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49700000010

第10章 孙复、石介:冲鹤掠空声自闻

如果将宋学的横空出世,看作在隋唐五代芦苇丛中潜伏已久,突然破水而出的一叶扁舟,那么,就不能忽略对这个船上的三位撑篙人的整体打量。

这三位是:安定先生胡瑗,泰山先生孙复,徂徕先生石介。作为宋学的共同开山之祖,他们有个集体学术称谓——宋初三先生。

《宋元学案》引用黄震的话论定:“宋兴八十年,安定胡先生、泰山孙先生、徂徕石先生始以师道明正学,继而濂(周敦颐)、洛(二程)兴矣。故本朝理学虽至伊、洛而精,实自三先生而始。”

朱熹也曾说过,“伊川不敢忘三先生。”他在《朱子语类》中还说:“如二程未出时,便有胡安定、孙泰山、石徂徕,他们说经虽是甚有疏略处,观其推明治道,直是凛凛然可畏!”

这就将“三先生”明确标定在宋学发展的源头。

而从儒家“道统”昭彰的意义上讲,自韩愈在中唐首倡,后又有柳开于宋初力播,但真正形成黄钟大吕之声,对后世具有振聋发聩、醍醐灌顶作用,从此使得儒家学者代不绝人,世有力肩斯道者挺身而出,自觉站定于道统谱系,捍卫儒家精神思想传承,居首功者就是“宋初三先生”中的孙复、石介二先生。

不仅仅因为他们之间的师徒关系,更因为彼此一致以学道、行道、传道为己任,共同致力于重建儒学师道体系,倡导疑传惑经,注重明道体用,孙复与石介同时又成为“三先生”大概念下一个不可割裂的学术体,是宋学发展链条中极为关键的一环。

孙复,字明复,号富春,因讲学于泰山,世称“泰山先生”。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生于公元九九二年,宋太宗淳化三年;卒于公元一〇五七年,宋仁宗嘉祐二年。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人生大都相似,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不同。

孙复与胡瑗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有着太多极为相似的人生不幸:

——胡瑗出生于一个位居底层的下级官吏之家,常常入不敷出,乃致“家贫无以自给”。幼年的孙复家境贫寒,比胡瑗更为不堪,他出生在一个世代以务农为生的平民之家,而且父亲早亡,独与寡母相依为命。就是在这穷困潦倒、艰辛异常的生活中,他却固守贫穷,力学不辍,饱读诗书,通悉经典。

——胡瑗在考取进士的路上,连续七次折戟沉沙,每次失败后,都默默地选择了泰山作为自己的蓄能待发之所,将之作为自己苦读进修的备考之地。孙复在考取进士路上同样连年蹭蹬失意,先后四次参试,结果“三退于礼部,一黜于崇政殿”,屡屡碰壁之后的他,也默默选择了泰山。

——在与世隔绝的孤寂、清冷的泰山之上,他们相互见证了彼此孜孜不倦、废寝忘食的刻苦学习。胡瑗“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孙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病卧山阿,衣弗衣,食弗食”,但始终“日抱《春秋》、《周易》读诵,探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心”。

——在屡屡科场受挫之后,他们没有为考取功名而改变自己的为学方向,相反,集体选择了息罢功名之心,转而走向毕生致力的教育事业。胡瑗在公元一〇三三年果断放弃科举,从此在湖、苏地区聚徒授学。孙复则在公元一〇三五年抛弃场屋举业,从此在泰山降帐授徒。最终,他们都因卓荦的教育成就,引起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革新派的注意,都进入国子监,成为天下士林敬服向往的宗师。

一座巍峨的泰山,最终成就了两座高迈的学术之峰。

公元一〇二三年,三十二岁的孙复走进了幽静的泰山,从此与胡瑗在这里共同学习生活了十年之久。

一扇冰冷的寒窗,两个凝重的剪影,成为泰山顶上最具人文意义的一道景观。

在此之前,泰山一直是历代帝王摆排场、树威仪的封禅祭祀表演之地,只有等到孙复与胡瑗负箧而来,傍石苦读,临溪沉吟,餐风饮露,穷究经典,这里从此才有了浓郁的学术气息,并终至郁郁苍苍。

让我们纳闷的是,孙复,一个山西临汾读书人,为何放着临近的五台山不去,却要不远万里,跨过苍茫太行山,风尘仆仆地赶到泰山来?

