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414500000030

第30章 传略篇(5)

1959年春,我们转移“阵地”,从罗店农村后转移到上海第五钢铁厂,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这个厂子地处宝山县吴淞,是“大跃进”办的新厂子。规模很大,但管理不行。在五厂我们又劳动锻炼了6个月。这次与在农村不同的是,我们边劳动边办报。这份由厂党委主办的厂报名叫《合金钢》,具体由厂党委宣传部负责,后来我们去了,就改为同复旦新闻系联办.我们这批学生把这里作为实习基地。这样,把劳动与办报,政治与业务紧密结合起来,在劳动中办报。我们斑近30位同学,分成小组,具体分到转炉、电炉、机修、翻砂、后勤等车间,一方面三班倒跟班劳动,一方面负责车间的宣传鼓动,如办黑板报、车间广播,车间里放了“卫星”,还得敲锣打鼓和工人们一道去向党委报喜。我很有幸分到电炉合金钢车间。这个车间是专门生产合金钢的,一炉钢水要炼一、二天.工人们说:他们炼的钢是“上天入地”的,就是生产飞机、军舰和卫星、导弹等尖端武器装备所需的材料,炼钢工人都为自己能生产国家最需要的高级材料而感到很自豪。每次跟班劳动,我们都是身穿炼钢服,头带柳藤帽,脚着炼钢鞋,颈子上还围着白毛巾,看上去好像是名炼钢工。炉前与工人一道上料、看火、出渣,下班还要写新闻稿、办车间黑板报,还要与工人师傅交朋友,互相谈心,接受工人阶级“再教育”,真是“两手老茧,红了颗心”。

办报的同学,也是分成小组,每组六个人.一组半个月。报纸虽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各人都有明确分工。每期从定主题、组稿、采访、编辑、划版、摄影、校对,全由学生负责,主编也是轮流,每个人每个工种都按程序“走”一次,再反复轮流,这样做有利于全面锻炼。应当说,这是培养干部的好方法,在书本上是难以学到的。当然,大家很认真,也很累。但看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也都很开心。另一方面,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会受到批评,这也是难免的。通过办报,每个人的业务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有人说:在农村、工厂近一年,胜读十年书。这是很有道理的。但人们的思想开始也不是很统一。一听说要下农村、进工厂,各种议论都来了,有的说五年时间,劳动费了五分之一,太长太长了;有的说,我们是来读书的,又不是来劳动的;调干生说,现在我们最主要的是书读得太少,早知这样,何必来上大学?感到吃“亏”了;少数自费生则说,我们是自掏腰包,花钱吃饭,到农村、工厂干活,真想不通,等等。家长们也思想不通,给同学们也有很大的干扰,有的家长甚至以不给生活费来阻挡下乡进厂。回头看,到基层工作,看上去似乎误了学业,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后来大家的想法与原来就很不一样了,共同的体会是农村、工厂是座大课堂,一年胜读十年书。我自己虽然生长在农村,小麦、韭菜能分清,基本农活也能干,但相当长的时间离开农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也不太了解;而对工厂可以说是一窍不通,这么大的厂见都没见过,更不要说与农民、工人的思想感情了。同样也要补上这一课。大家经过这一锻炼,进入工作岗位就很快适应了。可以说,这也是成熟的新闻工作者要走的不可少的一条路。几十年后,同学们相聚在谈到这段历史时,都异口同声地说,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大有好处的,一生难以忘记,很值得珍惜。现在,许多大学生缺少的就是这一课,社会实践太少,对社会、对基层了解很不够,急需补上这一课。当然,形式可以多样,时间不宜太常,太长了也会影响正常学习。

五年苦读重返“故里”

五年苦读书,终于毕业了。手捧校长陈望道亲自签名的毕业证书,我们是多么激动啊!这本“红派司”,它凝聚了多少汗水!

