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242900000030

第30章 名辩学之说与逻辑学推理理论(2)

《吕氏春秋》对“说”(推论)的表述有继承,亦有发展。如“以近知远”、“以今知古”的说法与墨子、荀子的说法几乎词句相同。而“以所见知所不见”又是“以见知隐”的另一种说法。而墨子的“以见知隐”则是引用的“古语”。可见中国古代名辩学对“说”的表述尽管有许多不同的、甚至是形象的说法,但对其本质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吕氏春秋·察今》对“说”,即推论是这样论述的: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了解客观法则、规律的人,都重视由眼前的情况推知异地的情况,由现在的事情推知过去的事情。从当前的情况推知“远”、“古”,这就是“以益所见知所不见”。例如,观察屋前阴影(的变化),就可以推知太阳、月亮的运行及昼夜、寒暑的变化。看到瓶子里的水结了冰,就可推知已经到了寒冷的季节,水中的鱼、鳖已进入潜藏的时候。

尝一块肉就可以推知整锅肉的味道。

《吕氏春秋》用“以益所见知所不见”这句话对“说”即推论作了简明的表述。“见”即现,“所见”即已经显现出来的情况,这是前提。“所不见”,即未显现出来的情况,通过推知而得到,这是结论。由前提到结论,这一过程当然是推理。而“以近知远”、“以今知古”都是“以益所见知所不见”的形象说法。也可以说,正是对“以近知远”、“以今知古”这些形象说法的再抽象,才得出“以益所见知所不见”这一结论。

关于“以益所见知所不见”中的“益”字,谭戒甫认为“益”字无义,疑为“盖”之误,本在“以”之上。毕沅说:“《意林》无益字。”王范之认为当有“益”字且不误,意为众多、丰富。所谓“多所见”即指上句的“知近”、“知今”,因为只有“近”、“今”所知的才最多、最丰富。以当前丰富的知识、众多的现实情况推知“远”、“古”,这就是“知所不见”。

先秦时期各家各派对名、辞、说辩等思维形式的探索给后世以深刻的影响。西汉时期继续着先秦百家争鸣的余波,对名、辞、说辩的研究又有了一些新进展。淮南王刘安召集众宾客共同编撰的《淮南子》就是其突出代表。

《淮南子》中的名辩思想是多方面的,但“说”即推理理论是最突出的。《淮南子》中把“说”即推理用“见者可以论未发”作概括。“见者可以论未发”几乎使我们立即想到对《墨辩》的“方不彰,说也”的诠解:把蕴涵在前提中的不显露的东西揭示、显现出来的过程即是说。通过对《淮南子》原文的分析,我们会更清楚地看到,“见者可以论未发”确实又是中国古代名辩学对“说”这一思维形式的明确无误的表述:

未尝灼而不敢握火者,见其有所烧也。未尝伤而不敢握刃者,见其有所害也。由此观之,见者可以论未发也。

火是否烧手,利刃是否可使皮破血流,一个未直接经验过的人,可以根据见其有所烧,见其有所害而推知火能烧人,刃能伤人的结论。故不能握火、触刃。根据已见到或曰已显现出来的事实推断尚未发生的情况,这当然是由已知进到未知。这个过程无疑是个推理的过程。

除“见者可以论未发”外,《淮南子》中也像先秦的墨子、荀子等一样用“以小明大”、“以近论远”来表述“说”。

尝一脔,知一镬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

这段话中用的“尝一脔”、“睹瓶中之冰”例子都与《吕氏春秋》一样,是先秦思想的直接继承。尝一块肉可推知一锅肉的味道。悬挂羽毛与木炭,由羽毛的干、湿及木炭的轻重(燥则轻、湿则重)就可推知空气是干燥还是湿润。这是由小的事物(状况)推知大的事物(状况)。此外,见一叶落就可推知快到年底,看到瓶中之水结冰,就可推知天气寒冷。小、大、近、远一定意义上是些形象的说法。“以小明犬”、“以近论远”,都是说由已知可以推知未知,通过推论使人获得新的知识。

三、“说”的基础——类

类在传统逻辑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论是在概念理论、判断理论还是推理理论中始终离不开类概念。从根本上说,逻辑学的基础就是事物类及其相互关系,离开了事物类及其相互关系,就无法研究、了解逻辑理论,就更谈不上运用了。

中国古代名辩学对于“类”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这可以从墨子、荀子、后期墨家、韩非、《吕氏春秋》乃至《淮南子》的论述中看到。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千差万别的事物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现象。尽管纷繁复杂却是有规律可循的。

