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62500000016

第16章 雕塑艺术(3)

苏州角直保圣寺的罗汉,尚存十余尊,着重地表现性格。保圣寺建于大中样符六年(1013),因此塑像不可能为唐代杨惠之的作品。

宋代的雕塑家创造了许多动人的形象,并且也创造了更接近生活的平凡的人的形象。灵岩寺的罗汉比较接近后者,而后者由于材料的不足,极易使宋、元、明、清各代的罗汉像及若干道教像相混。山西晋城玉皇庙的二十八宿像,平遥双林寺的一部分道教像都是这样的例子。关于这一优秀的古代雕塑的艺术价值虽然得到共同的承认,但年代鉴定仍有不同意见。

这也说明,宋代以来泥塑艺术已经成熟到这样的地步,有才能的雕塑家能够直接观察生活,并加以表现。时代的样式特点在一些直接根据生活所进行的创造(如罗汉像和道教像)中已不是很明显的了。

唐宋以来有很多雕塑名手,他们的名字是雕塑史上的光辉。

杨惠之是最有名的。杨惠之为了避免和吴道子竞争,放弃了绘画,而专攻雕塑。唐代其他泥塑家,如刘九郎、王耐儿、张仙乔、李岫、张宏度、员名、程进,都因自己的作品得到当时群众的欢迎,而在艺术史上留下了名字。与泥塑有不可分的关系是装銮的艺术,唐代的王温、宋代的龙章都是名手。

宋代的张文昱、王文度是宋真宗时修玉清昭应宫时参加塑像工作的天下巧匠。

古代雕塑,如杨惠之一样能载人史册的是元代的刘元。刘元最初是道士二从师傅杞道录学得多种技艺,而最长于塑。后从尼泊尔的雕塑家阿尼哥学习(阿尼哥在元代的雕塑艺术中有重要的地位,因专塑喇嘛教的佛像,对于喇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刘元的雕塑则是多方面的,而且是有创造性的。例如记载他在大都(今北京)东岳庙(不在今朝阳门外,原址在今白云观之东)造天地和侍臣的像。又记载他在“玄都胜境”(旧址在今西安门内刘兰塑胡同天庆宫)塑上元帝君执簿侧首诘问,下面的小吏跪了回答而战栗,全堂悚然严肃。这些记载说明刘元塑造的形象的真实生动,并且善于仔细推敲与体会对象的特点。

他的作品实例,传说河北宝坻县(他的故乡)广济寺三大士殿(殿始建于太平五年,公元1025)中塑像全部都是刘元改塑的,但尚难完全证实。刘元的传世绘画作品有《梦苏小小图》。

宋元雕塑艺术的丰富遗产尚有待整理,有关的资料至今仍很分散,除了以上所谈到的以外,作品实例尚有洞庭东山紫金庵罗汉像(塑造者名雷潮),太原龙山昊天观道教的造像石窟,杭州的烟霞洞、飞来峰等石窟,四川各地的石窟多处,河南巩县宋帝室陵墓前石人石兽,华北各地砖塔、石塔上的浮雕,如内蒙古自治区林西辽代白塔子,元居庸关云台券洞石刻等,都是较有名的。华北各地庙宇中的泥、木佛菩萨像以外还有铁像(例如正定隆兴寺二十二米的大铜菩萨、登封少林寺的四铁人,沧州的铁狮子等)……这些都是过去所未曾予以充分注意的。作家的姓名事迹也有待搜集和整理。南宋时代山西介休马天来、平阳贾叟,元代的王清、那怀、吴同签、张提举、李同知(提举、同知都是官名)、董暹,扈宗明、扈宗义、刘高、张生等人都是幸而偶然保留下姓名来的,虽不一定是第一流的K师,然而他们和其他一些佚名的作家一起,汇集成了宋元雕塑艺术向前发展的潮流。