1961年9月,我又回到了南京,回到了阔别五年的新华日报社。同来的还有我的同学胡某,他是从苏州考入“复旦”的。这次回来,我虽同是一个人,但肚子里的“墨水”多了,是正规新闻专业的本科生了。原来的领导和同事见到我,都来为我祝贺,祝我“班师回朝”、重返“故里”。我难忘的是,时任总编辑樊发源同志,一次在食堂吃饭时,特地走到我面前打招呼,欢迎我回报社工作,这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当时,我感动得流下了泪水,并立即起身对他的关怀表示敬意。我是一个普通干部,领导如此关心,我怎么不感动呢!即使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会感动万分的啊!领导把我分到编辑部农村组工作。搞编辑、记者是我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我是多么的高兴啊!当时与我同进农村组的,还有三个人,而我是“老新华”了,领导对我寄予厚望,希望我能尽快掌握业务。其实三人也在暗中竞争。我们三个人只有我是学新闻,他们三人是学农的。就新闻工作说,我毕竟在报社干过一段时间,“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的条件比他们三个人要好。如果在竞争中败下阵来,不仅个人的面子难看,也丢了学校和老同事的脸。因此我总想争第一,倒数第一是不行的。这个竞争和好胜心里,成了我的强大动力。

人常说;言必行。只言不行,是空言。为了能较快适应工作,我在业务上是很钻研的,认真向老同志学,业余时间也在看报,做记录,或者写心得体会,努力把在学校学的东西与实践结合起来。当时我的师傅是位副处长邵平同志。我们两个人负责多种经营方面的稿件编辑,办了一个恢复生产力的专版。在他的具体指导下,我较快地熟悉了新闻业务,在这期间,也写了些比较好的稿件,逐步成了业务骨干。其他三位同志在农村组也干得不错。后来,我又临时调出,与其他三个同志一道,办了一个《红色家谱》专栏,这是适应当时阶级教育而办的。我负责有关农村方面的报道。这专栏由三个人干,每周一期,每人负责一期,任务虽不是太重,但要求很高,报道要有深度,还要有文采。我虽没有搞过,但态度是认真的,没有干过,就很好学习。当时的负责人老熊,比我年长,把我当弟弟,帮我定主题,连标题也一道推敲。我也努力学习,相互配合很好。在办这个专栏期间,我也写了不少好的报道,比如:人物访问陈永康《我这泥腿子当了研究员》、《长工记》、《牛状元》、《蚕花姑娘》、《从童养媳到公社书记》和革命斗争史《周庄烽火》等,有的稿子别的报刊、出版社刊用或出了书。在编辑部除农村报道外,还搞了工业、文教报道,也到六合记者站当站长,得到比较全面的提高,成了一个比较成熟的新闻工作者。

在报社期间,参加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大灾,一次大浩劫!好的是我没有参加干坏事,一直坚持搞业务。文革初期时,按当时的说法,我们这些人没有“造反”精神,不像有的人第一个起来“造反”,相反还被“当权派”所“重用”,在南京大学与报社之间为领导传递信息。报社“夺权”后,领导成了“走资派”,我们这些人也成了“造反派”的“敌人”。我很幸运,虽没有头戴高帽,但也曾被打成“黑老保”,被“造反派”打入冷宫。先是被罚“劳改”,到校对组做校对,后又赶出编辑部,发配到徐州地区记者站,远离南京,让他们安心“掌权”。这样的排除“异己”,本身就是不安定。我们这些人都是党培养的干部,对共产党是有很深感情的。凭我的出身、经历,也不可能被打成所谓“走资派”。我们这些由党培养的干部,更不可能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一道,造“走资派”的“反”,更不可能反对共产党!虽不能说是觉悟高,但起码对党还有一点朴素的感情吧。当时,我们看到一些人是有狼子野心的(后来证明有些人确实不是好人),这一点我的头脑一直也是清醒的,当了“老保”,一心一意干工作,当“逍遥派”,在当时是很太平的。

