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620400000109

第109章 中国画论词句篇(89)

【清趣】北宋米芾《画史》:“池州匠作秋浦九华峰,有清趣,师董源。”此指清静情趣。(周积寅)

【妙趣】元代倪瓒《清阁集·答张藻仲书》:“瓒比承命俾图《陈子桱剡源图》,敢不承命唯谨。自在城中,汩汩略无清思。今日出城外闲静处,始得读剡源事迹。图写景物,曲折能尽状其妙趣,盖我所不能之。”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又于长安杨高邮所得《山居图》然总不如冯祭酒《江山雪霁图》,具有王右丞妙趣。”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所谓质者,并非方幅拙实之谓以是言质,乃质中藏得无穷妙趣,令人愈玩而愈不尽者,境之极而艺之全也。”“树石本无定形,落笔便定。形势岂有穷相,触则无穷。态随意变,意以触成,宛转关生,遂臻妙趣。”清代松年《颐园论画》:“月下观竹影,此古人画竹之滥觞,实得天真妙趣。”妙趣:指绘画作品中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巧妙情趣。张宏梁《中国美趣学·妙趣》云:“妙趣,是艺术作品的骨中之髓,果中之质,表面上似乎看不到它,但只要你吸吮品尝,又能确确实实地感受到它。”(周积寅)

【逸趣】明代唐志契《绘事微言·山水写趣》:“是以山水逸趣者,多取写意山水,不取工致山水也。”指超脱飘逸的情趣。(周积寅)

【机趣】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人物琐论》:“九朽一罢之旨,即是意在笔先之道意思既定,然后洒然落墨,兔起鹘落。气运笔随,机趣所行,触物赋象。”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出之于笔,乃臻神妙。”“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至,生发不穷。”清代盛大士《溪山卧游录》:“有自出心裁而工者,机趣发而兴会佳也。”机趣:谓机智灵巧,耐人寻味。(周积寅)

【兴趣】清代李修易《小蓬莱阁画鉴》:“逸格之目,亦从能品中脱胎,故笔简意赅,令观者兴趣深远,若别开一境。”指审美主体(观画者)为审美对象(绘画作品)所激发的兴致情趣。(周积寅)

【真】与假相对,一般指真实。《庄子·渔父》:“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可见,真即“自然”,是精粹诚实的最高表现。

它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人类的实践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使自己的活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从而历史地形成了“真”的范畴。东汉王充《论衡》将“精诚”引入学术领域,强调的是论辩的真实,也指言情写景纪事的真实自然,并在中国美学史上,首次将“真”与“美”联系和统一起来,指明文章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真实自然之美。

“真”字在中国画论中最早出现的,见于《庄子·外篇·田子方》“真画者”之说。俞剑华释云:“盖真正的画家必须心有主宰,胸储造化,不受世俗束缚,打破清规戒律,始能有不朽之创作。”(《中国古代画论类编·庄子论画·按》上)这一“真画者”为后来的士人画家、文人画家所继承。北宋颜之推《颜氏家训》首次提出了“写真”一词:“武列太子偏写真,座上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其姓名矣。”就是说,武列太子为诸座上客画像,画得很真实,让童孺一看便知是谁。其后,“写真”便成了肖像画的代名词。唐宋以来,不特肖像画专称“写真”,“写真”二字在山水、花鸟画中也时有出现。中国画论中之“真”,其美学内涵直至唐代,未有人加以阐释,到了五代后梁荆浩《笔法记》,才从理论上予以界定:“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

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则不可及也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凡气传于华,遗于象,象之死也。”荆浩所论之“真”,直接涉及绘画之本质问题,“度物象而取其真”,“真者气质俱盛”。

“气质”,指绘画作品描绘物象所呈现出来的精神(气)特质(质)。只有“度(深入观察分析研究)物象”,取其华(物象之外表形态)和实(物象内在的精神实质),才能“图真”。“不可执华为实”,正如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所说:“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因为这种“似者,得其形遗其气”,气“遗于象,象之死也”。故其“贵似”就能“得真”之说是“不可及”的。总而言之,“真”是指描绘客体的真相真义,即其精神本质及其外在表现都应各有其真,达到形神俱真。(周积寅)

【真趣】清代王原祁《麓台题画稿·仿黄大痴长卷为郑牟上作》:“画法莫备于宋,至元人搜抉其义蕴,洗发其精神,实处能松,奇中有淡,而真趣乃出。”真趣:指绘画具有真实自然之情趣。(周积寅)

【真赏画不成,画赏真相似】唐代元稹《杨子华画三首》:“真赏画不成,画赏真相似。”是谓真正值得欣赏的事物,往往是画得不好的;而画出来供人欣赏的不过与真的事物相似罢了。宋以前,特别是唐代的画论,对于真是十分重视的。不过他们在绘画创作和评赏方面,对生活之真与绘画之真尚未从理论上明显加以区别。(周积寅)

