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50800000005

第5章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5)

明代皇后的常服,在制度上也规定得十分考究,大致为凤冠、霞帔、玉带。清代皇后冠服并无严格的礼服与常服之分。皇后有朝冠、吉服冠。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朱纬。

冠上的饰物为凤、珍珠、猫睛石、金翟。皇后的朝褂有三种,朝袍有三种,还有龙褂两种,龙袍三种。朝褂为石青色,绣龙、万福万寿文或八宝平水。朝袍为明黄色,领分冬夏加绿,冬用貂绿或海龙绿,夏用片金绿,袍上绣龙、五色云和八宝平水。龙褂石青色,龙袍明黄色。服朝服时挂朝珠之盘,即东珠一盘,珊瑚两盘。

后宫皇后以下各有名分的嫔妃都有规定的服饰等次,她们都属于内官,在制度上占一席之地。

中国古人十分讲究女性的修饰,“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妇女修饰容貌之事被提升为必须遵守的社会道德。《战国策》的作者又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修饰容貌不仅以情感为动机,也被理义所认定和推动。其实爱美是人特别是女子的天性,也是本能。即使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困妇女,稍有些钱就要买一包胭脂,而贵族妇女每日对镜梳妆是她们最乐意的必修课,至于皇宫中的女子,当然是最有条件打扮的。

古人对奇装异服的爱好远远超过今人对他们的估计。上至君主也不乏对奇装异服的闲情。

战国时的君主居然充当过服装潮流的带动者,例如邹君喜欢冠系长缨,不久,身边的人以及百姓都系上了长缨;齐桓公喜欢穿紫色的衣裳,结果全国人都争相服紫,导致紫装涨价,有人想用五件素衣换一件紫衣而不可得;楚文王喜欢戴獬冠,转眼间楚国上下纷纷效仿。以上事情令君主们十分为难甚至恼火,他们只愿独享自己喜欢的东西。汉唐以来,百姓不敢再效仿皇帝的服装式样和颜色,但皇帝却禁不住拿来民间的式样自己用,像朱元璋这样勇略俱全的皇帝也经不住民间异服的诱惑。朱元璋六十四岁时微行到神乐观,见路上有人头裹网巾,觉得这种式样颇好,第二天他就下令地方官推行网巾。之后,朱元璋在后宫也享用上了网巾。

女性求美求异的意识更浓。几乎每代都有流行发式和面妆的起落,潮流的源头多是宫中和京城中。东汉桓帝时,京城洛阳流行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所谓愁眉即细而弯的眉;啼妆是在下眼睛边薄施胭脂,似刚哭过;堕马髻是发髻倒在一边;折腰步是腿和身体不在一条线上;龋齿笑则是象牙痛般的笑。这种流行妆起自于当朝外戚梁冀的夫人,后来风行全国。古代文人对于女子趋从流行妆很注意,他们发现女人们在仿效中还添油加醋,如城中流行高髻,则四方高一尺;城中流行广眉,则四方眉长半额;城中流行宽袖,则四方几乎将一正布全披在身上。妇女们对宫中式样的兴趣极浓,甚至不加分辨一意仿效,如楚王好细腰,宫女们竞相节食,传播开来,倾国的妇女都面呈饥色;唐僖宗避难在成都,因为时值非常时期,宫女们为了紧急应变而简化了髻的打法,只在头顶系根丝,发式与囚徒相似,故称囚髻,未料到成都的妇女们也随之打上了囚髻。这种流行意识恐怕古今皆同,没有什么奇怪。

宫廷发式的花样

宫廷女性的装饰可作古代女子装饰的代表。中国古代男女的头发都是在头上打髻,不同的是,男子打髻就是束发,然后要加上冠、帽、巾、帻,而女子很少戴帽,靠髻的式样变换发型种类。在女性修饰中变化最多的就是发髻了。古代女很重视发美,发美是美色的一个显明标志。汉武帝第一次见到歌女卫子夫,就被她的美发吸引住了,“上见其美发,悦之,遂纳于宫中。”东汉马皇后初入宫时,以绝好的一头秀发令后宫粉黛一一失色,她的头发多而黑,做四个大髻后仍有余发。同样,陈后主的宠妃张丽华也是以秀发夺人之目的。

