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372400000016

第16章 行止杂拾(1)

叩跪杂拾

清代光绪年间的吏部主事何刚德,有幸参加过皇上的一次生日宴会。时间,甲午年六月,地点,紫禁城太和殿。

说其有幸,并非虚言。主事官阶不过六品,本无资格和皇上套近乎,但其时各部可圈定两名群众代表领受皇恩,何刚德光荣入选,这才开了一回眼。所谓群众代表,其实也有级别,司局级。据何氏在《春明梦录》中回忆,该宴会很是一般,“两人一筵,席地而坐。筵用几,几上数层饽饽,加以果品一层,上加整羊腿一盘。有乳茶有酒。”他的评语是:“宴惟水果可食。”就是这个只能吃上仨瓜俩枣的皇家宴会,却把人折腾得不一般,盖因礼数太多。与宴者要时刻听从皇家司仪即赞礼者的招呼,该人站在殿陛上高喝一声“跪”,众人便得立马从炕桌即“几”旁站起,然后齐刷刷地跪下去。跪毕,再围着炕桌坐下,继续咂摸歪瓜裂枣的滋味。“赤日行天朝衣冠,盘膝坐,且旋起旋跪,汗流浃背。”这通折腾,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身子骨差点儿的还真顶不住。

中国既为礼仪之邦,官场之上自然少不了各种说道,如此方能“序尊卑之制,崇敬让之节”。以公文格式为例,皇帝特降之命令为谕,臣下奏请由皇上批复的为旨,专供省级干部传阅的人事任免等通报为廷寄;上级机关对下级催办公事的文书称札;文职机关向上级打的报告为禀,武职为详;下级官员有事向上级领导汇报,需用手折,给皇上的报告则为奏折……这仅是清代规矩,其他的不算。初入官场者,光是弄清这些名堂便够晕一阵的。

当年曾国藩在两江总督任上,收到过建德一李姓把总送来的文书。老曾见后激动得赋诗一首:“团练把总李,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移封又称移书,本应用于平级官署之间的交涉。清代总督为正二品,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把总不过七品武职,和总督中间隔着副将、参将、都司、守备、千总、百户等一长串官员。这李把总,平素想给总督叩头都够不着,递送公文居然用起了与之平起平坐的移封,太离谱。无怪乎逗得老曾诗兴勃然。

大清江山尽管是马上得之,但在官场礼仪制度上却一点不含糊。比如,大臣无论年龄大小、品级高低,面见老大一律得跪着说话;再如,如果赶上圣上心情不错,谈论公事之余问及臣子的家事或是赐个仨瓜俩枣的,跪着的臣子必须立即谢恩,程序为先脱帽,后叩头。脱帽必须以花翎指向御座。再往脑袋上戴时,只能用一只手整理帽襻。至于叩头,更须功夫,关键是要带响,而且必须响达御前。若额痛而不响,或响而痛不可忍,蹙眉闭眼,皆为不及格。有记载说,曾经教同治、光绪两个皇帝认过字的翁同龢,下班后“每夜必在房行三跪九叩头五次乃卧”,声称如此可健身醒脑。其根本目的,恐怕还是想多操练操练,免得叩头谢恩时响动不达标,有损两朝帝师的名头。

翁师傅的头磕得虽好,但最后还是被一道上谕革职回了老家,而且严加看管。因为他有点儿嘴碎,得罪了太后老佛爷。相比之下,另一大臣曹振镛则成熟得多。曹大人在嘉庆、道光年间长期担任军机大臣,还当过上书房总师傅,死后被道光皇帝予谥“文正”。清朝惯例,只有进士出身当过翰林且功勋卓著的省部级以上干部,谥号中才可带一“文”字,而“文正”更是其中规格最高者,只由圣上一人定夺。有清一代,获“文正”之谥的大臣仅七八人,包括曾国藩。可见曹振镛之了得。

曾有门生问曹老师圣眷不衰之诀窍。答曰:“无他,但多磕头,少开口耳。”话虽不多,绝对经典。这曹振镛虽说开口有限,却总能说到点子上。学问大。道光皇帝当政后期,对臣工没完没了地提意见十分厌烦,当面驳回吧,又怕落个阻塞言路的恶名,让后人说三道四。关键时刻,曹振镛开了一口,建议圣上看折子时对内容不置可否,专挑错字或是表述不合规矩的地方,交由有关部门以“非礼”论处。没多久,满朝大臣再无一人唧唧喳喳,和谐了。大家都非智障,这点小九九再弄不明白,干脆别混了。后世有人评说:“道、咸以还,风骨销沉,滥觞于此。”当时有人私下给曹老师写过“表扬信”:“八方无事岁年丰,国运方隆,官运方通。大家赞襄要和衷,好也弥缝,歹也弥缝。无灾无难到三公,妻受荣封,子荫郎中。流芳身后更无穷,不谥文忠,也谥文恭。”这样一个人,最后居然成了“文正”。

