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85800000042

第42章 清代成都公共活动空间的重建(15)

第三节 清代成都宗祠的建设

中国作为宗法社会,地方政府的统治只下及于县,宗族作为家族管理的自治单位成为民间社会的自域管理机构。

一、清代的宗祠建设

中国在宋明以后逐渐形成以宗族权力为核心,以家谱、族规、祠堂、族田为手段的严密的宗族制度。明清以来,统治者确认了扶植宗族对稳定社会的好处,康熙九年(1670),颁布《上谕十六条》,确定了宗族的功能,内容是:"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上谕实际上已经把宗族当成了国家的基层政府机构和司法机构,宗族的功能从此确定,宗族制度从此完备。

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将宗族的自身建设进一步规范化,"立家庙以荐丞尝,设家塾以保子弟,置族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每个宗族按礼由宗子任族长,但实际上,宗子未必能胜任,所以通常由辈分高、年龄大、有威望的人担任,另选一些实际执掌各种事务的人,级成类似委员会的机构,也有一定的任期,期满再选。一个宗族,人口繁衍多了,就要分支,通常是一系人口到了五代,只要有经济实力,就可以立房派。房派成立的标志是建房祠。到了三代而不到五代的一系可以立支派,建支祠。

宗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祠堂。如张履祥所说:"今欲萃人心,莫大于敦本收族,欲敦本收族,莫急于建祠堂。"祠堂是宗族的象征,其中供奉着祖先的牌位,又是全族集会办事的场所。同时也是款待宾朋,教育子弟,处理族中事务,执行家法的地方。

宗祠的基本功能是通过祖先崇拜,加强宗法共同体的内聚力。宗祠是祖先崇拜的仪典性场所,那里供奉着历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四时八节族人共聚一堂举行祭祀仪式,总管全族丁口的派系、行辈、婚姻等等的谱系也设在宗祠里,因此宗祠便有很强的神圣色彩。于是,义仓、义塾、义厝也大多设在宗祠里。它是族内的"行政机构"和"法庭"的场所。旌表忠、孝、节义和功名都在宗祠里。支持宗祠的经济基础是宗族的公共财产,主要是数量不少的族田,在清代中期后,在成都也有商业经济如铺面、房产等作为支持城市宗祠的公共财产。

清代礼法规定不同等级的人群拥有不同的宗祠。"凡王公家祭之礼,亲王郡王于正寝之东度地立庙,五间通为堂";"凡品官家祭之礼,于居室之东立家庙,一品至三品官庙五间,中三间为堂,左右各一间";"凡庶士(贡监生员有顶带者)家祭之礼,于寝之北为龛,以版别为四室"。"凡庶人家祭之礼,于正寝之北为龛,奉高曾祖祢神位,岁逢节序荐果蔬新物,每案不过四器羹饭"。

宗祠作为封建宗法社会的单元,是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聚族而居是人们在居住中常选择的方式。在清代,这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社会机构的有机组成部分遍布城乡得以加强。即使是成都这样的移民城市也不例外。

二、清代成都的宗祠建设及变化趋势

(一)清代成都的宗祠建设及变化趋势

对于以"敬宗法祖"为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对祖先的敬奉是移民生活中的主题四川客家人迁徙时,每家都要携带着先人骼骨或衣服入川,抵达重新定居的地方(客家话叫"新山"),找适当地点把先人安葬后,才为自己建造房屋。在"新山"周围还要栽树,用原乡带来的种子或树苗,这种埋葬先人的风俗,如同树立旗帜一样,是为了占有土地,以表示自己在新地方落户的权利。韩素音自传《伤残的树--我的父亲和童年》,生活·读书·新知。来自湖广与广东的移民宗支大都建有祠堂。成都龙潭乡广东移民范氏有宗祠8处,来自广东客家的廖氏总计有祖祠、支祠30座,分别建于华阳、简州、省城、金堂各地。在移民集中的成都市龙泉驿区,区内凡较大的宗族均建有祠堂,计有22姓建祠33座。大族祠堂多有财产,祠中有一般皆供奉列祖列宗牌位,并按辈份置于神龛上。族中贫困者住于祠堂侧房,为祖先早晚敬香,逢清明、冬至等节令行祭祀,议事活动建国后,这些祠堂大多保存不善,有的分给贫苦农民作为住宅,有的作为村镇办公室、文化馆、粮店或学校房舍使用。