原因就在于,齐鲁大地自古就是人文渊薮之地,泰山在中国文化史上又有着特殊的文化坐标涵义,最主要的是,这里离京师开封很近,便于来年补考。

北宋各地州县没有学校,同样是重要原因。直到宋仁宗时,北宋全国州县之学基本上仍处于一片荒芜之状。据《宋史·;选举志》记载,范仲淹在宝元年间任参知政事后,意欲复古劝学,数次上书建议兴办学校。宋祁就为此向宋仁宗说过:“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谨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从此之后,州县才恢复立学。

泰山,并没有成为他们科举路上的福地。

宋初规定,凡考举进士者,需要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或《礼记》墨义十条。

这样的考试科目弊病显而易见,所谓明经,不过帖经、墨义而已,考的是举子的机械记忆,而非对经典的理解。诗赋之试,更是以辞艺的文之末事来取士,均无法选拔出真正的有才之士。

当时,主管贡举的张方平就为此上奏:“文章之变与政通。今设科选才,专取辞艺,士惟道义积于中,英华发于外,然则以文取士,所以叩诸外而质其中之蕴也。言而不度,则何观焉?迩来文格日失其旧,各出新意,相胜为奇。朝廷恶其然,屡下诏书戒饬,而学者乐于放逸,罕能自还。今赋或八百字,论或千余字,策或置所问而妄肆胸臆,漫陈他事,驱扇浮薄,重亏雅俗,岂取贤敛才备治具之意邪?”(《宋史·;选举志一》)

作为应试者,孙复无疑更为清楚自己屡考不中的原因。“故知其道不与时合,不敢复进”,这是石介在《徂徕文集·;上杜副枢书》中说乃师孙复绝意科场的原因。

业已熄灭科举之心的孙复,转身走向祖述孔孟之道这条大路上。作于此时的一首《谕学》,可以充分表露孙复的心迹:

冥观天地何云为,茫茫万物争蕃滋。羽毛鳞介各异趣,披攘攫搏纷相随。人亦其间一物尔,饿食渴饮无休时。苟非道义充其腹,何异鸟兽安须眉。人生在学勤始至,不勤求至无由期。孟轲荀卿扬雄氏,当时未必皆生知。因其钻仰久不已,遂入圣域争先驰。既学便当穷远大,勿事声病淫哇辞。斯文下衰吁已久,勉思驾说扶颠危。击喑敺聋明大道,身与姬孔为藩篱。是非丰顇若不学,慎无空使精神疲。

那就向身后的考场潇洒地挥挥衣袖,从此彻底与之决绝。不再虫子一样“披攘攫搏纷相随”,蠕动在拥挤的科举独木桥上,而是带着自己“既学便当穷远大,勿事声病淫哇辞”,为周孔做藩篱,起斯文于下衰的志向,走向“图存远大”的“深明学问”之路。

这是条异常艰苦的路。

山高风冷,孤灯残卷。

独守着空寂大山,缺衣少食、发奋忘我的孙复更像一个跋涉在路上的苦行僧,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心中却是光明一片。

正因不再为功名而学,而是为重树儒家道统,力肩孔孟斯道于己肩,普教化人,孙复此后的刻苦自励,箪食瓢饮,便有了颜回的“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远古儒者风慨。那便是死守善道,无须臾之间违仁,颠簸必如是,造次必如是。

这种在极端贫苦与清寒中,岿然不动,持之以恒,其实也正是一代代以道统承继者自认的大儒们,所集体呈现在精神层面的共性。

事实上,他的确是以继承孔、孟、韩愈的道统而自居。在《信道堂记》中,他自道:“吾学尧、舜、汤、禹、文、武、周公、孔子、孟轲、荀卿、扬雄、王通、韩愈之道三十年,处非今之世,故不知进之所谓进也,退之所谓退也……圣贤之道,无进退毁誉也。”

一个人在内心里已无进退毁誉,那他的举止行为便再也不受任何世俗影响,从而独有所抱、寂然一致了。

由此来看,杨延龄的《杨公笔录》中所载的一段逸事就不是很可靠了。

《杨公笔录》称:“范文正公在睢阳掌学,有孙秀才者索游上谒,文正赠钱一千。明年,孙生复道睢阳谒文正,又赠一千。因问:‘何为汲汲于道路?’生戚然动色曰:‘母老,无以为养。若日得百钱,甘旨足矣。’文正曰:‘吾观子辞气,非乞客也。二年仆仆,所得几何,而废学多矣!吾今补子学职,月可得三千以供养,子能安于为学乎?’孙生再拜大喜。于是授以《春秋》,而孙生笃学不舍昼夜,行复修谨,文正甚爱之。明年,文正去睢阳,孙生亦辞归。后十年,闻泰山下有孙明复先生以《春秋》教授学者,道德高迈。朝廷召至太学,乃昔日索游孙秀才也。文正叹曰:‘贫之为累亦大矣,倘因循索米至老,则虽人才如孙明复者,犹将汩没而不见也。’”

范仲淹因母丧回南京,因南京留守官晏殊之邀主持应天府学,也即睢阳掌学,时在公元一〇二六年。范仲淹急公好义,照料学士,向来“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此时尚在应举且困难万分的孙复受其帮助,应该确有其事。但依孙复性格,却不会屈身“索游”,要饭到范公门上。

不管是《宋元学案》还是《宋史·;儒林列传》本传,都讲孙复是“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学《春秋》”,是自学《春秋》,而非跟随范氏学习。而且,均说孙复出仕缘于范仲淹的大力举荐,那么就不会在“朝廷召至”后,范氏才知道“乃昔日索游孙秀才”。

这多多少少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孙复的困顿艰辛之状,闻之令人欷歔。

景佑元年,公元一〇三四年,好友胡瑗正在泰州、苏州一代讲学,而且声名鹊起。于此年结束了自己第四次失败科举后的孙复,开始反思志趣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由此思考并重新为自己选择人生方向。