【味外取味】明代沈颢《画麈》:“尚繁者芟洗日净,颓林断诸,味外取味,如经所云:霹雳火中清冷云是也”。味外取味,是指要在表现对象之外体味绘画的情趣,更要在具体的笔墨之外体味艺术情趣,清代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八种笔意之一云:“何为味外味?笔若无法而有法,形似有形而无形。于僻僻涩涩中藏活活泼泼地,固脱习派且无矜持,只以意会难以言传,正谓此也。或曰画无法耶?画有法耶?予曰:‘不可有法也,不可无法也,只可无有一定之法。’”郑绩的这段话可以说是对沈颢“味外取味”的极好注解。(陈见东)

【淡之玄味,必由天骨】明代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一:“作书与诗文,同一关捩。大抵传与不传,在淡与不淡耳。集才人之致,可以无所不能,而淡之玄味,必由天骨,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董其昌论画尚“淡”,但这种淡不仅仅是风格笔墨上的淡,而是由内在人格外化出来的一种审美品质和意境韵致。对于这些,董其昌认为是艺术家天生所得,非后天之功。这与他“气韵生而知之”的观点是一脉相承的。(荆琦)

【观画者如口察味】北宋董逌《广川画跋》卷三《勘书图》:“观画者如口察味,甘酸辛苦,自以实得世人何必信耳而不信目。”绘画的欣赏过程是自我体验的过程,也是自我构建的过程,因此,观画的感受也各有不同,别人无法代替,只有“信目而不信耳”,才能获得自己对画作的独特理解。(荆琦)

【书味】清代厉志《白华山人诗说》卷二:“镇海姚梅伯云:‘只如作书画,似与读书不相干。然亦要书味深醇者为之,犹之粪壅在田上,而种植之物穮嫩。’此论极为明快。”书味:指书本知识的气味,即文雅的气韵。(王凤珠)

【凡书画当观韵】北宋黄庭坚《山谷集·题摹燕郭尚父图》:“凡书画当观韵。往时李伯时为余作李广夺胡儿马,挟儿南驰,取胡儿弓引满,以拟追骑。观箭弦所直,发之,人马皆应弦也。伯时笑曰:‘使俗子为之,当作中箭追骑矣。’余因此深悟画格。此与文章同一关钮,但难得人人神会耳。”李一《中国古代美术批评史纲》释云:“李公麟笔下的李广将军,在马上与胡人作战,箭未到,胡人连马带人纷纷倒下,这是现实中所不可能的。

但画家运用此夸张手法,表现了李广的雄猛威力,这样的作品有想象力和神韵,因而被黄庭坚称道。

这里的‘韵’,是蕴含在形象之中的内在品格在外在风貌上显示出来的独特状态。这里的‘观’,是体悟、品味,也就是黄庭坚所说的神会。”(荆琦)

【观画六法,先观气韵】元代汤垕《画鉴》提出:“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何楚雄《中国画论研究》:“如果说谢赫之六法论是写真型绘画的批评标准,那么,汤垕的六法论则是写意型绘画,亦即士人画的鉴赏法则。因此,其‘六法’的内涵都有了新的意义此‘气韵’已经不完全是描写对象的精神实质,而是偏重于画家这个创作主体融于形象的气势风韵。”“观笔意一法显然来源于士人画之充分发展建构起来的赏画审美观念。元代士人画以‘写’论画之笔墨,谓‘画者当以意写之’。

‘以意写之’是意驱笔墨,既以造型寄意,又融创作主体之意于笔墨之中。所以笔墨便具有了既状物又抒情的艺术功能,因而具有独特的意趣之美,成为具有相对独立审美价值的造型手段,这是由士人画发展起来的中国画有别于西洋画的民族美学传统。汤垕当然深谙此理,才将观笔意置于其赏画‘六法’的第二位。观笔意就是要着意于所赏绘画作品的笔墨意趣之美。笔意与气韵合为观画六法之首,对寄兴写意之作,尤为重要。”“观位置就是注意绘画作品的结构章法是否符合中国画结构美的原则。在山水画充分发达的元代,构图章法很自然便提到日程上,必然要求理论加以概括明确。因为‘位置’关系到绘画作品之气势境界,汤垕将其置于六法之四,也说明他对构图章法的重视。”“傅染之法,在谢赫六法中称为‘随类赋彩’,而汤垕则只说‘傅染’二字,这是因为士人画以水墨为主,设色亦以渲淡着色于墨为高,以寄意尽兴为尺度,而不以描写对象为依据。”(荆琦)

