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42900000006

第6章 名辩思想的发展(1)

前已述,名辩思想的发端在春秋末年。孔子的“正名”思想、“告往知来”、“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认识方.法以及邓析的“刑名之辩”、“无穷之辞”、“两可之说”发其端绪。万事开头难。他们提出问题的开创意义远远超过了所提问题本身。到了战国初年及中期,由孔子、邓析发端的名辩思想随着时代的前进,百家争鸣的沃土又孕育了一批辩察之士,名辩思潮已由原来的涓涓细流而至汹涌澎湃。在名辩大潮中,站在潮头的弄潮儿当数惠施、尹文、公孙龙等人。以惠施、尹文、公孙龙等为代表的战国名辩家们以他们犀利的目光、睿智的大脑,引喻设譬,“遍为万物说”,提出了数不清的辩题,使名辩内容更具思辩性、抽象性,总之更具理性思维的特点,为名辩学最终由后期墨家的建立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惠施的辩题及其名辩贡献

惠施(约前370~前310),战国中期宋国人。曾经在魏惠王时为魏相十几年,主“偃兵”、“去尊”等学说。

为宋国的安全,主张用“合纵”政策抵御秦国。后失宠离开魏国。在楚国,曾与楚国黄缭讨论过一系列的自然现象。楚畏秦,不见用,被楚王遣送宋国。惠施与庄周常相辩难。二人的精彩辩论,经庄周之手为后人留下了不少华章。庄周概括总结惠施学说的特点是:“弱于德,强于物”、“散于万物而不厌”、“逐万物而不返”。这说明惠施研究的重点一反当时思想家注重伦理道德的研究,而更注意的是对自然万物的探讨,并且争论有关万物的辩题从不厌烦,对万物奥秘的执著追求与研究始终如一。惠施博学多才,“其书五车”,对自然万物确有不同凡响的研究。例如,惠施南游楚国,遇到一位奇异的人,名叫黄缭。黄缭问他,天为什么不坠落,地为什么塌陷,以及风雨雷霆产生的原因。惠施也不谦虚一下,就不假思索地给以回答。他广泛地解说万物的道理,滔滔不绝,说个没完。这说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确有造诣。

惠施学富五车,但到了西汉,《汉书·艺文志》在名家名下仅记载有惠子一篇。汉以后,这一篇也不见了。遍为万物说的具体内容,十分可惜地失传了。记载惠施言行事迹的材料散见于先秦的《庄子》、《韩非子》、《荀子》、《吕氏春秋》等著作中。其中最重要也最可靠的是《庄子·天下》篇记载的“历物十事”。

《说文》:历即治。“历物十事”即惠施考察研究自然万物后所得的十个命题。

1.“历物十事”的方法论意义及名辩学意义

历物之意日: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历物十事”虽然是十个结论性的论题,但我们透过这十个论题,可以发现惠施对事物的同异、时间,空间的相对性等问题的看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其认识事物的方法及名辩学意义。

(1)“历物十事”的方法论意义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从区别事物的同异开始的。某些属性相同的事物归为一类。某些属性不同的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一般地说,不同的类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别。例如:天在上,地在下,山高泽低。如此,在人们的认识中,天之所以为天,总是由于其在地之上。地之所以为地,总是在天之下。同理应该是山高泽低。惠施的论题却是“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即天与地一样低下,山与泽同高。试想,一个人站在大平原上,极目远望,确实是天地相接。岂不是“天与地卑”吗?高山上的湖泊,例如:名日“天池”的许多湖泊岂不是与湖泊所处的山地一样高吗?甚或高原上的湖泊较之平原上的山峰,其海拔高度岂止是平,还往往高出许多呢!可见,山与泽的关系并不是山绝对的高,泽绝对的低。山高与泽低正如天上地下一样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惠施的论题“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揭示了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其中包含着合理因素。

如果说,惠施的“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论题是用具体例证说明事物同异关系的相对性,那么以下的这个论题则是从更高层次上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个论题是:“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惠施认为事物的同异分为两类:小同异与大同异。所谓“小同异”是从逻辑的角度即属种关系对事物同异所作的区分。例如“动物”这一类事物相对于“四足兽”这一类事物而言,“动物”是“大同”,“四足兽”是“小同”。

动物与四足兽的关系是小同异。两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但又属于两个不同的类。所谓“大同异”是说世上万物,就其共有属性说,可以说都是“物”,因此无不相同即“毕同”;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万物都有其不同于他物的特殊之处,无不相异即“毕异”。从这一角度区分的事物的同异,称之为“大同异”。从惠施对事物区分为大同异、小同异也使我们看到,惠施揭示事物同异的相对性的角度不止一个方面。事物的差异是相对的,有其正确、合理的一面。但不能把这种差异性不附加任何条件地绝对化。

