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31600000058

第58章 村民生活消费

农民在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生活消费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基本上改变了由于收入增加缓慢而影响生活消费水平提高的难题,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994年的297.22元,增加到2009年的4698.10元,人均增加4400.88元,增长14.8倍,农民的总体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消费质量都得到改善。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民生活消费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纳家户村大多数农民过着缺吃少穿的贫困生活,消费水平极低。1952年实行土改后,贫雇农分得了土地,人均占有耕地1.9亩,生活基本得到了保证。经过几年的恢复和发展,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逐步有所提高。1957年,农民人均口粮达到230公斤。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民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实物,因而,作为基本生活必需品的粮食、蔬菜、肉食主要来自集体的分配。基本上还是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消费状况。但紧随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由于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浮夸风和高征购,村民连口粮也不能保证,只能在公共食堂以瓜菜代粮度日;即使年景较好的1962年,全村每人平均也只分得粮食151公斤(按人口年龄段和劳动工分分配),其中最低的62户,平均每人65.5公斤,最高的42户,平均每人293公斤。“文化大革命”期间,生产水平下降,加之割“资本主义尾巴”盛行,居民入不敷出,不少家庭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连年低收入,使纳家户大队成了永宁县收入最少、口粮最低的大队之一,也是民政部门救济的重点之一。集体经济在艰难地发展,1976年人均分得原粮165公斤,人均从集体得到的收入仅有80多元。即使到1978年,集体分配的人均收入也只有93元,除掉人均分配的206公斤口粮和一些柴草外,分配的现金只有23元。全村54%的农户是超支户。在这样的条件下,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消费品的购买力之低是可想而知的。

二、1978年~2009年农民生活消费

1978年以后,随着村民收入大幅度增长,村民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也逐年提高,并且在生活消费品的结构上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村民生活消费支出水平村民生活消费水平,表现在用于生活消费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的户均、人均水平的高低,以及它们在总收入和总支出中的比重。以1984年和1996年抽样调查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状况及其变化。

从两次抽样调查的资料对比看,1996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1984年增加了1913.27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86倍。同时,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1996年也比1984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而用于生活费用的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1996年比1984年减少了17.7个百分点。说明居民家庭生活改善到一定程度后,消费与积累的关系即发生变化,积累水平逐步提高,以便把更多的款项用于扩大再生产。

纳家户村居民生活消费水平与全区和永宁县对比,可以看出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水平的高低。1996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比全区和永宁县高出2.71个百分点和7.64个百分点。

调查资料显示,纳家户村1984年人均生活消费水平已接近当地城镇居民生活的一般水平。比全区的人均消费支出水平231.60元高出65.62元,比永宁县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低42.40元;人均生活消费品支出所占比重与全区相同,但高于永宁县人均水平所占比重1.3个百分点。1996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比全区和永宁县人均支出多976.87元和389.23元,即分别高79.2%和21.4%。这一情况表明,人均生活水平已达到全区较高水平,与全区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水平居全区第一位的银川市(2524.50元)相比低314元,但比全区第二位的青铜峡市(2129.99元)高80.51元。

生活消费支出结构村民生活消费由用于生活消费品支出和文化服务支出两部分构成。1984年,居民生活消费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的比重分别是98.1%和1.9%;1996年,用于上述两项支出的比重分别是88.1%和11.9%。用于生活消费品支出的比重,1996年比1984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而用于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的比重上升了10个百分点。2009年,用于上述两项支出的比重分别是93.65%和6.35%。说明居民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教育、身体保健等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增加。在与全区和永宁县的对比中显示,1984年,纳家户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与全区相当,而高出永宁县1.3个百分点;1996年则分别比全区和永宁县高2.3个百分点和4个百分点;2009年,纳家户村用于生活服务支出比永宁县高出0.15%,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的比重比永宁县低0.15%。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纳家户人忙于经商和农业生产,重视生活,看轻了文化娱乐服务。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类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1984年,居民生活消费品支出中食品支出占56.6%。这一比重按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指食品支出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衡量,表明居民生活水平已摆脱了贫困线,基本实现了温饱。1996年,用于食品支出的比重下降至41.7%,比1984年下降了14.9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表明,居民生活水平在这12年间得到了更加明显的改善,由基本温饱达到了整体上的小康水平。衣着和日用品支出,1996年比1984年均下降了2.7个百分点,其他生活消费支出也都不同程度地下降。而住房支出却上升了14.5个百分点,增长3.8倍。这说明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住房数量和质量的需求最迫切,因而支出提高的幅度也最大。文化生活服务支出中,学杂费、医疗费和交通邮电费支出比重变化较大,1996年分别比1984年高2.8个百分点、5.1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其中医疗费增幅最大,1996年是1984年的9.5倍。2009年,食品支出占44.78%,衣着和日用品支出分别占13.72%和6.55%。恩格尔系数为44.78%,比永宁县高出5.48个百分点。