明清雕塑

中国明清雕塑艺术的制作活动,在空前丰厚的社会物质财富基础上和不断改进工艺技术条件下,首先是适应封建统治阶级宗教的、精神的以及奢侈豪华生活等方靣的需要,普遍地活跃起来。其中的陵墓雕刻与宗敎雕塑,特别是在朝廷官府直接控制下所产生的作品,规模大,材嵙贵重,制作精细,但大多缺乏创造性和生命力。而一些与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市民群众及知识阶层有着较密切关系的各种小型的案头陈设離塑和工艺品装饰雕刻,则有显著的发展,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代表着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新成就。

一、建筑雕刻

以北京故宫为代表的明清宫廷建筑雕刻,多以龙凤为主题。天安门前明代的华表,以多种雕刻手法雕造,华表柱身缠以浮雕龙纹,柱头横贯透雕云朵,顶端为莲瓣石盘上的圆雕“坐吼”,下面围以龙纹栏板和饰有狮子的望柱,整个石华表浑厚挺拔。御花园钦安殿的龙凤纹御路石、踏垛石以及栏板也都是明代工匠的作品。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三台玉阶雕刻装饰华丽,特别是保和殿后巨大的九龙戏珠御路石是清代宫廷建筑雕刻中的代表作品。琉璃雕塑作为明清违筑装饰被广为采用。山西省大同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代王朱桂(朱元璋第七三子)府前的琉璃九龙壁及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建于北海的双面起突的九龙壁以及故宫皇极门前的九龙壁,都以龙的变化多姿、色彩的绚丽而著称于世。山西洪洞县明代的飞虹塔(通高47.31米),塔身内部用青砖砌成,外部以五彩琉璃砖瓦包砌,各层塔身均有丰富的琉璃佛像、菩萨、金刚力士、塔龛、蟠龙、鸟兽以及各种动植物图案花纹,整个塔身色彩斑斓,保存完整。大型圆雕如北京天安门前的石狮、故宫太和门前的铜狮(明或清初造)、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及文庙门前洪武(1368~1398)年间的铁狮等也都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性作品。

二、陵墓雕刻

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紫金山明孝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县天寿山南麓十三陵、位于安徽凤阳的皇陵(朱元璋父母的陵墓)、位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位于河北省易县梁格庄西的清西陵、位于辽宁锴新宾县的永陵、位于沈阳的福陵和昭陵等陵墓,地面上都有大量的雕刻。陵前的神道两侧多设有左右相对的人物、动物雕刻行列。明十三陵共用一条神道,长1200米,两侧有明宣德十年(1435)完工的石狮、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骏马、武官,文官、勋臣等18对,皆用巨大的整石雕成,风格写实,尚简朴,不追求华丽。清孝陵神道两侧石雕共18对,是清帝诸陵中规模最大、数量最多者,其他帝陵,多数也有数量不等的雕刻行列。清孝陵神道最南端的六柱五间卜一楼的石牌坊,气势颇为雄伟,柱础上浮雕云龙及瑞兽皆庄严华丽。清陵停放棺椁的地宫内也有不少雕刻。清裕陵地宫雕刻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地宫全部采用石结构拱券式,4道门的8扇石门上,每扇均雕有一身高1.5米,姿态各异的立式菩萨像,线条清晰流畅。第一道石门内门洞两壁雕刻与真人等身的四大天王坐像,手中各持法器,威武、雄壮,明堂券之券顶刻五方佛,穿堂券内两壁刻五欲供,券顶雕24身佛像,容貌端庄。地宫主体的金券顶部雕刻三大朵佛花,花蕊由梵文和佛像组成,周边有花瓣24个,东西壁上各刻一尊佛像和八宝图案。地宫四壁墙上还满刻字体端正的藏文和梵文经咒3万余字。地宫建筑与雕刻极为统一。

根据明朝规制,凡死后封王者,墓前应有神道碑、文臣、武将、石虎、石羊、望柱等石刻。现存南京近郊的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墓前尚有石刻,与明史记载相同。