徘徊在人生重大抉择的关口时,他遇到了石介。

一见之下,早年就进士及第,得意官场,且博学贯通的石介,竟然完全不顾自己的官场身份与学术身份,甚至也根本不考虑二人之间本无师生行谊的经历,向孙复严格执起弟子礼,并将自己无限的爱戴、尊敬与襄助,悉数献给了孙复——这个科场屡屡铩羽,此时更为困顿穷蹇不堪的老牌书生。

尽管对方的地位与声名远逊于我,但我向来只向学识低头,只向道德弯腰,只向高迈的人格服膺,孙先生的人格与学问值得享有我毫无保留的尊敬,那我就以他为师,向他虔诚敬拜。

只有心中时常中空,竭诚而虚,才会以贵问于贱,以多问于寡,以能问于不能。

石介,字守道、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人。因曾耕读讲学于徂徕山,世称徂徕先生。生于公元一〇〇五年,宋真宗景德二年,卒于公元一〇四五年,宋仁宗庆历五年。

他出生在一个世为农家却“豪于乡里”的典型中国农村富庶之家。其父石丙曾中进士,专三家《春秋》之学,仕至太子中舍,官至太常博士。

石介自小“貌厚而气完,学笃而志大”,范仲淹在南京主持应天府学时,他作为在校学生,曾受教于范先生。天圣八年,公元一〇三〇年,二十六岁的石介进士及第,此后历任郓州观察推官、南京留守推官等职。

公元一〇三四年,孙复第四次科举落第后,遂东游入鲁,游学于泗水、汶上、兖州、东平一带,陷于“汲汲于道路”的困境,而且身负先人骨殖,却无力下葬。石介后来在《与董秀才书》中说孙复:“年四十有四而两鬓尽白,今既走泗上,又走京师,躬负其王考母暨先君先夫人之骨,将藏于泰山、徂徕之间,而贫无以具棺榔,先生朝夕爷天而哭。”

正是在汶上,通过一位叫士建中的儒生牵线,孙复与做郓州观察推官的石介首次结识。

士建中,字熙道,系一代醇儒,郓州(今邯郸魏县)人。他急公好义,为人爽直,甚得孙复、石介的推重。《宋元学案·;士刘诸儒学案》中说:“孙泰山讲学,先生同时而起,泰山之所推重者,先生为第一,而石徂徕其次也……徂徕高视一切,其所服膺,自泰山外,惟先生。”

全祖望曾记载,当时孙复室无一间,因此年已五十而未娶,出于对孙复学问与人品的极大尊重,士建中谋划为他购买田宅以置室。他曾当面箴规石介,批评他“乐善疾恶,喜声名,遇事奋然敢为”的性格未抵中道,批之切当其弊。

由士建中这样一位中间人介绍,石介怎能不对孙复肃然起敬呢?

这在石介所作的《寄明复道》诗中可以窥得:“昔日到汶上,熙道始相见。知道在熙道,一见不敢慢。尊之如韩孟,与道作藩翰。今春来南都,明复去京辇。未识心相通,所怀恨未展。明复无羁缚,我有守宫限。”

这首诗当作于石介为南京留守推官的公元一〇三五年,此时,石介通过熙道先生士建中的介绍,虽然对孙复“一见不敢慢,尊之如韩孟”,但从标题到字里行间仍直呼“复道”其名,可见此时还没有拜其为师。

写于此后的一首《赠孙先生》,口吻则完全大变:“世无伯乐不识马,眼看骐骥如驽骀。先生今年四十四,才似皋夔胡为哉。泰山山下水照石,溪声濊濊白云堆。我居其间构茅屋,先生先生归去来。”这是石介自掏腰包为孙复筑庐泰山,建立书院,使其可以据此聚众授徒后,向孙复发出的邀请函。

一句“先生先生归去来”,殷切之意溢于言表。同年,在《乙亥冬富春先生以老儒醇师居我东齐,济北张泂明远、楚丘李缊仲渊,皆服道就义,与介同执弟子之礼,北面受其业,因作百八十二言相勉》诗中,石介写道:

凤凰飞来众鸟随,神龙游处群鱼嬉。先生道德如韩孟,四方学者争奔驰,济北张泂壮且勇,楚丘李缊少而奇。二子磊落颇惊俗,泰山石介更过之。三人堂堂负英气,胸中拳挛蟠蛟螭。道可服兮身可屈,北面受业尊为师。先生晨起坐堂上,口讽大易春秋辞。洪音琅琅乡齿牙。鼓簧孔子与宓义。先生居前三子后,恂恂如在汾河湄。续作六经岂必让。焉无房杜廊庙资。吁嗟斯文敝已久,天生吾辈同扶持。二人勉旃吾不惰,先生大用终有时。当以斯文施天下,岂徒玩书心神疲。

诗中,石介将孙复比为凤凰神龙,将自己与张泂、李缊喻为众鸟群鱼,先生穆然在前,学生恂恂在后,鼓簧孔子,口诵《春秋》,俨然一幅其乐融融的就学图。

是什么使得进士及第且畅游宦途的石介,对举业不进、仕途无望、潦倒不堪的孙复,产生了如此大的拥戴尊奉之情?

