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30200000033

第33章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变迁(2)

可以从多角度划分文化变迁的种类,如自愿变迁与强制变迁、有限变迁与无限变迁、渐变与突变等。从人在文化变迁中的主或从的地位出发,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无意识的变迁和有意识的变迁。

(1)无意识的变迁

在很多情况下,文化变迁的过程都是不自觉的,发动和参与这一变迁的人往往是迫于压力而满足于眼前的利益,并不知道这些应变的措施会带来多么深远的后果,这就是无意识的变迁。

无意识的变迁往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开始于一个偶然的,甚至是细小的事件,以致任何当事人都无法预测到以后纷至沓来的有连锁反应的社会后果。如某种创造灵感或偶然的新发现、文化传播、文化接触都可能导致文化的无意识变迁。在有些情况下,当外来的征服者征服了某一个民族,并且对被征服者的文化进行急骤改革时,往往也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且通常只是出于贪婪的掠夺目的,实际上也造成一种无意识的变迁。

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无意识的变迁,是近代资本主义商品化经济对传统社会的冲击。从19世纪到现在,这个过程已经历了一百余年,其影响所及,已经遍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最偏远的角落;其造成的后果,已经从单纯的破坏旧传统到造成新的民族觉醒。所以我们可以说,剧烈的变迁乃是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特征。

(2)有意识的变迁

在某些情况下,文化变迁也可能是自觉进行的,发动者有预谋、有计划地要改变某些不适应形势需要的文化要素,如改革或革命,则是属于有意识的变迁。历史上的“变法”、“维新”,当代各国的社会改革等基本上都属于此类。随着人类对自我及外部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有意识的文化变迁将会日益发挥更大的作用。

3.文化变迁的途径

关于文化变迁的途径,人类学家常用的术语有文化进化、发明和发现、传播、涵化等。

(1)文化进化(cultralevolution)

文化进化是指一个时间上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累积性和进步性,经由此过程,文化现象便系统地组织起来发生变迁。进化是社会内部的发展引起的,如生产技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社会组织由简单发展到复杂,文化的进化自然会引起文化变迁。

文化进化的观点是进化理论在文化现象上的应用,其重要的理论基础是认为文化也是由简单、原始、粗糙的阶段逐渐发展到复杂、高级、精致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不可避免地发生文化变迁。我们可以把文化看作是一个整体,从而追溯整个人类文化的进化过程;也可以把此文化整体的任何一部分视为一个单位或体系而追溯其进化过程。

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是:其一,文化进化关注的是文化现象,如工具、风俗、制度、观念等,而不涉及一个民族、一个部落或一个国家的文化史的形成。其二,在大体上进化是进步的,但是文化的进化并非进步的同义语;从简单到高级的进化方向也并非一成不变,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倒退现象,但是无论如何,这仍是一个文化变迁的动态过程。

(2)发现和发明

发现和发明是刺激文化变迁的最重要的原因。所谓发现,是指客观存在的、但又不为人知的现象或规律变得为人所知。发明,则是人类利用新获得的知识,在实际上予以运用,并且创造出过去不存在的事物。

发明可以分为两类:无意识的发明和有意识的发明。无意识的发明是事先缺乏预见的,即偶然得到了发明的结果。在人类历史上,特别是在史前时期,很多发明实际上是无意识的小改良多次重复积累的结果。如石器的装柄、陶器的烧制等,均是经历这种过程。这些简单的发明意义重大,正是经由多少世纪人类知识的点滴积累,才会有如今飞跃发展的文明。

有意识的发明是指人类社会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然后设法达到这个目标。在有意识的发明中,发明者的动机,首先出于对社会的需要的主观反映。如20世纪初,亨利·福特看到社会迫切需要价廉物美的家用汽车,于是他便组织了这方面的研究和生产。

在另一方面,发现和发明并不一定就会导致文化变迁,如果某项发明被社会所忽视、所埋没,它就不会引起任何文化上的后果。

(3)传播

除了自身的发现和发明以外,一个社会里新文化因素的出现也可能来源于另外一个社会,这种从其他社会借用文化因素并且将之融合到自己固有的文化之中的过程,就称为传播。在每一个民族的文化中,都有很大的成分是由传播而来,美国人类学家林顿认为这一比例可高达90%。这一点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尤为突出。

