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76800000051

第51章 美国电影史话(11)

影视大战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用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口号来说,是美国“和平、进步、兴旺”的年代,然而却是好莱坞最不走运的年代。麦卡锡主义搞得人人自危,各种各样的打击也接踵而来。1948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已在好莱坞实行了20多年的“垂直控制”(制片厂同时控制制片、发行、放映三个环节)是非法垄断,制片厂不能同时拥有电影院,必须把电影院出售。“垂直控制”保证了制片厂生产的每一部影片不管好坏都有出路,现在呢,要靠自由竞争,只有好片子才卖得出去了。各大制片厂开始失去了霸主地位,独立制片则逐渐兴起。这些独立制片人,要比制片厂更灵活、更大胆、更愿意创新,成了制片厂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型娱乐,电视、高保真音响、高尔夫球、保龄球、滑雪,诸如此类的新鲜玩意,都拉走了大量的电影观众。看电影原先是一种日常的娱乐,现在则成了介于看电视和看戏或听音乐会之间的一种较特殊的活动。原先涵盖所有社会阶层的单一观众群被分割成了各式各样的特定小群体:青少年、知识分子、黑人……特别是年轻人,成了电影的主要观众,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超过75%的电影观众的年龄在30岁以下。以前拍一部片子心中要有男女老少所有的观众,现在呢,若能够吸引某个特定的观众群就令人满意了,那种面向所有观众的所谓“家庭电影”一年没有几部。有两三千个座位的电影院现在很少能坐满,一个晚上一般只能招来几百名观众。富丽堂皇的电影宫一个又一个关闭了,而被购物中心、超级市场、高级公寓所取代,甚至干脆铲平当停车场。电影观众的流失必然影响了电影的产量。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美国一年要生产大约400部正片,其中四分之三由制片厂生产,独立制片的只占四分之一。在那时,每个星期有八千万到一亿人次去看电影。到了1960年,每周观众数降到了4600万。那一年只生产了136部正片,只有70部为制片厂出品,独立制作的则有66部。1946年的票房收入为17亿美元,差不多占美国娱乐消费的20%。到了1962年,尽管由于通货膨胀平均票价由40美分上涨到2美元,票房收入却减少到九亿三千万美元,只占美国娱乐消费的4.5%。

取代了电影的娱乐地位的,自然是电视。电视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出现,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妨碍了它的发展。战争一结束,电视的发展马上突飞猛进。在1946年,全美国只有五个地方电视台和几百台电视机,到了1948年,电视机数量一下子激增到100万台。1951年,美国架设了横跨全国的电缆和微波转播站。第二年,美国有了全国性的电视网络,电视机数量也突破了一千万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结束的时候,美国已有了五千万台电视机,进入了超过85%的美国家庭。到了现在,美国的电视机数量超过了美国人口。最流行的电视连续剧每周平均有三千万人收看,特殊的事件,比如《善菲尔德》(Seinfeld)的最后一出戏,有超过七千万人收看。

对电视的兴起,好莱坞最初实行的是鸵鸟政策,眼不见为净。据说在某个电影厂,在开会时连“电视”一词都不准提。然后是开始了消极的抵抗,不允许电影在电视上放映,不准电影明星参加拍摄电视节目,但是美国人还是宁愿待在家里看从英国进口的电影和电视自己捧出来的明星。到了1952年,好莱坞对电视再也不能等闲视之了,意识到如果不积极抗争,电影就会消亡。现在的问题变成了怎样确保电影能与电视共存。电影要生存,必须充分发挥电视所没有的优势。电影和电视最大的区别在于银幕尺寸的大小。同时,电影还享有在技术上领先电视50年的优势,在色彩、音响、特殊效果等方面都已有了可观的成果,而电视这时候连彩色都还没法办到。大屏幕和技术把戏,成了好莱坞对抗电视的两大武器。

