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26100000040

第40章 政制·吏制(5)

魏晋南北朝偶尔也恢复御史大夫的名称,或替代司空,或替代御史中丞。隋、唐以后所设御史大夫,除宋代为虚衔外,均为御史台长官,已经不再具有汉、魏三公的性质。明代改御史大夫为都御史,自此其官遂废。

009“三公”分别是指哪“三公”

古人做官将位列“三公”作为最高的目标,那么这“三公”指的是哪“三公”呢?

周代时已有“三公”一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礼记》等书认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认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秦代不设三公。西汉最初继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最高军事长官是太尉,但不常置。

而从武帝时起,因为受到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了。其时,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对丞相的权利有所削弱。

汉昭帝时,大司马之职权利较大,逐渐凌驾于丞相之上。汉成帝时,御史大夫被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禄位提高到与丞相相等,确立起了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西汉末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居此职而专擅朝政。新莽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空为司徒、司空。三公各自开府置官属。如三公各置秩为干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时,三公的实权开始削弱,逐渐归尚书台,但是三公的名位还在。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之上,三公有名无实了。

东汉末年,汉朝的统治逐渐衰微,董卓自任太师、相国,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设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任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后来,曹魏建国,又重新恢复了三公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实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

至隋代,三公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沿袭不变。

010“九卿”是指哪些机构和官职

九卿是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和官员的合称。

“卿”为官名。周曾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前三卿专辅天子:后六卿分管政务,按其次序,相当于后来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

战国时期,一般以中央政务机关之首长为卿。秦以奉常(主管礼仪祭祀)、郎中令(主管宫外警卫)、卫尉(主管官内警卫)、太仆(主管车马)、廷尉(主管刑狱)、典客(主管内外客使)、宗正(主管皇族谱籍)、冶粟内史(主管盐铁钱谷)、少府(主管皇帝财产),这些机关首长为九卿。

汉承秦制,只是将奉常改为太常、郎中令改为光禄勋、典客改为大鸿胪、治粟内史改为大司农。秦汉九卿,隶属宰相,在其指挥下负责执行政务,且参与朝议,职权较重。

魏晋南北朝大体沿汉制,梁时曾增设机关,置十二卿,虽然增太府、大匠、太舟三卿,但仍以旧九卿为骨干。

隋、唐、宋诸代,仍有九卿之称,其官署改为寺,监,增减裁并,变化颇多,因六部执行政务,九卿仅为中央办事机构的长官,且要受六部的指导。

明代九卿有大小之分,一般以六部尚书和都察院都御史(主管监察)、通政司使(主管奏章)、大理寺卿为大九卿;以太常、光禄、太仆、鸿胪、苑马(主管御马)、尚宝(主管印玺)六机关首长和詹事府詹事、翰林院学士、国子监祭酒为小九卿。

清代则不把六部列入大九卿,除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之外,其余具体指某官并无明文规定。而小九卿则一般为宗人、太常、太仆、光禄、鸿胪五机关首长、詹事府詹事、国子监祭酒,左右春坊庶子、顺天府尹。

011两汉“郎官”地位很重要吗

所谓郎官,是指古代负责皇宫勤杂事务一种地位很低的小官。“郎”始设于战国,是帝王侍从官侍郎、中郎、郎中等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差遣等侍从之职。

到了汉代,郎官的位置日渐重要,可理解为皇帝的护卫。更为重要的是它是汉代官员选拔的重要环节,因为汉代的郎官都是在贵族子弟中选拔的优秀人才:汉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大官僚任职三年以上,可以送子弟一人到京师为郎,叫做“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景帝时改为四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备衣马之饰,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

在皇帝身边做侍卫,其实就是学习做官,增加阅历,一般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都会被任命正式的行政职位。像曹操、袁绍这样的人都是做郎官出身。

当然,西汉初年,因为多是地主阶级子弟为郎,在这种选官制度下,较高的官吏多数出于郎中、中郎等郎官和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财富为准,未必都是人才,所以渐渐也难以适应日益加强的专制王朝的需要。后来的选孝悌或举贤良方正的制度就兴起来了。

012“侍中”就是皇帝的侍从吗

侍中为官名,始设于秦代,汉为上起列侯、下至郎中的加官,没有定员。加此官者可出入宫廷,担任皇帝侍从。由于侍中近在帝侧,常备顾问应对,地位渐趋贵重,等级也超过了侍郎。

东汉末年设有侍中寺,到了晋代或称为门下省,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门下省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更是政出门下,乃成为了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

应该说,从内廷侍卫发展到外廷权臣,这其中的过程可以和尚书做一个比较。以至于唐代,则与中书、尚书合称三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其间一度改称东台、鸾台、黄门省等,旋复旧称。其最高长官侍中,其下设黄门侍郎、给事中、散骑长侍、谏议大夫、起居郎等官。宋代沿置。但是整个宋代,门下省之主要职权为都政事堂(中书)所夺。元代以后则废,不再设置。

