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596500000010

第10章 亲子篇——家有儿女,父母要共同成长(2)

核心认识:“养老院以商业形式集中助老养老,是一个重要的举措,不能因为眼下不甚完美的个别现象而对这个行业产生偏见。养老问题切实关乎未来有多少家庭背得动这种负担。”

典型事件:一个关爱老年人的民间组织去敬老院陪伴老人,当问起某个老奶奶她儿子最近怎么没来时,老奶奶的回答是:“儿子不要我了,他跟媳妇过日子去了……”(据新浪微博)

冯俊杰:这条消息激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很多人觉得不该送老年人去养老院。中国人几千年来都是特别讲究孝道的,不孝简直是大罪。

我还看见网友“托尼熊”说:“有的老年人性格古怪偏执,当年人大有个副教授的老爸老去家乐福捡瓶子,孩子们后来集体去向学校弹劾这个教授,说他不孝。后来老人说,儿子给他钱,也养他,但他就是想捡瓶子。撒娇的老小孩多了。我还遇见过一个老太太,老说儿子不管她,说媳妇也坏。后来我才知道她只有一个闺女!”

一方面是尽孝的伦理道德要求,另外一方面,老人又存在很多自身的问题,让人哭笑不得。

朱文波:其实这是一个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冰山一角。如果不给予重视,及早建构周全而妥帖的应对策略,全社会还将为此付出高昂的成本。它只是看上去像是个人的问题,但所有人都难以脱困。

老年人因为所有机能都开始衰退,被照顾或全依赖照顾是必然的,而人的寿命因为生活质量的提高被大幅延长,以往并不突出的老年疾病,现在日益引起我们关注。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等疾病都因人类肌体老化而变得常见。有这些疾病的老人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对他们给予照顾,有多少家庭可以负荷?一对由独生子女形成的小家庭,他们要在事业上花费无数精力和时间,有孩子要抚养照顾,还能支撑得起照顾四位老人的重担吗?

冯俊杰:我深有同感,也常常会陷入这样的顾虑当中。我是独生子女,如果伴侣也是独生子女,那的确是非常大的压力。我曾经和父母开玩笑说道,也许忙于生计无法照顾他们时,得请人照顾。结果父母说,还不如去养老院呢。不过我也理解他们可能只是口头上安慰我,附和一下。

朱文波:养老院以商业形式集中助老养老是一个重要的举措,只是条件好坏与质量高低还需要当事人精心选择。而且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养老院的各种条件也会趋向专业化,会更周到。

我们不能因为眼下养老院不甚完美的个别现象而对这个行业产生偏见。养老问题切实关乎未来有多少家庭背得动这种负担。

网友表达的各种老年人问题,恰恰表明现实社会对老年生活的忽视。我们没有更全面地介绍老年人不被理解的“常态”,而他们对此缺乏了解。

冯俊杰:正是。所以我想请您具体从心理和生理的关联问题来说一下,如何让两代人,乃至三代人之间,彼此都理解对方。

朱文波: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现象表现为大脑功能的衰退,各种差异化的反应都是退行性的动物性表现,像囤积癖导致的捡垃圾,无中生有的轻度妄想,包括不断给亲友提各种非分要求,渴望被照顾,性格古怪等等。

当我们理解这些不明事理的行为的根本原因后,我们自然而然不会再与老人计较,不会有什么委屈,也不会无所适从。我们要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一路陪伴,哄他们开心,让他们活得有质量、有尊严。

冯俊杰:民间俗语常说老年人有“返童”现象,意思是说人老如孩子。从心理角度来说,养老院适合老人吗?就像小孩子去幼儿园一样?

现在,我们国家对老年人的保护,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要求必须看望老人。但愿在具体操作上更加符合人性和生活情理,而不是忽视了老年人在心理上的改变,一味偏向老人,制造出更多的家庭矛盾和不幸。

朱文波:老人有“返童”现象,自然规律是越来越依赖照料。有人会产生脑退化直至老年痴呆,有的人大脑未必退化,但生理机能会出现问题。

我想一个合格的养老院是适合老年人安度晚年的,因为集体生活与个人隐私可以得到妥善安置。老年人结伴在一起,对他们彼此抚慰、彼此照顾和彼此娱乐有多重益处,很多方面是个体家庭难以满足的。