在与全区和永宁县的对比中,1984年,纳家户村居民人均食品消费支出比重分别比全区和永宁县低1.9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1996年则分别低于全区和永宁县14.7个百分点和13.6个百分点;衣着的支出比重,由1984年略低于全区和永宁县的水平,到1996年则略高于全区和永宁县的水平;居住的支出比重变化也较大,由1984年分别低于全区和永宁县3.5个百分点和2.9个百分点,到1996年分别高于全区和永宁县11.5个百分点和9.8个百分点,分别提高了90.1%和68%。文化生活服务支出比重,1984年分别低于全区和永宁县的支出,1996年仍然低于全区和永宁县的支出水平。

2009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1996年增长14.8倍。其中食品类增长3.08%,说明全村整体上已进入小康水平;衣着增长5.32%;居住减少12.31%,其原因是近些年的住宅基本建好,只有个别户建新房,也有一些户改扩建,因而总体费用下降;日用品增长3.45%;医疗保健减少2.56%;交通邮电增长3.3%,人们用于出行和缴纳电话费比1996年有较大变化,当时还没有手机,现在平均每户有2部以上,固定电话95%的户都已安装;文教娱乐服务增长2.25%;其他减少2.5%。

居民生活的物质消费食品消费。1980年之前,尚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居民的消费水平主要取决于生产队集体经济的发展水平。当时居民用于食品中的主食和副食中的肉、油等食品,主要来自生产队的劳动分配。从杨和镇有关统计资料和调查中看出,1978年~1980年,纳家户村居民年人均分得的口粮在200公斤~250公斤,这样,居民用于主食的消费在140公斤~175公斤,消费支出为48元~60元。加上肉、油、菜、糖、茶等副食消费支出,用于食品消费支出约在120元~130元(原粮折合为净粮,按70%的标准计算;1978年~1980年全区国营粮食混合价格为0.34元/公斤)。

1984年,居民食品消费比1980年前的水平明显提高。据对当年113户调查的资料显示,人均用于食品的支出为168.26元,比1980年增加38元~48元。1996年,居民食品消费水平比1984年又有大幅度提高。人均食品支出的绝对数比1984年增加752.74元,增长4.5倍,平均每年增长15.2%,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2.3倍,平均每年增长10.5%。在食品支出中主食支出395.30元,比1984年增加314.08元,增长3.9倍,肉、油、菜、蛋、糖、茶等副食品支出525.70元,比1984年增加438.66元,增长5倍,平均每年增长16.2%。

1996年与1984年相比,在食品消费量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变化。主食消费中,虽相隔12年,但人均消费量相同,均为184公斤。而在副食品消费中,1996年比1984年大大增加,植物油增加8.45公斤,增长1.6倍;牛羊肉增加6.6公斤,增长73%;禽肉增加2.5公斤,增长3.1倍;蛋类增加2.4公斤,增长80%;食糖增加5.3公斤,增长94.6%;茶叶增加1.6公斤,增长1倍。

