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994100000003

第3章 器之君子——剑(3)

钢铁不但硬度比青铜高,韧性也很好,但制作钢铁兵器不像农具那么容易,所要求的材质和技术都比较高,因此虽然钢铁发明较早,但是直到西汉时期,铁兵器才渐渐代替了青铜兵器。1978年在山东临淄发掘的西汉齐王墓陪葬坑中,出土了大量的兵器。据统计,有手持兵器191件,其中铁质的有169件,占总数的88。5%,可见,铁兵器已是齐国军队的主要武器装备了。不过,齐国人似乎不习惯用剑,出土剑的数量很少。但这并不能说明铁剑不在军队中使用,《史记·项骑本纪》在描写项羽给刘邦摆设的“鸿门宴”时,我们可以看到,项羽军队的首领诸如项羽、范增、项庄等都随身佩剑,刘邦肘护卫樊哙等在保护刘邦逃离项羽的军营时也都是拿着剑的,可见,剑是当时军队的常备兵器。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洛阳近郊发一掘了一批西汉墓,出土了大量的铁剑,其中身长过80厘米的长剑就有37把,这些墓的规模都不算大,墓的主人可能是从过军的中小地主或有田地的农民。

大概是受战国以前佩剑风俗的影响,在西汉时期的大贵族墓葬中几乎都能见到装饰精美的铁剑。山东地区西汉诸侯王墓中,多有铁剑出土,其中济南长清济北王墓出土的一柄长96厘米的铁剑保存较好,鞘为木质,涂黑漆,上面镶嵌金丝花纹,装饰玉王彘。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墓出土了一柄能代表当时冶炼最高水平的钢剑,经过科学的检测,发现此剑是用块炼铁作原料在木炭中反复加热,然后又经多次折叠锻打而成的。这种热处理和折叠锻打技术的应用,使钢铁中的杂质成分减少,炭微粒也会比较均匀地分布于钢铁层中,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钢铁剑的质量。东汉以后,出现了带有传奇色彩的“百炼钢”刀剑。很多人认为,所谓的“百炼”,就是折叠锻打的次数。不过,工匠们在铸造钢铁刀剑时是不是真的锻打了一百次,还是个疑问。

东汉早些时候,还没有“百炼”这个词,说刀剑的炼数一般是30炼或50炼,有些刀 剑自带铭文,记述刀剑的炼数。如徐州出土钢剑的铭文为:“建初(77),蜀郡……造五十炼……剑。”山东苍山出土铁刀的铭文为:“永初六年(112)五月丙午,造三十炼大刀……”

为了检验上述刀剑铭文所记是否属实,现代人对山东苍山铁刀做了饶有兴味的检测实验。实验时,找来三个人,让他们在100倍的显微镜下用肉眼观察铁刀横断面的分层数目,其中的两个试验者并不知道这次检测的用意,但三人观察的结果却十分相近,分别为31层、31层弱、25层。人们认为刀剑内部结构分层的原因是炼造时工匠多次锻打的结果,每锻打一回便出现一层,如此看来,铁刀上所记30炼不假。徐州的那把50炼剑,也做过同样的检测,钢剑断面的层数接近60,这也大致与剑上所记炼数一致。

