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95800000012

第12章 文化钩玄:文化之谜:宗教信仰 (2)

为什么一定要承认这个系统呢?不同派的当然不服,便提出怀疑:不论系统对不对,一切肯定其存在就不合“无常”教义,所以要从否定开始。“空”就是数学上的零号,在印度语中是一个字。从“零”开始,“零”不是没有,所有的数最后都可归结为“零”,“零”也是终。数建在“零”上,“一切有”变成了“一切空”,那么“空”是什么?说不出来。“零”不能不是一种存在,但无法描述,所以把它“悬搁”(欧洲的现象学说法)起来。于是探寻“空”的后面,发现了“识”(也是现象学的发现),再一发展,转成了“法相”,“唯识”,“空”又变成了“有”。这是佛教哲学史除了秘密宗派以外的要领,而密宗的理论仍是从“空”、“有”而来的,不过说法不同。这一争论在佛教以外没有明显大扩散,只招到一些批判。传到中国,译解成为汉语的“空”和“有”,“空”等于“无”;“贵无”、“崇有”和印度的似是而非。印度的是印度佛教文化中的问题,是与教派存亡有关的非争不可的问题;中国的是中国文化中的问题,和政治社会有关,但不是存亡问题,所以一阵子就过去了。

六、真、幻问题。这是印度的长期争论问题,问题不在“真”而在“幻”。“真”即“存在”,二者是一个字:sat。“幻”是什么?中国人说“真伪”,“幻”应当是“伪”,是假的,还有什么问题呢?照欧洲人说法可以是本质和现象问题。本质是真实存在,现象呢?不能说现象不存在。不存在的只是“虚假的现象”吧?印度哲学家商羯罗发展出一套“幻”的理论,和佛教讲的“幻”有些通气。“幻”(摩耶māyā)不但是存在而且不仅是现象。常举的例子如:把绳子看成了蛇,这便是“幻”。这岂不是错误的认识?说世界上充满了“幻”,这不是说世界不是真的,说世界不存在,而是说认识世界有错误。

明明只是一个人或则一块石头,你看成了神,那也不能说你错,然而对于有真正认识的人说,“人”是“真”的存在,而“神”是“幻”的存在。世界是“梵”,世界又是“幻”。于是“梵”作为“神”,是“真”的;而这个“神”又是“幻”,是你认为的神。这另起一名叫做“自在”,这就是大家拜的神。商羯罗的理论“幻”和龙树的理论“空”同样遭到许多反对,原因很简单,他们想给宗教找寻合理的解说,结果几乎从根本上否定了宗教。这同另一位印度哲学家相似,鸠摩利罗为了论证经典正确讲了许多道理,结果是把讲道理(理性)推上了第一位,宗教和神也需要理性来证明了。宗教是信仰,不能讲道理。宗教理论只能“述而不作”。所谓论证只是说经典或则祖师说的“神谕”如何正确。若作辩解,等于承认了怀疑,无论怎样高深、玄妙,也是不能容许的。耆那教的“或许说”也是这样,可此可彼,结果也否定了神。

七、是、非问题。是非有什么问题?本身无问题,问题在于是非标准。印度人叫做“量”,好像用尺作标准来量东西。这是印度逻辑的出发点。可以说,在近代欧洲人以前,印度人已经注意到认识论,问到知识的来源和标准了。但是印度人的追究不同于欧洲人如笛卡儿、培根、康德等人的追究,不是近代哲学。对于印度人的“量”和逻辑(“正理”,佛教称为“因明”),中国人也不热心。中国人一直不觉得有追究这问题的必要,因为认为圣人早就解决了,没有像印度人那样还在答案上提问题。“量”在印度通常认为有四个:一是现量,即感觉所得。二是比量,即推理所得。三是譬喻量,即由类推而来的知识。

