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085800000009

第9章 抑郁个体的记忆偏向及神经机制

第一节 抑郁个体记忆偏向的研究范式

在本书第四章第四节谈到抑郁个体具有记忆加工偏向。本章节对抑郁个体记忆偏向的研究范式和记忆偏向的理论解释等方面进行重点概述。

一、传统的研究范式

传统的记忆心理学研究依赖于诸如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测试。这些测试的突出特点是它们使用了一个特别的学习阶段,该阶段涉及外显并且需要有意识地回忆先前学习过的材料。关于抑郁个体的记忆研究,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自由回忆,即对学习阶段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尽可能多的回忆,通过抑郁组与控制组在自由回忆测试中成绩的比较,探讨抑郁个体的记忆特点。John等人(1980)以抑郁组和控制组为被试,要求他们在试验中回忆他们的亲身经历,结果发现抑郁组被试更多地倾向于回忆不愉快的生活经历,并且他们在模糊的实验环境中倾向于更多的自我惩罚。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Derry等人(1981)的研究。他们在该研究中要求被试在三种条件下(结构性的,语义性的和自我参照)对抑郁效价词和非抑郁效价词进行排序。在排序之后立即进行回忆测试,要求被试尽可能多地回忆这些形容词。结果发现,与正常控制组和非抑郁症精神疾病控制组相比,抑郁组在自我参照任务条件下,对抑郁效价词汇的回忆显著较多。与该研究相似,Pietromonaco等人(1985)在成像、回忆和推理等三种认知任务中,通过检验被试自身及与其他人的想法来探讨伴随抑郁的消极想法的内容和本质。研究者让轻度抑郁被试和无抑郁被试在想着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时候,去想象、回忆、和推理各种事件。这些事件都是悲哀的或愉快的,内容是社会性的或是非社会性的。结果表明,伴随抑郁的消极想法仅仅限于个人而不会把消极想法扩大到其他人。与非抑郁症被试相比,抑郁症被试在自我参照条件下回忆积极的社交事件上存在显著差异。抑郁症被试比非抑郁症被试更倾向于回忆消极的社交事件(Dobson,1987)。通过自我参照编码任务来调查抑郁症自我图式的特定性与稳定性的结果显示,自我参照编码任务对抑郁症来说是特定的,并且在任务中使用内容特定性形容词对观察到该结果很重要,该研究结果认为抑郁个体存在外显记忆偏向。

通过传统的记忆研究方法研究抑郁个体的记忆特点,从整体上看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然而,记忆研究的传统研究方法是针对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这三种记忆系统而言的,而这三种记忆系统是根据记忆过程中从信息输入到提取所用的时间间隔不同,对信息的编码方式有不同的特点来进行划分的。根据加工深度理论,它们属于同一种加工类型,不同的是它们的处理水平。尽管以传统的记忆研究方法对抑郁个体记忆特点的研究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果,但这些研究间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点是把记忆仅仅看做人们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提取和恢复。然而,后来人们发现,在一个特定阶段编码的信息可以在不需要有意识提取的情况下也能够表达出来。随后的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神经学的大量实验及理论研究,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人的记忆存在着多重记忆结构。因而,以传统的记忆研究方法对抑郁个体的记忆特点进行的研究,并没有触及记忆的内在加工机制,显然不够深入。

二、任务分离范式

任务分离范式也被称为实验分离范式,是Tulving在1983年提出的。这种研究范式通过控制自变量来比较两种记忆任务的效应,这种效应可以是单一分离也可以是双向分离:如果自变量影响被试在一项记忆任务中的成绩,但不影响另一记忆任务即为单一分离;如果自变量对记忆任务的影响是相反方向的,那么就是双向分离,可以认为两种记忆任务之间具有随机独立性,即出现了实验性分离。单一分离预示着一种记忆中介加工存在于一项记忆任务中,而在另一项记忆任务中不存在的可能性。双向分离则表明存在两个分立的加工过程,每一个加工过程都唯一地存在于一项记忆任务中(杨治良等,1998)。

很多研究者采用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对抑郁个体的记忆偏向进行了研究。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研究结论。Hertel(1990)、Denny(1992)和Watkins等人(1992)分别以再认测试、自由回忆和线索回忆对抑郁个体的记忆偏向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致的研究结果。但Denny等人(1992)的研究结果却有所不同,在这项研究中,要求被试完成三项任务,第一项任务是对所呈现的情绪效价词汇进行里克特量表排序;残词补全任务要求被试用出现在头脑中的第一个非名词和非外语词汇补全残词;自由回忆任务要求被试在3分钟之内尽可能多地写出在排序任务中所接触到的词汇。结果发现,在外显记忆测试中,与控制组相比,抑郁组被试回忆的消极效价词汇更多并有统计显著性,而控制组回忆的积极效价词汇比抑郁组更多并有统计显著性;而在内隐记忆测试中,抑郁组与控制组对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存在相等的启动。也就是说,该研究发现抑郁个体在外显记忆中存在记忆偏向,而在内隐记忆中没有这种偏向。

与Denny等人相似,Watkins等人(1992)采用线索回忆和词汇补全任务对抑郁症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进行了研究。不同的是,他们对情绪效价词汇进行了分类,分为积极词汇、中性词汇、抑郁词汇以及躯体威胁相关词汇。在进行测试任务之前,要求被试在看到词汇时设想一种情景,这种情境必须是由词汇引发并且涉及他们自身。结果发现,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只在外显记忆测试中出现,而在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并没有显示记忆偏向。而且,抑郁个体在外显记忆测试中只对抑郁性词汇存在心境一致性记忆,而对于躯体威胁相关词汇并没有这种偏向,所以,Watkins等人认为,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并不存在于所有的消极信息中。这个结果表明,之所以抑郁症中的心境一致性信息容易被提取,是因为这些信息与记忆中的其他项目之间的联结心境不一致信息更多,这导致更多的“记忆处理”(memory handles),或者有更多的线索帮助提取。反应偏向对外显记忆偏向并不起作用。反应偏向假设说明记忆偏向是由于在记忆测试中,抑郁症被试对抑郁相关项目更容易反应或更愿意反应的倾向。

