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030200000032

第32章 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变迁(1)

自人类学创始以来,“文化”一直是这门学科的核心概念之一。生物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多样性是不同民族或族群特点的文化表达。与此同时,作为人类适应客观环境的一种手段,文化也随着客观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

一、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1.文化概念的来源

文化本身是一个历史概念,要了解文化的概念,必须先了解文化概念的来源。

据英国学者克里斯·简克斯(ChrisJenks)的研究,文化概念的来源有两个传统:一个是从亚里士多德到洛克(JohnLocke)、维柯(GiambattistaVico)、屠格(Tung)和边沁(JeremyBenthan)的哲学传统,另一个是从柯立芝(Coleridge)到卡莱尔(ThomasCarlyle)和阿诺德(MauhewArnold)的文学传统。前者充满思辨的色彩,后者充满了浪漫的情调。概括起来,文化概念的起源有四个方面:

(1)文化为一种知识,或认知的范畴。文化被理解为一种普遍的心态,其中包含着完美的理念,即对于人类个人成就或解放的目标或渴望。我们在柯立芝、卡莱尔,以及后来的马修·阿诺德等浪漫主义文学及文化批评作品中,最能清楚发现其根源。

(2)文化为一种更包容的与集体的范畴。文化代表着社会中知识与/或道德发展的状态。这个立场把文化与文明的概念相连,是由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所启发的,后来则由一群现被称为“早期进化论者”,并为人类学研究先驱的社会学家所接收。这种观念将文化概念纳入集体生活的领域,而非个人意识层面中。

(3)文化为一种叙述与具体的范畴。文化被视为任一社会中艺术与知识作品的集合体,这几乎就是日常用语中的“文化”一词,并且蕴含独特性、排他性、精英主义、专门知识与训练或社会化过程等意义。包括一种对文化牢不可破的既成观念,视文化为人造的、经过沉淀的象征物。

(4)文化为一种社会范畴。文化被视为是一个民族的整体生活方式,这就是文化的多元论,并隐然有民主意涵的观点,现在已经成为人类学关切的领域,而在较地区性的层面上,也是文化研究的关注重点。[1]

2.文化的定义

我们曾经介绍过人类学之父泰勒给文化下的定义,除此之外,许多学者对文化有着自己的理解。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A·克鲁伯(A.L.Kroeber)与C·克拉克洪(C.Cluckon)就已经在各种人类学的文献中收集到数以百计的文化定义。在当代人类学中,文化的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从行为角度所下的定义和从认知角度所下的定义。

(1)从行为角度下的文化定义

从行为角度下的文化定义包含着行为、感性与物质三个主要方面。行为的要素指人们如何行动,尤其是那些与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的行动;感性包括人们的世界观,以及一切人类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行为方式与准则;物质则是指人类所生产的物质产品。有代表性的是:罗斯曼(AbrahamRosman)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的研究又要以整体、整合的总的生活方式为研究重点,它包括对人类行为,人类制造的物件以及人类观念的研究。在总体上,文化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演变的,同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又存在着前后阶段上的连续性。霍华德(MichaelC.Howard)认为,文化本身是一种习俗性的态度,按照这种态度,人类群体学习如何协调其行为,思想及其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

(2)从认知角度下的文化定义

从认知角度来界定文化,它认为文化是由抽象的价值观、信仰,以及在人类行为背后的对世界的感知所组成,而所有这些又都为某一社会的全体成员所共同享有。文化是以语言为中介通过学习而得的,学习的作用大于生物遗传。文化各个部分在功能构成上将组成有机的整体。人们用文化来解决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文化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提供有序的生存方式;同时它具有应变的能力以适应新的环境。如:美国人类学家哈维兰(WilliamA.Haviland)认为,文化不是可见的行为,而是人们用来解释经验和导致行为,并为行为所反映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上述种种关于文化的定义都十分学术化,最近一位法国学者给文化下的定义十分形象,他说:“文化就是坚如磐石、持久不变的整体,将个体裹入其中,个体间维系着特有的联系。”[2]