人们说,报社里都是文人。但“文革”中,有些文人不文,居然搞武斗。他们头戴柳藤帽,手拿长铁棍搞武斗,本来是同室“操戈(笔)”的同事,一下子变成了“相煎何急”的仇敌。原来发配到外地的人,也回来“造反”。报社也分成了两派,一个是所谓“好派”,一个是“屁派”,并各自办了“新华”报。在同一个排字车间排字,同一个车间里印报。为了出“报”,曾发生了多次武斗,但我坚决不参加。当时,我的头脑还是清醒的,这样的混乱局面是不会长久的。在多次武斗中,我也看清了一些人的面目,有些平常看上去是很“正派”的人,“文革”中就露出了尾巴。我既不搞武斗,也不办“派报”,顶多当一个“逍遥派”。这就少犯错误,而有的人就为此犯了错误,付出了大的代价。这真是当“老保”的好处。在此,我要“感谢”给我当“老保”的造反派呢!这一局面,直到省革委会成立再次军管才宣告结束。

深入虎穴才得虎子

新闻报道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反映。社会实践是新闻的“源”。而要把人们的实践活动真实地报道出来,就必须掌握大量的第一手素材。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应该深入实际进行采访。人们常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这个道理。从我个人的实践看,真正做到这一点也是很不容易的。

我从事新闻报道有二十多年,加上在政府从事文字工作,算是一辈子玩“笔杆子”。有人问我:你写过多少好报道?有什么心得体会?我说:写了多少,实在记不清,没有统计过,也无法去统计。好的报道难说,标准也不一。我只是说:对我个人影响很深、社会反映较好的报道也是有的。这样的报道为什么能影响深、社会反映好?就是采访比较深入,素材多,稿件有相当的深度。这里,我想说一说采访养牛模范的事,也是比较深的经验教训吧。

我省大丰县(现为县级市)是全省“海子牛”的饲养基地。这位养牛模范家住黄海边的草庙镇。他们全家都养牛,按现在的说法,他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养牛专业户。一次领导要我去采访他,我就乘车去了。在县里住了一晚,就到了草庙镇,当时称草庙公社。我说明来意后,公社秘书就把这位模范找来,我与他在一间会议室“采访”。这位模范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不像有些人能说会道。他有很多模范事迹,可是他就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他识字不多,平时只是做活,很少说话,是一个只做不说的人。采访时类似“审问”,你问一句,他答一句。最多说一句:是我应该做的。再深下去,想“掬”什么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也掬不出来。就这样,先后花了两三个小时,没有像样的素材,稿子根本写不出来。当时我坚定,他肯定有大量的先进事迹,否则那能评上全国劳模?后来,我冷静地想一想,认真反思。问题出在哪里?问题就出在采访上!尤其是人物采访,你要掬出他的心里话,你就得先与他交知心朋友,原来的这种居高在上的“采访”,问答式的采访,怎能“掬”出他的心里话?这时,我果断决定:一是转移采访“阵地”,从会议室转到10里外的养牛棚;二是与他交朋友,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劳动中向他采访。

当晚,我就来到他的家。说是“家”,其实是几间相连的牛棚,他全家人就吃、住在牛棚里。只见他饲养的几十头牛,头头膘肥体壮、滚瓜流油,一眼看去,他是一位名不虚传的模范。牛棚里很简单,放了一张床,还有一只土锅灶。一看就知,他们一家人“爱社如家”、爱牛如子。我在他床边搭了一个地铺。晚上,他劳动,我跟班,边干、边说、边问。他铡牛草,我搬草。这时发现铡的草有粗有细,长的一断寸把,短的一寸三断。我问:为什么有长有短、有粗有细?他说:牛和人一样,老牛牙不好,长草吃了难消化,难长膘,所以要细;壮牛就不一样了,长一点不要紧。晚上,他和衣而睡,我也是这样。他时不时起床,一夜睡不到几小时,我也是这样没睡好。他像幼儿园的老师,对每一个小朋友的脾气摸得一清二楚,对每一头牛的“脾性”也了如指掌。那头牛晚上起身撒尿拉屎,一听动作,他马上就用粪杓等,不让尿屎弄在牛身上。我随口问:你整晚睡不好,太累了。他说:习惯了。再说,人累一点、瘦一点不要紧,集体的牛一点不能瘦。后来才知,他从十岁左右就为地主家扑“牛屁股”,自家就是没有一头牛,现在生产队把半个“家当”交给他,这是对他的信任,自知责任重大。这就是他一生“甘为孺子牛”的思想基础。他的语言扑实,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从他的话中透露出他的思想境界。他是一个很有思想、爱集体的人。他肯动脑子,在劳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养牛经”。两天多来,我就是在这样的“三同”中,透过他的劳动,看出他是一个爱劳动、爱集体的先进人物,他有一颗红亮的心。他的爱国、爱集体,不是在口头上,而落实在行动上,在劳动中凝聚着自己无尽的汗水。