像“天与地卑,山与泽平”这样的论题,由于没有论证过程,已被当时及以后的许多思想家视为诡辩。认为这是抹杀事物差异性,过分夸大相对性的结果。批评者的意见是有道理的。惠施“泛爱万物,天地一体”这一论题,就是一个证据。惠施要无差别地去爱世上万物,把天、地看成无差别的一个整体。他把万物的“毕同”这种理论抽象说成是一个实在的整体。将二者混淆。这是将事物差异的相对性加以绝对化的结果。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意为,太阳才到正中就已开始西斜。某物才产生,同时即已开始死亡。我们知道,太阳每日从东方升起向西移动。并没有瞬间的停顿。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太阳达到正中的瞬间并未静止,而是继续西移。可见对太阳达于正中的瞬间,既可说“方中”又可说“方睨”。“物方生方死”是说生物生存的过程同时也就是死亡的过程。无生即无死,有生才有死。当某个生命体刚刚诞生即同时开始了向着死亡的转化过程。现代生物学告诉我们,生命的存在就是不断克服死亡的过程。生物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既是生的过程也是死的过程。一旦这一过程停止,该生命即告死亡。因此,某物产生既可说是“方生”,亦可说是“方死”。

“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论题揭示了事物静止中运动及运动的连续性。日中与日睨,物生与物死,孤立地看,分别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事物状态。日中不是日睨,物生不是物死。虽然二者对立,但事物的中、睨;生、死的对立状态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时刻处在变化之中。惠施正是从事物的发展、转化着眼才得出了这个论题。

某种意义上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的论题还揭示了时间的相对性。太阳所处某个位置的瞬间包含着矛盾:既可以说“日中”又可以说“日睨”。某生命体在其生命存活阶段时间内包含着矛盾:既可以说“方生”又可以说“方死”。相对于其生存来说可谓正一步步走向死亡;相对于它的最终死亡来说,它仍然是一个生命体。生、死的观念从时间上看具有相对性。“今日适越而昔来”的论题似乎更清楚地表明了惠施在时间观念上的相对性。从字面上看这是反常识的,“今天出发去越国而昨天就到达了”。

这如何理解呢?今、昔本是人对时间长河的一种区分。不必一定从字面上认为就是今天、昨天。今、昔是相对的。

对同一的时间点,处在不同地域的人们,很可能得出今、昔的不同认识,从而表明时间观念今、昔的相对性。在现代,东西半球的人们对同一时间点的认识、描述当然不会相同。但这是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的。生活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惠施,当然只是一种猜测。没有进一步的资料,以上意见也只是猜测而已。

“南方无穷而有穷”这一论题形象地揭示了空间的相对性及空间是有穷(有限)与无穷(无限)的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无边无际的空间(古代称空间为“宇”)本无所谓中心。东、西、南、北、上、下,这是为了掌握方位,人为规定的。空间是无穷的,向南方望去,仍是一无穷之空间。但是,南方只是空间的一部分,与北方是相对的,是北方之南方。没有北方也就无所谓南方。可见,无穷的南方又是有穷的。与此相联系,如果以某地作标准来确定是南方的A地,若改为比A地更南的地方作标准,那么A地又变成了北方。可见南方是无穷的又是有穷的。正是无穷多个有穷的南方构成了无穷的南方。一个个有穷的南方是无穷南方的片段表现。无穷之中包含着有穷。

战国中期的思想家们是否已认识到空间(宇)是无穷的呢?回答是肯定的。《庄子·则阳》记载,魏惠王在回答戴晋人的问题:“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就明确回答:

“无穷。”惠施在魏为相多年,所侍奉的国君就是魏惠王。又《庄子·庚桑楚》中说:“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实”作域解。“处”指边界。域大至于无边,称之为宇。郭象注释说:“宇者,有四方上下,而四方上下未有穷处。”

同样表明了空间是无穷的这一观念。惠施的论题正是在空间无穷这一认识基础上,指出了空间所具有的相对性及无穷与有穷的既对立又相联系的关系。

关于空间的相对}生的认识,“历物十事”中还有一个论题:“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南方只不过是人所定方位的一个。南方既然是无穷而有穷,那么东、西、北方也是无穷而有穷。如此,“天下”即整个世界(空间)都是无穷的。在一个无穷的空间中,任意一点都可以说是“天下之中央”。地处中原之人,传统上当然认为燕之南、越之北是中央。惠施从空间的相对性、无限性出发,得出“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的论题。