主要实物消费量的对比表明,1996年,纳家户村居民在食品消费中,除了粮食消费量高于全区水平而低于银川市和永宁县外,其他实物消费量均高于全区、银川市和永宁县的消费量。特别是植物油、牛羊肉、蛋类、食糖、茶叶这些实物的消费量,都高于永宁县一倍或十几倍,反映了穆斯林们生活习俗的消费特点,现实情况也表明,居民们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注重提高饮食的营养和质量,因而居民的营养状况比以前大大改善。这一情况还可以从1984年与1996年人均饮食日消费量的对比中,得到进一步印证。

衣着和日用品消费。1996年居民在衣着消费方面较1984年以前发生了显著变化,调查资料表明,1996年人均用在衣着的支出为186.20元,比1984年增加153.2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倍,平均每年增长9.6%。并分别比1996年全区和永宁县人均消费支出高97.16%和31.5%。2009年,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61.2元,日用品消费76.9元。

衣着变化的主要特点,一是由以棉布为主变为以化纤布料和毛质织品为主;二是由以买布自己做衣变为以买成衣为主;三是服装花色、款式由单一向色泽美观、款式多样化转变。过去居民在地里干活和进城赶集都是一套衣服,一般都无多余衣服换洗,现在干活和进城都要换装。据家庭调查,人均每年买成衣2.2件,买布料2.1米。特别是年轻人,其四季的衣着都是购买成衣,既有外衣,也有棉毛衫裤。而且男穿茄克、西服,女穿裙子、时装,已同城镇无太大差别。鞋类的消费量和档次也大大提高,人均每年买鞋3双,青年人一般在四五双,多的达七八双。过去多是布鞋,现在不仅有胶鞋,还有旅游鞋和皮鞋;既有单的,也有棉的,样样俱全。

日用品消费量也在随着收入的提高而不断增加。香皂、洗衣粉、牙膏、香烟、酒类的消费量均比1984年有了较多的增加。据调查户反映,这些日用品可多可少,家庭经济好的多用一点,条件差的少用一点。另外,香烟在以往的民族习俗中是禁用的,但随着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特别是在青年人中吸烟已经比较普遍。调查显示,香烟的年人均消费量100盒左右。

文化娱乐用品和书报杂志消费。1996年,人均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6.90元,占生活消费品支出的0.4%;1984年,人均文化娱乐品消费支出8.10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2.8%。从消费支出的绝对额和所占比重比较,1996年均比1984年下降,消费额下降14.8%,所占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从一般情况看,应当是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改善,文化娱乐品方面的消费也相应增加。但该村这方面的情况正好相反。这说明了几个问题,一是过去文化娱乐方面的形式和内容单调,农村中除了买扑克、象棋之类的娱乐品,或者买个小收音机听听,再无别的娱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和录音机等耐用品的普及,听音乐、看电视节目取代了昔日的娱乐方式和内容。二是从这个村的现实看,由于人们从早到晚忙着生产和从事各种经营活动,尤其是许多家庭都兼营屠宰和赶集经商活动,起早贪黑地忙碌,无暇搞文化娱乐。

在书报杂志消费支出方面,1996年人均支出2.2元,占生活消费品支出的0.1%;1984年人均支出3.2元,占生活消费品支出的1.1%。从人均消费支出和所占比重看,情况与文化娱乐品的情况大致一样。现在,报刊费用支出依然很少,有些人在报纸摊点购买小说、故事、文摘、专用书籍(电脑、机械维修等)是常有的事。

医药卫生用品。医药卫生用品是指不包括医疗费在内的常用医药保护用品(如橡皮膏、碘酒、纱布、药棉、各种药膏、各类常用药等)及卫生用品(如卫生纸)。1996年人均消费支出55.80元,占生活消费品支出的2.9%;1984年人均消费支出5.84元,占生活消费品支出的2%。两相比较,人均消费支出1996年比1984年增加49.96元,增长8.6倍;消费比重,1996年比1984年增加0.9个百分点。医药卫生用品消费支出绝对数增长幅度较大,一个原因在于这类用品价格增长幅度大,另一方面表明,家庭消费量也在增加。2009年,医药卫生用品人均67.48元,比1996年增加11.68元。