这次采访,从“卡壳”到“畅通”,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的理解。在学校老师一再讲,采访要深入实际,要到现场,那只是理论上的理解,而运用对实际采访上还有很大距离。这里有思想观点问题,也有思想作风问题。这次采访是一次很好的实践,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给我感到最大的启示,就是:一是对采访的对象要有深厚的感情,满腔热情地写报道;二是要切实放下记者的架子,有深入实际的思想作风,不能蜻蜓点水式“深入”;三是要发扬艰苦奋斗、不怕吃苦的精神;四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积累充足素材。能做到这些,也许就能笔下如“神”。

深入农村蹲点基层

1975年,全国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11月,中共江苏省委组织农业学大寨工作团,其中一个团进驻江宁县。新华日报社也抽了一批干部参加工作队,我是其中之一。我们这个队以省基本建设局牵头,由新华日报、南京大学、省农林厅等单位的同志参加。队长由基本建设局办公室主任王敏同志担任,进驻周岗公社徐木大队。队员来自四面八方,有男有女,有的是处长、副处长,有的是大学教授,也有我这样的新闻记者,还有一般的行政人员,大都是“三门”干部,人们笑称是一个大杂烩。但都有一个愿望就是到基层,蹲下来好好锻炼。

我们进驻的那一天,老天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入冬第一个寒潮袭击,零下八、九度。第一天晚上,就住在徐家祠堂里,门窗不全,四面通风,外面又是大雨,这是一个大考验。我们这些生在农村的人,对此见怪不怪。而没有下过乡的女同志,这样的“场面”从没有见过,又怕又冷,一夜没有睡好觉,有的人第二天就吓跑回南京。当然,绝大多数人仍然坚守阵地,照常到农民家去家访,与干部座谈。

按照要求,工作队队员必须与群众实行“三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生活上不能特殊化,这是一项纪律。这一年,我们坚持在第一线劳动,学会了不少农活。作为一个队员,只有与农民一道劳动,才能接近群众,得到群众信任,了解实际情况。两手插在裤袋里,老百姓见到就怕,一定很反感。王敏队长是一个很有基层经验的同志,当过多次工作队队长,是我们这些人的好老师,我们这些“三门”干部从他身上学到了不少做群众工作的经验,有些经验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

同类推荐
  • 释迦牟尼佛传

    释迦牟尼佛传

    佛陀当然是伟大的。他所创立的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他所产生的意义并不在是否真的找到了一种解决宇宙、人生乃至一切有情生命的绝对真理,而在他为了追求真理所付出的真诚的、勇猛的、执著的、永恒的生命,在他付出绝对牺牲的同时他所追求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人生的痛苦,为了解除众生的烦恼,这种精神在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都具有着超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他是带着利益众生的心愿而步入佛的殿堂的。
  • 独孤信:三朝国丈的弘雅大略

    独孤信:三朝国丈的弘雅大略

    独孤信是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这不仅体现在他能征善战、屡立奇功上,最重要的是他生了三个贵为皇后的女儿,分别是北周明敬后、唐元贞后和随文献后。本书在评述传主独孤信的生平,还介绍了西魏北周的政治军事以及社会状况。
  • 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

    NBA档案解密:乔丹传奇

    本书讲述了NBA名将迈克尔·乔丹的故事,描绘了“飞人”从高中的崛起、大学时的全美最佳球员、梦之队征服世界、两次三连冠成就霸业、最终退役走下神坛的故事。乔丹的命运是最完美的命运。在大学时期,他得到了名帅迪恩·史密斯的指点,奠定了他扎实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和成熟的视角;乔丹从一支弱队进入NBA,正因为当时的公牛积弱已久,才能给乔丹最大的空间去释放他的个人能力,奠定他的自信和位置;在该需要进一步的人生导师指引的时候,乔丹得到了菲尔·杰克逊;在该需要一个杰出副手的时候,乔丹得到了斯科蒂·皮蓬;在该需要成为一个领袖的时候,乔丹改变了打法,皈依三角进攻。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4)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石屏传