然而,Elliott 和Greene(1992)采用拼音字母拼读和词干补笔测试却取得与以上研究不同的结果。他们的研究发现抑郁个体在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方面都存在着心境一致性记忆。Reodiger和McDermott(1992)评估了以上四个研究,认为Elliott等人(1992)的研究结果之所以不同,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研究与非研究项目上没有设计一个测试被试的一般程序,以获得一种对启动的基线操作估计,而是使用其他文献中的标准数据(normative date)来评估内隐和外显记忆中的基线。由于各个研究间的被试存在差异,因此很难保证这种基线估计能正确描述任何一组被试真正的操作基线。如果这种基线在组间有差异,那么启动间的任何差异都是虚假的。

Danion等人(1995)考察了重度抑郁症个体对情绪词汇(积极,消极或中性词汇)的外显和内隐记忆。外显记忆通过一个自由回忆任务和一个再认任务进行评估,而内隐记忆通过一个词干补全任务进行评估。抑郁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回忆的积极和消极词汇比中性词汇多。与中性词汇相比,他们再认的消极词汇更少。相反,对于回忆和再认操作,词汇补全操作对情绪词汇并不敏感:抑郁症被试和控制组被试显示出相等的积极词汇、消极词汇和中性词汇的启动。这些结果表明,在抑郁症被试和控制组被试中,当他们有意识地提取材料时,情绪词汇会影响记忆,但是如果没有这种提取,那么就没有这种效应。

Brendan等人(1995)在情绪材料的内隐和外显记忆测试上,对临床型焦虑症和临床型抑郁症进行比较,内隐测试使用的是词汇决定启动任务,材料为焦虑相关词汇,抑郁相关词汇,各有阈上和阈下两个水平。外显记忆测试是自我参照词汇的自由回忆。结果发现,与其他两个组相比,抑郁组在阈上和阈下两个水平上都显示出了对抑郁词汇有更大的启动,回忆出更多的抑郁词汇。这个结果表明,是临床抑郁症而不是临床焦虑症在自动和策略加工上都存在心境一致性偏向。

Bazin(1996)比较了重度抑郁组、精神分裂组和正常控制组在外显和内隐任务中的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所有被试都参与了线索回忆和词根补全测试,以评估没有外显提取这些词汇的内在表征效应。使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词作为实验材料。结果表明,内隐记忆中存在的心境一致性效应只在恢复期的重度抑郁症被试中出现。这些结果表明,内隐与外显情绪信息加工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

Ruiz-Caballero(1997)在亚临床抑郁症被试和非抑郁症被试间,通过使用处理操作的典型水平,来评估外显记忆(自由回忆)和内隐记忆(词干补全)中出现的被试对消极信息的偏向。该研究的结果表明,在抑郁症被试中存在,对于内隐和外显记忆都存在心境一致性偏向。

抑郁症记忆偏向的研究中,以往采用任务分离范式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大多不一致。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被试的选择方面,研究间选择被试的标准不一,有的参照DSM-IV,而有的研究参照的是DSM-3,另外,有的研究使用临床被试,而有的研究使用的是非临床被试,被试的抑郁程度也有差异;另外,各研究间使用的测试任务也有不同,即使使用的是同一种测试任务,但控制程度却有不同。然而,随着记忆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们发现任务分离范式的意义并不明确。首先是由于任务分离过于依赖所使用的特定记忆任务,而传统所认为的记忆任务能够提供对内部加工过程的纯粹测量是值得怀疑的,加工过程与测验任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在记忆任务中意识与无意识很可能是同时发生的,即大多数记忆任务均包含了不同程度的意识与无意识加工。意识加工可能影响内隐记忆测量,同样,无意识加工可能影响外显记忆测量。其次,任务分离对记忆加工过程的测量不是直接测量,而是完全依赖于特定任务间的分离来间接推论加工过程的存在及特点。第三,由于分离方法将不同记忆任务间的分离作为加工过程存在的证据,因而这种方法无法详细说明内隐、外显记忆任务所共有的加工阶段的特点,这种局限性导致对内隐、外显任务的某些共有加工过程的所知甚少。

三、加工分离范式

鉴于任务分离范式的诸多局限,研究者们开始致力于在单个记忆任务中分离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Jacoby等人(1993)提出的加工分离范式,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任务分离范式所面临的困境。加工分离程序的优点是可以从自动(无意识)影响中分离出有意识提取,从而避免在记忆测量过程中的有意识提取与无意识提取的混淆。

加工分离试验范式包括两个测试条件,一个是包含条件,一个是排除条件。前者有意识提取和无意识提取共同促进记忆操作,而在排除条件下,有意识提取和无意识提取对记忆操作的影响正好相反。以词干补全测验为例,被试在学习阶段学习一组项目。在测验阶段,Jacoby根据指导语设计了两类测验。一类是包含测验,要求被试先用学习过的项目补全词干,在无法提取之前学习过的项目时再用第一个进入头脑中的项目补全词干。在包含测验中,被试用学习过的词汇进行反应的概率等于意识性提取的概率(R)加上当意识性提取失败时词汇自动进入意识(A)的概率A(1-R):包含=R+A(1-R)。另一类是排除测验,要求被试不要用学习过的项目补全词干,只有当一个学习过的项目进入被试的意识并且被试忘记该词汇为学习过的词汇时,被试才会用该学习过的词汇补全词干,在排除测验中,被试用未学习过的词汇进行反应的概率是:排除=A(1-R)。有意识提取的概率可以用在包含条件下用一个学习过的词汇进行反应减去在排除条件下用一个学习过的词汇来评估:R=包含—排除。一旦获得了有意识提取的概率,那么无意识(自动)影响就可以用一个代数式来评估:A=排除/(1-R),这样就把记忆的无意识提取从有意识提取中分离出来,这就是加工分离的实验逻辑。