013古代将军有多大的权力

早期军队中没有将军这一职务,由司马来掌管军事。

那时候,国家军队的数量并不多,天子只有六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超过三军。各军的统帅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大夫以下叫士。

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建立霸业,总是费尽心思来扩充兵力。大国诸侯,如齐、晋、楚等,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可是在编制上,诸侯只能有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有些诸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做“将军”,意即率领一军的意思。行军打仗时,军队得由一人统一指挥,方能发生效力。因此,便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

到汉朝时期,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军管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不同级别的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职位。

晋朝的将军名目众多,有骠骑、车骑、卫将军,还有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等大将军,开府(所谓开府,是指官员可以成立府署,自选僚属)者位从公,不开府者秩二品。三品将军秩二千石。而晋诸州刺史多以将军开府,都督军事。

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更多,权位不一。而唐代以后,上将军、大将军、将军,或为环卫官,或为武散官。到了宋、元、明三朝,多以将军为武散官;殿廷武士也称将军。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的时候,才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去。清朝,将军成为宗室的爵号之一,而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014古代刺史有多大的权力

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始置。“刺”为检核问审之意。汉武帝时,全国共分为十三部(州),每州各置部刺史一人,后通称为“刺史”。

刺史巡幸郡县,“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对地方政事,实无所不包。刺史可乘传奏事,隶属于御史中丞。

东汉的时候,刺史的权力逐渐扩大,成为了实际的地方长官。灵帝时期改部分资深刺史为牧,刺使实际已为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两级制随之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刺史领州,多带使持节、持节、假节、都督诸军事衔。隋文帝废除郡,以州领县,则刺史与前代的太守无异。欧阳修撰《丰乐亭记》,自称刺史。撰《醉翁亭记》,又自称太守。可见这时,刺史与太守已无区别。

晚唐五代时,节度使、观察使所领诸州不得径自奏事上计,节度使甚至自署刺史,最终导致刺史职任渐轻。宋代以朝臣充知州,刺史成为专供武臣迁转的虚衔。元以后刺史之名废,清人用作知州的别称。

015知府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在中国的许多朝代中,都设置了“知府”这一职位。

“知府”这一官职,是由“知”和“府”两词结合而来。府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它的演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在魏晋时期,州刺史兼任将军之职。州刺史是文职,将军是武职。州有州的衙门和幕僚,将军另外有将军的衙门和幕僚。将军的衙门,就叫做“府”。

到了唐朝,中央政府在首都、陪都以及皇帝登基前任职的州设置府,例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等。府的长官,统称府尹。

宋朝时,府的设置逐渐多了起来。府隶属于路(路是介于中央与州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

明、清两朝,省、县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被称作“府”。除了首都、陪都所在地的府长官仍然称府尹外,一般的府长官,都称做“知府”,意思是“知(即主持)某府事”。

知府之下,设同知、通判等官员,辅佐知府处理公务,分掌粮税、盐税、江海防务、水利等等。

在明朝,按照缴纳税粮的多少,“府”被分成三等:纳粮20万石以上为上府,20万石以下为中府,10万石以下为下府。当时,全国有150多个府。清朝时,各府因自然条件的差异、人口多寡、路程远近,相互间的差别也很大。

016什么时候开始称一州行政长官为“知州”

在中国,许多地方的名称,都带有一个“州”字。如杭州、福州、广州、永州、青州等。而且先秦时期还有刻“九州”于一鼎之说。这些名称都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那么州的由来是怎么样的呢?

在西汉时期,州这一名词开始出现。但当时的州,并不是行政区划。据史书记载,汉武帝为了有效地管理地方,将全国划分成13个监察区,称为“州”。每州都由中央派遣一长官,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这一长官,便被称为刺史。

到了东汉后期,州慢慢演变成为一种地方行政区划。州辖郡、县,刺史又称州牧,就是州的行政长官,拥有行政军事权。

隋朝时,郡的建制被取消,只保留州、县。唐朝继承隋朝的制度,将地方分成州、县两级。当时州的行政长官仍称为刺史。

在宋代,开始把州的行政长官叫做“知州”,知州下属的官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管财政、刑法、治安等。

明清两朝,州有两个级别:直隶州和散州。直隶州直属于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于府,级别与县相同。

趣味链接:“知”的意思

知,本来的意义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这在古诗文中常常遇到。《左传》中说“子产其将知政矣”,就是说子产将要主持政事了。宋朝魏了翁《读书杂钞》指出,后世官职上加“知”字,就是从这里开始。

《宋史·苏轼传》说苏轼“知徐州”、“知湖州”、“知杭州”,就是说派苏轼去主持徐州、湖州、杭州的政事,也就是担任这些州的知州。唐宋以后的知府、知州、知县、知事,都是这种意思。