冯俊杰:以我的生活经验观察,老人们和晚辈生活习惯不一样,他们更加喜欢集体生活,彼此有个照应。

朱文波:如果将老人往养老院一送了之,此后不管不顾,那是错误的。亲情依然是老人最珍贵、最重要的情感支持。

冯俊杰:讲到这里,想到《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其实我觉得养老的重点不是让孩子回家,而是多陪伴。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

对亲人隐瞒病情吗——母亲生病,家人隐瞒奥运冠军吴敏霞多年

核心认识:“选情感,还是事业?价值观本身具有多元性,不存在哪个首先,哪个次之。所以在类似问题上,强调哪一点都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理想的令人满意的状态就是依据个人资源把事业和情感进行平衡,如果失去平衡,后果将令人遗憾。”

典型事件:奥运冠军吴敏霞的母亲身患乳腺肿瘤,为了让女儿放心备战和比赛,谁都没跟吴敏霞讲。吴珏明夫妇坐在偌大的伦敦跳水场馆里亲眼见证了女儿吴敏霞夺得奥运会女子双人3米板冠军,大病痊愈的吴妈妈热泪盈眶。吴妈妈在几年前被查出乳腺肿瘤,一直接受化疗,但为了不影响女儿训练和比赛,一直隐瞒着。吴敏霞的外公外婆去世,一家人也都瞒着没告诉她。(据上海《新闻晨报》报道)

冯俊杰:看到新闻时我相当感慨。我理解这种做法。普通疾患,为免家人牵挂,选择秘而不宣,乃人之常情。我的母亲在我外出时手腕骨折,就对我隐瞒过。我自己也有过类似做法。但另一方面,家人有重大疾病也不说,长久隐瞒,让我觉得震惊。您觉得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分享喜乐、分担患难到什么程度?

朱文波:通常我们对亲人瞒报病情有这样几点考虑:尚未处于危急关头;无法预料噩耗给当事人带来的冲击会造成何种后果;尚未找到有效的表达方式。这些都是立足于延缓告知,而不是永远不说,否则我们的家庭伦理和亲情间亲密关系的基石将面临根本挑战。即便我们出于善意而延缓告知病情,但未必事事都能如意,也许一次隐瞒就会造成长久的遗憾和伤害。

对亲人隐瞒病情是一种残酷的决定。欺瞒事实并在此氛围下生活多年,当事人在得知真相的那一刻,要追问的是那过去的种种经历哪样是真哪样是假,虚幻的情感能得到有价值的情感体验吗?

将亲人去世的消息都隐瞒,更是一种荒唐和自以为是的理解,这表现出家庭伦理上的瑕疵。父母或他人如何替当事人决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谁可以知晓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被隐瞒的人可能会有的生气、痛苦、沮丧、焦虑或自尊心受损?

谁有把握代替吴敏霞解决一系列自我质疑:她的自我牺牲是否值得?她如何理解家人剥夺了她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尤其在关乎生命里重要的那些人的生离死别?

冯俊杰:吴敏霞的父母做选择的前提是怕影响她训练和比赛。这样的事例历来不少。从亲情角度来说,我觉得残忍。似乎我们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长辈们倾向于认定事业重于情感关怀。人的一生,有没有一个合情合理的价值观序列?

朱文波:只要深究一下,这个价值观就是“悠悠万事训练为大”。训练的目的当然为了各种冠军。这种“目的导向”的价值观越极端,工具化特质就会越明显,去人性化的程度就越严重。

“成功”的定义可以有多种多样,但人的社会化属性决定了我们必须与他人保持情感上的联系,尤其对我们重要的人,尤其在我们困难的时刻,我们需要依恋和依赖,需要通过他人完成自我判断。

价值观本身具有多元性,不存在哪个首先,哪个次之。所以在类似问题上,强调哪一点都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理想的令人满意的状态,就是依据个人资源把事业和情感有一个很好的平衡,失去平衡甚至极端化,后果都将令人遗憾。

冯俊杰:再换一个角度去看,坦白说,我隐约又觉得,这样善意谎言下的生活质量,反而比较高。因为其父母虽然价值观固化,但却是经过思考后,选择了秘密承担后果,您觉得呢?

