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42900000031

第31章 名辩学之说与逻辑学推理理论(3)

杀一人知为不义,大为攻国,却又谓之义,可谓不知类。这里,乘人之危,袭击一家受指责;性质相同,程度上更严重的同类事:袭击一国却不受谴责,当然是不知类。

不知两件事为同类,当然不可类推。相反,两事虽规模不同,本质上属同类,故袭击一室应受指责,袭击一国更应受谴责。这就是推类。前已介绍。《吕氏春秋》用“以今知古”、“以近知远”、“以益所见知所不见”等表述名辩学中的说即推理。其根据就是“类同相召”,“类固相召”。

召意为致。可见,像先秦其他各家一样,《吕氏春秋》也认为类、知类是说的基础。

后来居上,对类是说即推论的基础,论述得最充分的应是西汉成书的《淮南子》。该书与《吕氏春秋》相近,对先秦名辩学思想多有继承,某些问题有发展。对类、知类、以类取的论述即是适例。

《淮南子·诠言训》对世界万物的产生作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描述,首先阐述了对“类”的认识:

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

因之“名各自名,类各自类”。正因为万事万物区分为不同的类,所以,在实践的基础上,人们认识了某类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并在思维中加以反映,就会形成这类事物的概念。根据概念所反映的这类事物与他类事物的同或异,就可作出判断。同类事物具有某些相同属性,异类事物具有不同属性,据此可进行推理。可见,类概念成了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基础。“察类”、“别类”、“辩类”、“比类”自古以来就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淮南子》中对此有不少论述。

西晋鲁胜说:

名必有形,察形莫如别色。

名所反映的客观对象都有其属性,考察具体事物的属性,首先遇到的是区别其颜色。《淮南子·时则训》中有“察物色、课比类”。所谓“课比类”,就是依据事物属性的同异将其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形成不同的概念。如:

鸟兽不同群者,其类异也;

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异形殊类;

小马非大马之类也,小知非大知之类也。

知即智,言小聪明与真正的智慧不同类。把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种类,并不是人们的最终目的,思维并不就此止步。把事物区分为不同种类,是为了“知类”,以便“以类取之”,即以类为推,获取新的知识,以便指导人们的社会实践,达到改造自然与社会的目的。

刻舟求剑的故事最早见于《吕氏春秋·察今》,其评论只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而《淮南子·说林训》则进一步指出:刻舟求剑者“不知物类亦甚矣”!《说林训》还指出:

尝被甲而免射者,被而入水;尝抱壶而度水者,抱而蒙火,可谓不知类矣!

披上铠甲可抵挡箭矢,但入水不能免遭水淹,甚至适得其反,因二者不同类;抱壶渡水,可增加浮力,但抱壶人烈火则无补于事,因渡水、蒙火二者不同类。将它们混为一谈,则为“不知类”。

“知类”是为了“以类取之”,即运用类的知识,属于同类的事物就可推出相同的、或相类似的性质。

视书上有酒者,下必有肉;上有年者,下必有月,以类而取之。

酒、肉同属饮食之类,年、月同属计时单位之类。

见裒木浮而知为舟,见飞蓬转而知为车,见鸟迹而知著书,以类取之。

见到中空之木浮,而推知人为之中空之物亦可浮而发明船。大约是最早的独木舟。见蓬草枯后根断遇风飞旋,而推知人为之圆亦可向前滚动而发明车轮。见到鸟爪留下的痕迹而发明文字。文字的出现当然不会如此简单,这只是古代的一种传说。但发明文字之初是受了鸟迹的启发也不无此可能。这段话简直就是类比推理的例证。再举两例。

以火能焦木也,因使销金,则道行矣。

火既可使木燃,亦可使金熔。木、金同属火能烧化之类。

病者寝席,医之用针石,巫之用糈籍,所救钧也。狸头愈鼠,鸡头已瘘,蠢散积血,斫木愈龋,此类之推者也。

病人卧床,大夫用针灸、药石给他治病,巫师用精米祭神,都是为了救他。野猫头可以治人由于鼠咬而得的疮,鸡头米即芡实(一种水生植物的果实)可以治疗瘘疮,牛虻可以吸掉积血,削一块木头塞上,可以治龋齿。以上均不失为治病之法,所以是“类之推者也”。

