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600100000058

第58章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和内涵(10)

如此看来,价值认同具有如下特征:

首先,价值认同的自主性。自主性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证,表明了人所具有的一定的能力、权利和责任。人之所以能称之为主体,首先就在于他能自主或有自主性。自主是主体自身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是认识—选择和实践—创造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第一,价值认同主体的平等交往性。所谓平等交往是指每一个主体作为独立的交往参与者与其他主体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既不允许有任何人为的因素强加到主体身上,同时也不允许在交往中有任何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他交往主体一方的现象存在。

因此,交往平等不仅要求要相互承认其主体资格,而且还要平等的对话交往。

第二,双向互动性。对于交往双方来说,相互作用是其本质,参与并使自身融入其中是基本要求。一个主体在什么层次、什么意义上参与交往,就会成为什么层次、什么形态的主体。在何种交往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交往关系,便相应地承担一定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因此,人的交往活动是建立在交往主体之间平等基础之上一种双向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参与交往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首先将自身区别开来并以之为对象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摆脱自身的局限性,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动地在交往实践中复制自身的过程,也是一个高扬自身主体性的过程。第三,交往互利性。人的任何活动都是基于一定利益基础之上,利益上的差异,必然导致人们需求上的不同,当人们需求的东西自身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就会通过自己积极的努力去追求,这样,交往也就产生了。从一定意义上说,只要有人的交往活动,就必然有人对利益的自主追求,这种追求也就必然是围绕着利益来展开的,互利也就必然地存在和起作用。

其次,价值认同的过程性。一方面,价值是对未来理想和目标的一种期盼和追求,它通常是表现为主体在多种可能性中所作的某种价值选择。但是,由于人们的选择受到多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因而主体在进行价值选择过程中,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相反,它经常表现为一个逐步实现的渐进过程。另一方面,对于价值认同的主体来说,它既有个体,也有集体和社会,价值主体的多重性,将认同主体划分为个体价值主体和集体、社会价值主体,因而价值也就被分为个人价值和集体、社会价值两部分。一般说来,个体价值属私人领域;集体、社会价值属公共领域。很显然,我们所说的价值认同通常是指在公共领域能够实现的认同。在公共领域之外,是不存在价值认同的,也无法达成价值认同。

但是,任何私人领域的价值观又都不是与公共领域的价值观完全脱离的,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之间的关系为:个体价值是社会或某种集体价值在个体社会生活过程中的内化,而公共领域内价值观认同是建立在个体价值观在某些方面的认同这一基础之上的。因此,价值认同的过程既是不同类型的价值主体的价值观相互转化过程,同时也是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相互转化、相互渗透的过程。

再次,价值认同的异质性。价值认同固然是指对相同的认可和接受或者共享,但是,正如前面所说的,认同之所以能够发生,恰恰是建立在差异这一基础之上的。正如斯图亚特·霍尔所指出的,“认同是通过差异构建的,……只有借助与他者的关系,表明某个术语不是什么,明确缺少什么,是什么组成了它的外部这样一些‘积极’的层面—只有这样,认同才能被建立起来。”所以,我们所说的认同,是在差异中来寻求共同。就价值观来说,价值主体的多重性使价值观也表现为多层次性。一般说来,价值观分为核心价值观和外围价值观,核心价值观通常是与人的理想、信念相关联的,它属于深层次的价值观,而外围价值观通常是指那些与人的直接利益相关联的,它属于浅层次的价值观。

当不同的价值观相遇的时候,它们既表现相互冲突的一面,同时又有相互日趋一致的一面。这种情况,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表现得十分明显。经济全球化从本质上说是利益矛盾的展示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国各民族的利益既有冲突,又有认同,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实现越来越离不开他国、他民族的利益,这种相关性使全球范围内的价值观在利益层面上出现日益关联的趋势。然而,这种相一致的趋势,在我们看来,仅仅涉及到价值观直接利益的外围层面,而且这种认同也丝毫不会削弱不同国家和民族在价值观核心层面上的差异甚至对立。如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全球交往中,虽然在某些问题或问题的某些层面上能够达成共识,但是这些都是以未涉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根本价值观上的不同为前提的。因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来谈论价值认同,并不是在价值趋同的意义上来谈论,而是一种“存异而求同”。