传播的模式有三种,即文化散布、直接借用和刺激传播。这三种模式可以单独产生,也可以同时发生于一个社会之中。

文化散布,指经由具有该文化之人的迁移而引起的文化传播过程。经由人这一媒介,某种文化因素得以交流。中外历史上大量的民族迁移现象便是最好的说明。

直接借用,指直接采用另一群体的某些文化因素,通常是物质因素,例如某种技术发明,这是最容易被借用的。历史上,中国造纸术经由中亚远播欧洲,使得各国产生了造纸业,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刺激传播,指某一社会掌握了某项知识以后,刺激了另外一个社会,给对方以灵感和启发,使之也相应发明或发展了类似的文化因素。如我国藏族文字的起源,相传是公元7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以梵文和西域各国文字为参考而创造的。不过,刺激传播产生的结果,并非原型的翻版,而只是一种相似物。

传播的过程包含三个步骤:

第一步,采纳者的文化对传播而来的新文化进行选择。因为并非所有的文化因素都能为其他文化所理解;而且决定一种文化物质是否被人所接受往往是由于其外在的形式,而非其实质涵义。

第二步,该新文化因素被采纳或拒绝。

第三步,如果被采纳,则该新文化因素被传播,并同时被修改;不仅是形态上的修改,还包括其含义及功能。由此,使之和谐地融合于原有的文化传统中。

4.涵化

不同的文化在接触中,常会发生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涵化”主要针对这种变迁过程而言。当有着不同文化的人类共同体进入集中的直接接触,结果造成其中一个群体或两个群体发生大规模的变化时,涵化就产生了。[8]“涵化”概念是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文化变迁途径中的重要概念,受到人类学家特别的重视。

(1)涵化的定义

“涵化”(acculation)为美国人类学家所使用,英国和受其影响的亚、非、大洋洲的人类学家则使用“文化接触”(cultralcontact)一词,与涵化概念相当。最早使用“涵化”一词的是在1880年,美国民族学家的鲍威尔(J.W.Powell),用以指称殖民统治者对落后的殖民地的统治过程中,西方文化对当地土着文化的压倒性的同化过程。早期的涵化研究中,“涵化”一词被滥用,常与“传播”(diffusion)、“采借”(borrowing)、“同化”(assimilation)、“文化接触”(cultralcontact)等词混用,所以其具体指称面目并不清晰,并且与殖民当局的殖民政策需要密切相关。对于涵化的现代研究始于1910年,其学术背景是出于对进化论和历史主义的反驳。此后,对涵化的研究成为人类学家们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经典的“涵化”定义来源于赫斯科维茨(M.J.Herskovits)、雷德菲尔德(R.Redfield)、林顿(R·Linton)联名报告书——《涵化研究备忘录》(1936年)中:“涵化意指来自不同文化之个人所组成的群体,因持续地直接接触,遂产生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所导致的变迁现象。”[9]

这个经典定义,目前已经遭到包括定义者在内的好些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的批评;但是如何准确定义“涵化”,学术界至今也没有达成统一准确的意见。不过,大多数人类学家都同意对该词定义不能过于严格,因为它所涉及的现象极易变化,而且和文化变迁领域中其他术语所概括的现象相重叠。所以,“涵化”一词即指称广义上文化变迁过程的类型,又包括文化变迁过程及其结果。

要进一步认清涵化的研究范畴,应对涵化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区分。“涵化”是从文化的层面进行研究,并不包含心理上的变化过程,因此,它与“濡化”和“社会化”等概念具有明显的区别。“涵化”与传播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又互相区别。一个文化不经过涵化过程,也可从另一个文化那里借用其文化物质,比如通过现代传媒技术就可以迅速地传递信息,并不一定需要两种文化长期的实际接触。

(2)涵化过程中的几种可能现象

取代,即以前存在的特质或特质综合体由另一种特质取代,代行其功能,产生最小的结构改变;

综摄,即各种旧特质混合形成一种新制度,这可能导致大规模的文化变迁;

增添,即增添新的特质或特质综合体,有时会发生结构改变,但有时也不会;

文化萎缩,即丧失一个文化中的实质部分;

起源,即产生新的特质满足变化形势中的需求;

排拒,即因变迁过程十分迅速,以至于许多人不能接受这种变迁,其结果会造成排拒、反抗或复兴运动。

由于上述的这些过程中有一个或若干个过程在起作用,所以涵化的发展可能有几条路线。当两个文化丧失它们各自的个性并形成一个单一文化时,就产生合并或同化。当一个文化丧失其自主权力但仍作为一个亚文化(如一个种姓、阶级或族群)而保留其个性,就会产生结合,征服或奴隶制就是这种情况的典型。灭绝也就是一个文化不断丧失其成员,有的死了,有的加入别的文化,最终该文化不再有任何功能。在适应过程中,变迁仍会继续,但它是缓慢的以“熔化锅”形式进行的。[10]

