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7600000027

第27章 张维迎:风口浪尖上的学者 (1)

人物简介

张维迎,1959年出生于陕西省吴堡县。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前任院长、经济学教授。1982年西北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1984年获西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张维迎积极参与中国改革,以经济学家的身份建言献策。他在国内最早提出双轨制价格改革方案;他的企业理论在政企两界影响广泛。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关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做大、如何重建社会信任和企业信誉的阐述,引起人们对这三大问题的空前关注和讨论,当选为“CCTV 200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6年3月他发表了《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长文,将有关改革的争论推向一个高潮。

张维迎并不是一个安分的学者,屡出惊人之语。1983年,张维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文章《为钱正名》,提出“你能多赚钱,说明你对社会多作贡献”的观点,文章刊登后立即引发全国大批判。

2003年,张维迎主持下的“北大改革”,“终身教席”等措施引发激烈争议。2004年,他参与“郎顾之争”,随之在“国有资产流失为主题”的大论争中充当旗手。而在《理性思考中国改革》一文中,“官员是改革中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的论调使他一夜间成为“人民公敌”。

张维迎的高调和不妥协,使其为人诟病,甚至成为大众攻击的对象。在中国经济学界,他常常引发争议。以此看来,“风口浪尖上的学者”之称,张维迎当之无愧。

1.第一次扬名

如果不是那个特殊的机会,张维迎的人生或许是另一番面貌。

1982年2月23日,全国数量经济学年会在西安召开。在当时,这可谓全国级别最高的经济学术会议。政治为纲的年代,人们轻易把一切思想付诸意识形态。但由于传统经济学者基本不懂数学,一些思想激进的年轻人往往以数学为掩护,研究、传播经济理论,于是掀起一股新潮流。

这次会议实际上就是他们集中讨论的平台。后来成为国内学科带头人的许多经济学者都有参加,比如茅于轼、杨小凯、田国强、王国乡、刘世锦等。不过,在当时他们大多被主流所排斥。

后来回忆这次会议,茅于轼说:“那次会议实际上是一次传统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的斗争会。”而当时,探究现代经济学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所以他们只能以“数量经济学”[ 数量经济学旧称经济数学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以质的分析为基础,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社会主义经济科学的一个新分支。

]的名义来探讨西方经济学。

会议首先分组讨论,年过五旬的茅于轼担任小组副组长。会上,一个年轻人的出现引起了茅于轼的注意。

这个年轻人就是张维迎。那时他还只是一名经济系的研究生,本没有资格参加会议,但因为导师何炼成[ 何炼成,男,1928年生,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西方经济学研究会发展经济学分会名誉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名誉主席等社会职务,兼任日本同志社大学、美国西密歇根大学、德国吉森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等20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

]教授推荐,加之会议又是在其母校西北大学举行,于是张维迎得到一个宝贵的发言机会。

张维迎发言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和数量经济学关系中的几个理论问题。主要讨论传统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异同。来自全国各地的经济学者原本不认为这个年轻人会有什么高见,只是抱着姑且听之的态度,但直到听完发言才觉得大有是处。随后,张维迎被选为小组代表,到大会上发言。

20出头的张维迎用年轻人的口气侃侃而谈。“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不使国家昌盛、人民富强,而是死死守着那些过时的教条,那么他们的良心何在呢?”这句宏论令在座前辈皆感震惊,不禁对其刮目相看。就这样,他在圈内开始小有名气。

茅于轼从张维迎身上看到了对改革“共同的憧憬”。他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从那时起,我就对这个年轻人有了深刻印象。”

2.倥偬岁月

人生充满太多不确定因素,总是被时代不由自主地推向前去……

张维迎的早年岁月,在与命运的抗争中度过。1959年,张维迎出生于陕西省吴堡县。父母都是农民,对其抱有厚望,希望通过读书改变一家人的命运,因此无论手头多么拮据,从来不曾放弃供他读书。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7岁的张维迎高中毕业,由于还没恢复高考,回村当了村团支部书记和民兵连副指导员,期间还给地区军分区司令员汇报过工作。因工作出色,第二年他获得地区“优秀通讯员”称号,还担任了生产队长。

如果顺着这条道路发展下去,张维迎或许可以成为一名有所作为的官员。然而,时代又一次改变了他的命运。

1977年恢复高考。张维迎萌生继续学业的梦想,或许是短暂经历的影响,填报志愿时他选择了“新闻”和“中文”,但最终却被扩招进西北大学新成立的政治经济学专业。就这样,张维迎与经济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开学前,全村人为张维迎送行,张家招待大家吃了米糕,那场面张维迎至今记忆犹新。

