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187400000003

第3章 卸下你心头的重担(2)

如果每个人都怀抱一种信念,相信“不论跟什么比,最喜欢的还是自己”,那么他的内心便会平和,家庭也会幸福。国家安泰,世界和平,一切都会实现。

认识自爱的重要性

在思考“自爱”这个问题的时候,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桥萨罗国国王——波斯匿王的故事或许可以供我们参考。他悉心听取佛祖的教诲,对于“自爱”有着很好的理解。

波斯匿王统治的国家疆域辽阔,手下还有当时印度最强大的军队。不但如此,他还有许多妃子与仆从,家族人口多达数百人。作为一个国王,波斯匿王要统治如此辽阔的国家、统率如此强大的军队、管理如此庞大的家族并非易事,但他非常清楚地知道,只要遵循佛祖关于“自爱”的教诲,一切都会变得顺利。希望和平统治的国王都有一个共同的课题,那就是自爱。

波斯匿王知道自爱的重要性,于是经常与王后末利探讨这一话题。夫妇二人恩爱异常,国王便问王后:“你最爱的人是谁?”王后回答说:“我自己。”听到这个答案,波斯匿王觉得心里非常不是滋味。

不过随后,通晓佛学的王后便让波斯匿王自己回答这个问题,结果波斯匿王的答案也是如此,他最爱的人就是自己。“那么,你有什么资格觉得心里不舒服呢?你最喜欢的不也是自己吗?”当波斯匿王诚实地面对自己时,在他心中也把自己的位置放在了王后之上。

释迦牟尼是这样评论这件事的:

更为可爱者,其他之诸人。亦是可爱己,是故为自爱,勿以伤害他。

释迦牟尼就是要告诉我们:“若能真正感受到自爱,就请好好自守。这样,便不会造恶业,造恶业便是对自我的毁灭。”

造恶业不是爱自己的表现

参照自己对自爱的理解与践行,波斯匿王认为,造恶业者口口声声说“我喜欢自己”,实际上的表现却充满了对自己的厌恶。果真如此,那造恶业者的自爱难道不是错觉吗?

可是,在社会上还有很多这样的人存在。他们不顾及家庭亲人,肆意放纵玩乐,嘴上还硬说自己“很自爱”。事实上,他们这样做并非是真正爱自己,相反,他们是在讨厌自己。因为他们正在做的都是恶行,都会有恶报。

佛祖也认同波斯匿王的想法,一个人无论生前拥有多尊贵的头衔、多庞大的家族,死的时候也带不走,能带走的只有我们今生行为所带来的结果罢了。

知自可爱者,勿自连结恶。

以行恶行人,难得于安乐。

所囚于死魔,以舍生命者。

有何是彼物,彼行而取何。

功德恶之二,是人此世作。

此为彼身物,彼行而取此。

如添影之形,此二从随彼。

是故以行善,为善积未来。

功德于后世,乃人渡津头。

我向大家阐述的佛陀之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是佛陀日常说法传道中言及的内容。佛陀告诉我们,自己现世的善行会让来世受益。所以要多行善业,多积功德。

知耻者能自守

波斯匿王曾向释迦牟尼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造恶业者是将自己投入危险之中,造善业者是对自己的坚守。佛陀也认同他的看法,并进行了如下的阐释:

善哉自制身,善哉自制语。善哉自制意,善哉制一切。自制知耻者,云为守护人。

要将自己的身、口、心管住,不令其造恶业,如此便能做到自守。“知耻”也应当如此。当自己遭遇不幸、处境惨淡的时候,我们会觉得羞耻,不是吗?人应该做到知耻,要明白不幸与失败是丢人的、是可悲的。

世俗的幸福与苦同在

两种对佛教的错误看法

世间难免存在对佛教的误解。

其一,是认为佛教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

其二,是认为佛教不过是一种迷信思想,不过是为获得某种利益、祈求家庭安宁、希望生意兴隆的行为。这种看法在日本很常见。

前往地狱的火车上,邪见是搭乘头等座的“车票”。为了平息这种邪见,我们首先要来区分一下世间期待的“幸福”与佛教意义上的“幸福”。那么,这两者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差异呢?