加工分离范式依赖于以下三个基本假设:1.意识加工和无意识加工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即它们之间是零相关,这一假设是加工分离范式的核心。2.意识加工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的影响是一样的。3.无意识加工或熟悉感的影响在包含和排除测验中也是一样的。另外,加工分离程序还有一个假设,即意识加工表现为全或无的(要么能再认,要么不能再认,不存在出错的情况);而无意识加工则是有对有错的。也就是说,那些通过意识加工策略获得的信息,不仅能被主动地报告出来,而且也能被主动地排除掉。

如此看来,相对于任务分离范式,加工分离范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然而,目前关于抑郁个体的记忆偏向研究中,很少研究使用了该研究范式。郭力平(1997)采用加工分离范式,对抑郁个体的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是否存在心境一致性记忆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抑郁个体的外显记忆存在心境一致性倾向,而内隐记忆没有这种偏向,认为心境一致性记忆需要精细加工机制的参与。陈图农(2008)的研究分别在语义加工下和自我参照加工下检验了抑郁症患者的记忆偏向,并分析了内隐记忆偏向与自我参照的相关。与郭力平(1997)的研究结果不同,陈图农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在外显记忆方面对正性信息和负性信息均表现出更多的偏向,而且这种偏向与自我参照相关,表现出自我参照效应;在内隐记忆方面,抑郁症患者对负性信息存在更多的偏向,但这种偏向与自我参照无关联。

四、TAP模型

TAP(Transfer Appropriate Processing)模型,即适当传输加工模型,是Roediger和Blaxton(1987)提出的。他们认为,对记忆任务的加工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并且用适当传输加工模型来讨论加工差异。Roediger and Blaxton对多重记忆系统提出质疑,并且根据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所需要的不同加工来解释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间的分离。根据他们的观点,在学习情境中编码所需要的加工类型和在提取情境中所需要的加工类型之间的匹配是很重要的,并不是激活“记忆”系统本身,这是决定被试记住什么的决定性因素。换句话说,如果匹配了在学习任务和测试任务之间所需要的加工的话,那么测试任务的操作将更佳,反映了更加便利的认知操作或者更好的记忆。心境一致性中所研究的回忆聚焦于学习情境,却没有强调测试情境的特征。

Roediger和Blaxton(1987)提出的TAP理论与Tulving和Thompson的特定编码原则(encoding specificity principle)相似。编码特定性是TAP的一个基本要素,TAP模型的第二个基本要素是记忆的不同测试将导致测试中采用不同的心智操作。由于这个原因,心智操作的不同类型必须根据所实施的测试形式。Roediger和Blaxton提出的理论的主要前提是感知性的任务,主要测试的是语义记忆,这通常被我们认为是测量“内隐记忆”;而概念性的任务主要测试的是情境记忆,这通常被我们认为是测量“外显记忆”。这个假设通常是内隐记忆依赖的是自动加工,而外显记忆依赖的是受意识控制的加工。

Elaine等人(2004)认为加工类型是记忆最重要的因素。他们根据Roediger(1987)的观点,假定内隐记忆中有概念性测试和感知性测试,认为关于抑郁症和内隐记忆的研究出现不一致的结果可以用TAP框架来解释。把TAP框架用于内隐记忆和抑郁症研究中的学习和测试类型中是一种重要的模式,特别是编码阶段(学习情境)和提取阶段(测试情境)所需要的加工方式影响着抑郁组被是和非抑郁组被试对心境一致性材料的加工到底有多好或者多差。在使用TAP模型时,必须使学习情境下的加工方式和测试情境下的加工方式相呼应,只有当编码阶段的加工方式和提取阶段的加工方式相匹配时,才能有效揭示被试对记忆任务的效应。

在这个理论基础上,Elaine(2004)综合比较和评价了众多关于抑郁个体的记忆偏向研究,他们认为其中很多研究没有匹配学习阶段和提取阶段的加工方式是造成实验失败的重要原因,并指出这些研究并未真正揭示抑郁个体的记忆特点。在Watkins等人(1992)的研究中,学习阶段要求被试在看到词汇后想象一个涉及自身的与该词汇表达含义相同的场景(语义编码),而在测试阶段要求被试完成线索回忆和残词补全任务(知觉编码),该研究未匹配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的加工方式,因此未发现抑郁个体在内隐记忆方面存在记忆偏向。而Watkins(1996)的研究也要求被试在学习阶段看到词汇后想象一个涉及自身的与该词汇表达含义相同的场景(语义编码),在测试阶段要求被试根据线索词进行尽可能多的联想,并写下这些联想词(语义编码),该研究匹配了学习阶段和测试阶段的加工方式,从而首次发现了抑郁个体存在内隐记忆偏向。Watkins(1996)(2000)的研究同时使用两种感知驱动加工和两种概念驱动加工任务。在学习阶段,要求被试数呈现词汇中正在上升或者下降的字母(感知编码),或者采用里克特9点量表要求被试对所呈现的词汇进行自我评价(语义编码);在测试阶段,要求被试完成词干补笔和残词补全任务,或者要求被试完成自由联想和词汇提取任务。该研究的结果显示抑郁个体在感知驱动测试中没有记忆偏向,而在一种概念驱动测试(词汇提取)中发现了抑郁个体的记忆偏向。因此,他们认为抑郁个体的心境一致性记忆效应并不存在于所有的加工水平中。

第二节 抑郁个体记忆偏向的理论解释

一、自我图式理论

Beck等人强调认知在情绪中的作用,提出适应不良的认知图式是抑郁个体自我贬低的思维方式。认知图式指导着个体从环境中选择和解释信息,而抑郁性的认知图式是由关于自我、世界及未来的消极观念组成。抑郁症作为一种情绪障碍,是由于抑郁个体具有消极的自我图式,这种消极的自我图式会使个体在感知和评估信息时过滤正性信息并提高了对负性信息的易感性,阻碍抑郁个体恰当地感知和评估当前的信息,从而使他们对自我的信息产生偏向,并夸大消极的生活事件(Beck,1976;Beck et al.,1979)。Derry等人(1981)认为抑郁性的消极自我图式将会泛化到个体对自我的各方面的评价。Beck和Kuiper的观点都指出了抑郁个体的消极认知图式决定了个体感知哪些信息,如何解释,并且很容易得到回忆。Pietromonaco和Markus(1985)认为伴随抑郁的消极观念只局限于抑郁个体自身而不会泛化到其他人,指出抑郁症以消极的自我图式为特征。