古诗词中,知也解为“管”。杜甫:“翠襟浑短尽,红嘴漫多知。”多知即多管,意谓鹦鹉学人语,多管闲事。王维:“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入。”不知即不管,是说为看红树不管路远。

017“使节”的本义是什么

现在世界各地,“使节”是指一国派往常驻他国的外交官,或派驻他国的临时代办,是指人,但是“使节”一词,最初的意思却并不是指人,而是指物。

“使节”原来的本意,“使”是出使,“节”指的是“符节”,也就是信物。因此,使节就是指古代出使之人奉命去外国时手拿的信物。

“符节”也有不同式样,一种是用竹石等刻上文字,然后一分为二,每人各拿一半做信物;另一种是君王用上乘物料精工细作的,他人不易仿制的特殊信物,不必一分为二。出使之人所用的这类特殊信物称为“使节”,这种帝王特制信物多用铜铸造而成,装上一条长竹为柄,上面点缀着牦牛尾之类的装饰物,也叫旄节。由出使之人手持这种“使节”出访他国。

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苏武出使匈奴,都拿着这类“使节”。

018“钦差大臣”的称呼源于何时

古代,由皇帝派往某地专办某事的官员就叫“钦差大臣”。“钦”意为是皇帝任命的,“差”指差遣。

这一称呼始于明代,当时,凡由皇帝亲自派遣,出外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统称钦差。清代沿袭。其出于特命并颁授关防(即印章)者,加有钦差大臣的头衔,可以直接向皇帝上奏,权力很大,一般简称钦使,统兵者则称钦帅。驻外使节则称钦差出使某国大臣。

019“总督”具体负责什么

总督是管辖一省或数省军政的地方最高长官,起于明朝。正规的跨省总督制出现在宪宗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常设两广总督以后。

明代的总督还不是固定的职务,主要负责军务和粮饷。之后其职权日益扩大,逐渐成为了地方的军政首长,才开始兼掌民政。实际上清康熙以后,总督成了一品封疆大臣,正式地行使军政民刑的督管职能。其时全国共设直隶、四川、两江、湖广、闽浙、两广、云贵、陕甘八员总督。

020“巡抚”是如何成为官号的

巡抚又称抚台,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始于明太祖令太子朱标“巡抚”陕西。后来每年都派中央官员巡抚地方。这一时期,巡抚性质同于“钦差”,本身不是官号,没有品级,例兼中央监察、组织部门的都御史和吏部尚书、侍郎等官衔,以便主掌地方官吏考察和军民安抚。因为属中央官,所以有事派出,事毕返京。

明宣宗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以后,由于地方动乱,开始常设巡抚。并开始了以省为管辖单位的巡抚制。巡抚职权不断扩大,不仅掌权,而且掌军,实际上已成为地方军政首长;但其中央性质未变,还必须经常上京汇报地方军政事务。

清代康熙以后,全国除直隶、四川外,每省都设一员巡抚,规定了巡抚品级。至此,巡抚才正式成为地方官。但仍遵行旧的兼衔制。

021清代“道员”是怎样一种官职

清时,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县四级,其中道设道员,为介于省藩、臬二司与府、厅中间一级的地方长官,各省无定员,因事添设。

道有分守道与分巡道的区别,分守道专管钱谷等事,分巡道专管刑名等事。此外,还有专职道,是主管一省某一方面的事务的,比如粮储道、盐法道、兵备道、河丁道等。

道员其实起源于明代,明初布政司、按察司因辖区大而事务繁杂,布政司的左右参政、参议分理各道钱谷,称为分守道;按察司的副使、佥事分理各道刑名,称为分巡道,这就是道员称谓之始。

至清乾隆间裁去世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职,专设分守道与分巡道,多兼兵备衔,管辖府、州,于是就成为了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级行政长官。道员俗称道台,尊称观察。

趣味链接:道

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分为十五道,大略相当于汉代的州,隶属于中央的监察区。北宋初沿袭唐制,分全国为十三道,不久即废,改道为路。清代又恢复道,它的范围较小,属于省管辖,但比府、州为大。

022南、北洋大臣有何区别

同类推荐
  • 中国风水文化地图

    中国风水文化地图

    本书内容包括:风水基本知识、室内方位,布局与宅运、风水与住宅、恋爱婚姻与风水、财运与风水等。
  • 南康笔记

    南康笔记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修志、南康地理、南康地名考、南康八景及文化思考、南康之民风、南康人口、苏访贤及神祇信仰、南良大族邓氏、唐江传奇卢屋村、谭邦古城、山水深处邹家地等。
  • 听三毛讲远行

    听三毛讲远行

    好想跟着三毛远行,一同去金色海洋吹风,聆听音乐王国的天籁之音,伴着大西洋的七颗钻石感受清风拂面的恬然情怀。
  • 戏曲艺术(上)