《吕氏春秋》与《淮南子》均明确肯定知类是为了以类为推。这两部书在明确肯定类可推的同时,也指出了因事物情况的复杂性,再加上人为的因素,“类可推又不可必推”,因而存在着种种导致谬误的情况。

三、“说"的种类

中国古代名辩学中对“说”即推论的种类论述的最为丰富的是《墨辩》,其他各家也偶有涉及,但缺乏理论概括。从传统逻辑的角度看,判断(命题)的性质加以展开就是推理。中国古代名辩学对于辞与说的联系有论述,但不像传统逻辑那样,与性质判断相对应的有直接推理(判断变形法、对当关系)和三段论,与联言判断对应的联言推理,与选言判断对应的选言推理,与假言判断对应的有假言推理,等等。除了极个别的外,推、援、效等“说”

均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辞”。这又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古代名辩学确实没有从形式上展开研究。

《墨辩》中提到的推论形式包括或(止)、假、效、譬、侔、援、推。此外,惠施“善譬”,我们对惠施提出的譬喻推论与后期墨家的“譬”一起加以介绍。

1.“效”式推论

《墨子·小取》对“效”给出的定义性说明:

效者为之法也,所效者所为之法也。故中效则是,不中效则非也。此效也。

效是呈效,作提出讲,不是仿效。法,是标准、模型。

依照、遵循某个东西(标准、模型)就会成为这个样子。

依照、遵循的东西就是法。意为提供一个东西作为立辞的标准,所提供的那个东西就是用来作标准的。与所提供的作标准的东西符合的就肯定它,与所提供的作标准的东西不符合的就否定它。

所提供的作为立辞标准意义上的“法”,它的范围较之一般意义的法范围要窄。因为法不只是立辞的标准,凡拿来作为任何事物的标准、原则、模型的东西都是法。

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日: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

这里的规、矩就是提供的那个东西,、就是“所效”,用来“为之法也”,作为标准、原则,用“规、矩”作标准来度量天下之物,与“规”合者则为圆,与“矩”合者则为方;相反,与“规”不合者则不是圆,与“矩”不合者则不是方。前讲“方不彰,说也”,举了一个后期墨家自己的例子。“室外之墙色白”就是用来作为“法”的“所效”。室内之墙色与室外之墙色同,这就是“中效”,那么,就肯定室内之墙色亦为白。这是“中效”,得一个肯定结论。反之,如果室内之墙色与室外之墙色不同,就是“不中效”,那么,推论所得结论只能是“非”,即室内之墙不是白色。这个例子说明效式推论的过程是很恰当的。

在《墨子》一书中还可找到其他一些恰当的效式推论的例子。但有的研究者据此引申发挥,说效式推论的中效式是传统逻辑三段论第一格,不中效式是三段论第二格,这是缺乏理论根据的。

2.“假”式推论

前者介绍“辞”时说到假言判断,《墨子·小取》有“假者,今不然也。”由于经文过于简略,所以分析起来较为困难。“假”,一种意思是不真实的,即与真相反的意思。

另一种意义是假设,对未知情况的一种假定。两种情况下,总不是现实的东西,正所谓“今不然也”。作为假设义,虽然是今不然,但却有实现的可能。因为从假设出发可以推出一些结果来。假设与结论可以都是不符合当前事实的,但二者结合构成一个假言判断,往往可以用来说明一些别种方法不易说明的道理。前所举《墨子·鲁问》中,墨子为反驳彭轻生子“往者可知,来者不可知”的观点,就用了一个典型的假言推理。

假设你的亲人在百里之外遇到灾祸,还能活一天,若能及时赶到,则能救他。一天之内赶不到,则会死亡。现在有良马固车与劣马带四个角的轮子的车让你选择,你选择哪一种呢?彭轻生子回答,当然选择良马固车。墨子反问说:怎么能说将来(未发生)的事不可能知道呢?

