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路途中有人把你拦住,让你捐一些钱,给那些虽然很贫穷,但是又想探求新天地的人时,你的中国随从不会说:“这是你的钱,有你来做主。”他会像孩子般笑着向你说道:“你的钱只够你自己用了。”这样一来,你想要施舍他人的愿望就此破灭了。在中国,我们很难看见看门人在拒绝别人进入的时候像外国人那样说:“你不能进来。”他会偷偷地躲在一边,等你进去之后,看你被狗追赶的样子。
在中国,很少有人能够自觉守约,这与他们的误解能力,以及漠视时间的观念息息相关。但是,不管失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们都会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搪塞。中国人对错误的反思非常全面,但是,因为过于全面,反而让人觉得不真诚。
有一位被雇来撰写、评论古语的中国先生,在一条非常精辟的古语中注释道:人们不可能立刻拒绝别人的请求,相反,还会虚情假意地答应下来,而实际上他并不想帮忙。据我们了解,中国的负债人常常这样来拖欠债务:把债款推迟到明天,明天再推到明天。这样做至少从心灵上给予了他安慰。实际上,没有哪个人会指望一次性拿回债款,但是债务人这样做至少给予了他希望;然而,这样的谎言,只会一天推一天,直到实在无法拖欠为止。
最能说明中国人虚伪的,是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孩子从小就在他们的教育中学习到了如何虚情假意,对于这一点家长和孩子从来没有意识到。当孩子还在牙牙学语,只能懵懂地听大人们说话的时候,就被骗说:如果他们不听话,藏在大人们袖口里的怪物就会出来吃了他们。而他们时常把外国人比作未知的怪物。就这一事实,足以说明中国人经常说我们的坏话了。正因如此,中国的孩子们从小就被这种可怕的谎言恐吓,那么等到他们长大之后,当然就会在大街上肆意地轰赶我们了。
车夫拉着外国乘客在街上奔走,那些调皮的孩子在马车后一边追一边高声大叫着,车夫被激怒了,向孩子们吼叫道,如果他们再吵,就把他们绑在马车后面拖走。当船夫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同样会对那些已经懂事的孩子骂骂咧咧地说“往你身上浇开水”、“我揍你”、“我杀死你”这样的话。但是这些话对他们而言相当于“别这样做”的意思。
想要成为一个“懂礼”的中国人,就必须掌握汉语词汇中大量的表示谦虚、谨慎的词语。中国人说话,必须让听话者表现出尊贵的一面,而说话者则要表现得非常谦卑。有礼貌的中国人,在不得不谈起自己的妻子时,就会称她为“拙荆”或者类似的文雅的称呼。而在文化水平比较低下的农村,他们称自己的妻子为“臭婆娘”,这听起来虽然并不文雅,但是也算是了解了礼貌的本质。
有一个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就恰当地证明了中国礼仪方面的特点:一个人要到朋友家去做客,于是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衣服。当他正要坐在客厅等待主人的到来时,一只老鼠正在房梁上嬉戏,而且还把鼻子伸到了房梁上的油罐中。然而,他的突然到来,把老鼠吓得逃开了,碰巧把油罐也打翻了,而且油罐正好落在了客人的身上,客人的礼服立刻沾满了油迹。当客人对飞来的横祸气愤不已的时候,主人来了。于是,经过一番寒暄后,客人对自己的窘态这样解释道:“鄙人来到贵舍,不料惊动了贵鼠,尊鼠惊吓之中打翻了贵油罐,不料落在了鄙人的寒服上,鄙人的狼狈之像令足下见笑了。”
当然,任何一个外国人都无法按照这样的接待方式来招待中国人。中国人在请客的时候,还要长时间地、热情地对在场的客人鞠躬,而且还要不停地招呼到“诸位请坐”;或者把茶杯举到面前划上个半圆,然后郑重地对大家说“请用茶”。
更令人不解的是,不论在哪种场合,他们都会以磕头的方式来表达“我能”、“我会”、“我可以”、“我必须”、“我应该”这类的意思。有的时候他们还会说“我该打”、“我该死”这样的话,目的只为了表达自己礼节不周。就连骑马走到半路遇见熟人的时候,他们也会停下来对他说“我下来,您来骑马”。丝毫不在意对方往哪里走,也不管这样做是否合乎常理。
在中国,即使是最没有教养、最没有文化的人,也会经常对他人摆出邀请的姿态。他们的这种态度,就连最冷漠的西方人都对此赞不绝口,因为他们无法做到这点。这种小小的尊重,我们可以在任何场合看见,它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小,也是人对社会做出的一种贡献。而拒绝这种礼仪的人,将会遭受惩罚,当然这种惩罚是间接的。例如,当一个车夫问路的时候,忘记把辫子拿下来的时候,别人就有可能给他指出一条错误的道路,在他走之后,还会遭来一阵辱骂。
