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39600000006

第6章 亚洲文化的奇葩:古代印度文化

1.突然消亡的哈拉巴

印度是世界文明发祥地之一。“印度”一词源自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第一次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我国汉代史书中称印度为“身毒”或“天竺”,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开始改译为“印度”。

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就具有了比较发达的农业文化,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古代都市。在印度河上游的哈拉巴,19世纪中叶人们就发现了一些带有动物浮雕的石制印章。1921年,英国考古学者赫伯特·马歇尔对这一遗迹进行了重新发掘。1922年,印度的考古学者发掘了另一遗迹摩亨佐·达罗,人们发现两者同属一个系统,所以称之为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已经有文字出现,文字主要刻在石、陶、象牙等制成的印章上,还有一些在陶器和金属器物上。迄今所知的符号在500个以上,文字是音节字,可以从右到左或从左到右书写。其中有些是发音符号,有些是表意字。印章上的文字都很短,平均约6个符号左右,最多未超过17个符号。印章上的文字与图画(神、野兽等)并存。这种文字至今尚未被人释读,但这种文字可以认为是属于达罗毗荼语族的。

哈拉巴文化在公元前1800~前1600年时突然地消亡,此后,在很长时间里,古代印度未见到有书写的文字材料传世,直至约公元前1000年代初期,印度才又有了自己的字母文字——婆罗谜文、佉卢文和梵文。在印度流传最广的文字是梵文。最早的梵文文献是吠陀作品,其写成文字的年代不早于公元前600年,梵文铭文作品不早于孔雀王朝时期。古代梵文由47个字母构成,其词根和语法结构与古希腊语、古拉丁语和古波斯语相似,同属于印欧语系。

2.雅利安人的圣书:《吠陀》

古代印度人在诗歌、史诗、宗教等方面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献。最早的文献是宗教诗和圣歌的汇编,称为“吠陀”。这些诗歌创作于何时,无人知晓,最早的部分大概早在公元前3000年即已问世,但仅仅是口头传诵,没有文字记录,几个世纪以后才收入汇编。“吠陀”反映了印度河上游及两河“河间地”原始雅利安人的文化,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至前800年。

《吠陀》是雅利安人的圣书,共有四部,每一部都汇编了大量的颂歌、经文和咒语,以及散文的诠释。其中产生最早、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诗歌总集,共有1028首诗歌,以歌颂神为主,也有世俗诗歌。在颂神诗歌中,以战神因陀罗的颂歌居多,约占《梨俱吠陀》的四分之一。如颂扬他粉碎了“九十座城堡”、“解放了七河”、“杀死达萨”、“使达萨瓦尔那屈服”等等。这些颂歌既反映了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征服土著居民的情形,也反映了雅利安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对太阳神苏利阿的颂歌中写道:当他像“金色的宝石”在空中升起时,“让太阳神所唤起的人们,达到他们的目的,从事他们的劳动”。在夜神瑞特利的颂歌中,又形象地描绘了人们“就像鸟儿飞回到它们的树巢”一样,回到了家。这些诗句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古代印度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公社生活。与《梨俱吠陀》并存者,尚有祭歌集《娑摩吠陀》、祭祀论集《耶柔吠陀》以及成书最晚的《阿闼婆吠陀》。《吠陀》极大地影响了印度的社会和文化。

《吠陀》以后,印度又产生了两部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均用梵语写成,篇幅极长,前者约有10万颂(“颂”是印度的一种诗体,每颂两行,每行16个音),后者约24000颂,这是世界文学中绝无仅有的长诗。它们是以公元前1000年至前900年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经过长期的口头传诵,至公元前5世纪基本内容已形成,但直到笈多王朝时才正式定本。《摩诃婆罗多》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在印度,婆罗多族是传说的月亮族之王婆罗多的子孙。史诗说,婆罗多族的一个国王生有两子。长子持国有儿子100人,名为居楼族,次子般度有儿子5人,名为般度族。持国的100个儿子自恃强大,意欲独占王位。为此,他们建造一座最易燃烧的蜡宫,阴谋烧死般度5子,但阴谋破产。又设圈套放逐般度5子。然而般度5子流放归来后,他们又去争夺国土,最后双方进行了18天大战,印度北部几乎所有的部落和王国卷入了战争。最终持国百子战死疆场,般度5子一方取得胜利,般度族的坚战成了居楼国的国王。这部史诗生动地描绘了古代战争的庞大场面,具体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这部史诗可与古希腊的《伊里亚特》相媲美。