据傅祟榘在《成都通览》中统计,在宣统元年(1909)成都仅城内就有祠堂达七十四座,几乎每姓皆有祠堂,没有祠堂的姓氏,不是因为人丁单薄、没有财力,就是因是旅居成都,在家乡已有祠堂,不必在蓉新建。人们买卖房地常以祠堂的名义,做生意也用祠堂的名义。

清代《锦城竹枝词》中提到宗祠时言:"杨曾廖赖家家有,冬至齐来拜祖公。"加入宗祠的成员与入会馆一样需纳公摊会费,多少不论,有大户一庄即纳千金者。

清代移民入川,特别是康雍乾时期,多半是在政府政策性的鼓励支持下进行的,所以往往是由原籍同族或乡亲组合集体而来。他们在到达之后,往往仍用其原来的方言,沿袭其家乡的习俗,自成其小单位的聚落或社会。至于地方官亦不得不迁就此事实。因此,清代成都城市仍有按血缘、地缘聚族而居的惯例。如成都梓潼街之名来自于清代,因住户多系由梓潼迁来定居,因易街名为梓潼街。如汪家拐街,毛家拐街,都是汪姓,毛姓人家聚居的地区。

(二)清代成都宗祠的变化趋势

宗族治理的前提条件是,人们束缚在土地上,从事农业,生活稳定。由一位"始迁祖"的直系后裔世世代代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血缘村落。当村落人口逐渐增加,到了超过一方土地的承载,便有一个支脉另觅地点定居,建立新村,一般情况下,也便是另建宗族。新老宗族联谱而又各自独立,遇有特殊事件,则血浓于水,互相支持。但在清初四川移民社会,宗族存在的条件发生了改变,宗祠建设自然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首先是宗祠规模小型化,或独立于住宅之外。

由于清初战后家庭的分散,家庭人口数趋小,从而推动了人们与宗法关系的疏远,宗族弱化,促成移民对社会组织的依赖,清代四川会馆公所极为发达。而清代中叶之前,宗祠发展则较为低落。移民家庭规模较小,据文献记载看,合族迁徙较少,多是一家、一户甚至一人前来。移民中,小家庭居多,施坚雅对1822年四川各厅州县户口家庭规模的计算,户均人口也仅4.2人。成都平原的性比例在1812年超过120。这是因为,这些地区相当大比例的内迁移民是男性,并且以青壮年为多数,不是单身汉,就是无家庭随从的。王笛先生对嘉庆中期全川各区域户口进行推算,仅4.1人/户,远低于全国水平。

人口条件使大规模家庭无法存在。因为大分散、小集中是四川移民在新环境中的一种新的聚居方式,家庭单位变小,居住空间变小。移民生存的主要经济方式只能是小块土地上的农耕经济,不需要大规模的家族之间的合作劳动,这小家庭的生存更容易,而小家庭的独立性得以长期保持,大家庭聚族而居的住居形态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再是普遍而且稳定的居住模式。

在四川移民的许多原乡地,宗祠大多是大型聚居住宅的一部分,作为祖屋群中的一个特殊建筑单元存在。清代南方祠堂不仅多而且大且壮美,如广东顺德县"俗以祠堂为重,大族祠至二三十区,其宏丽者所费数千金"。在成都一带,一些宗祠仍继承原乡住宅的特点,坐落于祖屋之中的一个祖堂,由于住宅的规模小型化,这类祖堂规模不大,建筑面积通常在数十至上百平方米之间。