世间所期待的幸福在于功成名就

首先,我们考虑一下,什么才是世间所期待的幸福?

是家财万贯、收入稳定,还是相貌堂堂、气宇不凡,或是身强体健、长命百岁,抑或是家庭幸福、心想事成?或许还有人说,是享受人生、手握重权、拥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人们所说的“世间的幸福”也不过如此吧!

为了得到这些幸福,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很多人通过正当途径如愿以偿,但也有许多人在通过正当手段无法成功时,不惜违法犯罪。或许他们认为只要达到目标那就是幸福,过程不必在意。

没有成功的人与没有竞争力的人,往往流连于占卜、迷信与宗教中,企求权力、财富、婚姻、家庭、事业等好处。在现实社会中失败之后,便投身于所谓的信仰,奔走于利益之中。这种现象在日本社会中很普遍,结果导致日本各地出现的新兴宗教最后都成了“利益教”。

日本的有些宗教也会额外带给你“死后入天国,永远得幸福”的承诺。人们本来只是为了祈祷而去的,结果听了不少多余的话,最后还被告诉说“你以后会健康长寿,死后能上天堂”。但是,真的有人能通过祈祷得到幸福吗?

世间的幸福会带来烦恼与痛苦

财富、权力与家庭确实能给尘世的人带去喜悦。但是,那些带给人喜悦的东西,还会附带着烦恼一同前来,不仅如此,痛苦、消沉、堕落、失败、不幸与恶业等也会随之而来。

若果真如此,大家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困扰我们的烦恼、痛苦不正是伴着期待中的幸福一起来的吗?工作和孩子能带给自己幸福吧?但是每个人还是会为了工作、为了孩子而烦恼不已。

官居总理、部长的高位,你应该觉得幸福了。但是,这个“幸福”会带着许多的“伙伴”一同前来:没时间睡个安稳觉,整天精神高度紧张、焦虑担心地过日子……这样真是够呛。

同时,为什么会有人去杀人、去抢劫?其实,这也是伴随幸福而来的“伙伴”造成的。因为恼怒妻子提出离婚,丈夫杀死了妻子;为了讨好新交的情人,妈妈杀死了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案件并非是我无中生有的。除此以外,还有为了钱财去抢劫的人。这些可怕的幸福“伙伴”总是与幸福相伴前来。杀人、战争,世间所有的罪行,其根源都是因为人们过分执着地追求世间所谓的“幸福”。

所以有时候比起你现在执着地追求的“幸福”,那些随之而来的不幸、痛苦带来的感受可能更为强烈。

佛陀教导追求真正的幸福

释迦牟尼口中的“世间所期待的幸福”,并非仰仗迷信、祈祷与祝福等方式求来的。佛陀教诲我们,幸福基于理性,需认真努力才能得到。“为了生意兴隆,去祈祷吧!”这种话绝不可能出自释迦牟尼之口。佛陀只会教导世人“要付出汗水,每天要早起,不要贪睡,不要一味玩乐,不要赌博”之类。

佛教虽然主张由女性管理家庭财产,但若是妻子沉湎于美食与购物而无法自拔,家中的财政大权就决计不能交给她。若是刚拿到薪水便被妻子花光,岂不是只能预支下个月的薪水了吗?这样花钱,又如何积累财富,变得富有呢?因此,佛陀才会教导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对方是否有理财能力、是否珍惜钱财之后,才将家庭财产交托于她,才能使一个家庭渐渐富有起来。

佛教也认为,若是人们心中抱有愤怒、憎恶、忌妒、贪念、懒惰、无知等负面情感,即使努力了,也只会适得其反,让努力付诸流水。人们满怀着愤怒与憎恶的心情去工作是不会有任何成绩的,相反还会出现赤字,最后甚至被公司解雇。同样,父母怀着愤怒与憎恶的心情去养育子女,子女往往未长大成人便舍弃自己而去。这还能算作是幸福的吗?