住房消费。住房消费是指新建住房和维修、装饰房屋的费用。1980年以前,居民生活水平低下,住房基本上是土坯房,且很少翻建新房。1984年后,居民开始陆续翻建住房。据1984年的调查,人均用于住房消费支出11.27元。1996年调查表明,住房消费支出大幅度增长,是生活消费支出中增速最快的。人均住房支出高达405.10元,比1984年增加393.83元,增长34.9倍,平均每年增长34.8%。在与全区和永宁县的对比中可以看出,1984年,居民人均住房消费仅为全区的66.3%,永宁县的49.3%;而1996年则大大高于全区和永宁县的消费水平,分别是全区和永宁县的2.6倍和1.5倍。2008年,修建回族特色新村1处,占地95.6亩,前期安置农户120户。

从住房面积看,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在1984年比全区人均水平还少2.13平方米,而1996年末,人均住房面积比1984年增长1.23倍,并分别比全区和永宁县人均水平高50.7%和9.7%,其中人均拥有的砖木和砖混结构住房面积,分别是全区和永宁县水平的4.17倍和1.64倍。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和房屋质量的不断提高,是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该村居民住房消费中有三个显著特点:

新建住房户增多,面积扩大。据调查,1984年113户居民共有住房478间,6938平方米,平均每户有住房4.2间,人均10.9平方米,低于全区人均水平。1984年后新建住房户逐年增多,有78.6%的农户建了新房。1996年末103户共有住房512间,10890平方米,平均每户有住房4.97间,人均24.3平方米。户均比1984年增加0.77间,人均增加13.4平方米,户均间数和人均面积,分别比1984年增长18.3%和1.2倍。人均面积分别比全区和永宁县人均水平多8.18平方米和2.15平方米。

住房质量提高。1984年以前,居民住房多为土木结构,之后凡新建住房一般都提高了建房标准,由原来沿袭成习的平顶土坯泥房,改为砖木或砖混结构,而且越往后房屋建造质量越高。1984年后新建的456间住房,均为砖木和砖混结构,总面积9940平方米,占居民现有住房(512间)的89%。人均拥有的面积达到22.19平方米,分别比全区和永宁县人均水平高16.87平方米和8.64平方米。住房造价也大幅度提高,1990年后新建住房每间造价(一般20平方米)3689元,每平方米173元,比1988年的每平方米33.2元增长4.2倍。除建筑材料涨价因素之外,主要是房屋的质量标准及结构变化所引起的。

结构改进,庭院扩大。新建住房一般都一改过去房间大小一样,直出直进,功能欠缺的毛病。向城市房屋设计学习,既有宽敞明亮的活动室(城里人称会客室),又有温馨舒适的卧室,还有宽敞方便的厨房。在注重建造质量的同时,屋里屋外的装饰也有了新的发展。在调查中我们看到,建造较早的住房是砖墙里面抹石灰,新建住房基本上是房屋前墙外面贴白瓷砖,且大都用绿色瓷砖贴出美观大方富有民族风格的图案,较富裕的家庭屋里还铺地瓷砖,有的屋顶用石膏吊顶。总之,新建住房的式样和功能已大大改进。住房建设现代化是农民小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农村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象征。新建住房的庭院普遍较过去扩大。据对103户的调查,院内面积共有16533平方米,户均160.5平方米,最大的住户庭院达到600平方米,最小的20平方米。家庭经济条件不同,庭院功能也大相径庭。除了留有宽敞的活动空间,有的还栽树种花,有的在院内搞手工业品和农副产品加工,有的把庭院当做饲养禽畜的场所,等等。

2009年,老住宅区最大的住房面积140平方米,人均35平方米;最小的两口人住50平方米(住房和厨房各1间)。新村统一按145平方米设计,人均36.25平方米;两口人统一按70平方米设计,人均35平方米。