如果两个相接触的群体,有一个居于支配另一个的地位,那么涵化会显示出明显的单向的进行,即位居优势的群体授予位居劣势的群体新的文化因素。因此,这种不平等有可能引起劣势群体的反抗,从而出现“抗涵化运动”(contra-acculturativemovement),尤其突出的是人类学家称之为“复兴运动”(revivalistmovement)的现象,指的是劣势群体试图恢复自己的生活方式、某些传统文化和仪式,寻回已丧失的原有文化。从消失到复兴的这一文化变迁现象称之为文化恢复。但是,经过复兴的文化只能大体上或部分地保留原有文化的面貌,不会与之完全重合。

(3)涵化研究的步骤

涵化研究的目的,是要揭示在文化接触的情形下,文化变迁的动力。涵化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复原,即把发生接触前的文化体系的特性加以描述,恢复其历史面貌;

研究其接触状况的性质;

对于发生接触的文化体系之间所建立的关系加以分析;研究由于文化体系的结合所发生的文化过程。

名词解释:

文化性文化多样性文化变迁文化进化发明发现传播涵化

思考题:

1.简述文化概念的来源及特征。

2.简述文化变迁的原因及途径。

3.试论述传播与涵化两者的关系。

4.简述涵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现象。

5.如何进行涵化研究?

6.试论文化变迁与涵化的关系。

7.试论文化多样性研究的意义。

8.用你身边的实例说明文化多样性。

注释:

[1]ShrisJenks:《文化》,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8年,23-25页。

[2]李雄华:《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载《求索》2003年第1期。

[3]李雄华:《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载《求索》2003年第1期。

[4]何星亮:《文化多样性与全球化》,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5]吴翠玉:《关于文化多样性问题的思考》,载《发展研究》2002年第12期。

[6]郝时远《寄语新世纪:霸权的终结与民族的和解》,载《世界民族》2001年第1期。

[7]李雄华:《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载《求索》2003年第1期。

[8]哈维兰(W.A.Haviland)着,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68页。

[9]M·J·Herskovits,R·Redfield&R.Linton“MemorandumfortheStudyofAcculturation”,AmericanAnthropologist,vol.38,1936,PP149-152;转旨自芮逸夫主编,《云五社会科学大辞典·人类学》,台北,商务印书馆,2000年,215页。

[10]哈维兰(W.A.Haviland)着,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568-569页。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徐志摩作品集(2)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徐志摩作品集(2)

    昨夜中秋。黄昏时西天挂下一大帘的云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将海天一体化成暗蓝色,寂静得如黑衣尼在圣座前默祷。过了一刻,即听得船梢布蓬上悉悉索索嗓泣起来,低压的云夹着迷朦的雨色,将海线逼得像湖一般窄,沿边的黑影,也辨认不出是山是云,但涕泪的痕迹,却满布在空中水上。
  • 林徽因精品选

    林徽因精品选

    林徽因是我国著名女建筑师、诗人、作家。她的文学创作是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古典主义三者的交织融合,既充满了女性的温柔婉丽,又有学者式的聪慧睿智,同时还隐含了先进知识分子的忧时伤世情怀,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简单与复杂、宁静与喧哗、婉约与雄浑、静态与动态多元化的审美风格。
  • 远眺珠穆朗玛

    远眺珠穆朗玛

    一部多姿多态、品位高雅的优秀文学著作,是享受艺术的美味佳肴,掩卷深思,韵味无穷。
  • 缺席的被告

    缺席的被告

    这是作者从创作出的众多文学作品中遴选出来的精微之作。麻省虽小,五脏倶全,小小水滴照样反射出大千世界。或另人警醒,或予人启示,或馈人雅趣......故事娓娓道来,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另读者欲罢不能。
  • 鸦片罂粟通史:欲望、利益与正义的战争(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鸦片罂粟通史:欲望、利益与正义的战争(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叙述了鸦片物种的传播、扩散到收缩的全过程,及其受到烟草影响,从药品到毒品的转换过程。鸦片作为一种“商品”,长期参与人类贸易。本书是一部不同的人为了不同的目的而不断干预下的鸦片罂粟的历史。
热门推荐
  • 从约战开始的守护者

    从约战开始的守护者

    穿越诸天,只为寻找逝去的记忆,并守护她所珍惜、重要之物,她又将何去何从呢?这是作者第一部作品,也不知好不好,就看着办吧不出意外,小说应该全免费,男主比较后面出约会大作战一一斗罗一一斗破一一神契幻奇谭一一...............
  • 曾经的那些年