最后,价值认同的流动性。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本来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在全球化时代,加快了自己的变换频率,无论是公共的价值观体系还是个体的价值观体系都不再像以往那样具有长久性了。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对这种价值观变更的社会事实作了如下描述:“东西用完就扔的文化扩展了,临时性建筑越盖越多了,模式化部件日见普及了;这些情况都产生同样的心理效果:人和周围事物的联系越来越短暂了。”价值观的流动性和短暂性使其成为经常变化和不断更新的,它缩短了价值观的时效性,并带来价值认同的多变性。

(三)

价值认同也涉及到如何认同这一方法论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质就是价值认同的方式问题。究竟如何看待价值认同的方式,这本身就存在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或立场问题。正如人们在谈到全球化问题的时候,总是把全球化视为一个无主语的模糊概念而要求加上主语而追问“谁的全球化”那样,价值认同也同样存在一个“谁的价值认同”的追问。与此相关的问题是“谁去进行价值认同?”显然,这里谈论的不是一种抽象意义上认同主体,而是“现实的”主体,是与一定的利益需求相联系的主体。当我们谈论价值认同的时候,总是站在我(们)的立场上去谈论问题的,而根本不会去理会那些与我(们)的利益无关的作为“他(者)”的价值认同。这样说来,对价值认同方式也应该立足于以我(们)为主进行表述。站在这样一个立场上思考价值认同,笔者认为,它主要包括主动认同与被动认同、同质认同与差异认同、事实认同与建构认同等认同方式。

第一,主动认同与被动认同。主动认同是指人能够从“我”出发,并以“我”

为中心积极地参与交往活动,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对其他主体价值的自觉自愿的、积极主动的理解和接受。人之所以选择交往,是因为这种交往是对我有利的,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在交往过程中,当怀有不同利益需求的价值主体遭遇的时候,其中任何一方都不会因冲突而放弃交往,相反,为了实现自身的发展,只能选择在坚持对自己的价值认同的同时能够包容他者,这种包容本身就既包含着对他者价值存在的合理性的认可,同时也包含着应该在自己的价值认同中吸收他者价值中那些属于人类文明成果的那部分价值,这是一个完全在自觉自愿的条件下,交往主体所做出的一种自觉选择。而要做到这一切,就必须保证交往双方地位上的平等。但是,在人们的实际交往过程中,由于经济全球化的主动权实际上是由那些在经济上占据强势地位的国家所操纵的,因而这种交往双方的平等是不存在的。对于不发达国家来说,参与全球化虽然对他们来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这又是发展自己的必然选择。所以,他们在参与全球交往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这是一个自主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在自主斗争中实现自己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为价值认同上的平等而斗争的过程。被动认同是指在由他者所操纵的全球交往之中所表现出的对其他主体价值的一种消极的、不自觉的、被迫性的认可和接受。对于那些非西方国家来说,面对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出的强势地位,虽然表现出不愿接受这样一种现实的愿望,但是,他们在全球交往中处在以西方国家为中心所构建的交往体系核心的外围地带的弱势地位,使他们不仅要饱受西方国家经济上的控制和剥削,而且也受到了西方国家在思想文化上的控制和摆布,这样,在交往中他们就必然因为处于下风而成为被动的一方,表现在价值认同上,只能是造成对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的长驱直入表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奈,并在不自觉中形成了对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价值追求,以及生产方式等的全方位认同,虽然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在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由于存在着不同文化价值之间的势差而表现出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问题在于,一是这种价值认同是否在一种平等的境遇中进行;二是这种强势价值认同是否能够与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实现有机的整合;三是文化心态上是否能够做到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这种心态在价值认同中既不因价值输出而产生一种历史自豪感,又不因价值输入而产生一种价值自卑感。而应该通过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主体性,使弱势主体从服从、被动的处境中解放出来,获得积极主动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主动交往的权力,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本民族的价值认同。

同类推荐
  • 良好的政治秩序

    良好的政治秩序

    对于良好政治秩序的追求一直是人类社会最核心的诉求。好的政治秩序可以使生活在该秩序中的人过上一种好的生活,而不好的政治秩序则无法让他们过上好的生活。
  •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五十年

    中国政府管理与改革五十年

    本书包括《中国适应跨世纪发展的行政管理研究》、《中国公共行政迈向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在实践中的丰富与发展》、《政府部门职能关联与责任行为》等33篇论文。
  • 区域行政引论