清帝逊位,民国诞生,跪拜叩首之陋俗随之废除,不过曹文正公的传人有的依然吃香。也难怪,比起说话不中听的乌鸦嘴来,“多磕头,少开口”者毕竟更招老大们喜欢。世上有些事情,是不会随着朝代更迭而绝迹的。

?

“名刺”谈往

中国许多词语,其实都有渊源。

比如“谒见”,如今属于敬辞,多指晚辈或下官进见或请见长辈或高官。至于谒见程序,并无硬性规定,求见者瞅不冷子给主人塞张“金卡”,抑或寒暄两句即打道回府,均可。但是早年间,谒见却有严格仪轨,求见者必须先将“谒”呈上,由下人转交主人并获得批准后,拜见才能正式开始。“谒”由竹木削制而成,上写姓名、籍贯等个人简况,相当于今日之名片。

谒见一般比较正式,因而请求接见者若吃了闭门羹,会觉得很没面子。楚汉相争时,有一儒生郦食其想谒见刘邦,阐释定国安邦之宏图大计。刘邦让手下传话说,军情紧急,没工夫听儒生瞎叨叨,把他撅了回去。郦食其的热脸贴上了刘邦的冷屁股,不禁气得大声喝道:老子不是什么儒生,是高阳酒徒,再去给我通报。这一声高叫,估计得超过一百二十分贝,直吓得“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刘邦这才召见郦食其,听他絮叨了一番,并任命其为广野君。以后,郦食其去劝降齐王田广,未果,被烹。高阳酒徒于是再也做不成。

“谒”有时也可充当礼单。据《史记》记载,当年刘邦还在老家沛县当亭长时,一次去县长的朋友吕公家参加宴会。当时萧何是操办宴会的秘书长,规定份子钱少于一千者,只能坐在堂下吃喝。刘邦“乃绐为谒贺曰‘贺万钱’,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萧何知道其底细,对吕公说,姓刘的这小子惯会说大话使小钱,用不着答理他。但吕公见过刘邦之后,不但将其引入上座白吃白喝,还把自己的闺女许配给了他。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吕后。

司马迁说,吕公如此器重刘邦,是因为他会看相,觉得刘邦气宇不凡,前途无限。但恐怕还有别的原因。吕公毕竟阅历丰富,明白刘邦之“混混”技能已经出类拔萃,赶上机会,凭此手段定可成就一番事业。萧何则不明此理,因此后来只能给刘邦打打下手,这还是他弯子转得快,不然早被老刘同志收拾了。

到了东汉,“谒”之名称被“刺”所取代,材质仍为竹木之类。有人还在“刺”上添加了官职年龄等内容,专供拜见上峰之用,名曰“爵里刺”。这种官场名片有专门的书写格式,要把所有的内容在“刺”的中央写成一行,不能拆分,故而也叫“长刺”。

其时,民间也多用“刺”向他人表示问候。东汉末年有一名士叫郭泰,字林宗,因其品行端正学养深厚,被读书人奉为偶像。一次他外出闲游时赶上下雨,遂将头上所戴之巾的一角随便垫了起来,结果立即被众人仿效,成为流行式样,被称为“林宗巾”。据《后汉书》记载:“泰名显,士争归之,载刺常盈车。”收到的名刺居然经常用车拉运,这郭林宗的名头确实够大,估计拉回家能省下仨月俩月的柴火钱。不过,郭泰名头虽大,却从未涉足官场,没写过“爵里刺”。结果,当时许多入仕的文人被砍了脑袋,郭泰却能独善其身。比郦食其强。

宋代“名刺”之称犹存,但已改用纸张,因此也叫“名纸”。当时的名刺,大都由当事人亲自书写。南宋张世南在《游宦纪闻》一书中,便记录了秦观、黄庭坚等人拜谒一个叫常立(字子允)的人时,所用名刺的“石本墨迹”。其中秦观的名帖写的是:“观,敬贺子允学士尊兄。正旦,高邮秦观手状。”从落款日期看,这应该是拜年所用的名帖。当时,名帖已开始具备贺卡功能,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云:“节序交贺之礼,不能亲至者,每以束刺佥名其上,使一仆遍投之,俗以为常。”