由此看来,东汉早中期钢铁刀剑折叠缎打30~50个来回的记述是可信的。不过到东汉晚期,开始出现了“百炼”刀剑的说法。三国时的曹丕曾经说:“我喜欢击剑,于是选取上好的铁材,让优良的工匠铸造了一柄百炼钢剑。”(《典论·剑铭》)当时的一些文学作品里,也经常用到“百炼”一词,直至今天,人们还习惯用“千锤百炼”、“百炼成钢”等成语来形容人成才的过程和艰难。不过,这些百炼刀剑只记载在书籍里,在中国本土现在还没有发现确切的百炼刀剑实物。日本倒是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了一把东汉时期自铭为“百炼”的铁刀,但一些学者认为这把刀上的铭文可能是工匠抄袭青铜器铭文而写上的,刀本身并没有锻打到一百次,而且这把刀的年代可能早不到东汉。因此很多人怀疑,我国历史上可能没有真正的百炼钢铁刀剑。东汉早中期,刀剑炼到三五十次,是因为当时冶炼出来的铁质量还不够好,多次锻打是使钢铁的内部组织更细密更均匀,减少杂质,这样炼出的刀剑柔韧性好,还能保证足够的硬度。这种锻打的方式实质上是以人工来控制钢铁内部杂质和炭微粒的含量的。但到东汉末期,人们已能在冶炼的时候就获得较好的钢铁材料,似乎不需要再在制作刀剑时过多地锻打。缎打的次数太多,杂质减少了,同时炭微粒也会减少,如果炭的含量不足,钢铁的硬度就不够,制出的刀剑也就不锋利了。东汉人王充在他的著作《论衡》中说:“有好的铁,有好的工匠,炼一次就能制作出十分锐利的宝剑来。”因此,并不是炼的次数越多,刀剑的质量就越好,凡事都有个度,物极必反,刀剑的炼数也是这样,需适可而止。南北朝时,我国已发明更为先进的灌钢技术,冶炼出的钢铁质量更好了,根本不必要无节制地锻打。书上写的“百炼”并不是事实,而是当时人惯用的修饰词语,无非是在形容刀剑质量是如何如何的好罢了。汉代人喜欢夸张和说吉祥话语是出了名的,他们经常在自己制造的日用器物上刻写一些诸如“我这枚铜镜是某某地产的上好铜制作的”、“用于我做的铜镜保你子孙能做大官”等之类的话。上文提到的山东苍山铁刀,铭文上说该刀是五月丙午日(即阴历五月初五)造的,古时很多刀剑的铭文上都记着“某某年五月丙午制作”。有人认为这些刀剑不一定都是五月丙年日制造的,因为当时人迷信一种说法,说五月丙午日的火气很足,在这一天铸的刀剑能吸取自然中的刚火,铸出的刀剑精而纯。工匠们为了迎合大众的心理,即使不是这一天造的刀剑也写上“五月丙午日造”。这多少有点像今天的广告。事实是有,不过夸大了一点。“百炼”正如“五月丙午日造”,是吉祥语。当时人好像也知道“百炼”是一种吉祥的说法。汉代末期枭雄曹操曾说:“我听说百炼利器能避不祥,还能震慑奸狡的小人。”客观地说,可能在汉代的某一个时期内,炼数越多越能炼出质量好的刀剑来,但不过也只有50炼而已,后人夸大了这个事实,创造出“百炼”来,以此满足人们的虚荣心。

五、汉代以后的剑

剑确实在战场上风光过一段时期,但在东汉以后已不再受士兵们的欢迎了。到了汉代,骑兵作战越来越重要,剑原是骑兵的主要武器。但剑的使用方式主要是直刺,撩和砍只是辅助的方式而已,骑兵的奔跑速度较快,大力劈砍往往是搏杀敌人的最好方式,用窄、长而薄的剑刃作劈砍的动作往往感觉很不顺手,于是汉代发明了与剑形制相似的长刀。刀是一面刃兵器,其脊梁厚重,很适于劈砍,又因为没有尖锋和中脊,制作起来比剑容易得多,因此,在军队中刀慢慢代替了剑,在东汉末期,已很少见到土兵用剑了。但这并不是说剑已无用武之地了,即使在军队中,一些将帅仍然是佩剑的,一些礼仪性的场合中常常见到武士们拥剑而立。在陕西省礼泉县唐昭陵长乐公主墓葬壁画上有一支仪仗队,有的佩剑,也有的佩刀,每人手里还拿着迎风飘展的旗子。唐代长乐公主墓葬壁画由此可以推测,皇帝的护卫队或仪仗队里还是有持剑的士兵的。文献中有类似的记载:北宋时期的太宗皇帝身边就有一支拿剑的仪仗队,每逢契丹国的大使来到,便叫出这支仪仗队,表演剑技。有一次,太宗皇帝亲自带兵去太原打仗,为了显耀军威,出发前领着一队人马绕城一圈,在这队人马的最前端就是那支持剑的仪仗队,他们边走边表演剑舞,让围观的人群大开眼界(马端临:《文献通考》)。宋太宗的这个仪仗队,很让后人笑话了一通,显然,这些从军队中挑选出来的勇士所表演的“掷剑凌空绕身”、“霜锋雪锷,飞耀满空”的剑技是个花架子,不能实战。好大喜功的宋太宗之所以养这个仪仗队,除了个人喜欢舞剑外,用一些带表演性质的惊险剑技动作,还能吓唬一下敌国的来使,扬扬国威,振振民心。宋、明时期皇帝陵墓前的神道两边经常可以看到腰间佩剑或胸前拄剑的石雕武士形象,看来这个时期的剑在上层社会中被视为礼仪性的兵器了。