宫中后妃以及社会的贵族妇女喜梳高髻,以示尊贵,而属于宫婢类的宫女则梳如牛羊之耳般的双髻。高髻在梳妆上比较复杂,如没有别人合作(后、妃有服侍梳头的宫女)很难梳成。

宫中有时规定或限制何种身份的女子梳何种髻,但髻的式样变化多端也难以归类。古代文献中记载的宫中发髻名称繁多,如无实物便难以想象其形制。

秦始皇诏令皇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又令宫女在夏天梳黄罗髻;汉高祖令宫人梳奉圣髻;汉武帝令宫人梳二十鬟髻、堕马髻;汉灵帝令宫女梳瑶台髻;魏文帝令宫人梳百花髻、芙蓉归云髻;梁武帝令宫人梳回心髻、归真髻;隋炀帝令宫人梳朝云近香髻、归秦髻,奉仙髻、节晕髻。唐宫中的发髻式样更多,名称足以让人眼花缭乱,如半翻髻、反绾髻、乐游髻、双鬟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闹归妆髻等等。上述各种宫妆发髻应是皇帝们所喜好或者亲自设计、定名的,其中大部分令人无法知道它们的形状。

从下述灵蛇髻的故事中,令人也许能够能够领悟到古代女子发髻种类之多的缘由:魏文帝的甄皇后梳的发髻式样一日一换,据说她每天都见到一条口含赤珠的绿蛇,绿蛇以盘卷的姿态向她传授髻的各种梳法,因此甄皇后的发髻每日更新,称为灵蛇髻。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人们仍可据此推测发髻是可以任意盘结的,只要能够固定在头上。

为了固定头发并显示头发的茂盛,古人发明了假髻,假髻是用别人的头发或自己以前剪下来的头发,做成需要的形状,衬在打髻者头发里面,做成耸而不乱的髻。古人对头发的重视过于今人,曾专设髡刑,以剃光头发作为对犯罪者的处罚。髡下来的头发估计被秃发的男子取走或用来做女子的假结。夺人美发的事也曾发生,如鲁哀公在城上见到一位美发的女人,便派人把该女子的头发剃下来,做王后吕姜的假发。假髻被编入《周礼》中,叫做“副”,规定为王后行礼时的头饰。为了固定头发,也可使用纟丽绦或丝线(带)缠缚,如飞天髻,需要三个大鬟髻耸起而不塌下,就得借用丝带缠缚。由于有了技术手段,高髻在东汉以后成为常见的宫中发式并波及民间。

高髻的许多种类,除了通称的高髻外,今人可推知形状的有:飞天髻、望仙髻等。飞天髻十分浪漫,始于南北朝,一直至明朝仍流行不衰。飞天髻显然和佛教信仰有关。起于唐初而盛于武则天时的螺髻,也是系于佛教信仰,据说释加佛的发型就是螺髻。望仙髻的梳法与飞天髻相似,打两股环状髻耸于头上,如望仙人来临,形状不如飞天髻飘逸。唐玄宗时宫女们均爱梳望仙髻取媚于玄宗。惊鸿髻起于曹魏宫中,延至隋唐,其形状是鸟欲展翅的瞬间姿态。唐宫中流行的抛家髻十分美观,两鬓蓬松向后拢,好似两鬓抱面,头上做成椎形的朵子。

与抛家髻相似梳法稍有不同的是半翻髻。宋宫中盛行朝天髻,与翅角望仙髻的不同处是前高后低、前圆后椎的两个实髻。

凡宫中盛行的各种高髻在梳法上都有所讲究。

今人所喜闻乐见、经常出现在屏幕、画页上的古装青年女子发式是古代宫中及民间常用的发式,即用本身头发分作两股,在头上盘成一个不大复杂的形状,下成两束垂于耳后或成一束垂于头后、或加垂长的两髻。