由于客观对象的性质与关系的相同或相异,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所以,透过客观世界万物纷繁复杂的现象,人们发现,客观世界是一个依类属关系而形成的有秩序的整体。

这一点,在先秦,古人就已认识到。《左传·桓公六年》上有“以类命为象”。言类名是由与某物相像而得。《易·乾文言》则讲万物“各从其类”。《易·系辞上》有“方以类聚,物以群分”。以上这些材料都是一般地谈到事物是区分为类的,还不能说是一个名辩学意义上的范畴。明确地认识到类的本质,将类作为推理、论证的根据,即将类与故联系起来,从而使类概念具有鲜明的名辩学意义的是墨子及其后学。墨子明确地提出了“知类”这一重要概念,而“明故”是知类的基础。

“知类”一词至少在《礼记·学记》就已出现。

九年知类通达。

郑玄注:

知类,知事义之比也。

意为知类就是懂得事物间相似或相同的关系,依此类推。类似的零散材料还不足以说明类的名辩学意义。如前所述,真正能给予类概念以明确的名辩学意义的是墨子。

其标志是将“类”与“故”联系在一起,“知类”是为了“明故”,“明故”才可以“知类”,知类与明故相辅相成、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我们举几例看墨子在思维实践中对于类、故等是如何纯熟地加以自觉运用。

今逮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日:“子以攻伐之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此皆立为圣王,是何故也?”子墨子日:“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谓攻,所谓诛也。”

用军事手段、武力对付无罪之人、之国为“攻”。相反,以同样手段对付有罪之人、之国则为“诛”。这就是攻与诛有不同之“故”。不明故,把两类不同事物混为一谈,则为不知类。由反对攻,即主张“非攻”,而推出也应反对诛,即主张“非诛”,则是错误的。虽然攻与诛有相同的一面:军事手段,更存在着不同的一面:正义与非正义。故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墨子·非攻上》载: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

这是不知义之类。所以,墨子劝楚勿攻宋,面斥公输般说: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无故杀人为不义。杀一人则为不义,杀众则更为不义。

无故杀一人与杀众属同类。认为杀少为不义,杀多却谓之义,当然是不知类。也就是不明义与不义之故。此种例子,《墨子》一书中多有,兹不重复。

后期墨家继承并发展了墨子关于类、知类、明故的光辉思想。类概念在《墨辩》中得到了较之前辈更全面、系统、更为科学的论述。

首先,揭示了类的本质。许多事物合为一类,称这些事物同属一类。同类的事物,必有相同的属性。即“有以同,类同也”。例如《墨子·大取》中说:

杨木之木与桃木之木也同;小圆之圆与大圆之圆同。‘杨木、桃木均为木,故同类;小圆、大圆均为圆,故同类。同类之故,即同类的理由是“有以同”。《墨子·经说下》这条经文更全面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方尽类。俱有法而异,或木或石,不害其方之相合也。

尽类犹方也,物俱然。

天下之方俱为一类:方类。方类的任一对象都具有共同的标准(法):角均为90。。却又有不同,方类对象有的是木质,有的为石质,但这不妨害方形之物角相合,因为角均为90世上的事物彼此只要属于同类,就必定都是如此,就像方类对象一样。

《墨辩》如此精细、全面地研究类名,当然是为了“说”(推论)。因为说的基础是类。正是因为类的同异,才建立起同类相推,而异类不比,即异类不可相推的“说”的理论。

需要指出,《墨辩》中曾经把类同特别突出出来,以与“重同”、“体同”、“合同”之同相区分。只有类同才是依据事物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有以同”得到的。正因为“有以同”,同类事物才能据以为推。相反,事物全异,不同类,异类,必定是没有任何相同的属性可以使之归为一类。正如《墨子·经上》所说:

不有同,不类也。

如此,异类事物则不能据以为推。

《墨辩》中依据类同、类异原则作为说的基础,提出了辩说立辞必须具备的三范畴“故、理、类”,提出“以类取、以类予”、“异类不比”、“类以行之”等推类原则,对于运用“说”(推论)的人,给出忠告:

立辞而不明于其类,则必困矣。

荀子对类的认识是深刻而正确的。首先荀子对名、辞、辩说给出了《墨辩》以来可说是最科学的定义:

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辩说也者,不异实名以喻动静之道也。

“名”的定义“期累实”指的是对同类的许多实加以抽象形成关于这一类事物的名。“辞”是将不同实的名联结在一起,其前提、根据必是对不同实的名所表示的事物类之间的关系清楚、明确。这里涉及的事物类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并且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给出正确的“辞”。