二、激活扩散网络模型

Bower(1981)提出了一种联想记忆的网络理论。在这个理论中,情绪以结点或单元的形式存在,并且单元与单元之间相互连接,一个微弱的线索都可能激活一个情绪结点,并将会扩散到整个记忆结构,从而使相互连接的情绪单元上升到意识层面。因此,抑郁个体容易回忆消极的生活事件,这种回忆将再次激活悲伤的记忆,并且发送反馈激发悲伤的情绪结点,这样就维持了对该种情绪的激活,从而影响随后的记忆提取。Bower(1981)通过对选择性学习的研究,发现了心境一致性效应和心境—状态依赖性记忆,前者是人们倾向于注意和学习那些与他们的情绪状态相符合的信息,后者指如果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他们在学习中所经历的初始情绪时,那么,他们对该学习事件的回忆将更好。因此,抑郁个体在环境中倾向于选择那些与其心境状态相一致的信息,这样就激活了抑郁个体的情绪结点或情绪单元,从而使得抑郁情绪得到维持和强化,提高了他们对消极信息的选择和提取。

三、双重加工理论

尽管Bower的扩散激活理论和Beck的图式理论都能很好地说明抑郁症的记忆偏向,但其他信息加工发现却对这些理论有所质疑。例如,很多试图在焦虑症中发现外显心境一致性记忆偏向的研究失败了。用Bower的和Beck的方法预测心境一致性注意偏向,认为被试应该直接注意与他们心境相一致的信息。尽管已经发现焦虑症被试对威胁相关信息会给予优先的注意,但多个试图在抑郁症被试中发现注意偏向的研究却失败了。例如,MacLeod等人(1986)发现,当呈现成对词汇时,焦虑症被试会把他们的注意指向威胁相关词汇,而抑郁症被试却并不如此。因此,似乎图式和扩散激活理论都不能很好地说明焦虑症和抑郁症中的信息加工发现。

考虑到这两个理论的问题,Williams等人(1988)提出另一种认知理论。与Mandler的方法一致,他们提出认知加工中的两个阶段,一个是“前注意阶段”,另一个是随后精细加工阶段。他们认为,焦虑症个体在“前注意阶段”对威胁材料给予优先注意,这导致了对威胁信息的注意性。内隐记忆被认为是反映前注意阶段中的认知加工。但是,抑郁症被试是在信息加工的精细加工阶段对心境一致性信息给予优先注意。因此,该理论能够说明,抑郁症而不是焦虑症存在外显心境一致性,而心境一致性注意只存在于焦虑症而不存在于抑郁症。

第三节 抑郁症的内隐记忆特点及神经机制

一、前言

在情绪障碍认知理论研究中,基于图式的认知模式或记忆的联结网络认为,抑郁症在知觉、注意、记忆和推理的信息加工的所有方面都存在负性信息加工偏向(Beck,1976),并且,这种认知偏向在整个抑郁期间都持续存在,甚至有可能是抑郁症发展、维持和复发的重要原因(Phillips&Hine,2010)。抑郁个体心境一致性记忆的研究不仅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领域,更因为其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从而得到不断发展。抑郁个体心境一致性记忆的研究包括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方面,就目前研究结果来看,外显记忆的研究结论一致;而内隐记忆的结论国内外仍存在相当大的分歧(Beevers,2005;Naismith et al.,2006;Wiveka et al.,2007;陶云等,2007)。事实上,不同程度的抑郁个体其内部认知结构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被试选择不同研究结果就可能存在差异。另外,广泛的变量,包括测验的任务类型、精细加工程度、运用的材料、样本大小及决定内隐记忆是否产生的标准,这些都可能存在偏差(王恩国等,2009)。Neill和Valdes(1992)认为,在负启动任务中,探测目标的呈现因熟悉性自动激活了启动显示中相同刺激加工情节的提取,先前在启动显示中受到忽略的干扰刺激作为探测刺激的目标项呈现时,与当前所要作出的反应发生冲突,解决冲突所花费的时间导致负启动效应的产生。由于负启动任务具有情节自动提取这一机制,负启动任务作为考察内隐记忆是否缺损的一个指标运用在记忆障碍病人的研究中(Ceballos,Nixon,&Tivis,2003)。已有研究表明,在负启动任务中启动刺激和探测刺激的背景相似性是影响提取的因素之一,背景相似性越高,自动提取越好(Fox & Fockert,1998)。另外,视觉弱化的目标与清晰的目标相比,更容易引起情节提取(Kane et al.,1997)。因此,本研究选用临床未服药的重性抑郁被试,采用改编后的情绪负启动任务对他们的内隐记忆进行研究。基于情绪障碍认知理论研究(Beck,1976;&),研究假设抑郁症患者内隐记忆未受到损害,在反映情节提取的情绪负启动任务中,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一样表现为正常的负启动效应。由于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具有不同的情绪信息记忆偏向,两组被试在对情绪词进行内隐记忆加工的晚期成分上将表现差异。

二、研究方法

1.被试选取

抑郁症组16例,均为门诊患者。所有患者至少在实验前2个月未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年龄在23~45岁之间,平均33岁,其中男6例,女10例。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得分24.50±3.59。患者均符合DSM-Ⅵ单相抑郁的诊断标准,抑郁症组病程范围在2个月到18月之间(7±4.2)。对照组样本来自某大学教工及家属,共18例,年龄在24~44岁之间,平均年龄32岁,其中男7例,女11例。两组被试在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所有被试均无红绿色盲。