明清官场之上,以名帖充当贺卡之行径已蔚然成风。明代陆容在其《菽园杂记》中对此有具体描述:“京师元日后,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爱不专。如东西长安街,朝官居住最多,至此者不问识与不识,望门投刺,有不下马,或不至其门令人投名帖者。”还有人为此赋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明清“名帖”还有一说道,即当过翰林者才有权用红纸,写大字。大概翰林系御用文人,与众不同。前一段,电视台播放的介绍清末民初著名的洋记者莫理循的文献片中,就能看到曾任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的名帖,真是红纸大字,应该是他在清朝当官时用的。徐世昌中过进士,点过翰林,所以才有资格使用这等名帖。以后,一些仰慕中国文化的老外也用起了红名帖,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便是一个。其名刺正面书“庄士敦”三大字,背面则印“专诚拜谒,不作别用”。

如今,御用文人没了,这些说道也成为往事。其实御用文人并不好当,起码得有些文才。如果文章写得不着四六,则属徒有“御用”之名而无“文人”之实的混混儿了。

宅第之赐

中国历朝历代,为官不捞外快者,少。捞外快不为人知者,难。好在皇上大都知道十官九贪,对此往往睁只眼闭只眼。一方面总要树几个廉吏典型,让大家学习学习;另一方面,对于更多的非廉吏,只要别贪得过分,还能干点正经事,且由他去吧。把当差的都给办了,自己的龙椅也得散了架。

不过,私捞外快者,哪天把皇上惹恼了,即便官高一品,位极人臣,也难逃抄家籍没的下场,因此总有点悬。不过,也有两全其美之法,这就是争取圣上封赏。没有哪个纪检官员敢上奏,说某大臣得了皇上的外快,是贪官,该查办。除非他是不想混了。皇上赏赐的名堂很多,凡与衣食住行有关者,都可作为赐物。仅赐宅一项,就有许多名堂。

有皇上出资帮助臣工建房的。晋武帝司马炎就曾经下诏为王沈、鲁芝等大臣建房50间。王沈是个文人,但干过一件很不文人的事情。他曾经被魏高贵乡公曹髦礼聘入宫,后来曹髦忍受不了司马昭的欺凌,“将攻文帝(司马昭),召沈及王业告之。沈、业驰白帝,以功封安平侯,邑二千户”。不过,王沈为官还清廉,死后家无余物,晋武帝念及他为司马氏取代曹魏中立下的大功,遂帮他的后人修了两间房。

享受此待遇的还有山涛。山涛很有意思,一面当官,一面又不想当官;一面自己总想辞官,一面又让别人去当官。他就曾经想让好友、与他同列竹林七贤的嵇康接替自己的官职,结果遭到书面严拒,这就是传世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嵇康评价山涛“多可而少怪”,自己则不然。如当官,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必不堪者包括早上起不来床,身上有虱子穿不得官服,不愿干杂事,不喜见俗人等等,“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耶”?有这么多毛病还去当官,确实难以“久处人间”。不过,即便是在野,“非汤武而薄周孔”也难为世教所容。嵇康最终仍被诛杀,实非偶然。

嵇康也很有意思,一面写信与山涛绝交,一面对他又十分信任。临刑被诛时,他对儿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看来,嵇康的绝交书只是发泄一下对当局的不满,另外留下一份证明材料,免得日后自己犯事儿连累山涛吃“挂落儿”。可谓知友甚深,用心良苦。

不过,山涛在经济上大约难给嵇康儿子太多资助。因为他虽然靠着“多可而少怪”,在官场平安混了几十年,但是于捞外快却十分谨慎。曾经有一个叫袁毅的地方官,“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毅事露,槛车送廷尉,凡所以赂,皆见推检。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因此在他死后,只留下十间旧屋,还不够子孙居住,只好让晋武帝帮忙解困。

修房之外,也有批地的。如唐宪宗曾经一次赐给程执恭20亩地,供他扩建居室,合今天1万多平方米。当时百姓的住宅用地标准大约是三户之家一亩地,一次批20亩地给人扩建宅子,也算是个数了。程执恭本为一拥兵自重的地方节度使,后来交出军权进京居住,使得中央政令得以畅通。宪宗赐地,有奖励兼安抚之意。其用心,较之时下玩弄黑箱操作的批地者还要高尚些。