亲人在百里之外遇难,良马固车,驽马四隅之轮等均是今不然的假设。但“良马固车”这假设条件与“迅速到达某地”的愿望二者结合构成一个假言判断,却能说明“来者可知”的道理。其具体论式是:

只有乘良马固车,才能迅速到达某地。

我要迅速到达某地。

所以,我要乘良马固车。

这显然是传统逻辑中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正确式之一:

肯定后件从而肯定前件式。

3.“譬”式推论

譬式推论在中国古代名辩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首先,明确提到辩、说方法“譬”的不仅有惠施、墨家,还有《荀子》、《吕氏春秋》等。其次,对于譬给予理论上概括的不仅仅是以《墨辩》为代表的一家。其三,在先秦文献乃至西汉《淮南子》中运用譬式推论的例子很多。就像笼统地谈推类、或类推一样,有时在某些思想家的心目中,譬喻推理似乎就是整个推论的代表。

譬,《墨辩》中写为辟,辟即譬。譬就是比喻推论,又称为喻、譬喻。在中国古代名辩学中,第一个从理论上对譬喻推论给以概括的是惠施。汉朝刘向著《说苑·善说》中记有惠施的一段名辩材料:

客谓梁王日:“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日:“诺。”明日见,谓惠子日:“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日:“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日:‘弹之状何若?’应日:‘弹之状如弹。’则谕乎?”王日:“未谕也。”于是更应日:“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日:“可知矣。”惠子日:“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日无譬,则不可也。”王日:“善。”

一个人不知道“弹”是什么东西,告诉他弹就是弹,他当然仍不明白。但告诉他“弹”的形状像弓而以竹为弦的一种器具,这个人就了解了“弹”是什么东西。古代,弓与弹是两种器物。弓射出去的是箭,弹则发丸击物,射出去的是石子一类圆形的东西。

以上的认识过程是:用人们已经了解的事物来类比人们不知道、不了解的事物,从而使人们知道、认识原来不了解、不认识的事物。惠施的譬是已知者向未知者论证的一种方法。其前提是:已知者对A、B两类客观对象的共性(共同点)是了解的,而未知者只知A不知B。因此,已知者才能用未知者已知的A喻其未知的B,从而达到使未知者认识、了解B的结果。

甲已知A(弓)、B(弹)之共性(状同),乙只知A,不知B。

甲告诉乙:B状与A状同,但以竹为弦。

乙推知:B是以竹为弦的A状器具。

惠施紧接这个譬的例证,从理论的高度加以抽象概括:

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推论本来就是用未知者已经知道的事物来比喻未知者所不知道的事物,而使未知者知道原来所不知道的事物。

此句中两个“其”字与后面的“人”字均指未知者。这句理论概括极其难能可贵。它揭示了譬喻推论这种推论形式的本质。通过在梁王面前给惠施进谗言的客之口我们得知:

惠施善于运用譬喻推论到了不用此种论式就无话可说的地步。惠施自己也明确说“无譬则不可”言说。可见,惠施“譬”的本质认识绝不是偶然的。

《墨子·小取》对“譬”给出了定义:

譬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

譬式推论就是欲使对方“明”(即知、晓)甲,则举出乙,乙与甲必有相通之“理”,而且举出作喻的乙一般是形象、鲜明、生动、浅显,令对方一目了然。譬式推论的特点在于引用某些具体、生动的事例,以形象地揭示所要说明的对象的属性或本质。《墨子·贵义》记载:

子墨子自鲁即齐,过故人。谓子墨子日:“今天下莫为义,子独自苦而为义,子不若已。”子墨子日:“今有人于此,有子十人,一人耕而九人处,则耕者不可以不益急矣。

何故?则食者众而耕者寡也。今天下莫为义,则子为劝我者也,何故止我?”