朱文波:尽管出自善意,谎言毕竟是谎言。生活质量提高是不可能的错觉,短时间内获得某种稳定是可能的。

因为在紧密关系中,所有人依赖于这个关系的重要,但是只要涉及某种状态,一下变成某种“禁忌”,为了“控制”住局面,知情者在做自我牺牲和失去自我,或者为了控制情感需要做疏远表达,在情感交流上,由于常常绕不开真相而无法开诚布公,所有人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将失去一部分自我而加强另一部分自我,形成跷跷板效应。

而蒙在鼓里的人最初会疑惑、焦虑于关系的变异压力,或者盲目自责,无助而变得疏离。最终知晓真相后,震惊和重新定义关系,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亲密关系的重新定义,对个人心理而言是极其严重的一次考验。

因为这涉及“自我意识”这一重要概念,“我”在你们中间的价值感,你我之间以怎样的方式表达这种亲密,坦诚还是委婉曲折,你我关系是否可信等等,既是担心又期待确认。

冯俊杰:我不知道吴敏霞知道真相后是怎样的反应,还没有后续报道。但我试着去想象,将心比心,总觉得她会很难过伤心,甚至多多少少应该还有一点自责,怪自己没多关心父母。您会给她什么建议?

朱文波:就像你我一样,我们替她难过的原因是我们做了换位思考,假设了我们自己陷入这样的情境中,是否愿意以这样的代价获得现有收益,答案是不愿意,也就是其他情感尤其亲情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的重要。

实现目标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无比重要,全力以赴去奋斗理当获得赞赏和支持。但不是所有时间我们都沉浸在唯一目标的努力中而忽略其他,这种忽略无异于将自己塑造成一部机器,失去了更宽广的感受力和体验。

对人来说,只要一点不及其余,其实对于生存质量而言,势必带来痛苦和忧虑,因为社会化本身需要情感,需要人与人的彼此照顾和分担分享,需要多样的体验和感知,否则生存都会遇到麻烦。

生活总会以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来考验你的其他适应能力,而这个,我们应该知道是必不可免的事情。

米饭不懂你的心——警惕“心灵伪科学”教育

核心认识:“常识告诉我们,同质米饭在相同温度和其他相同条件下不可能出现不同的变化。只有具有神经元组织的大脑才能对情感作出反应,而理解复杂情感则需要更复杂的大脑,米饭怎么可能有大脑?”

典型事件:广州的学校里开展米饭实验,引发关注。天河区华成小学播放纪录片《水知道答案》,为亲身验证人的行为举止是否能对事物产生如此大的影响,米饭实验在三四年级学生中开始推广,孩子们可自愿参加。根据著名的三碗米饭实验,人对米饭的态度不同,实验结果也会不同。如果对米饭说好话,米饭会发酵,散发香气;对米饭用力骂,米饭会变黑发臭;而对米饭不理不睬,结果更糟糕,它甚至会流出脏水。

“你美得像个天使,我真舍不得扔了你!”“你这么恶心,还敢待在我家,我要好好教训你!”每天上学前,四年级学生马昊从冰箱里捧出两碗米饭,一碗尽说赞美话,另一碗用力骂,还有一碗在冰箱里从未被理睬。

一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一直被赞美的米饭还是白白的,只有一点黄,被用力骂的米饭变得又黑又臭。而原本被不理不睬的米饭,应该变得更臭的,在小马昊的手中居然只是变黄了。“可能是那张小毛毯起了作用吧。”小马昊天真地猜想。

广州团校青少年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庆说,米饭实验得到了心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理论支持,是真实可信的。量子物理学证明,粒子能记忆身边环境的变化。水分子也是一种粒子,就像镜子一样,会记忆外界的想法、语言、音乐和图像,并通过自身变化反映出来。只要是带有水分子的物质,都能得到米饭实验的结果,比如香蕉、苹果和蜂蜜。日本的江本胜博士所著的《来自水的信息》和《生命的答案水知道》中也用不同地方的水做过类似实验。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

冯俊杰:这则新闻里还提到日本江本胜博士的《水知道答案》,不过那个作者被揭发是个骗子,其学位也是三流大学函授的。但凡学过中学化学的人都知道水就是个氢氧化物,懂什么答案呀。

朱文波:我们无从知晓其运用何种技术手段对水做这么一番视觉演绎,但运用成年人的经验和常识判断,其结论是完全可能大打折扣的。但这个学校的老师因为轻信,用衍生的谬误来指导孩子进行了这场实验。

冯俊杰:记得我把这事转发给您看时,您开玩笑说:“此实验证实了米饭具有神经元,具有情绪理解能力。”这当然是反讽。这种神神叨叨的事怎么有很多人相信?怎么如此多的人轻信猎奇,狂热追捧?