还有直接赐宅子给臣子的。清圣祖玄晔便为高士奇下过诏令,“赐居西安门内”。高士奇为浙江钱塘人,后到京城参加乡试,被权臣明珠推荐到宫廷干点抄抄写写的事,很快得到康熙赏识。汉人能住在西安门内,当时是莫大的殊荣。清初时为确保紫禁城安全,周边均由旗人拱卫,朝廷汉臣即便是一品高官也只能住在城外,更不用说食六品俸的“小把戏”了。

康熙让高士奇住在皇城左近,是考虑到自己读书时一旦遇到疑惑,传唤起来方便,所赐宅第面积估计有限。因为皇上毕竟不是地产开发商,没有那么多空余楼盘。但有了这一处居所,哪怕是贫民窟,也有了捞取更大宅子的资本。因为这是皇上恩宠的实证。高士奇退休后,御史郭琇曾揭发他四条可诛之罪,其中一条便是收受他人在虎坊桥的瓦房60余间,还动用贿银40余万两,在顺城门外斜街等处大肆购买房产。“以觅馆糊口之穷儒,忽为数百万之富翁。试问金从何来?无非取给於各官。官从何来?非侵国帑,即剥民膏。是士奇等真国之蠹而民之贼也……”疏上,未有下文。

盖因皇上的那只眼此时正闭着。

?

车舆之赐

中国有些事情很有意思。不少东西明明就是废物,当事者偏偏还要硬充宝贝,譬如皇上的专车。

御用之车,讲究颇多。尽管也有车轮,也有车辕,但是不称“车”,得叫“辂”。皇上用辂,多在于拜天祭祖等大场面,有很多名堂。乾隆曾定下规矩,天子之辂分五等:玉辂、金辂、象辂、木辂和革辂。这些花样其实非乾隆原创,据说远在周代之前,皇上还不叫皇上的时候便有了。此后历朝历代的皇帝,无论张王李赵,只要屁股往龙椅一沾,必得弄出几样辂来,以表明自己和前朝皇帝一样受命于天,否则便不够正宗。

乾隆的玉辂,实在是气派,总高一丈二尺一寸,光是车顶就有三尺一分,搁到现在,想从立交桥下面钻过去都困难。车身上必须贴金镶玉,以与玉辂之称相符。轿车内部纵八尺五寸,横八尺四寸,环以朱阑,饰间金彩,皇上便端坐在里面的云龙宝座上。不过这个宝座倒不大,高一尺三寸,阔二尺九寸,和炕桌差不离。

同类推荐
  • 我的另一个舌头

    我的另一个舌头

    《我的另一个舌头》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的著作,收纳了当代著名作家王蒙的多篇经典作品,题材包含小说、散文、随笔、评论以及文言文解读等,由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郜元宝选编,选取的篇目适合青年读者阅读需要。
  • 南京的风花雪月

    南京的风花雪月

    这是一本发掘南京诗意的书。南京,是一座诗的城。自古以来,有太多的人吟咏它、讴歌它、解读它。作者以诗的视角,发现的眼光,描述南京城的往日风景、名人掌故,讲述这座城市的风花雪月,感受这座城市的浪漫与情调。
  • 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你想要过一种理想的生活,不想上班,不想结婚,不想悲伤,不想成功,不理睬社会,不关心人类,你只想听从自己的心,说走就走,奋不顾身。然而,你想当个人生的逃跑者,也需要充分的条件。把伤害太当一回事的人,都不会过得很好。软弱和悲伤谁都有,承认真相,然后在平静中得到勇气,继续好好地活下去。没有非去不可的地方,只有非长大不可的人生。
  •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本书大约创作于1590年至1598年之间,其诗作的结构技巧和语言技巧极高,每首诗都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其全部154首诗都集中歌颂了爱情、友谊与真善美。在英国乃至世界十四行诗的创作中,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座高峰,当得起空前绝后的美称。作为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被誉为“时代的灵魂”、“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他的十四行诗在其全部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床尾的兰花

    床尾的兰花

    诗无定法,是写诗写到一定时候,忽然的了脱。了脱形式,如山巅的树,不在乎山风的方向,了脱内容,如大海的潮汐,不在乎岸边浊水。我崇尚自然、自由、自主的快乐写作,用诗的锹镐一天天一点点地挖掘内心的诗意。感而后思,动而后发,以真作我,以情动人。
热门推荐
  • 穿越农家女惹上暴戾帝王