1978年,张维迎第一次走出农村,进入城市。这次机会成为他命运的转折点,一个新的世界在擅长思辨并以此为乐的张维迎面前打开了。

3年的大学生活,是一个知识积累和辩证思维方法形成的时期,张维迎收获了人生第一笔思想财富。随着毕业的临近,他开始考虑人生的出路——是分配回家,还是继续深造?他选择了后者。

1982年,张维迎考取本校何炼成教授的研究生。经济学界,何教授以善于识人著称,鼓励新思想,不怕离经叛道。当时全国院校经济系讲授的主要内容还是传统政治经济学,何教授却总是一有机会就向学生介绍西方市场经济思想。就是从他身上,张维迎第一次听说现代经济思想并开始思考其对中国社会的意义。

何炼成对张维迎重视有加,所以才推荐他参加1982年的那次数量经济学年会。会后,张维迎的思路更加开阔,对知识的渴求也越发强烈,开始自行组织读书班。

栗树和曾经是班中成员,与张维迎等人一起学习微观经济学并共同探讨。基于对微观经济学透彻的理解和分析,张维迎发现价格理论是这门学科的核心,他以这个核心理论为出发点,来探究经济学更深层次的内涵与价值。

张维迎的思路在学习现代经济理论的时候特别活跃,他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考方向也从书本向社会现实转化。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们的思想都处在似开未开的状态。纵观知识分子地位的起伏历程,这个时期正是知识分子的研究相对比较活跃的阶段。究其原因,应该是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展开,知识分子在对社会现实有进一步认识的基础上,也对自身和现实与传统的理论进行重新思考。实事求是地讲,这种认识应该是历史进步的表现。张维迎以经济学的供需原理为出发点,发表了文章《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经济学思考》,文中认为知识分子的地位取决于社会对知识的需求,若有效需求足够,那么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地位自然会提升,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现行体制的改革。这种有理有据的分析触动了人们的敏感神经,张维迎的这篇文章至今仍被不少人认为是当时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里程碑”,具有重要意义。

1983年8月,还在西北大学读研究生的张维迎出事了!

当时,《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题为《首都青年个体户座谈批判向钱看》的报道,在改革理念还未深入发展的20世纪80年代,这正反映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思想水平。这段豆腐块一样的文字引起了张维迎的思考,为什么中国人把钱当做万恶之源?为什么中国人“学而优则仕”,而西方人“学而优则商”?他基于经济学思维方式,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经济学上,钱是价值的客观度量,为了创造财富而赚钱是应该的,不该把钱看成是坏东西。他认为一切向钱看是价值观念的历史性转变,一个人越能赚钱,说明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

这样的论调触动了当时人们的敏感神经,在那个政治大于经济的复杂年代,为钱说话,在一部分人看来就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与我国的国家性质不符。此文被当时某位省领导点名批评,继而引发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强烈声讨。

承受压力的不仅仅是年轻的张维迎,他的母校西北大学同样受到来自各方的批评。研究生处处长把张维迎叫到自己病床前,无比痛心地说道:“维迎啊,党和人民培养你这么多年,你怎么能写出那样的文章来呢?而且,写那样的文章也没找领导报批,成何体统啊?”

面对病中的处长,张维迎违心道歉,生生咽下了那份巨大的委屈。

身在北京的茅于轼听说了此事,写了篇题为《张维迎何错之有》的文章,四处投稿却无法发表。于是他写信给张维迎,鼓励这个年轻人不要放弃,告诉他任何微小的观念进步都要受到巨大的阻力,改革中的新观念总会被旧观念视为大逆不道。张维迎回信说,他会等到对方给他的道歉的。茅于轼回复他说,旧观念是不会给新观念道歉的,只要保守派和改革派产生交锋,新观念、改革派总是会受到批判的。

张维迎只能默默接受这一切,在心里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的观点,承受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此事导致他差点毕不了业,就连身在老家的父母都知晓了此事,伤心至极。张维迎一直都说,他受的委屈没有比这次更大的了。然而这次遭遇也使张维迎下定决心,寻找更为广阔的空间承载日益开阔的眼界。

3.双轨制带来的荣耀与争议

1984年,张维迎离开西安,来到北京。

年轻的张维迎兴趣广泛,涉猎价格改革、企业家成长、宏观调控、所有制改革、外汇外贸体制改革、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等等领域,任何一种社会现实,对他都有极大的吸引力。他乐于思考一切重大问题,而且让他自豪的是,跟同时期的经济学家相比,他的行文逻辑20年未变,这是非常难得的。

同类推荐
  • 钉住一篮子货币与人民币汇率制

    钉住一篮子货币与人民币汇率制

    本书论证中国目前的情况适合于采用钉住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建立人民币货币篮子币种选择的标准体系;建立求解人民币货币篮子最优权重的模型;在确立了货币篮子构成及权重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证分析检验货币篮子的运行。
  • 走向——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经济