四是圣言量,即由已有的权威(神、圣人、经典)而来的知识。大约五世纪的印度佛教哲学家陈那提出“量”只有两个:“现量”和“比量”。其余两个都是附属于“比量”即推理的。这是思想上起了革命。特别是“圣言量”,要依推理,那么不合理的“圣言”怎么办呢?当然说是“圣言”没有不合理的,不容怀疑的,可是漏洞开出来了。这一理论在佛教中还有发展,但只在理论体系中取消了“圣言量”,实际上还是照旧,反而给不立文字、不仗语言的秘密宗派开了路。由此可见,可能是创新的革命思想,也可能反而为另外的什么思想打了头阵。尽管如此,这一理论还是为各方所拒绝,在中国更无响应。“圣言”当然是“量”,甚至是唯一的“量”。有什么可讨论的呢?听从就是了。

八、因、果问题。因果联系着报应,印度人讲得很多。由于佛教传入,中国人也都知道因果报应;但一般了解的只是同类事件的先后次序,严格说这还不是因果。种子和大树并不同类,怎么种子是因而大树是果?前世的因怎么隔了一代才结果,这中间一段埋藏在哪里了?讲不清因果便讲不清报应。没有因果报应,宗教,不仅是佛教,便站不住,失去信仰了。所以佛教讲出“因缘”理论,“因”是基础,“缘”是条件。种子是“因”,但若没有土壤、阳光、空气、水等等条件具备,种子不能变成树。这一套“因缘”理论极为巧妙,解答了很多问题,可是又为“空”开了路。若一切都是由基本条件(因)和辅助条件(缘)而生,那么客观存在的本身只能是“空”了。

这一来又影响了宗教的根本。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继续追问,否定。这很危险,怀疑下去,会引向虚无主义,宗教自己否定了自己。另一条路是打倒一切,留下了自己,走向神秘主义。论证可以否定一切,信仰又肯定一切,信仰至上。“因缘”等等理论不过是否定别人,并不否定自己。因此,讲“空”、讲“因缘”的龙树既是善于否定别人的理论家,又被神秘主义奉为祖师。中国没有对因果产生怀疑,没有对“圣言”提出问题,所以“缘”在中国转为“缘法”,可以“化缘”。这理论在中国文化中没有引起问题。大概中国文化思想向来不喜欢怀疑论(除了一篇《楚辞·天问》),更不喜欢虚无主义。中国人民也许不喜欢所谓宗教,但特别喜欢信仰,最善于造神,从三皇五帝尧舜禹汤造起,络绎不绝。

九、苦、乐问题。印度人经常苦、乐并提。佛教讲“一切皆苦”,但是又宣讲“极乐世界”。修苦行确实是印度教比其他宗教更为强调,但苦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为得到“法力”、“解脱”或实现其他意图而修苦行,这是为乐而苦,不是以苦为乐。例如雪山女修苦行是为了得到大自在天的爱情和婚姻,结果如愿以偿,两位修苦行的男女神大享其乐。所以由苦得乐,出苦入乐,正是宗教宣传所必需,而且是征取信徒的途径。宗教决不是以苦为至上,要求信徒受苦,仿佛越苦越乐。这不是任何宗教的教义。若想那样创教,只会把信徒吓走,把自己孤立起来。

究竟什么是苦?佛教先说“一切”,其实只提出几条,生老病死以及别离和“怨憎会”之类。但是“苦行”(这不是印度原字,原字tapas只是“热”,不是“苦”)确实是印度宗教思想中最为普遍的信仰。“苦行”必然产生“法力”,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也不是没有疑问,但很少公然问出来。绝食和折磨自己仍然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之一。这本不是印度特有的,不过这信念在印度分外强烈。佛教开始曾反对苦行,后来妥协了。传到中国,竟然信仰“焚身供佛”,烧香疤,剁指头,刺血写经,大违戒杀原意。好像中国有些人提倡苦行也不在印度人以下,还有点超过。但是类似佛教“头陀”的欧洲方济各教派标榜“清贫”,到中国传教不受欢迎,可见中国人并不真尊苦。