    石屏传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石屏传》以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为背景,记录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屏追求不止,奋斗不息的一生,重点介绍了石屏寄情祖国航空事业,立足本职工作,设计了K—8和教8飞机,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外贸出口的神话,改写了中国空军飞行员训练体制等内容,反映了石屏一生浓浓的航空情缘。
热门推荐
  • 重生之资本皇帝

    重生之资本皇帝

    刘祝雄,社会无业游民,一天因女朋友嫌他没工作没靠山没背景和别的男人跑了,他心烦意乱之下喝了几瓶白酒,大指苍天不公,大怒的老天爷一道惊雷劈死了他,却让他回到了1979年。。。
  • 米奈希尔

    米奈希尔

    一个恢弘的世界。一段史诗的开始。一场辉煌的旅程。一个传奇的故事。我将带你走进那个奇幻的世界,共同翻阅那些不为人知的篇章!
  • 如果疼痛是必然

    如果疼痛是必然

    在欲望面前,他、她和他们的理智显得不堪一击,快乐容易被大脑适应,梦寐以求的东西被得到的一瞬间,代价便轻而易举剥夺了幸福,从此便陷入了死循环,黑夜中能否被得到救赎?
  • 幻世妖踪

    幻世妖踪

    苏白宇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为将魔神封印。然而一切并没有结束,古老的秘术带来奇迹——穿越万年的重生,肩负着未曾完成是使命。时间腐蚀着镇压恶魔的封印,万年的等待只为了寻求那冲破封印的机会。传说,魔神将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再次苏醒……
  • 失意不是失败

    失意不是失败

    本书写了因多种原因导致张欣溪高考未能考上理想的大学,进了一所大专院校学习,有抵触情绪,说不学,但全记在心里。以及在这个小圈子里体会的酸甜苦辣咸。大专毕业后取得成就的一系列故事
  • 超级人类

    超级人类

    “25岁之前,我是一名屌丝,高富帅的世界我不懂;25岁之后,我也成为了高富帅,我不知道其他高富帅是什么样的,我不想学习他们,我有我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去在意别人的看法。就这样,慢慢的,越来越多的高富帅开始推崇我的行事风格和习惯。但我想告诉这些高富帅们,你们还是好好去追求你们的白富美,我的世界和你们不一样,我,你们学不来!”这是若干年后齐林在接受世界著名杂志社采访时说出的一段话。说了这么多,其实本文讲述的就是一个普通人在获得金手指后如何发达,如何装逼,如何逍遥的故事。。。
  • 我叫擎云

    我叫擎云

    我叫擎云,来自未知地方,当我有一天醒来,行走在及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时,发现这里正在经历一场突变,这里是丧尸的世界,世界在改变,真正改变的其实是人类
  • 一个小小的脑洞和集

    一个小小的脑洞和集

    作者大大们请求看一下一个个小小的脑洞,然后串起来的大纲只有大纲,没有内容
  • 张云雷原来在等你

    张云雷原来在等你

    刚刚分手的江挽川,漫无目的的走在街上,他不知道走了多久,直到犯了低血糖……
  • 帝武神荒

    帝武神荒

    大千世界,火树银花,红尘、美酒谈笑间,皆云烟化雨,随风而去。葬魂渊下万鬼哭。红颜反目。少年白发。初尝醉。恩怨情仇,枯骨生花,神脉复苏,帝武神荒。补天术出天道怒。雷寂八荒宝丹成。一壶酒,杀尽天下负我人。尸山血海,无尽凶地。怒尔不争。上斩苍天,下战九幽。悠悠!望明月,悲离合,往昔入梦,生死楼上。白发三千丈,朱颜终辞镜。事了拂衣去。吾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