燃料和生活用电消费。1996年,人均燃料和生活用电的消费支出为131.00元,占生活消费品支出的6.7%;1984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9.12元,占生活消费品支出的6.5%。从消费支出增加的量上看,1996年比1984年增加111.88元,增长5.9倍,平均每年增长17.4%,增幅不小。但从所占比重上看,只增加了0.2个百分点。这说明,农民在燃料和生活用电方面的消费支出,与整个消费品支出的增幅水平大体相当。但具体到家庭和人均对燃料和用电的数量上,都有着明显的变化和不同。根据调查资料,1984年,农民人均每年煤消费量为0.43吨,生活用电28.8度,1996年,人均煤消费0.84吨,生活用电112.5度。1996年与1984年相比,煤消费量增加近1倍,电消费量增加2.9倍。生活用电的增加值超过燃料煤的增加值。居民过去用电仅仅是照明,现在由于电视机、录音机、电风扇、电冰箱以及电饭锅、电水壶的普及,电的消费量大大增加。

2009年,人均生活用煤1.4吨,主要用于冬季取暖、烧炕和做饭,多数人家炊事用液化气。与1996年相比,煤用量增加0.56吨,是冬季取暖加大了用量。过去住房生炉子,温度高时将火封住。厨房也生炉子,不用时封火。人均生活用电193度,比1996年增加80.5度,是因为家用电器的增加,80%以上的家庭有电视机、电暖气、电冰箱、电风扇、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电水壶等等。

其他生活消费品消费。主要指用于吃、穿、用、住等有具体消费名目之外的消费支出。1996年,人均该项消费支出170.3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8.7%;1984年,人均消费支出25.39元,占生活消费支出的8.7%。1996年比1984年消费支出增加144.91元,增长5.7倍,平均每年增长17.2%,但占两个年份生活消费比重却是相等的。这表明,用于具体项目之外消费支出的增幅水平与整个生活消费品支出水平的增长是同步的。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多少是居民生活消费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居民在吃、穿、住的问题解决之后,生活消费开始转向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方面。1978年以前,该村居民家中的耐用消费品除了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外,其他耐用消费品很少。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电视机、洗衣机等也开始进入更多家庭。

1984年对全村763户调查显示,平均每百户拥有的耐用消费品中,缝纫机、收音机、钟表、手表分别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自行车、电视机高于全区平均水平(摩托车、洗衣机、彩色电视机因全区无统计资料,故不作对比)。到了1996年,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较1984年明显增加,而且主要家用电器均高出全区和永宁县的平均水平。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

品种扩大。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期的较长时间里,农村流行“三转一响”,即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随着时间的推移,城里人兴起的家用电器如电视机、收录机等逐步进入农民家庭。到80年代后期,除了普及较高的电视机(黑白为主)、收录机外,不少居民家已拥有了摩托车、电风扇等耐用消费品。1996年比1984年新增电器等耐用消费品种类超过1倍;居民家庭的家具除了老式的木柜、箱子外,一般都新添了五斗柜、大衣柜、写字台、沙发等大型家具,超过原来的1倍多。同时,有22.3%的家庭用上了电饭锅,15.5%的家庭用上了煤气灶。

数量增加。1996年平均每百户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比1984年有了明显增加。自行车增长76.1%,缝纫机增长40%,彩色电视机增长92.9倍,洗衣机增长70.6倍,摩托车增长9.7倍。过去不曾有的电冰箱、电风扇每百户拥有量也分别达17.5台、44.7台。全村电话普及率达到22.1%(至1998年3月底,已达到400部,普及率占40%),占杨和乡的三分之一多,被誉为1996年全区电话第一村。同时,除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的拥有量分别低于全区和永宁县的水平外,其余电器用品均超过全区和永宁县的水平。

档次提高。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快,名牌意识增强。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已逐步被彩色电视机所取代,且12英寸的已少见,18英寸以上的较普遍。彩色电视机的普及率为96%,有线电视普及率达62%。过去拥有量较多的收音机已被淘汰,录音机的拥有量大增。过去男女老少通用清一色的28型黑色自行车,现在各种颜色和样式的电动车也较普遍。绝大多数家庭换上了钢管床或木床。富裕家庭及新成家的青年人一般都用上了席梦思床。