2.实验设计

采用2x2x2混合实验设计,其中组间变量为分组(抑郁症组和对照组),组内变量为实验条件和探测显示中靶子词的效价(正性或负性)。参照Joormann(2004)和Kane等人(1997)的研究,采用四条相同的白杠重叠在词语上弱化视觉,每一条白杠宽0.56cm,高0.24cm。

实验条件为两种:(1)负启动条件—启动显示中干扰词与作为探测显示中目标词是相同的;(2)控制条件—启动显示中干扰词与探测显示中目标词是不同的(包括效价的不同)。另设置填充条件以避免被试在作答时的内隐学习差异和按键的反应倾向。在填充条件中,当效价一致的启动显示呈现时,接下来的探测显示中目标词的效价与先前启动显示中的目标词效价是相同的。

3.仪器和材料

刺激和实验材料同第六章中相同。只是所有的启动显示刺激在视觉上具有完整性,但探测显示的目标词在视觉上被弱化。

4.实验程序

被试坐在距显示屏1m处,左右手食指分别轻放反应盒上的“1”和“3”两键上。整个实验过程要求被试始终注视屏幕中心的注视点。实验开始前,屏幕上出现指导语“有两对形容词将出现在黑色屏幕中央位置,一对是红色的词,另一对是绿色的词,请你只注意红色的词(若被试被告知以绿色的词作为目标词,指导语中作相应的改变),尽量不要注意绿色的词,有些红色的词上面有四条白杠,但并不影响你对词语的识别,请你尽快准确判断红色的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是积极的,请按反应盒上的“1”键,如果是消极的,请按反应盒上的“3”键。实验者按回车键,练习或正式实验开始。

其他实验程序同六章实验。

三、结果

1.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在目标弱化情绪负启动实验的行为数据结果

去除极端反应时,反应时和错误率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二组被试在两种条件下的错误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正性目标词和负性目标词在两种条件下的错误率也不存在组间差异(P>0.05)。以被试分组作为组间因素,以条件作为组内因素,对正负目标词反应时分别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1)两组被试对负性目标词反应时的结果

方差分析发现条件效应显著,F(1,32)=10.62,P<0.01,在负启动条件下对负性目标词的反应时比控制条件下的反应时更慢。组间差异有显著性,F(1,32)=4.83,P<0.05。抑郁组对负性目标词的反应时比正常对照组的反应时要更慢。组间和条件之间交互效应不显著,F(1,32)=0.12,P>0.05。

(2)两组被试对正性目标词反应时的结果

对正性目标词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条件效应显著,F(1,32)=6.18,P<0.05。在负启动条件下对正性目标词的反应时比控制条件下的反应时更慢。组间主效应为边缘显著,F(1,32)=2.90,P=0.09,抑郁组对正性目标词的反应比正常对照组的反应时要更慢。组间和条件之间交互效应不显著,F(1,32)=0.03,P>0.05。

(3)两组被试的正、负情绪词负启动效应比较结果

情绪负启动效应组间结果比较表明,抑郁组负性词的情绪负启动效应(48ms)虽然高于正常对照组(39ms),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t(32)=0.35,P>0.05。两组正性词的情绪负启动效应的差异无显著性,t(32)=0.17,P>0.05。

2.目标弱化情绪负启动实验的ERP结果

(1)波形的整体特征

分别标明了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被试在负启动和控制两种条件下正负情绪词所诱发的ERP总平均波形。二个早期成分被正负情绪词所诱发。它们包括一个早期负波(N1),其波峰位于约90ms处,紧接着早期负波之后是一个较为明显的正波(P2),波峰在约200ms。在波形中还可以看见几个晚期的ERP成分。P200之后有一个负波,波峰位于约260到280ms,紧接着是一个较为明显的正波P3,波峰约370到390ms处,最后是一个明显的晚正成分(LPC),波峰位于约600到630ms。在早期成分中,二组被试在不同条件下差异明显的主要为P2成分,结合负启动情节提取理论注重信息加工的晚期阶段。本实验主要测量并分析P2和LPC。P2成分最大波幅位于额区,测量并分析130—260ms时间窗口的平均波幅和潜伏期。LPC最大波幅位于顶区,测量并分析500—700ms时间窗口的平均波幅和潜伏期。

(2)负性目标词诱发的P2波幅和潜伏期结果

对P2平均波幅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间效应不显著,F(1,32)=2.45,P>0.05,条件主效应也不显著,F(1,32)=2.84,P>0.05,但条件和组别之间交互效应显著,F(1,32)=4.12,P<0.05。为了进一步探讨这种交互效应,对每一组被试分别进行分析。

对正常对照组的P2峰值进行方差分析发现,条件主效应显著,F(1,17)=17.94,P<0.01,负启动条件下负性目标词诱发的P2波幅显著高于控制条件下的波幅,前后脑区主效应显著,F(2,34)=26.12,P<0.01,脑区波幅由额区到顶区依次减弱。在抑郁组,两种条件下负性目标词诱发的P2波幅的差异不显著,F(1,15)=0.90,P>0.05。没有发现脑区主效应及脑区和条件之间的交互效应(P>0.05)。

对P2潜伏期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效应不显著,F(1,32)=0.38,P>0.05,条件效应不显著,F(1,32)=0.70,P>0.05,条件和组间交互效应边缘显著,F(1,32)=3.83,P<0.06。对各组分别进行分析发现,正常对照组出现条件效应边缘显著,F(1,17)=3.35,P<0.08,负启动条件下的P2潜伏期比控制条件下更长。抑郁组在两种条件下P2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F(1,15)=0.81,P>0.05。

(3)负性目标词诱发的LPC波幅和潜伏期结果

对LPC峰值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组间效应显著,F(1,32)=5.32,P<0.05,抑郁组的LPC波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条件效应显著,F(1,32)=18.88,P<0.001,负启动条件下负性目标词诱发的LPC波幅显著高于控制条件下的波幅。条件和组间的交互效应达边缘显著,F(1,32)=3.84,P<0.06。左右脑区主效应显著,F(2,64)=10.27,P<0.001,没有发现条件和脑区的交互效应(P>0.05)。