十、美、恶问题。这是欧洲哲学和中国哲学中很注意的问题。美、丑,善、恶是伦理道德问题。偏偏印度人不重视。“善”和“真”是一个字:sat。“美”没有专门术语。从文化中找原因,可以说是印度的“法”和“业”使这个大问题出不来。“法”把一切生活言行等等都规定了,不能出轨,善恶美丑的界限划定了,还讨论什么?“法”就是“善”。“业”依照“因果”规律决定了一切,一切都无法改动,只有依照“法”的规定行事才有来世希望。都注定了,不由自主,那还管什么善恶美丑?命该如此,服从第一。道德规范,美丑标准,都无可讨论了。“真”也就是“美”。佛说“涅槃”就是“美”。印度艺术中有“美”,那是外人的看法和说法。中国人以为很丑的,印度人丝毫不觉得。到近代,才出现以传统哲学解说新旧艺术作品问题;这是从欧洲来的,以前说美,不过是好看好听而已。

以上略举十个问题为例,可见宗教信仰中也不是没有问题,而问题的发生则不能脱离文化的解说。如果文化不同而问题共同,则外来宗教可以传入但必有改变;如果问题不同则很难传进去,或则引起新问题而改变面貌。只有文化相同或类似而又有相同问题,那么,作为问题答案的宗教才可以不受阻滞且不经大改变而进去。文化的同异很难从表面或则符号鉴别决定,但问题的同异却较易明白。有相同问题,一听答案即有反应,不论是接受或拒绝;否则难有反应。例如犹太教的创世说是回答世界怎么来的问题,在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中不曾注意过这问题。中国除了《楚辞·天问》以外,从来是以作答案为主。(《庄子》略有不同。)既有世界(这本是个印度词),有天地,还问什么有没有,从哪里来,岂非多此一问?所以中国和印度文化中对于耶和华和亚当不大感兴趣。创世说不是所有民族都有的,中国境内也只是有的民族有。

宗教是信仰,但信仰仍起于怀疑。不疑何信?不怀疑世界来历,不提问题,也就没有对上帝创造世界的信仰。凡是成为信仰的都是因为原来有疑问。“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什么也不知道,只是顺从皇帝的规定生活,那么还有什么自我感觉?在帝力之下,“不识不知”,一味顺从,不动脑筋,没有问题,那也就不发生信不信的问题,无所谓信仰了。可以说宗教教义都是回答问题的。问题越多,教理越复杂。盲目信仰就只要口宣佛号,不必讲道理。一卷真经在手,万事齐备了。上帝是不需要证明的,需要证明时便是有怀疑了。

不仅宗教信仰,许多论断中都含有问题,没有问题便没有答案。《公羊传》,还有《谷梁传》,对《春秋》字字句句提了许多问题,作了许多答案。印度古书中有一部著名的《大疏》,是解说文法经典《波你尼经》的,书里面充满了问答;对每一句经,甚至一个字,提出问题,做出答案;对答案再提出问题,又做出新答案,比前一答案正确些,便还有问题;最后才有老师的答案作为结论。这是古代印度教学生读经书加解说的记录体,是口头讨论式。时代是公元前后,比《公羊》、《谷梁》稍稍晚一点。《公羊传》也是汉代儒生讲《春秋》的问答记录体。中国和印度那时的传经方式差不多,许多佛经中也是充满了问答。

佛讲经说法总是有人提问题。“无问自说”反而作为另一类经的体裁。印度原来注疏也有问答体。《论语》开头便是用反问方式提问题,问“不亦悦乎?”是要你自行回答:“悦”。《孟子》开头也是梁惠王和孟轲问答,讨论利和义。《老子》不提问题,满是回答问题的话,开头便回答怎么是“道”,怎么是“名”,仿佛自言自语,宣布指示,其实是在回答问题。《庄子·逍遥游》开始便讲寓言,明显是回答:怎么是逍遥?怎么才能逍遥?人究竟能不能逍遥?依此类推,书中的话和口头的话一样,都是一对又一对问答,不过多半残缺不全,留下许多空白给人心中会意自行填补。若不知问题,答案就难懂了。不少外国宗教书和哲学书便有这情况。