所以,我们努力的时候,一定要压抑住负面情感,让愤怒、痛苦、忌妒与贪恋远离自己。

但是,即便我们理性地生活,付出努力并取得成功,死后财富、家庭与权力也还会离我们远去。因为“世事无常”,这些东西也是如此,不能常住,有得到便有失去。越是有强烈的执念,越是会落入悲伤与消沉的深渊。所以,我们一定要怀着一种“世事无常”的态度去生活。正如佛陀教诲的那样:放下祈祷,不带肮脏的情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幸福。

所有的痛苦皆源自内心

从佛教的角度去考虑幸福是什么的话,便能明白世事无论好坏,皆源自内心的道理。释迦牟尼曾明确阐述过,所有造成失败与不幸的原因都是源于我们自己的内心。虽然我们时常会忘记这些道理,但世上成功的秘诀与失败的原因仍在于我们的“心”。在尘世中,我们用心生活、用心说话、用心工作。

佛陀在罗列过我们失败的原因后,又用“无他”二字将其概括起来,意思是毫无遗漏。同时,释迦牟尼还描述了所有成功人士的内心情况,并向知识分子们提出论战:“若有遗漏,还请赐教。”的确,佛教就是一处取之不尽的宝藏,一门无与伦比的心理学。

为了幸福,需要调整自己的心

获得幸福的方法,释迦牟尼早就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调整自己的心。通过调整自己的心,便能将众人期待的利益收入自己囊中,所以佛教中没有“不是所有的梦想都可以实现的”这种说法。但若我们只是张大嘴巴、守株待兔的话,就不要指望神灵会来眷顾自己。

基于理性,消除内心的恶念,带着一颗清明的心去努力,收获的成功将远大于自己所希望的。比如希望能赚到1000万日元的时候,若是你做到内心清明且努力,便能收获5000万,乃至1亿日元!因为越少执念,越能消除追逐利益带来的副作用。

所谓利益的副作用,便是不幸、烦恼与痛苦这些“伙伴”。尘世之中,即使生活丰裕殷实,也难免有痛苦相伴。赚了大钱却不知如何理财,甚至连自己有没有交税都弄不清楚,总有一天,会有税务局的人上门来逮捕你,因为你还拖欠着巨额的税金。或许是你还没察觉,或许是你早已忘记,但这些副作用所带来的不幸确实很严重。这就是“执念”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那些想成为亿万富翁,但又深谙佛教的人,是很清楚的。他们努力做到内心无执念。因为不论人们曾经创造出多美好的社会,不论曾经积聚过多丰厚的财物,这些东西如同养育的子女一般,终会离开自己。若能怀着“这不是我的”这种心态来追求尘世间的利益,人便不会十分固执,“副作用”也会逐渐减退。曾经有一个人指明了这种消除不幸的幸福之道,那就是释迦牟尼。

生死问题是幸福的关键

在领略佛教意义上的人生观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世间的人们是如何看待生死问题的。世间的人生观多种多样,我将列出最普遍的三种与大家探讨。

(1)人生结束于死亡,再无后续

若是笃信这种人生观,便会有这样的想法:即使自己身犯重罪、嗜杀成性也没有关系,反正活着的时候没有充分享受该有的“幸福”便是一种损失。若是人生总有尽头,人类终有死亡,没有循环、没有后续,那不去杀人劫财获取些利益,岂不成了遗憾?这种人生观断不可让弱者与无法成功的人知道。换言之,人只要营造一个自己幸福的世界便已足够,至于他人,都与自己无关。如此一来,这种人生观必然会导致一个十分危险的结果:人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对他人不闻不问。这可谓危险的人生观。

(2)人死后皆能归去极乐

这种人生观说的是,人死后都能成佛。不论是曾经杀人放火、偷盗抢劫的人,还是那些认真做事、努力精进的人,总之大家都可以成佛。

若是人死后皆能成佛,那些做尽了坏事的家伙,一旦罪行败露,自我了结便好了。因为死后他们也就成了佛。又或者是认真工作,过着平凡生活的人也无妨,也可以死后成佛。不论是哪种人,反正死后都能成佛。

推论一下,笃信这种人生观的话,人是否应该越早死越好?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不论是做坏事还是努力创业,都很辛苦。认真工作、养育子女也是一种持续的辛苦。如果这样,早死早成佛倒还真成了好的选择了。