对LPC潜伏期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组间效应不显著,F(1,32)=0.76,P>0.05,条件主效应显著,F(1,32)=6.63,P<0.05。两组被试在负启动条件下的LPC潜伏期明显比控制条件下更长。条件和组间交互效应不显著,F(1,32)=1.28,P>0.05。前后脑区主效应显著,F(2,64)=25.58,P>0.001。潜伏期从额区至顶区逐渐缩短。没有发现其它主效应及条件和电极之间的交互效应。

(4)对二组被试负性词130—260ms和500—700ms时窗脑电地形图和差异波(负启动条件减去控制条件)的平均波幅比较

二组被试负性词130—260ms差异波和脑电地形图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在顶叶部分电极上负启动条件比控制条件诱发一个更大的正波,抑郁组除了右枕区被明显激活外,负启动条件和控制条件相比激活的脑区基本没有差异。

二组被试负性词差异波500—700ms和脑电地形图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在顶叶部分电极上负启动条件比控制条件诱发一个更大的正波,两种条件相比除了激活顶叶小部分及右颞顶叶部分区域之外,其他脑区激活不明显。抑郁组负启动条件比控制条件诱发一个更大的正波,差异波表现为晚正成分,差异波脑电地形图可以进一步发现负启动与控制条件相比主要激活是右前额区、左颞区、右顶枕区及右顶颞区等大部分区域。

以被试分组为组间因素(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前后脑区(前、中、后三个水平)及左右脑区(左、中、右三个水平)为组内因素,对负性目标词在130—260ms时窗差异波的平均波幅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间效应不显著,F(1,32)=1.28,P>0.05。前后脑区之间和左右脑区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前后脑区和组间的交互效应也不显著,F(2,64)=0.02,P>0.05。

对负性目标词在500—700ms时窗的差异波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组间效应显著,F(1,32)=3.86,P<0.05,抑郁组差异波波幅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的波幅。脑区主效应不显著[左右脑区,F(2,64)=0.12,P>0.05;前后脑区:F(2,64)=0.67,P>0.05],左右脑区、前后脑区和组间之间也没有发现显著性差异,F(2,64)=0.72,P>0.05;F(2,64)=0.53,P>0.05。

(5)正性目标词诱发的P2波幅和潜伏期结果

对P2峰值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表明,组间效应不显著,F(1,32)=0.82,P>0.05。条件主效应显著,F(1,32)=23.19,P<0.001,表明负启动条件下正性目标词诱发的P2波幅明显大于控制条件下的P2波幅。条件和组别之间交互效应不显著,F(1,32)=0.65,P>0.05。前后脑区和左右脑区出现主效应,F(2,64)=36.62,P<0.001;F(2,64)=9.67,P<0.001。脑区波幅由额区到顶区依次减弱。左侧明显高于中、右侧。条件和前后脑区之间以及条件与左右脑区之间交互效应均不显著,F(2,64)=1.72,P>0.05;F(2,64)=0.21,P>0.05。

对P2潜伏期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组间效应不显著,F(1,32)=1.07,P>0.05,条件主效应显著,F(1,32)=12.50,P<0.01,负启动条件下的P2潜伏期要比控制条件下长。前后脑区和左右脑区主效应不显著,F(2,64)=2.92,P>0.05;F(2,64)=1.45,P>0.05,条件和组别交互效应不显著,F(1,32)=0.24,P>0.05。条件和前后脑区之间以及条件和左右脑区之间交互效应均不显著,F(2,64)=1.05,P>0.05;F(2,64)=1.01,P>0.05。

(6)正性目标词诱发的LPC波幅和潜伏期结果

对LPC峰值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组间效应不显著,F(1,32)=2.85,P>0.05,条件主效应显著,F(1,32)=31.73,P<0.001。条件和组间之间交互效应显著,F(1,32)=3.15,P<0.05。对两组分别进行分析发现,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在负启动条件下的LPC波幅高于控制条件下的LPC波幅,F(1,15)=3.90,P=0.06;F(1,17)=89.63,P<0.001。抑郁组左右脑区主效应显著,F(2,30)=13.05,P<0.001,LPC波幅从左至右依次降低。前后脑区主效应不显著,F(2,30)=1.65,P>0.05。条件和前后脑区之间以及条件和左右脑区之间交互效应均不显著,F(2,64)=0.90,P>0.05;F(2,64)=0.44,P>0.05。正常对照组两种条件下的差异在额区最为明显,条件x前后电极位:F(2,34)=5.43,P<0.05。

对LPC潜伏期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组间差异不显著,F(1,32)=1.14,P>0.05,条件主效应也不显著,F(1,32)=0.82,P>0.05,条件和组间无交互效应,F(1,32)=0.90,P>0.05。

(7)二组被试正性词130—260ms和500—700ms时窗差异波(负启动条件减去控制条件)的平均波幅比较二组被试正性词130—260ms差异波和脑电地形图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和抑郁组负启动条件比控制条件诱发一个更大的正波,负启动条件和控制条件相比,除了左右颞区小部分以及前额叶小部分激活不明显,其他脑区被明显激活。

二组被试正性词500—700ms差异波和脑电地形图结果表明,正常对照组负启动条件比控制条件诱发一个明显更大的正波,差异波表现为晚正成分,差异波脑电地形图可以进一步发现两种条件相比除了前额小部分区域激活不明显,其他脑区明显激活。抑郁组负启动条件比控制条件诱发一个更大的正波,差异波表现为晚正成分,负启动与控制条件相比主要激活前额区大部分、右颞枕小部分区域。

以被试分组为组间因素(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前后脑区(前、中、后三个水平)及左右脑区(左、中、右三个水平)为组内因素,对正性目标词在130—260ms时窗差异波的平均波幅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间效应不显著,F(1,32)=0.65,P>0.05。前后脑区之间和左右脑区之间差异均不显著,F(2,64)=1.72,P>0.05;F(2,64)=0.21,P>0.05,左右脑区和组间之间以及前后脑区和组间之间交互效应均不显著,F(2,64)=0.06,P>0.05;F(2,64)=0.59,P>0.05。