明孝陵石雕佩剑武士剑还是朝廷封官拜将的象征物。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将领,在南末王朝即将覆亡之际,临危受命带兵与元朝军队打仗,死后以一首《过零丁洋》诗名留青史。文天祥25岁就考中了状元,受封之前是一位不受重用的文官,一直觉着怀才不遇。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元朝的大军又大举南下,体弱多病的皇帝受此惊吓,竟一命呜呼.撒手西去了。皇太后不得已下了“哀痛诏”,随后下旨命令在江西赣州任官的文天祥组建“勤王军”。汉人深受元军的铁蹄之苦,踊跃报名参加勤王军。勤王之师组建得差不多的时候,文天祥开始按正规的形式封官拜将。当是时,文天祥脱去往日的文官服,披上了一身戎装,站在受封台上,文武官员在下面分成左右两列,礼仪官宣读了“哀痛诏”和圣旨,正式授命文天祥为“都督勤工兵马大元帅”。文天祥接过使者送上的印、剑、令旗,发表了慷慨激昂的就职演讲。这里的封将,有剑、印等信物,看来捧剑和托印是朝廷在外封将的主要仪式,在后来的民间年画中常见到这种封将的仪式。下面这幅近代作的《封侯挂印》年画出自年画之乡河北武强地区,应是门神画。画面的神一副戎装,为武将形象,左手捧剑,右手托印,印上有两只飞舞的蜜蜂。“蜂”与“封”谐音,是封侯的意思,门神正微笑着把封侯的信物——印和剑达到家里来呢。这是春节期间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年画题材,烘托出节日的喜庆,也表达了平常百姓对高官厚禄的期待和向往。汉代铜镜上常见到的“位至三公”、“位至高官”的铭文字样,与《封侯挂印》的年画一样,都是吉祥话。

剑虽然不再作集体搏杀的兵器,但更多的是作为个人的防身武器,这大概也与古代的佩剑习气和好侠的风气有关,像唐代的大诗人李白和杜甫都会击剑,李白为了学击剑之术还曾特地到山东。这种个人的好剑风尚好像不是个别现象,不光是文人、侠士,皇帝、官宦也有好剑的。在五代的时候,经常有地方官员给朝廷进贡宝剑的事。如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徐州进九炼神钢刀剑各一”;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荆南遣使进……九炼纯钢金花手剑二口”(《册府元龟》)。“九”是最高的数字,所谓“九炼”,与以前的“百炼”很相似,都是形容刀剑的质量是最好的。