面对老朋友的劝告,墨子为了宣传自己必须努力为义的观点,使老朋友了解为什么如此,举了一个浅显、生动、形象的例子。十个儿子一人耕作,九人闲着不干,则耕作的一个人必须加紧干,因为“食众耕寡”。今天下莫为义,我墨翟当然应更努力才是,你应当鼓励(劝)我,而不应当阻止我。

墨子这里用了譬式推论:他以“十人之中一人耕九人处,一人耕愈急”为喻,说明天下莫为义而自己应更加为义,反驳了老朋友的意见。

再看一例,《墨子·兼爱上》载: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以治病喻治国。治病要对症下药,治国也应像治病找出病源一样找出国之乱自何出,然后才能动手治理好国家。

譬式推论也是从已知推论未知。所举“他物”应是浅显、形象、鲜明、生动,一目了然,视为已知。而所揭示即“明之”的道理又能使人认识本质,从而达到寓深以浅的目的。

同类推荐
  • 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

    本人从事声乐工作四十余载,追求的目标就是“让歌声更美妙”。虽无甚成就,却有许多教训和体会。在几位好友的鼓励、鞭策下,将这些实际感受付诸文字,这对我十分艰巨,但很有意义。通过归纳整理,首先自己得到充实提高,同时也尽了一位声乐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实践篇·学生隶书字帖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实践篇·学生隶书字帖

    写字教育不仅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 寻访莆仙红砖厝文字

    寻访莆仙红砖厝文字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莆仙地区多姿多彩的民居样式,根据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古民居进行梳理,进而总结不同地区古民居的特点。其中不仅有对建筑风格和建筑格局的整体描述,也有对雕工、彩饰、门窗甚至楹联等细节的详细介绍。
  • 古铜镜揭秘

    古铜镜揭秘

    我国是铜镜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千秋可鉴的艺术瑰宝。但由于某种原因,铜镜尚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而这恰好给铜镜爱好者留下了一个难得的收藏机遇和投资空间。
  • 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

    主持人节目驾驭艺术

    随着时代的步伐,社会在不断地前进。近年来,国内外的应用主持领域有了长足的发展。本书强化了应用主持的实用性、可操作性,融知识性和实用性为一体,让广大读者可以在主持工作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迅速提高自身的主持能力和素质。
热门推荐
  • 力吞万古

    力吞万古

    起源古界,万族共竞,百舸争流。每个修士都修炼秘力,包括内修和外修。内修被称为古武者,体内有武脉,修武力。外修被称为法武者,体内有灵脉,修天地之力。卐脉乃是一种至强古脉,分右旋卐脉和左旋卍脉。右旋卐脉称正卐脉,乃是最神秘、最强大的灵脉,包罗万象,法盖天地。左旋卍脉称逆卍脉,乃是最神秘的武脉,逆天而行,武破一切。一个孤儿,天生的逆卍脉,从小落入神秘组织,受尽折磨、历经生死。看他如何在残破不堪、武道不显、寂灭永恒的起源古界修行,在古界复苏、天才辈出、万族争霸的逆流中争渡,在逆天种族、万域强者、禁忌人物的神威下生存、崛起。我花开来百花谢,他日登顶,以我热血焚青天。
  • 古道复兴

    古道复兴

    古有枭雄乱世,今存龙焱苍生。龙焱自信人人心中有道,他经历地球万灵大选,九死一生后,决定组建长生战队,为探寻宇宙万灵长生的奥秘,为寻找生命的意义,暗示永生不息。为一句呐喊:“天地万物生来如此,乾坤大势逆来顺受,非我古道之意。天地繁华亦可相争,生于卑劣亦可奋起,何唯独不敢与天地同寿!”揭开万世先河!
  • 天定姻缘之皇后你且等等