生活服务支出状况。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文化和生活服务方面的消费也逐步提高。1984年抽样调查表明,用于文化生活服务方面的支出为3607元,户均31.92元,占户均生活消费支出的1.9%;1996年抽样调查表明,用于文化生活服务方面的支出为17700元,户均1142.70元,占户均生活消费支出的11.9%。1996年比1984年消费支出的绝对额增加了14093元,增长3.9倍,平均每年增长33.7%。

在文化生活服务支出中,1966年与1984年相比,增加最多的是学杂费,人均绝对数增加了66.85元,增长了90倍,平均每年增长45.5%;其次是医疗费,人均绝对数增加了125.05元,增长71.4倍,平均每年增长42.9%。这一方面说明,学杂费和医疗费涨价幅度确实过快;另一方面表明,居民用于学生学习和就医看病方面的支出增加较多。用于文化娱乐和交通邮电方面的费用虽分别较1984年增长10.4倍和29.5倍,且平均每年增长分别达21.5%和32.6%,但在整个文化服务消费中所占比重却分别下降了17.7个百分点和12个百分点。这种现象说明,尽管人均消费的绝对额有较大增加,但仍低于学杂费和医疗费增长速度。

从纳家户村情况看,除了个别农户因缺乏劳动力,收入很低以外,80%以上的农户已基本实现了小康,约20%的农户达到了富裕水平。

对调查的103户将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各取11户(分别占10.7%),分为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进行对比分析。对比中看出,收入上的分层决定了生活消费中的差别,不同收入人员的生活消费状况不同,其差别表现在消费总水平、生活质量和生活必需品消耗等多方面。

生活消费总水平方面的差距高收入组年户均生活消费支出是低收入组的2.8倍。由于人口数量上的差别,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水平差距更大。高收入组共有37人,而低收入组共有47人,因此,按人均消费支出比较,前者是后者的3.5倍。

若与103户比较,高收入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103户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10.50元)的1.96倍,而低收入组则是103户人均水平的55%。

主要生活消费品量的差距。高收入组除了年消费的粮食低于低收入组外,食油、禽肉类、蛋类、食糖和衣着的消费量都高于后者50%~6倍不等。若按人均消费量比较,则前者除粮食高出不多外,其余副食及衣着高出后者1~7.5倍不等。

与103户人均生活品消费量对比,高收入组人均年消费粮食高出14.8%,食油高出30.7%,禽肉类高出1.1倍,蛋类高出1.1倍,食糖高出57.8%,衣着高出90%;低收入组则普遍低于103户人均消费量,除粮食消费量低2.4%,蛋低2.6倍,油、肉、糖均低于50%。

住房和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的差距。这一方面的差距,是居民生活质量差距的重要体现。高收入组户均5.3间,人均1.57间(35.4平方米);而低收入组户均3.5间,人均0.82间(17.5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前者比后者高出1倍。同时,住房的造价也存在着差距,前者每平方米是后者的1.4倍,前者的住房全部是砖木或砖混结构,而后者则有相当一部分仍是土木结构。耐用消费品方面,在自行车、钟表、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的数量上前者都超过后者许多。另外,高收入组中有电冰箱5台、摩托车3辆、电话2台、电饭锅5个、煤气灶5台,而低收入组中仅有1户有电饭锅和煤气灶。

自1984年以来,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不断增加,该村居民消费水平由百元级向千元级、万元级发展,并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和多层次化的特点。其生活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由数量型结构向质量型结构转变,由温饱型结构向小康型结构转变。居民生活水平及消费结构的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78年~1984年。这期间,居民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温饱。事实上经过几年的发展,到1984年人均纯收入已达到465元,实现了温饱(按国家统计局1980年的标准,人均纯收入200元~500元为温饱)。因此,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农民生活费用的投向只能是侧重于吃饭穿衣方面的消费。

第二个阶段是1985年~1993年。这期间,居民收入虽然是在波动中缓慢增长,但毕竟是在温饱基础上的增长。因此,居民生活费用的投向则侧重居住条件的改善,于是,新建房屋增加,住房支出增长幅度加快。据对103户调查资料显示,1984年以后有81户盖了新房,占总户数的78.6%。