    区域行政引论

    区域是一个意蕴广泛而又相对的概念。它没有严格的范围、边界以及确切方位。各个学科因研究的视觉和内容不同,对区域的界定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们对区域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以自然标准划分、政治标准划分、经济标准划分、社会标准划分的四个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各个学科对区域概念的界定。
  • 新中国行政体制的初创:周恩来与中央政府筹建管理述论

    新中国行政体制的初创:周恩来与中央政府筹建管理述论

    本书全面考察了新中国中央行政体制创建和发展的历史,深入探讨了周恩来精心组建、调整和管理新中国第一至五届中央政府的过程。本书分为上下两部,上部重点研究从新中国创建之初到20世纪70年代中央政府筹组、运转和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调整的风雨历程,以及周恩来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下部深入研究了周恩来在长期领导政府工作中形成的先进管理理念、科学的行政方式、独特的行政风格,以及杰出的人才观和廉政建设思想。本书对我们全面了解新中国中央行政体制的初创与沿革,传承周恩来卓越的管理思想与优秀的工作作风,对我们搞好今日政治体制和行政机构改革有深刻的启迪。
  • 党员手册

    党员手册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打铁必须自身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毫不动摇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帮助广大党员担负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本书从党员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党员如何以实际行动融入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讲解,并提出了要求,有助于广大党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在实际工作中校准航向、把握标准。
热门推荐
  • 吞噬魔修

    吞噬魔修

    秦昂是秦家庶子,在秦家危难之际,被无情遗弃。之后,秦昂要面对的是无止境的囚犯人生。为了挣脱这冷酷的命运,秦昂开始修炼无意中发现的魔门功法——吞噬魔功。
  • 狂道

    狂道

    恁君何无敌,青天压万雄。天道一指破,万古战青天!
  • 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全面进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1944年初,在苏德战场北翼,苏军在粉碎德军重新恢复对列宁格勒包围封锁的企图之后,开始准备对当面之敌发起进攻,以彻底解除德军对列宁格勒的封锁,解放列宁格勒州,为下一步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创造条件。苏军最高统帅部的战略企图是: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同时实施突击,首先粉碎德军第18集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以积极行动牵制德军第16集团军的基本兵力和北方集团军群的战役预备队;尔后,3个方面军分别向纳尔瓦、普斯科夫和伊德里察方向发展进攻,击溃德军第16集团军,完全解放列宁格勒州,为把法西斯德军从波罗的海沿岸驱逐出去创造条件。
  • 巫咒独尊

    巫咒独尊

    理性与感性完美结合,才能演绎出无上意境。巫马夕身负千年赶尸世家的屈辱与仇恨,流离失所,步步行险,逆势而上。最奇幻凶险的旅程,请注意脚下枯骨凄凉。
  • 治好病了要拆马甲

    治好病了要拆马甲

    或许任何人都需要救赎,无论走出来或者封闭自己都需要理由。能拯救一个人的,只有自己。
  • 大梦三年,梦醒如初

    大梦三年,梦醒如初

    如果不能成为自由的诗人,那就成为流浪的旅者
  • 城市地铁札记

    城市地铁札记

    所谓走近一座城市,不如去那儿坐坐地铁,看看在这里生活的人们的样子。
  • 厉害了我的原始人

    厉害了我的原始人

    这是一个由石炭纪的巨虫、侏罗纪的恐龙、古近纪的凶兽交织共存的,凶残度爆表的史前世界。在这片恢弘瑰丽的史前世界中,人类不再位于食物链顶端,反而在各种猛兽凶虫的夹缝里艰难求存……原始社会种田加冒险文
  • 中国农民思想家

    中国农民思想家

    这是一部介绍一位“农民思想家”破冰改革的作品。作者以细腻的笔法,生动地描述了出生于江苏常熟的全国著名乡镇企业家袁勤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还处于刚刚起步,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时,以人未思先思,人未行先行的精神,冲破来自各个方面的阻力和干扰,大刀阔斧对当时触动企业神经的各项制度进行改革的故事。
  • 穿越之摄政王的宠妻

    穿越之摄政王的宠妻

    ”小小,还不起床,是要我去叫你吗?再不起来我可要进去了啊?别别,我这就起了,“自从穿越之后,就遇到这么一个死缠烂打,臭不要脸的男人,谁说的不近女色,谁说的,冷清孤傲,谁说的狠毒,哪里有嘛!o(︶︿︶)o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