所以这种想法也很危险。结果危险,想法也危险。危险的想法,从来都不可能正确。

(3)人死后去“永恒的天堂”或“永恒的地狱”

这种人生观其实就是在说,人死后必会走向二者之一,或是“永恒的天堂”,或是“永恒的地狱”。

坚持这种人生观的人,若不愿按照某种教诲修行,后果会很可怕。这就意味着死后要去“永恒的地狱”,永世不能翻身,于是人们只能每天心惊胆战地过日子。若是坚持这种想法,便意味着失去了自由,后果不堪设想。

因为世界上有太多这类的言说,若不死一回,我们又怎知哪个才是正确的?不死一回就无法明白,这种教诲内容过于暧昧、晦暗不明,让人糊涂,实际上一点用处也没有。也就是说,这种人生观的教诲其实很无所谓,可有可无。

另外,会让人恐惧的教诲也是危险的。

因而,这些言说尽是歪理,这一点非常容易让人明白。这种教诲中,只是一个小小的动作便会导致永恒的结果,缺乏合理性、科学性与伦理性。我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因为不允许犯罪,那即便犯了极小的罪行,也该下到永恒的地狱去吗?但是另一方面,这种观点又解释说:“若是信仰神的话,这点罪行并不算什么。”若是这样,为什么又要专门指出不得撒谎?若是神真的可以原谅全部的罪恶,那撒谎和杀人,应该也没有任何区别,不是吗?这样岂不自相矛盾?所以说,这些缺乏合理性、科学性与伦理性的说法都不正确。

佛教生死观:生命皆有轮回

下面我要谈谈佛教中的生死观。

生命皆有轮回。

万事万物皆由因缘而生。正因为有“因”与“缘”,任何现象都不会在出现相应结果之前消失。无论物质还是我们的心,皆由“因(原因)”与“缘(条件)”组成。由因缘和合而生之物,时隐时现,周而复始,循环无尽。无论物质还是内心活动,绝不会平白无故消失得不着痕迹。

比方说,人们嘴上会说“东京变了”“农村变了”之类的话,但农村也不会因此而消失不见吧!这只是因为东京、农村总是在不停地变化着。而同时,人们的内心也在不停地变化。

世事无常。各种现象都是由因缘而生,消失的现象会成为新现象的“因”。所以,所谓“无常”,便是指一种连锁反应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旧现象不断消失,新现象不断出现。因为任何现象都是无常的,那些消失的现象便会成为新的原因,最后导致必然的结果。

假如说,这里堆着许多干柴。干柴是无常的,所以会燃烧,烧尽之后就没了干柴,但是产生了烟与火。烟与火,又造成了火灾,结果我们自己的身体也受到了伤害,吸入了许多烟尘,遭了殃,得了大病,之后又有了更多的结果。

也就是说,因缘是连锁发展的,新的因会不断产生新的果。生命也是如此,由因到果,不断地轮回。因果的交替出现是连锁反应,不会停止。这是佛教中最难理解的内容,但若是直接说出来,也就是一个简单明了的道理。

按照这个道理解释,人即便迎来死亡,也是作为另一种生命,以一种新的形态继续存在。生命凝聚着惊人的能量。即使人死后身体与内心都被肢解、分离,也一定会成为新的因,产生新的果。

懂得生死轮回,就能懂得幸福的真义

同类推荐
  • 成功文库-青少年必知的30个生存智慧

    成功文库-青少年必知的30个生存智慧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存放善良的角落。当你把这个角落向他人关闭的时候,别人也将会把你拒之于温暖心灵的大门之外。
  • 工薪族理财必上的十六堂课

    工薪族理财必上的十六堂课

    本书根据不同的理财阶段,通过简明通俗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示例,介绍了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理财之启蒙篇,主要介绍了工薪族为什么要理财,以及理财的重要性。第二部分:理财之初级篇,介绍了一些简单的理财知识。第三部分:理财之低级篇,告诉工薪族开源与节流的重要性。第四部分:理财之中级篇,介绍了几种存钱的技巧、银行卡的一些使用常识与技巧。第五部分:理财之高级篇,从理财的几个投资类型方面讲理财。第六部分:理财之终极篇,介绍投资房产的一些知识、购车知识,以及如何培养孩子的财商。
  • 自助