三、宗教雕塑

佛教雕塑除继承唐宋以来造像风格而有所变化者外,一部分作品则融合了西藏喇嘛教雕塑样式,还有一些则完全是喇嘛雕塑样式。其中尤以清朝官府主持修建的寺庙里的佛、菩萨、明王等形象最为显著。小型鎏金铜佛、菩萨像几乎全是喇嘛教造像样式。清代编驀的《造像量度经》便是以喇嘛教造像为标准的。明清佛教雕塑有不少生动而有特色的创造,如北京大慧寺的二十八诸天塑像(正德八年,1513),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的千手千眼观音等3身菩萨像(1383~1391),陕西省蓝田县水陆庵塑壁(1563~1567),山西省平遥县双林寺的天王、力士等。这时期盛行在寺庙中塑罗汉像、建罗汉堂,或塑十八罗汉,或塑五西罗汉,虽然它们仍是宗教礼拜的偶像,但工匠多凭自己的生活感受,发挥艺术想像进行创造,因此,对群众有很大的吸引力。如山西平遥双林寺、四川新津观音寺、陕西蓝田水陆庵、广州华林寺、乏南昆明筇竹寺及湖北武汉归元寺等寺庙罗汉像,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兰然也有不少公式化、定型化的倾向,如北京香山碧云寺、河北承德罗汉堂及苏州戒幢律寺等处的罗汉像。

明清道教雕塑保存不多,但山西省太原市晋祠水母楼的侍女塑像(1545)、陕西省三原县城隍庙的侍女塑像(明)、西安市东岳庙的侍臣(清)、湖北省均县武当山的许多铜铸神像(明清)以及北京白云观的若干泥塑神像,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这一历史时期雕塑艺术的发展水平和时代特色。

四、陶俑、木偶

曾在古代雕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陶塑、木雕或金属铸造的俑,由于丧葬习俗的变化,逐渐被“纸札”所代替。所以,自五代两宋以后,用俑随葬的现象渐渐稀少,艺术水平也日渐下降,明代已系尾声,清初则偶尔一见。明墓用陶俑、木俑随葬者虽然为数甚少,但每座墓葬用俑的数目却往往很多。如山东邹县明鲁荒王朱檀墓(1389)、江西南城明益庄王朱厚烨墓(1557)以及河北阜城廖纪墓和河南陕县王韩墓(1577)等贵族或官僚地主的墓葬,随葬的陶俑、木俑,少者数十,多者数百。据《明史·礼志》载,开国功臣常遇春安葬时,明太祖朱元璋曾颁赐大量木雕的明器——乐工、仪仗、女侍、武士门神等。今所见各墓出土的俑群中也有众多的奴婢、成行的伎乐人、浩浩荡荡的仪仗队、排列在公堂内外的衙役以及厅、堂楼、阁亭、坊建筑模型甚至赌具、刑具等。这些俑在明清雕塑中不占重要地位,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比较真实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若干侧面。

同类推荐
  • 晋江当代著名文艺家述评

    晋江当代著名文艺家述评

    本书对在全世界各地的晋江籍文化名人、艺术家的生平和艺术活动进行系统的评价。
  • 世界电影名片(下)

    世界电影名片(下)

    这是一部囊括艺术种类齐全、文字通俗生动、内容详略得当、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备的艺术史读物,相信能引领读者畅游于人类艺术历史的浩瀚海洋中,帮助人们实现卓越的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向往的以“*程度的精神满足来度过自己一生”的美好愿望。
  •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学生行书字帖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学生行书字帖

    写字教育不仅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间艺术卷)

    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间艺术卷)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种类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在世界也是少有的,这些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 达·芬奇笔记

    达·芬奇笔记

    1651年,一位名叫拉斐尔·杜弗里森的法国出版商根据达·芬奇笔记手稿整理出版了《达·芬奇笔记》。笔记手稿非常随意,稿纸凌乱,没有排序和编码,有的甚至是达·芬奇用左手写成的反书——后人需拿镜子才能破解。手稿无所不谈,但中间不连贯,同一页稿纸上有可能开头说天文,中间谈声音原理,最后说色彩,许多文字写在稿纸边缘。这些即兴的议论,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辉,给后人以无穷的智慧的启迪。配上达·芬奇手绘的图片,本书具有极高的欣赏和保存价值。
热门推荐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一个你