另一类是独立成祠者。这类与住宅分立、不允许族人长期定居之祠堂,独立于祖屋或其他建筑群之外。这类宗祠在清中叶以后,成为宗祠发展的主要方向。

其次,乾隆之后宗祠向城市转移。

随着一些移民力量不断壮大,一些家族的家族力量开始增长。成都作为省会城市有着强大的聚集力量,许多家族开始进入省会城市发展,将其宗祠,或总祠设在城市之中,方便散布在各地的家族成员集中拜祀。如来自广东兴宁的移民廖氏,"家口数千"分布在全川成都、华阳、简州、金堂等14个县市,家族在成都城内石马巷建廖家祠供"敬宗收祖"。来自广东龙川县的叶氏移民,在成都东郊仁里乡置田宅居。将叶家祠堂设在成都城内红庙子。成都傅氏籍隶福建龙岩州,在金堂赵家渡种烟草致富,半贸易半耕种。于乾隆五年置家祠于成都北门玉局。先籍广东嘉应州长乐县的周氏移民,于乾隆十七年(1752)经散居四川32个县的各支入蜀支系提倡,照人口捐资,在成都省城内正府街华阳县署左侧修总祠,以为裔孙祭祀崇拜之所清嘉庆十年(1805)。

这些集中在城市的宗祠,使分布在各州县的各支子孙在城市置业购屋,并定时到成都宗祠拜祭举行节礼,无形中使城市的凝聚力更强了。同时这些城市中的宗祠从住宅民居中分离出来,淡化民居的功能,使住宅内的宗祠转化为住宅外的公共建筑。实际上,宗祠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公共建筑,宗祠维系着家族的关系网络。

三、清代成都宗祠的布局:以邱家祠堂为例

作为一种崇祀性的建筑,全族的大宗祠本身的格局要适应仪典的需要,而这些仪典又有一定的规范。所以,宗祠的格局变化不大,为传统的内院式,大都为三进两院,以后进的"寝室"供奉神主,以中进的拜殿(祀厅)为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

现位于成都市锦江区龙王庙正街41号的邱家祠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是成都周边市县邱家子孙共同出资修建的。过去每逢七月半或清明节,邱姓族人都从各地赶来,在这里祭祀祖先。

该祠堂是典型的川西建筑,原占地面积约2380平米h,祠堂内原有3个正方形的大天井位于主轴线上,5个规模较小的天井,与厅堂间隔分布。由于这个建筑为礼制建筑,所以左右两边几乎完全对称,以厅堂过廊组成。空间上一收一放,富有变化。几进院子都为石板铺路,中间是厅堂,回廊相绕。第一进两边没有住房,原建是吹鼓楼,邱祠中轴线上的第二个院子天井内原有一个水池,进去拜祖都是走池子两边。后来为了避免洪水侵袭,整个建筑的地平被抬高将近500mm,建筑内部的高差几乎全部被填平,水塘也被填掉了。第二进院子周围的房间为每年宗祠活动时前来拜祭的县上族人晚上借住之处。最里头是正厅,供邱家祖先牌位,也在布置上最为讲究本书相关资料来源于笔者2004年对院内居民的访谈以及2006年西南交大建筑学院2003级学生孙晋涛、高健、罗斯豪所作的调查。

目前邱祠中共有4个院子,中轴线上有三个大天井,中轴线旁边另外有一个小天井。尽管目前的院落中已新建了一些房屋,但一百多年前的模样还是清晰可见,古色古香,建筑门洞前左右两侧各有两个石鼓,大门上还有各式各样的雕花,院内有高高的门槛,乌黑的大木柱子,青石板的地板,雕花的窗棂。整个邱家祠的格局还相当完整。进门房屋的大梁上还有"子孙......千亿"、"大清同治七年岁次戊辰仲冬月初五日"的字迹标志着其宗祠的身份及建成年代。

邱祠为木结构抬梁式建筑。墙体内部用川西民居中经常采用的编竹夹泥墙,这样的墙体保温能力较强,且重量较轻。据居民邱先生叙述,整个建筑房子两边是裙板、木窗门,上面雕满历史、戏剧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及"十二阴曹地府"等。现在这些已经全部在"文化大革命"中消失了。