朱文波:这件事暴露了部分老师知识结构的盲区。他们承担着教育使命,又无从分辨畅销书和科学知识的界限,无法判断流行度或猎奇性是否代表有真知灼见的科学真理。这也表现了心理现象的“权威效应”。人们对有“博士”头衔的人盲从,忽略了用常识质疑。

实验的目的是要孩子确认一个现象:人类不同的情感表达会对自然界任何事物产生作用和影响。这显然是荒谬的。但离奇的效果被添油加醋地放大,居然有一个孩子获得了预期答案。这显然是伪造的结果,虽然孩子未必是有意伪造。

常识告诉我们,同质米饭在相同温度和其他相同条件下不可能出现不同的变化。只有具有神经元组织的大脑才能对情感作出反应,而理解复杂情感则需要更复杂的大脑,米饭怎么可能有大脑?这只能是学生或学生父母为了满足老师的预期,人为操作的结果,在实验科学上被称为“实验者效应”。

荒诞的是老师认同并请来有关“专家”确认,这才是灾难性的教育后果。

冯俊杰:有不少人说,即便实验本身不科学,不靠谱,但通过这种实验还是能促进小孩子的品行教育。您怎么看这种“辩解”呢?我注意到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

朱文波:这种想法误人误己。品行教育就是道德教育,应当完善孩子对“对错是非”的判断能力。不科学、不靠谱的荒谬土壤里结不出真理果实,对自然环境的错误认知将导致随时随地的生存危机,何谈品行?

如果洪水来了,你是教育孩子对着洪水深情告白,还是告诉他筑坝防洪的知识?这个道理很简单吧?这些维护者也有个有趣的心理现象——“认知不协调”。他们对老师迷信,如果总是正确的老师一下子错得离谱,会在心理上对他们的信念造成冲击,于是他们为降低错误或免责,极力找理由辩护,维护过去的信念。

小贴士:

实验者效应: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有意或无意地影响被试验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叫实验者效应。

同类推荐
  •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弗洛伊德12:文明及其缺憾

    纪伯伦生命中曾有两位红颜知己,对他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这位年长纪伯伦的异国女性,在纪伯伦生命最艰难、最晦暗的时候给了他巨大的帮助,注入给纪伯伦的绝不简简单单是金钱,而是一种高山流水的能量。在所有纪伯伦的通信中,从来没有这样巨大数量的书信写给特定的一个人。纪伯伦蒙受她的照顾,迅速在异国成长。因为命运的安排,这对高尚的精神情侣未能在一起。纪伯伦临终前,把所有的画作全部送给了玛丽。因为这些画全都来自于玛丽的精神指导。本书收入了纪伯伦致玛丽的信179封,玛丽致纪伯伦的信72封,纪伯伦日记3篇,玛丽日记34篇。读者今日有幸一睹他们之间的通信,真是莫大的福气。
  • 懂管理不如懂心理

    懂管理不如懂心理

    本书选取了管理心理学中的内容精华,在阐述方式上,把枯燥的心理学知识还原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管理作了简单却经典的阐释,帮助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会激励与领导下属的心理策略,学会管人、用人的心理秘诀。
  • 遇见潜意识的自己:直觉修炼课

    遇见潜意识的自己:直觉修炼课

    本书从人的潜意识出发,指出每个人的心灵是一个“聚能点”,主动和自己的心灵交流,感知体内的潜能,不断地以明示和暗示的方法遇见潜意识的自己,正视过去,接纳不同的新观点,摒弃旧思想,创造新的生活模式,用全新的思维思考身边的人和事,迈上成功之路。
  • 给心灵通通风

    给心灵通通风

    本书精选作者的精品之作,向读者展示生活中的动人瞬间。故事精彩,给人心灵深刻的启迪。人生是一道风景,人每时每刻都活在风景中,人本身也是一道或优美或灵动的风景。细细感悟人生的瞬间风景,你会心灵一颤,微笑、思考,并得到激励。
  • 相约在微博——弗洛姆爱的艺术