    曾经的那些年

    初生的夏被昨日的雨云没努力一整天。灰蒙蒙的光线与生冷的空气飘荡在半空中,遮住眼,让人看不清天空的轮廓。小巷里的扬起的清风吹在身上有种针刺般的冷。风拂在空荡荡的巷弄中,隐隐透出无人的凄凉。秦倾站在两条巷子交汇的点,宁听过往的风声。…………“从今天开始,我每天为你折一个五角星,等毕业那天全部送给你。”…………“我做到了,你就答应我一件事。”…………
  • 帝越九天

    帝越九天

    一个秘密,一个少年,站在巅峰俯视苍生。。。。。。。。。
  • 刀若亘古

    刀若亘古

    红尘如枷锁,世情如牢笼,人生于天地之间,终日奔波劳作、碌碌无为,不能像鸟儿一般自由飞翔、不能像虎豹一般畅快奔走,也不能像游鱼一般无尽潜游!生何其来?亡何其去?在众生眼中再伟大的生灵也终究不能如同日月一般亘古长存。何其悲哉?然而我有一刀,斩破一切,这亘古一刀,这一刀亘古。这一刀便是亘古,这一刀便是永恒。
  • tfboys那一时

    tfboys那一时

    里面是三位女主角看到tfboys走过,就喜欢上了他们。
  • 你是我的星光十里

    你是我的星光十里

    “说!你在打什么主意?”民政局门口,黎月弱弱地举着户口本:“听说今天结婚打九折,不然……”“好。”婚前,黎月以为季司深温润随和又节俭,轻轻松松就能骗上贼船;婚后,男人宛如变了个人,满满的套路看的黎月眼花缭乱!“这个,这个,我太太不喜欢,别的都给我包起来!”“那条街不错,收了,放到我太太的名下!”黎月慌张地攥着男人衣服,看到男人把堪比模特的手指向几个漂亮小孩儿,连忙拼命摇头。“老公,老公!这个不能买……”男人咧嘴一笑,收紧臂弯里的细腰:“懂,咱自己有!”
  • 崆峒玦

    崆峒玦

    她曾是天帝幺女,面对父帝指婚,纵身临渊,告别那些伪善的天界诸神;她也是是稚女之母,烛阴现世,危机关头,为保女儿,不惜以身做饵,与妖龙同归于尽;前世他为昏暗世道的明星指引世人;今生他是大胤盛世的戒尺严治众生;前世的鼎力相助;却换不得今生的白首相携;守几年春秋;梦多少黄粱;依然是那年的她,情深意切;不再是旧日的你,凉薄此生;却说来世轮回;今生这一剑;能否扭转来世的劫…
  •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恐怖谷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恐怖谷

    《恐怖谷》为长篇小说,是系列第七部。叙述的是伯尔斯通庄园主人道格拉斯不幸惨遭杀害,尸体旁边留有卡片,上面潦草地写着用数字和字母组成的字样。道格拉斯临终前和妻子提起一个叫“恐怖谷”的地方,说自己身陷“恐怖谷”,无法逃避这场灾难。福尔摩斯解开了密码,却也卷入一场杀人案中,几经波折,福尔摩斯最终抓获了隐藏在黑暗中掌握众人命运的黑手。小说中所写的平克顿侦探卧底的斗争方法,后来很多惊险作品都有借鉴模仿,即所谓“打入敌人心脏”的战法。
  • 颜色之黄

    颜色之黄

    星际间的风暴学院的优秀学生黄星竟然连续七次考试不及格,还丢了飞船留在地球上?还有记忆的丢失?700年前究竟发生了什么?——既颜色之白之后的又一同一世界观作品,这次可是要上天了哦~
  •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北洋军阀史:皖系

    一看就停不下来的北洋军阀史:皖系

    皖系之所以能够在袁世凯去世后迅速上位,是借由段祺瑞的个人能力,从而占据了人数上的优势,形成了北洋军阀最早也是势力最为庞大的军阀派别。皖系军阀当国期间,段祺瑞提出了“武力统一”,希冀以“统一”作为驱动官兵舍生忘死的救命稻草。但是,先天营养不良、后天发育畸形的皖系军阀,根本无力推动战争机器的前进,“武力统一”没有帮助皖系军阀抵达,反而促成了它的过早衰败,以北洋军阀正统自居的皖系军阀在独断专行中走向消亡。对皖系来说,打破了旧的秩序,却又想要利用旧的秩序维持新的面貌,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