“辩说”之产生,在于针对同一对象的名有不同的认识。你说那个动物是牛,我说那个动物不是牛。这当然要加以辩说,以解决牛与那个动物之间是同类,还是异类,以决定谁辩胜。整个名辩学以类为基础,我们从荀子关于名、辞、辩说这些思维形式的定义中也可得到证明。

不仅如此,荀子还说事物“各从其类”,以类相从。故认识了同类事物之理,即知类就可以类推。《荀子·劝学》篇指出: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

物类的形成,一定有其开端。.个人的荣辱必与自身的德行好坏相适应。肉腐则生蛆虫,鱼枯朽必生蠹虫。懈怠傲慢,忘乎所以,灾祸会随之发生。坚强的东西自然被用作支柱,柔软的东西自然被用来捆扎东西。遭人诟骂,必是积怨太深所致。放上好像同样的木柴,总是干柴易先燃烧。平地好像一样,总是潮的地方先湿。草木同类丛生,禽兽成群隐藏。世上万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

既然万事万物区分为不同的类,人的认识也必须遵从即“凡同类同情者”归为一类,用同样的名加以指称、反映。人们必须做到“其言有类”,“听断以类”。辩、说过程中,注意对事物类的区分,事物类界限分明,不产生悖乱,这就可以达到如荀子所说“类不悖,虽久同理”。虽然时间过去很久了,但属同类,必然具有同一的道理,事物同类必有相同的性质与规律。这正是说即推论的基础。

韩非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对类概念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他主张“知类”、“察类”。韩非的论述多采取从反面论述,不是从正面叙述察类、知类的重要性,而是举出任人处事如果不如何就为“不知类”、“不察其事类”。如《韩非子·难势》中说:

夫欲追速致远,不知任王良;欲进利除害,不知任贤能,此则不知类之患也。

王良属速度快、跑得远之类,贤能之人属可兴利除害之类,要想“追速致远”不去任命王良去完成则为不知类,要想“进利除害”却不去任命贤能之人去担当此任也为不知类。韩非在《人主》篇指出,虎豹之强以其爪牙,失其爪牙,必为人所制服。宋君、简公之“势重”即是人主之“爪牙”,君主驾驭群臣而失其“爪牙”,就会身死国亡,因为虎豹失其爪牙与人君之失其“爪牙”属同类之失。而“今无术之主,皆明知宋、简之过也,而不悟其失,不察其事类者也。”无术之主虽知宋君、简公有过错,却不知错在哪里。这就是不懂得宋、简之过的“事类”。韩非的知类、察类思想当然也为了推类,即以类相推。不过这方面偏重于具体事例,而没有理论上的明确叙述。

《吕氏春秋》作为战国晚期的著作,又是集体创作,对于墨家的知类、明故等的继承是顺理成章的。《吕氏春秋·听言》载:

今人日:“某氏多贷,其室培湿,守狗死,其势可穴《韩非子·人主》。

也。”则必非之矣。日:“某国饥,其城郭庳,其守具寡,可袭而篡之。”则不非之。乃不知类矣。

有人说:“某家债台高筑,住房低矮潮湿,看家护院的狗也死了,正好将其室凿个洞毁掉。”这一定遭到谴责。又有人说:“某国正闹饥荒,城墙低矮,守兵武器都少,正可以袭击而夺取之。”这却不受到谴责,这就是不知类。《吕氏春秋》的议论不由使我们想起墨子的主张“非攻”。论述的方法都类似: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同类推荐
  • 演员自我修养(第2部)

    演员自我修养(第2部)

    本书是俄苏杰出的戏剧艺术家K.C.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为日记体形式,主要探讨体现创作过程中的自我修养,其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在历史上被证明了的,通过了试验,被演员职业检验过的东西,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精华所在。不管是国内的北京人艺还是好莱坞的艺术家,都以学习本书为荣。此次翻译的版本是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版本,完全忠实于原著,全面贴切地反映了作者的意图。
  • 石雕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石雕鉴赏及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中国艺术简史

    中国艺术简史

    本书以简明扼要的方式介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史。它的起源、美术观念的形式及在各种文化和政治社会事件影响下的演变。它注重内容的趣味性,使本书成为现代人培养自身文化修养和人格素质的必读书。
  • 课外雅致生活-剪出一纸精彩

