一柄双刃剑,一句话说得不恰当,不仅会伤害到别人,而且更会伤害到自己。因为话虽然是自己说的,别人既然听到了,就会去传播,由此所带来的影响根本没办法去控制。刘墉那么聪明的人,却由于一时说话不慎,而将几乎到手的大学士丢了,这就是最好的明证啊。

言多必失,其实就是说我们说话也应谨慎,只说应该说的话。如果话说得得体,会让人高兴,反过来就只会让人仇恨了。同样一种意思的话,如果出自两人之口,听起来也会有区别。一旦有人信口开河,添油加醋,就算是说者无心,听者也会在意。

生活中,时常看到那些不爱多说话的人们,他们并不是糊涂到无话可说,而是他们明白话说多了少有不败事的道理。

一个人光说不做的人只会让别人讨厌,相比多做事,多说话往往会给人以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印象。很多场合中,我们倒不如少说话,踏踏实实地多做实事,这样才让人感觉我们是诚实、值得信任的。而往往是那些少言多思的人,才能取得成就。

同类推荐
  • 毓老师说吴起太公兵法

    毓老师说吴起太公兵法

    本书系根据毓老师1992年在台北奉元书院讲授内容整理而成。《吴起兵法》《太公兵法》为古代重要兵法著作,是历代兵家必读书目,均在“武经七书”之列。《吴起兵法》,又称《吴子》《吴子兵法》。相传是战国名将吴起所著,与《孙子》齐名,并称为“孙吴兵法”。毓老师认为《吴子》六篇,皆兵家机权法制之说,但和《孙子》纯用奇不同,《吴子》强调图国以“和”,教民以“礼”,治兵以“信”。学习《吴子》,了解古代以儒家论兵主要观点。
  • 普鲁斯特的美学

    普鲁斯特的美学

    马塞尔·普鲁斯特是法国20世纪初的伟大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主要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奠定了其文学大师的地位,写作风格和技巧突破传统小说,本书从其人格美学、风格美学、叙事美学、小说美学、戏剧美学、时间美学、空间美学等多个方面细致研究了其艺术美学,是一本普鲁斯特美学研究的较为系统全面的专著。
  •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哈佛,西方第一圣殿!跟曾国藩学做人做事,向哈佛汲取精英智慧!古为今用,从曾国藩家书中领悟先哲智慧;西为中用,在百年哈佛园里品读精彩人生!打开家书,在墨香中体悟成长的力量;走近哈佛,在故事中品懂生命的真谛!
  • 新情爱论:男人与女人的爱情哲学

    新情爱论:男人与女人的爱情哲学

    本书结合大量世界文艺作品中的材料,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逐一剖析爱情问题的各个方面。同时就爱情与责任、爱情与道德、心灵与理智等问题作了详尽阐述。
  • 观念(3)

    观念(3)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资源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观念的竞争。观念的先进与落后,决定了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精彩故事琳琅满目,深刻酷评振聋发聩。本书蕴涵丰富人生智慧,揭示种种人生奥秘,引领读者在最短时间里迅速更新观念。走上成功道路,开创全新人生。
热门推荐
  • 快穿之诗语

    快穿之诗语

    我穿越了,什么鬼?不就是被未婚夫的小粉丝给刺了一刀吗?明明早晚就要解除婚约,至于吗?真倒霉。妈呀!这只可爱的小狐狸就是我的系统吗?我要移情别恋了有木有!要完成任务才能回去呀!好麻烦啊!可我突然不想回去了怎么办?要不就带着我的小狐狸随便找个位面长相厮守吧。
  • 所以算是爱情吧

    所以算是爱情吧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我一定会告诉你,爱你。”苏笙低着头弱弱的说着。女主角吴昀槿,性格与名字完全不一样,名字就像是日光下纯洁的木槿花,她却像是暗夜里的一个统治者一样坏,坏到了极致,可她却总能牵动着男主角方逸的心情。女二号苏笙家世显赫,身上却完全没有大小姐的脾气,她很乖很听话,从小就受到父母的讨厌的她一直忍受着,直到他遇到了方逸,可是不管她多么多么好多么多么努力,却总是只能站在方逸的身后,而不是身旁。深爱着,思念着,受伤着,只要是心还跳着,就算是爱情吧。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衣襟

    衣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少年,如果你只是路人,就不要留下;如果你是缘分,就不要离弃。喜欢你,只是因为与你志同道合;不爱你,也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罢了。“在未来的永远,我们又到了哪里呢?”“才华会消散,情谊会冷淡,不变的,只是变化本身罢了。”
  • 我有三千分身

    我有三千分身

    “叮,天武大世界一号分身急需一把兵器!”“叮,儒道大世界二号分身急需一首诗词证道!”“叮,玄玄大世界三号分身急需九转还魂丹一枚!”穿越西游世界,修仙无门!不慌,我有三千分身,对应三千大道!当我三千分身归位,就是我万千大道尽归己身之时!届时,我为道祖,大道之祖!
  • 肆世情缘

    肆世情缘

    贪图腊梅雪中香,误落王家洗墨池。展翅腾空傲苍穹,墨羽翩舞龙唯惊。四世惊情,谁又负了谁,谁又为谁殇,世间因果,终究抵不过一个情字。。。
  • 圣刃神话

    圣刃神话

    开天起,辟地初,九重天,十为神。千千泪,花憔悴。巫妖人鬼仙,演绎不朽神话。
  • 愚者千虑

    愚者千虑

    天界自上古时期,流传这有关圣子的传说,据神卷所说,每当圣子诞生,便会相应的产生天地劫难,伴随而来的亦有长达数百年轮回!天地同惶惶,与君共长岁!
  • 从天而降的天使

    从天而降的天使

    我原本是一个天使,却被人陷害,掉入了人间。我失去了记忆力,在凡间一无所有。直到我遇见了那一家人,他们是真心对我好,可我并不知道怎么回报他们,小时候问哥哥,他说:“你嫁给我就是最大的回报。”当时的我不懂,只是呆呆的点了点头,没想到哥哥却铭记在心,长大后一再纠缠,如果当时不答应该多好。……我是作者樱琳,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哦,我会努力更新的!
  • 妻主别狂,美男来挡道

    妻主别狂,美男来挡道

    传闻,三皇女好色成性,实乃废物草包一个。传闻,三皇女强抢过民男,殴打过男妃,什么缺德事都干得出来。然而,这只是传闻,她是23世纪让人闻风丧胆的人物,黑夜的主宰,医毒双绝。一念之差赶上穿越,成为臭名远扬的三皇女,府内美男个个绝色,个个身份不一般。切,光看不能吃有什么用?喂喂,不要用那种杀人的眼光看我,OK?府内美男太多怎么办?而且还是休不掉的那种?在线等,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