第三阶段是1994年~1996年。这期间,由于多数居民生活水平已达到了小康标准,生活消费的投向在继续加大住房投入的同时,耐用消费品的增长幅度加快。1984年至1996年新建的512间住房中,其中1994年后新建的为456间,占新建住房数量的89.1%。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基本上是从1984年后逐步进入农家的,尤以1994年后增长速度最快。

第四阶段是1996年~2009年。这期间,由于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呈现四大特点。全村有20户农家有小轿车,出行更方便。每日生活一日三餐,每餐2~3个菜,每周吃一顿肉。95%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衣着和日用品的消费比重下降,而住房和生活用电支出比重上升。食品、衣着和日用品在生活消费品支出中的比重,分别由1984年的56.6%、11.1%和5.8%下降到1996年的41.7%、8.4%和3.1%;住房支出比重由1984年的3.8%上升到1996年的18.3%,上升了14.5个百分点。这是生活消费支出比重上升幅度最大的一项。

在整个消费结构中,用于生活消费品支出的比重下降,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的比重上升。1984年用于生活消费品支出的比重为98.1%,1996年下降到88.1%;文化生活服务支出的比重则由1.9%上升到11.9%。

食品消费结构中,主食消费支出比重下降,副食支出比重上升。主食消费支出比重由1984年占食品支出的48.3%下降到1996年的42.9%,副食则由1984年的51.7%上升到1996年的57.1%。这表明,农民在饮食上由温饱型转向营养型,由数量上的增加变为质量上的提高。

生活消费由自给型为主向商品型转变。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居民生活消费实现了由以自给型为主向以商品型为主的转变。特别是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居民由单纯的生产者变成了生活和生产的双重主体。由于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品购买力也随之提高,由满足于温饱的自给型为主向多种消费的商品型为主不断转变。1980年前,居民生活消费品的主要部分主食及部分副食品是由生产队分配的。同时,由于货币收入很少,商品购买力水平也很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为实现生活消费商品型的转变提供了条件。若自给性消费以全部主食加上副食的一半计算,则1984年人均购买生活消费品支出为172.48元,1996年增加到1552.35元,比1984年增加1379.87元,增长8倍,平均每年增长20.1%,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5.4倍,平均每年增长16.8%。1994年人均生活消费品中商品型占58%,1996年已提高到占70.2%,商品型消费已占主导地位。

同类推荐
  • 买房的革命

    买房的革命

    在当今中国对于高房价的一片喊杀声中,本书可能是迄今唯一一本教人们如何脚踏实地战胜高房价的书。本书作者通过对中国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深刻洞察,用宏大的视野、科学的论证、真实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国高房价的历史成因、时代必然性和社会依赖性,并指引读者,放弃幻想和抱怨,用实际行动,走出“用观念革命跑赢高房价”的突围之路。贯穿本书中的人生智慧与财富理念蕴含了丰富而独到的见解,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 未来十年

    未来十年

    本书由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携手中国金融领域著名专家共同推出。邓小平预言,中国经济的崛起需要两个30年。我们正站在前30年的终点,后30年的起点,处于新的转型阶段。中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全球第二位,已成为经济大国,但不是经济强国。中国经济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增长、通胀和转型三个鸡蛋上跳舞,其中最具挑战的方式还是中国经济的转型,这是中国经济能否穿越围城,经济持续发展是否存在可行性的核心问题。
  • 中国经济2020

    中国经济2020

    中美贸易摩擦尚未停息,香港暴乱行为持续升级,第四次金融危机逐渐展开,信息文明进入高级阶段,数字货币走上历史舞台,产业领域面临大洗牌……“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抬头黑天鹅漫天遨游,低头灰犀牛满地撒野”,不确定的外部环境让人备感焦灼,对中国经济走势的认知也愈发迷茫。本书旨在对2020年的中国经济进行深入解析和预测,探讨究竟是谁开启了破碎化的序幕,指出中美贸易冲突既是终极也是过程,提出中国“三个世界”观点,带领读者穿越重重迷雾,寻找中国经济新亮点。
  • 华尔街骗局