.设想居住在燕之北、越之南的人,除去政治、文化、经济的因素,面对无穷的空间,当然可以认为自己所居之地是天下之中央了。

“南方无穷而有穷”等论题揭示了空间的相对性及无穷(无限)与有穷(有限)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的关系。如果这些论题是一些具体例证的话,那么下面的这个论题就是更抽象、从更高层次上对这一问题所作的理论概括。这个论题是:“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惠施对“一”赋予了两种绝然对立的性质:大与小。

具有“大”的性质的“一”称之为“大一”。这种“大”的性质,具体说来是“至大无外”。具有“小”的性质的“一”称之为“小一”。这种“小”的性质,具体说来是“至小无内”。“至大无外”当然是说空间是无限大的。所谓“无外”,就是说不能再大,不能再大就是有了“界限”,有了“界限”,当然就是“有限”了。“至小无内”是说空间是无限小的。所谓“无内”,就是说不能再小,不能再小就是有了“界限”,有了“界限”当然就是“有限”了。可见,“大一”与“小一”是相互对立的,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二者都是“一”。当惠施规定“大一”是“至大无外”(极大、最大)时,就已经超出这个界限了。

“大一”既是无限又是有限的。同理“小一”也是这样。

这说明无限离不开有限,有限中包含着无限。

(2)“历物十事”的名辩学意义

在名(概念)方面,总结概括出名(概念)的一般特征,注意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分析。例如,他对“大一”、“小一”、“大同异”、“小同异”等概念用定义的形式揭示其内涵,使这些概念具有确定性。“大一”必须具有“至大无外”的属性。“小一”必须具有“至小无内”的属性。

这样就可以从理性思维上明确地把大一、小一加以区分,达到从内涵上区别概念的同异,从而正确地把握和认识事物。不仅如此,惠施认识到概念有相对变动的一面。不论是大一、小一,高、低,物类的同、异,还是时间的今、昔,生、死等各有其确切的、特定的内涵。今是今、昔是昔,今不是昔、昔不是今。高、低,生、死,日中、日睨等亦莫不如此。这些概念不能随意变换。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在时间的长河中,今、昔,生、死,日中、日睨等又是变化的。所以,惠施才有“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今日适越而昔来”等辩题。但今、昔、生、死一对对范畴之间如何转化,如何过渡,需要什么条件,这些至关重要的问题,却没有给后人留下可资研究的材料。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

从命题方面看,“历物十事”所运用的命题形式是相当丰富的。有性质命题、有联言命题,引人注目的是关系命题。如:“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万物毕同毕异”等,其内容都是反映一对象与另一对象的关系:高低、同异、南北、东西等。

既是关系,就有一个相对问题。要看以什么作标准。从定义上看,山高泽低。但高山上的湖泊较之平原上的山确实要高。后期墨家给了个定义:平,同高也。 一般地说山高泽低,但不能绝对地认为山必然较泽高。

同高即可认为平。同样的道理,同异、南北等均是相对的。

同类推荐
  • 瓷之源:上虞越窑

    瓷之源:上虞越窑

    本书介绍瓷器最早的发祥地上虞越窑的起源,发展,窑址的分布,瓷器器物种类,器形特征,花纹装饰,瓷器业兴衰原因,专业运输销售等。还附有各种陶瓷小知识以及大量精美的图片。
  • 中国十大古曲

    中国十大古曲

    《中国十大古曲》介绍的这些古曲经历了由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历久弥新。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碑贴鉴赏及收葳

    碑贴鉴赏及收葳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金属陶器(下)

    金属陶器(下)

    《中国艺术史话》虽然不是我国出版艺术类百科全书的第一部,但却是目前国内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一部。全书文字量达300万之巨,收录图片3000余幅。按照分卷内容编排,有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艺术品收藏等37卷。可以说,这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出版界又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 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音乐传播概论

    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音乐传播概论

    本书将先秦到两汉迄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分为五个研究时段,沿用了中国历史的一般分期方法,将音乐传播的研究分别划入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研究,即:史前时期、商及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
热门推荐
  • 解语花铺

    解语花铺

    “我们不是在最温暖的季节相遇,可是遇见你却让我的心不再寒冷,如果说命中注定我爱你,那我就顺应它好了……”时宸就那样盯着解语邪魅一笑!“如果说我们没有一见钟情,我愿用花语写下我们所有爱情!”解语拿出一枝蓝色妖姬,爱情就是这带刺的玫瑰,经得住轰轰烈烈,守得住细水长流!这是一个小狐狸跳进大灰狼心中的故事,这是一个大灰狼为了小狐狸奋斗抓羊的故事!ps:南山的文大多以轻松为宗旨,让你轻松看文,甜,爽!
  • 魂灵战纪