    穿越农家女惹上暴戾帝王

    为什么别人穿越,都是王妃,高门贵女。柳如烟却穿越成了一位被嫌弃退婚寻死觅活的农村小娃娃。看着站起来低头都看不见脚的身材。穷的家徒四壁,连老鼠都不愿意光顾的茅草屋。痩的皮包骨的寡妇妈。柳如烟发誓,面包要一口一口吃。减肥赚钱,带着寡妇妈走出大山。但是谁能知道,只是路上救个人。怎么就被缠上了。死活要纳自己为妻
  • 狐妖大爆走

    狐妖大爆走

    涂山之上有一个叫青丘的大山,南国有巫山,里面住着十巫,还有一些山海异兽经常出没与世间,在一气道盟的王权剑刻着轩辕二字,有一只叫苏九儿的狐狸到处找一个叫封夕的人,天空有时莫名其妙的破了一个大洞,最后被一颗海棠树堵住了,怕蛇的捕蛇人被白蛇缠住,杨凯来到这里发现这个狐妖世界和他见到的不一般。
  • 倾世魔医:神尊身边宠

    倾世魔医:神尊身边宠

    她,21世纪的天才高中生,被称为医学界的魔医。殊不知她还有另一重身份——杀手界的金牌女王。她若为第二,无人称第一。杀手的她,在被自己奇葩得用手榴弹炸死后,穿越来了古尔大陆……他,古尔大陆的主宰,没有人知道他从何而来,因为他轻轻松松就打败了天下第一,被人民尊称为神尊。放荡不羁的她遇见高冷腹黑的他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本文男强女强,男女身心干净,请放心入坑。
  • 规范内部审计的28个技巧

    规范内部审计的28个技巧

    ·审计无小事,本书将告诉你怎样在一个审计较为混乱无章的中小企业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审计系统,探寻适合中小企业的一套审计方法和制度·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没有监督就不成体系。如何建立审计规范、确立审计标准,本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更关键的是,它的故事性让人读起来倍感亲切。·简单的描述,平实的语言,日记式的导读,让你一看就明白,一用就上手。“新手”学习,“老手”回炉的内部审计宝典。
  • 来呀,一起玩

    来呀,一起玩

    浴室里的怪事,薄纸一样的猪头人皮,只有我能看见的怪物。
  • 新泽

    新泽

    夏尔提提老爷望见东境流星的陨落,预示着不祥的极地红光,带着阿鸽下了龙脊山,拯救在洪流般命运中的人们。
  • 美人不高冷

    美人不高冷

    唠一唠江湖上那些不高冷的美人们,探寻其内心世界(并不)。
  • 一纸休妻

    一纸休妻

    她被休妻,上一秒手里还座拥着无数女人的聂政王下一秒却糟二皇子算计,大火烧身,满脸毁容双腿残废子嗣再无希望,积蓄也被大火一烧而光,可她却留下来照顾他,待真相查明,他登上了太子基位,他明白的了她的真心,恳求她留下来,以为事情会顺利进行,却不料她来了这么一句话“眼前人已非彼时人,两两相望,唯余失望”她离开了他,与别的男人结婚生子过上了自己的幸福之路本篇不多,作者也是第一次写书,有什么建议也可以私信给我说,我会加油改进
  • 丰盈心态养孩子

    丰盈心态养孩子

    这是一部帮助年轻的父母们克服焦虑心态养孩子,向“焦虑”发出宣战的教养书。作者蒋佩荣所提出的丰盈心态养孩子,是一种增进亲子关系融洽心理战术上的游刃有余,是一种源于真爱孩子的教育自信,更是一种关注孩子成长过程远胜于注重结果的开放从容心态。本书将教你学会明辨自身的教养对与错、利与弊,将过去的枷锁抛到脑后、将未来的挑战了然于心。父母别慌,丰盈心态养孩子,才能养出有国际竞争力的孩子。世界很大,属于孩子的舞台也很大,让孩子活出自我、活出他们的最大值,父母才能收获与孩子一起成长之路上的成功之喜。
  • 路人甲的艰难求生

    路人甲的艰难求生

    蒲仝氏很想不通,为什么她一个父母恩爱,事业有成,爹亲娘爱的社会主义大好青年会穿越到一本书里,还是路人到不能再路人的路人甲,而且一旦没有了剧情点就会消散,为了不消散,只有在加戏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