    自助

    寻求生命的价值、用饱满的热情生活、从容应对生活、追求伟大、让智慧拯救灵魂、在思考中获得力量、追寻美的生活、品味记忆的美好、让思想变得崇高、倾听心灵的声音、关于恶的随想等。
  • 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业精于勤——拥有勤奋

    青少年教育自助金点子-业精于勤——拥有勤奋

    造父是古代的驾车能手,他在向泰豆氏学习驾车时,对老师十分谦恭有礼貌。可是3年过去了,泰豆氏却连什么技术也没教给他,造父仍然执弟子礼,丝毫不怠。这时,泰豆氏才对造父说:“古诗中说过:擅长造弓的巧匠,一定要先学会编织簸箕;擅长冶金炼铁的能人,一定要先学会缝接皮袄。你要学驾车的技术,首先要跟我学快步走。
  • 性格决定人生全集(白金珍藏版)

    性格决定人生全集(白金珍藏版)

    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主宰人生。人的性格渗透于行为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影响生活的方方面面:工作、学习、恋爱、婚姻、家庭……甚至人的健康都受到性格的巨大影响。性格左右着人的思维,影响着人的行为甚至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性格本身没有好坏,关键看你如何运用它,倘若你能很好地利用性格中的优势,性格就能为你服务;否则,性格就会阻碍你成功。本书不仅让读者认识到性格的重要性,而且详细阐释了如何发挥性格优势,摒弃性格弱点,从而创造辉煌的人生。
热门推荐
  • 我在异界学练气

    我在异界学练气

    因为一颗陨石,秦宸莫名其妙的来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个世界既有神秘的魔法,又有高深的斗气,而在既不能学习魔法,又无法修炼斗气的情况下,秦宸无可奈何的跟着一尊神秘古鼎学起了练气。且看他如何在这个满是魔法与斗气的世界中,一步一步的揭开这个世界的神秘面纱。
  • 无限之怪兽牧养人

    无限之怪兽牧养人

    带着自己养成的小怪兽,向着万界进发,走出另类的旅途,剑雨,鬼灭之刃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寂月龙殇

    寂月龙殇

    神元年代?混沌之纪。历史上最大的暴乱,一个由八个人组成的团体,直接在帝都屠杀,最后将皇帝斩杀。造成大概五十万人死亡,包括教堂,圣殿等组织,无人能逃过那八个人的追杀。最后,八个人无人死亡,帝国,教堂,圣殿,向全世界发出通缉,只要能有他们的消息,赏黄金万两,如果杀死其中任何一位,将得到帝国一半的财富,和一件神器。但是,就在那之后,那个八个人的团体就那么消失了,每有人知道他们哪儿去了,就那么凭空消失了,留下的是无尽的恐慌。那个团队名叫:寂月!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仙门遍地是奇葩

    仙门遍地是奇葩

    原来仙门竟是这般不以为耻,当真是脸皮厚到极致。师傅喜欢徒弟,徒弟却为魔界鬼祭哭得死去活来。好一个郎艳独绝,遗世独立的灵澈仙人。又好一个不知羞耻,仙门之辱的徒弟。不愧是仙门之境,遍地奇葩,魔为仙成仙,仙为魔堕魔;不疯不魔,不魔不仙(ps:纯属瞎七八扯,毫无逻辑。)
  • 妖君傲世

    妖君傲世

    一个曾被看作不详之兆的婴儿;一个被遗弃的妖兽血脉少年。且看他如何在世人所歧视的目光中傲视苍穹。
  • 青春期万岁

    青春期万岁

    不知道为什么,班主任总是喜欢刁难我,同样是犯错,别人没事,我总是叫家长,我忍无可忍,决心报复……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傻狗带我开个店

    傻狗带我开个店

    一只傻狗带我走向开店的不归路…“九哥,这个宠物怎么回事?”九哥吐出一个烟圈,狗脸有些忧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