宗教信仰起于怀疑,由于有了问题,宗教理论是答案,宗教实践是检验。照这样,宗教也和科学、哲学、艺术一样,不是一时冲动或则愚昧无知的产物,而是人类有了问题并作了思考的产物。艺术仿佛不经思考,仿佛和宗教仪轨一样,只是摹仿式的创造。这不过是就片面的现象而言。艺术家和宗教家并不全是疯子式的天才,一切不经思考;他们也是要用头脑而且会用头脑的。宗教信仰不许有怀疑,那是有了答案和教会以后的事,但问题还是会出来的。布鲁诺是烧不尽的。

提问题,答问题,才有思想,有文化,有科学、哲学、艺术、宗教。“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不会产生什么文化,除非确有上帝创造。

同类推荐
  • 名家经典散文选: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名家经典散文选”,包括 《万事融笔端·叙事卷》 《挥笔如传神·写人卷》 《情动于心中·抒情卷》 《情景两依依·情景卷》 《滴水见阳光·哲理卷》 《闲情说理趣·随笔卷》 《提笔如出鞘·杂文卷》 《宏论博天下·议论卷》共8册。本套散文所选文章除了当代我国的名家精品之外,还选择了一些当代外国名家经典散文,诸如法国作家雨果、大仲马,英国哲学家罗素,印度文豪泰戈尔等。这些中外文学大家的作品,知识丰富,思想深刻,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提升素养都有极大的帮助。这些散文大多以一种轻松随意的文笔,朴实自然地展现出了名家散文的基本状况,并以这些名家生卒时间为顺序进行编排,充分体现了这些名家散文的个性魅力和风格特色。
  • 诗集

    诗集

    作为一本诗歌读物,本书选稿的基本原则是不论门派,但求好诗,鼓励勇于承担,直面现实,体现汉语诗性魅力的写作;无条件地向那些将汉诗带入成熟、开阔、高贵、大气之境界的诗人致敬,向那些给汉诗的未来投注新活力、体现新难度、创造新格局的诗人致敬。写诗在今天比起任何时代都更是一项寂寞的事业,新世纪诗歌版图的拓展,有赖澡雪精神,日益精进的一代人的共同戮力,我们满怀信心地期待隐忍自处,孤怀独往,引领风骚的巨匠与杰作的出现。我们也将不遗余力地发现新手,向有借鉴价值的实验之作开放。
  • 时代缩影的观察

    时代缩影的观察

    本书作者在党政部门、研究机构任职三十余年,历览政情、世情与人情。在时代的激流中,他深感变革之艰难,进步之不易。本书分六辑,作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对当今中国文化现象之种种,深入地观察与思考,力求展现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时期,中国文化所面临的阵痛、激荡和变革。
  • 一位外祖父在轮椅世界感受到的生命之爱与人生得失

    一位外祖父在轮椅世界感受到的生命之爱与人生得失

    一本畅销美国的感人家书,当小山姆快要出生时,他的外公写了一封信经示庆贺。可当他长到期4个月时,医生诊断他患上了孤独症。于是这位外公继续开始给山姆写信,想象他未来将要面临的与普通人不一样的世界,教他如何应对将来的现实。小山姆出生后,美国CNN一直进跟踪报道,关心他的成长。对于家长们来说,从本书中不仅可以获得一种关爱与亲情,更能懂得如何指导自己的孩子。从山姆出生的那一刻起,作者就知道自己想要告诉他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爱,让他懂得有一对身心脆弱的双亲意味着什么。作者想让他了解学校,让他懂得重要的朋友有多好、重要的朋友有何意义。作者希望告诉他与毒品、爱情、工作、金钱以及所有其他东西有关的一切。
  • 普希金抒情诗全集(套装上下册)

    普希金抒情诗全集(套装上下册)

    《普希金抒情诗全集(套装上下册)》收入普希金一生所创作的全部抒情诗共800余首,是我国第一本由一个译者翻译的普希金抒情诗全集单行本。译者曾在本社出版过独力翻译的十卷本《普希金文集》,三十年来潜心研究了普希金的全部文学作品,从而保证了译文的准确精当,优美流畅,其译文在目前国内纷繁的普希金诗歌译本中独树一帜。普希金是19世纪俄国伟大诗人,俄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被高尔基誉为“俄罗斯诗歌的太阳”。他在诗歌中充分表现了自己的追求、情感、品格和风格。他的诗激情澎湃,始终为自由而追求不懈,梦想有朝一日他能挣脱沙皇专制制度的羁绊,纵情翱翔在无拘无束的蓝天底下。他的作品中还有大量的爱情诗,诗人在其中抒发了万千热烈真挚的情怀,讴歌了他所倾慕的女性,极富真情实感,脍炙人口,沁人心脾。
热门推荐
  • 轩辕门徒