《摩诃婆罗多》在叙述伟大战争的间隙,插入了一部分哲理性的对话,形成了伟大的哲学诗篇《薄伽梵圣经》,意为“神之歌”。它在印度受崇敬的程度仅次于吠陀圣典,被人们比喻为印度的《新约》,并且像《圣经》和《古兰经》一样,在法庭上被用来监视,它是日后印度教的重要圣典。

《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漫游”,内容主要是叙述居萨罗国英雄王子罗摩战胜罗婆那的英勇事迹。史诗说,罗摩的继母陷害他,使其被放逐到森林14年。罗摩和妻子悉达在森林中愉快地生活,但他招惹了森林中的恶魔。于是,魔王罗婆那设计把悉达抢到其居住地椤伽岛(即今斯里兰卡)。罗摩千方百计寻找悉达的下落,得到大猴王的帮助,经过一场血战,杀死了罗婆那,救出了悉达。此时,罗摩的放逐期已满,遂凯旋归国复位。这部史诗情节曲折,充满了以神话为基础的奇异描写。《罗摩衍那》修辞优美,是辞藻华丽的古典梵语文学先驱。

3.“阿拉伯数字”的鼻祖

在自然科学方面,早在吠陀时代,印度居民就对天体进行了观测,获得了不少天文知识。他们认识了许多星宿,并把黄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28个星宿,以此来观测太阳以及各行星在天空的位置。但当时的观念认为大地是不动的,太阳、月亮和星星都绕大地旋转。公元前1000年代,由于农业的发展,印度已有相当精确的历法。古代印度人把一年定为360日,分12个月,每月30天,5年一闰加上第13个月,以调整历法和回归年的岁差。

自哈拉巴文化时期起,古代印度人就采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后来,他们发明了表达数字的1、2、3、4、5、6、7、8、9、0十个符号(“0”以黑点表示),以及定位计数的进位法。这种记数法为中亚地区许多民族所采用,后又经阿拉伯人对十个数字略加修改后传入欧洲,遂演变成当今通用的“阿拉伯数字”。这是印度人对人类数学发展的一项伟大贡献。此外,在数学上古代印度人还有多项成就。如现存古印度最早的数学著作《准绳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前4世纪)中就包含了许多几何学的知识,它已有勾股定理、圆周率π=3.09等,在《太阳悉檀多》中包含了一些关于三角学的内容,还作出最早的三角函数表。公元前449年成书的《圣使集》中有关数学的内容就有66条,包括算术运算、乘方、开方以及一些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规则。圣使还得出了两个无理数相加的正确公式,对于简单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和简单代数恒等式的证明也有所研究。在三角学方面他又引进了正矢函数,他给出的圆周率π=3.1416.

4.佛教神圣的发祥地

在古代印度文化中,宗教占有突出地位。雅利安人信奉多神教,这在《吠陀》中有充分体现。在各种神中,太阳神地位显赫,许多神与之相关,雅利安人把日神叫弥陀罗,雷电神和战神叫因陀罗,火神叫阿耆尼,风神叫“伐由”。他们对死极为恐惧,但对死后的世界又持乐观的态度,认为死界之上是“阎摩”,阎摩世界是一个理想的天国。

约公元前7世纪,印度产生了婆罗门教,它信奉“毗湿奴”、“湿婆”两神。婆罗门教最根本的思想为:承认世界上有一个绝对存在物主宰着世界,即“梵天”;现世的物质世界是不真实的,只有灵魂和梵天才是最高的实在;人生是轮回转世;摆脱人生的苦恼,须争取梵我合一。婆罗门教对印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公元前6~前5世纪印度思想界生气勃勃,流派纷呈,其中佛教最为显著。佛教探讨人类的内心世界,认为人生即是苦。释迦牟尼提出了“四谛说”,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认为要摆脱苦,摆脱轮回果报,只有通过修行才能达到“涅般木”的境界。其修行方法为“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早期佛教给处于苦难、动荡不安环境中的人们予精神的慰藉。佛教对于世界其他民族的影响极其深远。

5.宗教气氛笼罩下的建筑及雕塑艺术

古代印度的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就产生了许多精美雕刻品,如在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大遗址中,曾发掘到一些石刻和铜制人像、以及陶制的小兽玩具等。尤其是一尊铜制的舞女像十分优美,肉体的感觉与动态都描摹得逼真自然,这证明当时的艺术已发展到了一定水平。