在隋唐以后,剑不再是独尊的武器,中国的武器品种已经非常丰富了,好武之人有很大的余地挑选自己称心如意的武器,一些悉心钻研的人依仗自己使用的武器练出了许多神功绝技。如家喻户晓的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用他的一杆大枪创造了威震天下的“岳家枪”法;闻名遐迩的清末大侠王五以出神入化的刀法震服当时江湖黑白两道。尽管人们对剑情有独钟,但剑淹没在其他众多的武器中显得有点默默无闻,历史上剑技水平很高的武师相对而言也少多了。三国时期的魏文帝曹丕剑术还算不错,他自称习得名家剑法真传。一次曹丕与当时人称“善有手臂”的奋威将军邓展等人喝酒论剑,两人你不服我我不服你,于是以甘蔗代剑比起武来,曹丕技高一筹,三次击中邓展的手臂,左右的人都为曹丕的剑法欢呼。但邓展还是不太服气,认为曹丕的剑不能近身,仗着手法快,只是不痛不痒地戳中人家伸展开的手臂而已,实战中不一定管用。曹丕笑着让邓展再比试一次,这次曹丕持剑佯装深进,不料邓展中计,曹丕击中了他的面门,让在座的旁观者惊嘘不已(《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第二》)。在曹丕那个时代中,人们击剑的热潮还没有完全消退,出现一些剑技高手是情理之中的,可是,曹丕乃一国之君,有此身手还是令人惊异不已,故为吏学家们一书再书。往后的剑技家就比较稀罕了,唐代时期有一位,叫裴,是开元年间的大将军,曾在山东兖州做过官,当初李白来山东学剑,找的就是他。文献《独异志》精彩地描写了他表演剑技的场面。那时裴的母亲刚去世,他去找当时的大画家吴道子画几幅鬼神画,以此超度母亲的亡灵。吴道子说:“我已好久不画画了,如果裴将军真的想要我画的话,就为我舞剑一曲吧,或可能由此启发我画画的灵感。”裴当即答应了,换上平常穿的戎装,飞身上马,表演起他精绝的剑法来。其时裴的剑正舞着兴起,突然,他表演了一个惊险的动作,让数千围观的人不敢直视,两腿发颤。只见裴“掷剑入云,高数十丈”,剑往下落时,“若电光下射”,裴竖拿着剑鞘,剑就像有灵气似的,正奸落入鞘中。吴道子看完裴的剑舞后,灵感大发,伏笔作画。后人评价说,吴道子这次作的画是他生平中画得最好的。可以想见,裴的剑舞水平是很高的。唐玄宗曾慕名来洛阳看过裴舞剑,洛阳的市民也跟着大饱眼福。不过,有人并不认为裴的剑技水平很高,因为他的表演像杂技。今天的杂技演员也能表演飞点抛剑入鞘的动作,但要把剑抛到数十丈高再入鞘,现代人恐怕是不太可能的。毕竟裴是军队里的将军,武技水平应当是不差的,他掷剑入鞘虽然有表演的成分,但如果没有真功夫也绝对做不到。

裴的剑技是表演给人看的,不是与人真枪实刀地干,所以有人嘻之为剑舞。《清代述异》记载了一位女剑侠与当时武艺绝群、人称“奇士”的扆晋公比剑的故事。那位女剑侠年龄只不过十四五岁,是专程来拜会扆晋公要求比剑的,问她姓名,也不回答。比武时,女陕“隐跃(剑)光中不可见,而(剑)锋芒骇疾”,围观的人吓得大气不敢喘,话不敢说。晋公眼见形势不妙,跳出圈外,大声说:“真是神技呀!到此为止吧,不要逼迫我了。”扆普公以前自以为剑术无人能及,现在才知道天外有天,以后他收徒教武艺时,不再教人剑术了。

精代“张天师作法”年画后代的剑侠大慨都是些隐世高人,又有些道风仙骨,有时还与文人沾亲带故,所以颇得后人仰慕。特别是清末民国时期,好侠之风遽起,许多名人常常以剑侠 自居,如清末著名的女革命家秋瑾,自称“鉴湖女侠”,我国的大文豪鲁迅也曾给自己取厂个别号,叫“戛剑生”,是模仿武侠小说中的剑侠而取的。

六、论剑

从上文可以看到,剑作为武器,比较辉煌的时期是在春秋战国和秦汉这一大段时间里。那个时候的人只要谈起武技,一般都离不开剑。因此,在剑大行其道的环境中,不但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剑枝家,而且积累了许多识剑和用剑的经验和理论。

同类推荐
  • 教你中国绘画史

    教你中国绘画史

    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伴随者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原始的工艺美术有了发展。但在若干年以前,我们所掌握的中国绘画的实例还只是那些描画在陶瓷器皿上的新石器时代的纹饰。但近年来,在中国的许多省份发现了岩画,使得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
  •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先秦遗迹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先秦遗迹

    写字教育不仅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 音乐经典(下)

    音乐经典(下)

    《中国艺术史话》虽然不是我国出版艺术类百科全书的第一部,但却是目前国内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一部。全书文字量达300万之巨,收录图片3000余幅。按照分卷内容编排,有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艺术品收藏等41卷。可以说,这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出版界又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 课外雅致生活-炼就一尊高贵