好莱坞使出的第一招,是立体电影。这一招其实并不新鲜,早在1915年鲍特就已拍过一部立体的风景短片。此后也出现过立体正片。但好莱坞成批地生产立体正片,则是在1952年才开始的。一开始非常地成功。观众们暂时离开了电视机,到电影院来感受这个新鲜玩意,体验一下看着刀砍过来、箭射过来、狮子跑过来是什么滋味。在1953~1954年间,美国出品了大约38部立体电影。但是到了1954年,立体电影就已失去了其吸引力。希区柯克本来是用立体电影技术拍的《电话谋杀案》(Dial M for Murder),但在1954年发行时,一看立体电影已没了市场,就改为平面电影。立体电影消亡的原因,往往被归咎于观看时要戴特殊的眼镜,很不方便。其实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由于立体电影只是靠一些技术噱头来吸引观众,一旦新鲜感消失,这类噱头不仅吸引不了人,还让人烦了。但是如果除去了这些噱头,立体电影也就跟一般的电影没什么区别,又何必花那么大的本钱给观众增加麻烦呢?在1955年之后,好莱坞就极少再拍立体电影。

好莱坞使出的第二招,是环幕电影。环幕电影用三台摄影机拍摄,用四台放映机(其中一台用于放立体声)放映,投射到三个拼接起来的弧形宽银幕上(宽高比2.85 :1),让影像占据了观众的整个视野,以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这一招也不新鲜,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已出现过。但是第一部靠环幕技术吸引了观众并取得巨大的商业成功的则是1952年出品的《这是环幕电影》(This Is Cinerama)。然而,放映环幕电影需要昂贵的设备和复杂的技术,只有大城市的少数电影院才装备得起,每一场电影只能容纳少数观众观看,而且,环幕电影只适于放映风景或宏观场面,并不适于讲故事,这一切,注定了环幕电影只能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刺激性娱乐,无法流行。事实上以后它就只是作为游乐场的一项节目存在着。

一种新的银幕标准要取得成功,不能离旧的标准银幕(宽高比1.33 :1)太远,更不能要求特殊的设备,还要能适于拍摄所有的电影。换言之,要在环幕和旧银幕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首先找到了这个平衡,在1953年推出了第一部宽银幕(宽高比2.55 :1)电影《长袍》(The Robe)。这项技术,不需要特殊的摄影机、放映机和胶片,只需要在摄影机上加一个变形镜头,把宽银幕图像压缩到常规35毫米胶片上,放映时再用对应的变形镜头还原成宽银幕。这么一来,拍摄、放映都几乎不需要额外的花费,又能充分发挥电影大银幕的优势。这项技术本来是一个法国科学家发明的,被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把专利买了下来,继《长袍》之后,又用这种技术拍摄了几部宽银幕电影,在票房上都非常成功。其他电影厂见有利可图,也纷纷推出了类似的宽银幕电影,有的也用变形镜头,有的则用常规镜头,但把胶片横着拍摄,还有的干脆用宽胶片,特别是70毫米的胶片。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宽银幕革命基本完成,大部分电影都改用宽银幕技术。但是宽银幕只是更适于拍摄历史片、战争片、歌舞片、西部片之类以宏观场面取胜的电影,如果拍摄只有少数人的言情片,反而不如标准银幕,特别是很不适于拍面部特写——演员的额头、下巴都会给切掉。所以还需要在宽银幕和标准银幕之间再找到一个平衡。现在的电影使用最多的是宽高比1.85 :1的银幕。