3.文化的特征

作为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文化是共享的

文化是为一个群体内人们所共享的一系列观念、价值和行为准则。通过这些观念、价值、准则,一个集体内的每一个成员就可以知晓自己应该在群体内有怎样的行为,由个人组成的集体也就有了大家可以同时理解和接受的共同行为标准,并预知在特定环境下人们相应的反应。虽然文化是为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所共享,但在认识特定社会的文化时,我们却不能将所有的文化因素等量齐观。按照当代人类学家的看法,在构成社会文化的各种因素中,性别、年龄、社会的亚文化等都是占有核心地位的要素。

[2](法)P·M·得法尔热:《国际社会与文化多样性》,载《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104页。

(2)文化是学而知之的

文化是人类学习的结果,而学习则是由生物在一定环境背景下的经历所积累、演变而来的行为。所有的生物有机体都有学习的实践,然而没有任何生物具有人类这样巨大的学习能力,也不像人类要如此多的依赖学习以求得生存。林顿(RalphLinton)把文化视为人类的“社会性遗传”。文化由一代人向下一代人传递的过程叫做“濡化”(Enculturation)。通过濡化,人们学到了满足其生物性需要的恰当方式。

(3)文化基于象征符号

人类学家怀特认为,所有人类的行为起源于对象征符号的使用。艺术、宗教以及货币都与象征符号的应用有关。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符号是语言——用字词来代替实际的客观事物。萨皮尔(EdwardSapir)认为,语言是纯粹属于人类的非本能的交流观念、情感、期望的方式。这种方式通过受意志控制而产生的符号体系表现出来,因而人类能够把文化一代代传递下去。

(4)文化是整合的

为了比较和分析,人类学家习惯于将文化分为许多具体的成分,但这种区分带有随意性。当人类学家观察文化的一个方面时,不可避免地也要涉及文化的其他方面。文化的所有方面在功能上相互关联的趋向称为整合(Integration)。我们假定文化的各个方面必须时刻处于完全的和谐状态,恰如一台机器,所有的零件都要各在其位,机器才能转动。一种文化中任何一部分的变化经常引起其他部分不同程度的变化。

二、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生态系统的显着特征

文化既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又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或族群间区别的“遗传基因”。因此,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或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都有自己独具的文化特色,这就形成了人类文化多样性(culturaldiversity)。

文化多样性,反映了人类各具特色的文化共存共荣的事实,是人类文化生态系统的显着特征。有的学者论述文化生态系统时就分析说:在文化生态系统中,构成人类各族群及各社会阶层呈现出各自的独特性,并且其全部独特性构成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这就是文化生态系统的“文化多样性”。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1年9月11日通过的《文化多样性宣言》所指出:文化多样性是指“文化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地方具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2]

2.从生物多样性到文化多样性

人类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启蒙得较晚,甚至是由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diversity)的严重丧失,关系到生命能否在地球上持续存在的根本问题,从而引起世界各国有识之士的关注和行动之后,才引发了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关注和讨论。因为在讨论中人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如果说生物多样性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地球生物圈与人类延续的物质基础,那么,文化多样性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证地球生物圈与人类延续的精神基础,两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多样性宣言》中庄严宣称:

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应当从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利益考虑予以承认和肯定。[3]

3.保护文化多样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民族文化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保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引起了人们对保护文化多样性问题的关注。何星亮认为人类之所以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原因在于:

(1)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2)文化多样性是各种族各民族交流、创新和创作的源泉;

(3)文化多样性是民族平等和保障人权的基础;

(4)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它可以造福于子孙后代;

(5)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具有相对性,没有高低、优劣之别。[4]

当前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一样处在危机之中,主要表现一是语言种类的减少,作为文化载体和表达文化的语言在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还有8000种,而现在只剩下6000种了。二是文化的统一现象,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挑战,某些西方大国在世界上推行它们的文化理念,以达到强势文化一统天下的目的,就使得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弱小民族的文化处在危机之中。[5]

在这样的背景下,认识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思想的一次飞跃。正如郝时远所说:“文化多样性观念的出现,是世纪之交国际社会观念变革中最重要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是全人类的一次思想解放,它所针对的正是千百年来帝国霸权消灭多样性所造成的后果,它所批判的正是将文化差异放大为‘文明冲突’的西方文明观”。[6]因此,保护文化多样性有着重大的意义,其有利于解决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价值冲突,使之更好地相互交流和借鉴,在接纳现代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保持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一种既适应现代要求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因此,保护文化多样性,就要提倡文化共处和特色储存的政策,确保属于不同文化特性的个人和群体的和睦关系,理解、尊重、承认和肯定各民族及其文化,并且给予每一种文化存在、传承和发展的平等权利,这是促进各民族文化发展,实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7]