阿育王时期,在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刊刻诏令的大石柱。石柱是由整块岩石雕琢而成,由柱身和柱头两部分构成。有的石柱高达15米,重达50吨左右。石柱的柱头大都有精心雕刻的动物形象,如狮子、奔马、瘤牛、大象等。现存这样的大石柱3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阿育王在萨尔纳兹建造的大石柱,这个石柱的顶端有四个背对背蹲踞着的狮像,雕琢得栩栩如生,雄劲有力,象征专制主义的权威和力量。

古代印度艺术的发展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佛教建筑是其中的体现。供物用的建筑物堵波(即佛塔)在印度各地十分流行。阿育王时期在桑奇开始修建一座大佛塔,至公元前2世纪末才告竣工。主建筑是一座直径30多米的半圆形房子,顶端为一平台,台上为一方坛,坛上竖立着叠层的伞形柱,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在其周围有环形围墙,墙上有东、西、南、北四个门,门上都雕刻着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这一佛塔是佛教艺术的重要遗迹之一。

古代印度艺术的另一特色是石窟艺术,最著名的是阿旃陀石窟,它位于温德亚山脉的深山中。大约公元前2世纪开始修建,至公元7世纪方告完成。因处于深山之中,建成后约有1000年人迹罕至,直到近代才被重新发现。石窟开凿在河流旁半圆形的悬崖上,是一个有29窟的寺院。第一窟建于公元7世纪,是大乘佛教的光辉典范,窟内正前方有释迦牟尼雕像,高约3米,从左、中、右三个方向可以看出佛祖的快乐、痛苦和冥想三种不同的神态。中间有一大窟,四周壁画为500罗汉像,面貌姿态各不相同,喜怒哀乐尽显其中。阿旃陀石窟的佛殿、僧房建筑都有大量精美的绘画和雕刻,集中体现了古代印度艺术的独特风格和高超技巧。

公元1至3世纪,印度西北的犍陀罗地区的佛像艺术很繁荣,这种艺术以佛陀和一些菩萨的石像雕刻著称于世。佛陀像具有刚健丰满、体态潇洒、服饰褶皱分明等特点。这是印度艺术吸收和融合希腊艺术的结果,它对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佛教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古代印度文化发展至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类推荐
  • 低碳旅游:你的习惯改变的是地球的命运

    低碳旅游:你的习惯改变的是地球的命运

    低碳不仅仅是一种概念,低碳生活也不仅仅是一种时尚,它与生活息息相关,这是一件利在千秋万代的大事。节水、节电、节气,摒弃高碳模式,崇尚低碳生活……就是身边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可以让低碳生活变为现实,让我们为低碳环境、绿色地球作出自己的贡献!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白云蓝天、雾霭流岚、花香鸟语、蝶舞莺飞……如此美丽的环境需要我们共同的呵护。不要让小河的水总是恶臭,不要让机动车的尾气令人掩住口鼻,不要让草丛里的塑料袋不计其数……让我们牵起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使地球更美丽,更精彩。
  • 名山之谜:探秘中国十八座名山

    名山之谜:探秘中国十八座名山

    《名山之谜:探秘中国十八座名山》主要内容:名山收藏了自然景观的神奇、帝王的朝拜、文人雅士的风情。是它们造就了名山的光辉和深度。名山是钟灵毓秀、让人叹为观止的、美丽绝伦的景观,千百年来就一直真矗立在天地之间。
  • 走进科学丛书:造福人类的大科学家

    走进科学丛书:造福人类的大科学家

    本书包括病菌的克星科赫、星系天文学之父哈勃、巴斯德与病菌作战、研究昆虫的法布尔、千年绝症的掘墓人瓦克斯曼、生物化学界的奇女霍奇金夫人以及从笨孩子到名数学家等内容。
  • 化学多大点事

    化学多大点事

    本书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化学的发展过程,其中包括微观世界中的化学、化学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化学元素、化学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化学与人体健康、化学怎样为人类造福等。
  • 海原大地震·1920

    海原大地震·1920

    海原大地震前,有很多前兆和异常现象。最突出的异常现象表现为:地下水波动、动物异常、地声、地光等。据民国《固原县志》记载:“又有向居平原之人,家有井绳十丈,震前忽强半而能汲水,人以为水旺,其实地震之预兆也。”“未震之先,有居山之人,有时夜半……闻沟内空响。”“震前数日,有后山之人,有时夜半看到山中闪火。”
热门推荐
  • 靠向海岸的温暖