影视大战还促成了电影技术的另一项革命:从黑白片向彩色片的转化。二原色的彩色片在二十年代、三原色的彩色片在三十年代就已出现了[第一部三原色彩色正片是1935年出品的《名利场》(Becky Sharp)],但那时候采用的是技术色方法,拍摄时要用三架套着红黄蓝不同的滤光片的摄影机,同时用三卷黑白胶卷,费用昂贵,处理过程也非常复杂,只有动画片和少数重点推出的巨片才舍得用彩色。在二战期间,经费紧张,能省就省,彩色片就拍得更少了。但战后,好莱坞需要彩色来对抗还是黑白的电视。由于技术色既贵又麻烦,好莱坞便开始鼓励既便宜又方便的新的彩色技术,看上了柯达公司的伊斯特曼色。这种新技术,实际上是剽窃自纳粹德国的一项发明,它采用彩色底片,用一台普通摄影机即可以拍摄。起初,伊斯特曼色及其派生产品,虽然既便宜又方便,但颜色质量和保色时间都不如技术色,一直到了八十年代,伊斯特曼色的质量和保色时间(50年)才能与四十年代的技术色相比。但从五十年代起,采用伊斯曼色的彩色片就成了电影的主流,黑白片逐渐变成例外。到了今天,除非是特别的艺术需要,已无人拍摄黑白片,而实际上现在拍黑白片的费用要高于彩色片。

宽银幕、彩色、立体声……电影提供了电视所无法比拟的视觉、听觉享受,然而仍然不足以吸引大家离开舒适的客厅,更要命的是:看电视不要钱。在这场影视大战中,电影注定要一败涂地。尽管好莱坞使出了浑身解数,电影观众的数量还是直线下降。电影制片厂终于意识到这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想起了做生意的一条金科玉律:如果不能战胜,就争取合作。处于破产边缘的RKO首先妥协,取消了对电视的禁令,在1955年向电视台出售740部老片。其他电影厂也紧随其后跟电视台做生意,只有派拉蒙决心抵抗到底,但到了1958年也不得不开始向电视台出售老片。起初,制片厂还把这作为对抗全国电视网的一种策略,只向地方电视台出售老片。到了1961年,彩色电视机开始兴起,电影又丧失了一项优势,制片厂也只好开始向全国电视网提供电影,而且不再限于老片,比较新的电影也能够在电视上放映了。在妥协之后,电影院成了牺牲品。反正制片厂已不再拥有电影院,电影院的死活也就无关痛痒了。到1965年,放映第四、第五轮电影的电影院彻底消失了。录像出现后,放映第二、第三轮电影以及老电影的电影院也差不多被淘汰。

好莱坞要真正从电视中获利,必须积极参与电视片的制作。首先意识到这一点的是当时规模还不大的哥伦比亚制片厂,在1952年就成立了一家电视分厂专门制作电视节目,起初是拍一些30分钟的节目,后来也拍长达一小时甚至一个半小时的电视剧了。这类电视剧,相当于三四十年代的低成本电影,若在电影院放是没人会来看的了,但在电视上却会有观众。其他电影制片厂也逐渐加入了拍摄电视片的行列,反正这时候电影已流行实景拍摄,制片厂众多的摄影棚都空着也怪可惜的,不如就利用来拍摄电视剧。几乎所有的晚间电视节目的拍摄都从纽约搬到了好莱坞,只有新闻等少数节目还留在纽约拍摄。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好莱坞开始拍摄只供在电视上放映的正片。电视工作人员也成了电影制作的后备力量,许多人在电视上成名后,转而从事更“高等”的电影拍摄。电影和电视分享着资金、设备、信息和人才,这个趋势,至今如此。电影和电视同时也分割了观众市场。现在的电影观众主要由知识分子和青少年组成:知识分子把看电影当成艺术欣赏,而青少年则把看电影当成社交活动。好莱坞在拍电影时,主要面向的是年轻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的观众,而在拍电视时,就像三四十年代拍电影一样,主要面向的是郊区和乡村的家庭,这些家庭,曾经是三四十年代电影观众的最主要组成部分。而电视剧的流行类型——家庭喜剧、医院戏、法庭戏、西部片、神秘片、警匪片——其实也就是三四十年代电影类型的延续。