邱家祠堂位于成都市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较好。由于是祭祀建筑,所以入口考虑到了风水等各方面的因素,将入口开在并不当道的龙王庙正街上。清代龙王庙正街曾是一派繁华景象,随着成都的发展,龙王庙街区已经没落了。现在的龙王庙与耿家巷相连,与城市主干道相接,被隐匿于楼宇之间,成为一片旧街区。现在这里依然有一些小商店,出售一些日常用品,服务于现在居住周围的居民,其商业面貌还依稀可见。自祠堂变为居住区后,建筑中的天井也成了人们休闲交流的场所。

同类推荐
  • 怒唐

    怒唐

    天佑大唐?我要逆天!圣光之下,荣耀重生!【感谢起点论坛封面组提供封面】【本书讨论群:六一六二三八六】
  • 骑士印戒

    骑士印戒

    无故穿越异界的德斯莱特借助着一枚奇怪的印戒,招募了一批忠诚的骑士,组建成了圆桌骑士团反抗强大的幕后势力。
  • 唐史并不如烟第二部:贞观长歌

    唐史并不如烟第二部:贞观长歌

    高祖李渊昏聩,太子建成咄咄逼人。李世民面对着亲情和江山,终于选择向兄弟拔刀,“玄武门”之变惊动风云!“白马之盟”后,大唐休养生息……无论过去多少年代,多少年,透过历史的尘埃,在不经意间却会发现,其实唐史并不如烟。拭去岁月的浮尘,英雄豪杰、金戈铁马……历史重新复活!
  • 唯恐大清不乱

    唯恐大清不乱

    外交官李光复穿越到了雍正十年,成了清朝名臣李卫的庶孙。作为一个穿越者,他能够看着这个百姓吃糠喝稀的坑钱盛世继续延续下去,然后重历国耻吗?“我不能忍,不过在这个太平年代灭清,可不是那么容易啊!不过这样才有挑战性,既然大清不乱,我也就让他乱起来,我也就是唯恐大清不乱也!”李光复说。多年后,李光复最骄傲不是他在太平年代时候把清朝灭了,而是他成为了中国女皇,俄罗斯帝国女皇,神圣罗马帝国女皇,法国女皇,英国女皇的丈夫,全世界各大强国的君王都是他的后代,他的后代遍布全世界大家族,成了世界老祖父。(本文中国历史和外国历史混搭,以权谋和外交手段灭清,战争为辅。作者有节操,不会让外国军队进入中国。女皇控请进!)
  • 布衣青云

    布衣青云

    唐玄宗励精图治,用勤奋和节俭开创开天盛世,国运昌隆,闾阎相望,桑麻蔽野,万邦来贺。然而盛世就如瓷器一样,精美而易碎。藩镇节度,安史之乱,土地兼并,胡人踏关。远去的不仅是‘天可汗’时代,也是一个巍巍帝国的背影。李白傲权贵、杜甫凌绝顶、岑参诗边塞,王维画山水、七绝圣手王昌龄、画圣吴道子……王忠嗣、李泌、李光弼、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封常清、李晟、颜真卿、安禄山、史思明、高力士、李林甫、杨国忠……数不尽的千古人物,竞风流。梦回千年,一个人与一个时代相遇。卑微弱小,他能否摇动大势?能否在这文人佩剑的最后时代,翻云覆雨,力挽狂澜?
热门推荐
  • 封魔仙神传

    封魔仙神传

    一个现代社会人生到达低谷的青年。在一场大雨的雷鸣下穿越到不知道多少万年以后!开始的修行跟战斗的一生!中间爱恨情仇,生死离别。一念由正到邪,一念由善到恶。本书结合中华上古太古远古等法宝丹药写详情见书中!
  • 当代中国依法治国概论

    当代中国依法治国概论

    本书概述了依法治国的历史考察、基本内涵、重要性及与资本主义国家所奉行的“法治”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和法制体系的制度保障。论证了依法治国与发展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是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制度保障。论证了依法治国与民主政治建设、法律监督、以德治国和当代人权等。
  • 星际独行侠