在东方,你以何种方式来接受对方的礼物,也是一种学问,在任何国家这也许都是一个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一些礼物是绝对不能接受的,而有些礼物是不能全部接受的,这其中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假如一个外国人,在这方面擅自作主,那么就一定会做错事情。一般情况下,接受礼物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尤其是接受那些出人意料的礼物时更要多加考虑。即使在生了儿子这样喜庆的日子里,也要对礼物慎重对待。有句非常经典的格言说道:“我害怕希腊人,即便他们带着礼物,我仍然感到害怕。”这句格言,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都非常适用。正如中国的一句格言所说:“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礼物的背后必定藏有玄机。换句话说,回报实际上比接受的要多得多。
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大多数都经历过这种虚伪性的送礼。我曾经幸运地亲身体验了一次这样的送礼过程。有一次,为了对居住在本村的外国人表示尊敬,村民们决定邀请我们看戏。当然,这也暗示了我们需要设宴招待他们,以表谢意。当我们准备设宴的时候,他们拒绝了,说只要为他们建立公共设施出一点点钱就可以了。我们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是,没过多久,其他地区的村子就接二连三地邀请我们去看戏,他们说我们赈济饥荒和医疗援助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们。然而这样的邀请实际上只是个形式,他们清楚地知道邀请肯定会被拒绝的。但是,当他们听到被拒绝的消息之后,脸上露出了同样悲哀和惊讶的神情,接着便不约而同地把问题转换到了建立公共设施上。
然而,受到这种困扰的并不只有外国人。当那些家庭富裕的中国人家有喜事的时候,邻居们就会提着微不足道的礼物前来拜访。例如,为新生儿买一些很便宜的玩具。但是在中国,作为礼貌,主人就必须设宴款待他们。在这样的场合下,主人为了不丢面子不得不强颜欢笑,装出一副非常欢迎他们的样子——因为丢面子比损失食物更为严重。面对这种情况,即使是对中国并不了解的外国人,也会为中国的一句俗语所倾倒:“吃自己的,吃出泪来;吃别人的,吃出汗来。”
从这些事情上,不难看出中国人的行为大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尤其是在大城市,受雇于外国人的中国人,他们对雇主的礼貌,大多只是虚伪的客套;对于这一点,只要将某个人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和私下的行为作一个比较,就能清楚地看见了。例如,一位受雇于外国人的教书先生,他在主人那里教书的时候会非常有礼貌。但是,如果他与主人在街头相遇,他便会装出一副根本不认识的样子,目的只是为了让周围的人认为他们并不认识,否则大家就会认为他虽然知识渊博,但是却要靠外国人吃饭。尽管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他的行为,但是在公共场合是绝对不能承认的。
还有一种情况也经常发生:当一个屋子里同时有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时候,中国人进屋后只会逐一跟中国人行礼,而完全无视外国人的存在。当一位中国籍老师称赞他的外国学生听觉敏锐、发音完美,对语言学习有超强的领悟能力,并能很快超过同辈人的同时,他也会与其他老师一同取笑这名学生的一些错误。一般来说,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教汉语的老师,是最有权力确定某个人的汉语发音是否标准的。
还可以用另外一个事实,来证明中国人的礼貌纯属表面现象。他们总是主动开口说要帮助别人做某件事情,而实际上他根本无法完成这件事情。因此,当他们最后告诉我们这件事没有办法完成的时候,我们也不必失望,因为从一开始他们就没有能力完成,而之所以这样说,只是为了保住他们的面子。同样,如果你在客栈为了钱与老板争执,你的车夫或许会走上前来说由他来付这个差额,然而实际上,钱是从你的钱袋里拿出来的。即使是用他自己的钱,最终他也会向你讨要这笔钱的。如果你提醒他,是他自愿要求付钱的时候,他会理直气壮地回答道:“难道你认为参加葬礼的人,也应该一起被装进棺材里吗?”
虽然大多数中国人都是表里不一的,但是仍然有一些人是真正谦虚、谨慎的人。有时,人们不愿意提起令自己感到不愉快的事情;而这时他们常常会吞吞吐吐,或者说这件事情没有办法叙述。其实人们心里明白,他只是不愿意说而已。因此,即便是那些非常文雅的人,被惹急的时候,同样会说出不堪入耳的话来。
虚假的谦虚与虚假的同情是相对应的,它们都是由空话和假话构成的。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责备中国人,因为他们的确没有足够的金钱来帮助别人。但是,我们还是非常讨厌那种虚伪、做作的同情,尤其是那些对死者表示同情、哀悼的同时,又眉开眼笑,放肆、无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