三、文化变迁与涵化

1.文化变迁的原因与动力

“文化变迁”(culturechange)指的是任何足以影响文化内容或文化结构的变化。文化既然是人类适应客观环境的一种手段,那么当客观环境改变时,文化也会随之改变。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人类文化的后天习得性,乃是文化变迁的基础。文化变迁的原因,宏观地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内部因素,社会内部的变化引起的;二是外部因素,由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的改变等而引起的。这两个因素通常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具体来说,引起文化变迁的有发现和发明、传播、涵化、革命等诸多因素。只有当个体对环境的新文化所作出的新反应方式为群体普遍接受时,才能认为文化已发生了变迁。

文化变迁的原因如此之多,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文化变迁的根本动力呢?有的人类学家把变迁过程当动力,或者只注意外部的影响,而忽视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文化变迁只有根据他们的生产关系的一定历史结构才能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由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物质的、精神的等等因素之间交互作用而构成的合力系统;经济条件是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其他因素都是通过这一主要因素起作用的。

2.文化变迁的种类

同类推荐
  • 青春韵语--心絮如歌

    青春韵语--心絮如歌

    本书是散文集,分为教育之思、亲情之树、校园思绪、读书感悟这四部分的内容。捡拾自己的珍珠,编织美丽的项链;堆积自己的沙堆,建筑宏伟的大厦。石老师用心感悟教师的苦乐,讲述教育的丰富和幸福;用心感悟生活的甘甜,书写着生活的丰盈与美好。把文学融入教学,让教学中充满文学的气息,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努力的方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 熟悉的陌生人

    熟悉的陌生人

    作者获茅盾文学奖后的第一本新书。也是作者真正意义上的首部散文集。可谓集才华、才气于一身的智性写作。全书分为五辑,“读与评”“讲与说”“问与答”“序与跋”“人与物”,精选了近年来作者在一些重要论坛的精彩演讲,与批评家、记者的深刻对话,自言自语的序跋,影响至深的一些人与事。其中包括茅奖热点《应物兄》的答记者问,披露写作秘闻与内幕,颇有看点。李洱多年致力于写作技巧与文学理论研究,拥有渊博的学识修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其散文焕发出一种智者的风貌,令人回味。此为“小说家的散文”丛书之一。
  • 杰出孩子最喜欢读的感人故事

    杰出孩子最喜欢读的感人故事

    本书收录了来自师友亲朋以及陌生人的感人故事,彰显人世间的真情感。
  • 诗话人间

    诗话人间

    该书由诗人趣闻、美丽乡村、大江南北、海外留痕、四时览胜、历史回眸、茶余品醇、往诗烟尘、诗余散存、花月当春共10个篇章组成,收入600余首诗计22万多字。该书是一部蕴含着厚重历史感与强烈现实性的诗集,内容包罗万象,笔触清新隽永又不失睿智,典雅大气又个性鲜明,充满对世界、历史以及人生的多方面思考。诗人以中国古典诗词生生不已的韵律和美感,畅游古今,写意生活。可谓是作者亲历生活、感悟人生的点滴真情实意汇聚。该书的主基调豁达、浪漫、严谨、深邃。
  • 终站之前

    终站之前

    作者在生命暮年,在与癌症面对面的搏杀中,对人生、生命和亲情有了很多不一样的感悟,这部自选集可说是一生的回顾和总结。作者乐观地在人生“终站”之前忆双亲友朋,细说往事,读者可窥其一生意趣心志,也可感受到作者豁达、独立而坚韧的品质。
热门推荐
  • 钢铁迷宫

    钢铁迷宫

    现代都市就像是一座座钢铁迷宫,到处充斥着各种让人迷失的欲望,有的人走了进来,却迷失了自我,不择手段,背叛了人性,最终找不到出路;有的人却把持本质,在这物流纵欲的迷宫中固守自己本心,最终走了出去。洛鸿自海南到哈尔滨逃避失恋,在哈尔滨的生活和工作途中相逢各色不同的美女,都能保持自己本性和初心,不被欲望迷失,最终找到自己的生活和爱情。感谢腾讯文学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貌美如花三姐妹:昙花