    天定姻缘之皇后你且等等

    【古言+宠文+微玄幻】她,从出生起就身体虚弱,每天足不出户。却在一次落水之后,身体逐渐恢复。但从那以后,就落下了失忆这个毛病。他,是性情冷漠的太子,不近女色。却在看见她第一眼时,将自己所有的温柔都给了她。她性子清冷,不与任何人亲近。他却没忍住夜探她闺房,说:“丫头,嫁给我可好”但她却清冷无比的拒绝了天上的司命星君看着他们的命格,手一挥:“将你们的命格写在一起吧”天上的月老看着他们的姻缘线:“勉强将你们的姻缘拴在一起吧”于是,秦雨线就莫名的被赐婚了。婚后,“皇后,在这良辰美景,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她装傻到:“皇上,当然是作诗词歌赋,举杯邀明月啊”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铁鹞子

    铁鹞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天下归一,四海承平,王朝奠基,方兴未艾。这是最绝望的时代,群雄皆灭,英豪束手,黄钟弃毁,瓦釜雷鸣。这是名臣宿将意气风发的当空旭日:立身朝堂者,面折庭争直言抗辩,一身傲骨铮铮作响。才兼文武者,出将入相开疆辟土,满腔壮志蓬勃不熄。这是寒门贵子踌躇难行的漫漫长夜:世家膏粱,征辟察举直送青云,易得终南捷径;草野俊杰,沉沦下吏埋首案牍,徒留两鬓白发。酒徒狂歌末路,名士吟啸五湖,商旅浮舟海上,此时盛世风流,俊采星驰。豪强田连阡陌,四夷蛰伏生息,遗民怀刃侧目。此刻风雨欲来,江湖潜沸。谁也没有在意,一名边郡庶子,正引吭高歌:“男儿须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展翅欲飞!
  • 重生目标

    重生目标

    文玉重生了,重生在一个同名的16岁女孩身上。老天给了一次机会,这次一定不作,好好生活,天天向上!
  • 一刀横创游戏

    一刀横创游戏

    职业玩家在生活发生巨变的情况下,进入了刚开始运行的《第二人生》游戏,鲜活的11C性格,丰富的任务系统,让胡飞再次找到前进的方向。且看一刀如何创出属于自己的职业技能,如何在游戏里风生水起。这是属于一个游戏的时代,是游戏控制人,还是人控制游戏,请大家期待!!!“元芳,游戏的虚拟程度很高,对于此事你怎么看?”“大人,以前没有虚拟一说,现在有了,而且程度这么高,此事必有蹊跷。”
  • 当李晓峰成为SKY

    当李晓峰成为SKY

    直到有一天他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一款名为星际争霸的电脑游戏。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改变,人生瞬间有了目标。他不希望成为科学家或医生,只希望能打一辈子的游戏,用游戏来实现自己的“大侠梦”。他开始为了这个“几乎不可能”的目标而努力着,一条艰辛而又传奇的追梦之旅就此开始……
  • 你是我黑暗中的阳光

    你是我黑暗中的阳光

    噩梦,无休止的噩梦,谎言,无休止的谎言。如果一开始就是个错误,那么这个错误该怎样改变。“她走在一片黑暗里,看不到,看不到阳光。恐惧、害怕、无所适从。我在哪里,杨凡,你在哪里。好黑,我什么都看不到,什么都看不到。刺眼的阳光照过来,阳光,她立即想那个方向看去,刺得眼睛直痛,她用手去挡,指缝里她看到,阳光里,站着他。她惊喜的向他跑去。你是我的阳光啊!”如果不能在一起,就让我看着你幸福,聚光灯下,她傲然的旋转,只为你舞。我要你陪在我身边,可是我不要你陪在一个骗子身边。这样的我怎能与你厮守。一个充满爱的谎言的家,一个充满怜惜的他。是去是留,是爱是恨。我都不能逃避。
  • 剑无锋亦无情

    剑无锋亦无情

    我曾踏足山巅,也曾坠入低谷;我曾是名震天下的大将军,也曾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普通人。害我的人,该还的,你们一个都躲不掉。剑无锋亦无情,碎魂魄,鬼见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