    课外雅致生活-炼就一尊高贵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走进魔术世界:揭秘西方魔术

    走进魔术世界:揭秘西方魔术

    《走进魔术世界:揭秘西方魔术》分为几个部分,起篇介绍魔术史上的一些趣闻轶事,并在其中穿插进一些古老的魔术表演,后面是全书重点,披露了很多节目的表演过程、道具制作及一些常用手法。
热门推荐
  • 夜行的动物

    夜行的动物

    被黑暗面称为夜魔的L,被传颂为无所不能的杀手。有人说他的每个任务都会完美完成,有人说谁招惹到他就会被摧毁,甚至有人说他是杀不死的。这可能么?L试图拯救这个糟糕世界,却愈陷愈深,一个最初最开始的阴谋,从开始时就布下了结局。
  • 大君主

    大君主

    大君主,完全凌驾于天地之上的至高存在,万道争雄,风云色变,天下万物,皆握于我手!出身在一个小王朝的少年,锋芒暗蕴,凭借坚毅的性格,不服天不服地的品性,一步一步的攀上那天之主宰之境!妖邪撕裂位面空间降临剑尘大陆,世间命运尽数系在一个少年身上。天下万道,谁与争锋,手握轮回,掌动乾坤,世间吾为大君主!
  • 财道

    财道

    中国首部财道小说,《新京报》、《金陵晚报》、《莽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11家媒体同时推出。本书演绎人生命数奇情,平视当代富豪巨贾,探究中国财道智慧。这是一部关于金融奇人、奇事、奇情的奇书。它演绎了一出出财运和命数的故事,写尽了男女之情在财运和命数之间的彷徨纠葛。作者葛红兵在小说中引进了真实案例,有很强的社会写真、客观纪实的倾向。同时小说中崔钧毅以“义”为中心的财道思想,老范以“舍”为中心的财道思想,武琼斯以“取”为中心的财道思想贯穿书中,读者或许从中能得到深刻的启发。
  • 异世重生修仙传

    异世重生修仙传

    一个集团的少爷,却因家族企业争斗受到牵连,被设计害死,但天不亡他,让他奇迹般的重生在了异世界,他追求力量,不断努力,练功,修仙,经历层层磨难终于站到了巅峰,他能成功因为有一个信念。。。。。。。
  • 阮玲玉

    阮玲玉

    阮玲玉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是悲情的一生,而追寻其自戕的原因是沈寂数十年的一个目标,而这一切,也是因为她--小玉,这半生飘零际遇追寻的究竟是一个真相,还是一段未了的情缘。
  • 光与影的角逐

    光与影的角逐

    海浪冲撞岩壁,粉身碎骨,化作泡沫。每一次撞击带来每一次轰鸣,好像是在言说永恒的悲哀。破碎岩石跌滚入海……终有一天,威风凛凛的断崖绝壁会在风雨浪潮日复一日的侵蚀下归于虚无。浩瀚宇宙间最普遍的法则或是斗争的法则,光与影针锋相对,火与水誓不两立,昼与夜摈斥异己,人类的世界也深深植根于这一法则之中,无人能够从中逃脱,永远也无从逃脱。毁灭永不停息,诞生也从未休止。生生死死,轮回不止。
  • 打怪升级去旅游

    打怪升级去旅游

    程序员王墨在完成自己最得意的游戏后困了,就睡了。醒来发现自己进入了自己制作的游戏,成为里面的玩家在这个人类弱小的世界里看主角如何登峰造极
  • 牡丹落:弃妃夺君心

    牡丹落:弃妃夺君心

    曾经,他是所向披靡的楚霸王,她是足智多谋的俏公主,一场和亲联姻,将他们拉扯到一起;而今,他是温柔多情的君王,她是嫔妃妒恨的宠妃,浓情蜜意之下,他们的心慢慢走到一起;他迷恋她的美色,她留恋他的温情……第一次,他在永定河畔找到她,他的无心之言,划开了她冰封的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卧底影后:我的女王大人

    卧底影后:我的女王大人

    【女强vs男强】一个月内,魔鬼安上了钟司雅这个名字,又进入了莫氏星娱,目的只为接近自己的猎物。“男人,你成功引起了我的兴趣。”某女嘴角一勾,自认为霸气无限。“是吗?荣幸之至。”某男双眸微眯,危险的看着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