明清两代宫女发髻并无多少创新。清末慈禧太后喜好新式发髻,或梳双髻上竖,或梳双垂后如燕尾形,这种梳法和式样古代早已有之。

鬓式与鬓饰是美发的重要部分。最简易的长鬓是不将鬓发梳上去,而垂于耳前两侧,随风飘逸。鬓上一般插戴各种花和宝钿花钗。魏文帝时的宫女莫琼树创造了一种传奇氏的蝉鬓,因此得宠于皇帝。蝉鬓“望之飘渺如蝉翼”,如果不借助某种材料,是无法随意梳成的,估计是用一种胶类物质涂在鬓上,使之薄而齐,定型拢成蝉翼状。后世皇后的礼妆两博鬓,也许用了类似的方法。缓鬓是宫女们常用的鬓式。

鞋的历史

鞋的历史,已相当久远。古称鞋为革沓(音榻)革及(音洒)或履。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即出现了兽皮缝制的最原始的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已有履字。《诗经》上“纠纠葛屦,可以屐霜”里的“屦”,就是一种比较简陋的用麻、葛编成的鞋。

古代穿鞋还成为一种等级标志。在奴隶社会,草鞋是奴隶主贵族穿的,奴隶只能赤足,天冷了,才允许用棕榈叶裹脚。古时的官员穿夫子履,贵妇人穿珠履,老百姓穿木屐或布鞋。

每一种鞋,都有自己的历史沿革。

在古时,在最隆重的礼仪上,脱去鞋才算恭敬。萧何是西汉的开国元勋,高祖给他“赐剑履上殿”,大约是平常得解除佩剑,脱去鞋子才能上殿晋见皇上。在外国,人们曾用脱鞋子的方式来表示对上帝的尊敬。据《圣经》载,上帝出现在摩西面前时,摩西就脱下鞋子,赤足走路,表示自己在上帝面前的谦卑和虔诚之心。后来,信徒们必须脱下鞋子进圣殿朝拜。

皮靴是战国时孙膑发明的。孙膑被庞涓敲碎了膝盖骨后,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帮”,然后缝成高皮靴。孙膑就穿着这种皮靴乘车指挥作战,打败了庞涓。中国历史博物馆里珍藏着一双2000余年前的皮靴。

但在南北朝以前,汉人着靴之习尚不通行。周武王伐纣,即穿鞋踏上征途。战国时期春申君的3000宾客中,第一等人穿的鞋子是珠子嵌的。这与当时建筑及交通工具有关,其时房屋内铺席,出门坐车,尚不觉穿鞋之不便。魏晋以后,木履流行;六朝末期,南方士大夫生活更是浪漫,其木履之底加上了高跟。

隋统一后,又将袍褂改作通行的装束,自此,不论礼服或便服,皆穿靴子。只有在家闲居时才着鞋。

但到唐朝,又一度在正式的朝服上规定,皇帝是白袜黑鞋,大臣为红袜红鞋,而平常才穿靴穿袍。

清朝时,穿礼服或公服(指袍褂)时,须着靴。

鞋子是地位的象征

鞋子是人们日常穿用的东西,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稀奇。但我们可能见过有穿衣服、戴帽子而没有穿鞋子的半开化部族,却从来不曾见过有穿鞋子而不穿衣服、戴帽子的社会。可见鞋子是有帽子以后,文明社会的产物。在中国,戴高耸羽冠或帽盔的风气,可能是为顺应大规模的战争,为指挥战斗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最早有羽冠的图案见于良渚文化的石斧,鞋子的穿用既然在帽子之后,大约就不会早于公元前2800年了。

一般人想到的鞋子的最初功用,大概是可以保护脚不受到伤害。但事实上人和其他的动物一样,脚本为走路而生,皮肤自会硬化,不会轻易受路上石块的损伤。人类已经几百万年赤脚走路,不会突然为此目的而兴起穿鞋的念头。那么到底是基于什么的需要,人们才开始制作鞋子的呢,相信很多人有兴趣知道。

鞋子是衣饰之一,衣有美化的作用,是不是穿鞋子可以看起来漂亮些呢,但是鞋子穿在脚底下,地位非常的不显着。尤其在人群中,根本看不到鞋子的样子。半开化民族对身体的各部位经常作种种的装饰与纹饰,就是少有把注意力放到脚下的。譬如留下很多的雕像和图像的中南美洲的玛雅文化,以及非洲北部的埃及,他们穿戴过分夸张的帽子、珠宝,就是不穿鞋子。可见鞋子并没有装饰方面的大用途,不会因之而创制。