对正性目标词在500—700ms时窗的差异波的平均波幅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发现,组间效应显著,F(1,32)=3.55,P<0.05,正常对照组对正性词的差异波的波幅高于抑郁组的波幅。前后脑区主效应显著,F(2,64)=4.99,P<0.05,两组在额区的差异波的波幅高于中央区和顶区。左右脑区之间差异无显著性,F(2,64)=0.22,P>0.05,左右脑区和组间之间以及前后脑区和组间之间的交互效应均不显著,F(2,64)=1.59,P>0.05;F(2,64)=1.05,P>0.05。

四、讨论

1.抑郁症患者目标弱化的情绪负启动

与研究假设一致,抑郁症患者和正常人一样表现为负启动条件下对正、负目标词的反应时延长,表明抑郁症患者不存在自动记忆加工障碍,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Hertel et al.,1990;Danion et al.,1991)。Hertel and Hardin(1990)在对被试进行内隐和外显记忆测验时发现,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个体在外显记忆中有差异,但在内隐记忆任务中并没有显示出差异。Danion等(1991)类似的实验结果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点,并认为,这些结果表明抑郁干扰了需要努力记忆的加工过程,如记住阐释信息的策略。当不需要有意识的努力的加工过程时,如内隐记忆任务,抑郁被试与正常个体之间没有差异。但抑郁症患者在正、负情绪词下却呈现不同的ERP表现,对正性情绪词,和正常对照组被试一样表现为P2和LPC波幅在负启动条件下的增强。然而,对负性情绪词,LPC波幅在负启动条件下增强,但P2波幅在两种条件下并无差异。抑郁症ERP的结果进一步表明,虽然弱化了探测目标,诱发了被试的情节提取,但抑制机制还是和情节提取在负启动效应的产生中共同起作用。抑郁症的抑制不足仍在ERP波形上表现出来。在情节提取机制下,负启动效应的强度主要受到提取“不反应”标签的可能性的影响,提取越好,对当前反应的阻碍就会越强烈。抑郁病人负性自我图式的存在,对负性信息较为敏感,对探测显示目标情绪词反应时,从启动显示中提取干扰情绪词时将导致更多的干扰,从而产生更明显的情绪负启动效应。因此,我们认为,在目标弱化的条件下,情节提取对负启动效应起着更主要的作用。尽管抑郁症患者在自动注意阶段表现出抑制障碍的认知加工,但由于该实验范式情节提取更为强大的作用,从而在行为学上出现负启动条件下延长的反应。

2.目标弱化下抑郁组和正常组被试的记忆偏向

在目标弱化的情绪负启动实验条件下,虽然两组被试对正、负词在负启动条件下的反应时延长,对组间的情绪负启动效应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负启动条件下都产生更大的晚正成分,但对条件之间LPC的差异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不同组别对正、负词在负启动条件下产生的LPC波幅有差异。对两种条件下负性词LPC差异波的组间比较发现,抑郁组LPC差异波波幅比正常对照组更大。脑电地形图表明两组激活的脑区位置基本没有差异,但抑郁组脑区激活更为明显,表明了抑郁症患者比正常被试在自动提取先前的负性信息时面临的冲突更大,这种冲突体现在信息评价加工过程中资源的增加。然而,对正性词的LPC差异波组间比较发现,抑郁组的LPC差异波波幅比正常对照组差异波的波幅更小,结合脑电地形图,表明正常个体在自动提取先前的正性信息时,因为对先前干扰词不反应的状态加大了正常个体对当前正性词的冲突,这种冲突就体现为评价阶段认知资源的增加。我们认为,两组在负启动条件下对正、负情绪词加工模式的差异与记忆偏向有很大的关系。在一项对情绪一致性记忆偏向的元分析研究中,Matt等(1992)总结到,抑郁病人更容易提取负性信息,而非抑郁个体则更容易回忆正性信息。与正常对照组和社交焦虑被试相比,抑郁病人倾向回忆更多先前呈现的负性词和更少的正性词。这种偏向一直被认为是抑郁病人对负性词的加工分配更多的资源,而对正性词的加工分配更少的资源。

研究结果支持了Bower(1981)的联结网络理论,该理论认为,情绪扮演了启动的角色,促使情绪一致性信息从记忆中激活和提取,抑郁的一个核心特征是认知偏向对记忆的影响,抑郁个体倾向于选择并容易记住与自我图式一致的信息。非抑郁被试更容易学会和记住正性刺激。对非抑郁被试的研究显示,他们可能有正性偏向,对负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具有不切实际的乐观(Taylor,1989)。Deveney和Deldin(2004)让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两组被试在观看5秒钟高兴、中性和悲伤的情绪图片时,对反映了工作记忆中刺激材料的解释和维持的慢波成分进行ERP研究。研究发现,与高兴和中性情绪图片相比,悲伤图片在正常被试诱发的慢波成分波幅减弱。但抑郁病人并非如此,这一结果表明正常个体积极避免悲伤脸孔的加工,而抑郁症病人在加工悲伤脸孔图片时类似于高兴和中性图片,换言之,抑郁病人并没有表现出对负性信息的解释加工的正常抑制。另一项以词为刺激材料的ERP研究显示,抑郁病人在加工正性、中性和负性刺激时,与中性和负性刺激相比,表现出对正性刺激解释加工的减弱,进一步证实了上述结果(Shestyuk et al.,2005)。

同类推荐
  • 二孩妈妈要读的心理学

    二孩妈妈要读的心理学

    我国政府从2016年放开二胎政策之后,生育二胎的家庭越来越多。那么,对于二胎妈妈来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事项呢?又要如何去做,才能更好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呢?《二孩妈妈要读的心理学》从家庭环境、儿童心理、妈妈心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二胎家庭里的各种现象,也告诉那些因为生育二胎而感到迷惘的妈妈如何才能保证两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如何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合格且优秀的好妈妈。
  •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阿德勒心理学经典)