    靠向海岸的温暖

    没有任何的姓名,随着主人公从陌生到不舍,有弟弟的帮助,女主人无声的关爱,男主人的慈爱,仅仅一个月,像是变形计一般,却又不是,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爱。
  • 神豪从成为万恶庄园主开始

    神豪从成为万恶庄园主开始

    白羽在酒吧不小心吹了一个天大的牛逼,起初本想和极品美女来一段情的。哪料到,系统绑定!吹的牛逼终于实现了……坐拥价值50亿利奥波德庄园城堡。在林地里狩猎,在阿尔卑斯山滑雪;躺在葡萄园里喝着美酒,喝剩下的再打包卖钱;就连全球美食也是空运、游轮运过来,365天不带重样的享用。看着自己指间流出的一点,都够别人一家奋斗好几辈子。白羽不由感慨起来:“这万恶的资本生活,果然是枯燥乏味的……”“不过,我喜欢!”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从鲜肉到巨星

    从鲜肉到巨星

    流量明星刘勋得到了一个异世界的U盘,凭借着U盘里的异世界作品,一步步跨向巨星行列。ps:简介无力,莫吐槽。
  • 一曲相思寄华年

    一曲相思寄华年

    遇一个人,交一次心。哪怕倾尽所有年华,也要奏一曲不负相思!
  • 清史讲义

    清史讲义

    本书原是孟森先生在北京大学授课时的讲稿,最初为北大内部发给学生使用的教材,后被中华书局等多家出版社整理出版,长期以来被作为各大学的教材使用。全书分两编:第一编总论,看似极短,泛泛而谈,却是全篇总领;第二编分为开国、巩固国基、全盛、嘉道守文、咸同之转危为安五部分,对清朝二百多年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了全面的评述。作者以《清实录》和《清史稿》为基础,兼采清廷档册及《朝鲜李朝实录》等鲜为人用的史料加以考订,揭示八旗制度原貌,剖析了清朝各个时期的诸多核心问题。全书内容充实、轮廓清晰、考证翔实,具有极高的学术深度,在清史研究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为现代清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
  • 霸道校草的呆萌小甜心

    霸道校草的呆萌小甜心

    他(她)们因为一场误会而相遇,也因为一场误会而相识。她在(他)眼中是全校公认的狂妄校草,他在(她)眼中不可一世的穷酸丫头。她和他第一次见面,她不小心惹恼了他,害他输掉了赛车比赛。第二次见面,她被班上的被花痴女暗算了,而且还很倒霉的和他在同一个班,她站在讲台上自我介绍时,他把门重重的踢开了,他大步走到讲台上,高傲的站在讲台上,冷冷的对她和全班同学说:“这个人大家可以随便欺负。”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第三次见面,他看见她一句话也没有说便离开了。她对他说“恶魔,终有一天我会报仇的。”她(他)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什么样的故事呢?又会擦出什么样的爱情火花呢?
  • 午夜灰姑娘

    午夜灰姑娘

    她知道,法术会在12点之前统统消失,大钟敲响的那一刻,她慌忙逃离王子情陷已深的王子拿着灰姑娘不小心遗下的玻璃鞋,追上来——“喂,你别走,去把房费付了!”灰姑娘:什么什么?!你是公司总裁,凭什么要我一个临时工付?霸道总裁太难缠,气质暖男不好爱,如果水晶鞋真的合脚,又怎么会掉呢?可见,童话里都是骗人的!灰姑娘什么时候最惨?午夜啊!因为她见识了人间的繁华然后又变回了穷鬼~~~喂!能不能不要再讲黑童话了,简直毁!童!年!王格林怒吼道。辛佩罗莞尔一笑:我没有童年啊!
  • 贪恋红尘三千尺

    贪恋红尘三千尺

    本是青灯不归客,却因浊酒恋红尘。人有生老三千疾,唯有相思不可医。佛曰:缘来缘去,皆是天意;缘深缘浅,皆是宿命。她本是出家女,一心只想着远离凡尘逍遥自在。不曾想有朝一日唯一的一次下山随手救下一人竟是改变自己的一生。而她与他的相识,不过是为了印证,相识只是孽缘一场。
  • 锁灵契约

    锁灵契约

    阎罗王,地府五殿,掌管生死轮回,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所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她外出游历时不慎被魔王偷袭,灵魂受创,记忆缺失,为了恢复灵魂创伤和记忆断层,她去了阳间,寻找只在阳间生长的血灵果和冰灵果,顺便保护在阳间渡劫的三殿,所以以学生的身份过起了‘正常人’的生活(她自己这么觉得),然而,阳间的生活好像并不太平……