    华尔街骗局

    在华尔街,过去永远都只是开场白而已,新骗局将接踵而至。本书旨在揭开华尔街金融骗局的真相,戳穿其操纵金融市场、掠夺美国民众财富的阴谋,并为广大民众找到一条逃出债务泥潭、过上幸福生活的出路——公共银行。
  • 动物界经济学

    动物界经济学

    从动物身上可以找到自己的本源,从经济学上找到指导我们的哲理。将五彩缤纷的动物世界与富含生活智慧的经济学原理相结合,并对人类的社会现状做系统分析,会让我们对自己正在面临的或即将面临的难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
热门推荐
  • 我的毕业班生活志

    我的毕业班生活志

    每个人都会经历小学的毕业生活,这是一段令人心情五味杂陈的时光。有小升初考试带来的压力和紧张,有校园生活中那些必不可少的欢笑与烦恼,更有与感情深厚的同学们分别的不舍和悲伤……小学生活是一篇记载着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独立处世的青少年的乐章,它是那样缤纷美好,我将会把这篇欢快的乐章中那些跳动的美妙音符,一一记录在《我的毕业班生活志》里,相信它会成为我永远珍贵的回忆。
  • 西点军校送给男孩的成长礼物

    西点军校送给男孩的成长礼物

    西点军校是美国著名将领、商界奇才、企业领导、国家领袖等各界精英的摇篮,因而西点军校流传着这样一句豪言:“美国的大部分历史是由我们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创造的。”炫目的荣誉和辉煌印证了西点军校是培养精英的殿堂,是锻炼男子汉的熔炉。西点军校的准则和学员的成才故事是送给男孩成长的最好礼物,是男孩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 超级魔法研究生

    超级魔法研究生

    青龙大陆的‘边城’小镇,是冒险者的天堂。在这里,充斥着金钱、欲望,而更多的是未知和危险。突然出现的草帽小子,他奇特的穿着打扮,在边城小镇引领了一阵风潮。而所有人都觉得,他那纤弱的身段背景,在这里活不过十天。……
  • 大盗梦师

    大盗梦师

    你盗梦成功,复制基础刀法。你盗梦成功,复制剑神三觉,万剑归宗。你盗梦成功,复制儒道战诗,言出法随,一口浩然正气,覆灭无数邪魔。你消耗梦源力,融合金刚之体、不坏之身,蜕变为不灭金身。你消耗梦源力,推演烈日诀,衍化为大日如来真经。大梦三千界,一梦一轮回,入灵台方寸,以梦寻大道,得不朽道果。
  • 临川回忆录

    临川回忆录

    许笛安军训时对江庆年一听钟情,从此开始了漫漫追夫路。江庆年看着每天在自己眼前蹦跶的学妹,没想到有一天居然也栽进了“温柔乡”。逗比学妹&闷骚学长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超武大侠

    超武大侠

    一段绽放于科技之巅的武侠之旅,以一人之力,开启超武新时代。超武在手,不负苍生;义字当头,不负侠名。科学在发展,武学,也要与时俱进。
  • 超神收藏家

    超神收藏家

    对于拥有时空戒的张子凡来说,所谓的神,也只不过是稀松平常的收藏品而已!吕布的方天画戟,孙悟空的金箍棒,盘古的开天斧——宝贝多的没处放;景阳冈吊睛白额猛虎,广寒宫可爱小玉兔,太阳宫三足金乌——宠物太多照顾不过来;美艳女鬼聂小倩,千年蛇妖白素贞,呆萌清纯七仙女——女友太多不知道晚上在哪儿过夜。包拯手下当过兵,吕洞宾身边学过剑,菩提老祖传我筋斗云,伏羲教我画八卦,跟孙悟空一起闹天宫,陪女娲一起捏泥人……神收藏家张子凡的成长历程,从获得时空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