    星际独行侠

    “畜生!你还我妹妹命来!”“求求你,放过我!你想要什么都可以!”一个长相帅气,一头金发的男子跪在地上,苦苦的哀求。“我放过你?你为什么不放过我妹妹!她才刚满十八岁!”男子痛苦的说道。“对不起,我会让我父亲给你升官加爵的!只求你放过我!”金发男子声音颤抖,期望能换回自己的一条命。“我不稀罕!”说完,男子一剑刺入了金发男子的胸膛。“妹妹,我给你报仇了,是哥哥没照顾好你!下辈子我一定好好守护你!”男子手中拿着一个年轻靓丽的女孩照片,不住的抚摸着。紧急通告—紧急通告—原星河自卫队第一编队中队长龙天,男,25岁,与昨日恶意杀人,现被通缉!如有发现者,请立即举报!“龙队是被冤枉的!”“龙队...”
  • 魔道凡途

    魔道凡途

    万年前,第一次神魔大战开启人间浩劫,世间从此不见主宰,魔界亦沉沦。九年前,因上一代的爱恨情仇,绝世风采的父亲血染玖宫魂断倒天涯,而尚在襁褓的自己亦被至亲亲手杀死。九年后,他诡异的出现于东荒大漠,做着同一个恍若窥魔的梦,这其中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我若为人,何以死而复生,我若为魔,又为何行走凡途?直到有一天...
  • 万界最强种植宗门

    万界最强种植宗门

    得最强种植系统,一切皆可种植出来。什么,你说灵石不够了?本掌门这就去种出来。什么,你说宗门没有神兵利器、没有强大功法?本掌门这就去拿灵果换,宇宙般大的桃子见过没?总之,这是一本只要种植,就能走上万界巅峰的文。(本书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南方的南方是你

    南方的南方是你

    上帝似乎开了个玩笑,让她在那样的青春年华遇见了他。舞台上光芒万丈的他,深深地触动了她心。他的每个一举一动都展现在她眼前,她早已爱上了他。但一个个意外,一段段往事接踵而来。他们的爱还能保持吗?也许:遇见你,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幸运;爱上你,是我一生中最大的痛苦。
  • 藏白首

    藏白首

    夜风何时起,约定白首时萧大少不可一世,却被岁月磨平了棱角,颜大小姐脾气暴躁,却也为心上人收敛了锋芒,岁月流逝,人情冷暖,到底谁先动了心……对不起(手动捂脸)这其实是一个假正经的小二浪们的故事
  • 理科走失千金记

    理科走失千金记

    本作又名:一个理科女的古代要饭之路理科学霸齐玲周五晚上做题到深夜,第二天早上她睁开眼睛,发现自己似乎在要饭???“什么鬼!我堂堂一理科尖子怎么可能去要饭!”齐玲无奈:怎么说她都应该来钻研数理化嘛!哎,然而没办法啊,理科学霸又怎么?在这个破地方还不得乖乖听话要饭!“我齐玲,就是不会解函数,不是尖子,考得差被同学嘲笑也不在这儿当个要饭的!”“呵呵呵......真快乐......”且看一朝理科学霸穿越走失千金如何利用脑内知识生(zuo)存(si)!本文周更,写文纯属图个快乐!另:作者不太懂古代礼节,闹出笑话请轻喷。本作品宠文,宗旨就是甜掉牙。
  • 关于在异界求生这件小事

    关于在异界求生这件小事

    职(无)业玩家(游民)夏奇,偶然的机会穿越到了异界,变成了一个十三岁大的男孩儿。问题是,这个男孩儿无父无母举目无亲,身上一穷二白,要怎样活下去,这是一个问题……本书风格偏写实,主角实力不会太过出格,喜欢无敌流的勿入。
  • 龙脉守护者

    龙脉守护者

    这个刚刚进入新生代的世界需要一些能够给她带来安全的战士!“所以你就找上我们了?”————某身残志坚的改造人“我还想喝着可乐看电视呢,百事可乐”————某百事可乐狂热者异界人“额,有没有工资?”————某金钱至上的暗杀者“我倒是不介意,只要可以打架”————某脑袋里全是肌肉的战斗狂“林在哪我就在哪”————某大叔(老怪物)控的萝莉兽耳娘“那么我来当队长”————某活了上百岁的嗜血老怪物龙脉守护者,在此集结!话说为什么听上去像是复仇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