还是在那首他初识孙复不久的《寄明复道》诗中,他这样写道:

四五十年来,斯文何屯蹇。雅正遂彫缺,浮薄竞相扇。在上无宗上,淫哇千万变。后生益纂组,少年事彫篆。仁义仅消亡,圣经亦难散。其徒日已多,天下过大半。路塞不可辟,甚于杨墨患。辞之使廓如,才比孟子浅。患不恐不救,有时泪如霰。大贤为时生,去圣犹未远。

斯文屯蹇,浮薄竞扇,其徒日众,天下过半,同时深感自己才浅力弱,不能起而振时,挥手去弊,以致时时忧心于此,泪如落霰。猛然间发现对面的孙复,大贤应时而生,学奥识博,磊磊有王相之才,能够“天使扶斯文,淳风应可逭”,于是敬意顿生,无以复加。

同时,石介认为,贤人固穷,孟子、扬雄、王通、韩愈他们皆无位或做个小官,在韩愈三百年之后所出的泰山先生孙复,也概莫能外,而圣贤之道无屯泰。他们“屯”的只是现实的人生遭际,他们“泰”的却是万古光耀的思想。石介在《泰山书院记》说:“孟子泰于《七篇》,扬雄泰于《法言》、《太玄》,王通泰于《续经》、《中说》,韩愈泰于《原道》、《论佛骨表》。”

在这个道统谱系的最后,他加上了孙复,说孙复“先生尝以为尽孔子之心者《大易》,尽孔子之用者《春秋》,是二大经,圣人之极笔也,治世之大法也,故作《易说》六十四篇,《春秋尊王发微》十二篇。疑四凶之不去,十六相之不举,故作《尧权》。防后世之篡夺,诸侯之僭偪,故作《舜制》。辨注家之误,正世子之名,故作《正名解》。美出处之得,明传嗣之嫡,故作《四皓论》。先生述作,上宗周孔,下拟韩孟,是以为泰山先生,孰少之哉?”

这就是石介于泰山之阳起学舍讲堂,聚先圣之书满屋,让孙复款居其中教授生徒的原因。

这还不算,此时学问已经在山东大大著名的石介,却面向孙复先生“躬执弟子礼,师事之,称为富春先生,拜起必扶持”。(《宋元学案·;泰山学案》)

石介对孙复超出常规的极端尊敬,即便是在当时,也让很多人难以置信。

孔道辅,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当时大贤,闻听石介恭敬泰山先生事,专门前来偷偷观察。落入他眼底的是,“介执杖履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及其往谢也,亦然”。

由此孔道辅感叹,以石介之学问而尊戴孙复如此,那么就可以想见孙复先生的学问是何等高深。同时他又嗟叹石介的尊师重道,视学问重,则其视师也必尊;视学问轻,则其视师也自忽。为此他赋诗云:“日观峰前访隐沦,岂同沮溺异人群。轲能养浩雄能默,今复渊源见此君。”他也无比信服地认为孙复是继孟子、扬雄之后真正的儒家大隐。

现在,可以彻底厘清胡瑗、孙复、石介三先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了。

朱熹在《三朝名臣言行录》中说:“侍讲(胡瑗)布衣时,与孙明复、石守道同读于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寝,一坐十年不归。”他将三先生误认为是同学。而且,此论又误导了后世学界。

其实,胡瑗与孙复早年一同苦读于泰山,确为同学。而石介与胡瑗却没有任何关系,孙复与石介的师生关系,也是在公元一〇三五年石介帮助孙复建立泰山书院之后才确立的,而且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更接近于一种名义上的彼此认定,名分意义要远远大于师授生受的实际。

政务繁忙的石介,也确实没有时间待在孙复的泰山学院里。

公元一〇三七年,他由留守南京观察推官转任御史台主簿。严气正性、放肆直言、不求保全的性格禀赋,让他在官场上第一次吃到苦头。皇帝命录五代及诸国之后,石介认为五代十国皆为伪国,不当求这些人的后代,因此坐言论不当罪而被罢官,降为镇南掌书记。

为此,欧阳修写信给御史台长官杜衍:主簿在御史台中不是言事官,石介却能足未履台门,而因言事罢,只能说明他正直刚明,无所畏避。以石介之才不止为主簿,简直可以为御史。

公元一〇三八年,石介以“父老(时已七十岁)”的原因,向吏部请求代父远任嘉州军事判官。被批准后,他到任刚一月,因母亡归家奔丧。公元一〇四〇年,父亲石丙又亡故。母服未满,再守父丧。

在泰安丁父母忧期间,他耕读于徂徕山下,聚众授徒。

此时,党项人元昊建立西夏,西北边疆烽火骤起。石介虽身居徂徕,卸职在家,但心忧天下的儒者情怀却使他不能不为时局忧心,为百姓浩叹。为此,他写下了“平生读诗书,胸中贮经纶。薄田四五亩,甘心耕耨勤?依锄西北望,涕泪空沾襟”的感时伤世诗行。