    轩辕门徒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秦远无意间折下的花枝让他见到了姐姐,进了修仙门派。不准你们碰我的姐姐,你们都要全身腐烂生不如死。也不准你们背着姐姐碰我,我一点都不喜欢。我是下品如常,我是修仙废材,我是秦远,我是轩辕门徒。——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东方寻龙

    东方寻龙

    在远古的东方,华夏先民因常年干旱求雨正在做祭神仪式。这时,在紫色的天空中突然一道强光从东向西消失天空,这一奇异的天象立刻让整个部落的人恐慌了起来,共同把目光都注视着祭司,而祭司确非常的淡定,并立刻挥舞着手中的剑后举了起来,面朝天空在高台上高呼:“神啊!天帝之女姚姬,她又回来了……”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大王别慌

    大王别慌

    魂穿后,苏泽拍着老爸肩膀说“哥们,不好意思,借个道!”修行是不可能修行的,这辈子都不会修行。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轻松碾压你,何必修行。修行大不易,提升需谨慎。小心开三档,自己两行泪。苏泽混穿后开始了先塞后爽的高光生活。“我要成为联邦总统,天天开直播!”
  • 帝国七皇

    帝国七皇

    在宇宙中,有着一个蓝色水晶球的星球,称之为地球,地球有着十种强大的元素,这些元素分别支撑着地球,每个人的元素不能超过4种,,在地球的正中央有着一个强大的国家,名称为帝国,帝国创立于1000年前,有着辉煌的历史,在帝国第15代国主的时期,帝国出现七个风流的人物,他们被其他国家称之为帝国七皇,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帝国七皇竟然有着十种元素,而主要的是七皇中的最强战皇风皇,人们都称之为地狱里的死神,他将是我们小说的男主角,他又将带给我们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去看看吧,
  • 九界之凤灵归

    九界之凤灵归

    她叫凤青鸾,黎国公主,亦是古幽族圣女,出生身怀异象。后拜入浮世宫,六岁时入药门,遇见了他,那个让她万劫不复之人。多年后回到浮世宫,宫中却无人生还,只剩下她了……他叫巫明龙,来自21世纪,是天才药剂师,因探索世族之谜来到了以武为尊的陨玄大陆。流落药门,本是应龙妖王之子,天生是妖,却因种族不同难以修炼灵力沦为废材。没想到的是,他敬爱的师傅却要害他。一次意外,他们二人分离,他的死讯传来,她悲痛欲绝,入邪道,只一人灭正道一门。他再一次见她,她一席红衣,妩媚妖冶,不过是邪道而已,她入他便随她!曾经有一个预言:龙子和凤女不可相遇,不然,整个北境将生灵涂炭!命运的轨迹即将与其重合,北境的未来究竟是何?九界的故事仍在继续,九界之中到底有何秘密?
  • 破凡修仙传

    破凡修仙传

    破凡丹一种极难提炼的极品丹药,凡人口服后可以淬炼身体得道修行。
  • 常见疾病概念

    常见疾病概念

    临床上常常见到一些病人得了高血压之后,又陆续发现了血脂异常或糖尿病;也有人得了糖尿病后紧接着又患上了痛风、冠心病。这些现象在上个世纪初就引起了医学界的注意。到了80年代,有人提出了著名的“X综合征”的概念。90年代后,这种现象被正式命名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代谢综合征”。
  • 逆世荼蘼

    逆世荼蘼

    这个世界于我,从不曾带来什么好运,唯一我需要阖手感激的,就是你的出现。我愿守侯你热爱的这片山河,纵然粉身碎骨,也让山明水秀,万泰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