衣服还有政治上的作用,它可以作为某种地位的表征,鞋子似乎也可以达到此目的。但是鞋子所在的地点太不显着,材料也不珍贵,恐怕不会只为此需要而创造出来。

鞋子的另一个基本作用是保持脚的干净。很可能是对某种特殊场所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

这倒是适合古人的心态,而且也算是一种新的情况和要求,值得考虑。

很多商代的文字和雕刻作品,都反映中国人有跪坐的习惯。甲骨文有一字,作一人跪坐于草席之上,反映有跪坐于席上的风气。如果穿鞋子而坐上席子,就会脏污席子。对自己,对他人都会带来不便,因此有脱去鞋袜的要求。《礼记》曲礼,“侍坐于长者,履不上于堂。解履不敢当阶”。连上堂也要有脱鞋的情况。

某些场所若不脱鞋袜,在当时会被认为是种大不敬的行为。如《春秋》哀公二十五年,“卫侯为灵台于藉圃,与诸大夫饮酒焉。褚师声子袜而登席,公怒。辞曰:‘臣有疾异于人,若见之,君将壳(吐)之,是以不敢’。公愈怒。大夫辞之,不可。褚师出,公戟其手,曰:

‘必断而足’”。卫侯咬牙切齿,誓言要砍断褚师的脚,可见严重的程度。

《释名》衣服,“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复其下曰舄。舄,腊也。行礼久立,地或泥湿,故复其末使干腊也”。在没有发明鞋以前,人们一向习惯行走于朝露上,没有必要为了保护脚受潮湿的侵蚀才发明鞋。笔者小时候赤足上学,只有在开学仪式等有限场合才穿鞋。因此很可能行“礼”的目的才是创造鞋子的真正原因。其演进的经过,大概可作如下的假设。

保持庙堂等庄严所在的干净是很多社会都有的习惯。现今还有庙堂是要脱了鞋子才许进去的。很可能起先在进入庙堂之前,有洗去足上污秽,以免侮慢神灵的习俗。甲骨文的前及湔字,都作一只脚在盘中洗涤之状。前之有前进、先前等意义,可能于上堂行礼之前要洗脚的习惯。

临时洗脚恐怕有点匆促。为了方便起见,后来就事先以皮革包裹已洗干净了的脚。于行礼时才取走皮块,以保持脚的干净。为行礼的目的,避免污秽神圣的庙堂才是新的情况,需要新的应变措施,才有以皮块包裹脚的动机。此临时的皮块就慢慢发展成缝制的鞋子。用不同的材料缝制,至于在鞋子上增添装饰的花样,则又是更晚以后的发展了。

后来大概觉得赤足行礼不雅,就缝制袜子。故《礼记》少仪有,“凡祭于室中堂上,无跣。燕则有之”。行礼要雅,故需要穿袜。宴会要求舒服,故脱去鞋袜。

在古代,参与礼仪是绅士们才有的资格,故穿用鞋子的也一定是有地位的贵族。

从文字也可以看出其着重穿鞋者身份的创意。古人称鞋子为履或屦。“履”字的西周字形作一人穿着一只如舟形之鞋子状。但是此人绝不是平民的形象。它特别强调穿鞋者的具有眉与目细节的头部形状。鞋子穿在脚下,与高高在上的头根本扯不上关系。创字者不嫌麻烦地把头部的特征描画出来,一定是为了要表现穿鞋者是何种人的服饰,否则画个简单的人形就够了。

履字所表现的穿鞋人可能是个主持祭祀的巫师,脸上还有化装。一如夏字,大概是作脸部有化装的巫者在舞蹈的样子。夏天经常闹干旱,需要巫师跳舞求雨,故以巫师跳舞的形象代表炎热的夏季。巫祝在古代属于贵族的行列,主持礼仪是他们的职务,最有需要踏进庙堂庄严圣地的是他们,因此他们是最有可能首先穿鞋的人,其次是有机会参与礼仪的贵族。