影视大战以电影向电视妥协而告终,电影艺术也为此付出了代价。特别是在今天,录像发行成了电影制作的一项重要收入,在拍摄电影时就不能不考虑到以后是否适于在电视上放映,不敢贸然进行技术革新,甚至一些与电视不兼容的技术也会被淘汰。好莱坞现在不再拍立体电影、大宽银幕电影,这也是一个因素。战争往往能够刺激技术的进步,影视大战也不例外。

影视大战的另一个结果,是好莱坞丧失了世界影都的地位。电影公司纷纷离开好莱坞,迁往洛杉矶的其他社区,或者干脆迁到其他城市,特别是纽约和旧金山,成了可以与洛杉矶相抗衡的美国电影中心。大制片厂中,坚守好莱坞的只剩下了派拉蒙一家。填补了电影公司的空缺的,是电视、电台、音乐公司。到了六十年代中期,好莱坞已从电影业中心转变成了娱乐业中心。

变革的年代

在法庭的干预和电视的冲击下,制片厂制度垮了。越来越少的电影产量、越来越高的电影制作成本,使得各大电影制片厂都无法维持厂房、设备、技术人员、艺术人员的庞大开支。最大的制片厂米高梅公司曾经自吹明星比天上的星星还多,而现在呢,这些工资高得吓人却又无电影开拍的电影明星成了沉重的负担。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除了一个例外,所有的大制片厂都亏本,甚至濒于破产。

同类推荐
  • 我的童谣

    我的童谣

    这本集子辑录了当时那个贫乏挨饿的年代流传于小孩儿口中的童谣。分为经典童谣、传统童谣、怪味童谣和创作童谣,共有119首。里面不乏“小老鼠,上灯台……”这样的家喻户晓的童谣,每一首都朗朗上口,激起一串回忆的涟漪。之所以收为集子是为了不想让这些歌谣流失、被忘记,想让后代们也能体会当时孩子的童年乐趣。
  • 阳光照在民心河上

    阳光照在民心河上

    本书首次以长篇纪实文学的艺术形式,全景式、大跨度、多侧面地描绘了2002年以来,河北省以“为发展排阻清障、为群众排忧解难”为主题,在各行各业广泛深入开展的民主评议活动。河北省的民主评议工作起步早,范围广,方法新,措施实,效果好,是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有益探索,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实践。这项被热情地称颂为“民心工程”、“阳光工程”的崭新举措,赢得了燕赵大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著名青年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春雷和作家李乾清,历时一年多时间,深入到河北省11个市和数十个厅局采访,认真构思,精心创作,实事求是地记录了民主评议过程中,河北各行各业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激情展现了阳光照耀下的燕赵大地上,一幅幅鲜活感人的时代画卷。“民主评议”就像温暖灿烂的阳光,在“民心河”上荡漾……
  • 宋词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宋词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与唐诗、元曲相互辉映,同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三株奇葩,几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许多名篇名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清代人上彊村民选编的《宋词三百首》,正是备受宋词爱好者青睐的优秀版本。本书遴选了代表宋代各种风格的优秀词作三百多首,全面展示了宋朝的时代特色和生活风貌。除原作外,另附有注释、译文、赏析,并对作品配以精美插图,使得词情与画意相得益彰,辉映成趣。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郁达夫作品集(5)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郁达夫作品集(5)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生命中被辜负的时光

    生命中被辜负的时光

    本书收录了阿兰重要的随笔短篇,从不同角度阐释如何拥抱我们想要的幸福。人生的烦恼,杂乱的事情,繁芜的情绪……是什么,让我们辜负了那些岁月?你可以喝杯茶,细细品味。
热门推荐
  • 00后青年面对信息时代的自白