    戏曲艺术(上)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之一。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近5000年之久,从公元前841年开始,有文献可考的编年史从未间断,至今已近3000年,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是绝无仅有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始终传承有序,从未中断。
  • 刘法慈心解“大学”

    刘法慈心解“大学”

    《刘法慈心解<大学>》介绍了《大学》是“四书”、“五经”之一,是儒家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有的人把它定义为“四书”之首。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大学》,并不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所注的版本,所用的是《大学》原本,来自于西汉戴圣编撰的《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原文,它的顺序没有经过改动,是最初的那个版本。
热门推荐
  • 白袖琳琅

    白袖琳琅

    数千年前白袖一族渡过幻河击退了虚兽,创造界限将人界与虚界分开。数千年后,古老的战争成为传说,白袖一族惨遭毒手,唯一幸存的她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人类之间的战争即将爆发,界限也变得模糊,一场浩劫在所难免,传说中的白袖一族是否能再次扭转乾坤。
  • 影子常常跟着我

    影子常常跟着我

    为什么你不能保护我啊?为什么只有我能看见你啊?他站在我的面前,没有说话,只是伸出手把我揽进了怀里。我肩膀抖动,眼泪和鼻涕齐齐留下来。他把手臂收紧,我靠在他怀里,眼泪模糊了视野,可是月光投下,一方透亮之中,只有我一人别扭的坐在地板上,仿佛被人拥于怀中。
  • 凤翥龙翔传

    凤翥龙翔传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究竟何为正,何为邪?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是江湖。且看无名小子西门若凡,是怎样从武林菜鸟,历经坎坷,一跃千里,站到了众望所归的权力顶峰!
  • 源僵丹晶

    源僵丹晶

    摆脱了僵尸的束缚,恢复了人身的刘枫在机缘之下,进入了源界。无欲无求的他,本以为可以安度余生,但是一场灾难却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让他不得不面对这个世界。。。。。。。
  • 平鲁旅游志

    平鲁旅游志

    本书介绍了中国门神文化之乡,塞上明珠井坪,北固山,乌龙洞,明海湖,南山公园,黑坨山,其他山岳风光,紫塞沧浪,边塞遗韵,文华春秋等景区文化。
  • 倾世神妃冒牌符咒师

    倾世神妃冒牌符咒师

    浮笙,一届众神之主,却在一次历劫中遭人算计。再次睁眼,被深埋的血性苏醒,凡人?本尊便以这凡人之躯再登神殿!扮猪吃虎,她一边装作废物一边空手套白狼,将世人都戏耍了一遍……他是杀伐果断、腹黑嗜血的异姓王爷,身世神秘,力量强大,却偏偏缠上她不放。她一心想着回神殿复仇,而他却想着怎么把她收入翼下,“你说,君上怎么会喜欢上一个废…呃,凡人?”“那你觉得当初君上从乞丐堆里把你救出来,是因为什么?”“自是因为我容颜绝丽,天资聪颖”千鲤摆弄着姿态,全然不顾一旁满脸黑线,握紧了拳头的罗生。
  • 三千骥

    三千骥

    故事虚构,自娱自乐,不喜勿喷………………
  • 极武问心

    极武问心

    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内,存在着另一个地球,在那个宇宙中,天地间存在着灵气,人类在数十万年进化,摸索中,发现人类可以依此修炼,并逐步规范了修炼的等级。武者,武师,玄武师,灵武师,武王,武皇,圣人,天帝。秦天,一个出生在中产家庭男孩,在修炼,成长的过程中,发现了看似稳定祥和的世界背后隐藏着惊天之密。力量与阴谋的背后,是无数的抉择。每接近真相一步,主角就要因此问心,他为何要追寻武道至极。
  • 重生纣王

    重生纣王

    因为名叫王宙,所以就穿越成了纣王???没有自带系统,没有自带功法,穿越前不是武林高手,也不是国家特工,更不是来自未来的大科学家,一个普通穿越者,如何才能改变自焚于鹿台的结局?
  • 至尊仙妻

    至尊仙妻

    这个世界,九重天上有天外之天。她于风云之上跌落人间,一眼红尘,她看到繁花似锦,也看到了人世间的沧海桑田。为了他,她带着前生记忆,未曾喝下那一碗肮脏恶臭的孟婆汤,却在这一世,幡然醒悟……她绝不会再为任何人为奴为仆,绝不会再被人踩在脚下,也不会再爱那个男人……此世、此生、此身,势必踏平神爵,血洗紫轩,纵横北冥,以雪南陵亡国只恨,轮回封印之辱!西海滂沱,风光霁月。经历爱恨沉浮,终了,她才明白,原来走了这么多世,冥冥中都是为了一个命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