    课外雅致生活-剪出一纸精彩

    雅致,谓高雅的意趣;美观而不落俗套。生活是指人类生存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的总和,范畴较广,一般指为幸福的意义而存在。生活实际上是对人生的一种诠释。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价值的体现,实现我们的梦想,带着我们走进先进科学社会,懂得生活的乐趣。
  • 世界著名宫殿(下)

    世界著名宫殿(下)

    这套24卷本的《世界艺术史话》,包括了对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电影等最主要的艺术门类发展历史的介绍和探讨。这套书既力求准确而简要地描述不同艺术门类的历史,又注重突出重点事件、人物和作品,希望能反映当前的学科发展水准,体现最近的研究成果。文字上力求通俗、生动、晓畅,又强调对作品要有较好的艺术分析和准确的评价,全书因而兼具系统性、学术性和可读性。为增强可读性,每本书按照历史顺序提供了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图像资料一百余幅,以收图文并茂之效。同时,虽定位为普及性的大众入门读物,编写者也很注重学术性,对每一个艺术种类的历史,在历史分期叙述的大框架下,力求不但要把人文背景、艺术思潮、流派演变交织在一起。
热门推荐
  • 感谢你出现在我的整个青春里

    感谢你出现在我的整个青春里

    一段承载了温情、伤痛的十四年的时光一场被治愈的青春花开了青禾镇上一群少年在等一场重逢
  • 穿越之皇上的爱妃都很俊

    穿越之皇上的爱妃都很俊

    她是个孤儿,被人领养后培训成了一名杀手,经过各种磨难,成为了杀手组织的王牌,“魅影”是她的代号,她杀人于无形,没人见过她的真实容貌……他是女尊王朝的“四大美人”之一,一身红衣似火只为等让他心动之人;他是药谷关门弟子,一心只为研究医术,可自从遇见了她便乱了心芳……
  • 都市异闻录

    都市异闻录

    松海市惊现联环命案,妖怪一族再度现世。梁朝作为天师后人,在前去苏家救人时意外招惹到难缠妖怪,就此卷入纷争。危机过后,身世之谜逐渐浮现……原来,他才是这个乱世的终结者!打怪升级,舍我其谁!
  • 幽蝶舞之魅影昭

    幽蝶舞之魅影昭

    神魔之战一触即发,神皇征调百万人族加入神军,却将女儿小蝶送往人间避难,并封印了神界和人间的通道。神魔两族的战争如火如荼,高手纷纷陨落,潜伏在神族内部的阴影蠢蠢欲动,妄图颠覆神皇的统治。小蝶在人间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一心想着回到父皇身边。庇护她的神秘老人把她扔到大雪山修炼,她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惊天的秘密。战争,热血,阴谋,反抗,爱情,奇遇……什么是对的,什么又是错的,没人能回答。
  • 独家爱恋:元气少女的霸道校草

    独家爱恋:元气少女的霸道校草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一个月前,她不小心惹上了恶魔池以泽。一个月后,她中了池以泽的计。无奈,既来之,则安之。蓝柠心也就听天由命了。“不许吻我!不许说我是你的女朋友!不许牵我手……”为人低调的蓝柠心说了诸多不许,池以泽却偏偏吃上了瘾。明知,她有毒,却甘之如饴。叫我巫柚啦!我不是个纯洁的孩子!
  • 超级星际狂想曲

    超级星际狂想曲

    人炸了,脑子还在。装个机械身体也就算了,为什么要设置那么敏感?什么?太阳系只是一个小玻璃球?要用人类的脑洞……啊不,意识去拯救银河系?好吧,等我回地球喊人!
  • 花然日记

    花然日记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在探索生命的意思,每个人都想活出自己的精彩,每个人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记那一段闪亮如星的时光!
  • 快穿之男神带我去吃鸡

    快穿之男神带我去吃鸡

    “这是我相公赠予我的发簪!”“小生的花伞还落在你家!”“你是魔鬼中的天使!”新人新文,不喜请绕道,快穿类型,1V1感谢支持!
  • 我的爱很贵

    我的爱很贵

    她有父亲等于没父亲,父亲从来没把她这个女儿捧在手心里疼过。她上大学要自己不断兼职打工交学费,累死累活地养活自己,从来不敢想象爱情会来敲门,却偏偏遇上坏痞又淘气的他。无数次的拒绝就是赶不走他……
  • 重生之英雄辈出

    重生之英雄辈出

    上世纪九十年代,是风起云涌的时代、是一夜暴富的时代、是野蛮生长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P1990时空管理局友情提醒:重生开挂有风险,装逼打脸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