    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一个你

    她绞着手指,万分惆怅的说:“这世间的人来人往,哪一个才是与我执手一生的人呢。“他答道:”你不妨回头看看我。“她搂着他的脖子,莞尔一笑。意料之中的答案。他道:“如果说第一次的慌乱中的的遇见是缘起,第二次的相遇是缘生,那么第三次就是注定你我的余生都要绑在在一起。”她抵着他的鼻尖笑道:“真狡猾。三次相遇都在你掌握之中吧,不过既然送主动上门来了,以后可就跑不掉了。"
  • TFBOYS我做你的守护星

    TFBOYS我做你的守护星

    手指点击阅读,加入书架,收藏,就可以了,么么哒·
  • 嫡贵君轻

    嫡贵君轻

    高墙里庭院中,有美人兮婷婷袅袅,白清韵眉目如画,斜倚桃树,沉眸望着树下面目狰狞的白莲。“你看什么看,爷知道自己好看”清韵展颜一笑,又啃了一口手里的桃子,“你在爷这装屁个委屈,自己做了什么事自己知道,别以为爷是个傻子。”通宵吐槽言情小说的白小姐一朝穿越成恶毒女配,发现原著女主真真是朵白莲花,从此走上斩白莲,泡美男的人生巅峰(我太难了,定好小说封面发现作品名重了,于是加上了我最喜欢的颜文字qwq)
  • 清殿

    清殿

    一个本可以京动都帝的帝国长公主,却因命中煞星,被迫寄人篱下,可还是难逃命运,对生生挖去双眼,险些葬身火海,但容貌却被灼伤的体无完肤,却也因一场火灾,命运的齿轮发生了改变,见证了一系列光怪陆离的事后,以当今丞相娇弱嫡长女的身份重返帝都,晓看帝国长公主如何浴火重生?本书女主前期腹黑小可爱,后期病娇大Boss男主从头到尾鬼畜妖孽。书中参入玄幻,但不以此为中心。希望能喜欢我的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春秋霸唱

    春秋霸唱

    大道三千,有人修无上天道,有人修阴阳五行,也有人舍身入魔。修行之路多坎坷,谁又能修成那传说中的陆地神仙境?群雄并起的时代,又有谁能率领威武之师逐鹿天下?末世降临时,谁又能力拔山兮挽狂澜?那少年扛着一把血红战刀,且行且歌。
  • 碎虚传

    碎虚传

    百年前,剑帝与魔君破碎虚空而去!数年后,大陆风云变幻,天下一分为五……聚气、凝脉、通幽、成圣!叶玄,秋山走出的少年,看他如何登上成圣之路!!
  • 回到大秦修长城

    回到大秦修长城

    当李一醒过来的时候,他竟然莫名其妙的来到了大秦国,这也就罢了,毕竟这年头,谁还不能穿越了,最关键的是系统呢?我他么的这是个什么狗屁系统?……孟大姐,你能不能别哭了,我这好不容易修好的……项王,你别急,我真的不是刘邦……这句话,到他当上了皇帝的时候还在说:我真的不是刘邦。乱了,全乱了,这不是我知道的历史。总之,这是一个靠奇葩系统不断进行角色扮演的故事。
  • 明史讲义

    明史讲义

    《明史讲义》原是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最初为北大内部发给学时使用的教材,后被中华书局等多家书版社整理出版,长期以来被作为各大学的教材使用。全书分两编:第一编总论,为提纲挈领的说明文字;第二编分为开国、靖难、夺门、议礼、万历之荒怠、天崇两朝乱亡之炯鉴、南明之颠沛七部分,对明朝各个时期的史实进行了评述。作者以正史《明史》为基础,以私修史及野史笔记等作为引证,将《明史》中诸多疑问勘正清楚。本书全书内容充实、轮廓清晰、考证翔实,具有极高的学术深度,在明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明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