汉族发式

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古代汉民族,深知先贤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毁伤”的训诫,所以,无论男女都蓄着长发。只有犯人因受惩罚的缘故,才被剃去须发,名之“髡首”。

虽然,头发不能毁伤,但发式却常有变化。

同类推荐
  • 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怀

    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怀

    本书是由四篇研究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巴蜀情怀的专题论文组成的,将宋代文人及其创作放在巴蜀文化背景下来考察,以期诠释出宋代文人的巴蜀情怀,勾勒出作家笔下描绘出的巴蜀山川风貌、名胜古迹、风土民情。
  • 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本书从人类与美术的起源始笔,以介绍西方美术数千年发展史中的三次高峰为重点,连成一条脉络清晰、起伏不断的中轴线,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十九世纪这三次高峰时期的整体美术面貌、画家与画派、杰出作品、创作技术、风格演变等,均作了系统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同时对高峰间歇期的中世纪,十七、十八世纪以及苏联和美国的美术,也给予了简明扼要的评述。本书专列现代派美术一章,全方位地探讨了形成的原因,对各流派作了全面介绍。
  • 骨鲠处世:吴云讲陶渊明

    骨鲠处世:吴云讲陶渊明

    全书分作两大部分:一为陶渊明研究的散论,涉及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陶渊明的政治态度、陶渊明的思想矛盾、陶诗的艺术风格、陶文的艺术性、《饮酒》诗初探、《拟古》诗浅论、《咏贫士》论略、《闲情赋》散论等内容;二为百年陶学史。它为陶学研究者提供了较全面的观点和重要资料。文字雅俗共赏、深入浅出。
  • 论女性

    论女性

    《论女性》一书是19世纪法国著名历史学家米什莱的作品。在米什莱的早期作品中,贞德代表了以救世为天职的女性,米什莱希望借贞德这一形象呼吁法国人民热爱祖国;在女性研究中后期,米什莱的关注力转向家庭及家庭中的女性,此时的女性开始回归家庭,通过母性照顾丈夫和孩子,并与丈夫一起构建和谐的家庭;米什莱把亦男亦女视为理想的性别,把兼具男女优秀品质的人视为完整的人,男性与女性应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各自的特质,并相互学习对方的优点相互合作。本书即米什莱女性观的集成作品,既充分表现了米什莱的女性观,又展现了19世纪浪漫主义背景下的女性状态。
  • 上元之期:元宵节(文化之美)

    上元之期:元宵节(文化之美)

    元宵节又称灯火节,在南北朝时,灯火十分盛行。正月十五闹花灯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气洋洋的气氛,被人们称作良辰美景。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成群结队徜徉灯市,来领略“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的节日氛围。
热门推荐
  • 墨池书界

    墨池书界

    浮生入易,画难成契,存在即我所立,或宇宙原理,或墨池绮丽。——执,《书界玄梦鲤》
  • 郎才女貌:红颜尚书傻公主

    郎才女貌:红颜尚书傻公主

    意外穿越,她成了一个不受宠的公主,身负累累血仇,一朝有女终长成,一笑倾城,谁的心迷失在梅林深处?仗剑高歌,谁许下了一生一世的诺言?舌战群臣,谁又错把红颜认武装?当身份被揭穿,生死仅在一线,又是谁不惜一切只为保她平安?
  • 霸道校草的小巫婆

    霸道校草的小巫婆

    不轻易的爬到了他的车上,就要她李若璇死定。在开学第一天,又遇到他,还成为他的未婚妻,没想到他居然是高氏集团的继承人‘天,死都没想到遇到这样一人’李若璇的日子不好过了。。。。
  • 樱璃