    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阿德勒心理学经典)

    孩子在成长过程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自卑、孤僻、怕被忽视、逃学、闹事……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更顺利地成长?阿德勒着眼于帮助孩子塑造健全的人格,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念。他主张,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自信、勇敢的个人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父母和老师在激发孩子的思想及潜能方面,应尽可能避免因受到干扰就放弃,而是要倾尽所能地继续帮助孩子,使他们获得勇气和信念。
  • 人性

    人性

    本书是《人性的弱点》和《人性的优点》两部著作最精彩部分的合集,命名为《人性》,主题更加鲜明,可以方便读者更快更好地汲取卡耐基的思想精华。自从卡耐基的著作问世以来,就改变了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发明大王”爱迪生、相对论鼻祖爱因斯坦、印度“圣雄”甘地、建筑业奇迹的创造者里维父子、旅馆业巨子希尔顿、麦当劳的创始人雷·克洛克等等,都深受卡耐基思想和观点的影响。卡耐基的思想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以及对社会各类人群和各个时代的适应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卡耐基的思想和见解并没有被时代所抛弃;相反,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他的思想和洞见更加深刻和实用,对于人们更具有指导意义。阅读本书,将改变你的命运,让你拥有美好、快乐、成功的人生。
  • 心理学与口才技巧

    心理学与口才技巧

    本书全面系统地揭示心理学在口才技巧中的运用,指导读者把握好沉默的分寸,把握好说话时机、说话曲直、说话轻重和与别人开玩笑的分寸,把握好调解纠纷时和激励他人时的说话分寸,懂得怎样问别人才会说,怎样说别人才会听。
  • 引爆心中的TNT

    引爆心中的TNT

    有一种危险的烈性炸药叫TNT,在任何突然受热的情况下都能引起巨大的爆炸,威力无穷。而克劳德·M·布城斯托指出,我们每个人的体内都潜藏着这种“炸药”——你内心无穷的创造力。数个世纪以来,其威力让那些善用它的人步入成功,也使那些企图滥用它的人走向毁灭。当挖掘并利用体内的TNT时,你可以用它轰走自己错误思想,打开一条改变你、完善你整个生命历程的崭新通道;可以用它来移除停滞不前、恐惧、疑虑、担忧、紧张、贪婪、偏见等不良思想,勇敢而充满力量地踏上成功之旅。不过提醒你,当你靠近它、捧起它时,一定要拿好,并且只能用它去干好事。
热门推荐
  • 沉淀的金

    沉淀的金

    以我自身为第一视角,目睹诸人各色百态,囊括爱情、友情、亲情、路人情等等,随时间辗转,故事纷杂冲撞,最后归一。
  • 难忘剑侠之忘忧酒馆

    难忘剑侠之忘忧酒馆

    忘忧酒馆,每晚亥时开业,只等待一个客人,一个故事。
  • 我大哥是刘皇叔

    我大哥是刘皇叔

    东汉末年,群星逐鹿,谁都想成为独一无二的日月。李毅也不例外。直到他遇见了刘备。“我要让大哥成为天子。”
  • 重生萌徒:师傅别乱来

    重生萌徒:师傅别乱来

    自从重生了并且与这个名叫千帆的神器订了契约之后,云初霁就get到了不少新技能,例一:忠犬执事小凤凰,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例二:仙气飘飘摘叶飞花,场景太美她不敢看。例三:身体变异雷灵根,只是这个雷灵根是什么她也不知道……最后,本来要拒绝修仙做个江湖人士的她被同样重生的师父提着衣领拎回门派,师父邪魅一笑:乖徒儿……徒弟抱肩冷颤:师父,求您别乱来!
  • 殿下请叫我公主

    殿下请叫我公主

    此文为【姐妹文】《殿下请叫我公主》《殿下请叫我女王》成长宠文,贵爵爱恋,欢乐天天见~【你。。。你。。。你怎么可以酱紫~~月筱樱喏喏的声音响起。亲爱的,你别跑那么远嘛,来。。乖,乖,殿下在这里呢!~~你过来我给你吃糖糖。沐子夜勾起性感的薄唇扬起邪魅的笑容向月筱樱放电。殿下~~哇唔,我要糖糖~~~月筱樱瞬间扑向了沐子夜。……】【殿下~你在哪啊?刚睡醒的月筱樱揉着朦胧的双眼喏喏的叫着殿下。正在餐桌上吃早饭的沐子夜听到自家宝贝的呼喊声,丢下报纸,跑了上去。只见月筱樱赤裸双脚,睡眼朦胧的站在地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都市野医

    都市野医

    一次意外的收获,一段不为人知的婚姻,一次意想不到的邂逅,将一个涉世未深的青年卷入红尘。看冯韶涵如何玩转红尘,让中医崛起,让农民扬眉。
  • 真无间地狱

    真无间地狱

    本书已签约,放心收藏!平生不求长寿身,只图一介自逍遥。无间地狱一鬼卒,不灭灵光两旁护。天道轮回,最后一场大劫迫在眉急,林峰意外堕入地狱。故事从此展开……——————————————————————————ps:有书友反应,前面几章看不懂,其实这也难怪,因为前几章主要是铺垫,你们可以从第四章开始看,等以后需要了再去看第一第二第三章,到时我会提醒大家的。本书群:群魔乱舞真魔界(101373149)
  • 小刀别扎我

    小刀别扎我

    广场跳过操,洪荒拿过刀。我是赵小刀,功夫超级高。
  • 九世天帝

    九世天帝

    为了任务,牺牲的古狼,来到了这个武道世界。成为孤儿的古狼,被一个暗杀组织抓走,在古狼学成一生本领之后,逃离了组织,废除了自己的修为,重新修炼。且看古狼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向武道巅峰。“我是古狼,挡在我面前的杀、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