    00后青年面对信息时代的自白

    杰出思想家李大师的语录杰出思想家李大师的语录
  • 谢谢你离开我

    谢谢你离开我

    浅小默,一个内向安静的女生。心里面却藏了好多小秘密。易小剑,一个喜欢搞怪,却拥有阳光笑容的男生。第一次,浅小默知道了喜欢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她以为,他们能‘一辈子’在一起。却发现,一辈子很远。后来,浅小默在日记本里写了这么一句话:谢谢你曾经来过,更谢谢你离开了我、为什么,浅小默始终忘不掉那段回忆。明明那段回忆是如此的平凡。在分开之后,浅小默又将如何带着那一份心情继续往没有易小剑的未来走去…
  • 长的丑就不能开成白莲花了吗

    长的丑就不能开成白莲花了吗

    卢琪琪长的黑,眉毛淡而杂乱,眼睛小而近视,穿着旧而土,口音重而土,单亲家庭长大,一般这种女孩,脸上写满了实在,怎么看也不像朵白莲花。。。
  • 异世狂魔战神

    异世狂魔战神

    高三学生龙未,意外死去,幸得狂魔神帝收为弟子,魂穿异世,来到万族林立的玄灵大陆,重生到吉武帝国龙家废柴少爷龙未身上。掌至尊混沌塔,修狂魔战神决,一路逆袭,所向披靡。炼器、炼丹…无所不能。随着龙未的成长,他发现他的异世界新身份和他本来的新身份不一般,于是他展开了新征程。
  • 魔女的使徒

    魔女的使徒

    有一种名为“魔女”的存在,她们操控着魔法,一度统治着整个世界。而千年前的“魔女狩猎”结束后,神话时代也宣告结束,人类利用导具驾驭了魔法,同时也受到了“魔女们”无尽的诅咒,世界陷入了一片混沌之中。尽管如此,在魔导士们的努力下,人类依然坚强的活了下去。而千年之后的现在,一名少年的出现,让早已忘却了魔女之恐怖的人类再次回想起来了——被“魔女”们所支配的恐惧。
  • 网游之巅峰帝皇

    网游之巅峰帝皇

    曾经他失败过一次!曾经他一无所有!现在他是一个废人。一次机会让他能够再度回归神坛,登顶巅峰,那么他必然要从地狱之中回来,不惜一切代价!
  • 当风吹开了一层层雾

    当风吹开了一层层雾

    宋姩和顾晟在高中时相遇,俩人相爱相杀七年,找到了共同的敌人,“阿姩,跟我一起吧!”
  • 泼辣新嫁娘

    泼辣新嫁娘

    什么什么什么?穿越时空?!哈!开玩笑的吧!一定是在做梦的,估计没休息够再睡小会儿。天杀的谁在推她,没看到本小姐她!不对不对!什么小姐?话说回来,他们是谁?这里是哪里?她又为什么在这里?好吧,她承认第一反应其实没那么激烈,但是!要疯了!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她要嫁给这种人人口中的魔鬼!说到这,他现在是怎样啊,这眼神是在给她鄙视她么?小样的,长得好看了不起啊,眼睛漂亮很得意啊!姑奶奶她正毛着呢,什么鬼山庄,惹毛了她照给他搅翻天不误。什么?休书?!他区区一个魔鬼居然敢给她发休书?!
  • 她的名字是校草的关键词

    她的名字是校草的关键词

    “啊啊啊!是墨神耶!!!”宁轩墨,珞初高中高冷校草。但又冷又凶的他,让万千迷妹望而却步。然而,自某天珞初来了个转学生后……——“天啊,墨神居然主动给转学生接水!”——“哇靠,墨神送转学生回宿舍!!还摸了她的头!!!”……一周之间,珞初某论坛炸了,校园里八卦满天飞。一月后,某个又冷又凶的校草一向安静的朋友圈突然晒出两件校服和一个侧颜,附文:和老婆的第一套情侣装一瞬间,论坛再次爆炸,无数少女哭天喊地……
  • 北与南兮

    北与南兮

    在昏迷梦里一世流萤,醒后独自一人,南兮南下花开,叶祁北上花落,南城以南思念不归,北城以北深海未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