直到公元一〇四二年,因杜衍推荐被召征为国子监直讲前,在长达四年的时间里,石介就在徂徕山下一直平静地讲授着《周易》,并十分享受地被自己弟子喊着徂徕先生。

出于习惯,他会偶尔抬起眼,充满崇敬地向西北望去。好的天气里,应该能隐约望见泰山。他知道,老师孙复正在高耸入云的泰山上,用一口干硬的山西腔声情并茂地讲授着《春秋》。

宋代是治《春秋》成就最大的历史时期之一。《四库全书》“经部”春秋目所收录的相关著作共一百一十四部,其中宋人所著就占三十八部之多。原因很简单,《春秋》主名分,讲究尊王攘夷。北宋统一之后,从意识形态领域最需要规整多年分裂和战乱所造成的伦理废弛现状。

孙复在泰山讲学时,写下了《春秋尊王发微》一书。该书明确宣布写作目的就是尊王,正君臣之分,明大一统之义。

他认为《春秋》一书对于天子、诸侯皆持贬斥态度,没有一点褒扬。他指出开篇即是那句“隐公元年春王正月”,是因为“孔子之作《春秋》也,以天下无王而作也,非为隐公而作也。然则《春秋》之始于隐公者非他,以平王之所终也”。在他看来,《春秋》之所以开门即书“王正月”,其意在于“夫欲治其末者,必先端其本;严其终者,必先正其始。元年书王,所以端本;正月,所以正始也”。

这正是唐中期啖助、赵匡、陆淳的“《春秋》三传派”所走的学术路子。他们认为“三传文义虽异,意趣可合者,则演而通之;文意俱异,各有可取者,则并立其文”。据此,他们采用与传统解经套路完全不同的空言说经、以经驳传方式,忽略具体的章句,注重经文中的微言大义,并进行阐释与申辩。

与啖助、赵匡、陆淳不同,或者说孙复巨大的创新之处是,他完全抛开三传所注,讲究我注《春秋》,以我之心灵来体会原经的微言大义,证悟其间的义理。而且,他更为讲究解经之义与现实需要的结合。

因而可以说,孙复用他的“发微”,不仅首开宋学以疑经为研究之法的风潮,而且,舍弃传注、直探经文、注重实用的解经方式,也引领了宋代儒学的重大革新。

与孙复所走的学术路径完全相同。石介所著《易解》、《易口义》,也对自汉唐以来的《易经》注疏给予批评,对之均完全不取,直接是自己解经。他认为,“大中至正,万世常行,不可易”,经义永远兀自屹立在那里,只有理胜,义才会接近。因而,他讲授《周易》时,避神秘象数而不谈,直讲核心的义理。

这样,孙复、石介的教育思路就和胡瑗抛开汉儒注疏,以心印经,信口开讲,却始终“以义理为宗”的治学方式,完全归于一途。因而,不管是胡瑗执教的苏湖学士,还是孙复、石介传授的齐鲁生徒,南北学子都在接受同一种教育理念,那就是“宋初三先生”集体开创的“通六经之旨”、抛传就经的研经方式。

全祖望区分胡瑗、孙复两位学界泰斗时说:“泰山之与安定,同学十年,而所造各有不同。安定,冬日之日也;泰山,夏日之日也。故如徐仲车,宛有安定风格;而泰山高弟为石守道,以振顽懦,则岩岩气象,倍有力焉。抑又可以见二家渊源之不紊也。”

渊源之不紊,这其实只是就个人性格而言的表象之别,在治学方式与学术思想上,他们其实完全一致。

不管冬日之阳,还是夏日之阳,其实仍是一个太阳。

公元一〇四二年,石介丁忧期满,因杜衍再次推荐,被召为国子监直讲。

石介于是作《明隐篇》,来替孙复制造舆论:“孙明复先生畜周、孔之道,非独善一身,而兼利天下者也。四举而不得一官,筑居泰山之阳,聚徙著书,种竹树栗,盖有所待也。古之贤人有隐者,皆避乱世而隐者也。彼所谓隐者,有匹夫之志,守硜硜之节之所为也,圣人之所不与也。先生非隐者也。”

话语很委婉,意思却很明了。贤者避乱世才隐,今为盛世,应该野无遗贤,那么孙复这样的大儒就不能一直被晒在泰山顶上。

在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等人的大力举荐下,孙复离开讲习了八年之久的泰山书院,告别泰山的清风明月,来到了繁花似锦的京师汴梁,任秘书省校书郎、国子监直讲。宋仁宗车驾幸太学时,见到孙复讲论,闻而喜之,赐绯衣银鱼,召为迩英阁祗候说书。

一个乡间学校民办老师,陡然成为国家最高学府的一级教授,又成为皇帝身边的“说书”,现年五十一岁的孙复先生是否会觉得这一切来得太晚?