    相约在微博——弗洛姆爱的艺术

    《相约在微博:弗洛姆爱的艺术》根据弗洛姆关于爱是一门艺术等一系列观点,选取他书申的精彩语录,进行解读,与大家在学习爱这门艺术上共同前进。《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收录了《责任心,爱情的另一面》、《爱他,就要尊重他》、《按照本来面目看待他》、《让对方按照本性成长》、《用他人的眼光看待他人》、《客观才是爱情的标尺》、《在爱中学习爱》、《我们想要逃避孤独》等文章。
热门推荐
  • 我能操控黑曜石

    我能操控黑曜石

    方块世界里的冒险家斯芬克来到了这个世界他最后的探险地边境之地。通过边境之地穿越世界的传闻斯芬克已经听过无数。现在他也成为了传闻中的一员,在新的世界里利用斯芬克自己方块世界得特性和获得的操控黑曜石的能力闯荡出一片天地。
  • 我怎样到外国去(经典悦读)

    我怎样到外国去(经典悦读)

    《我怎样到外国去/经典悦读》来源于胡适本人意识的觉醒。他曾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记文学的缺乏,所以极力地劝告朋友们写下自传。但是,他却忘却了一点:中国历代所缺乏的正是写自传的精神。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等虽说都是中国传统自传文学的代表作,但中国传统的自传以述志自省为主,一般篇幅也较短,容量十分有限,并不如胡适的期望。他希望人们能够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学术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写出来。所以,他主动在四十岁的时候,将前面的人生做一个总结。
  • 安静的在剧情线中

    安静的在剧情线中

    苏梓桐作为一名树妖,觉得实在是理解不了他们的爱恨情仇。
  • 武动星碎

    武动星碎

    他?十三岁父母双亡。他?含泪叫天不公。他?他是谁?——辰尘。让我们看辰尘手持【武修宝典】称霸天下吧!
  • 骸骨神王

    骸骨神王

    人无神性,人可悲;神无人性,神亦可悲。少年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功进入神界,却发现一切没有他想的美好.........
  • 吴亦凡之我的绯闻女友

    吴亦凡之我的绯闻女友

    “喂,谁想跟你炒绯闻呀!要不是你,我至于被粉丝误会吗?”涵曦气愤地说。“呵呵,我的眼光不至于差到看上你这种不是女人的女人”吴亦凡傲娇地说。
  • 竹里馆记

    竹里馆记

    墨家家主墨霜筠以竹为名,也以竹为居。“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他是如切如磋的谦谦君子;“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他是温文尔雅的翩翩公子。世人皆知如此,符晓所见,是另一番风景。
  • 中国帝王后妃陵墓之谜

    中国帝王后妃陵墓之谜

    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类“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十分浓烈,居于社会之巅的帝王们,对于丧葬自然是比一般百姓更加看重,他们希望生前享受到的荣华富贵到了阴间仍能继续,于是,一座座帝王陵寝壮丽辉煌地建在风水宝地上,留给后人一部部遐想万千的史话。基于此,我们编写了这部《中国帝王后妃陵墓之谜》,《6元本中华国学百部-中国帝王后妃陵墓之谜》以文献资料为依据,以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为佐证,综合前人研究,对历代帝王陵墓的体制特点及其发生、发展和盛衰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介绍,力图将《6元本中华国学百部-中国帝王后妃陵墓之谜》写成融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历史知识读本。
  • 雪狼行动

    雪狼行动

    雪狼行动讲述了夜幕垂落,华灯齐放,国家体育场人头攒动,大赛即将开幕,各国政要坐上了主席台,价值连城的足球明星云集场中。可是,一个鬼魅般的人影挤进了人群,他就是身揣炸弹的章晗,一头最凶狠、无知、野蛮的雪狼,一个视生命为无谓的人体炸弹,一个被恐怖组织洗脑的杀人工具……一切如箭在弦上,一切让人窒息,恐怖如黑色的夜幕一样缓缓而落,威胁出现在所有人身旁,谁也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
  • 迷茫的冰星

    迷茫的冰星

    闺蜜团体,不同的地方,同一个学校。她们会经历什么样的校园呢??闺蜜之间互相猜疑,渣男的挑拨离间,社会的冷酷无情,她们该如何应对这些呢?就此分开呢,还是回到当初。青春的疼痛是痛苦又难以忘记……每个人的结局都不同,有的追求梦想,有的因为爱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