【作画贵有古意】元代赵孟頫《自跋画卷》:“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大德五年三月十日赵孟頫跋。”中国山水画坛在五代宋初,继荆、关而起的董源、李成、范宽三大家,代表着江南、齐鲁、关陕三个地区和三种不同风格。然而,由于北宋建朝,政治中心北移,代表江南的董、巨画派,却失去了应有的地位。

宋室南渡,中原派系新起,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人的作风,统治了南宋山水画坛一百余年。

而原有的江南董、巨画作风,几乎成为了绝响。

董、巨画风在江南再起,是元代赵孟頫、钱选等人的提倡才重新在山水画坛上兴盛起来的。当时他们为了反对李唐画派的这一强大势力,打着“复古”的旗号,来矫正“人人马远、个个夏圭”,残山剩水,千篇一律的时弊,开元代山水画之新风。中国历代画论中的所谓“古”:①泛指有师承、有传统者;②抗拒流俗、非同一般者;③借古开今者。赵孟頫提倡的“作画贵有古意”,实包括了这三个方面的意义。(周积寅)

【求其幽意之所在】明代顾凝远《画引》:“当兴致未来,腕不能运时,径情独往,无所触则已。或枯槎顽石,勺水疏林如造物所弃置,与人装点绝殊,则深情冷眼,求其幽意之所在而画之,生意出矣。”幽意:幽远的意味。(陈见东)

【有意不如无意之妙】清代戴熙《习苦斋画絮》:“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盖有意不如无意之妙耳。”作画的时候若刻意追求某种效果,往往不及无意中的偶然妙得。(李芹)

【画要近看好,远看也好】清代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载清代张风语:“画要近看好,远看也好,盖近看看小节目,远看看大片段。画多有近看佳,而远看不佳者,是大片段难也。”“小节目”即细节,是形而下层面的笔墨刻画;“大片段”指的是一幅画呈现出的整体气势。张风强调画面细节与整体气势对于创作来讲同样重要,但与细节刻画相比,整体的气势神韵更难以把握。(蒋宁宁)

【意愈简而愈多,态愈老而愈媚】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一·山水》:“格高者,落落大方,或气焰凌人,或风神绝世,几令学者河汉无极。

及细寻其踪迹,但觉其意愈简而愈多,态愈老而愈媚。”是谓画面越简约而含意越丰富,形态越老练而越妩媚。(王凤珠)

【山水家秘宝,止此“不了”两字】清代邵梅臣《画耕偶录》:“一望即了,画法所忌,花卉人物家最易犯此病。然所以不了者,其诀在趣味深长,精神完固,非细密之谓也。精神在学力,亦关天分,趣味则必须天分高者,始能摸索得着,山水家秘宝,止此‘不了’两字。”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中提出:“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了”与“不了”说,正是讲从“不全”达到“完全”,而“求全”反“不全”的艺术辩证法。还对“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笔不周而意周”的张僧繇、吴道子疏体的用笔意趣大加赞赏。邵梅臣的这段论述就是张彦远的“了”与“不了”说在山水画中的发展。山水画创作须于“不了”中求趣味,若在谨细描绘上下功夫,只能与“趣味深长,精神完固”之境界南辕北辙。而要在创作中把握好“不了”,不仅要有天生禀赋,还需要长期的学养。(张曼华)

同类推荐
  •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 大学生艺术素养

    大学生艺术素养

    本书为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类教材,涵盖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及其他艺术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本书从艺术学科的整体性出发,理论与作品结合,图文并茂,以直观的图例诠释艺术形象;立足于崇美扬善、怡情悦性和笃学尚行的人文素养的养成。
  •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音乐才能的途径

    课外雅致生活-培养音乐才能的途径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墨宝:书法传世名作

    墨宝:书法传世名作

    本书分为仲尼梦尊帖、自叙贴、送梨贴跋、前后赤壁赋、草书诗贴、醉翁亭记、难得糊涂等七部分,内容包括:欧阳询书房夜话写神帖、古典浪漫主义的艺术境界、苏轼两次作《前后赤壁赋》等。
热门推荐
  • 再爱你

    再爱你

    他终于孤独终老,下葬那天同她葬在同一地点,却只是紧紧挨着她的棺材,“你不想见我,我怎么舍得碍你的眼”
  • 天堂的音乐

    天堂的音乐

    这是2005年10月的一天,天空中乌云密布,好似一场大雨即将来临。但实际上,这种天气已经持续好几天了。北风呼啸,街上的行人都围着大袄,三三两两的走着,显得格外冷清。在光河路的十三中门口,此时却是一番热闹的景象。放学铃声刚过,从那个像小窗口似的学校门里就涌出了一群一伙的男生女生。他们出了学校门后就四散开来,三三两两向家走去。而这个看似平常的学校,将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似乎平淡,但却不平常的事情。
  • 陆先生来日方长