一点不晚。相较于此前一年,五十岁的孙复才首次进入洞房当上新郎,这不能说晚。

这是段千古佳话。

《泰山学案》中附《渑水燕谈录》有载:

孙明复先生退居泰山之阳,枯槁憔悴,鬓发皓白……故相李文定公迪守兖,就见之,叹曰:“先生年五十,一室独居,谁事左右?不幸风雨饮食生疾奈何?吾弟之女甚贤,可以奉先生箕帚。”先生固辞,文定公曰:“吾女不妻先生,不过为一小官人妻,先生德高天下,幸婿李氏,荣贵莫大于此。”先生曰:“宰相女不以妻公侯贵戚,而固以嫁山谷衰老、藜藿不充之人,相国之贤,古无有也,予不可不成相国之贤。”遂妻之。其女亦甘淡薄,事先生以尽妇道,当时士大夫莫不贤之。

对李迪这样的叔岳丈,士大夫是应该“莫不贤之”的;对孙复这样的新郎,士大夫应该是莫不“羡”之的吧。

后来,欧阳修在《孙明复先生墓志铭》中,还兴致勃勃地记述了这个“相女配夫”故事。到元朝,关汉卿依然心痒难耐,乃至在《西厢记》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曲词中,还绮思难抑地缅怀:“常言道自古相女配夫,新状元花生满路。”

时代的风潮任谁也阻挡不住。怀着一腔救世济民愿望的书生,其心也拳拳,其思也察察,其志也恒定,因而又最容易跌进这个风潮中,顺势而鼓呼,乘风而兴浪。

狂飙过后,那些热情激昂的书生们又最先会成为地上的一片狼藉,以自身为这场狂飙作祭。

自公元一〇三八年元昊叛宋,北宋用于边防的开支骤然猛升,政府因而增加税赋以度军用。不堪重负的各地民众纷纷起而抗争,暴动与骚乱此起彼伏。加之吏治混乱,朝中朋党纷争,造成了北宋王朝的一片混乱。

出于对王朝自身安危的考虑,宋仁宗迫切需要扭转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为稳定时局,他将眼光瞄向了多年来持政有方、力救时弊的范仲淹。

庆历三年,公元一〇四三年,他将在西线镇边的三名统帅夏竦、韩琦和范仲淹诏回开封,分别任命为枢密使、枢密副使。为广开言路,又任命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为言官,他们被称为“四谏”。“四谏”也很是了得,他们先是谏奏罢免了尸位素餐的夏竦,继之罢免了吕夷简的军政大权,然后又奏请罢免了副宰相王举正,最终使得范仲淹走到了大宋的政治权力核心。

“庆历新政”正式掀开帷幕。

作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范仲淹多年来深刻认识到:国家兴盛来自于人才,而人才培养就来自学校。但自北宋建国以来,一直承继着经五代十国战火所造成的教育残局:太学凋敝,各地州县之学消亡,士无所就学,国无所储士。所以,他对现有的重辞赋、明经,轻义理,与现实严重脱节的进士科举考试内容大加挞伐。

多年来,他致力教育事业,亟思振兴教育,为国家培育有用之才。比如主掌应天府书院时,倡导学子聚学为海,经义明道,“进而心忧天下,退而道乐古人”,希望“使天下庠序规此而兴”。正因此,他多年来,倾心于学界,向胡瑗、孙复、石介这样的大儒频示友爱,屡施援手,竭力推介和重用。

作为“庆历新政”的重要一项,他所提十条改革方案的第三条就是倡导新学:“三曰精贡举。进士、诸科请罢糊名法,参考履行无阙者,以名闻。进士先策论,后诗赋,诸科取兼通经义者。赐第以上,皆取诏裁。余优等免选注官,次第人守本科选。进士之法,可以循名而责实矣。”

听到范仲淹这样倡导的声音,那些向来坚持摈弃浮文丽词,追求以儒家精神关照现实,以自己高度的文化自觉潜身躬行,救治“道统”不继、“师教”缺失时弊的文化精英们,自然一定会欢天喜地地走到“庆历新政”的潮流之中。

是的,石介、孙复于此前一年就已经从山东赶来。由于他俩教学有方,名重学厚,太学生由原先的不足三十人陡然增至数千人。欧阳修称赞石介:“及在太学,益以师道自居,门弟子从之者甚众,太学之兴,自先生始。”(《徂徕石先生墓志铭》)

此时,胡瑗虽仍在遥远的南方,但他的“苏湖教法”已先行一步走进太学,被作为教育模板在帝国大学里推行。

眼前出现的一幕是如此令人心动:

一方面,政体日现清明。奸佞远逐,贤人日进。吕夷简罢相,夏竦罢枢密使,而杜衍、章得象、晏殊、贾昌朝、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并为谏官。

另一方面,旧学革除,新学鼎盛,一片蒸蒸日上,一派欣欣向荣。这番令人鼓舞的风卷残云、革故鼎新景象,让石介心旷神怡。

一生“乐善疾恶……遇事奋然敢为”、“遇事发愤,作为文章,极陈古今治乱成败,以指切当世,贤愚善恶,是是非非,无所讳忌,世俗颇骇直言”的石介,面对此景此情,激情澎湃地说:“此盛事也,歌颂吾职,其可已乎?”