    魂灵战纪

    想看完美大结局,no!想看猪脚开挂虐反派,no!想看猪脚包揽众多美女开后宫,no!对不起,这些都被反派干了,这是一个人生赢家的反派这是一个只为反派找乐子而诞生的猪脚这里的主角不再白莲花,这里的反派略显呆萌,这里的配角个个鲜活,这里是灵动大陆,一个充满守护灵的世界。
  • 龙珠之新生赛亚人

    龙珠之新生赛亚人

    一个简洁的流星.一个短短的许愿..让他的世界改变了.当他成为一个介入者.又将激起怎样的风暴..“弗利沙.打不过你还躲不起吗?”..“纳尼.拉蒂兹挂了.贝吉塔你竟然要我和你组队去地球杀人?”...“啧啧.你问我超级赛亚神是什么感觉?我会告诉你吗?”..一本自我创作(含有大量新创点子.接受能力差.没耐心的最好勿入.保证不会出现龙珠以外的东西。【剧情含真实理论.有挫折.有困难.非一帆风顺!!有些地方看出BUG之类的问题可以书评说.但希望别动不动用无素质的语言来恶心人】)的小说.不喜误入.成长流.【非无敌流】.女主或许没有.或许只有一个..没有第三可能..所以看清再进入!别到时候来书评区乱叫!(严重声明:旧思想.封建.保守者勿入!如果要看.那就别给我用你那旧思想来扯!非理智读者勿入.这里不需要“愤青”)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红尘相思,何以怨无心枷锁

    红尘相思,何以怨无心枷锁

    一曲相思如诉,却诉不过人事之间的纠缠!一个笔墨如画,却画不过人情冷暖的锁链!自古人妖殊途,你与我,还不是一样?白衣如雪,儒智温雅,手中一杯美酒浅酌。红衣似血,腹黑睿智,手中一并折扇轻摇。他和她,千年不变的情谊,却又遗忘了万年。他是一名总裁,她是一只雪狐!当妖和人共存在一个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 重生在我的古树

    重生在我的古树

    陌生的街道,陌生的行人,记忆承载的黄昏降临在这不归夜的城。我没忘记,我明白在这和谐到极致的面相后面会藏着些什么,所以我厌恶这里,可这记忆化不成利器,用这副稚嫩的身躯从这凿个窟窿出去。我们无时无刻不弱小,但是这一回,我不再是一个人……罪恶有时就是这么简单,没有罪恶的地方是活人的坟墓,而弱小却是每一个强者的宿命!命运是懦夫的谎言,我的命,我拿回来了,就不会再放手!
  • 噬罪

    噬罪

    “想活下去吗?想改变一切吗?想向这个世界复仇吗?签下这契约,你将获得王者的力量,但这力量将使你陷入无边的孤寂,你,考虑好了吗?”所谓噬罪者,就是要把别人的罪恶由自己吃下去,让别人无罪的存在。他是罪之王,噬罪之王。“在完成契约之前,我不会死,因为,我是你的魔王啊。”作者QQ:737664653噬罪讨论组:54543363
  • 《大魔法师的春天》

    《大魔法师的春天》

    大魔法师穿越而来,混迹花都,邂逅各色美女。
  • 状元郎他国色天香

    状元郎他国色天香

    柯明叙二十二岁成了状元,打马游街,赴琼林宴,春风吹到了燕京少女的梦中去。他是九千燕京少女的梦中人,可不是她景瑚的。无法无天的小县主要反过来,她要做他的梦中人。*小县主一双凤目微挑,艳光慑人,“柯世兄喜欢什么样的女子?”柯明叙不敢看她,只是翻动着手中的书页,正色道:“知书达理。”小县主按住了他翻书的手,迫他看着她:“能不能加一个‘倾国倾城’,这样,我至少就占了一半了。”他伸出另一只手,摸了摸她的发髻,她还插着及笄礼上的簪子,那是他亲手为她插上的。“景瑚的瑚,是哪一个瑚?”她把她的下巴,搁在他仍然按在书页上的手背上。“是珊瑚花的瑚。”他的手轻轻抬起,她的唇离他不过寸余,“不,是狐狸的狐。”原来不是状元郎他国色天香,是状元郎他铁树开花。*扮猪吃虎小狐狸小县主X正人君子大白兔状元郎
  • 格列佛游记

    格列佛游记

    英国杰出的讽刺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他以一个外科医生格列佛的口吻叙述了在航海时遇难、漂流到几个奇异国度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