    樱璃

    彾洲这个由六大灵族和一个最高制衡圣族所建立的亘古不变的平衡世界,在一个少女无意识地误闯之后,被彻底颠覆。至高圣族将成为传说,彾洲大陆就此混沌不堪。冰与火之争,光与夜溃烈,花与魅反目成仇。少女眉心鲜血浸染着整个彾洲大陆。而这一切的浩劫却是旷世恋人重逢之日。那个孤独千年的旅者,象征着高贵而圣洁的如瀑青丝和无尽淡漠的灰色瞳眸,那个挣扎在暗夜与光明里的少年,永远带着无尽恐惧的笑颜。带着宿命无止尽的轮回和诅咒,他迈着消无声息的步伐,留恋人间,只为等到那个他执念如此的女子。而身负复族使命的圣灵之女,前世她是身披战甲一身戎装之神,独守这一片战乱之界,烈马缨枪扫平七灵大地。而今生她却是被所爱之人弃如敝履的少女,樱色的瞳眸熠熠生辉,心如琉璃。当她看尽了生离死别,终有一日桀骜而立于山巅,号令群雄。而指尖渗出的鲜血,终是她死于寂静的心脏,沉淀的无尽深渊。一场覆灭,一段重生,一次机遇,一个眼神,他们的宿命终究紧紧绑在了一起,为苍生注定牺牲一切,他们同病相怜,浴血并肩,爱着又憎恨着,逃脱又靠近着。当他看到,她为他流下的最后一滴眼泪时,想起当初初见时,她英眉冷目,伸出双手将他牵于马后,红色披肩在半空中咧咧作响。她告诉他,以后他将不再孤单......
  • 旧时光的他们

    旧时光的他们

    这是一本以现实人物为原型、校园为背景,并加以编制的小说。小说里本可以成为情侣的一对男女,却因为各种原因最终没能在一起,但那几年,他们彼此牵挂,一直是对方心里喜欢的那个人。后来,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开始了各自的人生。
  • 毒妃嫁到:鬼王难驯服

    毒妃嫁到:鬼王难驯服

    她一面是夏家放养在外,天生废柴,不受宠的庶出七小姐,一面是江湖上赫赫有名,阁中美男三千,风流翩翩的“毒公子”,绿竹阁阁主。穿越重生的她,这一世,只想逍遥自在,却不想,家族突然急招,馅饼从天而降,砸在她的头上,不知是福还是祸。“夏家七女,温婉贤淑,朕特赐婚,配于静王爷。”他本是文武双全,年少战功赫赫,皇帝最疼的儿子。却在一次战争中容颜尽毁,武功尽失,成为口不能言的废人。被皇帝封王赐名“静”,安于京城府邸休养,却权力不减,宠爱依旧,某天突然请旨,求娶夏家废物七小姐,一时之间,京城哗然。一个废柴,一个废物,也是绝配,却不想,他们皆是伪装!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战旗

    战旗

    拔枪,上膛,扣动扳机,致战友,向那最可爱的人,敬那最伟大的灵魂。几人胸前银色的军功章闪闪发光,与坟墓杂草上的水珠所折射的阳光,交相辉映。这就是战争年代的军人,没有名,连一块墓碑也没有,牺牲后就连尸体也回不了家乡,留下的只有那随风飘荡永久守护着这片国土的灵魂。他们有一个共同又无限高尚的称号--军人。若是非得解释的话,那就是—中国军人!
  • 月冷星寒Preference

    月冷星寒Preference

    “有人说,机场比婚姻殿堂见证了更多真挚的亲吻;医院的墙壁比教堂聆听了更多的祷告;教室的课桌刻着比海深的情话可是,机场亲吻的人终究离开了对方,医院祷告的人也都没有如愿以偿,学校课桌上的情话不过是年少无知的笑话医院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人情冷暖,学校告诉了我们什么是年少无知,婚姻告诉我们什么是柴米油盐,社会告诉我们什么是现实物质。不要把回忆弄得比经过还长”明知无果,却义无反顾,这也许就是爱了吧……
  • 棋决天下

    棋决天下

    机甲没落的年代,博弈时代来临,棋斗士横空出世。当天下大势化为一场场棋局,人生如棋,人入棋局,征战沙场。“人生如棋,我愿为卒,行动虽缓,但可曾见我后退一步!”“人生如棋,我愿为車,天下纵横踏于足!”“人生如棋,我愿为帅,坐卧中军帐,指点天下兵马。”“……”“天下若为棋,我愿化为兵卒,以一兵之力,兵行天下!”无悔坐看天下大势道,“我要下不后悔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