    陆先生来日方长

    ——陆战飏,我可以追你吗(主写婚后,甜宠文)他刚出差回来的那晚,她醉酒使劲的拍他家门,嘴里不停的指责他骂他,还吐了他一声人家都说男追女隔层山,女追男隔层纱,可他们貌似连层纱都没有最幸运的事—在最好的年华爱上了风华正茂的你
  • 顾小姐,惟愿余生有你

    顾小姐,惟愿余生有你

    三年前,蒋博言车祸身亡,律政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就此陨落,未婚妻顾城歌肝肠寸断。三年后,盛世游戏的总裁蒋博淮送来了一纸婚书,要履行婚约。顾小姐撕掉婚书:“抱歉,蒋先生,我不能答应。”蒋先生掸掉指尖的烟灰,斜睨着眸子声音沉沉;“为什么?”顾小姐咬牙:“我克夫。”“呵……”男人一声轻笑,修长的指尖挑起她无措的下颌:“没关系,我旺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不务正业的魔王大人

    不务正业的魔王大人

    作为魔王,谢飞白委实活的憋屈。她爷爷的属下,辈分太高,年纪太大,她不能管也管不住,反而还要被他们管。她爹的属下,戏精,面瘫,爱好染头……总之来说,每一个都非常有个性。而她唯二的属下,一个是有人界文字阅读障碍的妖;另一个则是,只会唱戏,没什么用的百年老鬼。他们两个,甚至连魔都不是。这样一群看似不靠谱的妖、魔、鬼,在人界开始了鸡飞狗跳的生活……
  • 婚后密爱:顾少追妻指南

    婚后密爱:顾少追妻指南

    刘浩曾经和莫寒说过,说他不是她的王子,给不了她尊贵的爱恋,可是他可以做她的骑士,会给她一生的守护。莫寒为了这句话,便决心跟刘浩一辈子。为了他,她相信婚姻的天长地久,相信爱情的山盟海誓。为了他,她可以不顾他家庭的贫困,家人的极品,更不顾他凤凰男的身份。可是她不曾想过,一次意外,她闯进她的卧室,竟然发现他和另外一个女人……从此以后,好男人的典范变成渣男的典范;小三登堂入室竟然是莫寒大学的同学;婆婆公公以照顾他们生活为名住进了莫寒的家;极品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莫寒终于忍无可忍,慢慢的开始自己的新生活。突然出现的大学同学顾梓言给了莫寒新的希望和人生。给她工作,给她重新规划人生。可是,现实却不让她……
  • 无限之荣耀起源

    无限之荣耀起源

    无限恐怖,中洲队,不变的进程。作为未来而来的金杰,知道,他的使命就是将中洲队的荣耀发扬,向轮回世界证明,他们中洲队,是最强的,中洲的荣耀,不会倒下!他不会被主神所侦测,队员名单上没有他的名字,他是没有命运未来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能拯救中洲,他能向别人证明,他是力量规律的化身,他是中洲的荣耀起源!
  • 希区柯克悬念故事(全集)

    希区柯克悬念故事(全集)

    《希区柯克悬念故事全集》收录了倒计时、第三者、连环套、丈夫的诡计、最后的证据、罪与罪、死亡面孔、与杀手为邻等侦探小说作品。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讲述的故事,充满着矛盾和挣扎:生与死、罪与罚、理性与冲动、压抑与抗争、诱惑与抵制。通过《希区柯克悬念故事全集》,我们可以看到人性的最深处;而在最深处的角落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希区柯克那犀利的、略带嘲讽又满怀温情的目光。
  • 纷争起源

    纷争起源

    他不是一个领袖,却推动着世界的进程;前世他孤身一人,用自己的生命与腐朽的世界做出最后的抗争,流下了最后一滴血泪,阴差阳错重回少年;他冷酷、残忍、不择手段的外表下,却对亲人倍加珍惜。“剑之所向,无坚不摧”玛雅·S·布拉里特“Yes,myvolition”
  • 宿主就知道嚼嚼嚼

    宿主就知道嚼嚼嚼

    [吊炸天吃货型女主×帅炸天隐藏妻奴型男主]嬴辞自从来到小世界,就解锁了吃货的属性。001自从绑定了嬴辞为宿主,就开启了每天提醒嬴辞做任务的碎碎念模式。某大佬自从遇见了嬴辞,就开始了投喂的追妻旅程。某大佬:“qwq亲亲老婆你要吃的么?”嬴辞:“嚼嚼嚼……”某大佬:“qwq亲亲老婆你要吃的么?”嬴辞:“嚼嚼嚼……”001:“我想把你们两个吃了!!”以上为沙雕日常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