    走向——后奥运时代的中国经济

    本书以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为主线,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契机,通过对30年中国体育改革历程的回顾,深入分析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借鉴若干奥运会举办国举办奥运会对于本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分析北京奥运会对中国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可能影响,并进一步考察2008年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世界体育发展趋势等外部环境,分析在此背景下中国体育改革的趋向。
  • 巧学出纳有窍门

    巧学出纳有窍门

    本书共分为7章,讲解了出纳工作必备的会计知识、出纳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并通过实例阐述了现金的收支及管理,介绍了管理银行账户和进行银行结算,以及企业相关的工商税务实务问题。
  • 税务会计

    税务会计

    会计与税收有着不解之缘。不论是在税务征管方面,还是在纳税人方面,税收与会计都是息息相关的。现代税收离不开会计,离开会计的税收将是一片混乱的;同样会计也必然会涉及税收,并总是和税收密切相关。
  • 国富论

    国富论

    《国富论》,原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一部经济学专著,也是学术领域内颇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本书共分五篇,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作了系统的描述,为经济学确定了完整的架构,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该书的问世成为了现代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使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
热门推荐
  • 光阴如箭

    光阴如箭

    我是谁?“那个人是疯了。”“魔女有什么好说的。”我从哪里来?“我听说,她从林子里突然出现。”我要到哪里去?“既然刺穿了她的心脏,那么就一定会把这个十恶不赦的魔女打下十八层地狱。毕竟她只是人类的叛徒,怎么可能死而复生?”历史不一定是正确的。我回来了。为了改变它。
  • 我的世界,幸会

    我的世界,幸会

    熬夜在家晕倒的夏同学被送到医院,却在病房无人之时逃走,并留下纸条,欠下医药费。当追债人上门,夏暖暖只想问,“大哥,你是要钱还是要命?”宋谨之微微一笑,“要人。”一个表面没心没肺却内心伤感的小说家。一个毒舌,表面高冷却内心‘热情’的外科医生。就是不知道对上互补互补。
  • 仙道歌吟

    仙道歌吟

    一个欢乐少年,一个沉默少女。一个寂寞守护宝塔千余年的落拓师傅,一段阳光的仙缘道途。一卷平淡文。落拓红尘,反复流年,哪知晓飘渺清音。罢休前尘,转投来世,愿求得仙缘几许。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满天星:男神别靠近

    满天星:男神别靠近

    他是天边的云,她是地上的泥,一次邂逅,一纸协议,从此两人的命运纠葛不清。好友为了职位明争暗斗,领导为了上爬步步紧逼,她努力要闯出自己的小天地,他为她出谋划策铺路搭桥,当她事业小成,他功成身退。她明白两人之间的差距,不越雷池一步;他压抑自己的心思,放任自流。然而,当她依偎在别人的怀抱,他心如刀绞。从此,他追她逃,她躲他找。终有一天,他化身腹黑狼,将她吃干抹净,一脸得意的笑……
  • 优美的校园散文(散文书系)

    优美的校园散文(散文书系)

    让心灵得到洗礼,让灵魂得到涤荡,让情感得以升华,让智慧得以延伸。◎漫步最经典的散文,你可以收获更多的快乐人生……。◎美丽的东西都值得珍藏,值得耐心地去细细品评。感性的文字、睿智的语言、美丽的心情勾勒出了经典散文。◎隽永婉约的散文,音韵优美发人深省的散文,经典传诵的名篇,一篇篇散文都是滋养心灵的鸡汤。◎每日给人生注入新的力量与智慧。朝阳初映,手捧散文,诵读默念,令人久久难忘
  • 我竟穿越成了反派女魔头

    我竟穿越成了反派女魔头

    怎么办!我竟然穿越成了反派女魔头!误拿了反派剧本!背负着改变女魔头最后慘死的命运。
  • 天炎大陆

    天炎大陆

    乱世之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还是正义永存?.....一千年前,一代天骄秦煌打败魔族,人类统治天炎大陆。一千年后,一个边陲小村,主角洛雷从这里走出.......
  • 只有青山不改

    只有青山不改

    本书以明清交替时期真实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通过对历史人物朱大典、马士英及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等人的刻画描写,依据真实史料深刻揭示出人性善恶的两面性和复杂性。全书贯穿一个主题:善恶之行在自身,善恶之名在人口。人性复杂多变,难以改变的只有巍巍青山。
  •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边疆万里行日志》内容简介:他去到那遥远的地方,是回家,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旅行在他的笔下和镜头中,展现的是一座座亲身攀登过的山,二条条涉过水甚至救过人的河,一所所亲手摸过宿舍里棉被厚薄的小学,以及一位又一位与他做朋友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身在边疆的当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