    貌美如花三姐妹:昙花

    柳迦柔的《昙花》描写了三个胞胎姐妹罗婉约、罗美娜、罗婉约貌美如花,三人同在一所大学的不同专业读书,嘉妮温顺柔和,美娜倔强顽皮,婉约含蓄内向,三姐妹只要在校园里一出现,就会引来无数男生的瞩目。在参加一次同学卢子仪在五星级大酒店举办的生日party时,本来自豪的三姐妹却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使她们对金钱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从此,开启了不同的人生……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
  • 格兰贝的年轻人

    格兰贝的年轻人

    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获奖作品,“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不惧时间的考验”。作家凭借《格兰贝的年轻人》先后斩获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爱尔兰文学鲁尼奖和英国《卫报》首作奖。小说描写了爱尔兰小镇青年的生活和故事,其中的残酷青春,在现代年轻人心中激起涟漪。《格兰贝的年轻人》具有成为经典的所有标志,他的故事是对心脏的一下重击。《格兰贝的年轻人》这部由六个短篇小说和一个中篇小说组成的故事集,带领读者在当代爱尔兰经济繁荣后又陷入衰退的时期,走进一座虚构的乡间小镇格兰贝。在这里,年轻人主宰了小镇的生活。年轻的车手在乡间小路驾车追逐;恋人们在午夜的林间游荡;酒吧午夜关门后,少男少女犹在冷风中踯躅不去。有人为爱作最后一搏,有人撒下情网也有人陷落,有人伤害也有人报复,有人独舔伤口,有人黯自神伤。巴雷特笔下没有牧歌般的青春剧情,他的故事里有情欲、暴力、死亡,但他同样不回避平凡、软弱、纯真、善良。你会看到年轻人的血气方刚和恣意妄为,随后是成长的裂隙与伤害,再到青春的挫败与死亡,最后是怅然回首。
  • 昨夜雨霏霏

    昨夜雨霏霏

    [花雨授权]她,是都市中万事随心的骄女;他,是她青梅竹马的美梦,可是为何会有一次又一次的逃避?他,是深沉俊朗的花花公子;她,是他心中惟一的至爱,可是为何会有的背离?经历心灵的涅后,对每个有爱之人袒露动人的微笑……
  •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袁腾飞讲先秦·战国纵横

    本书讲述了战国七雄,各国兵争舌战,风云际会,政客过招。奇招、绝招、阴招、险招令人眼花缭乱,大战、小仗、明争、暗夺令人目不暇接……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中国又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段。袁腾飞以其独到的“史话体”,为我们轻松解读华夏文明的起源、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
  • 王源,我们的遇见

    王源,我们的遇见

    宋若汐,父母和王源的父母是非常好的朋友,在5岁那年认识比她大了几个月的王源,8岁那年,她答应要嫁给王源,一起叠了四叶草,二个人青梅竹马,温柔善良,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了王源,妹妹宋若琪在她12岁那年由于某些原因被送出了国,一路走来,她和王源经历了许多,有情人,是否终成眷属………………
  • 大卦师之大小通吃

    大卦师之大小通吃

    风流张扬的天下第一赌棍秦川,遭人陷害,一夜之间沦为阶下囚,偶遇神棍得真传,且看赌棍如何变神棍,美女在畔,大权在手,成就大小通吃之伟业!求票票,求收藏!小弟新书《无烬之门》已上传,急需各位支持!下面有直通车!有兴趣的朋友去看看吧~
  • 太极宝印

    太极宝印

    古耶宗门平凡弟子王岗,因遭到同门嫉妒排挤,被推下悬崖,却因此意外获得至宝太极宝印,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 男生一号肖小笑

    男生一号肖小笑

    本书是快乐少年第四辑之整蛊校园之一,是一部全面反映小学生校园生活的小说,生动有趣描述了小学生的成长经历,肖小笑,“铁三角”中的老大,班长,学习好,头脑灵活,是谋划把老师搞掂的主谋,还有“铁三角”中的唯一女生田田和军师范弥胡,当严肃可爱的老教师石老师碰上这群捣蛋鬼时,她该如何接招?本书生动,幽默,情节简单,适合广大青少年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