他豪兴难遏,欣然命笔,仿韩愈《元和圣德颂》写下一篇《庆历圣德颂》。在其中,他爱憎分明地写下了这样的即兴之词:“众贤之进,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脱。”

率性直斥夏竦为大奸,这就犯了大忌。

果然,此文一出,政坛为之震动。孙复忧心忡忡地对石介说:“子祸始于此矣!”

就连刚接到任命,正在陕西赴京途中的范仲淹与韩琦也闻之变色。据《范文正公年谱》载:“公(范仲淹)与韩琦自陕西来朝,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忠邪太明白。道中得之,公抚股谓韩公曰:‘为此,怪鬼辈坏之也。’韩公曰:‘天下事不可如此,必坏。’”

他们说得真准!

公元一〇四四年八月,推行短短几个月的“庆历新政”夭折。

原因是破获的一起谋逆大案。当事人却是石介和富弼,有石介给富弼的亲笔信作证。信中隐然有废黜仁宗之意。此书信,其实是夏竦秘密买通婢女临摹石介手迹,一手伪造而成。但此案一起,惶恐之中的石介与富弼百口莫辩。半信半疑的仁宗由此开始对改革派产生信任危机,甚至开始怀疑范仲淹推行新政的目的,以及扩大相权的居心。

为此,富弼、范仲淹纷纷离职去朝。石介遂成为朝中夏竦旧势力,以及他向来指责的“西昆体”成员们的众矢之的,大家对石介攻者益急。《宋史》本传说:“人多指目。不自安,求出,通判濮州,未赴,卒。”

公元一〇四五年,作为“庆历新政”的祭品,年仅四十一岁的石介抑郁而死。

石介虽死,但夏竦仍对他衔恨不已,仇恨难消,而且他还想中伤杜衍、富弼等人。庆历五年,一个叫孔直温的徐州人因“挟妖法,诱军士为变”事发被诛。搜家时,查出有孙复、石介与之往来唱和的诗文。

夏竦因此散布流言,说石介是诈死,石介本人其实已经北逃到契丹,请求掘棺勘验。后来,经杜衍、龚鼎臣、吕居简等人以身家性命担保,方才免除被掘坟剖棺。但石介的妻子儿女却受到牵连,被羁管他州,流亡数年。流亡途中,妻子儿女又几乎冻馁而死,后来,是富弼、韩琦共同出资买田,赡养了大师贫病无依的家眷。

小人得罪不得啊,无数历史警钟为我们敲响,石介这声钟鸣尤为刺耳,惊心。

欧阳修在为石介写的墓志铭中道:“世俗颇骇其言,由是谤议喧然。而小人尤嫉恶之,相与出力,必挤之死。先生安然,不惑不变,曰:‘吾道固如是,吾勇过孟轲矣!’”

以一己之勇,给身后的妻子儿女带来无尽的伤害,这是大师不曾料到的。他不懂得,这个世界上,小人向来没有底线。

一生注重师道,一生播散学问,但生时不免寒饿,死后几斫棺椁,妻离子散,流离失所。这就是徂徕先生的一生。

再来看泰山先生孙复。

本无意于政治,只潜心于学问与教育的他,既然被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那他也一定不会独自安然于事外。

搜查孔直温的来往书信时,也查出了有孙复的来信。因此孙复遭贬,先后为虔州监税,徙泗州,又知长水县,签书应天府判官事。后来,翰林学士赵概等十余人上书,说“孙复,行为世法,经为人师,不宜使佐州县”。于是恢复国子监直讲职务,此后迁为殿中丞。

公元一〇五七年,六十六岁的一代大儒泰山先生孙复与世长辞。他死后,梅尧臣连写《哭孙明复殿丞》三首诗,他在其中歌哭道:“旧业居东岱,中年谒紫庭。要涂无往迹,至死守残经。诏许求遗稿,朋邻与葬铭。世人无怪我,涕泪为之零。”

是啊,居于东岱的时光是多么幽静而安闲,何必五十岁之后前来受命于是非之地紫庭?如果没有错误地踏上这条为官“要途”,他应该守着自己钟爱的经书直至优哉游哉地老死吧。

生命中没有如果,因为人并不知道自己抬起的双脚将会在下一刻踏入哪一条河流,而那条河流恰恰会流向使自己万劫不复的深渊。

人生如戏,充满了不确定性。

即便如大儒孙复、石介,也无法遏制自己命运的咽喉。

同类推荐
  • 世界哲学史

    世界哲学史

    本书讲述了公元前两千多年至今的哲学思想史,既有婆罗门教、佛教、儒家、道家等东方思想,也涵括了从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哲学一直到当下的存在主义等西方流派。当然,它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思想,更没法解答一切疑问,但通过把其中那些杰出的成果,那些关于人生根本问题的回答,以简洁有力的方式传达出来,让我们得以穿透漫长的时空,从这些伟大心灵中汲取养分和勇气,去追寻自己的答案。我们将会发现,四千年来,从古印度的无名作者到哲学巨擘康德,从中国到欧洲,对何以为人、何为良好生活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
  •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普林斯顿大学最受欢迎的思维课

    "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思维决定成败。思维控制着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了人的视野和成就。正确的思维方式,让你事半功倍,青云直上;错误的思维方式,让你茫无头绪,劳而无功。然而正确的思维方式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提高。本书概括总结了12种思维方式、精选了54道思维名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你如何正确地思考和选择,让你在一筹莫展中找到突破,在乱七八糟中理出头绪,在山穷水尽时峰回路转,从而增强你的思维能力,激发你的大脑潜能,在现代社会中脱颖而出。"
  • 钱氏家训

    钱氏家训

    本书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大部分,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
  • 秘·见

    秘·见

    生命何其神秘,其本源到底是什么?从哪儿来?又要到哪儿去?欲望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无欲则刚?信念和觉知又是从何而来?这是一组追求生命本质的谈话,带你进入更深的领域,探寻神秘的生命。
  •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

    作为20世纪走红的哲学家,尼采是一个大学教授,一个诗人,一个哲学家,一个孤独的漂泊者。他杀死了“上帝”,但他不是传说中的那个恶魔。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癫狂和孤独之下,是面对人生难题的无比真诚——在传统价值全面崩溃的时代,人如何重新确立生活的意义?本书把尼采当作一位人生哲学家看待,以生命意义之困惑和寻求为主线,把尼采思想的各个主题,包括权力意志、价值重估、超人等,贯通起来加以阐释,饱含知识分子的个体感悟和时代激情,重现一个真实的尼采——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伟大哲人、一位无比真诚的人生哲学家。本书曾引起广泛而热烈的时代共鸣,深深影响吴晓波、王军等一代知识分子。
热门推荐
  • 自言本是商家女

    自言本是商家女

    苦守寒窑十年,终于等到了丈夫出人头地,三品诰命,凤冠霞帔将她迎进京城。人人都道姜宛苦尽甘来,守得云开见月明,本是商家女,却成人上人。新婚三月,一别十载。战乱,流离,卖身,丧子,她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富家千金,变成了一个饱经风霜的村妇。而她的相公为了前程,早已另娶她人,之所以接她进京,为的只是一个糟糠之妻不下堂的好名声。值吗?这一辈子,她也说不好,但若有来世,再不能这样活过。
  • 五块钱俩的便宜相公哪里找

    五块钱俩的便宜相公哪里找

    褚慧做了一个离奇的梦,梦里有一个老头向她卖相公。褚慧凑上去问,“这相公怎么卖?”老头伸出三根手指,“三块钱一个。”褚慧看了一眼篮子里的娃娃,撇嘴道“这也太小了吧!”老头看了他一眼,似在鄙夷她买这么便宜的东西还挑三拣四,极不情愿地改了口“小,那就五块钱俩!”褚慧内心吼道,我不是想砍价啊!
  • 蜜恋:高冷女王进怀里

    蜜恋:高冷女王进怀里

    明明是高高在上的公主殿下却被自家父王扔出去训练,哪有这样的!于是,某人不服的任性不去上学,却又被父王冻结银行卡,怎么办?出去找工作!找啊找啊,却找来了一个被人人称为高冷男神的大boss!就想问哪里高冷了?!现在正在无耻撒娇耍无赖的是谁?快,来人!把他拉出去!
  • 四公主遇上三王子

    四公主遇上三王子

    当她们遇上他们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希妍:“妈咪原来是你啊,我还以为是哥哥呢,找你家黄花大闺女我什么事,大早上很困的”
  • 我做了一个白日梦

    我做了一个白日梦

    我高昂想跟你们交朋友,小姐姐优先!嗯,那个,男的可以靠边站一点吗?让那位小姐姐先来。喂,看啥?就说的是你!思想放干净点!莫胡思乱想,专心聆听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梦境医师

    梦境医师

    突遭怪异雪崩,目睹死寂阴影。医学生凌川携带系统重生而来,睁眼却是畸形狂乱的虚妄噩梦。可怖的疾病肆虐全球,古老的巨影沉浮溟海,诡秘昏暗的时代来临:序列,谵妄,蠕虫,异化病,告死者,诸天瘟疫......世界大变,扭曲蚕食,窃窃低语在耳畔回荡——“血月将至,人与非人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
  • 业务员手册:业务员的才能策略和实践

    业务员手册:业务员的才能策略和实践

    《业务员手册:业务员的才能策略和实践》以培养最佳业务员为目标,内容包括业务员应具备的内功、市场知识与销售理论、消费者心理与销售心理、销售中的语言艺术、业务员的着装与服务礼仪以及签订业务合同的相关知识;有效寻找客户、成功接近客户的方法、与客户前效沟通的技巧、实现成交的技巧、服务与客户管理、做一个优秀的业务主管。《业务员手册:业务员的才能策略和实践》通俗易懂、实用性强,针对销售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最为有效、最切合实际的解决办法。
  • 等待开始

    等待开始

    这里是全新世界,全新规则.不一样游戏规则,带我们进入一个奇异的玄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